标签: “近代”
“晚清文学”研究读本 [图书] 豆瓣
作者: 张春田 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7
本书既收录了传统学科意义上的“晚清文学”领域的研究论文,又笼括了一些从跨学科视野出发对晚清文学及其历史文化语境进行多角度考察的论文,以体现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的双重开放性。所收论文以中文写作和发表的论文为主,也包括少数从英文翻译成中文的,以尽量呈现晚清文学研究在中英文世界的学术发展近况。大部分选文发表于2000年以后,代表了研究的前沿,但也保留了一些此前发表的、经过岁月淘洗已经“经典化”了的论文,以见研究的渊源和承传。
曲折的抗争 [图书] 豆瓣
作者: 朱英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整体而言,史学界对抗战时期上海商会的研究仍比较薄弱,是上海商会史研究中需要弥补的一个明显缺陷。如上海商会于清末诞生之初,就在章程中明文规定以“票举”方式选举总、协理和议董,是近代中国商会中率先制定投票选举领导人制度的商会,在当时产生了较为广泛的示范效应,许多商会在成立之后也模仿上海商会确定了这一制度。上海史和上海商会史研究需要继续深化拓展,其他区域的研究也需要大力加强;上海史研究的深化需要“走出上海”,上海商会史研究的拓展也应该“跳出上海商会”,以更宽更广的宏观视野与对比视角进一步研究上海史和上海商会史。
传说之死 [图书] 豆瓣
作者: 李锐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1
本书为《中国当代作家李锐系列》之一,李锐以他的写作力图回答“建立现代汉语主体性”这一关键的历史命题,这是他不停地追问汉语写作的厚土,也是李锐的文学意义所在。本书收录了他的小说代表作六篇,有《红房子》、《运河风》、《传说之死》等。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 [图书] 豆瓣
作者: 胡适 著 / 肖伊绯 整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4
该书包括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卷中篇目辑佚以及附录四部分。《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自1919年2月出版以来,以其“截断众流”的理论创见与学术魄力,迅即获得海内外学界及读者的好评,再版数十次之多。由整理者肖伊绯发现的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是1919年胡适在北大讲授中国哲学史时所讲的中古哲学史部分,集中讲述了汉代的哲学,在论述哲学发展的同时,也涉及对天文学与谶纬迷信、对中医的态度等方面的论述。作为北大内部铅印的讲义本,它未公开出版发行过。卷中篇目辑佚,是整理者从上海博物馆胡适手迹中提取的原写作计划中的卷中下半部分。附录有整理者肖伊绯对《中国哲学史大纲》的版本考证、对卷中内容的分析与研究文章6篇。
史学旅行 [图书] 豆瓣
作者: 李孝迁 / 胡昌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9
本书讲一个文化跨国流传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两个不同地域、两种不同文化传统、两个不同时代之间。它讲德国十九世纪史学家兰克的思想,历经辗转传述,在二十世纪进入中国后,受与拒的曲折过程。
兰克终身对抗抽象理论的历史哲学,坚持从历史现象、历史事实里了解各个欧洲国家的特质。史实与史料对兰克而言,有“科学”之外更深一层的意义,它们蕴含特定的政治取向,甚至有宗教的内涵。十九世纪后期,随着学术急速的专业化,兰克史学“求真”的面相被后人凸显出来,被人们以特定的方式崇拜着,他的史学思想被狭隘化。透过世纪转换期间里的史学方法论、史学史专书,兰克的科学形象在全世界传递开来。二十世纪伊始,兰克进入中国,在人们热情追求新社会、全心信仰科学的氛围里,他的治史方法在中国被辗转传述着,反映出国人心中殷切的期望,也呈现出现实中多重的局限。
近代中国“科学”概念的生成与歧变 [图书] 豆瓣
作者: 张帆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4
本成果寻绎了19世纪末来自日本的汉语借词“科学”由外而内地生成中国“科学”概念的全过程,揭示一路走来,“科学”泛化为信仰的缘由;探求近代中国的学术转型与社会变革之间发生的复杂深刻的纠葛。研究表明,自然科学与分科治学是“科学”概念的基本含义,自然科学提供了一整套西方价值体系,分科是“科学”的基本学术形态,因标准模糊,留下格义空间。在晚清民初的语境中,“科学”作为学术进步的表征,引申为负载历史进化主义的概念工具参与了学术转型、政治变革、价值重构等重大历史事件。又因国人的理想不同,各循进路,“科学”语义在格义曲解中泛化生歧,呈现中国特色,且权威性日益增强,整体性地嵌入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价值理念,延续至今。
重读近代史 [图书] 豆瓣
作者: 朱维铮 中西书局 2010 - 8
多年来我重读近代史,便尝试似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角度,清理若干历史积疑的实相。这就是我明知将碰壁仍要期待袪疑的由来。我不敢说我重读近代史的短书小文能够恢复历史实相,但至少表明历史实相有待恢复。
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 [图书] 豆瓣
作者: 罗志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本书讨论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这一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从“五四” 前夕的士人心态与政治的关联,到“五四”后各种思想观念、行为取向和政治势力之间的竞争,以及这些因素在竞争中的互动,并从区域、文武、新旧等文化因素与政治斗争的纠结考察北伐前数年军政格局的演变。全书所再现的“历史现象”与既存认知有相当距离,或更贴近这一时段中国思想、政治领域那种异常丰富、曲折而活跃的动态场景。
新编古春风楼琐记 [图书] 豆瓣
作者: 高拜石 作家出版社 2003 - 9
《古春风楼琐记》是海峡两岸新闻界的前辈高拜石先生的著作,原文曾在台湾《新生报副刊》连载,历时十余年,先后两次结集出版,影响长久而巨大。全著洋洋三百万言,状写了清末明初间五百余位各色各相人特,颇多鲜为人知和历史掌故,弥足珍贵的重要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以人物而论:有贩夫走卒,草寇游侠,淑女名垦,王公大臣,以至义发志士;以记事而论:或涉香艳,或涉壮烈,或涉忠勇,或涉奇诡,或涉逸趣,读之使人爱,使人恨,使人怜,使人悲,使人悟,或使人热血沸腾不异一掷头颅,或使人感慨愤激而太息不已。高氏笔力雄放,酣畅舒展;学养深厚,纵横自如;所引诗、词、联、赋,亦多佳构;全著之文学、美学品位甚高。高氏治史态度严谨,褒贬严格,近百年间风起云涌的国事、家事、天下事,都囊括在这一本本的《锁记》中,绝对值得您细细品味。
皮錫瑞全集 [图书] 豆瓣
作者: 皮錫瑞 / 吳仰湘整理 中華書局 2015 - 9
晚清经学大师——鹿门皮锡瑞著作大全集 皮锡瑞(1850—1908),字鹿门,湖南善化人。光绪八年中式举人,后绝意仕进,以讲学、著述终老。皮氏精治《尚书》,考证经文,彰显奥义,于“伏学”尤具畅微抉隐之功;兼攻“郑学”,深究古礼,疏通两汉今古两家经注传笺,一以扶翼西京微言大义之学;晚年融贯群经,创发大义,出入汉、宋、今、古之间,以其治学主张和成就,使今文义例之学、典制之学和经世之学融为一体,成为清代今文经学的集大成者之一。皮氏又力主“通经致用”,通达古今之变以救济时艰,见证、参与晚清湖南新政的历史进程。他既是清代今文经学史上的一位关键人物,也是晚清变法和湖南改革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皮锡瑞的著述,计有已刊诗文五种十六卷、经学论著二十四种一百零二卷、蒙学教材一种二卷、未刊手稿及后人所辑皮氏遗稿九种,另有若干诗词、书札、讲义、序跋等散见于《皮鹿门年谱》、《近代湘贤手札》、《湘雅摭残》、《翼教丛编》、《郋园全书》、《豫章丛书》等著述和《湘报》、《南强旬刊》、《湖南学报》等报刊。 《皮锡瑞全集》收入皮锡瑞已刊和未刊的专著,以及散见各处的单篇文字,汇辑、归类后进行校勘、考订,施以新式标点。为深入开展皮锡瑞生平、思想与学术的研究提供最为系统、完备的资料,也可以为全面开展中国经学史尤其清代今文经学的研究提供极其丰富、宝贵的资料,还可以为深化晚清历史特别是湖南维新变法和新政改革的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料。
中国近代史 [图书] 豆瓣
作者: 陈恭禄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12 - 1
本书一书是陈恭禄著作中影响最大的,时至今日,仍被公认为代表民国时代最高学术水准的中国近代史著作,是代表该时期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独立立场和观点的著作。本书19章,近70万字,以叙述为主,分析辅之。本书根据近代以来发生的大事,分为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民国以来状况等几大主题,为中国近代史架构了基本的叙述轮廓。尤为令人称道的是陈恭禄尝试以一种公正的态度对待历史,他认为“本书论断,著者非诋毁时人,或为之辩护,不过以公平之态度,说明其立场”,比如在讨论中外冲突及中外关系等问题时,“对于侵略之罪恶,决不为之稍讳”,但更要以事实为根据,不能一味诋毁。由于本书持论公允,资料翔实,详略得当,成为当时中国近代史最完善的教材。
校邠庐抗议汇校 [图书] 豆瓣
作者: [清] 冯桂芬 著 / [德] 冯凯(Kail Vogelsang) 整理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5 - 7
《校邠庐抗议》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著作和历史文献,也是近代思想家冯桂芬的代表作。
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各个方面。书中提倡向西方学习,体现了作者的开放思想。其中采西学、制洋器、改科举等多项建议被洋务派所采纳,进而成为洋务政策。其处理中西学关系的原则成为变法图强的理论根据,对清末政治的影响甚大,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
此书作为重要的近代史文献,历来受到不同学者的重视,但成书过程却鲜为人知。此次汇校现存各版本,不仅梳理了该书文本的演变历史,全面收录了冯桂芬本人对该书的增删补录,且通过各版本的嬗变,从一个侧面清晰地折射出晚清那段动荡的历史。
The Federalist Papers [图书] 豆瓣
作者: Alexander Hamilton / James Madison Penguin Classics 1987 - 4
Written at a time when furious arguments were raging about the best way to govern America, "The Federalist Papers" had the immediate practical aim of persuading New Yorkers to accept the newly drafted Constitution in 1787. In this they were supremely successful, but their influence also transcended contemporary debate to win them a lasting place in discussions of American political theory. Acclaimed by Thomas Jefferson as 'the best commentary on the principles of government which ever was written', "The Federalist Papers" make a powerful case for power-sharing between State and Federal authorities and for a Constitution that has endured largely unchanged for two hundred years.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修订版) [图书] 豆瓣
作者: 熊月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3
西学东渐是发生在近代中国的大事,影响广泛、持久而深刻。熊月之编著的《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修订版)》独辟蹊径,对晚清西学传播全过程进行了分析,从了解世界、求强求富、救亡图存、民主革命、科学启蒙这五大主题逐一进行梳理讨论。除了国内重要图书馆,作者还广求史料于英国、美国与日本等地,利用众多著名研究重镇的相关图书和档案,史料根基扎实,分析细致,对西学东渐史上许多重大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全书逻辑严密,文字清新,图片丰美,便于读者全面、深入地理解那段波澜壮阔、色彩斑斓的历史。
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 [图书] 豆瓣
作者: 梅贻琦 / 黄延复 中华书局 2018 - 5
梅贻琦先生字月涵,1931年至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1937年,抗日战争时,清华与北大、南开三校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梅贻琦任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翌年任西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兼主席,一直到抗战胜利。《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即收录了梅贻琦先生从1941 年到1946年在昆明主持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校务时期的日记(其中有间断和不少缺失)。
日记所记录的时间正是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八年的关键时期,真实记录了梅贻琦先生的思考活动、经历见闻。第一,物价飞涨,生活紧张,不少教工兼职增加收入,而学校领导到处筹款,设法增加教职员工补助。第二,经常跑警报,生命财产没有保障,当时敌机经常来轰炸昆明,日记中有炸毁联大财产,炸死联大职工的记录。第三,校务繁重,梅贻琦先生同时掌西南联大和清华大学,事务繁重可想而知。第四,应酬频繁。为了维持联大,争取科研、教学经费,提高联大的声誉,一要和中央各部委、地方政府打交道,二是要和金融界、银行界打交道,三是要和军界打交道,四是进行国际联系,接待外国使团、学者,等等。
可以说《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和《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一样,是了解、研究西南联大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很高的价值。
满洲事变 [图书] 豆瓣
作者: 绪方贞子 / 胡连成/校 译者: 李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8
作者挖掘了关东军高级参谋片仓衷保留下来的第一手史料,通过对日本外交政策的一系列极其重要细节的厘清,阐明了关东军和军部以及日本政府三者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入木三分地揭示了三方博弈的具体情景,展现了满洲事变这段历史的多面性与复杂性。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