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国近现代”
历史三调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History in Three Keys: The Boxers as Event, Experience, and Myth
9.6 (3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柯文 译者: 杜继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8
《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典藏版)》荣获1997年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东亚历史学奖、荣获1997年新英格兰历史学会图书奖。书中以义和团为例向人们解说了认识历史的三条不同途径,即历史的三调:事件、经历和神话。本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讲述义和团的历史,而在于探讨与历史撰述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义和团只是这项工作的‘配角’。”因此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历史的方法。
中國近代史(上冊)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谷歌图书 Goodreads
The Rise of Modern China
9.7 (31 个评分) 作者: [美] 徐中約 译者: 計秋楓 / 朱慶葆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1 - 8
《中国近代史》(The Rise of Modern China)自1970年面世后五次修订,销售数十万册,为欧美及东南亚等地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权威著作及最畅销的学术教科书,是一本极具深远影响的经典作品。
这部近代史自清朝立国起,下迄21世纪,缕述四百年来中国近代社会之巨变。然作者明确指出,这段艰难的历程并非如大多西方汉学家所言,是一段西方因素不断输入而中国仅仅被动回应的历史。作者拈出“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以及“在新的天地里寻求一条求生之道”三条线索,作为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三股最重要动力,并通过对近代中国内部社会动荡的描摹,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古老的儒家帝国经无比艰难,蜕变为一个近代民族国家”的历史。
作者徐中约虽身处欧美学界,在书中想表达的却是“以中国人的身份对近代中国发展进程的看法”,但这种表达不囿于任何一家学说、一种主义,开出一种折衷调和的历史观。作者以超越意识形态、阶级、党派、种族和文化的眼光,怀抱对各色历史人物的宽容、同情、善意之心,能够公平公正、客观冷静地看待历史事件的发生。并且参考了巨量不同语种的档案文献及研究著述,以跨学科的方法写就这部描述近四百年中华民族之挣扎历程的史学巨著。
安源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Anyuan: Mining China’s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8.8 (8 个评分) 作者: 裴宜理 (Elizabeth J. Perry) 译者: 閻小駿 香港大學出版社 2014 - 7
我們該如何詮釋中國共產黨出人意料的革命軌跡?為什麼中國共產黨會走上與俄國模式大相逕庭的道路?裴宜理教授認為,箇中原因在於中國共產黨從革命起義到奪取政權及之後的各階段中創新地發展和部署文化資源。毛澤東、他的同志們以及其繼任者通過精巧地運用「文化置位」和「文化操控」建立其獨有的政治形態,使人們逐漸接受那曾經陌生的共產主義體系,成為熟悉的「中國特點」。在革命初期,毛澤東和黨的早期領導人曾在安源煤礦發動過一次影響深遠的工人運動,裴宜理教授以此地為案例進行分析。安源曾被認為是「中國的小莫斯科」,其所象徵的獨特的中國革命傳統逐漸成為中國語境下「政治正確」的試金石。在當代中國學界為尋求嶄新的政治前景而就其過往的革命歷史進行爭論時,裴宜理教授對充滿爭議的中國革命傳統之意涵進行了深入分析。
「本書帶有裴宜理明顯的個人風格:優雅而清晰的文筆、充足又前所未聞的原始資料、對於基層政治參與者人性細節的充分描述等。這些特點不僅使本書的敘事引人入勝,而且也對主題提供了清晰有效的分析。裴宜理對安源的觀點原創而新穎,就這一地區對革命所作的持續貢獻進行分析,使之成為一個令人信服的案例分析。」
──周錫瑞 (Joseph W. Esherick),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著有Ancestral Leaves: A Family Journey through Chinese History
「裴宜理從中國共產主義革命的源頭,探討安源工人運動的歷史,揭示1920年代毛澤東、李立三和劉少奇三位共產黨員如何利用文化資源在安源煤礦發動一次影響深遠的工人運動,並詳述1949年革命勝利以後,當權者如何扭曲和操弄安源工人運動的歷史,藉以築造和淨化革命傳統,更討論改革開放以後,官方和民間如何透過各種文化媒介如美術、電影、小說、學術和紅色旅遊等來回憶、重現或挪用安源的革命過往。作者相信中國的未來將取決於如何發掘、認識和掌握中國共產主義革命的傳統,她在安源革命傳統的溯源和發掘上開創了一個學習典範。」
──陳永發,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
「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轉去挖掘查找毛澤東時代中國失敗的各種原因的時候,裴宜理教授的這本書可謂獨樹一幟。作者不僅直截了當地追問那些只着眼於批判的學者,而且致力於重建當年特定的歷史場景,並用同情的眼光來了解那段歷史形成的複雜原因,以求回答那些有關中共歷史成敗的令人困擾的問題。比如,如果毛澤東等人向來偏激且無情,那麼他們當年在幾乎不掌握任何國家機器的條件下,又如何能夠影響數百萬計的底層民眾,使之信服並願為他們的革命事業而犧牲呢。」
──楊奎松,中共黨史研究專家,華東師範大學特聘教授
中国科学幻想文学史 [图书] 豆瓣
中国科学幻想文学館
7.6 (5 个评分) 作者: [日]武田雅哉 / [日]林久之 译者: 李重民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 - 11
《中国科学幻想文学馆》是日本学者武田雅哉和林久之合著的有关中国科学幻想文学(Science Fiction)的专著。上半部分由武田雅哉撰写,回顾了中国数千年以来神话、传奇、小说、戏剧中的科学幻想萌芽,从《山海经》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末真正意义上科幻作品的引进,着重爬梳了清末、民国时期中国科幻小说的译介和创作情况。下半部分由林久之撰写,讲述了1949年以来“科学文艺”这一文学类型在中国大陆的确立,旁及了港台科幻小说的创作情况,更对日文原版中所未遑涉及的近年来中国科幻文学的再次繁荣进行了跟踪,展望了中国科幻文学未来发展的前景。全书资料翔实,作者笔触风趣,既是一本严谨的学术力作,也可足休闲阅读之乐,可视作研究中国科幻文学史的必读之书。
学术江湖 [图书]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桑兵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8
1. 破除今人对民国学人、学术的不实“想象”,还晚清民国学术一个本来面貌——今人或是对民国学术无限憧憬留恋,或是认为当下的学术总体上已经超越民国时期学术发展的水准。本书所收十篇文章,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深入、全面地展示了民国学人及其学术的真实样貌,为我们理解近代中国学术思想变迁提供了重要的读本。
2. 考究学人间的往来交游与人事联系,回归晚清民国的具体时空,重新解读张之洞、梁启超、王国维、傅斯年、顾颉刚、金毓黻等人的学术思想——运用记录学人言行的直接材料,参酌其他报刊、档案、回忆录等资料,大体还原这些学人的历史轨迹,在全面还原事实的基础上,力求探寻各说各话背后的隐情真意;民国学人身处千载不遇的大变局之中,世风与学风相互激荡下,张之洞、梁启超、王国维、马裕藻、金毓黻、陈寅恪、胡适、傅斯年等学人如何自处?
3. 重新梳理陈寅恪、傅斯年等学人的史学思想及其关联,回应思想史上的重要议题——“了解之同情”能否全面反映陈寅恪的史学思想?如何理解胡适提出的 “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以及陈寅恪所说 “中国文学当以文言为正宗”?傅斯年如何看待西学?这一观念是否发生了变化,变化的动因何在?傅斯年、陈寅恪对宋代和清代学术有何看法?傅斯年与陈寅恪二人关系究竟如何?傅斯年留学后学术观念的突变与陈寅恪有何关系?陈寅恪、傅斯年、冯友兰等人对新儒学产生的观点分歧是什么?……。
4. 探讨影响中国近代思想、学术变迁的重要议题,把握学术风气的流转和学界世态的炎凉——《教会学校与西体中用》从教会学校切入,探讨近代世界一体化进程后发展国家民族的普遍难题:中学、西学,何为体、何为用?全盘西化还是中西汇通融合?在西学与中学将近半个世纪的争夺中,教会学校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中国哲学”探源》梳理“中国哲学”概念的发生及入华过程,探讨跨文化传通与权力渗透的深层关系。《文与言的分与合:重估五四时期的白话文》在整个近代汉语言文字演变的历史进程之中,重估白话文的成败得失……把握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重要关节,理清中国近代思想脉络及流风遗泽。
本书是桑兵教授多年来发表于各种学术期刊上的文章结集,共计十篇。这些曾在学界引起重大反响的文章,现统摄在“学人与学风”这一主题下,文章间有机结合,既有对学风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的高明洞彻之把握,又有对学人的学术成就、治学方法的客观条理之辨析,同时寄寓作者本人的治学心得于其中,亦对当下的学人与学风有着借鉴和针砭意义。是史学专门领域研究的一部力作。
桑兵对晚清民国学术生态的剖析和呈现,一是有助于读者对当时的学人及其学术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获得恰如其分的整体判断和具体把握,并借鉴反思陈寅恪、傅斯年、金毓黻等学人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同时,书中也寄托了作者对当下学术生态的批判和期望,使人反思当下重指标、重名利的学术乱象。
灵台无计逃神矢 [图书] 豆瓣
日本留学精神史:近代中国知識人の軌跡
作者: 严安生 译者: 陈言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1
严安生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1
ISBN:9787108060686
定价:40.00
本书所论的大众层面的赴日留学,是与中日不幸时代揭开序幕的同时而兴起的。因此,对精神史的考察也必须要以此为原点和基点来把它抓住、看准。
贯穿这个基点的有纵横两条轴线。甲午战争之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瓜分“势力范围”的狂潮,受此震惊,在国内,有国人呼吁民族救亡和维新变法;在外 面,日本乘机灌输、拉拢的战法奏效,启发了国人“东洋对西洋”的意识,“黄白竞争”“黄种崛起”“东亚连带论”甚嚣尘上。这样一种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叶的中国以及东亚的时空条件,成了发挥正面作用的横的轴线。因此志士们大举到“同文同种”的邻国去寻求维新的范本。然而从留学生活的维度看,等待着他们的还有一条经常发挥负面作用的轴线。这就是,汉唐以来的文化宗主国对附属国,鸦片战争后半殖民地化的老大帝国对因明治维新成长起来的新兴帝国,进而是甲午战争之后的被害国与加害国,在时间纵轴上的古今恩仇与位置关系的变迁。由此,作者想把这种横向、纵向的正负交错作用视为留日精神史的整个磁场。
中国国民党与越南独立运动 [图书] 豆瓣
作者: 罗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4
《中国国民党与越南独立运动》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从党际交往层面,叙述中国国民党与越南独立运动的历史经纬;下篇侧重从外交层面,将中越关系置于二战后期及战后远东国际关系的背景下,通过中国关于战后越南问题政策的演变,来透视作为战时大国的中国在战后亚洲秩序重建过程中的真实处境与地位。
洪宪帝制外交 [图书] 豆瓣
作者: 唐启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8
《洪宪帝制外交》一书以洪宪帝制运动期间袁世凯政府的外交为主题,使用中、英、日三方史料,主要讨论帝制运动期间中、英、日三国外交,兼及美、法、俄国以及德国。作者认为,洪宪帝制与全球及东亚外交密切相关。在洪宪帝制外交中,袁世凯虽有娴熟的外交技巧,但因外部局势的因素,最终帝制运动不被各国承认。帝制外交交涉中贯穿着英日对东亚主导权的争夺,但英国因欧战不利而对日妥协,最终日本取得领导地位,对中国日趋强硬。洪宪帝制外交最终导致中日关系恶化,既中日“二十一条”交涉之后,中国反日民族主义进一步发展。
前奏 [图书] 豆瓣
作者: 马社香 2006 - 10
这是一部由近百名亲历者和知情者回忆、口述的历史。
1965年春,“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前一年,毛泽东从北京到武昌下榻梅岭,44天后离武汉到长沙,5月21日从长沙出发,沿着1927年秋收起义之路重上井冈山。从本书对毛泽东二上井冈山的历史回放中,似可窥见当时毛泽东的某些思想端倪;发现其不惜一切代价,准备发动一场上层建筑领域革命——“文化大革命”的深刻而复杂的初衷……
秋收起义38年后的1965年,毛泽东重返中国武装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是一次感情寻觅回归,还是执政党领袖对使命的深层呼唤?
40年后,本书作者沿着毛泽东重上井冈山之路,采访了近百名接触过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彭德怀等领袖人物的亲历者和知情者,以毛泽东二上井冈山为主线,生动讲述了1965年春毛泽东从武汉经湖南到井冈山的数十天的所历、所思、所讲,以及当时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真实记录了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史实;从中探寻毛泽东准备发动上层建筑领域革命——“文化大革命”深刻而复杂的初衷。
书中一百多幅珍贵照片,不仅见证了这段历史、更增加了本书的史料价值。
文革大笑话 [图书] 豆瓣
作者: 刘济昆 海南文化出版社 2000
作者之前生活在成都,现在好像是定居澳大利亚。
序言是流沙河老先生做的。
http://hahame520.blog.163.com/blog/static/3151456200722191840731/
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图书] 豆瓣
作者: 张海鹏 / 翟金懿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8 - 1
《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讲述了中国近代史不仅是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不屈不挠奋斗的历史。所谓屈辱主要体现在历史的“沉沦”时期,所谓奋斗,主要体现在历史的“上升”时期。这不是说历史的“沉沦”时期没有奋斗,那个时期中国人民有过不少次的奋斗,但是,由于觉醒程度不够,物质力量不够,斗争经验不够,那时候中国人民的奋斗还不足以制止中国社会的“沉沦”;在历史的“上升”时期,不是没有屈辱,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甚至比以往历次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造成的损害还要严重,但由于中国人民空前的民族觉醒和空前的艰苦奋斗,中国社会不仅避免了继续“沉沦”,而且赢来了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基础。
孙中山与“科学的时代”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科学の人・孫文
作者: [日]武上真理子 译者: 袁广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11
本书将孙中山视作以科学为自己思想和行为基础的“科学人”,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科学”在中国的传入、翻译、普及、应用等用度,详细探讨了孙中山这科学观的形成过程,及其核心为“生之哲学”的思想以“科学”为桥梁深入的过程。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 [图书] 豆瓣
作者: 曹天忠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 - 10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大学史学研究生系列教材》尝试以学术理念和方法,处理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研究生史料学教材的书写。在充分借鉴学界成果经验的基础上,从历史认识的过去性和史料概念的开放性等特质出发,重新认识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即史料学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方法论:史料的查找、整理、解读、考订和运用的原则方法以及各种目录、索引的大量补充,说明史料学在历史研究中的实用性。而通论性史料的强调和史料价值层级等第的新划分,应因了当前中国史学研究过分。“碎片化”和跨学科化的挑战,改变以往史料学书写与历史研究关系中的消、滞后状态,体现了其理论上应具的主动性和前沿性。在重视并及时补充新出的传统载体史料种类(档案、报纸、期刊、日记、函电、文集、方志、笔记、野史等)的前提下,新增了电子化、数据库史料;突出了因研究新法引入牵动而从前被低估的社会调查、考察报告、回忆口述、丛书、类书等史料的介绍和价值;措意史料要籍介绍的典型化、系统条理化、分布合理化。这些均展现了史料学内容体例上书写的前瞻性。《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大学史学研究生系列教材》在目前同类教材体系中,具有全面性、实用性、原创性、前沿性、特点和优点。可供中国近现代史硕、博士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以及有一定程度的史学爱好者使用和阅读。
近代中国研究入門 [图书] 豆瓣
作者: 岡本隆司 / 吉澤誠一郎 東京大学出版会 2012 - 9
現代中国を深く理解する手掛かりは,近代の中国にある――中国の本質に迫る学習の手引として,備えるべき研究書・工具書・史料を紹介するとともに研究上の留意点について丁寧に解説する。中国研究のみならず,隣接分野の探究を志す学生・大学院生,一般読者に贈る必携の入門書。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教关系 [图书] 豆瓣
作者: 陈金龙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 1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教关系:以佛教为中心的考察》以“冲突与调适”为主线,通过考察南京国民政府与佛教关系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揭示了南京国民政府与佛教关系变动的历史轨迹,进而说明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教关系的主要特点。政教关系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极其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如何解决政教之间的张力关系,成为人类社会制度变迁的重要表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教关系,是海内外学术界研究较少的问题。现有的研究成果都尚未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教关系作为专门的问题来考察。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