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传播学经典”
全部 | 书籍 (19) | 影视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8.6 (81 个评分) 作者: 欧文·戈夫曼 译者: 冯钢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5
我想把这个研究报告当作一种手册,详尽叙述一种社会学观点。社会生活,特别是在建筑物或房舍的有形界限内有组织的社会生活,可以根据这种社会学观点来研究。我将描述一组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一种框架,这一框架能运用于任何具体的社会设施,无论是家庭设施、工业设施还是商业设施。本报告所使用的观点是戏剧表演的观点,其原理从舞台演出艺术原理引申而来。我将讨论个体在普通工作情境中向他人呈现他自己和他的活动的方式,他引导和控制他人对他形成的印象的方式,以及他在他人面前维持表演时可能会做或不会做的各种事情。
娱乐至死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Public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Show Business
8.2 (194 个评分) 作者: [美] 尼尔·波兹曼 译者: 章艳 中信出版集团 2015 - 5
内容简介: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初版于1985年,是尼尔·波兹曼的代表作之一。
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体育、商业和任何其他公共领域的内容,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而人类无声无息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心甘 情愿,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中预言人类将会遭受外来压迫,失去自由;赫胥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工业技术带来的娱乐和文化,不再思考。
《娱乐至死》想告大家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热爱的东西!
----------------------------------------------------
编辑推荐:
媒介文化研究大师尼尔·波兹曼20年经典畅销作品
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
一切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
人类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
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
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尼尔·波兹曼
----------------------------------------------------
媒体及专家评论:
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在书中的交互作用俯拾即是。《娱乐至死》是一本优秀的、令人不安的、引发思考的书,而且我敢说,它是一本必读书。它配得上经典的地位,尽管过了20年,但它比任何书都贴近时下。
——蒂姆•查理斯(Tim Challies,Discerningreader.com)
《娱乐至死》在帮助我们看清(电视)屏幕里到底在发生些什么,在这一点上,它是最优秀的。那种画面,即便没有“文化灭亡”的末日预言,也足够阴郁了。
——沃尔特·古德曼(Walter Goodman,《纽约时报》)
娱乐时代的当头一棒,尼尔·波兹曼的深刻预见。
我们今天已经处在波兹曼描述的世界里,处在一个信息和行动比严重失调的时代,在空前便利的电子传媒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聪明,也比任何时候都轻飘。《娱乐至死》的预言指向了我们今天的现实。
——陈丹青
波兹曼在媒体研究领域是一位巨人,地位仅次于马歇尔·麦克卢汉。
——安吉拉·佩妮,《抨击杂志》
波兹曼极具说服力地调动了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麦克卢汉理论以及常识,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且颇具独创性的论题。
——维克托·纳瓦斯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波兹曼在麦克卢汉结束的地方开始,他用学者的渊博与说书人的机智构筑他的见解。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尼尔·波兹曼的逝世给公共话语带来了某些寂静。一位博学的批评者,一位严谨的反对者,一位跟奔涌的发展唱反调的人,沉默了。回顾他令人惊叹的事业,你会发现他所做的每一件事的核心都是一连串问题……他希望你去思考,字母表是如何改变了口语文化的,印刷媒体给宗教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教育是如何创造了童年的,为何对标准的测试意味着对学校系统的激进反思。
——彼得·卡瓦纳,《环球邮报》
作家、媒体批评家尼尔 ·波兹曼的去世并未得到应有的(新闻媒体的)重视。但这一点也没有让波兹曼吃惊。我们时代媒体批评领域最伟大的书之一《娱乐至死》是他写的……波兹曼比任何人都了解,电视无可挽回地改变了辩论的本质,娱乐如今在政界占至高地位。
——吉姆·本宁,alternet.org
尼尔·波兹曼是一位传承伟大纽约传统的不可思议的讲述者……正如他说的故事一样,尼尔·波兹曼投入了一生来让我们停下来……他是一个和蔼谦恭的人,他绝对不会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了”。但是他的确告诉过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直至肺癌让他永远消声。
——约翰·齐默尔曼,《纽约邮报》
我时常想起萧伯纳著名的诗句,理智的人适应环境,而世上所有的进步都依靠不理智的人。马歇尔·麦克卢汉是不理智的,兰斯是不理智的,尼尔也是不理智的。因为这样,所有美好的事才发生了。
——保罗·莱文森,美国作家、福特汉姆大学教授
波兹曼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他在约二十本书和众多的采访和文章中展现了他的思想和他的优雅。这些作品都值得阅读和深入思考,有意或无意间你会将你读到的说给他人听。波兹曼是看穿了皇帝新衣的孩子,后来他长成了擅长表达的义愤填膺的教育者和社会消费者。
——迈克尔·寇姆夫,《学院季刊》
波兹曼的每本书都是一本小册子,一本装了封皮的随笔:《童年的消逝》讽刺美国文化的幼稚化;《娱乐至死》讽刺娱乐业,以及娱乐业对观众造成的影响……他的知识分子姿态,他在公众环境中的表现,以及他伟大的天赋——极好的幽默,实质是一个开化人类在一个野蛮世纪进行的尝试,之后成了一个开化人在电视文化中的尝试。
——杰伊·罗森,纽约大学教授
在波兹曼的书中,隐喻的作用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体现。我们设立“尼尔 ·波兹曼隐喻奖”有两个目的:奖励一位纯熟使用隐喻的有天分的作者;纪念并推广波兹曼的作品,以及印刷思想。
——锐透基金会
一本有才华、有力量、有分量的书。这是波兹曼抛出的严厉的控诉书,就我看来,他让人无法反驳。
——乔纳森·亚德利, 《华盛顿邮报》
有些书是每个人都应该读而事实上很少有人去读的。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就是其中之一。他对于娱乐时代对公共话语质量的毁灭性作用的分析提供了非同寻常的锐利洞见,这种洞见深入了到技术塑形思想与文化的方式,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各方各面的琐碎化。
——“潮起潮落”
出版于 1985年的《娱乐至死》是一本令人振奋的充满争议的书,它审视了电视对我们生活——更具体地说,是政治、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害处……本书有太多值得推荐的地方。它引发了许多思考,更让我们看到,电视是如何以某些方式侵蚀我们的公共话语甚至我们关于美好生活的整体概念的。
——谢默斯·斯威尼,social affairs unit.org
它是声讨电视文化的檄文:难道我们要把自己娱乐死?这一声喝问绝非危言耸听,我深信它是我们必须认真听取的警告。
——周国平
也许,文化拯救的希望就在于人类不断的自我反省之中,在于认真聆听波兹曼式的警世危言之中。
——刘擎
《娱乐至死》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一个国家是在什么样的媒体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进入现代化的,这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很大的。
——展江
普通语言学教程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Cours de linguistique générale (5th ed., 1949)
9.3 (31 个评分) 作者: [瑞士]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 译者: 高名凯 商务印书馆 1980 - 11
本書是著者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是本世紀最著名、影響最深遠的語言學家之一。他在1857年出生於瑞士日內瓦的一個法國人家裡。中學畢業後,於1875年至1876年在日內瓦大學讀了一年,其後轉學到德國,在來比錫大學學習語言學。那時正是新語法學派諸語言學家和他們的教師古爾替烏斯(G.Curtius)對語言學問題辯論得最激烈的時候。他起初完全站在新語法學派一邊,在奧斯脫霍夫(H. Osthoff)和雷斯琴(A. Leskien)的指導下從事歷史比較語言研究工作,於1878年寫出他那篇傑出的《論印歐系語言元音的原始系統》,使老一輩的語言學家大為驚奇。
公众舆论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7.5 (1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沃尔特·李普曼 译者: 阎克文 / 江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4
本书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它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自1922年问世以来,已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个领域中的权威地位。其影响力经久不衰的奥秘在于,它卓有成效地梳理了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舆论从哪里来,它是怎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它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首次全面论述,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还有1个属于同一作品或可能重复的条目,点击显示。
理解媒介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
作者: [加拿大] 马歇尔·麦克卢汉 译者: 何道宽 商务印书馆 2000 - 10
本书是一部媒介文化研究的经典著作。作者认为,电话、电报、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广泛使用,塑造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和传播方式。通过对不同媒介的比较,以及与种种文化现象的关联,作者勾画了一种电子媒介文化社会的图景,并对其发展趋向作出了某些预言
媒体、国家与民族 [图书] 豆瓣
Media,State and Nation:Political Violence and Collective Identities
作者: 菲利普·施莱辛格 译者: 林玮 译林出版社 2021 - 8
本书主要提出了三个关键主题:首先,“暴力”和“恐怖主义”的概念被证明是建立在国家和其对手相互竞争的交流策略上的;其次,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集团的外部敌人,巩固了西方的民族认同;最后,集体认同所涉及的国家与民族因素,包括那些超越了民族国家范畴的复杂问题。
通过对一系列特定案例的分析研究,施莱辛格揭示了政治话语在传播学领域的复杂作用。如果你对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或文化研究领域感兴趣,抑或已经意识到媒体在当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那么本书将非常值得一读。
社会研究方法 [图书] 豆瓣
8.1 (17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尔·巴比 译者: 邱泽奇 华夏出版社 2009
《社会研究方法(第11版)》是美国大学的通用社会学教材,同时它被译成多国文字,是一本具有世界声誉的经典之作二1975年《社会研究方法》初版已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现已出至第11版。《社会研究方法(第11版)》讨论范围广泛,论述严密,从社会理论基本范式到学科报告撰写,从社会研究的基本概念到各种复杂技术方法,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既适合专门研究人员,也是其他相关学科研究人员的必备参考书。
强力推荐: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英文原版火热发售
还有1个属于同一作品或可能重复的条目,点击显示。
社会研究方法 [图书]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艾尔·巴比 译者: 邱泽奇 华夏出版社 2005 - 1
《社会研究方法》是美国大学的通用社会学教材,同时它被译成多国文字,是一本具有世界声誉的经典之作二1975年本书初版已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现已出至第10版。
本书讨论范围广泛,论述严密,从社会理论基本范式到学科报告撰写,从社会研究的基本概念到各种复杂技术方法,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既适合专门研究人员,也是其他相关学科研究人员的必备参考书。
本书包含大量图表和鲜活案例,同时吸纳社会研究的最新理论和方法,并附有详细的参考书目和丰富的网络链接,为师生教学和学者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
心灵、自我与社会 [图书] 豆瓣
Mind, Self and Society
作者: [美] 乔治·H. 米德 译者: 赵月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5
本书作者米德是美国实用主义和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本书展现了米德社会心理学体系的基本轮廓,是他讲授社会心理学30年的记录。米德的理论和思想奠定了社会心理学及相关哲学流派的研究主题。
数字化生存 [图书] 豆瓣
Being Digital
作者: [美国] 尼葛洛庞帝 译者: 胡泳 / 范海燕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7 - 1
《数字化生存》描绘了数字科技为我们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娱乐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其中值得深思的问题,是跨入数字化新世界的*指南。英文版曾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信息的DNA”正在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生活中的基本交换物。尼葛洛庞帝向我们展示出这一变化的巨大影响。电视机与计算机屏幕的差别变得只是大小不同而已。从前所说的“大众”传媒正演变成个人化的双向交流。信息不再被“推给”消费者,相反,人们或他们的数字勤务员将把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拿过来”并参与到创造它们的活动中。 信息技术的革命将把受制于键盘和显示器的计算机解放出来,使之成为我们能够与之交谈,与之一道旅行,能够抚摸甚至能够穿戴的对象。这些发展将变革我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娱乐方式—— 一句话,我们的生活方式。 犀利的见解使尼葛洛庞帝成为《连线》 杂志*受欢迎的专栏作家之一。《数字化生存》一书充满种种洞见,是我们每个人的必读之书。
传播理论导引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 理查德·韦斯特 / [美] 林恩·H·特纳 译者: 刘海龙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 5
《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第2版)》对传播理论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做了实用、有趣并且具有针对性的探索。本书最基本的目标包括:使学习者对可能在传播学领域遇到的原理、核心概念及重要理论有一个了解。去除理论的神秘感,帮助学习者发现理论在他们日常活动中的具体应用。帮助学习者更为系统地、批判地思考问题。使学习者了解传播学的发展历史,获得一个全局性的整体印象。向学习者介绍研究的程序,并了解在研究过程中理论的具体作用。
议程设置(第二版)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 马克斯韦尔·麦库姆 译者: 郭镇之 / 徐培喜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2
议程设置理论描述了大众传播如何影响公众对社会与政治议题的关注。近年来,这个理论逐渐扩展,又融入了许多新的命题,如关于产生这些效果的偶发条件、塑造媒介议程的力量、媒介信息中具体因素的影响以及议程设置过程的各种结果。本书既有对议程设置理论各个研究侧面的归纳概括,又涵盖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成果,同时具备理论和实践的价值。这一理论是政治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中重要的基础性理论,适合作为这些学科的入门参考书。
传播与社会影响 [图书] 豆瓣
作者: [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 译者: 何道宽 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 6
《传播与社会影响》是加布里埃尔·塔尔德(1843-1904)的选集。塔尔德与孔德、迪尔凯姆齐名是19世纪法国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
本书译自英文版,编选者是当代著名社会学家特里·N·克拉克教授,他执教于芝加哥大学,现任国际社会学会主席。克拉克精心撰写的长篇绪论分10个方面论述塔尔德的成就,系统而详尽地论述了塔尔德的理论框架、核心思想、杰出成就、与迪尔凯姆论战的是是非非,相当于一部塔尔德评传。
其余9章17节涵盖了塔尔德思想的各个方面,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刑法学、犯罪心理学、统计学、传播学界的研究者都可以从中“各取所需”。塔尔德对公众与群众、公众舆论与大众传播的论述至今犹如洪钟巨响,具有振聋发聩的震撼力量。
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 [图书] 豆瓣
Mass Communications and American Empire
作者: [美]赫伯特. 席勒 译者: 刘晓红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7
本书是批判传播学领域内的经典之作。它首次联系大传播的两大功能——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全面剖析了美国大众传播的结构与政策。作者以其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独立立场,紧扣现实问题,广泛地从工业和政府方面汲取信息,批判地研究美国的信息机构和产品如何被用来支持其在全球的帝国政治。其对于美国全球统治过程中媒介-文化力量作用的强调,对于我们理解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发展和转变,进而理解美国大众传媒的功能,以及其政治、经济和外交的议程设置结构,不无裨益。
大众媒介与社会 [图书] 豆瓣
作者: 库兰 译者: 杨击 华夏出版社 2006 - 6
《大众媒介与社会》的前身《大众媒介与社会》在1977年出版之时,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媒介研究向高峰攀登的时候,从编撰者的出发点就可以看到,当年英国媒介研究当中的马克思主义者有多么自信。全书的基本结构和主题仍然沿袭了原教材的面貌,无论是作为教材还是作为学术著作,对学生和研究者来说都有着很好的延续性。《大众媒介与社会》的作者们抓到了媒介活动的重要性和实质性——作为一种日常伴随式的文化实践,媒介与我们社会的关系变得密切而复杂。
大众传媒法 [图书] 豆瓣
作者: 唐·R·彭伯 译者: 张金玺 / 赵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前 言/1 第1章 美国的法律制度/1 法律的渊源,/2 司法体系/14 第2章 宪法《第一修正案》——自由的涵义/34 历史演变/34 宪法《第一修正案》/39 自由的涵义/47 税赋与新闻界/62 事先限制/66 第3章 宪法《第一修正案》——当代问题/76 战时的事先限制/76 宪法《第一修正案》在学校/84 时间一地点一方式限制/102 其他事先限制/114 憎恨性言论/挑衅性用语/117 宪法《第一修正案》与竞选/120 宪法《第一修正案》与信息高速公路/122 第4章 诽谤:案件成立/128 诽谤概述/128 反诽谤法/135 诽谤的要素/136 第5章 诽谤:证明过错/160 “《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160 公众人物vs私性人物/164 过错的涵义/185 第6章 诽谤:抗辩和赔偿/199 即决判决/诉讼时效法规/199 真实性抗辩/204 特许权传播/205 对意见的保护/214 抗辩和赔偿金/221 刑事诽谤/227 故意的感情伤害/229 第7章 侵犯隐私——盗用与侵扰/234 隐私权/234 盗用/238 侵扰/256 第8章 侵犯隐私——公开隐私性信息和错误暴露隐私/270 公开隐私性事实/270 错误暴露隐私/289 第9章 信息采集:档案与会议/298 新闻采集与法律/299 《信息自由法》/313 各州关于会议与档案的法律/338 限制近用信息的法律/344 第10章 保护消息来源/判处藐视法庭罪权/351 新闻与消息来源/353 消息来源享有的宪法保护/360 对消息来源的立法保护与行政保护/373 判处藐视法庭罪权/380 第11章 新闻自由与公正审判——审判层次的救济与限制性命令/390 带偏见的犯罪报道/390 传统的司法救济/394 控制报道的限制性命令/400 第12章 新闻自由/公正审判——被封闭的司法程序/413 封闭的审判与封存的文件/413 法官一律师一新闻界指导原则/432 第13章 对淫秽材料和其他色情材料的管制/435 反淫秽法/435 当代反淫秽法/440 对淫秽的控制/448 对非淫秽性色情材料的管理/452 第14章 版权/467 无形财产法/467 版权法的渊源/473 合理使用/483 版权保护与侵权/496 自由撰稿人与版权/509 赔偿金/511 第15章 广告管理/514 广告与宪法《第一修正案》/514 广告管理/521 联邦贸易委员会/527 管理程序/539 第16章 电讯管制/548 管制的历史/548 变化中的广播电视管制哲学/549 广播电视基本管制/552 节目内容管制/558 政治节目管制/565 新闻与公共事务/574 对新技术的管制/578 大众传媒法术语/587 案例表/593 索 引/605
人类传播理论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 斯蒂芬·李特约翰 / [美] 凯伦·福斯 译者: 史安斌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人类传播理论(第9版)》围绕着上述八大主题,提出了与人类传播的方方面面有关的一系列理论、范式和假说,形成了传播学的理论框架和学术体系。新版增加了一位作者——凯伦·福斯,她是女性主义传播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使这本权威的教科书基本体现经验主义学派和批判学派“双峰并峙”的学术格局。
书中展示的传播理论的八大主题和七大理论传统纵横交织的架构体现了目前传播学理论和学科建设的基本路径。在纵向的维度上,探讨了传播者、信息、谈话、关系、群体、组织、媒介和文化/社会八大主题。在横向的维度上,传播理论汲取了符号学、现象学,控制论、社会心理学、社会文化、批判和修辞学这七大传统中的精华。
社会物理学理论与应用 [图书] 豆瓣
作者: 牛文元 科学 2009 - 10
《社会物理学理论与应用》是社会物理学系列第2号,在对国际社会物理学研究前沿认真探索(系列第1号)的基础上,分别从社会物理学与社会和谐、社会物理学与社会安全、社会物理学与社会计算、社会物理学与社会空问、社会物理学与社会舆论等重要应用领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特别针对社会物理学的研究与实践撰写而成,其目的旨在对国内外社会物理学界全面展示最新的研究进展、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应用价值等。
作为新型的交叉学科,《社会物理学理论与应用》具有重要的理沦价值和应用前景,可为从事管理学、社会学、政策学和战略学等科研人员和高校师生提供借鉴与参考。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