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儒教”
全部 | 书籍 (10) | 影视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图书] 豆瓣
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
8.8 (5 个评分) 作者: (美)列文森 译者: 郑大华 / 任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5
本书为列文森最重要的著作,也是美国中国学研究的代表作。在饱含思辨的流畅叙述中,作者从哲学思想、官僚制度、政治文化、社会心理和理想人格等层面,生动分析了儒家文化的精神特质以及儒家社会与政治的本质特征,重点论述了儒家文化在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角色与命运,洞见迭出。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命题,如传统与现代、历史与价值、保守与激进、东方与西方、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等,在本书之后的众多甚至是任何一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著作中,都可见到对这些问题或明或暗的回应。而列文森的价值早已超出了著作本身,他的思考与写作方式,他提出问题的角度,至今仍启发着一代又一代学人。
——————
他不是一个普通的研究者,而是一个创造的天才,后来者必须努力跟上他的脚步……作为老师,我为此而自豪。 ——费正清
对我而言,他不仅是一位亲密的友人,更是一个不会枯竭的思想灵感的源泉。与他的交谈也不仅是令人愉快的,并且能够不断地刺激你产生新的视域与观点。 ——史华慈
很自然,列文森对于官僚—君主制的描述已经且将会被后来的学者所修正,但是,其尼采式的暗示——人们可能将自我的局限强加于他人以服务于自身权力——将作为其论述的核心长存下去。如其许多洞见一样,官僚—君主制这一概念也将继续提醒人们,悖论旨在揭示真理的一个未知片段。
——魏斐德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是一个天才人物写的一部天才的著作,一部现代经典,西方“中国研究”一个时代的象征。很少有哪一部著作能够引发如此普遍的关注,如此持久的讨论与争论。尽管70年代以来批评之声就不绝于耳,人们却始终无法回避它所提出的问题。
——杜维明
还有1个属于同一作品或可能重复的条目,点击显示。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图书] 豆瓣
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
作者: 约瑟夫·列文森 译者: 郑大华 / 任菁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 5
全书分三卷,中心问题是回答:中国十七、十八世纪就涌现出了一批唯物主义思想家,这是否意味着如果没有以工业化为背景的西文化的入侵,中国也能实现以科学理性为内在精神的现代化?作者通过对儒教与中国文化精神,例如对绘画的分析,得出了否定的答案,并以著名的博物馆的比喻,说明儒学传统的死亡。作者视野宽阔、慧思独运,被称为“莫扎特式”的历史学家。
儒教与道教 [图书] 豆瓣
6.9 (9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马克斯·韦伯 译者: 王容芬 商务印书馆 2004 - 11
本书是“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作者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也是当代西方有影响的社会科学家之一。在本书中,韦伯所研究的课题是: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西方那样的资本主义?韦伯以较大的篇幅分析研究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又重点研究了建立在这种社会结构基础之上的中国正统文化--儒教伦理,同时还顺便考察了被视为异端的道教。韦伯将儒教与西方的清教作了较为透彻的分析比较,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儒家伦理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儒教与民族国家 [图书] 豆瓣
作者: 刘小枫 华夏出版社 2007 - 10
大约十年前,国朝学界内部发生过一场论争——儒家是不是宗教,论争范围很小,也就没引起多少学者关注。卷入论争的都是搞国学的,主张儒家是宗教(因此认为当称为“儒教”)的一方,持有的其实是马克思的宗教观:宗教是历史上的过渡性社会现象,最终会消亡……反方差不多也是在这一理论背景上反对把儒家说成宗教,其意图不外乎是:儒家因此不会像宗教那样随着现代化进程而消失。
那时,我正好到北京开一个学术会议……当我在写有名牌的位子坐下时,后座有位从未谋过面的先生就热情地拉着我的手:“谢谢你,谢谢呵”……我正纳闷,这位上了点年纪的先生马上就说:“谢谢你支持我们的儒家是宗教的观点……”。
我哭笑不得,不知说什么为好,只好稀里糊涂地点头摇头、摇头点头……我写的文章把儒家看作一种宗教,前提可不是把宗教看作历史上的过渡性社会现象。宗教是属人的生存现象,不会随着现代化进程而消失。
目录
前言
纬书与左派儒教士
儒家革命精神源流考
游击队员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
《王制》与大立法者之德
密……不透风
中国的历史脉动 [图书] 豆瓣
作者: (日)沟口雄三 译者: 乔志航 / 龚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9
本书为“沟口雄三著作集”之一本,作者将明末清初视为历史变动期,力图揭示这个时期的变动究竟具有什么性质,又如何与清末的动荡相联系。本书的特质在于它与既有的以欧洲近代标准进行考察的思路相对,不把明末清初的变动视为资本主义的萌芽,而是深入地按照中国的历史脉络进行考察。
儒教 [图书] 豆瓣
作者: 杜维明 译者: 陈静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 2
本书作者杜维明现为哈佛大学讲座教授,作为国际汉学界和当代新儒家的代表,杜维明的研究以中国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为中心。作者以精简的篇幅展现出他以简驭繁的能力。他以道—圣人—经典—儒者这样的“四象性”穿织起东亚历史的大脉络,以个人—群体—自然—上天这一条连续性的线索作为总纲领,接着论及儒家精神在历史中的开展,清楚生动地勾勒出儒家的形象。我们看似熟悉的儒家精神,但大都只是笼统的了解。什么是《大学》从个人到平天下的修养过程?儒家的五经又是怎么回事?五伦与三纲的关系又是什么?透过作者深入浅出的现代诠释,读者会对这些问题有更加清晰的了解。
什么是儒家之道?
定义儒家精神
自我:创造性转变
群体:人类繁荣昌盛的必要载体
自然:我们的家园
上天:终极的自我转变的根源
儒学传统的形成
作为东亚生活方式的儒教
历史脉络
孔子的生平
儒学第一期的发展
孟子:儒家知识分子的典范
荀子:儒学的传承者
政治的儒学化
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
佛教和道教盛行时期的儒家伦理
儒学第二期的发展
人文宇宙观
浑然与物同体
儒家经典的核心价值
《论语》所体现的儒家观念
孟子的五伦观
儒家对三纲的批判
五经是五处理解方式
儒家精神职向的显著特征
学以成人
现世精神
内在超越
人际关系
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变:家庭的动力
儒学第三期的发展
儒学与当代的关联
儒家的生活方式
未来的展望
推荐书目
丛书后记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上册)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钱文忠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9 - 2
知道钱文忠先生解读的《三字经》将要出书,是在08年11月先生录制完“百家讲坛”节目的时候。成书的过程很是艰辛,一边是先生本人像对待自己孩子般的精心雕琢,一边是
出版社上上下下的推敲打磨反复修改。09年2月下旬,这本凝聚太多太多人心血汗水的图书,终于揭开它最后一层面纱。
有趣的故事书
扯掉动辄启蒙、大谈救世的高帽,《三字经》薄薄千言小书,之所以能成就数十万字的图书,其实更在于它的有趣:看似暴虐的商纣王也拓展了古代中国的疆域,为中国的统一作出巨大贡献,而被认为是治水英雄的大禹却在新婚第4天即奔赴灾区,一走便是13年。这也造就了其子夏启一段没有父爱的童年;而先生对于古代帝王的解读亦别开生面,他眼中的唐玄宗和杨贵妃,光绪和珍妃,怄气、吃醋、回娘家……亲切的就像隔壁结婚多年的夫妻,而他笔下的历史巨人,也因为被还原最真实的历史面貌,开始有了“人气“。
有用的工具书
除去像一本民间故事集般的有趣之外,编写《解读<三字经>》的大量工作,仍旧是保证对于原文本的准确阐释,在书中你能明白如何学习才会更有效,你更能看到古人为读书究竟下过何种苦功,而更让人惊讶的是,通读先生这本书,还像是在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长廊中的奇幻旅行,自上而下,行云流水般酣畅。按先生自己的话讲,“这是一本‘百科全书’,也是一本囊括太多传统、精髓的‘书中书’。“相信在繁华都市生活的背后,你愿意在一个人的夜晚,点灯静静阅读,去那遥远年代,畅游一番。
有型的教养书
“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孝悌作为《三字经》的开篇,也是先生解读的关键所在,其实先生本人对于传统的恪守是远远大于对其的挑战,这种怀抱着敬意的解读也变得小心翼翼:因为无论出版社还是先生本人都清楚的知道,对于有孩子的大多数父母,真的会将书中尊敬长辈、兄弟互让等等故事,讲给自己的孩子听。
那么何不在现在,就翻开读它一读呢?
西晉「儒教国家」と貴族制 [图书] 豆瓣
作者: 渡邉義浩 汲古書院 2010 - 10
【結論】より
「儒教国家」とは、後漢以降の中国国家が、儒教の理念に依拠して支配体制を正統化することを表現するための分析概念である。(中略)儒教によりその支配を正統化される皇帝が、儒教の教養を持つ文人官僚と、その出身母体である在地勢力を利用した支配を行う、という伝統中国に固有な国家体制は、道教や仏教の隆盛後も引き継がれていく。西晉を建国する司馬氏は、曹魏に対する「名士」の反発を束ねて権力を掌握するなかで、「儒教国家」の再編を行っていく。本書で解明したように、西晉「儒教国家」では、国家の統治政策が経典の典拠を持つに至るのである。 一方、三国時代の支配階層であった「名士」は、西晉において貴族へと変貌する。中国の貴族制は、官僚制でも封建制でもなく、身分制として皇帝権力により編成された。国家的身分制としての貴族制は、五等爵制や士庶区別により皇帝が作り上げた国家体制の一部なのである。したがって、西晉「儒教国家」の国家体制を正統化する一環として、儒教は貴族制をも正統化する。そのための理念が「封建」である。始めて貴族制が成立した西晉の五等爵制以降、両晉南北朝の貴族制は、「封建」という儒教の理想的な統治理念に沿うものとして正統化された。「封建」という理念が、社会の分権化に対して、君主権力を分権化して、国家権力全体としての分権化を防ぐに足る内容を備えていたからである。ところが、西晉「儒教国家」は、太康元(二八〇)年の三国統一の後、わずか十数年の安定期を持つだけであった。八王の乱が勃発し、続けて起こった永嘉の乱によって西晉は滅亡、かろうじて司馬睿により、建武元(三一七)年に東晉が建国される。西晉滅亡の原因は、恵帝の不慧に帰せられることが多い。
しかし、滅亡の本質的な理由は、西晉「儒教国家」の限界、さらには国家の支配理念としての儒教そのものの限界にあるのではないか。
本書は、以上のような研究動向と問題意識のもと、西晉「儒教国家」と貴族制の形成、および西晉「儒教国家」の崩壊と儒教の限界を思想史を中心に解明したものである。
佛教与儒教 [图书] 豆瓣
作者: 荒木见悟 译者: 杜勤 / 舒志田等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1 - 1
在佛教各宗派之中最直截了当地强调掌握“本来面目”和“本分田地”的是禅宗,而为禅宗的思想基础做出最大贡献的是“本来性一乘教”的华严学。《佛教与儒教》从华严学开始执笔撰写,原因就在于此,但《佛教与儒教》之所以把宗密的《圆觉经》的哲学有意识地与《华严经》的哲学相提并论,是因为笔者认为“本来性一乘教”在这里体现出鲜明的曲折,建立一套面貌迥然不同的哲学体系,准确地把握这种曲折和变异,对理解后来的宋明思想变迁提供了重要线索。
宋儒與佛教 [图书] 豆瓣
作者: 蔣義斌 東大圖書 1997 - 9
道學(理學)是宋代發展出的「新儒學」,新儒學受到佛教的影響,是眾所周知的。所謂影響並不是抄襲,而是「對話」。本書由山林佛教的建立,討論宋儒在山林間講學、建立書院的現象;從佛教與宋儒賦予蓮花、芭蕉的 意含,說明宋儒受到佛教影響,而又不同於佛教的複雜情況;並又不同於佛教的「大雄」、「大丈夫」與二程的「豪雄觀」,展現儒佛理想人格的差異。全書藉由對上述新領域的探討,呈現出宋儒與佛教對話的「錯綜複雜」關係。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