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宗教音乐”
全部 | 书籍 (10) | 影视 (14) | 播客 | 音乐 (70) | 游戏 | 演出
巴贝特之宴 (1987) [电影] 豆瓣 TMDB
Babettes gæstebud
8.1 (108 个评分) 导演: 加布里埃尔·阿克谢 演员: 斯特凡·奥德朗 / 博迪尔·谢尔
其它标题: Babettes gæstebud / 芭比的盛宴(台)
19世纪70年代,与世隔绝的丹麦北部的小村庄。一对督信路德教的姐妹花玛蒂娜(比尔吉特·费德施皮尔 Birgitte Federspiel 饰)和菲丽帕(博迪尔·吉尔 Bodil Kjer 饰)平日里深居简出,在做牧师的父亲的引导下,不惜牺牲爱情,全身心地献身于宗教事业。好心的姐妹二人收留了一个由巴黎避乱而来的女子巴贝特(斯蒂芬妮·奥德安 Stéphane Audran 饰)。身世神秘的巴贝特原来是法国餐厅的名厨。巴贝特幸运地获得了法国巨额彩金一万法郎,为了回报这对好心的姐妹,巴贝特决定在两姐妹父亲的忌辰时亲自掌厨,为村民奉上一桌正宗丰盛的法国大餐。
本片根据丹麦女作家伊萨克·迪纳森的小说改编而成,荣获1988年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大奖,并获得1987年第40届戛纳电影节天主教人道奖,以及1989年第46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耶稣基督万世巨星 (2000) [电影] 豆瓣 TMDB
Great Performances: Jesus Christ Superstar
8.7 (105 个评分) 导演: Gale Edwards / 尼克·莫里斯 演员: 格伦·卡特 / 杰罗姆·普拉顿
其它标题: Great Performances: Jesus Christ Superstar / 耶稣基督超级巨星
这部音乐剧DVD取材于耶稣的生平事迹,韦伯创新地将严肃的宗教故事和前卫的摇滚音乐联系起来,是一部艺术表现非常大胆、思想性也极为深刻的作品。如果说《约瑟夫与神奇彩衣》是对圣经故事的图解,那么《万世巨星》从表面上看简直就是对传统的颠覆与反动:上帝的儿子耶稣不再时刻带着圣哲的光环,他有软弱,有动摇,更多的人性代替了神性;犹大卖主也不是出自贪婪,而是出自上帝安排的命运,自杀后的犹大穿着白袍带领一个天使唱诗班向耶稣提出几个哲学问题,耶稣竟然也不知道答案。细心的读者不难看出这样的情节安排和电影《耶稣基督的最后诱惑》的相似之处,与后者一样,该剧刚一推出,便遭到了正统宗教人士的强烈抗议,这反而增加了它的知名度,其插曲《我不知如何爱他》(I don\'t know how to love Him)、《万世巨星》(Superstar)长时间徘徊在各大唱片排行榜上。
笔者感觉此剧的本意和《耶稣基督的最后诱惑》一样,并不在于离经叛道,而是通过曲折的形式表现殉道者对神的服从,因为在该剧的最后,耶稣依照神的安排为人类的罪舍身又复活,并在原谅了他的敌人后升天而去。如果你对基督教有较深了解的话,相信该剧还是能够给你一些不同角度的思考。当然,撇开背景不谈,即便单单作为一出摇滚音乐剧来欣赏,这盘DVD也是不容错过的。该剧的另一个版本是1973年由环球影片公司出品的同名电影。
式圣经片给人更亲切的感觉。安德鲁.莱特韦伯创作的插曲优美动听,全片摄影和剪接都具一流水准。
温柔的怜悯 (1983) [电影] 豆瓣 TMDB
Tender Mercies
7.4 (28 个评分) 导演: 布鲁斯·贝尔斯福德 演员: 罗伯特·杜瓦尔 / 泰丝·哈珀
其它标题: Tender Mercies / 温柔的慈悲
一个过气落魄的乡村歌手,在人生的道路上尝尽了酸、甜、苦、辣,但真诚的关怀,终于使他再度鼓起勇气面对社会,而不懈的努力也再次赢得大众的尊敬。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图书] 豆瓣
8.0 (26 个评分) 作者: (德)尼采 译者: 黄明嘉 漓江出版社 2007 - 2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的里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这本以散文诗体写就的杰作,以震聋发聩的奇异灼见和横空出世的警世招语宣讲“超人哲学”和“权力意志”,横扫了基督教所造成的精神奴性的方方面面,谱写了一曲自由主义的人性壮歌,在这本书里,尼采宣告“上帝死了”,让“超人”出世,于是近代人类思想的天空有了一道光耀千年的奇异彩虹。
屋顶上的小提琴手 (1971) [电影] 豆瓣 TMDB
Fiddler on the Roof
8.2 (27 个评分) 导演: 诺曼·杰威森 演员: 托波尔 / 诺玛·可瑞
其它标题: Fiddler on the Roof / 屋顶上的提琴手
沙皇专制时期俄国的一个村子中,农夫特维(托波尔 Topol 饰)与妻子女儿住在乌克兰族的犹太人居住区里,虽然经常忍受来自非犹太居民的歧视,他却一直恪守传统生活着。村里来了一位贫穷的俄罗斯青年菲得卡,特维赏识他的才学,把他聘为家庭教师。渐渐地,各种挑战他的传统哲学的事情出现了。他想把大女儿特拉嫁给有钱的屠夫,特拉却爱上了贫穷的裁缝默特,相爱的两人坚决要在一起,特维不得不妥协接受两人的婚姻。二女儿夏娃爱上了家庭教师菲得卡,特维斩钉截铁地反对两个不同信仰的人相爱,为此与女儿断绝关系。当他和村民们被沙皇派人赶出村子时,准备投靠住在纽约的舅舅的一家人,遇到了也在逃亡的女儿夏娃和丈夫,在两人真诚的乞求中,特维放弃了自己所遵从的传统哲学,原谅了女儿的出格。对他来说,离开这里,就意味着抛弃传统,开始全新的生活。
本片获得第44届奥斯卡奖最佳摄影、最佳音响、最佳配乐。
万物生 [音乐] 豆瓣
7.8 (58 个评分) 萨顶顶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2007年9月11日 出版发行: 新汇集团上海音像公司
她所吟唱的源自根本上师祈请文的《妈妈天那》,源自百字明咒的《万物生》,源自宝箧印陀罗尼《陀罗尼》,都是众人好多年都想唱成歌却没有成功的旷世难题,令她自己惊喜不已,于是便更加笃信创作的心灵自然呼应法了。
萨顶顶是一个思考角度独特的聪慧女子,她说音乐本身的流动性很强,所以才能无国界地沟通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但是她觉得在很多中国人学习音乐是时候,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学习和借鉴海外的音乐作品精华,学习当然是必要的,萨顶顶相信回望自己族群的文化更是意味深长的。所以她要表达和传承一种来自东方,浸透亚州的声音和文化。
萨顶顶说,老外看中国,有的看到了长城,有的看到了故宫,有的看到了内蒙的大草原,有的看到了西藏的布达拉宫,可这些都是一部分的中国,如果中国人不自己站出来传达中国各方各面的精髓,那老外对中国的理解永远是"盲人摸象"。于是,萨顶顶开始努力地回望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历史。在自己的首张专辑中,她首先选中了佛家文化作为她回望东方古文化的一个切入点,因为在她看来,佛家文化是千百年来在全世界认同范围和认知范围最为广泛的东方古文化,所以对萨顶顶来说,她的音乐和她的专辑是属于东方文化的,她不主张大家将佛教作为她音乐的标签,她只是在自己的音乐世界中涉及了佛家文化而已。但非常值得玩味的是,萨顶顶在专辑所唱的三段经文在藏传佛教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妈妈天那》中讲到上师是每个人的灵魂之师,从出生开始就指引人的灵魂,《万物生》的百字明咒则讲究的是轮回,人的一生一世都在转承着前因后果,《陀罗尼》的宝箧印陀罗尼经恰好是概括如来终极思想的,点化人在逝去的时候,其实完全可以看作是另外一种"来"。
对于语言,萨顶顶也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在她的专辑中,"自语"是非常非常动人的表达方式,在日本、英国、香港地区做宣传的时候,萨顶顶的自语歌曲都是获得最好反响的,尤其是《锡林河边的老人》,好多日本媒体和听众第一时间都是仿佛在依依呀呀的语韵中听到了犹如母亲一般的温暖,当萨顶顶告诉大家这首作品原来就取名为《外婆》的时候,虽然语言不通,但彼此之间瞬间就没有了距离。萨顶顶说,当初她想到用自语来唱歌,主要是因为时常看到婴儿和母亲之间的交流,那是一种超越了语言的沟通和理解,让萨顶顶相信人在学会语言之前一定已经具有了表达情感的能力,所以这种依依呀呀的语韵可能是最没有束缚的情感表达。当萨顶顶在网上发表了自己的自语作品之后,引起了很大反响,许多人把她拿来和恩雅等人曾经创造过自己的语言做比,但萨顶顶说,恩雅当年还是在努力依据某种语言规律来创造自己的语言,可她认为如果还是需要强调语言本身的含义,那不如就用人类已有的语言,而她努力表达的自语就是要有一种完全自由,每个人听都能在其中融入自己想像和情感理解的直白感动。
帕西法尔 (1978) [电影] 豆瓣
Perceval le Gallois
6.2 (17 个评分) 导演: 埃里克·侯麦 演员: 法布莱斯·鲁奇尼 / 安德烈·杜索里埃
其它标题: Perceval le Gallois / 柏士浮
这是一部非常风格化的作品,主角是一名年轻的威尔士骑士,他来到一处神秘的古堡,在那里他见到了圣杯的幻像,但他自己却没有意识到;次日清晨,古堡人去楼空,骑士继续出行,当他猛然醒悟到自己看到了圣杯再回去时,古堡已经消失,于是他只能继续他的圣杯寻访之旅。影片完全在摄影棚内拍摄,布景故意做得很“假”,而且台词和动作多有重复,颇有一点曲艺的效果。
文艺评论的实验(重译本) [图书] 豆瓣
9.1 (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刘易斯 / 校注 普亦欣 王月 译者: 邓军海 译注 / 普亦欣 王月 校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8
爱,需要学习。爱文学,亦然。
现代以来,文学成为一门专业学科,文学批评成为一份专门职业,其最大悲哀就是,一个文学爱好者若不专研文学,倒离文学挺近;越是专研文学,反倒可能离文学越来越远,甚至完全隔膜。
无论你身处文学行当的外边还是里头,假如文学曾令你感动,假如你觉得那丝感动弥足珍贵,此书正好切你心怀。因为路易斯在此如对床夜语,谆谆劝诫爱文学的你 ——爱文学,应有怎样的阅读德性,又该避开哪些现代理论的陷阱。
较之一版,此版特点:
◎本书为重译本,更正之前译本的诸多错译、误译和漏译——之前译本漏译附录。
◎译者邓军海为C.S.路易斯的原文加注,进一步体现这位伟大的牛津学者的思想深度和力量。
耶稣基督万世巨星 (1973) [电影] 豆瓣 TMDB
Jesus Christ Superstar
8.1 (25 个评分) 导演: 诺曼·杰威森 演员: 泰德·尼利 / 卡尔·安德森
其它标题: Jesus Christ Superstar / 万世巨星
这部电影基于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和蒂姆·赖斯创作的概念专辑项目,以及随后在百老汇的长期演出,通过以色加略人犹大的烦恼之眼讲述了耶稣基督生命中最后6天的故事。这部电影常常被错误地称为音乐剧,其实它是一部“摇滚歌剧,”没有台词,一切都在歌唱。
波罗密多 [音乐] 豆瓣
9.0 (27 个评分) 何训田 类型: 世界音乐
发布日期 2002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中国唱片上海公司
终极发烧天碟《云钟》
享誉全球的著名作曲家兼制作人何训田,1983年创立了任意创作法,以自己的音乐理论来结构音乐,缔造出完全自由和田成的旋律境界。 1994年由何训田与朱哲琴共同打造的发烧天碟《阿姐鼓》,在国际唱片史上留下了相当华彩的一笔,在全球五十多个国家创下了超过两百万的销售佳绩。

公元2002年,何训田获邀为杭州雷锋塔的重建创作音乐,万众瞩目中,何训田再度携手朱哲琴,以传诵千古的佛教《云钟》心经为主题,随缘挥洒出了这一张最新力作——《云钟》。在这张全新的发烧音乐作品中,何训田单纯地从音乐出发,器乐为经,人声为纬,在心耳间织起美丽的锦绸。语意深邃的260个字,随他魔幻般的旋律跌宕起伏,在朱哲琴温柔的声波河流中涌出难得的惑人力量。《云钟》是大师何训田沉寂了六年之后,后积博发创作出来的作品,整张专辑音乐大气而从容,犹如清风拂面一样,将天人合一的境界感性地呈现在聆听者面前。何训田-波罗密多
2002年,重建后的雷峰塔又屹立于杭州西子湖畔,以《阿姐鼓》享誉世界乐坛的何训田的音乐之树也随缘开花,沉寂了六年之后再次出辑———《云钟》(海外发行名为《波罗密多》)。为了庆祝雷锋塔重建而举行的“雷峰夕照”音乐大典,以何训田为总导演的主创人员前期制作长达一年,音乐以每天几十秒为进度。演出以雷峰塔为背景,场面蔚为壮观。佛教《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260个字语意深邃,何训田只是单纯地以器乐为经、人声为纬,在心耳间织起美丽的锦绸,聆听者的心绪随着撼人心魄的声波魔幻的旋律而跌宕起伏。

《云钟》曲目包括:序曲《云钟》,彷佛由缥缈云雾间传来,玎琮风铃伴随透明人声悠悠作响,一派云淡风清。曲二,女声反复吟唱“般若波罗密多”六字,清美而空灵。曲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由朱哲琴友情献唱,这次她展现的是平和、自在的歌声。曲四《琵琶行》,由九九八十一把琵琶交叠而成,带领听者进入时间的甬道,敦煌千古壁画上腾飞的伎乐幽然再现。曲五《群僧》,作为曲六《般若心经》的引子,群僧从神秘不可知的地方由远至近。曲六《般若心经》打破了一般歌词的韵脚规则,为心经以朗朗上口的旋律演唱开了一扇方便之门,清新可喜的节奏与温柔人声引导着一字一句的进行,散发着敦慈的美妙能量。曲七《尘鼓》,层次丰富的打击乐,以鲜活律动架构出点、线、面的均衡节奏,主次交替更迭,呈现人间众生相。曲八《白蛇舞》,以虚无氛围表现“空”的意象,运用现代音乐手法表现白蛇的出离与顿悟后的自由。曲九《春歌》,“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是禅宗《无门禅师》的一首诗偈,述说了音乐家内心想望的自由心灵,同时扣合了心经所传达的“观自在”,采自江南民谣曲调的《春歌》,以高达八百余人次的大合唱呈现人间荣景,和谐歌声由远而近,有着雨过天晴后的清新透亮与盎然生机。曲十《千江月》,“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生命转折后的破茧而出,正是此曲所表现的境界,山林深处传来的木鱼声开启序幕,大鼓接续而出,由缓而急,霎然停于高峰处,气势磅礴的百人禅诗大合唱、钟声伴随的诵经声,逐渐由近而远。悠远笛音吹起贯穿全辑的主旋律,于空灵气韵中乘风而去。

从音乐的灵性微光中走来,何训田远在制作《阿姐鼓》之前、在无数次的行旅中、在对生活的反刍里,“天人合一”的理念早已深植心中。他的悲悯情怀深藏于音乐之中。在《云钟》里,何训田的“波罗密多”音乐语汇由繁华步入纯粹,横跨聆听者的心灵时空,流露出更多的自在、随兴与智慧。
面对巨人 (2006) [电影] 豆瓣 TMDB
Facing the Giants
8.2 (20 个评分) 导演: Alex Kendrick 演员: 埃里克斯·肯德里克 / Shannen Fields
其它标题: Facing the Giants / 永不放弃
在他的六年教练生涯中,泰勒从未在赛季中获胜。当球队中最优秀的队员Shiloh决定转学后,他们连在新赛季中获胜的希望都随之而去了。赛季一开始便输了三场比赛之后,泰勒发现那些爸爸们决定解雇他,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压力令他完全失去了希望。他将如何重拾勇气与信心,用信仰击败恐惧呢?
◇花絮:美国电影<面对巨人> 涉及宗教信仰问题引争议
一部针对学生观众,讲述高中足球教练以对上帝的信仰来影响球员的影片在议会却找到了观众,不是因为影片的宗教信息,而是因为影片的分级。议员罗伊·布伦特和很多律师听说电影《面对巨人》因为宗教内容而被定位PG级而非G级后感到十分不满,上书美国电影协会(MPAA),要求讨个说法。
PG意味着建议影片由家长陪同观看,G则表示影片老少咸宜。罗伊·布伦特在信中质问美国电影协会为什么会因为影片有宗教内容而将其定为限制级,他甚至还拿出最近哈佛公共卫生学院刚做出的一份调查说MPAA对电影的性和暴力的管理能力越来越弱。言下之意,颇有责怪MPAA“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瞎管”之意。MPAA官员并未回应罗伊·布伦特等议员及律师的质问,但是在回复给布伦特的信中,MPAA的克里克曼坚持影片如此定级决非仅是因为宗教内容,他表示影片中若有任何比较强烈涉及成熟的一些话题都有可能导致定级为PG级别,
《面对巨人》很成熟地讨论了怀孕,还有其他很成熟的话题,“定级为PG是因为希望父母在孩子看这部影片之前心里有数,知道孩子们会从影片中得到什么信息。”对于这种解释,议员马莎表示并不满意,她表示他们会继续研究电影分级程序和标准,希望在今年能举行听证会。克里克曼说影片制作人对如此分级并没有意见。制作人、市场部副主席克里斯则表示在有争论后,电影协会官员更改了他们的故事,克里斯说:“我们第一次交流时他们就告诉我们宗教内容是分几级的一个原因。
Mozart:Requiem in D minor [音乐] 豆瓣
9.9 (37 个评分) Herbert von Karaj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7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莫扎特安魂曲,卡拉扬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这张唱片是卡拉扬的1986年大病初愈后指挥维也纳合唱团和维也纳爱乐乐团演绎莫扎特安魂曲的录音。这个金装版是数字录音,规模宏大,“企鹅”评价三星

卡拉扬在这里的处理,气势非常宏大,戏剧性张力和节奏冲击几近白热化,音效坚定有力。4个声部的独唱都是一流的。
The Mass [音乐] 豆瓣
9.0 (26 个评分) Era 类型: 轻音乐
发布日期 2003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Universal International
音乐能将听者带到另一个境界,而这种魔力透过ERA的音乐更显威力!作品备受赞誉的音乐巨匠Eric Levi,98年与2000年分别以富含强烈爆发力和庞大实验概念的《ERA》与《ERA 2》,提出横破时空限制的大哉问、激发了人们对宇宙的新思维,在全球17个国家荣获金/白金唱片认证、创下超过600万张的销售佳绩。也因此让全球乐迷无不对这第三张专辑引颈期盼。

现在,最新作品《The Mass》所营造出的壮阔氛围和戏剧张力,势必再度撼动人心,引领听者神游超现实音乐国度。《The Mass》传承了Eric Levi自首张专辑《Era》起便汲汲经营的音乐特色,匠心独具的融合流行、摇滚及古典乐,经过截枝去叶后而产生简洁有力的音乐风格。为了超越经典,Eric Levi更撷取德国知名音乐家Carl Orff最受盛赞的作《Carmina Burana/布兰诗歌》,为首发同名单曲“The Mass”的骨干;新辑中还收录了“Don’t Go Away”、“Looking For Something”、“Dont You Forget About Me”、以及曾被韩国首席女高音Sumi Jo/曹秀美选录,并在汉城世界杯足球赛开幕典礼上献唱的“The Champions”等精采曲目,尽管如此,《The Mass》的磅礴气势和听觉场景,仍被视为Eric Levi这位曾为摇滚乐团Shakin Street吉他手的跨界新星,树立新世纪音乐的代表作。

大量运用交响乐、以古典与流行、摇滚碰撞出绚丽音乐火花的《The Mass》,给人无限的想像空间:时而如摩西开海的壮阔,时而又像沙漠中拖动巨石的孤寂。对Eric Levi来说,音乐本身只要能去触动听众们的听觉神经、开启听者们的想像,这种感动就已无远弗届了。
唐代变文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梅维恒 译者: 杨继东 / 陈引驰 中西书局 2011 - 2
《唐代变文:佛教对中国白话小说及戏曲产生的贡献之研究》是研究佛教对中国白话小说及戏曲产生的贡献的专著,书中包括了敦煌与敦煌文书;变文资料及其相关体裁;“变文”的含义;变文的形式、套语和特征;演艺人、作者和抄手;转变存在的证据等六章内容。
巴赫:B小调弥撒 / Bach: Mass in B minor [音乐] 豆瓣
9.3 (19 个评分) Johann Sebastian Bach / Münchener Bach-Orchest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62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Archiv
作曲:J.S.Bach
作词:J.S.Bach
指挥:Gustav Leonhardt
演唱:Isabelle Poulenard(soprano), Guillemette Laurens(mezzo-soprano), Rene Jacobs(alto), John Elwes(tenor), Max van Egmond(bass), Hary van der Kamp(bass)
乐团: La Petite Bande, Collegium Musicum Van De Nederlandse Bach Vereniging
录音日期:1985
发行公司:DHM
资源出处:Emule搜索
专辑介绍:
巴赫一共作有5部弥撒曲,这一部规模最大,无疑也是5部中最优秀的一部。
弥撒是一种极为古老的形式,是基督教从一开始就经常举行的为纪念耶稣在被卖的前夜所举行的“末次晚餐”,13世纪起,弥撒成了教会中重要的仪礼。弥撒一词源于:“It missa est”,即举行仪式后,神职人员向会众所说的“会众可以退席”,因此仪式没有名称,后即以“mass”一词作为专指此仪式之名词。正规弥撒分几大部分,即:1.恳求主,赐怜悯(Kyrie eleison);2.荣耀颂(Gloria);3.使徒信经(Gredo);4 圣哉,圣哉,圣哉(Sanctus);5.奉主名来的当受称颂(Benedlictus);6.上帝的羔羊(Agnus Dei)。
巴赫于1733年写成了这部弥撒中的“恳求主。赐怜悯”(Kyrie)和“荣耀颂”(Gloria)这两段,是为奉献给萨克逊的选侯西格斯蒙德三世(Sigismund III)的,当时这位选侯是巴赫所居之地的地方长官,后来成为波兰的国王。巴赫将这两段乐曲奉献给他并附有一信,请求选侯指派他为选侯的宫廷作曲家,信中还说:“这两首作品可以算作我的作品中非常有特殊意义的乐曲。”
巴赫是一位新教路德宗的信徒,但1514年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成立新教之后,在新教的崇拜中,并没有废除原来天主教所用的弥撒这一崇拜仪式,只是有时把弥撒中“奉献”(Offertory)部分改为由牧师宣教,所以《B小调弥撒》中没有“奉献”这一部分。新教崇拜仪式中仍保留传统天主教弥撒中的“恳求主,赐怜悯”(Kyrie eleison),荣耀颂”(Gloria),“使徒信经”(Credo),“圣哉,圣哉,圣哉!”(Sanctus)和“上帝的羔羊”(Agnus Dei)5部分。作品中又加上了高度成熟的技术,使之更有浓重的宗教气氛。
美国著名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Stokowski, Leopold 1882—1977)曾说过:“巴赫的这部作品确实是音乐领域中最崇高的作品。”他又说,“巴赫的《B小调弥撒》是从一个很广泛的音域中构筑成功的,音乐的结构非常复杂而且其技术集中反映出巴赫的灵感是缓慢而很丰富地流露出来的。在巴赫笔下,把传统弥撒的段落加以扩充了,几乎在《B小调弥撒》中,包含了全宇宙所有的情感和意识……”
巴赫的这首《B小调弥撒》属于“康塔塔—弥撒”(Cantata-Mass)。在这种弥撒中,独唱与合唱之间有强烈的对比,管弦乐色彩宏丽,把一切歌剧及清唱剧(Oratorio)中的手法也引用进来。在这部作品中,女高音的花腔式唱法来自意大利的歌剧,华美壮丽的二重唱则来自阿戈斯蒂诺·斯特凡尼(Agostino Steffani 1654—1728)的手法。
巴赫把这部弥撒分为5部分24段,这种分法完全是他自己的决定,绝无先例。他把“使徒信经”分为8段也完全没有任何先例,而第8段(总第19段)又明显地可以再分为两段,这就使“使徒信经”成了9段,这9段中是以“被钉于十字架”(第5,总第16段)为中心,前后各有4段。巴赫作为基督徒,其信仰的中心就是“耶稣被钉在十字架”,这也就是耶稣所以降生于世上的目的,从而我们可以证明巴赫的这部作品是以深刻的神学思考为背景的。
巴赫一生创作的5部弥撒中,这首弥撒与其它4部有很大不同,其它4部都没有分如此多的段,例如《A大调弥撒》(BWV234)只有6段,《G大调弥撒》(BWV236)只有6段,《G小调弥撒> (BWV235)也只有6段,只有这部《B小调弥撒》(BWV232)却有24段。
5部分24段内容为:一、恳求主,赐怜悯:1.“上主赐怜悯于我们”(Kyrie eleison)合唱;2.“主耶稣赐怜悯于我们”(Christe, eleison)女高,女中二重唱;3.“上主,赐怜悯于我们”(Kyrie eleison)合唱。
二、荣耀颂(Gloria);4.“荣耀归与至高的上主,在地上平安归与他所喜悦的人”(Gloria in excelsis Deo)合唱;5.“我们赞美你,祝福你,崇敬你,荣耀你”(Laudamuste, benedicimus te)女中音独唱;6.“因你伟大的光荣我们向你献上感谢”(Gratias agimus)合唱;7.“上帝我主,天上君王,全能的上主,上主的独生于耶稣基督,上帝我主,上帝的羔羊,上主之子,”(Domine Deus, rex Coelestis)女高音,男高音二重唱;8.“你除掉了世界的罪恶,赐怜悯于我们,倾听我们的祈求”,(Qui tollis peccata mundi)合唱;9.“你坐在天父的右边的主,赐怜悯与我们”(Qui sedes ad dextram Patris)女中音独唱;10.“因为只有你是圣洁的,只有你是上主,只有你,耶稣基督,至高无上。”(Quonian ta solas Samtus)男低音独唱;11.“与圣灵一起,在天父上帝的荣耀中阿门”(Cum Sancto Spirita)合唱。
三、使徒信经(Credo):12.“我信唯一上帝”(Gredo in unum Deum)合唱;13.“我信唯一上帝,天父大有权能创造天地与一切可见的和不可见的主”(Credo in unum Deum, Patrem omnipoten tontem)合唱;14.“我信唯一我主耶稣基督,上帝的独生子,在万世以前就曾生成,神中之神光中之光,真神中的真神是生成非造成,与上帝天父的本质相同,万物都是藉着他造成的,为了我们和为了拯救我们,从天上降生于人世间。”(Et in unum Dominum, Jesum Christum)女高音,女中音,二重唱;15.“因圣灵感孕由童贞玛利亚所生”(Et incarmatus est de Spiritu Sancto)合唱;16.“在本丢彼拉多手下受难受死,埋葬”(Crucifixus etiam Pronobis Pontio Pilato)合唱;17.“按《圣经》所记载的,第三天从死人中复活,升天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边,将来必从那里降临,审判活人死人,他的国度直到永远无穷尽”(Et resurrexit tertia die secundum)合唱;18.“我信圣灵从圣父圣子而来,并与圣父圣子同受崇拜,同享荣耀,是古代先知所说的,我信一个圣而公的教会”(Et in Spiritum Santum)男中音独唱;19.“我信洗礼可除掉罪恶,我指望死人复活和生命的来世,阿门”(Confiter unum baptisma)合唱。
四、圣哉、圣哉、圣哉(Sanctus):20.“圣哉、圣哉、圣哉万灵之主,他的荣光充满大地”(Sanctus, Sanctus, Snctus)合唱;21.“和散那归最高神”(Osanna in excelsis)合唱;22.“奉主名来的当受祝福”(Benedictus, qui Venit)男高音,独唱;22.“和散那归最高神”(Osanna in excelsis)合唱(重唱b段)。
五、上帝的羔羊(Agnus Dei):23.“上帝的羔羊除掉世界上罪恶的,恳求赐怜悯于我们”(Aguns Dei)女中音独唱; 24.“赐给我们平安”(Dona nobis Pacem)合唱。(林逸聪)
麦田之歌 / 春回大地 [音乐] 豆瓣
9.6 (22 个评分) The Stockholm Cathedral Choir / 斯德哥乐摩尔大教堂合唱团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1981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Proprius
《麦田之歌》是PROPRIUS公司在1981年录制的一张北欧民歌合唱专辑,因是瑞典录音奇才Bertil Alving除了"黑教堂"之外另一伟大制作,而封面为黄色,所以又称为黄教堂。原为LP版本,1981年转制为CD后,成为发烧天碟。共有24首圣歌,将瑞典的宗教歌曲以民歌形式唱出,合唱团在管风琴、吉他与长笛伴奏之下,营造出异常动听的Hi-Fi境界,无论乐器音色、人声质感、音场层次与低频份量俱属无敌!
明清北堂天主教晚祷 / Vespers to the Virgin in China [音乐] 豆瓣
7.8 (13 个评分) Jean-Christophe Frisch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4年5月5日 出版发行: K617
十七世纪的北京,在明朝皇帝允许之下,成立了四所天主教堂。其中最重要者称为北堂,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所创设。利氏出身罗马神学院,曾在印度传教五年,1582年到达澳门,1598年到达北京,1610年去世,乃是中世纪之后到过北京的第一个欧洲人。随利氏前去的西班牙教士潘托亚曾研习音乐,他为北堂打下圣母晚祷仪式音乐的基础。
经过代代相传,目前北京北堂合唱团仍旧在演唱这些音乐。曲目包括利氏亲自谱写的作品,以及皈依天主教的中国诗人李悟之作(以《天乐正音》为总标题)等等。
本辑收录其中十五曲。尚-克里斯多福.弗利许曾师事古乐权威指挥家克里斯提,他原本以巴洛克长笛独奏著称,所灌录韦瓦第长笛奏鸣曲专辑评价极高,后来则成立18-21光明音乐合奏团,以演奏罕见古曲,并赋予二十一世纪的敏锐度为己任
摩西与亚伦 (1975) [电影] 豆瓣 TMDB
Moses und Aron
7.8 (5 个评分) 导演: 达尼埃尔·于伊耶 / 让-马里·斯特劳布 演员: Günter Reich / Louis Devos
其它标题: Moses und Aron / Moses and Aaron
一个耳熟能详的《圣经》故事被改编成了一部电影歌剧,其中似乎蕴含着无尽的可能性。在富有表现力的旋律中,这对兄弟就上帝的真正信息和旨意展开了辩论,这场冲突将他们的追随者引向了混乱和罪恶。影片几乎全部在罗马圆形剧场中进行,剧场的历史赋予了每一个精确的台词和手势,每一个惊人的镜头移动和剪切,都具有一种全面的力量。
Selwa [音乐] 豆瓣
9.1 (17 个评分) Choying Drolma&Steve Tibbetts 类型: 世界音乐
发布日期 2004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Six Degrees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the music of Tibetan monks has gained a massive audience, with Western listeners finding refuge from the rat race in the songs and chants of the East. Those same medicinal qualities are at the core of this breathtaking collaboration between veteran guitar wizard and ECM recording artist Steve Tibbetts and Choying Drolma, a Buddhist nun whom Tibbetts met and recorded at a monastery in Nepal.

The highly anticipated follow-up to their acclaimed first release, 1997’s Cho, Selwa is a beautiful sound tapestry of haunting songs that evoke a sense of peace that cuts through any language barrier. Tibbetts has one of the most recognizable guitar styles in the world and his subtle arrangements mixed with percussion from his long time collaborator Marc Anderson perfectly frame Drolma’s unforgettable voice.
Era [音乐] 豆瓣
8.7 (15 个评分) Era
发布日期 1998年6月2日 出版发行: Island / Mercury
音乐能将听者带到另一个境界,而这种魔力透过ERA的音乐更显威力!作品备受赞誉的音乐巨匠Eric Levi,以富含强烈爆发力和庞大实验概念的《ERA》与《ERA 2》以及最新作品《The Mass》,提出横破时空限制,激发了人们对宇宙的新思维,在全球17个国家荣获金/白金唱片认证。
“Era”由出生于法国的Eric Levi所领导,并集结了数名来自不同音乐领域但皆才华洋溢的乐手。这个乐团融合了不同的乐风—其中包括歌剧和舞曲,创造出来的结果可被形容为最极至的音乐实验。Era以这首"Ameno"发挥传统宗教音乐鼓舞人心的特质,并使用唱诗班来制造肃穆甚至几乎神圣的气氛,同时以如剃刀般尖锐的吉他刷弦衬托出旋律。Era替法国卖座喜剧片“时空急转弯”谱写配乐时,发展出自己独创的乐风,这种乐风融合了硬式摇滚和葛利果圣歌。之后,他更以同名专辑进一步探索这种独特的音乐。
Eric Levi的专辑中总能找到Enigma、Deep Forest的影子,甚至还能看到Adiemus的痕迹。虽然说AMG将其归类于电子,但却是NewAge风格的乐曲。喜欢营造氛围是Eric Levi的拿手好戏,而且在运用了Gregorian般的人声合唱之后,更让人们感觉就像是NewAge和电子混合后的完美产物。
Era,是一个风格与Gregorian(格林高利合唱团)接近的音乐团体。
如果说Gregorian是在Enigma第一张专辑的音乐风格基础上强调格林高利圣歌而发展出来的,那么同样也可以说Era是借鉴与继承了Enigma、Deep Forest、Gregorian等名家的成功元素并加以进化创新而生的。总体来看,Era与Gregorian两者的音乐类型都是圣歌与现代器乐的融合,甚至乍听起来,还颇为相似。不过学习并非罪,刻板模仿才是可耻的,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如Enigma那样能开一派之先河的。如前所说,Era本来就是对前人成功经验的继承和发展,关键在于比以前是否有所突破和变化。而经过市场考验的结果是上,Era成功了。
比起Gregorian全男班的阵容(Sarah Brightman的献声毕竟是少数),Era无论在和声还是领唱上,都加重了女声的成分,因而整体风格都显得更柔和、更温暖。我觉得Gregorian的歌声像高居圣坛之上的肃穆之歌,多少有点儿“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Era的则更人性化,像是就在我们身边的平民歌声。这里并无任何褒贬之分,纯粹只是我个人感觉上的不同罢了。而且由于女声的加重,Era的声部明显比Gregorian来得更丰富,而且女声领唱的戏分更重了。此外,Gregorian很注重乐曲的整体氛围的营造,而Era的曲子旋律性更强,很易上口,感觉上更流行化一些吧。这也许正是Era成功的秘诀之一。
Era至今为止仅发行过3张专辑,分别是1998年的《Era》、2001年的《EraⅡ》以及2003年刚刚发行的《The Mass》。发行数量并不多,但都是颇受欢迎的作品。《Era》中的一曲《Ameno》红极一时,曾被包括《Voyage2》在内的多张新世纪精选专辑收录,俨然为Era的代表作。而且《Era》还被Allmusic评定为4.5颗星,作为一张并非名家的作品而言,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成绩。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