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刑法”
刑法学讲义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8.7 (36 个评分) 作者: 罗翔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20 - 8
全网爆红的“法律男神”罗翔教授为每一位普通读者写的刑法普及讲义。
刑法与每个人的生活都密不可分,家庭、校园、职场、人际关系、经济活动处处都有违法犯罪行为,相应地,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刑法。
罗翔让本来枯燥专业的刑法课变得“津津有味”,读者直呼上头,“根本停不下来”。刑法常识结合法理精神,兼具法律与人文的力量。本书为读者提供了相对完整的刑法学习体系,涵盖刑法演变、犯罪论、刑罚论,以及具体罪名的定罪量刑。全书通过分析真实刑法案件、张三的犯罪行为,激发读者用独立、睿智的法学思维去看待生活,提高法律感知能力。最后,每一位读者都能带着法学思维回归到工作、生活中去。
◇火爆全网!法律男神罗翔教授普法力作,超过900万人追着学
◇年轻人都在学,颠覆刑法认知,升级思维方式,守护自己的生命、身体和财产
◇识破网络诈骗、防治性骚扰、合理索赔、守护婚姻、处理意外,全方位打开法律感知力
◇法律界"郭德纲",让刑法变有趣,法律入门神书,享受法学和哲学的双重降维学习快感
◇2020年现象级出圈学者,1天涨粉百万,创造B站增粉记录,千万人点赞,1.5亿次观看
◇陈睿、罗振宇、罗永浩都在转发推荐的刑法老师
理性而不失温度,感性而不失高度。这不仅是罗翔老师这样法律传播者的愿望,也是在法治社会中我们应有的态度。
——《人民日报》
法律可能让人觉得很生涩,离生活比较远。但是罗老师能让你知道法律跟生活是非常贴近的。他自己本身很懂,所以可以用最简单直白的语言讲出来。
——《南方周末》
罗翔老师不仅给你提供法律专业视角下的独特解读,还时不时来一场哲学教育,让你感受到一种被降维打击的快感,获得感和成就感满满。
——《第一财经》
外皮是喜感的口音,搞笑的例证;内核则是在多年的实践和思辨中寻求真理,催人上进,成为内容产业中的一股“清流”。这恐怕是罗翔之所以能持续受欢迎的原因所在。
——《中国新闻周刊》
罗翔老师满足了人们对有力量的通识教育的想像。用荒诞、极端案件逗笑人的同时,夹带出对尊重生命、尊重常识和对理想主义的呼唤。
——《三联生活周刊》
“津津有味”是罗翔弹幕里的高频词。除此之外,人们喜欢他,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的真性情。
论犯罪与刑罚 [图书] 豆瓣
9.3 (19 个评分) 作者: 切萨雷·贝卡里亚 译者: 黄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11
《论犯罪与刑罚》这部著作篇幅虽然不大,但影响却极为深远,被誉为刑法学乃至法学领域里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论犯罪与刑罚》原著初版于1764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对刑罪原则进行系统阐述的著作。自1993年由黄风教授第一次翻译成中文出版以来,《论犯罪与刑罚》已被列人中国刑法学研习者的必读书目。当时译本依据的是原著法文译本编排次序(也称42章版,由法国学者对原著重新编排章节而成),此次再版依据的是原著的47章版,由黄风教授最新授权。
刑法罗盘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7.6 (9 个评分) 作者: 罗翔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20 - 9
◇罗翔老师2020年全新力作,感受罗老师的思辨、自省与一针见血
◇盘点热点案件,探讨刑法世界的价值基础与人文精神
◇法律与哲学融会贯通,不只普法,更聚焦构建“三观”
本书共分为以下5大部分:“入罪之前”、“不等于不”、“寻衅滋事”、“罗生门之判”、“你的权利”。共收录罗翔教授的40余篇随笔文章,罗老师在书中通过盘点一系列社会热点案件,探讨了刑法义理及其适用,盘点了丰富的法治知识与人文理念。作者笔调自省而尖锐,洋溢着责任感与人文情怀。本书不仅启蒙读者的法律思维与维权观念,更可以帮助理解刑法背后更深层次的哲学基础。
刑法中的同意制度:从性侵犯罪谈起 [图书]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罗翔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20
◇中国政法大学罗翔教授,全面审视性同意标准,以及包裹在“性”周围的权力、道德和文化。
◇“同意标准”不止简单的YES OR NO,向读者传递自我保护的法律力量。
◇“ 不等于不”标准、肯定性同意标准、性同意年龄、强制手段、厌女情节、社会风俗、完美受害者……
◇2020年现象级出圈学者,易中天、陈睿、罗振宇、罗永浩都在转发推荐
◇清楚认知法律中的同意制度,对男女双方都是纠偏的过程。正确表达不同意,是每位女性自我保护的关键;尊重她人的“不”,也是每位男性行为自由的边界。
◇审视自己,了解自己,忠于自己,在真正“知情”且“同意”的情况下去作出决定。必要的时候,勇敢说“不”,也学会尊重她人的“不”,维护她人的“不”,不要试图读懂她的心,而要给她说出自己意愿的权利。
有的男性认为女性穿着暴露、与男性单独共处一室、在男性面前喝醉酒、双方有亲密肢体接触等等行为就是女性暗示与男性发生性行为。但这些“我以为”真的意味着“她同意”吗?
同意问题是性侵犯罪的核心,对“性同意”的讨论,不止于性行为发生需要得到许可,还包括围绕着“性”的性别、权力、道德和文化的重新审视,性同意年龄、厌女情节、社会风俗、完美受害者、亲密关系、婚内强奸……
清楚认知法律中的同意制度,对男女双方都是纠偏的过程。正确表达不同意,是每位女性自我保护的关键;尊重她人的“不”,也是每位男性行为自由的边界。
世界并不完美,但法律可以持守正义,坚守善道,让人心在浊世中有对良善的信心与盼望。
张明楷刑法学讲义 [图书] 豆瓣
作者: 张明楷 新星出版社 2021 - 10
◎内容简介
母亲和女朋友同时掉进河里,应该先救谁?
妇女强行与男子发生性行为的,构成犯罪吗?
为了救五个小孩而杀害一个小孩,构成犯罪吗?
成人之间秘密实施集体淫乱行为,构成聚众淫乱罪吗?
幼童盗窃他人手机,父母在旁边看着不管,构成盗窃罪吗?
孩子杀了人,父亲说人是自己杀的,构成包庇罪或伪证罪吗?
本来想杀人,但碰巧杀死了正在行凶的罪犯,成立正当防卫吗?
……
那些你在新闻中旁观过或听说过,甚至是完全没想过的问题,都能在本书中找到解释。
当然,在本书中,你还会看到,刑法学不仅仅是一个学科,更肩负着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它不仅关乎个体的命运,更关乎这个世界运行的法则;刑法学也不仅仅是对正义的追求,更是人类智慧的高峰,而学习刑法学就是在进行一场思维风暴。现在,不妨打开这本书,以此作为你用智慧寻求正义的起点。
◎编辑推荐
·清华大学教授、国内知名刑法学家张明楷全新力作。
·兼具专业刑法书籍的深度和一般科普书的可读性,各行业各的人都能读,而且都能有所收获。
·要准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牢记这本书里的观点和逻辑,刑法题目不用愁。
·即将成为一名法学生?这本书就是极合适的刑法学入门书。
·已经走上了学法的道路?这本书看一遍,顶你花几倍时间去复习。
·在以法官、检察官或律师等为职业?将本书当工具书,10分钟一节,哪里有疑问看哪里。
·没学过法律,但对刑法感兴趣?来感受一下高能案例的冲击和刑法的思维方式。
刑法学 [图书] 豆瓣
作者: 张明楷 法律出版社 2007
作者在《刑法学(第三版)》中既立足于中国当今社会的现实,又将论题置于世界刑法学之林思考,既评介中国的理论学说,又从学派之争的视角进行分析;既解释现行法条,又阐释规范背后的理念;既阐述刑法理论上的要害与重点,又预测和解决司法实践中可能出现与已经遇到的难题。本次修订,“体系已面目全非,观点也改弦更张”:但根本理论与前版并行不悖,基本方法也相差无几。新版以刑法基础论——犯罪论——法律后果论——罪刑各论的四编立论,重新划分、定义各具体篇章,以更清晰的结构阐述了更精深的问题。
刑法的私塾 [图书] 豆瓣
作者: 张明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7
张明楷老师在指导学生时,每个周末都会精选刑法当中的疑难案例与学生讨论,通过对案例的讨论,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书即为近几年张明楷老师与学生“周末刑法讨论会”的内容实录合集。
本书采用对话体的形式,原汁原味地真实回放刑法讨论会的现场,阅读本书如同亲临张明楷老师与学生的讨论会,跟着张明楷老师一起学刑法,学习庖丁解牛般地剖析和处理疑难案例。
本书所选案例,多数是经常困扰刑事司法领域人士的疑难案例,对于司法实践的法律人士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美国刑法地图 [图书] 豆瓣
作者: 保罗·罗宾逊 / 泰勒·威廉姆斯 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提出了美国刑法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规则重大差异性问题,以宽领域、全景式、多维度的方法列示相关刑法问题与规则。借助每章中展示各州针对特定刑法问题所采用的相应规则的美国地图,作者全面且纵深性地分析了美国刑法不同地理区域与制度架构下的数十个重要刑法规则。这部美国刑法地图大全不仅勾勒出了美国刑法中隐含的多样性,有助于形成对各州刑法之间巨大差异的认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这种多样性产生的地理、政治和社会经济原因,对于从跨学科的角度解答犯罪与刑罚广泛的规则差异问题提供了启迪。
大学刑法课10(限)(完) [图书] 豆瓣
作者: [台]小平 译者: [台]雨霖 河圖 2016 - 11
法律給人的感覺是正經八百又枯燥乏味的事,但是法律系新生李逸平上了大學才發現,在年輕貌美卻又心理變態的法學天才女教授赤裸裸的生動教學下,刑法課竟然可以那麼香豔刺激!不過驚世駭俗的上課方式,真讓這位宅了二十年的純情小處男招架不住。在陰錯陽差……
新刑法总则 [图书] 豆瓣
新刑法總則(2006年9月初版)
作者: 林钰雄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新刑法总则》内容简介:这是一本以我国台湾地区2006年7月起施行的新“刑法”总则为本所撰写的教科书,并收录、归纳及评释截至同年月为止的新法文献与最新裁判,让读者掌握我国台湾地区“刑法”总则的新脉动。全书编排皆从具体案例出发,辅以数十则图表,细说“刑法”总则的体系结构与基础知识。除了着重近年来本土的知名实例以外,《新刑法总则》论述兼及刑法国际化的发展,让读者窥见跨国性刑事法与人权法整合的新趋势。
中国刑法学讲演录 [图书] 豆瓣
作者: 刘宪权 2011 - 4
《中国刑法学讲演录》是一部根据作者讲课录音整理而成的学术著作,其突出特色是法学理论的通俗化。全书以“讲”的编写体例,采用口语化的表述形式,以生动、平易之语言深入浅出地说明深奥的刑法学原理,完整地再现了课堂的教学实况,能使读者对中国刑法学基本理论有系统的理解;同时,将囿于课堂时间限制而省略的重要刑法理论和个人研究成果予以补充,使其体系与论述更趋完备。《中国刑法学讲演录》既能满足法学专业本科生、刑法学专业研究生的学习需求,也适合相关学科以及大众读者阅读。诚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述,《中国刑法学讲演录》既是作者对自己积近三十年来的教学经验和研究生涯的一个总结,也期望更多对刑法学研究学习有兴趣者借由《中国刑法学讲演录》之助,能有所得。
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上下) [图书] 豆瓣
作者: 张明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5
《21世纪法学研究生参考书系列•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第2版)(套装上下册)》作者基于“心中永远充满正义,目光不断往返于规范与事实之间”的解释理念,站在客观解释论的立场,就刑法分则解释中的若干问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得出了富有新意的结论,这些问题是:解释原理与解释方法、分则与总则,“……的”与“处……”。防止漏洞与减少对立、避免矛盾与保持协调,保护法益与违法要件,客观要素与主观要素。主观的超过要素与客观的超过要素,单一行为与复数行为、“非法”与“违反”、表述顺序与行为结构,抽象的升格条件与具体的升格条件,注意规定与法律拟制,普通法条与特别法条,并列与包容,用语的统一性与用语的相对性,普通用语的规范化与规范用语的普通化。
历代刑法考(共4册) [图书] 豆瓣
作者: 沈家本 中华书局 2006
此书论述历代律法,着重在汉律、唐律及明律。唐律是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为完整的古代律法,也是唐以后各朝律法之所本,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明律为清律所直接承袭,书中对明律的论述目的是比较明确,主要就在于借鉴。和沈家本同时的律学大家薛允升着有唐明律合刻,论说利弊得失,薛氏右唐而左明,沉家本对唐律也很推崇,但态度却较为客观,实事求是,不偏不倚。对汉律的研究是本书的精华。历代刑法考收有汉律摭遗二十二卷,约占全书的份量的三之发之一。汉律摭遗的特点是对材料的征稽探隐发微,力求穷尽,而考辨则多引汉人说法以解释汉律。汉律久亡,经过沉家本的整理,汉律面目大致可观,其中有些还是研究汉代典章制度及社会性质的珍贵资料。历代刑法考一书及稍后问世的程树德九朝律考,在整理我国法制史资料方面,都应算是具有总结性的研究著作。
德国刑法学总论(第1卷) [图书] 豆瓣
作者: 克劳斯·罗克辛 译者: 王世洲 法律出版社 2005 - 5
《德国刑法学总论(第1卷)•犯罪原理的基础构造(1997年第3版)》介绍: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德国刑法学总论(第1卷)•犯罪原理的基础构造(1997年第3版)》,是一套两卷本成果中的第一卷。这套书说明了德国刑法一般原理的法学基础。《德国刑法学总论(第1卷)•犯罪原理的基础构造(1997年第3版)》第二卷,包括了实行人与参与人,未遂,不作为构成行为,以及兗合理论,也已经在2。。003年以德文出版了,《德国刑法学总论(第1卷)•犯罪原理的基础构造(1997年第3版)》第二卷的中文翻译本,应当会在这本第一卷之后尽快地得到出版。整套成果就是关于当代德国刑法总论的完整教科书。在这里,我想从两个方面,为我的中国读者们提供服务。
第一,我的“总论,,应当以完整和清晰可读的形式,向我的中国读者介绍在德国流行的学术观点和与刑法总则性理论有关的司法判决,同时仔细地阐明和考虑各种赞同性和反对性的论点。因为在中国的图书馆中没有完整的德文文献,所以,在我看来,如果读者们通过我的成果,能够相对完整地了解德国学术讨论和司法判决的状况,那是很有好处的。
第二,我想向中国的法学工作者介绍我自己的建立在刑事政策基础上的刑法体系方案。根据这个方案,“不法,’和“责任”是刑法信条学的两个中心范畴。
属于不法的是控制举止行为的任务。通过宣告一种确定的举止行为符合法律或者不符合法律,法律告诉人们,什么是他们在刑罚的威胁中不能做的或者可能是必须做的,法律I司时告诉人们,所有没有受到法律威胁的举止行为方式,都被宣布为在刑法上不具有重要意义。那种区分不受刑罚威胁的和受到刑罚威胁的举止行为的标准,是由允许性风险的标准建立的。例如,在一个人的行为符合道路交通规则时,他就是在允许性风险之中活动的,因此,在他卷入的那场事故中:事故的结果就不应当作为他的构成行为而归责于他,也就是说,从一开始就排除了一种刑事可罚性。相反,在一个人的行为危害交通时,他就超越了这种允许性风险,因此,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就应当作为过失或者故意的刑法上的不法而归责于他。这是我以现代形式创立的客观归责理论的最简明的表述。在过去几十年里,这个客观归责理论已经在德国得到了贯彻,并且在国际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这里的刑事政策性的主导思想是,借助在法律上不赞成的或者说允许的风险:应当籀据仔细制定的规则,来划分国家的干涉权和公民个人自由之间的界限。详细的说明,请见《德国刑法学总论(第1卷)•犯罪原理的基础构造(1997年第3版)》第11节和第24节。
与此相对,在罪责中,并不涉及区分不法是否不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而是涉及这样的问题,即一个符合不法的举止行为是否也是必须受到刑事惩罚的。通常,这种案件是必须的,然而,在两个条件下,对这种符合不法的举止行为的惩罚就能够被放弃。
一方面,对责任的排除存在于行为人无罪责地行为时,这就意味着,因为行为人在实施这个构成行为时,比如,处于精神混乱之中,或者,因为行为人的行为是处在一种自己不可避免的不认识之中时,行为人就不是处于那种会把自己引导向法律对举止行为的说明状况之中的。在这种案件中,我谈的是行为人“在规范上是不可交谈的”。因此,根据我的理论,罪责是“规范上的不司交谈性”。在这里,有关的是这种刑事可罚性的条件,而不取决于对人的意志自由的争论。
另一方面,在由于行为人的特别情况而缺乏一种特殊预防或者一般预防的刑罚需要性,并因此能够放弃刑罚时,现有罪责中的责任也能够通过法律或者宪法加以排除。例如,在有人仅仅因为受到身体或者生命的威胁而触犯禁止性条文时,就会在排除责任的紧急状态中存在这种情况。在这里,立法者能够宽容相待,因为这个行为人不是出于犯罪性动机,而是出于害怕而行为的。这样,既不会为再犯的危险提供根据,也不会为模仿的危险提供范本,因此,刑事惩罚就成为多余的。在《德国刑法学总论(第1卷)•犯罪原理的基础构造(1997年第3版)》第19节至第22节中,对这些都作了详细的说明。这个责任范畴所具有的这种刑事政策性的主导思想,就是我的刑罚目的理论。在第3节中,这个理论发展出了下面这些说明:各种刑事惩罚不仅应当以罪责为条件,而且应当以预防性刑事惩罚的需要性为条件。
我希望,我对自己一些刑法体系基本思想的这个简短概述,能够帮助读者完整地理解这《德国刑法学总论(第1卷)•犯罪原理的基础构造(1997年第3版)》,使他们对《德国刑法学总论(第1卷)•犯罪原理的基础构造(1997年第3版)》的内容产生兴趣!我感谢法律出版社做出了出版这个成果的决定。我特别感谢王世洲教授先生,他承担了《德国刑法学总论(第1卷)•犯罪原理的基础构造(1997年第3版)》的翻译工作,非常认真地工作,并在较快的时间内完成了《德国刑法学总论(第1卷)•犯罪原理的基础构造(1997年第3版)》的翻译工作。如果《德国刑法学总论(第1卷)•犯罪原理的基础构造(1997年第3版)》能够对深化中德刑法学界的共同工作做出贡献,那将是我莫大的荣幸!
刑法总论 [图书] 豆瓣
作者: 山口厚 译者: 付立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9
《刑法总论(第2版)》是东京大学教授山口厚先生于2007年出版的《刑法总论》(第2版)教科书的中译本。《刑法总论(第2版)》不仅介绍了日本的判例以及学说,还就此展开了详细研讨,并阐明了作者对日本刑法之解释的基本立场:在将自由主义原则置为基础的同时将法益保护作为刑法的任务,即所谓的结果无价值论。从这样的立场出发,作者对于错综复杂的犯罪论体系予以合理的重新构成,并且,提出了若干新的解释论上的建议。作者立场鲜明并连贯,阐释深刻且清晰,在当今日本刑法学界独树一帜。通过阅读《刑法总论(第2版)》以及与此配套的《刑法各论》中译本,读者不仅能把握日本刑法解释的脉络及其演变,理解当下的日本刑法学的研究现状,而且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结果无价值论的前沿性成果和体系性主张。

已从结果中略去了来自同一作品或有相同标识号的3个条目,点击这里可重新显示

论犯罪与刑罚 [图书] 豆瓣
9.3 (14 个评分) 作者: (意)贝卡里亚 译者: 黄风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3 - 2
意大利刑事古黄学派创始人贝卡里亚的这部著作,篇幅不大但影响却极为深远,该书初版于1764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对刑罪原则进行系统阐述的著作。全书洋谥着伟大的人道主义气息,对刑讯逼供和死刑进行了愤怒的谴责,鼓吹刑法改革,力介罪刑相适应的近代量刑原则。本书问世后立即给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声誉,被译为多种文字,它对地俄国、普鲁士以及奥地利等国的刑法改革具有重大的影响。该书被誉为刑法领域里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论犯罪与刑罚 [图书] 豆瓣
作者: [意] 切萨雷·贝卡里亚 译者: 黄风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 - 1
本书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发行,内容包含有对法律的解释、法律的含混性、犯罪嫌疑人和审判形式等,本书供读者学习使用。
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 [图书] 豆瓣
作者: 张明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 1
本书作者基于“心中永远充满正义,目光不断地往返于规范与事实之间”的解释理念,就刑法分则解释中的若干问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得出了富有新意的结论;这些问题是:罪刑法定原则与刑法解释方法、分则与总则、“……的, ”与“处……”、避免不应有的漏洞与减少不必要的重叠、法益与要件、主观要素与客观要素、主观的超过要素与客观的超过要素、作为构成要件的“情节严重”与作为升格条件的“精节严重”、注意规定与法律拟制、普通法条与特别法条、并列与包容、用语的统一与用语的相对性、普通用语的规范化与规范用语的普通化。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