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医学科普”
皮肤的秘密 [图书] 豆瓣
Haut nah: Alles über unser größtes Organ
7.9 (45 个评分) 作者: [德]耶尔•阿德勒 (Yael Adler) / [德]卡提雅•史匹哲 (Katja Spitzer ) 绘 译者: 刘立 东方出版社 2019 - 2
【2020年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
*
*关于皮肤的17堂课!解读关于人体最大器官的一切!
*内附插图,双色印刷,俏皮生动
*
*30多国畅销的科学护肤指南
*重塑你的护肤三观。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
*健康传播专家 范志红老师 诚恳推荐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杨希川 诚恳推荐
*知贝医疗皮肤科医生、原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医生 董禹汐 认真审定
*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奇妙有趣的皮肤,是心灵的明镜,
是显现我们内心与潜意识的人体大屏幕。
皮肤上的蛛丝马迹,显露出身体内在的问题。
*
忧愁与快乐都会带来皱纹,
过多糖、奶、精白面会引发丘疹,
肥胖容易导致皮肤褶皱内部感染,
干燥、汗湿的皮肤可能意味着甲状腺功能异常,
怎样的医美才能真正起到帮 助皮肤的作用……
*
皮肤如同一座储藏有无数迹象与信息的大型档案馆,
那些能够读懂她的人,会为这些通向无形的有形连连称奇。
她是人类身体上面积最大的器官,是自然奇迹的馈赠。
这本书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皮肤,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
*
--------------------------------------------------------------------------------------
*
《皮肤的秘密》,是德国著名皮肤专家耶尔•阿德勒博士关于皮肤保养的大众科普读物,讲述皮肤健康的秘密。皮肤,是人体最大但常被忽略的“器官”,它是与外界沟通、联系的桥梁,也是所有器官抵御外界伤害和刺激的最佳战友,更能与多种器官合作來维持人体的运转。但你可能不知道,它竟然也会影响我们对伴侶的选择,肝痣多的人意味着拥有年轻长寿的宝藏,阳光短缺时会出现抑郁,不含矿物油的口红可以抵御唇癌……
经验丰富的作者将这些知识以浅显易懂的样貌呈现出来,并配有俏皮的小插图,帮助我们轻松get皮肤构造及运转机理,从此拥有健康的皮肤乃至身体。
*
------------------------------------------------------------------------------------------
*
既温柔体贴,又带有幽默感。在愉快的阅读过程中,读者能用理性的态度了解各种皮肤小问题的科学真相,轻松掌握与皮肤护理相关的日常知识。
——范志红(中国营养学会理事、中国科协聘中国科学首席专家、食品科学博士)
*
*这本书里有关于皮肤的一切。它让我们远离护肤的误区,辨析谣言与真相。科学护肤的秘密尽在此书!
——杨希川(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
*
皮肤永远与自己息息相关。在这本书里,你不仅能学习如何科学护肤,还会学到关于皮肤过敏、足癣感染、皮肤癌等的知识,而体味、两性吸引等也与皮肤联系紧密。这本书是开启“皮肤秘密”之钥。
—— 董禹汐(知贝医疗皮肤科医生,原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皮肤科医生)
*
*对于非医学专业的读者们,我特别推荐《皮肤的秘密》这本书。因为它通俗易懂,又包罗皮肤万象。我阅读后受益匪浅。
——徐宏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科医生、医学博士)
*
*除了如何善待我们的脸庞,阿德勒医生不仅会为我们悉心讲解关于美白防晒、祛斑去皱、医学美容、膳食营养等大家迫不及待想了解的“干货”,还会饶有趣味地域我们探讨各种羞羞的事情,比如排泄物、剃毛、男欢女爱以及令人闻声色变的性病。
——刘立(译者,现居德国)
*
艾德勒博士以非常轻松幽默的方式描写了我们的皮肤,但这些都是100%的专业。它读起来像一个小说,你甚至不想放下它,在看到第一页后我就感到兴奋不已。我想不管你是多么固执,都能从书中得到很多颠覆常识的皮肤知识。
——亚马逊 读者评论
*
当时完全是出于消遣才买了这本通俗读物,没想到却成为影响我人生的小小枢纽,听上去有些小小的伤感,五星好评并不是说这本书怎么有说服力、怎么有趣易懂,更重要的是阿德勒医生通过本书所要传达的信息。
简而言之,“痣的排查ABCDE法则”促使距离上次看皮肤医生五年后的我,果断再去找大夫检查自己身上多得数不清的痣。在点掉一个痣14天后,一直天真乐观的我被告知这是颗黑素瘤,于是发现了向淋巴结的微转移,接受了一系列的根治。
通过这些我主要想说,这一切对于24岁的我而言确实是晴天霹雳,可以说死亡忽然就摆在了我面前,给我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多亏了阿德勒医生,在经历短暂的恐惧和悲哀后,让我能真正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生活,享受每一分每一秒。
——亚马逊 读者评论
病者生存:疾病如何延续人类寿命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Survival of the Sickest: The Surprising Connections Between Disease and Longevity
8.4 (24 个评分) 作者: 沙伦·莫勒姆 / [美] 乔纳森·普林斯 译者: 程纪莲 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2018 - 7
日光浴能够降低胆固醇吗?
为什么亚洲人喝酒容易脸红?
为什么天冷的时候我们想撒尿?
为什么地中海地区的人都有蚕豆病的遗传基因?
“绝命毒师”老白从蓖麻里面提炼出剧毒来是什么原理?
如果说进化是适者生存,为什么还有如此多的遗传病在进化的长河中繁盛不息?
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缺铁、贫血、疟疾、蚕豆病、线虫……这些我们连提都不愿提的负面字眼,实际上是生命进化过程中的独特奇迹。美国犹太裔医学博士沙龙·莫勒姆通过切身经历和扎实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进化道路上那些神奇而令人惊诧的生命奇观——
血色素沉积症在中世纪黑死病爆发的年代里拯救了大量缺铁的儿童和妇女;
糖尿病帮助我们的祖先从冰河世纪的严寒中幸存下来;
胆固醇帮助热带地区深色皮肤的人带来人体所必需的维生素D;
高血压帮助从非洲移民或被贩卖到美洲的黑人在恶劣条件下合成更多的盐分和水分;
土豆、曼陀罗、小麦、苜蓿,为了抵御天敌进犯而进化出“毒素”……
《病者生存》深入研究了人类的进化史,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生存、人类的身体及我们对疾病的理解,揭示了在过去很多时候,正是遗传至今的疾病让我们的祖先在地球生存竞赛中占据了上风。
重症监护室的故事 [图书] 豆瓣
Critical: Science and stories from the brink of human life
7.1 (16 个评分) 作者: 【英】马特·摩根 译者: 苗小迪 译 / 赵芳 审校 译林出版社 2021 - 1
◆重症监护室一线医生写给普通人的急救指南
◆细数重症医学历史上的科学飞跃,讲述至暗时刻人类如何绝地求生
◆自诞生之日起,重症监护室已经拯救了约5亿人的生命,这里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也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为什么人类的免疫系统会自我攻击?为什么失眠会严重影响健康?如果家人遭遇心脏停搏,我们应该在第一时间做什么?危急关头,这些健康常识或许能救你一命。
◆机器在未来可以替代医生吗?为什么科学研究对医治病人至关重要?医疗资源面前,真的人人平等吗?重症监护室的医生不仅要面对病人的真实病痛,还有更多复杂的社会与伦理难题。
··
【内容简介】
病情危重,通常指病人有一个或多个重要器官无法正常运作。
18岁少年在异国被感染后患上严重败血症,他能存活下来吗?
一名法官在庭审期间突然倒地不起,心跳与呼吸全无,他真的“死”了吗?
怀孕母亲遭遇严重心脏衰竭,她和宝宝能平安迈过这道坎吗?
手术后,患者原本5米长的肠道仅剩20厘米,她今后还能正常进食吗?
……
1952年,因感染病毒而命悬一线的12岁女孩在世界上第一间重症监护室中重获新生。以这个故事为起点,重症监护室资深医生马特·摩根讲述了重症医学背后的历史沿革与科学发展。摩根医生借助职业生涯中遇到的上述真实病例,使我们逐步了解重症监护室的日常运作,深入认识人体不同器官的功能与奥秘,并告诉我们,在生死关头应如何救人或自救。
一名重症监护室医生通常需要掌握13000种疾病诊断、6000种药物和4000种外科手术。 对普通人来说惊心动魄的时刻,却是他们经历的每分每秒。
重症监护室的医疗团队倾尽所能,帮助病人度过生命的至暗时刻。许多病人最终康复出院,另一些不幸离世的病人也没有被忘记,正是他们的故事改变了我们对死亡的理解,也让我们更明白生命究竟意味着什么。
··
【评价与推荐】
每位医务工作者都曾亲眼目睹生命的悲欢离合,而发生在重症监护室的故事往往最令人震动,从这本书开始,让我们一起走进重症医学的世界吧。
——杨燕丽(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
(本书)对重症监护室所做的扣人心弦的写实描绘,提醒着我们生命有多脆弱。《重症监护室的故事》充满了谦卑与洞见,让我们得以一探这个每天都在拯救生命的医学世界。
——苏·布莱克女爵士(著名法医人类学家、兰卡斯特大学副校长)
马特·摩根关于生死边缘的描写优美而动人。他的书中充满了生动鲜活的例子和真知灼见,让人们开始关注医疗前线上人类的宝贵经验。
——加内什·孙塔拉林加姆(麻醉师、英国重症监护学会主席)
我们无疑是幸运的,有像摩根医生这般投入、体贴又谦逊的人在急救医疗前线服务。更难得的是,他还是一位作家,把工作中的一切兴奋、悲伤、辉煌甚至恼怒记录了下来。
——彼得·布林德利(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重症监护医学、麻醉学、医学伦理学教授)
这本鼓舞人心的书,字里行间流露出智慧和悲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这个特殊时刻。
——《泰晤士报》
我们为什么生病 [图书] 豆瓣
Why We Get Sick: The New Science of Darwinian Medicine
8.8 (12 个评分) 作者: [美] R.M.尼斯 / [美] G.C.威廉斯 译者: 易凡 / 禹宽平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 1
这是近50年来在生物医学领域里写的很重要的一本书……关于我们的身体为什么这样对创伤和疾病作出反应的有说服力的探索。大多数人都知道达尔文学说。但是现在,在开创一个新的考察进化论和医学的领域里。尼斯和威廉斯博士指出疾病的许多方面不过是进化过程的副作用。事实上,人类和他们的敌人——病毒、细菌和寄生虫之间不断的战争——确实是一场进化史中的军备竞赛,在这场竞赛中,我们人类需要利用关于自然选择的知识使我们永远处于领先地位。
疾病的模样:京虎子医学科普笔记 [图书] 豆瓣
作者: 京虎子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6 - 11
◆张羽、顾中一、于莺、李清晨、儿科医生欧茜、烧伤超人阿宝诚挚推荐。
◆粉丝1,000,000+的科普作家。代表作曾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健康从改变观念开始,虎子的科普摆事实讲道理,有数据不忽悠。
◆解读疾病背后隐藏的真相,揭示少生病的秘密。颠覆你关于疾病的三观。
◆人云亦云的关于疾病的流言,你生病时热心人提出的建议,读完此书你都不会再轻信,因为它们99%是错的。
◆专科医生没空解答的都在这里,疾病就怕你这么干。
《疾病的模样:京虎子医学科普笔记》由原点阅读出品。
原点阅读(The Origin)(微信号:ydreadtup),清华大学出版社旗下的图书品牌,秉承“科学,让个人更智慧,让社会更理性”的理念,致力于科学普及和科技文化类图书的出版,传播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展现科学的真实、独立、智慧、多变、宽容、动人及迷人。
从不同的角度记录了京虎子在不断地学习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中所总结出来的对生命与疾病的思考,解读疾病背后隐藏的真相,揭示少生病的秘密。颠覆你关于疾病的三观。不是详细具体地告诉您某一个具体疾病是什么症状、该吃什么药,而是让您对某个或某类疾病有全面的认识、让您从正确的角度去看待。不再被网上及朋友圈多如牛毛的不靠谱健康养生文章所蒙蔽。只有当您了解疾病,才能在自己和亲人患病的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
作者阅历丰富见多识广,并查阅大量最新文献和资讯,以给读者最靠谱最安全的健康科普知识。行文幽默风趣,读起来轻松愉悦,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