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古汉语”
古代汉语(第一册) [图书] 豆瓣
9.5 (25 个评分)
作者:
王力
中华书局
1999
- 5
古代汉语这一门课程,过去在不同的高等学校中,在不同的时期内,有种种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是当做历代文选来教,有的是当做文言语法来教,有的把它讲成文字、音韻、训诂,有的把它讲成汉语史。目的要求是不一致的。
经过1958年的教育革命,大家进一步认识到教学必须联系实际,许多高等学校都重新考虑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以为它的目的应该是培養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而要达到这一个目的,必须既有感性知识,又有理性知识。必须把文选的阅读与文言语法、文字、音韻、训诂等理论知识密切结合起来,然后我们的教学才不是片面的从而提高古代汉语的教学效果。至于汉语史,则应该另立一科;汉语史是理论课,古代汉语是工具课,目的要求是不相同的。
北京大学在1959年进行了古代汉语教学的改革,把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三部分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还有许多高等学校都以培養阅读古书能力作为目的,改进了古代汉语的教学。
北京大学1959年度的古代汉语讲义只印了上中两册,1960年经过了又一次改革,另印了上中下三册,都没有公开发行。讲义编写主要由王力负责,参加工作的有林焘、唐作藩、郭锡良、曹先擢、吉常宏、赵克勤、陈绍鹏。此外,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专业1957级同学也参加了1960年度的古代汉语中下两册的文選部分的编写工作,研究生陈振寰、进修教师徐朝华也参加了上册的部分编写工作。
1961年5月,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選计划会议开过后,成立了古代汉语编写小组,决定以北京大学古代汉语讲义为基础並参考各校古代汉语教材进行改写,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科书。
编写小组集中了北京大学、北京师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古代汉语教学方面一部分人力,分工合作,进行编写。
本书除由主编王力负责全盘工作外,编写小组内部再分为文選组和常用词通论组。文選组由萧璋负责,常用词通论组由马汉麟负责。具体分工如下:
文選部分执笔人:
萧璋(北京师範大学)刘益之(中国人民大学)
许嘉璐(北京师範大学)赵克勤(北京大学)
常用词部分执笔人:
王力(北京大学)吉常宏(北京大学)
通论部分(包括绪论及附録)执笔人:
马汉麟(南开大学)郭锡良(北京大学)
祝敏徹(兰州大学)
编写小组的任务是艰钜的。北京大学的讲义只是初稿,距离公开出版的要求尚远。这次几个学校的同志在一起合作,除了肯定文選、常用词、通论三部分结合的总原则以外,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北京大学原有的成果,另一方面又在很大程度上加以必要的修改和補充。文選部分更换了一些篇目,重写了解题和说明,特别是在注释方面作了很大的变动。常用词部分变更了一些体例和解释,並且随着文選的更换而改变了词修的次序。通论的章节和内容也都作了很大的变动。
每一篇稿子都经过组内讨论,组外传观並签注意见,最后由主编人决定。有些比较重要的问题还经过全体讨论。我们自始至终坚持了这种讨论方式;我们认为这样做可以集思广益,更好地贯徹百家争鸣的精神和发挥集体主义精神,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书的质量。
1962年1月,上册讨论稿出版。在这个时候,召集了座谈会,出席者有丁声树、朱文叔、吕叔湘、洪诚、殷孟伦、陆宗达、张清常、冯至、魏建功诸先生,姜亮夫先生也提出了详细的书面意见。会议共开了一个星期,主要是讨论上册的内容,但最后也对中下册的内容交换了意见。
上册讨论稿分寄各高等学校和有关单位后,陆续收到了回信。有些是集体的意见,有些是专家个人的意见。从1962年1月下旬起,我们开始进行上册的修订工作,同时考虑到,上中下三册应该压缩为上下两册,以便更适合于教学计划的要求。体例上也作了改动,把文選各篇的说明移作注解,或迳行删去。我们的修订工作除充分地吸收专家们和各校的意见,进行必要的修改外,还趁此机会再深入发现问题,改写了不少的地方,上册增加了一个单元,其他单元也进行了部分的改写。因此,直到同年7月底,才算把上册修订完毕。
本书全稿曾请叶圣陶先生审阅。
总起来说,这一本《古代汉语》上册已经四易其稿。我们知道其中的缺点还是很多的;如果有若干成续的话,那是和党的领导分不開的,也是和全国专家们以及担任古代汉语的教师同志们的鼓励和帮助分不開的。我们编写小组虽然祇有九个人,但是这一本书的编成,则有千百人的劳动在内。我们谨在这里向曾提宝贵意见的专家们和同志们表示深切的谢忱。
最后,我们希望读者特别是从事古代汉语教学工作的同志们随时不吝赐教,让我们能够根据广大群众的意见来修订这本书,使它逐渐趋于完善。
王力
1962年7月
经过1958年的教育革命,大家进一步认识到教学必须联系实际,许多高等学校都重新考虑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以为它的目的应该是培養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而要达到这一个目的,必须既有感性知识,又有理性知识。必须把文选的阅读与文言语法、文字、音韻、训诂等理论知识密切结合起来,然后我们的教学才不是片面的从而提高古代汉语的教学效果。至于汉语史,则应该另立一科;汉语史是理论课,古代汉语是工具课,目的要求是不相同的。
北京大学在1959年进行了古代汉语教学的改革,把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三部分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还有许多高等学校都以培養阅读古书能力作为目的,改进了古代汉语的教学。
北京大学1959年度的古代汉语讲义只印了上中两册,1960年经过了又一次改革,另印了上中下三册,都没有公开发行。讲义编写主要由王力负责,参加工作的有林焘、唐作藩、郭锡良、曹先擢、吉常宏、赵克勤、陈绍鹏。此外,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专业1957级同学也参加了1960年度的古代汉语中下两册的文選部分的编写工作,研究生陈振寰、进修教师徐朝华也参加了上册的部分编写工作。
1961年5月,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選计划会议开过后,成立了古代汉语编写小组,决定以北京大学古代汉语讲义为基础並参考各校古代汉语教材进行改写,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科书。
编写小组集中了北京大学、北京师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古代汉语教学方面一部分人力,分工合作,进行编写。
本书除由主编王力负责全盘工作外,编写小组内部再分为文選组和常用词通论组。文選组由萧璋负责,常用词通论组由马汉麟负责。具体分工如下:
文選部分执笔人:
萧璋(北京师範大学)刘益之(中国人民大学)
许嘉璐(北京师範大学)赵克勤(北京大学)
常用词部分执笔人:
王力(北京大学)吉常宏(北京大学)
通论部分(包括绪论及附録)执笔人:
马汉麟(南开大学)郭锡良(北京大学)
祝敏徹(兰州大学)
编写小组的任务是艰钜的。北京大学的讲义只是初稿,距离公开出版的要求尚远。这次几个学校的同志在一起合作,除了肯定文選、常用词、通论三部分结合的总原则以外,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北京大学原有的成果,另一方面又在很大程度上加以必要的修改和補充。文選部分更换了一些篇目,重写了解题和说明,特别是在注释方面作了很大的变动。常用词部分变更了一些体例和解释,並且随着文選的更换而改变了词修的次序。通论的章节和内容也都作了很大的变动。
每一篇稿子都经过组内讨论,组外传观並签注意见,最后由主编人决定。有些比较重要的问题还经过全体讨论。我们自始至终坚持了这种讨论方式;我们认为这样做可以集思广益,更好地贯徹百家争鸣的精神和发挥集体主义精神,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书的质量。
1962年1月,上册讨论稿出版。在这个时候,召集了座谈会,出席者有丁声树、朱文叔、吕叔湘、洪诚、殷孟伦、陆宗达、张清常、冯至、魏建功诸先生,姜亮夫先生也提出了详细的书面意见。会议共开了一个星期,主要是讨论上册的内容,但最后也对中下册的内容交换了意见。
上册讨论稿分寄各高等学校和有关单位后,陆续收到了回信。有些是集体的意见,有些是专家个人的意见。从1962年1月下旬起,我们开始进行上册的修订工作,同时考虑到,上中下三册应该压缩为上下两册,以便更适合于教学计划的要求。体例上也作了改动,把文選各篇的说明移作注解,或迳行删去。我们的修订工作除充分地吸收专家们和各校的意见,进行必要的修改外,还趁此机会再深入发现问题,改写了不少的地方,上册增加了一个单元,其他单元也进行了部分的改写。因此,直到同年7月底,才算把上册修订完毕。
本书全稿曾请叶圣陶先生审阅。
总起来说,这一本《古代汉语》上册已经四易其稿。我们知道其中的缺点还是很多的;如果有若干成续的话,那是和党的领导分不開的,也是和全国专家们以及担任古代汉语的教师同志们的鼓励和帮助分不開的。我们编写小组虽然祇有九个人,但是这一本书的编成,则有千百人的劳动在内。我们谨在这里向曾提宝贵意见的专家们和同志们表示深切的谢忱。
最后,我们希望读者特别是从事古代汉语教学工作的同志们随时不吝赐教,让我们能够根据广大群众的意见来修订这本书,使它逐渐趋于完善。
王力
1962年7月
诗境浅说 [图书] 豆瓣
9.2 (10 个评分)
作者:
俞陛云
中华书局
2010
- 1
诗境浅说
《诗境浅说》是俞陛云先生为家中孙儿女“欲学为诗”特意编选的启蒙读物,专论唐朝律诗和绝句的作法,侧重于分析每首诗、每副名联的“声调、格律、意义及句法、字法”以及“诗境之妙”,观点独特,品评精到,颇能给人启发。 此次重版,在部分引文与现今通行本中记载有出入时,为保持原作的完整性,加了编者按予以说明,供读者参考。
【跟大师学国学】
这是一套写给年轻人的国学读本。晚清民国时期,东西方文化会通碰撞,人文学术勃兴,名家辈出,产生了一大批大师级的学者,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他们的著述,历经岁月洗磨,至今仍熠熠生辉。由于诸种原因,这些著作,有的久不再版,一书难觅,有的版本繁杂,错漏时见。有鉴于此,我们特组织出版“跟大师学国学”书系,从这些学者名家、国学大师的著作中,遴选出一些好读易懂、简明扼要的作品,仔细编校,统一装帧,分批推出,以飨读者。
我们所选书目,大多数是一版再版的经典著作,不仅在文化学术界历来享有盛誉,也在广大读者中间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另有一部分,出自当日名家,影响很大,有的多次重印,但1949年以后未再重印,借此次整理出版的机会,我们将之重新推荐给读者朋友。这些书,都是大家名家面向年轻读者讲述,不作高头讲章,也不掺杂教条习气。我们希望,本书系在新的时代,能够帮助今天的年轻人熟悉自己的经典,认识自己的历史与文化。
“跟大师学国学”第一辑作品:王国维《人间词话》、章太炎《国学概论》、朱自清《经典常谈》、闻一多《唐诗杂论》、张荫麟《中国史纲》、吕思勉《三国史话》、孟森《明史讲义》、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跟大师学国学”第二辑于2010年1月推出,包括: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孟森《清史讲义》、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和《清代学术概论》、曹伯韩《国学常识》、胡朴安《文字学常识》、诸宗元《中国书画浅说》、俞陛云《诗境浅说》等八种。
《诗境浅说》是俞陛云先生为家中孙儿女“欲学为诗”特意编选的启蒙读物,专论唐朝律诗和绝句的作法,侧重于分析每首诗、每副名联的“声调、格律、意义及句法、字法”以及“诗境之妙”,观点独特,品评精到,颇能给人启发。 此次重版,在部分引文与现今通行本中记载有出入时,为保持原作的完整性,加了编者按予以说明,供读者参考。
【跟大师学国学】
这是一套写给年轻人的国学读本。晚清民国时期,东西方文化会通碰撞,人文学术勃兴,名家辈出,产生了一大批大师级的学者,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他们的著述,历经岁月洗磨,至今仍熠熠生辉。由于诸种原因,这些著作,有的久不再版,一书难觅,有的版本繁杂,错漏时见。有鉴于此,我们特组织出版“跟大师学国学”书系,从这些学者名家、国学大师的著作中,遴选出一些好读易懂、简明扼要的作品,仔细编校,统一装帧,分批推出,以飨读者。
我们所选书目,大多数是一版再版的经典著作,不仅在文化学术界历来享有盛誉,也在广大读者中间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另有一部分,出自当日名家,影响很大,有的多次重印,但1949年以后未再重印,借此次整理出版的机会,我们将之重新推荐给读者朋友。这些书,都是大家名家面向年轻读者讲述,不作高头讲章,也不掺杂教条习气。我们希望,本书系在新的时代,能够帮助今天的年轻人熟悉自己的经典,认识自己的历史与文化。
“跟大师学国学”第一辑作品:王国维《人间词话》、章太炎《国学概论》、朱自清《经典常谈》、闻一多《唐诗杂论》、张荫麟《中国史纲》、吕思勉《三国史话》、孟森《明史讲义》、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跟大师学国学”第二辑于2010年1月推出,包括: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孟森《清史讲义》、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和《清代学术概论》、曹伯韩《国学常识》、胡朴安《文字学常识》、诸宗元《中国书画浅说》、俞陛云《诗境浅说》等八种。
明代小说四大奇书 [图书] 豆瓣
6.9 (7 个评分)
作者:
浦安迪
译者:
沈亨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9
本书汇集了四篇研究中国明代所谓“四大奇书”的专著,这些论文皆可独立成篇,分别作为对这几部作品的阐释,听任读者随意取舍。但全书也想提出一些争辩性的论点。 本书的核心论调原来是从比较文学理论的观点出发的,即视明清小说文类为一种归属书香文化界的出产品,因此始终标榜着“文人小说”的概念。这个看法并不否认所谓“四大奇书”各各脱胎于通俗文化的民间故事、说书等现象,而只是强调这些长篇小说是经过文人撰著者手里的写造润色才得出一新的文体来,这个体裁除了反映明清文人的美学手法、思想抱负之外,也常呈现一层潜伏在错综复杂的字里行间、含蕴深远的寓意,惯用反讽的修辞法来提醒读者要在书的反面上去追寻“其中味”。作者特别突出这四部泛称“通俗小说”的作品富有文人色彩的一面,并不敢表示扬雅抑俗的偏见。相反,我的用意正是要推崇中国文化传统独有的雅俗交融的伟大精神。
迷楼 [图书] 豆瓣
Mi-Lou Poetry and the Labyrinth of Desire
作者:
[美国] 宇文所安
译者:
程章灿
三联书店
2004
- 1
由宇文所安编著的《迷楼》内容介绍:“迷楼”原指隋炀帝在7世纪初
建造的一座供其恣意享乐的宫殿,其本义就是“让人迷失的宫殿”,无论
是谁,只要进入迷楼,就会迷而忘返。宇文所安这部著作模仿迷楼的架构
,将来自多种不同文化、多个历史时期的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深入探讨,由
此论述中西诗歌中的爱欲问题,这些诗作本来毫无归并一处的理由,然而
彼此结合,却益觉其气韵生动。
作为一种比较诗学,《迷楼》不拘限于欧洲传统中那些人人耳熟能详
的作品,而是突破常规,将生的与熟的、古的与今的作品结合起来——否
则,那些与传统类别格格不入的作品就会被强行纳入其所不从属的类别,
或者被视为外来的少数派而弃置不顾。本书的成功之处,不在于提出了什
么观念结构,而在于这些诗歌给我们带来的愉悦,以及当我们放慢脚步沉
思这些诗作时感到的快乐。
建造的一座供其恣意享乐的宫殿,其本义就是“让人迷失的宫殿”,无论
是谁,只要进入迷楼,就会迷而忘返。宇文所安这部著作模仿迷楼的架构
,将来自多种不同文化、多个历史时期的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深入探讨,由
此论述中西诗歌中的爱欲问题,这些诗作本来毫无归并一处的理由,然而
彼此结合,却益觉其气韵生动。
作为一种比较诗学,《迷楼》不拘限于欧洲传统中那些人人耳熟能详
的作品,而是突破常规,将生的与熟的、古的与今的作品结合起来——否
则,那些与传统类别格格不入的作品就会被强行纳入其所不从属的类别,
或者被视为外来的少数派而弃置不顾。本书的成功之处,不在于提出了什
么观念结构,而在于这些诗歌给我们带来的愉悦,以及当我们放慢脚步沉
思这些诗作时感到的快乐。
古诗文词义训释十四讲 [图书] 豆瓣
作者:
汪少华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8
- 9
本书从时代性原则、社会性原则、排比材料推求词义、语法的制约作用、文献语义的准确理解、从不同训释中判定确诂、于不合情理处发疑、不为成说所囿、异文有利亦有弊、对仗对文有误区、戒片面拘泥、文化习俗的训释价值、考古成果的充分利用、文献材料的规范使用等14个方面,对古诗文词语训释有所指导,试图强化古诗文词语训释的学术规范,阻遏穿凿附会、少见多怪倾向,防止以讹传讹。
汉字古音手册(增订本) [图书] 豆瓣
作者:
郭锡良 编著
商务印书馆
2010
- 8
汉字古音手册(繁体版 增订本),ISBN:9787100065986,作者:郭锡良 著
上古汉语语法纲要 [图书] 豆瓣
作者:
梅广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8
- 10
《上古汉语语法纲要》是2015年在台湾三民书局出版的关于上古汉语语法体系的最新研究成果。经台湾三民书局授权,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上古汉语语法纲要》 的简体字版。原书中的一些专有名词,按照大陆的行文习惯作了调整。一些地方涉及古汉语用字,字形未作改动。梅广教授对简体字版做了 仔细的校阅,大至文句,小至标点符号,一一改正过来,第六章和一些章节的内容在简体字版中有最新的更改。
作者梅广为台湾清华大学教授,多年来从事语言学研究,在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上古汉语语法纲要》以春秋至战国中期的语言为主要描述对象,全书分为十一个章节,从古汉语语法研究的理论与实际、句子的结构基础、论元、上古汉语的功能范畴等方面展开论述,完整陈述了梅广先生在上古汉语语法体系方面的研究成果。该书以生成语法的框架来解释上古汉语语法问题,开风气之先,对汉语历史语法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学者推荐】
“梅广先生对生成语法是很熟悉的,《上古汉语语法纲要》书中用生成语法的原理分析上古汉语语法做得很成功。”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和国学研究院教授,蒋绍愚
“梅广先生的《上古汉语语法纲要》是一部运用生成语法理论研究上古汉语语法的重要著作,其观察之细、推演之密、剖析之深,罕有其俦,堪称上古汉语语法研究和汉语生成语法研究的必读之书。”
——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研究员,吴福祥
作者梅广为台湾清华大学教授,多年来从事语言学研究,在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上古汉语语法纲要》以春秋至战国中期的语言为主要描述对象,全书分为十一个章节,从古汉语语法研究的理论与实际、句子的结构基础、论元、上古汉语的功能范畴等方面展开论述,完整陈述了梅广先生在上古汉语语法体系方面的研究成果。该书以生成语法的框架来解释上古汉语语法问题,开风气之先,对汉语历史语法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学者推荐】
“梅广先生对生成语法是很熟悉的,《上古汉语语法纲要》书中用生成语法的原理分析上古汉语语法做得很成功。”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和国学研究院教授,蒋绍愚
“梅广先生的《上古汉语语法纲要》是一部运用生成语法理论研究上古汉语语法的重要著作,其观察之细、推演之密、剖析之深,罕有其俦,堪称上古汉语语法研究和汉语生成语法研究的必读之书。”
——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研究员,吴福祥
石涛 [图书] 豆瓣
Shitao: Painting and Modernity in Early Qing China
作者:
[美] 乔迅
译者:
邱士华
/
刘宇珍 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4
石涛(1642-1707)为中国明清画坛巨擘,创作风格独特,深受时人与后世推崇。本书是西方出版的第一本专论石涛的著作,主要聚焦于1697年至1707年间,即石涛身处扬州且留存至今作品数量最多的晚期阶段。
作者综合运用中国传统的研究理路、西方的形式分析和图像学分析,以及因上世纪70年代英美学界“新艺术史”兴起而形成的社会诠释模式,探讨石涛的社会、政治、心理、经济和宗教等五大面向,揭示其绘画实践的复杂性。作者同时以现代性架构石涛的生平与艺术,并以自主性,自我意识与怀疑来界定石涛绘画的主体性。读此书的读者,或可获得一种与阅读当今其他艺术史著作完全不同的体验。
作者综合运用中国传统的研究理路、西方的形式分析和图像学分析,以及因上世纪70年代英美学界“新艺术史”兴起而形成的社会诠释模式,探讨石涛的社会、政治、心理、经济和宗教等五大面向,揭示其绘画实践的复杂性。作者同时以现代性架构石涛的生平与艺术,并以自主性,自我意识与怀疑来界定石涛绘画的主体性。读此书的读者,或可获得一种与阅读当今其他艺术史著作完全不同的体验。
说狐 [图书] 豆瓣
The Cult of The Fox
作者:
康笑菲
译者:
姚政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乡野杂谈、文人逸事与历史中的狐狸
狐狸是正?是邪?
狐狸精、狐妖、狐怪、狐魅、狐鬼、狐仙,中国历史中的狐狸形象多样,什么才是它的原形?
狐狸在中国历史中的形象是暧昧不明的,在文人笔记、传奇故事与地方志记载中,它有时化作年轻貌美的女子,以色诱人;有时是白发老翁,看似饱学之士;有时为祸害;有时却能施行法术行医助人,让人无法捉摸。老百姓对其又爱又怕,要不敬而远之,要不就小心翼翼地祭拜它……
作者细致地爬梳了各种文字史料,追溯狐狸形象在中国最早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进而谈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全书文笔细腻,但浅显易懂,以优美的笔调形塑了狐狸在历史中的样貌以及这个“多才多艺”的狐仙于传统中国社会中的影响力。文中所提及引用的资料多为文人笔记或传奇小说,读来轻松有趣、引人入胜,是一本结合了历史研究与乡野传说的人文佳作。
狐狸是正?是邪?
狐狸精、狐妖、狐怪、狐魅、狐鬼、狐仙,中国历史中的狐狸形象多样,什么才是它的原形?
狐狸在中国历史中的形象是暧昧不明的,在文人笔记、传奇故事与地方志记载中,它有时化作年轻貌美的女子,以色诱人;有时是白发老翁,看似饱学之士;有时为祸害;有时却能施行法术行医助人,让人无法捉摸。老百姓对其又爱又怕,要不敬而远之,要不就小心翼翼地祭拜它……
作者细致地爬梳了各种文字史料,追溯狐狸形象在中国最早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进而谈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全书文笔细腻,但浅显易懂,以优美的笔调形塑了狐狸在历史中的样貌以及这个“多才多艺”的狐仙于传统中国社会中的影响力。文中所提及引用的资料多为文人笔记或传奇小说,读来轻松有趣、引人入胜,是一本结合了历史研究与乡野传说的人文佳作。
仙潭志 [图书] 豆瓣
作者:
陈霆
1992
- 7
此书是合集,除《仙潭志》 (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陈霆 纂,现藏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
另有:
《仙潭后志》,清顺治四年(1647年),沈戬谷 纂。现藏浙江省图书馆,
《新市镇续志》,嘉庆十六年(1811年),沈赤然 纂。现藏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
《菱湖镇志》,光绪十九年(1893年),孙志熊纂辑。菱湖,即湖州南浔区菱湖镇。
仙潭,即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千年江南水乡古镇。曾有“三潭九井十八块三十六弄七十二桥”。因商业发达,民国时,享有“小上海”美誉。西晋永嘉二年(308)夏,陆市为淫雨所淹,陈廷肃率乡民东迁,以为仙潭地区水路环绕、水草丰美,定居于此,故名“新市”,集市形成至今已有1700年历史。南北朝时,刘宋道士陆修静尝筑庐读书,沐浴仙潭,故又得“仙潭”别名。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纳土,签书密院石熙载检阅地图奏请立名新市镇。设“遵教乡”,直辖五个里,二管十个里,行政区划15里以上。朱塾(朱熹之子)、葛书思曾监新市镇。南宋状元、里人吴潜曾书“仙潭”二大字,榜于仙潭湾。明洪武初,新市始设巡检司。洪武十四年在镇东顺济桥西设河泊所。
古有“仙潭十景”:三潭夜月、九井寒泉、南寺晓钟、西溪夕照、渚山花雾、塔院松风、马迹秋芜、桃源春洞、土祠树杏、佛舍灵芝。
历代仙潭籍名人:东晋镇国大将军朱泗,南朝道学家陆修静,陈国皇后章耍儿,南宋状元左、右承相吴潜,参知政事(副丞相)吴渊,明代学者、诗人陈霆,明代兵部侍郎胡尔慥,明代诗人胡襄,清代两淮盐运使胡旭,清代诗人、笔记作家沈赤然,清代画家、在日本享有“舶来画家第一”之称的沈铨,近代神学家、诗人赵紫宸,翻译家赵萝蕤、科学家钟兆琳等。
另有:
《仙潭后志》,清顺治四年(1647年),沈戬谷 纂。现藏浙江省图书馆,
《新市镇续志》,嘉庆十六年(1811年),沈赤然 纂。现藏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
《菱湖镇志》,光绪十九年(1893年),孙志熊纂辑。菱湖,即湖州南浔区菱湖镇。
仙潭,即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千年江南水乡古镇。曾有“三潭九井十八块三十六弄七十二桥”。因商业发达,民国时,享有“小上海”美誉。西晋永嘉二年(308)夏,陆市为淫雨所淹,陈廷肃率乡民东迁,以为仙潭地区水路环绕、水草丰美,定居于此,故名“新市”,集市形成至今已有1700年历史。南北朝时,刘宋道士陆修静尝筑庐读书,沐浴仙潭,故又得“仙潭”别名。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纳土,签书密院石熙载检阅地图奏请立名新市镇。设“遵教乡”,直辖五个里,二管十个里,行政区划15里以上。朱塾(朱熹之子)、葛书思曾监新市镇。南宋状元、里人吴潜曾书“仙潭”二大字,榜于仙潭湾。明洪武初,新市始设巡检司。洪武十四年在镇东顺济桥西设河泊所。
古有“仙潭十景”:三潭夜月、九井寒泉、南寺晓钟、西溪夕照、渚山花雾、塔院松风、马迹秋芜、桃源春洞、土祠树杏、佛舍灵芝。
历代仙潭籍名人:东晋镇国大将军朱泗,南朝道学家陆修静,陈国皇后章耍儿,南宋状元左、右承相吴潜,参知政事(副丞相)吴渊,明代学者、诗人陈霆,明代兵部侍郎胡尔慥,明代诗人胡襄,清代两淮盐运使胡旭,清代诗人、笔记作家沈赤然,清代画家、在日本享有“舶来画家第一”之称的沈铨,近代神学家、诗人赵紫宸,翻译家赵萝蕤、科学家钟兆琳等。
已从结果中略去了来自同一作品或有相同标识号的2个条目,点击这里可重新显示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图书] 豆瓣
9.1 (14 个评分)
作者:
王力
/
蒋绍愚
商务印书馆
2005
- 7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由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岑麟祥、林焘、戴澧、唐作藩、蒋绍愚等十余位专家学者编写,是学习古汉语的必备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主要收古汉语常用字,兼收难字、双音词,共计近万条。释义权威,审音准确,例句精当,难懂例句附有注解和串讲。《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专设“注意”、“辨析”内容,对疑难字词加以提示和辨析。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收古汉语常用字4200余个(不包括异体字)。古今意义相同而且现代汉语中也很常用的字,古书中很少出现的生僻字和意义,古白话和现代汉语中才出现的字和意义,以及诗词曲中特有的意义一般不收。并酌收少量的双音词,约2500多个。本字典附录有《难字表》、《中国历代纪元表》两种。其中《难字表》收2500余字,只有注音和释义,不举例,作为字典正文的补充。难字表中的字和正文的字统一列在检字表中。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收古汉语常用字4200余个(不包括异体字)。古今意义相同而且现代汉语中也很常用的字,古书中很少出现的生僻字和意义,古白话和现代汉语中才出现的字和意义,以及诗词曲中特有的意义一般不收。并酌收少量的双音词,约2500多个。本字典附录有《难字表》、《中国历代纪元表》两种。其中《难字表》收2500余字,只有注音和释义,不举例,作为字典正文的补充。难字表中的字和正文的字统一列在检字表中。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