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徽学”
全部 | 书籍 (8) | 影视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中国近代思想史与建筑史学史 [图书] 豆瓣
作者: 赖德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6
历史研究的图片不仅取决于新材料的发现,还取决于研究方法的创新。史学史研究就有助于提高学者们方法论方面的自觉。国内建筑界以往比较重视的是历史研究,而对史学史的反思还比较少,《中国近代思想史与建筑史学史》正弥补了此方面的空白。
《中国近代思想史与建筑史学史》由七篇文章构成,分别分析了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三位近代杰出的中国建筑史研究者所著的文章、设计的作品、持有的观点等背后的背景、目的、方法、动机等。
本书是一项建筑史学史研究。不同于以历史遗物和历史过往为基础研究材料的建筑史,也不同于围绕着一部史书的编纂过程对相关人和事的记述,建筑史学史关注的是“史学”,即包括历史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等问题在内的历史认知模式的发展历史。史学史的基本研究对象是历史的书写或文本,建筑史学史的研究对象即是建筑历史叙述本身的建构方式及其背后的思想,形成的历史原因、历史关联和历史过程。如果说建筑史研究的基本对象是建筑的本体论问题,那么建筑史学史研究的则是建筑的认识论问题。
读者对象:建筑院校师生,建筑理论研究人员,建筑文化爱好者
理学、士绅和宗族 [图书] 豆瓣
作者: 章毅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13 - 5
本书在南宋至明代中期的长时段内,以徽州为代表区域,深入研究了理学在地方社会的传播、士商群体的形成以及宗族组织的出现,三者之间相生相成的历史。本书认为,明代徽州宗族社会的出现,根植于12–15世纪宋明时代的历史进程之中,深受王朝政治和地缘环境的影响,是理学价值观深入传播之下,士绅和商人等主导人群共同塑造的结果。本书采用了整体史和社会科学的新视角,致力于重新梳理地方历史的发展脉络,探析社会结构的变迁过程。在研究方法方面,本书则强调对方志、文集、谱牒等官私文献的综合利用,尤其注重在旧史料中开掘新内容,对人物传记和微观史实多有细致的考辨,兼具汉学研究的特色。本书获二零零六年度「香港中文大学青年学人论文奖」。
中国文献学 [图书] 豆瓣
作者: 张舜徽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 9
《中国文献学》内容简介:我们必须阅读,才能更好地进行校书。但是,一个人的聪明才力究竟是有限的、渺小的。长于此或短于彼,不可能具备各方面的知识。摆在我们面前汗牛充栋的书籍,内容是丰富的、繁杂的。如果说一个人竭尽精力,便可校理天下群书,那是一件不可想像的事。我国历史上几次范围较广的校书工作,都是在大规模组织人力、各用所长、分工合作、集体劳动的条件之下,取得成功的。当汉成帝河平年间,中国历史上出现第一次大规模集体校书的时候,便是采取各委专才的原则进行的。其中只有刘向是一位博涉多通的学者,所以能总校经传、诸子、诗赋三大类书籍。其中还有他的儿子刘歆,和杜参、班游等协助他,可知那三大类书籍,也不是刘向一人独力校订的。至于兵书、术数、方技等类书籍,则分配给精通这些专业知识的人去校订,发挥他们的特长。这在人事安排上,体现了重视集体力量的精神。其次,当北宋全盛的时期,开崇文院校理群书。程俱《麟台故事》说:“国初循前代之制,以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为三馆,通名之日崇文院。”当时名流学者,都被罗致参加了工作。像沈括、苏颂这般人,学问博洽,举凡天文、地理、音律、算法、医方、本草,都有比较精湛的研究。每校一书,都有《叙录》。仿佛和刘向校书时,有些相同。《麟台故事》卷三有云:嘉祐二年,置校正医书局于编修院,以苏颂、陈检等并为校正医书官。这又说明了当时也是委任专门人才去校订专门书籍的。不过宋代统治者,还是拘于常格,除对四部之书作一番校订外,便没有注意到方外之书的整理。
明清徽州诉讼文书研究 [图书] 豆瓣
作者: 阿风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 - 4
徽州诉讼文书跨越明清两代,既有官府的诉讼卷宗,也有民间收存的诉讼文书,更是长时段、多方面地了解明清及近代中国诉讼制度与地方社会变迁的一个基石与重要参照。《明清徽州诉讼文书研究》通过对明清徽州诉讼文书的深入、系统研究,尽可能地观照了明清 “诉讼社会”的历史背景、诉讼程序、典型案例、法律观念等方方面面,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
徽州千年契约文书 [图书] 豆瓣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收藏整理 / 王鈺欣 周紹泉主編 石家庄 : 花山文艺出版社 1993
本书收录了安徽省徽州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租佃文约、田土契约、合同文书、卖身契、典当文约、税契凭证、赋税票据等的契约文书。宋元明编(1—20册),清民国编(1—20册),共40册
張舜徽壯議軒日記 [图书] 豆瓣
作者: 張舜徽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2010 - 10
此书系中国现代著名学者张舜徽先生1942-1947年间所撰日记,分居湘编、入陇编两部分,约20万字,内容涵盖读书、教学、研究、学术交往、生活等方面。其中很多篇章已具学术论文雏形,常为其后出专著所引用,对于研究张先生的学术成长轨迹具有重要意义,所记学人交往事迹也是20世纪中国学术史研究的宝贵资料。此外,日记笔力遒劲,书写流畅,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和震撼力。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