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中国古曲”
全部 | 书籍 (3) | 影视 | 播客 | 音乐 (5) | 游戏 | 演出
广陵散 [音乐] 豆瓣
9.7 (6 个评分) 龚一
发布日期 2006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雨果唱片
龚一1941年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十五岁登台演奏古琴,获古琴名家查阜西先生好评,报誉为《小古琴家》。
1957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后升大学,1966年毕业於上海音乐学院本科,九年来专修古琴,成绩优异。先后师从张正吟、夏一峰、刘少椿、王生香、赵云青、张子谦、顾梅羹、刘景韶等十二位古琴家,五个琴派,广泛地学习了各派的演奏风格,并掌握了不少代表曲目。
1966年毕业后在上海电影乐团、上海乐团任古琴独奏演员。1978年调到上海民族乐团,后升任该团团长。1979年以来受聘为上海音乐学院客席古琴教师。
龚一多年来在神州南北和欧、美、东南亚部分国家及地区的舞台上,用他收藏的宋、元古琴,努力介绍着中国古代优秀的音乐文化。他除了演奏、教学外还从事古代琴谱的发掘、研究及新曲的创作,打谱琴曲《大胡笳》、《大雅》、《幽兰》、《神人畅》、《山居吟》等二十餘首;改编、节选了《广陵散》等古曲;创作了《梅园吟》、《春风》等曲,为古琴的普及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他誉满海内外,曾两度跨进维也纳金色大厅;他师从12位名家,艺贯5个琴派,其演奏瀟洒超脱,卓然成派。听着听着,饱含的音乐激情好像在不断地奔突,充溢着周围的空气,把尘世的理念与大自然的美都和谐完美地交融起来。
中国古典音乐欣赏:唐·霓裳羽衣 [音乐] 豆瓣
9.5 (11 个评分) Various Artists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4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北京中唱时代音像出版有限公司
唐代音乐中,最受世人瞩目并具有世界影响的,就是敦煌古乐。这里录制的,是根据已故上海音乐学院叶栋教授的译谱而演奏的曲目。另外,我们还收录了叶栋教授根据收录有唐代筝曲的日本筝谱集《仁智要录》解译的筝曲,这也是了解唐代音乐的宝贵音响资料。在收录的作品中,还有录制的被宋代词人姜白石发现的著名唐代法曲《霓裳羽衣曲》“中序”部分第一段乐曲。能够听到这样一段具典雅乐风的曲调,实在是难得。还有《阳关三叠》也是代表性作品,在文学史上,与这首乐曲相关的便有许多动人的故事。
中国古典音乐欣赏:先秦·汉魏六朝 [音乐] 豆瓣
9.3 (9 个评分) Various Artists
发布日期 2004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北京中唱时代音像出版有限公司
先秦·汉魏六朝时期的乐曲如“楚商”、“屈原问渡”等则完全是后人摹拟古风编创而成,从基于乐谱的音乐原貌的角度看,并无多少学术价值,但由于其中乐队使用的是1978年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原件,因而,即便从了解先秦钟磬乐器“本真”音色的单一角度考虑,此曲亦已具备了较高的欣赏价值。
燕乐探微 [图书] 豆瓣
作者: 丘琼荪 / 隗芾(辑补)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 11
本书是丘琼荪治音乐学的遗作。作者长期从事物理学与乐律学的教学与研究,又深谙中国传统古黄词曲艺术。本书以日本学者《隋唐燕乐调研究》一书为出发点,以历史上燕乐调上诸种问题为研究对象,对每个问题都有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心得。如果对燕乐二十八调的考索,一般学者都认为出于西域曲项琵琶,而本书作者则认为出于中土西传的直项琵琶。也就是说,作者不认为燕乐二十八调出于印度音乐,而是出于中土传统清乐。书中类似的出人意表的结论比比皆是。因此本书是燕乐研究史上的重要学术著作。
存见古琴曲谱辑览 [图书] 豆瓣
作者: 查阜西 第1版 (2007年3月1日) 2007 - 3
《存见古琴曲谱辑览》介绍了:中国音乐家协会认为在民族音乐事业中,抢救整理遣产是最重要的一环,从一九五三年领导着编者在力求使资料大众化。现代化的原则之下从事这一收罗编辑工作,历时一年才整理成这一材料——浩繁的传谱说明祖国这一遗产的丰富多彩;细致的解题说明祖国音乐现实主义传统的优良;通俗的旁词说明这一音乐形式也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所创造。
有了这样一个整理了的材料,要在古琴音乐中怎样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就可以大家动手了。
神奇秘谱乐诠 [图书] 豆瓣
作者: 吴文光 2008 - 11
《神奇秘谱乐诠》是明代宁献王朱权领导下的一个班子花了十二年的时间和功夫所编纂的一部包含从汉魏到宋元各个历史时期的大小六十四首琴曲的我国第一部大型琴谱专集。它完成于公元一四二五年,距今已有五百七十八年了。众所周知,琴谱是以减字为载体的,它不包含具体的节拍符号。因此,要把古代琴曲的个性和风格音响化就必须对谱按弹,在演奏上求得对古谱的合理诠释。这一过程被称作打谱,然后,再用现代录音技术或通用的记谱法把它记录下来,使之相对固化,形成一种版本。打谱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化费了琴家多少的心血!当然,要把古谱弹好,琴家必须具备历史、哲学、文化、音乐、艺术等各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很难设想一个在琴艺和修养上都与从事打谱要求不相称的人能够在琴曲发掘整理上做出成就来。
古筝传奇 [音乐] 豆瓣
中央民族乐团
发布日期 1997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广西民族音像出版社
中央民族乐团1960年创建于北京﹐是目前规模最大﹐编制最完整﹐水平最高的国家民族乐团。乐团创始人为原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著名作曲家李焕之先生和著名声乐教育家唐荣枚女士﹐现任团长为顾夏阳。
古乐神韵-中国古乐器演奏专辑 [音乐] 豆瓣
上海民族乐团 / 上海电影乐团
发布日期 1993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中唱上海
1. 古琴独奏《神人畅》
龚一根据《西麓堂琴统》打谱
周成龙改编
龚一独奏
上海民族乐团小乐队伴奏
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又称“琴”或“七弦琴”,在古代有 “绿绮”、“丝桐”等别称。
据说,古琴是伏羲氏创造出来的,而一些古籍则认为是神农氏首创。虽然两种说法不一,但时间都够久远的。
至少在西周时期,古琴已经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正统乐器,在按乐器材料划分的八类“八音”中属“丝”。
古琴起初只有五弦,据说西周时周文王周武王各加了一根,发展成为七弦。汉末三国之际,古琴的七弦、十三徽的形制已基本稳定,一直流传沿袭到现在。
一般定制是长约13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5厘米。大多以桐木作面板,梓木作底板,合为音箱,髹以色漆。一端有岳山支撑琴弦,其下有琴轸用以调整弦的音高,琴面的十三个琴徽则是标识弦上音位之用。琴面张七弦,由粗而细,自外向内排列,一般按五声音阶定弦。
古琴在演奏时右手拨弦取音,有散、泛、按三种音色变化。散声以空弦发音,其声刚劲浑厚。泛音是以左手轻触徽位,发出轻盈虚飘的乐音。按声左手按弦发音,移动按指可以改变音高并能奏出滑音、颤音及其它装饰音。此外还能演奏同度、八度、五度等音程。
《神人畅》原谱有序云:“唐尧所作”, 又有“神授声”传说……这些说法固然不可信,但种种迹象表明,此曲显然是颇有渊源的汉魏遗音。
《神人畅》生动地描绘了古代宫廷舞蹈场景,表现了“尧弹琴,神人现”的神话故事。如果联系到乐曲那种新奇、神妙而又奔放、热烈的音调,可使我们确信它描绘的与其说是人们心目中的神仙世界,不如说是再现了远古人们生活的神奇画卷:部落联盟首领“尧”祭祀时弹着琴,奇妙的琴声感动上天,使天神降临,人们为此欢乐歌舞,庆祝这一盛事。
2. 埙独奏《楚歌》
陈重、杜次文改编
王力钧独奏
马晓兰箜篌伴奏
埙是中国古老的吹奏乐器。远古多为石制、骨制,后来逐渐改用陶土烧制而成,又称陶埙。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有一个音孔的陶埙,经考古测定距今约七千年。
多处文化遗址均发掘出埙,其制作材料有石、骨、玉、象牙和陶土等多种,形状有球形、管形、鱼形、橄榄形、椭圆形、和梨形等。以陶土烧制的梨形埙最为普遍,有一音孔、二音孔、三音孔、五音孔等多种……殷商以后的一多年中,埙一直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五音孔陶埙能够吹奏七声音阶和部分半音,至汉代才出现了六音孔埙。宋代曾有过七音孔的木埙,但没有流传下来。直至清代,埙仍保持在五音孔上。
在周代的乐器八音分类中,埙被列为土类乐器。传统埙(殷埙)的形制为圆形、上尖、削肩、腰粗、平底、内膛空,形似鸭梨,顶端开一吹孔,两侧各有二孔。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音乐工作者对埙进行了改革。放大了体积和肩部,扩展了内膛,使音量增大;音孔增加到十个,扩展了音域。
改革后的埙,音量较大,穿透力强,音色低沉苍劲,古朴醇厚而悲壮,很有特色,非其他乐器可代替。既能用于独奏,又可与乐队合奏。
乐曲根据古曲《霸王卸甲》改编,项羽为刘邦大军所困,面临四面楚歌,军心涣散,战马嘶鸣,只能与虞姬做最后的生离死别。古埙声声,慷慨悲凉,苍劲雄浑,不仅是音符和旋律的绝佳表现,更是向人们如泣如诉讲述一个悲壮的故事。
3. 古琵琶独奏《如意娘》
敦煌琵琶谱
叶栋译谱
汤良兴改编、独奏
琵琶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琵琶二字,在中国古代是摹拟演奏手法的形声字,右手向前弹出曰“琵”,向后弹进曰“琶”,是弹奏时的两个基本手法。因此远在秦汉时期,凡是用这两个手法抱在怀中弹奏的乐器都可称为琵琶。以后经过了漫长的发展,逐步定形为一种半梨形音箱,曲项四弦,置胸前演奏的琵琶。
琵琶是中国弹拨乐器中最富有表现力乐器,因而在琵琶大曲中有文武两种截然不同风格之分:文曲宜于表现文静细腻、柔和美妙的情趣,如《夕阳箫鼓》、《汉宫秋月》等曲;武曲适于表现威武雄健、豪放爽朗的气概,如《十面埋伏》、《海青拿天鹅》等曲……即既能表现气势磅礴的古战场气势,又能表现花前月下缠绵的思念之情。
此曲原别名《如意曲》,系唐代教坊曲,为《五弦谱》曲之一,商调曲,有词。
武则天有《如意娘》一诗,诗云:“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因此,《乐府诗集》转引《乐苑》的说法,乐曲的作者是唐则天皇后。
乐曲根据武则天诗意而作,凄寂、哀怨,表现了古代妇女思念亲人的深切情怀。
4. 箜篌独奏《蕉窗夜雨》
古曲
马圣龙、周成龙改编
马晓兰独奏
上海民族乐团小乐队伴奏
箜篌是我国古代弹拨乐器,盛行于汉唐时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明代以后很少使用。现改革的箜篌有三十七根弦,擅长演奏划音、吟音、揉弦等手法,表现力极为丰富。
按:2005年第2期《音响技术》2-82【金碟名曲】载有《复得的雅韵》一文,比较详尽地介绍了箜篌,可以参考。
乐曲名称来自宋词:“只知愁上眉,不知愁来路。窗外有芭蕉,阵阵黄昏雨……”乐曲描写古人在寂静的雨夜,产生强烈的思乡情怀。悠长的愁思,仿佛缠缠绵绵的细雨,淅淅沥沥地打在芭蕉叶上,声音不大,却十分清晰……全曲恰似一幅工笔精细、素色淡雅的水墨画,引人入胜。
《蕉窗夜雨》本是一首古筝独奏曲,用箜篌演奏别有一番韵味。
5. 洞箫独奏《佛上殿》
古曲
刘斌配器
谭谓裕独奏
上海民族乐团小乐队伴奏
箫,原称“洞箫”,现简称“箫”,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单管竖吹。
箫在汉代时称为“篴”、“竖篴”或“羌笛”。最初只有4孔(3个音孔加管口1孔),西汉京房加1孔,成为5孔;到了晋代已有6个指孔的笛(即箫),与现代的箫相似。唐代以前,笛箫通常不分。至唐代,出现了前面六孔、旁边一孔,加有竹膜的笛子,此时笛箫概念基本分开:横吹为笛,竖吹为箫。
古代的箫多为竹制,但也有玉制或瓷制;现代箫为竹制,管长约八十厘米,上端封口的竹节边缘开吹孔,管身开有指孔六个,前五孔,后一孔,下方另有两对出音孔,底端为开管。
箫的音量较小,音色既圆润轻柔甘美,又幽静娓婉清雅,以夜阑更深之际乐声幽美悦耳著称,常用于独奏和琴箫合奏或演奏传统丝竹乐曲。
《佛上殿》是一首民间乐曲,节奏缓慢平稳,以箫独奏的形式,加上木鱼的敲击声衬托,使音乐听来极富庙堂色彩和神圣虔诚的韵味。凝重、抒缓、缥缈的旋律,呈现出古代寺院庙堂庄严、肃穆的气氛以及佛家子弟在静心坐禅的幽远空灵意境。
6. 编铓独奏《枫桥夜泊》
金复载曲
王启权独奏
上海电影乐团小乐队伴奏
编铓,又称铓锣,是古老而极富有特色的民族定音打击乐器,流传于云南、广西等地的傣、佤、壮、景颇、崩龙等民族间。铓锣面圆体厚,由特制的响铜铸成,锣身轻薄,锣脐为乳突状结构,锣面呈拱形。编铓由三十二面大小不等、音高不同的铓锣组成,并按一定音序编排在一起,吊挂在一个长方形木架上。它的音色浑厚洪亮、悠扬动听,富有魅力。
乐曲根据唐代诗人张继的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而作。作者利用编铓特有的音色,运用现代作曲技法,恰到好处地勾画出一幅“寒山寺夜半钟声”的音画,真是古钟声声,缥缥缈缈,思绪万千。
7. 筚篥独奏《凄凉犯》
南宋·姜夔(白石)词曲
杨荫浏译谱
周成龙改编
尹重华独奏
上海民族乐团伴奏
筚篥亦作“觱篥”、“芦管”、“笳管”,又称“悲篥”、“必栗”等,是源于西域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的吹奏乐器。汉代时传入中原地区,南北朝时有大小筚篥、桃皮筚篥、柳皮筚篥及双筚篥等多种形式。隋唐至宋元时盛行全国,宋代教坊十三部中有筚篥部。杜甫、白居易等诗人在诗中曾有细致的描述。
《凄凉犯》是南宋词人、作曲家姜白石自度曲──自己谱曲、自己填词的词(歌曲)。
“犯”是古代乐曲的一种调称。此曲原有小序,说明了创作缘由:1191年,姜白石访问边防要地合肥,正当深秋时节,城内一片萧瑟,战马不时发出嘶叫之声。出城四望,到处是荒烟野草,十分凄凉黯淡。姜白石感触很深,就借琴曲中的凄凉调意,创作了这首自度曲。
全曲结构完整,音乐伴随情绪的发展很有逻辑;在调性、调式的对比和段落衔接等方面也处理得相当自然,并做到了为表现乐曲的感情内容服务,是姜白石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8. 古筝独奏《寒鸦戏水》
传统乐曲
朱晓萌独奏
古筝简称“筝”,我国古老的拨弦乐器。筝的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筝已流行于秦地(今陕西省),史称“秦筝”。
筝在汉、晋以前十二弦,唐、宋增加为十三弦,明、清以来逐渐增至十五或十六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改革制成二十一弦、二十五弦的古筝,筝弦也由传统的丝弦改为钢丝弦或尼龙缠弦,并设有机械变音装置,能转十二调。
古筝按五声音阶定弦。其传统的演奏技法:用大、食、中三指,或大、食,或大、中两指弹弦;用左手食指、中指或中指、无名指捺弦以取得“按、颤、揉、推”等的变化音。
古筝的发音浑厚明亮、音韵优美华丽,善于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和细腻委婉的情调,用于独奏、重奏、歌唱的伴奏及器乐合奏。
此曲是广东潮州民间筝曲。乐曲采用高低八度音程交替变化的手法,配合轻快流利的花指,以轻盈的旋律、清新的格调、别致的韵味,描绘一群寒鸦(即鱼鹰)在水中追逐嬉戏的情景。
9. 篞独奏《梅花三弄》
古曲
罗守诚独奏
翁镇发笙伴奏
篞是我国古代音区较低的笛类乐器。我国最早的辞书《尔雅·释乐第七》记载:“大管谓之簥,其中谓之篞,小者谓之篎。”其音色低沉,悲切动人。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梅花落》等,是晋代古曲。原为笛子曲,据说是唐代颜师古将其改编为古琴曲。
《梅花三弄》借物咏怀,借梅花的傲霜斗雪,表现其高洁安详,以表达作者那种刚毅不拔、坚贞不屈的胸襟。
曲中的泛音曲调,在不同的徽位上重复了三次,所以称做“三弄”。乐曲前半阕奏出了清幽舒畅的泛音曲调,以表现傲霜雪的梅花,和它那恬静而安详的神态。后半部分利用音色对比和节奏对比,表现梅花与寒风搏斗的形象。
按:关于此曲,《音响技术》1997年第5期5-61【金碟名曲】中《十大名曲浅说(四)》有比较全面的介绍,可以参考。
这张唱片中规中矩,音乐的层次感平衡感把握得很好,高低音绝无过分夸张之处,在配器上所下的功夫,使得每一段音乐都能凸现出独奏乐器特有的韵味。
——以上介绍来自2006年第七期《音响技术》第7-75页【金碟名曲】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