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半本弃”
被讨厌的勇气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豆瓣
嫌われる勇気:自己啓発の源流「アドラー」の教え
8.1 (436 个评分) 作者: 岸见一郎 / 古贺史健 译者: 渠海霞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 - 3
「被讨厌的勇气」并不是要去吸引被讨厌的负向能量,而是,如果这是我生命想绽放出最美的光彩,那么,即使有被讨厌的可能,我都要用自己的双手双脚往那里走去。」
「因为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于是有了真正幸福的可能。」
你是否常常对繁琐的生活感到乏味?
你是否时时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疲惫?
你是否认为人生的意义越来越模糊难见?
我们如何能够在繁杂的日常琐碎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得真正的幸福?
这一切的答案尽在这本《被讨厌的勇气》中!
★日本亚马逊2014年度销售冠军,连续300天雄踞销售榜首!
★蔡康永、张德芬 陈文茜、曾宝仪、勇气推荐!
★张沛超、胡慎之、动机在杭州 作序推荐!
★阿德勒思想拥有改变人一生的力量。剩下的就只有能否鼓起迈出一步的“勇气”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图书] 豆瓣
8.4 (61 个评分) 作者: 洪愛珠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21 - 3
★「台北文學獎」散文首獎得主洪愛珠首部著作。
★備受矚目、眾人垂涎敲碗的飲食書寫新聲音。
★舒國治、馬世芳、蔡珠兒、古碧玲、詹宏志、韓良憶、簡媜重量級推薦。
∣ 她的老派,是養成,是本性,也是鄉愁 ∣
她自小看著有頭家娘風範的外婆與母親,進出廚房,起灶架鍋,張羅數十家人員工日常吃食,宴請東南亞與中東等地賓客,哄嚷熱烈,直到滷肉飯、蒸冬瓜肉餅、芋棗甚至一碗煲粥,俱成為她日後的念想。
她曾與外婆、母親,三代女子,穿行在大稻埕與永樂市場,買鮑參翅肚、麵龜椪餅、胡椒肉桂蠶豆,見識老鋪的講究,練就一套對古早物什的擇選標準。
她熟稔蘆洲湧蓮寺周邊,在旺鋪裡食切仔麵黑白切與米苔目,飲青草涼茶,更向在地攤商習得剁雞的技巧,與若干習俗規矩。
如此種種,養出她一雙識貨的眼睛,一根敏銳的舌頭,一個老派的靈魂;更化作筆下時而雍容深情、時而輕俏意趣的篇章段落。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龍月堂的綠豆糕和鹽梅糕這類小姐點心,製得極細,以印著紅字的油紙包裝,內有六枚綠豆糕,每片僅指甲大小,化口沙碎精緻非常。將綠豆糕放舌尖,再抿口茶,就在口中化成一團芬芳的煙霧。」
〈粥事〉:「這種糜,是以碗就口,以筷子撥著吃的。手曲成弓形,拇指勾碗緣,食指撐在碗足,臉湊近,先啜一口泔,再食粥米。長輩餵嬰兒吃糜時,將糜舀在匙尖上, 送入小口前,臉湊近,頭輕搖,來回吹涼。吃糜時候,人垂眉斂目,神態最溫柔鬆軟。」
∣ 她的少女,是好奇,是清亮,是真的喜歡 ∣
「長長的百年的大街上,四顧僅餘我一人。」當至親家人一一遠行,她最終成為一個自擁廚房的女子。然循著吃食滋味,她重回那仿如傳說盛世的親族過往,再現早輩人的心志與作風。
她且飛港島,尋覓那一路喝到大的福建茶行鐵觀音;從曼谷買齊各尺寸的猴桃標白藥油;自檳城拎回一口像似外婆「烏鼎」的印度黑鐵鍋……
老食、老物、老鋪、老市場,是回返時間的甬道,是追尋記憶的線索。她還以此學會撫慰自己,做人待人,並學會看人間煙火,安身定心的過日子。
〈滷肉之家〉:「母後至今,如遇困難,無端端孤兒意識滋長起來的時候,就滷肉。慢慢切件、翻炒、滷一大鍋。趁熱下肚,以治心堵。當香氣開始流瀉在小公寓裡,就回去和兒時那個完整無缺的家族團圓。」
〈吃麵的兆頭〉:「憑藉吃麵,看清彼此的參差,有我趨吉避凶的直覺,和頻繁進出本地寺廟,可能的庇蔭。總之見識過不少感情成災的事,是從生活裡的碎石細沙開始崩塌的。事先有兆,不必自欺欺人。」
〈居家隔離式吃飯〉:「災難迫使太平盛世中的嬌人,重新面對生活基本技能,也算禍福相倚,實用的預習。人實在渺小,須盡量自強。煮飯即自強,餵飽自己照顧他人,以應人生萬變,一直一直來。」
命运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8.2 (29 个评分) 作者: 蔡崇达 Zhejiang Publishing House of literature and Art 2022 - 9
《命运》是蔡崇达继《皮囊》之后,时隔八年潜心创作的长篇小说。

《皮囊》里的那句“皮囊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正是出自《命运》的主人公,阿太之口。《命运》以九十九岁的她一生的故事为主线,串联起福建闽南沿海小镇几代人的人生故事、命运选择与时代浮沉。

全书以阿太的五段回忆,切入时间长河中人们不得不直面的一个个本质命题:

层层浪:你们就此没有过去,只有将来——

当原本稳固的活法被打碎,给人庇护的传统秩序被割裂,陷入巨大无常中的一个个单薄的人,要如何活下去?内心的安宁要放置在何处?

海上土:灵感是浮游在海上的土——

羁绊和意义是人心灵的压舱石,当生活的浪头打过来时不至于被掀翻。阿太生命中那些失去了压舱石的人,被命运一个个顺水推舟地带走了。而此时的她,尚只有十六岁。

田里花:想结果的花,都早早低头——

背负着“无子无孙无儿送终”的命运预言,她成了亲,有了婆家与丈夫,抱养了孩子。但见过命运的人会明白,命运的激流从未停止,人在其中并不知晓,哪一次告别,就是诀别。

厕中佛:腐烂之地,神明之所——

时代的巨浪之下,如何守住内心的清明与信仰?这世上容易的活法,就是为别人而活。而如果那人恰好也是为你而活,那么日子再苦,也过得像地瓜一样甜了。

天顶孔:要么入土为安,要么向天开枪——

阿太的故事走到了落幕时分,死亡成了她亲密的旧友。她终是生下了自己的命运,成为自己命运的母亲。这人间她来过,她永不再回。
中国女工:新兴打工者主体的形成 [图书]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Made in China: Women Factory Workers in a Global Workplace
8.5 (22 个评分) 作者: 潘毅 译者: 任焰 九州出版社 2011 - 4 其它标题: 中国女工
《中国女工:新兴打工者主体的形成》是一部关于打工者主体的权力、欲望与抗争的民族志研究专著,也是一部关于打工妹的政治学,作者为读者呈现出了工厂中支配与抗争之间的复杂关系,打工妹生命中所经历的梦魇、尖叫与身体痛楚,正是她们在国家、资本与文化的巨大张力中进行抗争的真实形态。
印度青年狂想曲 [图书] 豆瓣
Dreamers: How Young Indians Are Changing Their World
8.1 (14 个评分) 作者: [印度]司妮达·普拉姆 译者: 于果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9
* 黄灯、刘子超 诚挚推荐,《金融时报》年度好书,印度“字谜图书奖”非虚构奖得主,美国笔会文学奖长名单入围作品
* 七段疯狂的追梦故事,一个世代的挣扎与力量,六亿印度青年正在如何改变世界?
只有将全球青年的状况纳入观照视野,才有助于人们看清当下格局中青年人的命运走向。印度作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国度,他庞大的年轻群体对于世界的想象和介入方式,将成为影响人类发展的重磅力量。——黄灯(《我的二本学生》作者)
——————————
印度目前约有6亿25岁以下的年轻人,约为印度人口比例的一半,然而并不是每个印度青年都能成为软件工程师。他们面对着普拉姆概括的三无问题:未受过教育、待业、没有工作能力,困境就此滋生。联合国2014年报告称,“此前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么多年轻人,这其中蕴含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可能以后再也不会有。我们如何满足这些年轻人的需求和抱负,将决定我们共同的未来。”
《印度青年狂想曲》聚焦雄心勃勃的印度小镇青年,选取了几位有代表性的青年和青年团体为切入点,比如创办了当时世界上第二大内容工厂的互联网企业家维内•辛格尔,印度“疯狂英语男”兼励志演说家穆因•汗,在乡镇里给村民办事以谋取利益的疏通者潘卡•普拉萨德,年轻、颇具潜力又富有争议的印度女性政治家里沙•辛格,可以做白领却自诩为“思想者”并投身政治运动的维卡斯•塔库尔,想要成为明星却屡屡碰壁的贫民窟自费选美冠军阿扎尔•汗,依靠年轻人的明星梦发家致富的塔布里兹•汗,在大城市找工作却走上电骗之路的年轻男女,等等。
普拉姆深入这群年轻人的生活,对他们的所作所为进行了深度体验及长期跟访,以冷峻和巧思描绘他们的梦想、渴望、焦虑、愤怒、困境、抉择与成就。青年人如何在资源和能力的限制中介入社会?他们的未来又将如何决定世界的未来?
————————————
《印度青年狂想曲》提供了能引起世界大部分地区关注的,关于身份政治和怨恨的宝贵见解……如果印度的年轻人真的在改变世界,那可能不是让它变好。
——《经济学人》
故事背后隐藏的基本事实是印度社会不是由精英领导的,而是一个封闭的等级制社会,在这里少数人用虚假承诺引导数百万人走向注定失败的路。普拉姆的报道主要关注工作岗位和技能的缺乏,但她讲述的故事背后最终指向了更宏大的政治叙述。
——《华尔街日报》
他们是印度有史以来全球化程度最高的青年,但他们基于语言、地域、宗教,以及对于这个国家前殖民时代辉煌的夸大认知而形成的“何为印度人”的看法也最为狭隘。
——《卫报》
这不是一本年轻企业家的励志传记……此书愤怒又不失亲近地描述了从选美比赛到社会金字塔结构的一切,生动地展现了那些“看不到他们过的生活和他们想要的生活有所联系”的挣扎者们。
——Public Books年度好书
“人口红利”“奋斗的印度”“社交媒体一代”:关于当代印度的每一句口号、语录和陈词滥调都反映在《印度青年狂想曲》可怕、热闹的生活中。
——Mukul Kesavan(印度历史学家、社会评论家)
共和中的帝制 [图书] 豆瓣
8.2 (11 个评分) 作者: 张鸣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4 - 5
本书以1917年张勋复辟前后的中国社会为主要关注点,以严谨的态度,探讨了此一时期政坛的现状,包括是否对德宣战,如何受到国际社会的影响,张勋复辟前后军人集团、文人集团的反应等等史事,读来既有趣味性又兼具学术性。在此基础上,张鸣老师在行文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在制度不健全的条件下,推进社会的进步?执政者在面对不完善的游戏规则时,尽力弥补制度的漏洞还是采取厚黑的手段,哪一种更能实现其执政理念?
牆國誌:中國如何控制網路 [图书] 谷歌图书 Goodreads
The Great Firewall of China: How to Build and Control an Alternative Version of the Internet
8.3 (7 个评分) 作者: 詹姆斯.格里菲斯(James Griffiths) 游擊文化 2020 - 6
監視審查,無孔不入  中國防火長城如何戕害全球網際網路
  中國如何打造出一個受其控制、扭曲變形版本的網際網路?  網路理當是促進民主和自由的一股力量,這樣的願景怎麼就失落了?  審查機制未露絲毫敗象,反倒步步進逼,又是怎麼一回事?
  中國的防火長城是世界上最龐大的線上審查機制,打從網際網路傳入中國,政府便持續致力於擴張審查範圍,不出數年,當局便在思科等矽谷菁英的協助下打造出防火長城,監控與過濾國內所有線上活動,並用以對付法輪功、圖博人、維吾爾族和異議人士。
  全球各地的反審查人士透過各種翻牆軟體和VPN大戰審查機器,然而有能力與管道「翻牆」的中國用戶仍屬少數,且時至今日,一批新崛起的中國科技巨擘已發展出完整的替代服務,各種國外熱門網站都有了中國式的替代品。這些替代品積極配合政府的審查制度,甚至搶在政府前頭審查,並且為此獲利甚鉅。Google、Yahoo和Facebook等科技巨頭為了進入中國市場,皆曾嘗試配合中國審查制度以搶分一杯羹,然而最後全都失敗收場。
  近十年來,中國開始嘗試把防火長城的影響範圍擴展到其國界之外。中國駭客透過網路釣魚郵件和惡意程式入侵目標的電腦或伺服器,受害對象包括流亡圖博人、外交官、軍官、議員、記者、外國企業,甚至是美國的政府單位;中國的外交代表則逐步滲透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一點一滴削弱開放的網際網路所受到的國際保護;此外,中國也積極將強化長城的科技輸出到其他國家,例如俄羅斯和非洲大陸上所有中國的盟友。
  極權國家維穩優先,科技巨擘利潤至上,網路理當是促進民主和自由的一股力量,如今卻在這兩者的雙重夾殺下,失落了願景。我們究竟何以走到這一步?如今又該何去何從?
  CNN記者詹姆斯.格里菲斯耗費數年進行調查,逐步拼湊出中國防火長城的發展歷程與運作機制。他將在本書中說明,中國何以打造出這部審查機器,而防火長城的觸手又是如何伸出中國,進而影響了全世界每個人的生活;以及,如果我們想保護網路的自由、開放、民主與透明,又能夠怎麼做。
【各方推薦】  (按姓氏筆劃排列)  李志德│資深媒體工作者  沈伯洋(撲馬)│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沈榮欽│約克大學管理系副教授  林昶佐│立法委員  陳柏惟(3Q)│立法委員  黃之鋒│香港眾志秘書長  黃兆年│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  賴品妤│立法委員
  「從1996年的〈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到習近平在201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宣示『網絡(路)主權』。中國共產黨對網際網路的嚴審嚴控,從原本只是種維穩手段,一路上綱到幾乎等同於國家疆域的憲政高度。《牆國誌》的作者詹姆斯.格里菲斯把技術的發展放回歷史脈絡,清楚呈現北京政府今時今日對網路之控制的來龍去脈。此外,《牆國誌》也梳理了過去近20年來不斷嘗試突破中國『網路長城』的各種努力,包括最重要的兩股力量:法輪功組織和美國政府。在一部作品中同時記錄中國網路審查的『攻』、『防』雙方,《牆國誌》堪稱一部總結過去20年網際網路管制的珍貴作品。」——李志德(資深媒體工作者)
  「中國的防火長城不是要控制敏感議題,而是要阻撓人民的團結。然而,心懷不軌的政治人物、俯首稱臣的科技公司,以及即將赤化的國際組織,最終都將成為破壞人與人連結的幫兇。西方世界曾經嘲笑中國網路長城是嘗試把果凍釘在牆壁上,然而,作者讓我們知道,中國不但釘住了果凍,更將其變成了藝術品。」——沈伯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相較於桑格《資訊戰爭》描繪各國駭客鬥法,以及凱瑟《操弄》解析大數據如何介入民主政治,《牆國誌》是現有的中文書籍中,唯一一本清楚記錄了中國如何從網路蠻荒之地,成為數位極權大國的作品。本書不僅釐清矽谷菁英如何協助中國建立網路,同時也詳述中國在六四、法輪功、達賴喇嘛與維吾爾等諸多戰役中,逐步累積成為數位極權革命輸出大國的過程。本書闡明,僅僅侷限於傳統的網路管制與自由界限爭議,無能真正理解監控資本主義與數位極權國家之間的分野,遑論找到可行的解決之道。本書是所有網路烏托邦主義者的成年禮,是對於自由世界集體行動的召喚。」——沈榮欽(約克大學管理系副教授)
  「身在臺灣,位於資訊戰海嘯的搖滾區,我們對中國散布假消息、攻擊異己的手法,熟悉到不能再熟悉。2019年,行政院資通安全處長曾指出,臺灣每月受到近三千萬次的網路攻擊,是歐洲國家的千倍以上。美國在台協會代理處長谷立言也表示,這類網路攻擊會無所不用其極地詆毀民主政府,在社會種下分化的種子。比如近期武漢肺炎的疫情在全球蔓延,社群媒體平臺Facebook就查出大量網軍帳號,向臺灣民眾散播與疫情相關的假消息,很明顯是為了製造社會恐慌。以往針對選舉釋放的假消息,大多是出於政治目的,以讓特定候選人得利;但這次網軍卻利用武漢肺炎這樣的公共衛生危機,刻意製造恐慌。而在520臺灣總統就職典禮前,針對臺灣的網路攻擊愈趨猛烈,近期總統府網路遭駭客入侵,外洩並竄改內部文件,引起各界譁然,我們社會為此付出的成本,愈來愈可觀。《牆國誌》一書,能夠幫助我們深入理解中國的網路審查與資訊操控手法,值得身在資訊戰最前線的臺灣人一讀。」——陳柏惟(立法委員)
  「網路自由的當代敵人,除了競逐商業利潤的市場力量,以及力求安穩統治的國家力量之外,還包括企圖以『和平崛起』、『偉大復興』之姿席捲全球的『中國模式』。北京所謂的『網路主權』,不僅限於管好『防火長城』之內的互聯網而已,其影響力實已擴及長城之外的政府、企業與公民活動,甚至致力於建構新的『網路霸權』。《牆國誌》以自由世界記者的視角,提供有關中國網路控制的豐富實例與深刻洞察,夾敘夾議、深入淺出,值得關心網路自由的朋友一讀。」——黃兆年(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
  「中國的資訊戰無孔不入、無所不在,從臺灣、香港、維吾爾、圖博再到歐美各國,中國的假訊息、資訊控制和政治宣傳正在影響你我的日常生活,我們的生活愈便利,資安風險愈高,而背後都有中國老大哥的幽魂不散。本書深入淺出地介紹中國的資訊發展、網路控制以及假訊息的發展史,中國如何將這套審查機制輸出到其他國家,並利用各種政治宣傳滲透國際組織,以逐步削弱網際網路所受到的國際保護,這是身為臺灣人的我們必須要警惕的事。我們要洞悉中國的資訊操作手法,才能有效明察網路上各種氾濫的訊息,而本書正好提供給我們一個清楚的圖像。」——賴品妤(立法委員)
中国底层访谈录 [图书]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4 (5 个评分) 作者: 廖亦武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1
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底层是一块极度专制又极度自由的宽阔地,人的欲望本能在这里极度压抑度释放。性、权力、嗜血、食、施虐、受虐......所有底层的原始本能,生态状态都以本真、原生态的方式记录在这里。
The Dawn of Everything [图书] 豆瓣
作者: David Graeber / David Wengrow Allen Lane 2021 - 9
For generations, our remote ancestors have been cast as primitive and childlike ? either free and equal innocents, or thuggish and warlike. Civilization, we are told, could be achieved only by sacrificing those original freedoms or, alternatively, by taming our baser instincts. David Graeber and David Wengrow show how such theories first emerged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as a conservative reaction to powerful critiques of European society posed by Indigenous observers and intellectuals. Revisiting this encounter has startling implications for how we make sense of human history today, including the origins of farming, property, cities, democracy, slavery, and civilization itself.
Drawing on pathbreaking research in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 the authors show how history becomes a far more interesting place once we learn to throw off our conceptual shackles and perceive what's really there. If humans did not spend 95 percent of their evolutionary past in tiny bands of hunter-gatherers, what were they doing all that time? If agriculture, and cities, did not mean a plunge into hierarchy and domination, then what kind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did they lead to? What was really happening during the periods that we usually describe as the emergence of "the state"? The answers are often unexpected, and suggest that the course of human history may be less set in stone, and more full of playful, hopeful possibilities, than we tend to assume.
The Dawn of Everything fundamentally transform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 past and offers a path toward imagining new forms of freedom, new ways of organizing society. This is a monumental book of formidable intellectual range, animated by curiosity, moral vision, and a faith in the power of direct action.
时光的忧伤 [图书] 豆瓣
作者: 张宗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 8
旅美作家张宗子三十年散文自选集,内容涉及艺术评论、世事见闻、文学审美、草木逸致等,文辞雍容典雅,文气静穆平和,充分体现出张宗子对于汉语的高度敏感以及汉语写作的深厚功力。
本书是张宗子三十年散文作品自选集,收录《黑鸟的翅膀》《乔伊斯的雪》《叶芝》《时间的比喻》《秋天的湖》等五十余篇选自作者已经出版的十余种散文和随笔集,以及一些尚未结集的新作。主要内容:涉及叶芝、乔伊斯、凡•高、沈从文等中外著名作家和艺术家以及作者对生活、艺术、理想等思考的散文;涉及作者在北京、纽约等地生活的叙事和回忆性散文;以中国古典文学为主要内容的随笔性散文,其中既有阅读感悟,也有生活体验;还有一组以植物,尤其是文学艺术中的植物为主题的散文。既有抒情、叙事性散文,又有读书随笔等,语言文字平实典雅,谴词造句独具匠心,沉静中不失华彩,往往惊为神来之笔。作者笔下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世界、人和生活的关系,都在润物细无声中,投射出一种平静、安适的超然。
留守者 [图书] 豆瓣
The Left Behind
作者: [美]罗伯特·伍斯诺 译者: 卢屹 东方出版中心 2021 - 11
★ 内容简介
是什么引燃了美国乡村人对联邦政府的怒火?
为什么绝大多数美国乡村人会把选票投给共和党?
是否能对日益加深的城乡分裂给出某种较为具体的解释?
罗伯特·伍斯诺历时十年,深入喧嚣都市外的数百个乡村,提炼上千次的定性访谈,带我们走近美国乡村的农场与社区。聆听农民工 人、乡村主妇、返乡青年、乡企业家、乡村官员的想法,直面人才流失、企业撤离、外来威胁、种族纷争、政府干涉的困境。
记录美国乡村生活、经济、文化的同时,再现美国乡村社会熟人社会秩序的瓦解过程,反映逆全球化的蝴蝶效应,为美国城乡社会分裂与大选左右对立的局面提供了某种解释。
伍斯诺认为,为了真正地理解美国乡村人的愤怒,有必要充分地了解他们的文化;美国乡村人愤怒的根源更多的不是经济上的顾虑,而是对华盛顿政府远离乡村社会结构却对之横加干涉。
《留守者》不局限于对美国的核心——美国的乡村进行简单地描述,而是就美国乡村人这个重要的群体对美国政治前途的影响提供了更为清晰的图景。
★ 作者自述
过去的十年里,我一直都在研究美国乡村的情况并撰写著作。我在乡村的世界里长大,却已好多年没有生活在那里了。那个世界里的人们政治保守、宗教保守。他们生活在乡村、农场以及远离东西海岸、人口稀少的地区。他们意识到,国家和文化已经翻开了新的篇章,但他们相信,美国的心脏依然在乡村社区里跳动。
★ 媒体推荐
对美国乡村最深入的调查。
——《环球邮报》
多亏了伍斯诺的详尽观察,我们得以明白并理解美国所面临的真正挑战:大众社会以“小人物”为名,通过大众政治取得了大众社会的胜利。我们所不知道的是,“小人物”也有翻云覆雨之手。
——《洛杉矶书评》
作者怀着共情书写,反思了塑造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信仰的意义、乡村生活的安定感和亲切感、乡村的仪式活动等),同样还有迫在眉睫的问题(如人才流失、青少年怀孕、药物滥用、就业问题),还有对道德伦理的堪忧。一本出色的社会学权威之作。
——《科克斯书评》
伍斯诺切中了要害: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美国乡村居民充满了愤怒?他用倾听代替了谴责。在这本极易通俗又极具教导性的著作中,伍斯诺告诉读者,所谓的美国梦为什么与地方政治的联系如此紧密。
——南希·伊森伯格(《白色垃圾: 不为人所知的美国四百年阶级史》作者)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