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出版 dg”
全部 | 书籍 | 影视 | 播客 | 音乐 (12) | 游戏 | 演出
DG原装系列 德彪西:夜曲·拉威尔:达夫尼与克罗埃 [音乐] 豆瓣
Claudio Abbado /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2年9月3日 出版发行: DG
著名的法国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拉威尔。七岁开始学钢琴,十四岁入巴黎音乐院。早期印象派音乐热衷于明暗对比、光明与阴影中神秘的游戏,而自我陶醉在冗长的印象中;而拉威尔作为印象派音乐家则大大发展了印象派音乐的表现力,他喜爱喷射出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的人造烟火,喜爱富于诗意的洪亮的声响。他既是乐曲形式的大师,又赋予音乐丰富的色彩,另外他严守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戒律,而以独创的手法运用这些传统戒律来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和作品形式。对于音乐的描述性,他主张不注重事物的外部,而是关注事物的本质和浓郁的色彩,并认为真正的诗不能是长篇大论,而是在于真正的感情。他的代表作品有歌剧《达芙妮与克罗埃》,芭蕾舞剧《鹅妈妈》,小提琴曲《茨冈》和管弦乐曲《波莱罗舞曲》。另外,他将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独奏曲《图画展览会》改编为同名管弦乐组曲,使得此曲广为流传。 编辑本段 个人生平 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在1875年3月7日生于法国南部靠近西班牙的山区小城西布勒(Ciboure)一个工程师家庭,母亲是巴斯克族血统,拉威尔生下后不久全家便迁居巴黎。拉威尔 莫里斯·拉威尔 从小接触音乐:七岁开始学钢琴,十四岁进巴黎音乐学院系统学习(1889年)。 像德彪西一样,拉威尔青年时代在学院环境中已有追求标新立异的创作构思和不同一般的崭新音响的倾向,他的精神气质的发展受象征派诗人如马拉美等的影响很大。但是即使如此,对现代主义的倾心并没有使拉威尔走上绝路,相反地,人们认为拉威尔却善于在“死胡同的尽头找到通向美丽的新田野的敞开着的大门”。换句话说,在使法国音乐从瓦格纳的"霸道"中解放出来的斗争中,是德彪西最先发难,而拉威尔则是他的年幼的同道。 拉威尔的早期创作受过德彪西革新思想的强烈影响,他的作品较多地体现了印象派和世纪末的思想。但是在他成熟时期、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他的创作却更加严谨朴素,由于夏布里埃和萨蒂的有力影响和对法国古钢琴音乐、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配器以及李斯特的钢琴写作的热衷,拉威尔转而追求更明确的音乐语言。于是他决然放弃印象派的那些理想,回到更古老、更纯粹的法国音乐传统,同民族民间音乐、特别是同西班牙民间音乐保持更为密切的联系,形成了所谓"法国新古典乐派",并用一些富有独创性的和弦语汇、管弦乐音色、主题和形象、以及大胆引进的爵士音乐因素等,丰富了当时法国的音乐。
阿巴多于1933年6月26日生于米兰一个音乐世家,家庭3代都涉足到艺术。8岁学音乐;16岁那年,指挥大师伯恩斯坦在米兰就认为阿巴多有一双天生的、作指挥的眼睛。于是,他决心以音乐为生,正式进入威尔第音乐学院主修钢琴、作曲,并随指挥家沃托(A. Votto)学指挥。当时指挥大师朱利尼为学生乐队上合奏课,阿巴多从中学了许多乐队指挥方法,获益良多。 毕业后,他又赴维也纳深造,起初(1955年)他在萨尔茨堡从师古尔德(G. Gould)学习钢琴。次年,他与梅塔结为终身挚友,在梅塔推荐下,阿巴多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随斯瓦洛夫斯基(H. Swarowsky)学习指挥。1958年,阿巴多在意大利边陲小镇黑雅斯特(Trieste)首次指挥歌剧《3个橙子的爱情》(普罗科菲耶夫曲)演出。同年,这两位指挥家好友到了美国唐格尔伍德参加库塞维茨基国家指挥比赛,结果阿巴多获得一等奖,梅塔获得二等奖。不过,胜利并未给他带来声誉,阿巴多在美国并不如意,毅然回到意大利,也仅是搞些音乐学院室乐课程的指导工作。偶尔也指挥一些交响乐歌剧,这时期他熟识了不少20世纪的音乐作品 两年后,他应邀参与纪念斯卡拉蒂诞生300周年音乐会,首次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登台指挥演出,并组成米兰独奏家室乐团,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30岁,阿巴多赴纽约参加第一届米特罗普洛斯国际指挥比赛荣获第一名,在一个乐季中作为纽约爱乐乐团伯恩斯坦的助理指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卡拉扬在电视中看到阿巴多的指挥,便邀请他于1965年8月14日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中首次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出马勒《第二交响曲》,这次成功的演出为VPO对他终身指挥的任命铺平了道路,这才奠定了他在国际乐坛的地位。 有了珠荣,给他带来了名气,也给他带来了合约。35岁,首次在斯卡拉歌剧院指挥歌剧演出(贝利尼《凯普莱特与蒙泰古》),并获任乐团首席指挥(9年后升为音乐总监)。在18年中,他大胆实行改革,大力扩充演出剧目,除了传统剧目之外,还指挥上演了一系列的现代歌剧,如里盖蒂的《伟大的死亡》、潘德雷斯基的《失乐园》、诺诺的《在爱情激烈的阳光下》、《褊狭的1960年》、勋伯格的《月光下的皮埃罗》、贝尔格的《沃采克》、《璐璐》、施托克豪森的《星期四》等。另外,他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政策,面向民众,深入基层,培养了一大批新一代的观众,在歌剧大众化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歌剧院恢复了威望。阿巴多这个人,胸襟宽阔,落落大方,请来了同行梅塔、穆蒂、克莱伯、马泽尔等,阿巴多没有同行是冤家的恶习,被人们传为佳话。 克劳迪奥·阿巴多 在他任职期间,还率领该院赴慕尼黑(1972)、维也纳(1973)、伦敦(1976)、华盛顿(1976)、巴黎(1979)等地演出。此外,他还经常在萨尔茨堡音乐节、爱丁堡音乐节、柏林音乐节和佩萨罗音乐节客席指挥。当他1986年离开斯卡拉歌剧院时说:“我没有任何愧意和遗憾”,的确他为斯卡拉歌剧院立下了汗马功劳。38岁,阿巴多与不设常任指挥的VPO订立了终身指挥合约,嗣后,带领乐团展开了一系列的世界性巡回在演出,如1973年在日本、韩国、中国;1976年在美国、德国、英国;1987年在美国、日本等。 1979年(46岁),阿巴多接替普列文出任伦敦交响乐团(LSO)首席指挥,在1983年至1986年期间成为LSO的音乐总监,曾带领乐团赴世界各国演出。作为音乐总监兼指挥,自1978年起,阿巴多经常有计划地联同欧洲共同体青年乐团在欧洲各国演出;1981年,他是欧洲室内乐团艺术顾问,录有不少唱片;1982年,他创办了斯卡拉爱乐乐团,把处于次要地位的意大利的交响乐团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穆蒂曾于1996年9月率领斯卡拉爱乐乐团来香港演出);1986年,他又创办了马勒青年乐团,并兼任音乐总监;次年,他还创建了维也纳现代音乐节。除此之外,他还是芝加哥交响乐团、克利夫兰乐团、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乐团、世界乐团等极受欢迎的客席指挥。 他在伦敦皇家歌剧院指挥演出穆索尔斯基的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荣获最佳歌剧奖;意大利政府颁发给他最高国家奖章;维也纳爱乐乐团赠予他尼柯莱金奖;国际马勒协会授予他金奖等。 阿巴多的指挥 晚年的阿巴多大师 ,集众家之所长,集名师之大成,以此揉成自己的指挥特点。他的指挥,具有鲜明的意大利风格,热情、明快、如歌、流利、敏锐,双手极富有魅力,眼睛里有音乐。他的曲目十分广泛,古往今来,种类繁多,包罗万象。对罗西尼、威尔第等意大利作曲家的歌剧作品,他的演绎尤为出色,堪称一绝。他也擅长指挥德、奥、俄的交响乐以及现代作品。他是一位尊重总谱的指挥家,没有准备好是不会站到指挥台上的,《沃采克》就排练了40次,为了掌握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他足足花了10年时间研究。从不爱自我宣传、与世无争的阿巴多,于2002年与柏林爱乐乐团合约期满之后不再续约。
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No.1 & Violin Concerto op.35 [音乐] 豆瓣
9.6 (10 个评分) Martha Argerich / Nathan Milstei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4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DG
专辑介绍:
《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柴科夫斯基协奏曲中的颠峰之作,也是西方音乐中上同类体裁创作中的佼佼者,在音乐会中久演不衰,是许多演奏家的保留曲目。乐曲中包含了许多著名的旋律,忧伤与欢快,躁动与不安,美丽的沉静和四溢的激情相互交织,其蓬勃的朝气和高贵的底蕴令人难以忘怀、堪称古典协奏曲中的镇山之宝。
演奏家生平简介:
马尔塔·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1941-)是少数真正属于天才型的钢琴演奏家。1941年6月5日生于阿根廷布宜诺艾丽斯,父亲是外交官,她三岁开始学琴,八岁和布宜诺艾丽斯管弦乐团同台演出,一鸣惊人,阿根廷总统为了让马尔塔·阿格里奇接受最好的音乐教育,刻意下令调动,命她父亲派驻维也纳。马尔塔·阿格里奇在当地跟随钢琴大师古尔达(Friedrich Gulda)学了一年半,古尔达也是乐坛怪胎,经常不按常理出牌,但对艾格丽无论在人格及技巧上意义重大,俱深远影响。
十六岁那年,在波臣(Bozener Busoni)及瑞士日内瓦钢琴大赛中夺魁后,开始她的演奏事业,1965年又在华沙肖邦钢琴大赛中得奖。和阿巴度(Claudio Abbado)合作灌录的-颇可菲夫(Prokofiew)第三号钢琴协奏曲大受欢迎,从此打开她在唱片界的市场。马尔塔·阿格里奇的专长在室内乐及诠释李斯持、舒曼、拉威尔、史特拉汶斯基等人作品。她那特殊的诠释法,知名指挥家杰丽毕达克(Cellibidache)并不欣赏,曾当众批评:「这女子弹出来的东西根本毫无音乐性可言。」
无可厚非,天才通常有一些怪癖,马尔塔·阿格里奇一方面得天独厚俱有异于常人的才华,另方面,对于在大庭广众之下献艺这件事,深恶痛绝。心理学家分析,她是那种有自我摧毁倾向的人。偏偏,从小在父母严格的管教下,又养成叛逆个性,例如,在她未成年前,旅行演奏时,就喜欢自己一个人,不愿父母跟随。后来,多次的婚姻关系,带给她三个来自不同父亲的女儿。
世上众多的爱乐友,可以通过阿格里奇品种繁多的录音作品,去品聆阿格里奇那铿锵有力、气势磅礴、同时又甜蜜温柔、细腻柔美的钢琴之声。不过,能亲眼欣赏阿格里奇演奏的幸运者毕竟不多。阿格里奇天生讨厌成为关注的中心,这就是她喜欢室内乐多于少数的独奏音乐会的原因之一。然而她在观众面前表演又有些害怕。不但如此,她还是出了名的难伺候,这位永远蓬松着头发、衣着随意的大牌钢琴家,常常演出不守约。她有一个嗜好,每次上台前一定要用随身带的镊子,拔掉前额上的几根多余的头发后才能找到感觉。有一次,阿格里奇在某个国家演出,由于没有找到镊子,一赌气取消了音乐会。 不过这不会丝毫影响她作为20世纪十大钢琴家之一的地位。
不多说了,好好听吧
米尔斯坦(Nathan Milstein,1904-1992)   美国小提琴家,生于俄国敖德萨,7岁起正式拜师学琴,10岁开始公演。他也是奥尔的学生,还曾师从小提琴大师伊萨伊进修。20年代米尔斯坦与钢琴家霍洛维茨联袂在苏联各地同台献艺,曾是乐坛一段佳话。1925年米尔斯坦开始在欧洲和南美巡回演出,获得巨大成功。1929年由斯托科夫斯基指挥费城管弦乐团,为米尔斯坦在美国举办了首演,听众立即为之风靡。此后米尔斯坦便定居美国。
指挥家生平简介:
迪图瓦(Charles Dutoit,1936-):瑞士指挥家,他先后毕业于瑞士洛桑和日内瓦两所音乐学院,在做指挥之前,专攻过小提琴、中提琴、钢琴、打击乐。23岁起,先担任两个合唱团的指挥,然后才正式接手交响乐团,时年已经30岁。
谈迪图瓦,人们乐道津津于他和女钢琴家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的一段婚姻经历。阿格里奇比迪图瓦小5岁。在和迪图瓦成婚之前,她曾嫁华裔指挥家陈亮声为妻,并生有一女。和迪图瓦再婚时阿赫丽希25岁,俩个一见钟情,坠入爱河。婚后,夫妻常常同伴或同台演出于南美各地,被人传为美谈佳话。虽然后来俩人因故离异,并各自再婚,但关系一直不错,依然俩个同台共演,并合作录有多款唱片。1996年4月,阿格里奇的访华演出也是在迪图瓦的力邀下,她辞掉原有日程而成行的。不成夫妻成朋友,迪图瓦和阿赫丽希是很好的一对例证,同样成为人们的佳话美谈。
阿巴多(Claudio Abbado,1933-)   生于意大利米兰,父亲是米兰威尔第音乐学院的小提琴家兼教师,母亲是钢琴家。自威尔第学院毕业后,阿巴多1956年赴维也纳音乐学院专修指挥(与祖宾?梅格同学),两年后首次登台即获成功,同年并获“库塞维茨奖”,1962年又获“米屈风普洛斯国际指挥竞赛奖”,并由此而获得资格进入纽约爱乐乐团成伯恩斯坦和乔治?塞尔的助手。卡拉扬听了阿巴多在柏林的指挥后,邀其参加1965年萨尔茨堡音乐节指挥马勒第二交响曲,从此声誉鹊起,同年起指挥米兰斯卡拉歌剧院,1968年升任常任指挥,1971年再升艺术监督,掌握了这个世界数一数二的歌剧院。这一年,阿巴多还有幸被任命为维也纳爱乐乐团首席指挥,次年又受聘为伦敦交响乐指挥,1982年又出任芝加哥交响乐团首席客座指挥。1977年阿巴多还创建欧共体青年管弦乐团(后改名为欧洲室内乐团)并担任音乐总监。最终,当卡拉扬于1989年逝世,阿巴多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接管了柏林爱乐团。
名曲溯源:两首协奏曲的命运
柴可夫斯基的《b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他所为独奏乐器所写的大型器乐曲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两部作品。这两部作品充满着青春的光辉和温暖,具有巨大的艺术说服力。其中虽有繁多的艺术形象,但每一形象都成为整个艺术构思中有机的组成部分。情绪的高涨和低落象大海海潮一样起落着,紧紧抓住听众的心,得到人们深深的喜爱。
可是这两部作品刚刚诞生的时候,却遭厄运,受到与现在截然相反的对待。《b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874年,题献给著名钢琴演奏家、莫斯科音乐学院院长尼古拉.鲁宾斯坦。作品完成后,柴可夫斯基拿着原稿征求鲁宾斯坦的意见。在音乐学院的一间教室里,柴可夫斯基为他弹完了协奏曲的第一乐章,鲁宾斯坦始终一言不发,实际正准备大肆抨击!柴可夫斯耐住性子弹完了整个作品,结果还是沉默!
“怎么样”柴可夫斯基实在忍耐不住了,把钢琴盖上并站起来。鲁宾斯坦终于开口了。他说这一首协奏曲毫无价值可言,简直无法演奏!有些片段写得非常陈腐、拙劣,整个作品琐屑卑微而又俗不可耐!很多段落都是东抄一句,西抄一句,只有两三页还有些意义,其余只好完全作废,彻底重写!他越说越激动:“你看看,这段算是什么东西?这有什么意义可言?” 鲁宾斯坦边说边在钢琴上夸张地弹奏着。
鲁宾斯坦苛刻的指责,深深地伤害了柴可夫斯基的自尊心。因为柴可夫斯对基鲁宾斯坦十分尊重,不仅因为他是自己所在学院的院长,更主要的是因为他还是一个造诣很深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需要的是友谊的忠告和善意的批评,更具体点说是希望对这一作品在钢琴技术方面提供一些意见,那知得到的竟是这样的大肆抨击!柴可夫斯基愤怒的说不出话来。鲁宾斯坦跟在他身后上楼来,把他叫到另一间屋里,对他说这个钢琴协奏曲确实无法演奏的,并指出许多需要修改的地方,而且表示,如果改好了将公开演出这一作品。但柴可夫斯基坚定地回答:“我一个音符也不修改的!我要照现在这样原封不动地把它出版。”
柴可夫斯基抹去了献给尼古拉.鲁宾斯坦的题辞,把在一协奏曲献给钢琴家封.彪罗。封.彪罗很赏识这一作品,他高兴地说:“它很难,但难能可贵。”1875年10月他在美国波士顿第一次公演,大受欢迎。末乐章尤受赞赏,每次全曲奏毕,都要因听众的要求而把末乐章再演奏一次。
几年过后,鲁宾斯坦在巴黎和欧洲其他大城市也演奏了这首协奏曲,获得了极大成功。实践证明了:《b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正象柴可夫斯基自己说的那样,是他心爱的宠儿,一部真正的、不朽的作品,鲁宾斯坦当初的指责是错误的。鲁宾斯坦在几年过后主动去演奏他过去认为不可能演奏的作品,并获得成功,已说明了一切。
著名的《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现在几乎成为世界上所有小提琴家的保留曲目,当初的命运也和《b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一样,柴可夫斯基写完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后,把它题辞献给当时杰出的小提琴家,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奥尔,可是奥尔却认为这一作品在技术上有许多困难,不适合小提琴演奏,并且和声太古怪,效果难以想象,所以干脆拒绝演奏。1881年维也纳“知音乐队”也认为它配器太笨重,和独奏小提琴不相称,因此预演之后就拒绝正式演出。小提琴家布鲁德斯基征得柴可夫斯基同意,将协奏曲个别地方稍加改动,于同年12月4日由维也纳“知音乐队”协奏演出。
这第一场演出,博得了热烈的掌声,也引来了倒彩。维也纳某些批评家攻击道::“整个作品是不对称的、粗糙的、不成熟的、淡而无味的。小提琴不是在演奏,而是在殴打、怪叫。”某批评家说:“从有些图画中可以看到臭味,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协奏曲后,也有可以听到臭味的音乐作品。”
多么怪诞的批评,多么恶毒的攻击!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在维也纳演出后,柴可夫斯基就把它献给了勇敢的小提琴家——布鲁德斯基。
摘自——上海文艺出版社:《外国音乐家漫话》(初旭编著)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