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占星术”
全部 | 书籍 (12) | 影视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占星术杀人魔法 [图书] 豆瓣
占星術殺人事件
8.5 (186 个评分) 作者: [日] 岛田庄司 译者: 王鹏帆 新星出版社 2008 - 9
四十年前,一桩占星术连续杀人案件轰动全日本!先是画家梅泽平吉在密室被人重击致死,接着是他早已出嫁的长女在家中被奸杀,最后甚至连与他同住的六个女儿也全部失踪。尸体陆续被发现埋在日本各地,而每个人身上都被切掉一部分!
梅泽平吉遗留的手记上写明他要依据“占星术”肢解重组六个女儿!难道他死而复活来完成幻异的艺术创作?当又没有证据与动机指向其他与本案相关的人——这可说是一桩找不到凶手的命案……
四十年后,眼见这桩诡谲至极的凶案变成邪灵的诅咒,本职占星师兼职侦探的御手洗洁却意外的得到一封告白遗书!悬宕四十年无解的奇案终于现出一线曙光,御手洗洁决定在一星期内破解这件史上最不可思议、超大规模的占星术杀人魔法!
哥白尼问题 [图书] 豆瓣
The Copernican Question: Prognostication, Skepticism, and Celestial Order
作者: 罗伯特·S.韦斯特曼 译者: 霍文利 / 蔡玉斌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7
15世纪的欧洲,人们仍然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不仅拉开了现代科学发展的序幕,还彻底摧毁了中世纪的道德观念,改变了欧洲的社会、文化、习俗风貌。现在人们相信:地球是围绕太阳转的。
但是,鲜少有人思考,在仅凭肉眼观测星空的时代,哥白尼为何会提出与实际感官完全不符的“日静说”理论?在占统治地位的教会认定“地心说”为真理的16世纪,是什么动机使哥白尼如此“大胆”地重新制定行星秩序?如此“激进”的哥白尼理论是如何幸存下来的?它的提出带来了哪些新的问题?随后又有哪些关键的事件推动着这一理论的发展?有哪些重要的后继者不断完善这一理论体系?他们遭遇了哪些阻碍?如何与旧秩序的维护者进行角逐?他们之间关系如何?zui终又是如何促成这场漫长的颠覆?
本书作者耗时23年,梳理大量原始史料,厘清政治、社会、哲学、宗教以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黑死病与占星术、天文学之间的各种关联,揭示了“哥白尼问题”的奥秘。
中国古代星占学 [图书] 豆瓣
作者: 卢央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中国古代星占学》正是基于阴阳五行学说贯穿于整个星占学体系这一基本情况,对古代星占学系统作整体性的介绍。由于干支系统在古代被视为根本的符号体系,它自身或其组成的系列,既体现了阴阳,也体现了五行。在星占系统中干支系统是很活跃的,因此以一章的篇幅来介绍它,并主要着重于干支五行系统。在第二章中,有必要对全部经典的星占学内容作一个稍微全面的介绍。迄今为止有关中国古代星占学的书籍都还没有这样做过。其实《中国古代星占学》也是将它看作中国古代星占学的背景而写的,所以突出了北斗星占一章。北斗星在星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干支五行的关系更为密切。另外,二十八宿系统和三垣系统则注意于相对完整,而不注重它们自身更多的令人不得要领的细节。对于日月五星的介绍也只限于它们自身,而忽略它们运行到某个背景星宿或与其他某种星体相遇时的占测。这些占测于占验可能重要,但由于其占辞散漫无章,更难以掌握其要领。由于阴阳五行在日月和五大行星占测中尤为特殊,故而不能不花一些笔墨。在最后的第五章里,主要是对后世形式化了的星占体系,力求作完整形态的介绍。这一章包含风角、太乙、遁甲、六壬等式占节。对于这种高级形态的星占学体系,稍微作详细一点的说明。但限于篇幅,没有也不必考察其占测的细节。
还有1个属于同一作品或可能重复的条目,点击显示。
中国占星术的世界 [图书] 豆瓣
作者: [日]桥本敬造 译者: 王仲涛 商务印书馆 2012 - 9
本书为日本著名科学史专家与中国文化研究者桥本敬造的一部力作。作者通过和西方古典天文学的比较,解析了中国古代的星相世界,揭示了中国天文学的特色以及和占卜、五行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全书论述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好读易懂,极富知识性,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西洋占星術史 [图书] 豆瓣
作者: 中山茂 PCuSER電腦人文化 2021 - 10
占星是黑魔法?死期能推算嗎?誰才有資格當皇帝?
宇宙是否恆久不變?天象異常,真的會有災難降臨?
占星 是不是科學?未來 是否能預測?
當科學主義興起,觀測天象就成為迷信?
當人們在批評占星術時,卻仍心心念念著每年、每月的運勢;
在高等教育的殿堂裡,談論占星術的課程,始終擠滿了大學生。
行星規律地在天空中運行,軌跡還可以計算,可是同樣是觀測天體,
怎麼古代先行發現的天文智慧,到了近代卻遭科學家們排擠、唾棄?
占星,在現代是個很好的聊天話題,但在古代,它可是非常艱深的學問!
因為國家未來的走向,或是自己一生的命運,都需藉「行星移動」來預測,
而且要成為占星師,除了會「觀天」,還要會解讀希臘文或拉丁文。不過,
當啟蒙時代和科學主義興起後,占星術就備受威脅,甚至落得迷信的下場……
占星術究竟有什麼魔力?與天文學和科學,甚至數學、力學的關係是……
「行星移動」對人類會有影響?科學家們又是如何看待這股「力量」?
★ 中央大學天文所博士 李昫岱   ── 審訂
★ 占星師/蘇飛雅 星座專家/白瑜 ── 推薦
★ 專業解說
日本占星術研究家、翻譯家/鏡龍司
【本書特色】
從兩河流域、古希臘羅馬時代,到中世紀和現代,
幾千年來的天文糾葛與十二星座奧祕,完全探究!
行星,能有影響力?誰才有控制世界的超能力?
歐洲教會不允許有人用占星術來解釋耶穌的人生!但為什麼,
向神祈禱、禱告時,最有效的時機卻是行星最靠近地球的時候!?
醫療占星術盛行之時,醫生對傳染病束手無策、人類相繼死亡,
原因是……土星、木星和火星聚集在水瓶座;行星都在天蠍座?
不合邏輯又如何?命運,需要符合科學邏輯嗎?
正因為科學無法預測未來,所以占星術才能存活下來。
而且拜占星術普及之賜,17至19世紀的知名科學家們,
對觀測天象特別拿手,還鑽研鍊金術,牛頓就是個例子!
結果,科學開啟了浩瀚宇宙,但人類卻也更著迷於占星……
占星,究竟有什麼祕密?科學家們怎麼解釋?
講述── 古代占星術如何演變為現代天文學的經典學問
說明── 全世界為何會深信、認同十二星座的關鍵因素
科學史家最專業、最考究的星空詮釋
輕鬆理解占星術與天文學的第一本書
开元占经(全2册) [图书] 豆瓣
作者: 瞿昙悉达 九州出版社 2012 - 10
《开元占经(套装上下册)》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天文学著作,成书于唐代开元六年(718年),由瞿昙悉达奉敕而作。它保存了唐以前大量的天文、历法资料和纬书,还介绍了16种历法有关纪年、章率等基本数据。既有科学性,又有传奇性;既有坚持不懈的探测,又有层出不穷的臆说。
星学大成 [图书] 豆瓣
作者: [明]万民英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 - 7
《星学大成》是一部中国古代星占学著作。明代万民英广泛搜取前代星学家著作,删其繁复,订其讹谬,重新编排,并加以注释,论述多有独到之处。此书保存了许多不再流传的秘本,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此次整理出版的《星学大成》以《四库全书》中所收录的版本为底本。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并加现代标点,以方便读者阅读。
步天歌研究 [图书] 豆瓣
作者: 周晓陆 中国书店出版社 2004 - 1
步天歌以三垣二十八宿為主體,共三十一區(從角宿至軫宿,然後為太微、紫微與天市垣),介紹每區包含星官(共283個)、描述恆星數目(共1645顆)與其位置。歌詞以七言壓韻詩歌形式編撰,全篇373句共2611字,簡潔通俗,朗朗上口,容易記誦,《通志‧天文略》中稱譽為「句中有圖,言下見象,或豐或約,無餘無失」(意即每句之中生動描述,彷彿讀後已有星點之形象,每句吟誦後仰天觀賞星象,星宿的星數有多有少,但歌中與實際看到的星數能一一對應,沒有多也沒有少),成為初學觀天認星的必誦口訣。
而步天歌中對當時流傳甚廣的「三家星」(即石氏、甘氏、巫咸氏星官)體系因顧及詩歌的簡明為前提,只選擇性以部份標注(石氏以黑點、甘氏以小黑圈、巫咸氏以黃點),也是一大特色。因此自宋朝以後為欽天監或占星家研究引述之範本。
中国古代天文学词典 [图书] 豆瓣
作者: 徐振韬 编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 2
《中国古代天文学词典》是系列中的一本,《中国天文学史大系》(全套共10卷)是中国科学院重点研究项目的一大成果。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牵头,组织包括北京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陕西天文台、北京天文馆、南京大学天文系、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等单位的,堪称中国天文学史界主要力量的二十余位专家,历时三十多年,集体编撰完成。《大系》集中国天文学史研究之大成,深入揭示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理性认知探求与思想文化的关系,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学术价值。其所涉及的内容之广,超过了以往的中国天文学史论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引起国际天文学界和科技史界的高度关注,也推动了国际上对中国天文学史的研究。
《大系》根据大专题立卷,各卷又有机结合,所引用史料准确丰富,分析科学合理,视野广阔,论述深入,构筑了一幅全景式的中国天文学历史发展的宏伟图像。
Synchronicity [图书] 豆瓣
作者: C. G. Jung 译者: R. F.C. Hull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0 - 11
Jung was intrigued from early in his career with coincidences, especially those surprising juxtapositions that scientific rationality could not adequately explain. He discussed these ideas with Albert Einstein before World War I, but first used the term 'synchronicity' in a 1930 lecture, in reference to the unusual psychological insights generated from consulting the I Ching. A long correspondence and friendship with the Nobel Prize-winning physicist Wolfgang Pauli stimulated a final, mature statement of Jung's thinking on synchronicity,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52 and reproduced here. Together with a wealth of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material, this essay describes an astrological experiment Jung conducted to test his theory. "Synchronicity" reveals the full extent of Jung's research into a wide range of psychic phenomena. This paperback edition of Jung's classic work includes a new foreword by Sonu Shamdasani, Philemon Professor of Jung History at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Power and Knowledge [图书] 豆瓣
作者: Tamsyn Barto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2
"Power and Knowledge" charts a history of three ancient "scientiae" in the Roman Empire--astrology, medical prognosis, and physiognomy (the art of discerning character or destiny from a person's physique). Drawing on contemporary approaches in social theory and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Tamsyn Barton argues that the ancient sciences are best understood in terms of rhetoric, as their practitioners are involved in sociopolitical struggles and their disciplines are rooted in Greco-Roman cultural norms and practices.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