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北京 中华书局”
红楼识小录 [图书]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邓云乡 中华书局 2015 - 4
《红楼识小录》,堪称一部“红楼博物学”。红学家邓云乡先生从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小物说起,将因年深岁改,今人已难考实的许多事物加以描述,仿若一座别致的博物馆。作者以小识大,汇释难懂之物、费解之事,包含经济、交通、民俗、工艺、营造、园艺、饮馔等方面,将《红楼梦》细展于读者面前。
读过邓云乡先生的“红学四书”(《红楼识小录》《红楼风俗谭》《红楼梦导读》《红楼梦忆》),才能真正读懂《红楼梦》这部古典中国的百科全书。
宋辽金史论集 [图书] 豆瓣
作者: 刘浦江 中华书局 2017 - 8
本书精选刘浦江教授在宋辽金史领域的学术论文,按照主题排列,以见其学术格局。刘浦江教授以文献考据见长,并能娴熟运用辽金石刻材料及契丹、女真语文资料,将历史学与考古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紧密结合,解决了诸多悬而未决的重大疑难问题,将宋辽金史研究推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红楼梦忆 [图书] 豆瓣
作者: 邓云乡 中华书局 2015 - 4
本书是红学家邓云乡先生对参与1987年版《红楼梦》电视剧摄制过程的回忆文章的结集。主要分为三部分,一为回忆拍摄过程中的趣闻琐事,取题“红楼梦忆”;一为拍摄过程中所形成诗词短篇,取题“红楼吟草”;一为应报刊之约所写的关于《红楼梦》、《红楼梦》电视剧的零星文章,取题“红楼零简”。本书为我们描述了当时《红楼梦》电视剧辗转拍摄过程中的各种酸甜苦辣、趣闻轶事,字里行间,我们似乎看到一个饱读诗书、阅历丰富的老者向我们娓娓道来,趣味性、可读性极强。
读过邓云乡先生的“红学四书”(《红楼识小录》《红楼风俗谭》《红楼梦导读》《红楼梦忆》),才能真正读懂《红楼梦》这部古典中国的百科全书。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第三版) [图书] 豆瓣
作者: 陈高华 / 陈智超 等 中华书局 2016 - 11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第三版)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殷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代、辽金西夏、元代、明代和清代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史料种类、来源、内容等,对各个时期重要的史料及其使用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其史料价值做出了准确的判断。在体例结构上与原有版本一致,并在原先的基础上增加了近些年新发现、整理的史料成果,修订了原书中的不妥之处,学术价值极高。
作者简介
早期文本的生成与传播 [图书] 豆瓣
作者: 刘跃进 主编 / 程苏东 主编 中华书局 2017
《早期文本的生成与传播》主要对重要的古典文献尤其是先唐文献的研究方法及思想进行了新的探讨,并以经典文本为例做了新的示范性解读。本书提出了先唐研究的三种重要观念:根据钞本还原历史、重新解构经典,文学史的书写需要重视历史背后的人的因素,以及文学史的研究应走近古人、深入文心。
訓诂方法論 [图书] 豆瓣
作者: 陆宗达 / 王宁 译者: 有2018年7月北平2印本 中华书局 2018 - 1
《训诂方法论》是一部从科学方法的角度,总结传统训诂学的基本方法和应用原则的学术专著。本书介绍了训诂学的历史发展,指出了训诂方法的科学化在当代的作用,并就以形索义、因声求义、比较互证这三种主要的训诂方法的基本原理、要点进行阐发。作者清晰明确地总结了基本的训诂方法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并以生动具体的实例,对运用这些训诂方法,在解决实际训诂问题中的作用进行说明。该书在当代训诂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毛詩傳箋 [图书] 豆瓣
作者: [西漢] 毛亨 傳 / [東漢] 鄭玄 箋 中華書局 2018 - 11
此次整理,以清乾隆四十八年武英殿仿相臺岳氏五經本《毛詩》爲底本。如此選擇,一方面因其遠紹廖瑩中本,刊刻精善,與三種南宋刊經注本及十行注疏本經注部分相比,雖皆同出余仁仲本,但錯訛極少,文字質量實勝諸本,與宋人對廖本的評價相符;另一方面,此本經注文字皆有句讀,此亦承廖本而來,乾隆四年武英殿刊《十三經注疏•毛詩注疏》全文施加句讀,兩種句讀相比,前者斷句審慎,優於後者,爲準確施加現代標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通校本凡七種,除了上文提及的四種宋本(巾箱本《毛詩》、《監本纂圖重言重意互注點校毛詩》、《纂圖互注毛詩》、《附釋音毛詩註疏》)影印本,還選擇了兩種白文本,一種經注抄本。白文本爲景刊唐開成石經本與南宋刊《八經》影印本,與底本經文相較,偶有不同,說明唐、宋以來,《毛詩》經文相對于注文而言,已進入比較恆定的狀態。經注抄本爲日本靜嘉堂文庫藏本影印本,此藏本抄寫年代爲日本室町時期,因無《釋文》,則其所據或爲中土業已失傳的單經注本,從而具有獨特的校勘價值,故將此本列入通校範圍,此外單疏本《毛詩正義》、《毛詩要義》、《吕氏家塾讀詩記》以及阜陽漢簡、敦煌殘卷、日本古寫卷等皆爲參校文獻,從而力圖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各類重要版本,以資校訂。
红楼风俗谭 [图书] 豆瓣
作者: 邓云乡 中华书局 2015 - 4
此书与《红楼识小录》为姊妹篇。红学家邓云乡先生从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风俗说起,考证《红楼梦》中涉及的风俗,叙岁时,记年事,说礼仪,谈服饰,讲古董,言官制,道园林,论工艺,兼及顽童课读,学究讲章,至锁至细,无不包藏。作者生于老北京,一生留意京华故事、风俗旧闻,详征博引,溯本求源,所述头头是道,洋洋大观,谈来娓娓,读之忘倦。
读过邓云乡先生的“红学四书”(《红楼识小录》《红楼风俗谭》《红楼梦导读》《红楼梦忆》),才能真正读懂《红楼梦》这部古典中国的百科全书。
往事重思量 [图书] 豆瓣
作者: 谢泳 2013 - 11
《往事重思量(杂书过眼录三集)》是谢泳老师出版的第三本“杂书过眼录”,前面两本分别是《杂书过眼录》(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出版)、《靠不住的历史——杂书过眼录二集》(广西师大出版社2009年出版),这本《往事重思量——杂书过眼录三集》继承了前面两本书的特点,即都是作者这几年翻阅各种图书或者油印资料留下的读书随笔性文字,整本书以作者阅读的书本为主,主要是对书本或者内部材料中的一些文献资料进行摘录,也有一点要言不烦的评议,全书涉及图书、内部资料等40多种,这些图书有正规出版的,也有《内部资料》这样的内部材料,是一本真正的杂书过眼录。
中国方术续考(典藏本) [图书] 豆瓣
作者: 李零 中华书局 2019
【李零先生经典作品精装修订本 被誉为“古代思想世界的复原图”】
此次新版,作者李零先生重新选录彩图,并对正文做了修订。全书采用纸面精装形式,锁线胶订,宜读宜藏。
【关于本书】
《中国方术考》《中国方术续考》是李零教授的代表作,第一次汇集考古材料,系统总结了中国早期的方术知识,对中国科技史、中国思想史乃至中国文化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此次新版,李零教授对全书有所修订,并撰写了“新版前言”,说明他研究方术的初衷,讲述对中国早期宗教传统的独特认识。本书新版还特地收入作者在写完二考之后的感想,即演讲稿《绝地天通》。从李零教授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打通古今中外的学术情怀。
【评价推荐】
李零为我们所作的工作已经够多了,因为他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思想的另一种形式的历史”。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葛兆光
李零的学术根柢,大体上承罗振玉、王国维以迄李学勤、裘锡圭等三代学人的古文字学、考古学、古文献学和历史学的研究传统。在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上,李零这种一反传统的先经艺后方术的书志分类体系,而从事逆向研究的取径,不仅别树一帜,相当具有创意,同时,在传统思想史研究资料的开拓上,也深具意义。
——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金仕起
追溯早期的方术,可见它奠定了我们对方位、数字图式、宗教崇拜、礼仪仪式的基本理解,塑造了我们民族对世界理解的方式。
——豆瓣读者 金日之星
作者对早期中国的全景性认识备于此书。
——豆瓣读者 湛冥庐
书法常识 [图书] 豆瓣
作者: 启功 / 秦永龙 中华书局 2017 - 5
《书法常识》囊括了书法学习方方面面的基础知识,从执笔、用笔、结字、临帖,到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的笔法和特点,以及各种书体的演变发展等都有翔实的介绍,对于广大书法爱好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书法入门书。
权力与占卜 [图书] 豆瓣
作者: 《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 / 陆康 中华书局 2017 - 7
本书为法国汉学 第十七辑,共分为三个部分,共十四篇文章。 A. 西欧王国与中华帝国的城市与宫廷社会,12—18世纪) B. 古希腊与古代中国的占卜和知识的生成 C. 葛乐耐(Frantz Grenet)教授在法兰西学院(Collège de France)的就职演讲:《重新瞩目中亚》
《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 陆康(Luca Gabbiani),瑞士人,日内瓦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巴黎高等社会科学学院硕士与博士毕业。现任法国远东学院副教授及北京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明清城市史,中国传统法律与法制史,中国帝国晚期社会史。 张巍,现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西方古典学教授。求学时代负笈美国十余年,分别获得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古典学学士学位与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古典学博士学位,博士期间师从古典学“巴黎学派”钜子马塞尔·戴地安(Marcel Detienne)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古希腊思想史和古希腊文学,尤重古希腊神话、早期希腊文学与哲学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目前正在从事的研究涉及古风希腊诗歌与诗学。近年来发表的相关论文有《“诗歌与哲学的古老纷争”——柏拉图'哲学'的思想史研究》、《特奥格尼斯的印章——古风希腊诗歌与智慧的传达》、《赫西奥德<农作与时日>里的社会史问题两则》、《希罗多德的“探究”——<历史>序言的思想史释读》、"The Poet as Educator in the Works and Days"、《Eunomia:梭伦的理想政制》等。
王安石年譜長編 [图书] 豆瓣
作者: 劉成國 撰 中華書局 2018 - 1
王安石既是文学史上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又是北宋著名政治改革家、思想家,是现代历史研究和文学研究中绕不过的人物。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研究员刘成国先生,是宋代文学研究专家,对王安石的生平、文学创作和思想成就等研究颇有创获。他在本书中对王安石一生的行年事迹进行了极为详尽的考证,按年、月、日进行编排,旁及王安石的家族世系、人际关系网络,并对其政治主张、创作成就和学术造诣进行深入的探讨,让读者可以全方位了解王安石其人其事。
曹操集 [图书] 豆瓣
作者: [三国·魏] 曹操 著 / 中華書局編輯部 編 中華書局 2018 - 2
《曹操集》分爲詩集、文集、孫子注、附錄四個部分,是曹操著述及相關資料搜集得比較齊備的本子。該書是以丁福保《漢魏六朝名家集》本《魏武帝集》爲底本,稍加整理和補充而成的。增加的《孫子注》,取自《孫子十家注》。附錄則有《三國志》魏武本紀(含裴松之注)、江耦所編《曹操年表》以及節錄自姚振宗《三國藝文志》的《曹操著作考》。
清代古音学 [图书] 豆瓣
作者: 王力 中华书局 2012 - 4
本书全面总结了清代古音学家顾炎武、江永、段玉裁、戴震、钱大昕、孔广森、王念孙、江有诰、严可均、姚文田、严可均、张成孙、朱骏声、夏炘、章炳麟、黄侃等学者古音学研究的学术成果,评论诸家成就和得失。全书持论公允、评价准确,摭引丰富,资料详尽,即可作为学习传统语言学的教材,也是研究清代古音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说文古音谱 [图书] 豆瓣
作者: 刘赜 中华书局 2013 - 7
本书将《说文》九千余篆并许慎说解,分隶黄侃所定古声韵表格中,使文字古形、古音、古义相得益彰,为推求音义相关之理、寻绎语言文字衍变之迹的基础工作。为章黄学术重要成果,黄焯称其什百于段玉裁《六书音韵表》,是研治《说文解字》及语言文字学的基础工具书。本书是黄侃古音体系的实践之 作,学界亦多借本书考察其古音学的见解。
本书又是一部《说文解字》书法精品,《说文》九千多字头全为小篆写定,珠圆玉润,字字珍品(郭沫若语)。此次影印采用双色套印,并附录刘先生《说文古音谱订误》等,以飨读者。
郭沫若:且不论这部书(《说文古音谱》)的学术价值如何,单论书法就是珍品。
王力《黄侃古音学述评》:黄侃的弟子刘赜教授的《音韵学表解》和《说文古音谱》反映了黄侃对于入声的见解。
黄焯《说文古音谱后叙》:昔段若膺(玉裁)撰《六书音韵表》,其师戴君(震)叙之,谓千有余年,莫之或省,为稽古大快事。今博平书成,视段氏所得,固将什百。
汤铭《当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刘赜》:刘博平擅长篆草,兼工楷行。晚年所书,方家评为雄健秀润,高古纯朴,骨力内蕴,以《说文古音谱》中的小篆最为精美。
元大都的规划与复原 [图书] 豆瓣
作者: 郭超 中华书局 2016 - 3
《元大都规划复原研究》是元史和元大都研究领域里第一部系统论证元大都帝京规制 “准五重城”规划的专著。本书对元大都规划的传统主流观点进行剖析和质疑,首次指出元大都规划主流观点基本属于没有进行过实证研究,即没有学术支撑的推测观点;本书运用“六重证据法”对元大都宫城、皇城、大城及中轴线的空间规划与主要建筑进行实证研究,就元里制里长和尺长、宫城与大内御苑的空间位置、双重夹垣规制、帝京规制重城规划、中轴线序列、大城城墙和居民宅院的规划及其模数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得到元史、建筑史、城市史、地图史、北京史、元大都等学科研究权威和考古、古建专家的高度肯定:认为本书提出和论证的一系列新观点,是对传统主流观点的修正和补充,确有超越学术前辈的独到之处;是元大都规划研究领域里的一部观点创新、理论创新、研究方法创新的力作;是对元史和元大都研究、对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和北京城变迁史研究做出学术贡献的难得的研究成果;认为本书运用的“六重证据法”是在研究方法论上的独创,对研究其它古都、古城规划提供了方法论的借鉴;认为本书在论证过程中体现出的“求真辨误”的学术精神,在当今学术界是十分难得的。
古汉字发展论 [图书] 豆瓣
作者: 黄德宽等 中华书局 2014 - 4
本书从原始材料中,提取字形,截取汉字历史的前期阶段作了全面研究,对不同时期的汉字形体、结构、使用等情况进行了静态描写和动态分析,揭示了不同时期汉字的特点,描述了汉字各种属性传承和发展的脉络,总结了汉字发展的规律,为汉字发展通史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越南受降日记 [图书] 豆瓣
作者: 朱偰 中华书局 2017 - 3
《越南受降日记》是关于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越南接受日本投降和处理善后事宜的真实记录,由作者在越期间撰写的日记改编而成,详细记述了国民政府在入越受降前后对越南政策的变化以及国民政府与法国殖民势力的矛盾冲突。书中另有不少作者在滇越两地的游历记载,对越南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亦多有涉猎。全书内容详实,文笔生动,一直是人们了解研究越南受降的第一手资料。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