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历史 社会史”
全部 | 书籍 (470) | 影视 (1)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记忆之场 [图书] 豆瓣
Les Lieux de Mémoire
9.1 (11 个评分) 作者: [法] 皮埃尔·诺拉 主编 译者: 黄艳红 等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8
《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是当代法国史学界最有影响的历史著作之一,汇总了法国集体记忆史研究成果。全书以诺拉所提出的“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这一概念为核心,通过对记忆场所的研究,探询残存的民族记忆,以期找回法兰西群体、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本书出版以来,反响强烈,被译成多国文字,而“lieu de mémoire”这一概念也迅速流行,并于1993年被收入《大罗贝尔词典》。 中译本从原书三大卷近五千页中精心选取了11篇文献,按“记忆与历史”“记忆与象征”“记忆与叙事”三个主题组织而成。这些文献除了有诺拉亲自撰写的、阐述整套书史学思想的纲领性文章《历史与记忆之间:场所问题》,还涉及了法国国庆日、《马赛曲》、埃菲尔铁塔、环法自行车赛、贞德、法兰西共和国格言“自由·平等·博爱”、拉维斯的《法国史》和普鲁斯特等,不但有理论的观照,更有中国读者熟悉的法兰西标志性建筑、人物、事件等,兼具思想性、可读性和趣味性。
妇女、家庭与法律实践 [图书] 豆瓣
作者: 赵刘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 2
本书是一部围绕妇女、婚姻、家庭展开的法律社会史著作。书中以清代以来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法律地位为视角,对与妇女权利直接相关的法律实践做了细致梳理。通过深挖诉讼档案,作者对清代、民国、1949年至当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离婚案件进行了细致而深刻的剖析,还原了大量关于妇女离异、典妻、审判诉讼等历史细节,揭示了近世以来相关法律制度与诉讼实践在妇女权利的保护或损害等方面远为复杂的非线性悖论关系。全书吸收了大量中外学者中国法律史研究的权威成果,并尝试与重要的学术观点对话,表现了开阔的学术视野,并融合了法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在中国妇女史、法制史研究的探索上做了有益尝试。
镰刀与城市 [图书] 豆瓣
Scythe and the City:A Social History of Death in Shanghai
作者: (法) 安克强 (Christian Henriot) 译者: 刘喆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1 - 10
从古至今,死亡一直笼罩着每一个人。不同的文化中,都有关于死亡的解释和丧葬的规定,身处其中的人们又是如何面对现代化和城市化的环境?不同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又是如何运用新方法来管理和应对跨越时代和地区的变化?上海开埠以后,人口激增,几次战争带来了大量人口涌入租界,为租界的丧葬管理带来难题。中西文化差异导致的民族冲突时有发生,但西方的死亡文化也同时影响了上海,甚至日后中国各地城市,成为社会变革的一部分。本书论述了近现代上海城市中死亡文化的变迁,提供了解读现代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角度,并引导读者重新思考这一动荡岁月中,中国人与死亡的关系。
麻风 [图书] 豆瓣
Leprosy In China: a History
9.0 (6 个评分) 作者: 梁其姿 译者: 朱慧颖 商务印书馆 2013 - 5
本书是对被现代研究者称为“麻风病”的这种令人恐怖、被污名化的疾病所做的细致研究与探讨。首先从包括该疾病最初的描述在内的帝制时代的典型记录入手,进而追踪了该疾病与中国社会、政治领域的关系(传染理论促动地区乃至全国性隔离病人的努力);宗教传统(佛教和道教将病人患病归于救赎),和不断演化的医学话语(中国医生已对麻风病病因争论了数个世纪)。麻风病甚至突然出现于中国民间故事中,将麻风病的传染扩散归咎于同不守妇道女子的性接触。
作者还将麻风病本身的历史置于殖民主义、种族政治学以及“帝国危机”的全球性大背景中来加以考察。19世纪末的全球性瘟疫大流行似乎正验证了西方人对于黄祸的恐慌,他们认为中国移民严重威胁到了公共健康。因此,控制疫病(如果无法消除的话),就成为了贯穿晚清帝国,国民政府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现代化、建立民族国家目标的一项中心任务。
消灭麻风病的魔咒是实现“卫生的现代性”和祛除与疾病相联系的文化经济落后的第一步。该著最后将中国关于麻风病的历史经验和公共卫生的大历史以及西方医学权力体制联系起来,从中探索中国对待疾病的中西视野中的文化和政治含义。
编木拱桥 [图书] 豆瓣
10.0 (5 个评分) 作者: 刘妍 清华大学出版社
征讨日尔曼人的罗马皇帝、天才军事工程师达芬奇、偷渡加州的日本船匠、中国宋代狱卒和《清明上河图》的绘者、闽浙山民、挪威木匠、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师……他们之间会有什么样的交集?——在这本特殊的“侦探故事集”中,他们“想”到了一起。
编木拱桥,一种奇特、罕见的桥梁形式,却又不断闪现在人类历史的各个时间、不同角落。它的“普世的独特性”,是一把理解人类建筑文明的钥匙。
这是一部严肃的建筑史学专著,亦是一程妙趣横生的“寻宝之旅”。作者历时十二载,入深山渡重洋、挥斧子扛木头,涉猎多语种文献古籍,穷极各种学术手段,去寻找编木拱桥的答案。
本书聚焦于“编木拱桥”,一种用木材交织起拱的结构形式、在人类历史上罕见而非凡的桥梁建筑。尽管特异,编木拱桥广泛存在于不同建筑文明、历史时期中,并在各个文化语境中被视为独创或特例。这种“普世的独特性”,使它成为人类文明中的一种奇特的建筑现象。
本书将探讨来自不同时间与空间的编木拱桥,讲述它们的故事与历史。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上下两篇设计为五个独立的“故事”链环,分别涉及意大利、日本、中国宋代和明清以降的桥梁案例或学术史。笔者化身为一位“侦探”,引导读者观察各异的桥梁案例、解读不同的匠师头脑、体验不同的文化历史。每一段时空叙事都是独立的,围绕着相同的内核:它们如何诞生于世?又因何等的原由、以何等的姿态生长于各自的文化土壤中?而在结论篇,五个独立的链节将终于聚合在一起,“召唤神龙”。
以编木拱桥作为一条引路的红线,我们将深入踏足于多种不同文化的腹地,观览众多通常的“旅行指南”不会提及的异常景观。当我们将在所有这些从不同的目的地发掘的宝藏展放在一起,它们魔法般地构成了一幅更为宏伟的视图:一张以构造思维为核心的人类历史地图、一部特殊的技术史与社会史。
发掘新闻 [图书] 豆瓣
Discovering the News: A Social History of American Newspapers
8.3 (1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迈克尔·舒德森 译者: 陈昌凤 / 常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本书以社会学为背景,将客观性当作一种文化现象加以考察,以此研究新闻专业性和媒介机构。 在研究美国现代报业开端时,着重解剖了两种报道模式——“故事模式”与“信息模式”。本书为我们提供了社会学视角的新闻事业变迁史,其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把报业融入社会体系之中,又以新闻专业主义为中心,紧紧抓住与“客观性”相关联的新闻表现手段及其源起、目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书作为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经典读物为广大学者所推崇。
从计量、叙事到文本解读 [图书] 豆瓣
作者: 王笛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7
本书由作者不同时期的11篇文章构成。作为一个整体,展示了作者学术研究方法的转变。这些文章涉及不同的主题,写作于不同的时期,在方法上都有一定的特点,体现了作者方法上的自觉,可以说是作者近三十年来学术探索的一个总结。从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从计量、叙事到文本解读的学术轨迹,从数据和社会结构的分析开始,到对下层民众和日常生活的深描,最后致力于历史文本的多角度阐释,反映了作者从社会科学方法,到人文学方法的回归,以及所采取的新文化史、微观史和人类学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取向。
中世纪厨房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7.1 (11 个评分) 作者: (芬兰)汉内莱·克莱梅蒂娜著 / 欧阳瑾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1 - 09 其它标题: 中世纪厨房:一部食谱社会史
在现代人的印象里,中世纪人一定是生活在一个物资贫乏的时代,干巴巴的面包皮、漂着奇怪固体的蔬菜清汤、以香料掩盖腐臭味道的肉品……这些对中世纪饮食的误解深深地禁锢了属于那个时代的五味俱全。实际上,中世纪人会用公共烤炉烘烤新鲜的面包与馅饼,用牛肉汤或猪肉汤烹制卷心菜和韭菜,用腌制熏肠延长肉类的保存时间…… 在关于“吃”的问题上,中世纪人和现代人一样乐此不疲,而且,他们还会按照季节、医学和教会建议来调整饮食,堪称开启养生之道的先河。在这样一部食谱社会史中,那个被遗忘的味道世界再次变得鲜活起来,从面包的烤制、蔬菜的存储,再到肉类的烹煮和甜点的制作,一道中世纪盛宴亟待探寻!
书籍的社会史 [图书] 豆瓣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Book
作者: 周绍明(Joseph P.McDermott) 译者: 何朝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11
《书籍的社会史: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与士人文化》以广阔的视野全景式地展现了从宋代到清中叶中国书籍的生产、发行、阅读、流传,而重在探究书籍与士人文化之间的关系,是近年来西方学者研究中国书籍史和书文化的一部力作。书中对印本与手抄本的兴替、中国古代藏书文化与“知识共同体”,以及中西书史比较的论述,尤为精彩。《书籍的社会史: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与士人文化》反映了近年来西方中国史学界兴起的书籍史研究热的最新成果,是读者了解西方学者以社会史、文化史方法研治中国书籍史的理论、方法、动态的一个极佳窗口。《书籍的社会史: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与士人文化》是一部体例严谨、取材广泛、创见迭出的学术著作,同时笔触生动、细腻,深入浅出,娓娓道来,雅俗共赏,引人入胜。
在空间中理解时间 [图书] 豆瓣
作者: 赵世瑜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本书系《狂欢与日常》及《小历史与大历史》二书的续集,书中的个案从山西的村落、市镇,到明清时期的整体变化,从北方边塞到西南边陲,既寻找区域历史过程的“历史性时刻”,也梳理长时程中的连续性。本书是作者近10年来的论文结集,贯穿了对在一个具体空间的社会结构形成的时间过程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历史过程(时间)只有在特定的空间中才能得到理解的认知。通过书中的个案,作者意在重申他对于区域社会史之方法论意义的论说,以及借由人类学视角下区域社会的探讨,达致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新阐释,从而解释了历史人类学的含义。
日本料理的社会史 [图书] 豆瓣
和食と日本文化 ― 日本料理の社会史
作者: [日] 原田信男 译者: 周颖昕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 4
日本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它的演变是文化交流的产物。本书沿着历史的长河,以和食为线索,将其放在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的氛围中,考察日本餐饮文化是如何历经各时代而演变而来,是一部既有知识性又饶有趣味的日本料理的演化史。
社会史初探 [图书] 豆瓣
Postsocial History: An Introduction
作者: [西] 米格尔·卡布雷拉 译者: 李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本书回顾了最近20年西方史学研究方法的最新发展,精细地阐发了后社会史的蕴意,突破了历史学领域,尤其是社会科学中的社会史对社会范畴的既定理解,倡导词与物共同构成一个世界,即必须将意义系统置于社会范畴的特定框架,同时认识到意义始终是以话语的形式制作出来的。本书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开创性。
日本车站史 [图书] 豆瓣
駅の社会史 : 日本の近代化と公共空間
作者: [日] 原田胜正 译者: 叶晓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2 - 1
夏目漱石《三四郎》中出现的名古屋站、被升田幸三称为“决胜关口之站”的大阪站、出征与返回的军用列车停靠的品川站……很多日本文学中出现的著名车站,正如明治初年,岩仓使节团成员久米邦武所见到的那样,是近代文明之本质的外在表现。大众化与数量的增加带来了车站的变化,本书围绕这种变化,从车站变迁的视角反思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变迁。
长城内外 [图书] 豆瓣
作者: 赵世瑜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10
本书不是关于长城本体或直接针对历史上的长城战守的研究,也不是关于历史上中原王朝与游牧政权之间关系的宏观叙述,而是尽可能地从生活在长城这个巨大的墙体两侧的人群出发,观察历史上与长城有关的制度、事件如何影响到这些人群的生活,也注意这些人群的生活如何与上述制度、事件一起,共同构成了地方社会的结构。 全书结合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考据的方法,利用搜集民间文献、观察仪式活动、进行访谈等研究手段,由地方社会的视点出发,通过对地方社会的历史重构,重新审视相关传世文献以及它们对发生在这里的重大历史事件、制度、人物的看法,试图以此对明清时期长城两侧的族群关系及地方社会的建构提出新的问题。
道教視野中的社會史 [图书] 豆瓣
作者: 傅飛嵐(Franciscus Verellen) 译者: 李凌瀚 香港中大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 2001 - 3
杜光庭既是道士,亦是學者和作家的,其不平凡的一生,見證著晚唐的沒落及其後五代十國的混亂,並為後世留下來的大量著述。對於後世研究者來說,他既是宗教「傳奇」小說文體之主要代表人物,又是道教科儀的鼻祖。他既對《道德經》作了極為詳盡的注解,又對道教史寫作作出貢獻。雖然杜光庭的學術活動,由眾多不同的專門興趣和知識所構成,但是「宗教在社會所擔當的位置」卻是貫穿其中的主題。本文作者以選讀杜光庭的著述為基礎,考察某些在其思想世界中處於中心地位的概念範疇,並透過這位重要人物的眼睛,看見其時代的社會景況和各種問題,包括道教與佛教兩個群體在中國社會中的互動、道教與家庭和超自然界的關係、怪異人物與他的社會經濟環境彼此之間的影響、仙人崇拜的社會處境和對長生不死的追求、以及成仙途徑所展現的宗教經驗多樣性等。杜光庭著作所述及的主題和觀察到的習慣,可以說是代表了中國人對「宗教」的一種普遍態度,即視宗教為基本上與社會脈絡互相交織的現象,即使它到了仙人崇拜這樣獨特的超越顯現(transcendent manifestations)的地步,亦是一樣。
新编剑桥印度史(第一卷第八分册) [图书] 豆瓣
The New Cambridge History of India: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Deccan, 1300-1761: Eight Indian Lives
作者: 理查德·M.伊顿 译者: 马骥 / 杜娟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4 - 1
《新编剑桥印度史(德干社会史1300-1761八个印度人的生活)(精)》由理查德·M.伊顿所著,本书详细叙述了14世纪早期到18世纪欧洲殖民主义兴起这段时期印度南部德干高原的历史。通过生活于1300~1761年间不同年代的8个最具典型的代表人物的生命历程、生活轨迹,展现印度德干高原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这400年间的社会、宗教、经济、文化诸方面的重大历史变迁。
巴西经济社会史 [图书] 豆瓣
作者: [巴西] 弗朗西斯科·维达尔·卢纳 / [美] 赫伯特·S.克莱因 译者: 王飛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0 - 7
《巴西经济社会史/拉美研究译丛》是首部完整的巴西现代经济社会史,详细分析了1889年巴西帝国终结至2014年巴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以来的基本趋势。在此期间,巴西完成了社会转型,从仅有轻工业和低人力资本的传统农业社会跨入现代文明工业社会,巴西也成为世界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之一。基于发展史实,《巴西经济社会史/拉美研究译丛》详细解释了巴西成功转型的过程及其背后的原因。
中国社会史研究导论 [图书] 豆瓣
作者: 何兹全 2010 - 4
《中国社会史研究导论》记录了作者研究中国社会史的行踪,集中体现了我的社会史研究的主要成果和主要学术思想。全书内容包括《我所认识到的唯物史观和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国的早期文明和国家的起源》、《战国秦汉商品经济及其与社会生产、社会结构变迁的关系》、《汉魏之际人身依附关系向隶属关系的转化》等。
明清以来徽州村落社会史研究 [图书] 豆瓣
作者: 王振忠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4
本书利用近十数年来通过田野调查在民间收集到的珍稀文献,撰写的系列论文汇集而成,为徽州村落文书与村落社会史研究的专题论文集。作者力图透过村落文书所展示的基层社会之不同侧面,着眼于徽州社会文化史,特别是民众日常生活的研究。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