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史军”
全部 | 书籍 (60) | 影视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八次危机 [图书] 豆瓣
8.2 (18 个评分) 作者: 温铁军 东方出版社 2013 - 1
内容简介:
"在人们通常的意识形态中,中国没有发生过经济危机,也不可能发生经济危机,最多只能算是经济波动,而不能算是危机。但作者认为,中国不仅发生过经济危机。而且中国自建国以来的六十年间,已经发生了8次经济危机,而这些危机均与国家工业化阶段性特征有关:在 “城乡”二元对立的基本体制矛盾约束下,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整个体制的改革所产生的制度成本均向“三农”转嫁,因而城市的产业资本就可以实现“软着陆”,原有体制得以维持;而不能直接向农村转嫁的危机,就导致产业资本在城市“硬着陆”,引发政府财税金融、乃至整个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
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三农”问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于是在2005年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国家战略,连续增加数万亿投资以吸纳数千万“非农”就业的举措,最后成功地应对了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实现了“软着陆”。
本书的主要观点是:“金融海啸”引发的全球危机,不仅是“金融化泡沫经济”所引起的,也是由“内含高成本上推”机制的西方现代政体在累积了大量的国家负债后产生的,因此中国人应引以为戒,加深对资本主义危机规律及其引发的内部乱像和外部地缘政治法西斯化倾向的认识。只有复兴生态文明,维持乡土社会内部化来应对外部性风险的综合性合作与自治,才是中国免于重蹈负债过高的现代化危机的合理选择。
"
战争的试炼 [图书] 豆瓣
The Crusades: The Authoritative History of the War for the Holy Land
作者: [英] 托马斯·阿斯布里奇 译者: 马千 后浪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0 - 5
当下英语世界最权威一卷本十字军史著作
融最新史料、双重视角、荡气回肠的史诗叙事为一体
廓清中世纪持续200年的东西方大战所笼罩的重重迷雾
◎ 编辑推荐
☆当下英语世界最权威、最流行的一卷本十字军史著作
☆摒弃以往英语世界中或过度吹捧十字军或极力贬低十字军的观点,从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世界双重视角叙述事件进程,尽量做到客观公允
☆努力还原历史真相,让读者明白今天很多以十字军东征这段历史为借口引发的冲突,都是在对这段历史的误用和滥用
◎ 内容简介
11世纪时,在教皇的召唤下,一大支基督教军队闯入了地中海东部的伊斯兰世界,占领了两种信仰都奉为圣城的耶路撒冷。在这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之后200多年间,伊斯兰世界和西方为争夺圣地的统治权而争斗,双方都坚信他们在为自己的神服务。
书中不仅描述了各次十字军东征的大量军事细节,作者托马斯·阿斯布里奇还从政治、社会、宗教动机和人物入手,全面剖析了这段超过两个世纪的冲突。尤其是,他从基督徒和穆斯林双方的视角讲述这段史诗般的斗争,这在至今所有的十字军史著作中还是头一次。
在作者激情洋溢的讲述下,我们被带入一个满是传奇英雄的世界,但他也不忘揭露充斥在那个时代的令人惊骇的暴力杀戮,并且清点了后世对这段往事的误用和滥用。
◎ 媒体推荐
阿斯布里奇讲述了一个令人难忘和发人深省的故事,对现在也很有教益。——海伦·卡斯特,《卫报》
充满了只有中世纪才有的绚丽多彩的逸闻。阿斯布里奇彻底而成功地脱离了传统的写法,精彩地展示了穆斯林的战略和动机。——《星期日泰晤士报》
在这部检视从11世纪到13世纪的中世纪十字军活动的学术著作中,阿斯布里奇小心谨慎地赋予了穆斯林视角和基督徒视角同等的重要性。——伊恩‧芬利森,《泰晤士报》
十字军运动在今天是过于时髦的话题,尽管据阿斯布里奇的观察,这些话题大多数都出于错误的原因。他说,十字军运动是有趣的,但它们属于过去。尽管如此,它们仍然是既令人激动又令人毛骨悚然的,本书属于最优秀的叙述性历史著作。——《苏格兰人报》
通过对十字军东征背后的宗教动机做出的富有洞察力的评论,以及来自同时代穆斯林史料的视角,阿斯布里奇写出了一部全面、精致、充满扣人心弦的分析的叙述性历史著作,能够满足各种水平的读者。——《书单》
◎ 名人推荐
才华横溢、权威性强、平易近人,一部 “必读之书”。阿斯布里奇在无懈可击的学术与令人投入的说书人天赋之间做到了平衡。——约翰 ‧ L.埃斯波西托教授,《伊斯兰的未来》作者
神堂记忆 [图书] 豆瓣
The Temple of Memories: History, Power and Morality in a Chinese Village
8.3 (13 个评分) 作者: 景军 译者: 吴飞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3 - 7
本书在两个主题下对甘肃大川进行了精细的考察。第一个涉及人的受难,包括个人的遭遇和社区的挫败,第二个涉及对灾难的处理,以及在ZZ迫害、经济萧条、文化中断之后的复苏。
圣殿骑士团 [图书] 豆瓣
The Templars: The Rise and Fall of God's Holy Warriors
作者: [英]丹·琼斯(Dan Jones) 译者: 陆大鹏 / 刘晓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9
11-14世纪,欧洲和圣地涌现了一大批宗教修会,圣殿骑士团是其中著名也最有争议者。作为慈善修会,它致力于保护前往耶路撒冷的朝圣者。作为武士团体,它逐步发展为十字军东征中最精锐的军事力量。作为成熟而高级的金融机构,它富可敌国,并与诸教宗和欧洲多国君主保持密切联系。它流星般崛起,又血腥而屈辱地陨落,它留下的重重疑团,至今仍让历史学家、小说家、编剧以及阴谋论者沉迷不已。
历史学家丹·琼斯非常擅长写令人血脉偾张的中世纪故事。他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一群充满激情的挥剑者——他们让从西班牙到耶路撒冷的土地上,洒满了基督徒和穆斯林的鲜血。这部横跨两个世纪的圣殿骑士团兴衰史,再现了一个关于狂热与勇敢、奸诈与背叛的伟大传奇。
喂养中国小皇帝 [图书] 豆瓣
Feeding China's Little Emperors : Food, Children, and Social Change
7.3 (17 个评分) 作者: 景军 主编 译者: 钱霖亮 / 李胜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
一本来自人类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营养学等领域的儿童饮食调查报告
关注中国独生子女群体的食品消费、全球化经济影响下的儿童食品变迁
**********************************************************************************
本书的形成源于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资深教授华琛(James L. Watson)在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发起的“中国社会饮食消费格局”研究项目。九名作者中包括华琛本人,华琛教授的老同事,六人是华琛先生的弟子,因而论文相互呼应的程度非同寻常,在文集类书籍中实属难得。
全书围绕五个议题铺开而论:一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饮食营养,二是儿童食品产业在中国的兴起,三是国家科学育儿话语,四是全球消费文化对中国家庭生活的渗透,五是饮食变迁伴随的社会认同和价值观变迁。
“小皇帝”一词向来被联想到被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但所有作者对此都采取了慎重对待的态度,没有简单粗暴地认定独子女必然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或某些固化偏执的行为习惯。作者们将更具有学术价值的讨论集中在一连串的具体问题上。例如,郭于华关心的食品和饮食习惯所代表的代际差异问题与景军讨论的科学话语、宗教信念、电视广告在儿童食品消费领域的博弈问题都分析了儿童、家长、老人三代人的代际关系。
*******************************************************************************************
在中国独生子女家庭这个富有争议的议题研究上,景军主编的论文集向前推进了重要的一步。全书没有任何薄弱章节。正如华琛教授总结的那样,这本书的独一无二之处在于,它率先观察到了在对儿童的社会态度上的深刻历史转变。
——著名国际学术期刊《太平洋事务》
本书呈现了一种对文化和饮食行为变迁的丰富描述,指出了研究的多样性以及中国健康研究的未来。
——美国人类学会《营养人类学》期刊
植物学家的锅略大于银河系 [图书] 豆瓣
7.8 (21 个评分) 作者: 史军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 11
一本让你越读越饿,越看越馋的植物书
技术时代最靠谱的入门级吃货指导手册
在“养生知识”铺天盖地、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的年代,我们要用靠谱的知识武装自己!一个有技术又有情怀的植物学家,埋首几百篇学术文献,梳理蔬菜和水果的历史,分析营养成分和奇怪毒素的秘密,终于可以严肃地回答我们面对植物最经典的三个问题:可以吃吗?好吃吗?怎么吃?!
医院骑士团全史 [图书] 豆瓣
9.5 (10 个评分) 作者: 马千 台海出版社 2016 - 5
这是中文世界第一本有关医院骑士团的历史作品。读者可以通过作者流畅的文笔细致了解这个基督教著名教团的发展历程,还可以通过书中大量的插图获得感性而直观的信息,全方面解读医院骑士团近千年的历史。该书虽然并非出自专业人士之手,但其中燃烧着对那些陌生文明的求知欲,对神秘国度古老故事的探求精神,都令人肃然起敬。它将给我国关于世界文明研究的宝库增加灿烂的鲜花。
——拜占庭史专家、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志强
圣约翰医院骑士团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对天主教会的发展和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关系史都有重要的影响。马千先生这部新著作吸收了相关的权威史料,把这段历史讲得绘声绘色,相信一定可以带给读者知识与享受。
——“地中海史诗三部曲”译者,陆大鹏
医院骑士团(又名圣约翰骑士团、马耳他骑士团),原为以耶路撒冷圣约翰医院为核心、以保护救济朝圣者为目的组建的天主教修道会,随着十字军运动兴起而发展为军事组织,为西方三大骑士团之一,并存续至今。《医院骑士团全史》涵盖了它从11世纪至今900余年的漫长岁月。本书回顾了骑士团的 缘起与壮大,介绍了它的组织结构和军事生活,重现了从耶路撒冷、阿卡至罗德岛、马耳他的历次经典战役,还原了杰拉尔德、瓦莱特、卡拉瓦乔等著名人物的音容笑貌。自1798年被迫离开马耳他后,医院骑士团的军事色彩已不断淡化,但它作为古老的国际公益、慈善、医疗组织在现代社会依旧发挥着独特作用,在全世界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全球科技通史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美] 吴军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4
大部分人谈到历史的时候,关注的是国家的兴衰、王朝的更替,往往忽视了科技的力量。“文津图书奖”得主吴军博士,首次从科技视角串联历史,以能量和信息两条主线,系统阐述了自智人以来人类文明的演进。
全书从远古科技、古代科技、近代科技和现代科技四个部分,详细描述了几万年来农业、工业、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等各个领域关键性的人物、事件及意义,绘制了一幅科技驱动历史的恢宏画卷。
本书既从不同角度对人们熟知的常识进行解读和剖析,又挖掘出许多新的观点,让读者见微知著,感受科技叠加式进步的魅力。
通过阅读本书,你将俯瞰一整部人类科技文明史,真正洞察世界变化的趋势,进而消除由于对周围世界缺乏了解、对未来缺乏把控而产生的焦虑。
父亲的战场 [图书] 豆瓣
作者: 章东磐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9 - 7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远征军的民间调查纪实作品。它让流落在历史之外的那支部队和那段往事,再一次展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书里的每一个故事,都会让你泪流满面。
关于中国远征军,国人长时间集体失忆。如果现在上街随机采访,一一询问路人有关这支军队的信息,大多数人都会茫然地摇头。对于这段学校不教、书店看不到、档案馆查不到的历史,人们一无所知。他们甚至不知道一个甲子之前,在滇西那片美丽的土地上,中国军队参加过一场关乎国家民族存亡的战争,最后用十数万年轻的生命换得了国家今日的安宁。而其中的细节和之后发生在许多幸存老兵身上的故事,至今仍鲜为人知。
在本书作者章东磐之前,已有多位民间学者以不同方式开展了对中国远征军的民间调查。这一次,章东磐和几位同行者决定重走当年远征军之路。他们先后踏上滇缅公路,渡过怒江,翻越高黎贡山,进行战场调研;他们还寻访到了多位幸存老军人,并用这些垂垂老人昏黄的记忆,记录和分辨出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碎片。
作者把几次滇西采访的经历整理成文,辑成了这本《父亲的战场》。二十多篇文章,十来个人物,五六处战场。没有恢宏的大场面叙述,也没有战略战术的专业分析,有的是动人心魄的小细节,和一个个人物命运的波澜诡谲。《石牌》荡气回肠、《高黎贡山》震慑人心、《功果桥》令人扼腕、《松山》惨烈揪心,那场大战和无数小战役的剪影,都被作者一笔一划勾勒出清晰的影像。
书中的人物更是让人不禁落泪。因为每个月得到200元资助而对资助人高喊“共产党万岁”,“我现在一个月可以吃两回肉了”的士兵叶进财;错遇26年牢狱磨难却依然优雅安详、出狱后选择教书育人的上尉张子文;在战友墓前不能自持地颤抖的士兵陆朝茂;为了将战友遗体迁入墓园而到处奔波的刘老伯……曾经英勇的卫国战士,如今命运坎坷的垂死老人,这种鲜明的对比和巨大的落差,真实得让人如受剜心之痛。
作为一部涉及历史内容的纪实作品,书中还对围绕远征军的一些故事和一些所谓的“史实”进行了调查和实证,力图还原这些历史细节以真实;作者也对所采访老兵 “口述历史”的内容进行了辨识和指正,没有盲目采信,对于其中一些大话和诳语也未做修改装饰,展现出生动的人物原貌。
随书首度发表的近百张美军拍摄的远征军照片,展现了战争当时的地形地貌、武器装备,远征军士兵的音容笑貌,也仿佛就在我们眼前。这些年轻的士兵可能都没有子嗣,但作者选择《父亲的战场》这个书名,就是为了表达后来人对于我们民族的光荣父辈们最深切的敬意。
全书人物形象刻画细致,战争和战场的描绘画面感强,人、物、事、景的描写均着眼于细节。文字情感浓厚,一唱三叹,是一部难得的优秀纪实作品。
浪潮之巅(第四版)(上下册) [图书] 豆瓣
9.3 (11 个评分) 作者: 吴军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9 - 6
这不只是一部科技产业发展历史集……
更是在这个智能时代,一部IT人非读不可,而非IT人也应该阅读的作品。
一个企业的发展与崛起,绝非只是空有领导强人即可达成。任何的决策、同期的商业环境、各种能量的此消彼长,也在影响着企业的兴衰。《浪潮之巅》不只是一部历史书 ,除了讲 述 科技顶尖企业的发展规律, 对于华尔街如何左右科技公司,以及金融风暴对科技产业的冲击,也多有着墨。
《浪潮之巅 第四版》新增了6章内容,探讨硅谷不竭的创新精神究竟源自何处,进一步从工业革命的范式、生产关系的革命等角度深入全面阐述信息产业的规律性。从而,借助对信息时代公司管理特点进行的系统分析,对下一代科技产业浪潮给出判断和预测。
---------------
第四版增加了大约1/4的章节,包括:
·“八叛徒与硅谷”(关于罗伊斯、摩尔等“八叛徒”创办仙童公司,开创全世界半导体产业的事迹);
·“社交网络和Facebook”(以Facebook为核心,介绍社交网络的起源、发展和商业规律);
·“生产关系的革命”(介绍硅谷企业独到的管理特点,特别是企业中新型的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较为合理的分配制度);
·“汽车革命”(以特斯拉和字母表(Alphabet)旗下的Waymo为核心,介绍电动汽车和无人驾驶汽车产业);
·“工业革命和颠覆式创新的范式”(介绍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历次工业革命的规律性);
·“信息时代的科学基础”(介绍信息时代企业做事方法背后的科学基础和方法论,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还有1个属于同一作品或可能重复的条目,点击显示。
浪潮之巅(第三版)(上下册)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国] 吴军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6 - 5
一个企业的发展与崛起,绝非只是空有领导强人即可达成。任何的决策、同期的商业环境,都在都影响着企业的兴衰。《浪潮之巅》不只是一本历史书,除了讲述科技顶尖企业的发展规律,对于华尔街如何左右科技公司,以及金融风暴对科技产业的冲击,也多有着墨。此外,这本书也着力讲述很多尚在普及 或将要发生的,比如微博和云计算,以及对下一代互联网科技产业浪潮的判断和预测。因为在极度商业化的今天,科技的进步和商机是分不开的。
诚如作者所言:“人的商业知识和眼光不是天生的,需要不断地、有心地学习。经过多年的学习、思考和实践,我认定这样一个规律,就是:科技的发展不是均匀的,而是以浪潮的形式出现。每一个人都应该看清楚浪潮,赶上浪潮,如此,便不枉此生。”
最后的十字军东征 [图书] 豆瓣
The Last Crusade: The Epic Voyages of Vasco da Gama
作者: [英] 奈杰尔·克利夫 译者: 朱邦芊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8
·一个惊心动魄的探险故事
再现达伽马的成就和荣耀
·2012年《纽约时报书评》年度优秀图书
·这是一部有关15世纪末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航海探险的著作。历史学家奈杰尔•克利夫利用新发现的材料,即达伽马水手的日记,以及难得一见的达伽马与印度土邦(现在的喀拉拉邦)首领之间的通信,对达伽马的开拓性航行做了全面、根本性地重新诠释,揭示了这些航行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斗争中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这些航行中的一系列事件永久性地改变了东西方之间的关系。
·本书作者在书的开篇即写道,达伽马和哥伦布这两位探险家 “目标一致,都是寻找通往亚洲的航线,但长期以来,哥伦布那个伟大的错误却一直令瓦斯科•达伽马的成就黯然失色。既然我们要回到他们那个时代——回到那个所有的道路都通向东方的世界——现在应当总算可以恢复对二人地位的公正评价”。
·本书获誉
生动而雄心勃勃……克利夫拥有小说家刻画人物的天赋……深刻尖锐地重现了16世纪葡萄牙的荣耀和卑劣。
——埃里克•奥姆斯比,《纽约时报书评》
以过人的创作天赋和严肃的学术态度讲述的故事。
——詹姆斯•埃卡特,《国家》
喜欢说书高手生动叙事的读者会把本书列为他们的年度好书。
——《克利夫兰诚实商人报》
无疑是本季可读性最强、最迷人、最刺激的图书之一……克利夫……凭借着相当的活力、幽默和叙事技巧写就了本书。
——《堪萨斯城星报》
鲜活地呈现了探索时代的历史……这一领域虽早有前人备述,但克利夫又为我们开启了全新的视界。
——《出版人周刊》
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持续不断的热烈讨论添加了有趣的话题,涉及各自的宗教和文化,以及帝国和贸易。
——《科克斯书评》
克利夫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探险故事……他有力再现了达伽马的成就和荣耀,重新评价了其探险的目标和意义,扣人心弦,发人深思。
——《书单》
一本振奋人心的史诗级著作……惊心动魄的叙述……这是粗线条的历史,但它相当准确,并因叙述的增色而细腻生动。
——《星期日泰晤士报》
沸腾十五年 [图书] 豆瓣
8.0 (11 个评分) 作者: 林军 中信出版社 2009 - 7
覆雨翻云的中国网事; 荡气回肠的产业传奇;虚拟世界的真实讲述;万象网络的还原走笔。
~~~~~~~~~~~~~~~~~~~~~~~~~~~~~~~~~~~~~~~~~~~~
本书记录了一群在中国创造属于自己历史的人和他们的故事,他们是中国互联网自1995年兴起的波澜壮阔中的弄潮儿和财富新贵的代表:马化腾、丁磊、张朝阳、马云、陈天桥、李彦宏、史玉柱、田溯宁、张树新、王志东、王峻涛、雷军、周鸿祎、陈一舟……他们用互联网创造和推动着这个国家的历史,并改写了自己的财富路径,他们分属于三类人:海归(从海外归来的创业者)、本土技术爱好者(极客)和商业价值发现者(商人)。
中国互联网产业作为一个产业,从诞生到现在不过15年时间,但在短短的15年里,却产生了接近40家在海外市场上上市的公司,其中超过15家公司达到过10亿美元市值的高位,这些公司的领袖以其无比阳光的财富路径,成为新一代中国企业家的中坚力量。但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中国互联网的成功看作是一个支柱产业的崛起这么简单,而更应该把它看作是我们这个民族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下自我意识觉醒的一次大的提升,一次全民自发的集体性的自我赶超,一次从下到上,由民众自觉自发的创富运动。它让一代人开始有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并帮助我们这个国家更好的开放,更好的用世界通行的商业语言进行沟通。
~~~~~~~~~~~~~~~~~~~~~~~~~~~~~~~~~~~~~~~~~~~~~
林军和他撰写的这本关于中国互联网产业历史的书,脉络清晰、生动鲜明地把这样一大批创业者的形象和他们的动人故事呈现在读者眼前,值得一读。
——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协副主席 胡启恒
林军和他的这本关于中国互联网产业历史的著作用足够多的事实告诉我们,我们是完全有可能遵从不作恶的基本道德底线,做最好的自己的。
——Google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 李开复
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可分三个阶段,窄带互联网的建设(能上网)、宽带互联网的建设(更快上网)和目前的互联网大规模应用创新(更好上网)。幸运的是,我都作为一分子积极地参与到其中,而更宽广的路才刚刚开始。可贵的是, 林军先生在他的书中用他的笔和心记录下这一切。
——中国宽带产业基金董事长 田溯宁
读林军的这本关于中国互联网产业历史的书,就像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卓越网创始人、金山公司副董事长 雷军
林军对互联网这个行业的观察和记录超过12年,写这本书的时间超过3年,用这么长的时间做这样一件有功德的事情,难能可贵。林军和这本关于中国互联网产业历史的书值得期待。
——松禾资本董事长 罗飞
身为互联网投资领域的先驱之一,我一向认为,中国有朝一日必将成为互联网的主要市场,如今事实已经摆在眼前。林军这本书记述了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历史,描摹出一群优秀的互联网企业家和风险投资人,生动地再现了梦想变成现实的过程。若想了解中国互联网的过去与未来,林军这本书不容错过。
——《零重力》作者、美国畅销书作家、风险投资人 史蒂夫•哈蒙
1944:松山战役笔记 [图书]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余戈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8
读了这部书,你才会了解,人,可能疯狂到何种地步,也可能英勇到何种程度。
你可以说,这部书填补了后人对这段历史认知的空白。
你还可以说,这将是一部一上架就会获得战史类模范文本地位的作品。
你更可以什么都不说。在一个残阳如血的黄昏,你走到屋角的某处,坐下来,静静地翻开它,然后,开始读吧。
松山战役,可能是在中国最无名的地方发生的最有名的战役。松山战役(包括密支那、腾冲战役)是中国军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取得全胜的攻坚战。
当时参战的官兵们,虽然对抗战的最终胜利抱有信心,但是看到日军如此疯狂地顽抗,都不敢相信自己能看到胜利那一天的到来。很多人的想法是,拼光自己这一代人,杀死全部日本男人,也许中国才能熬到胜利那一天!
——余戈
余戈写的这本书,有两个突破,或称两个“正视”:其一,正视国民党军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正面表现;其二,正视侵华日军在军事行动上的严密作风。这是历史的态度。
(本书)从军事的、战役的、战术的乃至从具体的战斗过程、具体的战斗细节切入去研究战争史。详实、真切、细致、可感,有具体日期、具体人物、具体地点、具体景象、具体过程,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闻到硝烟,如听到枪声炮声,如见到怒江滔滔翻滚的浊浪,和对岸高崖上日军碉堡黑洞洞的枪眼。
——朱增泉(中将)
真实战史的血腥拼图。
《1944:松山战役笔记》像一块厚厚的板砖朝我劈面拍来时,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它的质量和沉重,也让我长长地吐出了一口鸟气:总算在期待了如此多年之后,看到了一部中国人自己写出的、放在世界战史文学橱窗里毫无愧色的作品。
即使如我这种以读战史为己任的读者,也很少读过如此这般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烈的血腥、烧焦的皮肉、滚烫的弹壳和刺鼻的硝烟味的作品,以致我至今闭上眼睛,都能马上想象出那片寂静的战场下,被太多的鲜血浸泡过的钢铁和铜的腥气以及暗红色的泥土!
——乔良(空军少将)
北方骑士团的兴衰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Northern Crusades
作者: [英] 埃里克·克里斯琴森 译者: 李达 / 周超宇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1 - 6
波罗的海早期发展史的拓荒之作
见证条顿骑士团的兴衰历程
◎ 编辑推荐
☆在波罗的海地区,条顿骑士团的开拓以及北欧各国的十字军运动,虽不如在圣地的十字军那么盛大壮烈,但造成的影响更加深远。
☆本书不仅梳理了波罗的海和北欧地区的地理环境、诸民族的社会状况,也论述了条顿骑士团和十字军在这片新地域的军事活动和殖民管理,展现了西欧天主教文化在新地域的传布、维持、适应和发展,兼具人类学和历史学价值。
☆可贵的是,作者对历史有清醒公正的认识,不避骑士团的罪恶,也不忘文明传衍的成果。
◎ 内容简介
盛大的十字军东征渐渐衰微之时,在偏远的波罗的海地区,另一场更加深远的开拓运动逐步展开。埃里克·克里斯琴森专注研究中世纪波罗的海沿岸的十字军运动与不同政权和民族的互动,展现了条顿骑士团在东北欧的兴衰史。他从波罗的海周边的地理环境着手,呈现瑞典人、芬兰人、普鲁士人、立陶宛人、文德人等民族的社会状况;再讲述条顿骑士团(和宝剑骑士团)对普鲁士和利沃尼亚的开拓,瑞典、丹麦、德意志等国的殖民与十字军战争,分析他们与波兰、立陶宛、罗斯的复杂关系。
这场运动交织着物质利益和宗教号召,交织着征服和苦难。最终,西欧天主教文明带来的教堂、庄园、城堡、自治市镇、法庭、行会和议会,在波罗的海地区开花结果。
◎ 名人推荐
埃里克·克里斯琴森的著作有活力有气势,阐明了东欧早期历史中的重要发展,再现了一段史诗般的历程。
——莫里斯·基恩
这本有趣的佳作,填补了关于中世纪晚期欧洲北部的历史文献空白……在这个复杂的历史领域,本书是一部有价值的导论。
——詹姆斯·布伦戴奇,《教会史杂志》
作者有许多洞见……让本书的重要性远超其预设的范围……因为对克里斯琴森先生而言,历史既是艺术,又是科学。
——彼得·金,《斯拉夫评论》
他的学识宽广、公正而准确……本书立足于严密的历史观察,而非思想观念的狂热,将军事基督教阐释得光辉宏伟,令读者眼花缭乱……是有价值、有学问、吸引人的著作。
——F. R. H. 迪布莱
归义军史研究 [图书] 豆瓣
作者: 荣新江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 3
本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初版,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荣新江的成名作。因已脱销多年,而敦煌学界一代又一代的新生学子均以本书为入门与深入的教科书,影响深远,故纳入中华学术丛书重版。本书以揭示史实为主要目的,重点探讨归义军的政治史和对外关系史,对九世纪后半期至十一世纪前期将近二百年的晚唐、五代、宋初的西北地区历史作了深入的研究。本书竭泽而渔地取材中、英、法、俄、日等地所藏敦煌文献(包括洞窟题记),与传统传世文献印证,鞭辟入里地进行了分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海内外敦煌学界均有极佳的口碑。
十字军史 [图书] 豆瓣
The Crusades: A Short History
作者: [英] 乔纳森·赖利-史密斯 / Jonathan Riley-Smith 译者: 欧阳敏 商务印书馆 2016 - 8
最权威的十字军运动的通史,了解欧洲史的必读书目。
“这是一部来自世界最顶尖十字军史专家的大师之作,对于任何一个十字军研究者来说都是必读的作品,而对于想了解构成欧洲自我认知之元素的读者,这也是一部言简意骇而根基扎实的专著。”——尼古拉斯·雅斯佩特(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最易读、最权威的十字军运动研究……写作极富激情和洞见。”——诺曼·豪斯利教授(莱斯特大学)“从各方面来看,本书都是对十字军现象的最新讨论……澄清了自司各特到本·拉登各个时代有关十字军的各种主要观点。”——便雅悯·Z. 凯达尔(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本书作者系当今世界十字军研究的顶尖专家乔纳森·赖利-史密斯,他搜集了详实的史料,并以全面的视野向读者展示十字军运动的整个历史进程,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本书堪称中国读者了解欧洲的必读之作。
《十字军:一部历史》全面记述了十字军的发展演变史,从11世纪末的发动,直到18世纪末的结束。不仅记述了几次主要的十字军运动,而且详细描述了十字军的组织以及十字军战士的个人体验。全书共分十章,分别为:十字军运动的产生;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进程;圣地与耶路撒冷和安条克的牧首辖 区;拉丁东方的移民、政府和防御,1097-1187年;十字军运动的成长期,1102-1187年;十字军运动的成年期,1187-1229年;十字军运动的成熟期,1229-约1291年;拉丁东方,1192-约1291年;十字军运动的种类,约1291-1523年;旧时代与十字军运动的结束,1523-1798年。
变化 [图书] 豆瓣
作者: 凌志军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 1
书中牵涉众多重要人物和事件,也叙述了很多小人物和小事情。内容浩繁,巨细混杂,大气磅礴,汪洋恣肆。叙述流畅从容,见解独到精深,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和震撼力。
保守主义 (修订第三版) [图书] 豆瓣
6.0 (5 个评分) 作者: 刘军宁 东方出版社 2014 - 11
保守主义是一个比较松散的思想体系,原本没有严密一致的学说系统。其中的各个版本之间,也有很多的争议,甚至在基本价值观上也有分歧。
刘军宁的《保守主义》是国内第一本介绍保守主义思想的经典作品,但和教科书或一般学术读物截然不同的是,本书不是包罗万象、囊括各个版本保守主义学说的汇编,而是侧重其中的某些主流观点和作者所能理解和接受的主张。
燃烧的远征 [图书] 豆瓣
In Distant Lands
作者: 拉尔斯·布朗沃思 译者: 严匡正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8 - 8
从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号召东征的演说,到1291年巴勒斯坦最后的十字军城市被血洗,基督教欧洲共组织了八次试图收复圣地耶路撒冷的远征。《燃烧的远征》将再续拉尔斯·布朗沃思的中世纪传奇,激情讲述这一次比一次难忘的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有一个史诗般的开局。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面对广场上密集的听众声泪俱下,控诉了“异教徒在圣地的暴行”,呼吁所有的基督徒拿起武器,夺回耶路撒冷。号召一出,有大约15万战士踏上了去往东方的千里征程。冲在最前面的是数万“贫民十字军”。这些虔诚的农夫衣衫褴褛,用农具当武器,用信仰当干粮,千难万险来到穆斯林统治的土地,并在第一场正式的遭遇战中全军覆没。紧接着来到东方的是“亲王十字军”,这些正规骑士们没有辱没东征的光辉使命,几度在绝境中如有上帝相助,最终成功夺取了耶路撒冷。
胜利的远征仅此一次。接下来的东征中,有两三次与胜利失之交臂的惨败,以及更多次像“贫民十字军”一样匪夷所思的闹剧。十字军远征一方面是绵延200年的东、西方对抗,有“狮心王”理查和穆斯林名将萨拉丁之间富有骑士精神的较量,另一方面更像是基督教欧洲与自己的搏斗。虔诚的君王们为了收复圣地,抛下自己的家业前往东方,却遭到各路“盟友”的背叛、利用、勒索、拖累,最终不可避免地一败涂地。
在拉尔斯·布朗沃思的讲述中,每一次东征都值得玩味,都因为独特的政治较量、人性冲突而与众不同。如何分辨信仰的虔信与迷信、斗士的英勇和愚勇、命运的有常与无常?——除了几座古城、一段传说,十字军东征留给我们的还有人性的千古难题。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