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奥匈帝国”
拉德茨基进行曲 [图书] 豆瓣
The Radetzky March
8.6 (7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约瑟夫·罗特 译者: 曹英华 天地出版社 2018 - 2
《拉德茨基进行曲》通过描写特罗塔一家四代从1859年到1916年的经历,反映了哈布斯堡王朝的逐步衰落。“拉德茨基进行曲”原本是对1813年前后反拿破仑的奥地利统帅拉德茨基和对哈布斯堡王朝往昔的颂歌。这部小说以此命名,表达了作者对帝国往昔的怀念,是作者唱的“一首奥地利的安魂曲”。面对20世纪的现实,作者深知奥匈帝国的“荣华”已经不可能恢复。
————————————————————————————————
编辑推荐
1.约瑟夫•罗特的《拉德茨基进行曲》和托马斯•曼的《魔山》、歌德的《亲和力》、卡夫卡的《审判》等一同获得《理想藏书》德语文学排名的前十,并同时获得最佳德语小说第八名。
2.《拉德茨基进行曲》英文首版时,得到了两位诺贝尔文学获得者库切和戈迪默的推荐,戈迪默还为《拉德茨基进行曲》撰写了长篇导读。
3.《拉德茨基进行曲》是一部哈布斯堡王朝的史诗!也是约瑟夫•罗特最具代表的作品。
4.《拉德茨基进行曲》写的不止是特罗塔家族的命运,它也像征了整个奥匈帝国的兴衰消亡,作者把对帝国往昔的审视与怀念,全都倾注在他这部最为平实、看似平淡,却血脉喷张的作品里。
————————————————————————————————
名人推荐
一部杰作……约瑟夫·罗特的所有作品无异于是他运用现代小说写作技巧创作完成的一部悲剧集合体。除了托马斯·曼以外,任何一个其他的当代作家都无法达到像他这样的创作的整体性。他为我们竖立了一根永远不会停止攀爬的梦想标杆——卢卡斯把它称之为无法达到的目标。
——纳丁·戈迪默 199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二十世纪德语文学中最深刻、最优秀、可读性最强的文学作品之一:它和托马斯·曼,阿尔弗雷德·德布林以及罗伯特·穆齐尔的最优秀的作品相媲美。
——哈罗德·布鲁姆 当代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 《西方正典》作者
这是一本关于奥匈帝国末日的书,一本关于社会和人的末日的读本,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写就的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 爱伦堡,爱创解冻文学潮流的苏联犹太人作家
————————————————————————————————
媒体推荐
《拉德茨基进行曲》是约瑟夫·罗斯的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作品通过特洛塔家族的经典传奇故事反映了一战前夕奥匈帝国的社会生活,是一幅文明衰落的完美画像,对于我们这个时代也具有普遍性的意义。
——约翰·库切 《纽约书评》
哈布斯堡的灭亡 [图书] 豆瓣
A Mad Catastrophe: the Outbreak of World War I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Habsburg Empire
7.3 (6 个评分) 作者: [美] 杰弗里·瓦夫罗 译者: 黄中宪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7
哈布斯堡王朝曾在十七世纪抵御土耳其人的进攻,守护欧洲文明;当拿破仑军队在欧洲无往不利时,哈布斯堡王朝也是抵抗革命势力的中流砥柱。但是十九世纪,民族主义浪潮席卷全欧洲,这个以多民族著称的“帝国”,如何能够继续保有共主的地位?
·
作者分析,这个古老帝国昧于现实,自不量力地走入 与德国连手向全欧洲宣战的窘境。原来自十九世纪后半的几十年来,帝国的军力、国力,早在底下诸民族的威胁、瓜分里四分五裂了。当在萨拉热窝的行刺事件发生时,哈布斯堡还自信满满地选择用武力解决,而不是寻求外交斡旋,对危机的来临丝毫不觉。
·
哈布斯堡的愚蠢行径,刚好正中欧洲各国的下怀,各国对战争早已跃跃欲试,只差没有引信点燃。这印证丘吉尔说过的:欧洲的荣耀与安全竟系于其最薄弱的环节上。 开战时刻,奥匈帝国转眼间便溃不成军,炮弹不足、训练过的兵源不足、冷兵器时代的打法、估算错误的战略、失去现实感的战术,种种因素导致奥匈帝国只是把自己境内六成的男子送入碎骨机,连生病无法上战场者也无例外。
·
史家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人类等于在二十世纪初又经历了一场“三十年战争”。一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理解多半局限于西战线。本书作者试图结合军事史和外交史专长,呈现东战线错综复杂的经过。一战之后,世界局势发生巨变,两个古老的帝国崩解——奥斯曼土耳其和奥匈帝国,这本书从战败者的角度来阅读一战,也揭开少有人研究的东欧与巴尔干的面纱。
How to Solve It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G. Polya
作者: G. Poly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4 - 4
A perennial bestseller by eminent mathematician G. Polya, "How to Solve It" will show anyone in any field how to think straight. In lucid and appealing prose, Polya reveals how the mathematical method of demonstrating a proof or finding an unknown can be of help in attacking any problem that can be "reasoned" out - from building a bridge to winning a game of anagrams. Generations of readers have relished Polya's deft - indeed, brilliant - instructions on stripping away irrelevancies and going straight to the heart of the problem. In this best-selling classic, George Polya revealed how the mathematical method of demonstrating a proof or finding an unknown can be of help in attacking any problem that can be "reasoned" out - from building a bridge to winning a game of anagrams.Generations of readers have relished Polya's deft instructions on stripping away irrelevancies and going straight to the heart of a problem. "How to Solve It" popularized heuristics, the art and science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It has been in print continuously since 1945 and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twenty-three different languages. Polya w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mathematician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He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a great variety of mathematical research: from complex analysis to mathematical physics, number theory, probability, geometry, astronomy, and combinatorics. He was also an extraordinary teacher - he taught until he was ninety - and maintained a strong interest in pedagogical matters throughout his long career.In addition to "How to Solve It", he published a two-volume work on the topic of problem solving, "Mathematics of Plausible Reasoning", also with Princeton. Polya is one of the most frequently quoted mathematicians, and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from "How to Solve It" make clear why: "My method to overcome a difficulty is to go around it." "Geometry is the science of correct reasoning on incorrect figures." "In order to solve this differential equation you look at it till a solution occurs to you."
奥匈情史 (2006) [电影] 豆瓣
Kronprinz Rudolf
导演: 罗伯特·多恩海姆 演员: 马克思·冯·图恩 / 维多利亚·普契尼
其它标题: Kronprinz Rudolf / 奥匈王子传奇
巴罗尼斯夫人出落得亭亭玉立的女儿麦瑞闯进鲁道夫王子的生活。在与麦瑞私奔的落脚行宫梅耶林,鲁道夫和麦瑞殉情自杀。鲁道夫王子所预言并一直设法避免的大战在1914年爆发。到1918年战争结束时,奥匈帝国的地图从此消失。
精彩视点:
奥匈帝国的历史和茜茜公主的风流艳史,不止一次地被电影人搬上大银幕,而茜茜公主的后人鲁道夫王子的传奇故事则鲜为人知。2006年出品的大型历史题材影片《王子传奇》,以厚重的历史文化、真实的人物故事、恢弘华丽的画面,讲述了鲁道夫王子纵情声色失意于政治的悲凉人生,再显奥匈帝国的没落。
导演罗伯特·多恩海姆的作品大多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西部风云》、《安妮日记》、《斯巴达克斯》等作品,无一不是以客观的历史镜头关注历史时代下的人物命运;而对于历史的理解和恢弘场面的掌控,则尽显罗伯特·多恩海姆导演的艺术功底。
血色要塞 [图书] 豆瓣
The Fortress: The Great Siege of Przemysl
作者: [英]亚历山大·沃森 译者: 范儒天 2022 - 6
【编辑推荐】
★沃尔夫森历史奖得主新作,《金融时报》2020年度最佳图书、美国军事史协会杰出图书奖
★一战东线战场上关键性战役,改变一战进程, 并拖垮了奥匈和沙俄两个帝国
★现实版《好兵帅克》,东欧战争上的《西线无战事》,揭示奥匈帝国末日前的疯狂和混乱
★再现战争对社会和人性的巨大破坏力
★内含要塞工程设计图、16页彩色插页,精确展现围城之战的真实景象
——————————
【内容简介】
普热梅希尔要塞位于波兰东南边陲,毗邻乌克兰,历来被战争与民族冲突所困。一战前期,俄军包围普热梅希尔要塞,希望快速拿下要塞、进军中欧,然而在奥匈帝国孱弱守军的抵抗之下,围攻意外地坚守六个月之久。
这是一场影响一战进程的重要战役,也是高烈度的围城之战。在恐惧支配下,普热梅希尔城陷入疯狂、猜忌、暴力、放纵之中。本书通过细致描绘要塞的日常细节,以及军队、民众的心理状态,再现了战争对社会与人性的巨大破坏力。腐朽无能的帝国统治、纸上谈兵的主帅和他昏庸的军令、胆小怯弱的军官和未经训练就被拉去送死的可怜士兵,以及挣扎在后方的无辜市民,构成了一幅混乱而残酷的战争图景,最终拖垮了奥匈和沙俄两个古老帝国。
——————————
【媒体推荐】
本书将我们带入战争关键的几个月里前线紧张、幽闭的气氛中……令人印象深刻地讲述了一个几乎完全不为人知的故事,它使我们清楚地了解到在西线以外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我们还有多少东西要学。
——《金融时报》
精彩的书,将深刻的启发性、尖锐的幽默感、权威的历史写作结合起来。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故事,它抵制了任何将战争的死亡和暴力纳入救赎叙事的企图。它回顾了一场从未真正结束的战争,这场战争蔓延成一连串的暴力,其负面影响至今仍与我们同在。
——《卫报》
沃森的描述是对经历战争之人的信件、日记和回忆录的出色提炼。围城的声音传达了它的恐怖——那些不得不忍受和压制死亡恐惧之人的恐怖……写作生动,研究深入,理应成为军事史的经典之作。
——《泰晤士报》
一部优秀的历史著作,有着令人惊叹的可读性,尽管是悲剧性的。本书对哈布斯堡指挥官根深蒂固的虚荣心、花心和狂妄有着深刻的描述,作为傲慢的例外主义、帝国的自负和危险的孤立主义的寓言,有很多现代的共鸣。
——《每日电讯报》
生动、富有想象力、充满人性化且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它再现了一战中最可怕的事件之一,正如沃森指出的那样,它预示着未来更多的恐怖。
——[英]大卫·史蒂文森(David Stevenson),历史学家
沃森以引人入胜的细节重现了俄国人的围攻,还证明了后来纳粹在中东欧制造的浩劫早已在一战中发生过。这场混乱的围城之战,教会了希特勒如何压迫和摧毁犹太人等“不受欢迎”的民族。
——[美]杰弗里·瓦夫罗(Geoffrey Wawro),《哈布斯堡的灭亡》作者
这本书是对一战中耗时最长的一次围攻的描述,这一次围攻阻止了俄国人的前进,使奥匈帝国在1914年免遭失败,并且从微观上揭示了奥匈帝国在其最后阶段的一切疯狂、糟糕和危险……任何想了解20世纪欧洲黑暗面的人都应该读一读。
——《文学评论》

已从结果中略去了来自同一作品或有相同标识号的2个条目,点击这里可重新显示

哈布斯堡的滅亡 [图书] 豆瓣
A Mad Catastrophe: the Outbreak of World War I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Habsburg Empire
作者: Geoffrey Wawro 喬福瑞‧瓦夫羅 译者: 黃中憲 左岸文化 2014
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的榮耀與安全
竟繫於其最薄弱的環節上——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王朝曾在十七世紀抵禦土耳其人的進攻,守護歐洲文明;當拿破崙軍隊在歐洲無往不利時,哈布斯堡王朝也是抵抗革命勢力的中流砥柱。但是十九世紀,民族主義浪潮席捲全歐洲,這個以多民族著稱的「帝國」,如何能夠繼續保有共主的地位?
當北邊的說德語的人脫離原來哈布斯堡家族的掌控,躍升成為新興強國普魯士;往西南邊,與義大利的衝突又敗下陣來,哈布斯堡寄望在巴爾幹半島展現最後的帝國餘輝,只不過哈布斯堡能突破土耳其和俄羅斯在巴爾幹背後的外交運作和軍事算計嗎?
作者分析,這個古老帝國昧於現實,自不量力地走入與德國聯手向全歐洲宣戰的窘境。原來自十九世紀後半的幾十年來,帝國的軍力、國力,早在底下諸民族的威脅、瓜分裡四分五裂了。當在塞拉耶佛的行刺事件發生時,哈布斯堡還自信滿滿地選擇用武力解決,而不是尋求外交斡旋,對危機的來臨絲毫不覺。
哈布斯堡的愚蠢行徑,剛好正重歐洲各國的下懷,各國對戰爭早已躍躍欲試,只差沒有引信點燃。這印證邱吉爾說過的:歐洲的榮耀與安全竟繫於其最薄弱的環節上。
開戰時刻,奧匈帝國轉眼間便潰不成軍,炮彈不足、訓練過的兵源不足、冷兵器時代的打法、估算錯誤的戰略、失去現實感的戰術,種種因素導致奧匈帝國只是把自己境內六成的男子送入碎骨機,連生病無法上戰場者也無例外。
有位戰場上的士兵在日記裡寫下,「這場戰爭最令人費解的地方,乃是我們漸漸不恨敵人……我想那是因為我們有同樣的遭遇;我們都是被迫去做最違反人性的事:殺害同類。」
史家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延續,人類等於在二十世紀初又經歷了一場「三十年戰爭」。一般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理解多半局限於西戰線。本書作者試圖結合軍事史和外交史專長,呈現東戰線錯綜複雜的經過。一戰之後,世界局勢發生鉅變,兩個古老的帝國崩解——鄂圖曼土耳其和奧匈帝國,這本書從戰敗者的角度來閱讀一戰,也揭開少有人研究的東歐與巴爾幹的面紗。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