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性别 身体”
成为母亲 [图书] 豆瓣
A Life’s Work:On Becoming a Mother
7.4 (30 个评分) 作者: [英]蕾切尔·卡斯克(Rachel Cusk) 译者: 黄建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1
没有女人天生是母亲
洞幽察微的生育记录,道出女人的焦虑与煎熬
感谢时代,生育终于也和婚姻一样成为了可讨论的问题
怀孕生子不仅区分了男人和女人,也区分了女人和女人。怀孕生产后,女人对于存在的意义的理解发生了巨变。她体内存在另一个人,孩子出生后便受她的意识所管辖。孩子在身边时,她做不了自己;孩子不在时她也做不了自己。人类的每一位成员都会经历从出生到独立这一异常艰辛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必须征用某个女人的一段生命。
《成为母亲》忠实地呈现了这段生命。它是一种寻常生活从不可见、不可感,向激烈的热情、爱与奴役转变的过程,它还是一种束缚,一种妥协。
身为女人,成为母亲是什么感受?照顾一个幼小的婴儿又是什么感觉?而当孩子长大,有了自己的意识,母亲又作何感想?英国作家蕾切尔·卡斯克记下了自己那一年包含多重面向的的经历:个人自由、睡眠和时间的终结,对人性和艰苦工作的重新认识,追寻爱的真谛,游走在疯狂和死亡之间,对婴幼儿的情感体验,对母乳喂养的思考……
缠足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Cinderella's Sisters:A Revisionist History of Footbinding
8.7 (20 个评分) 作者: [美] 高彦颐 译者: 苗延威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8 - 7
本书的前半部首先考察了缠足在现代的、全球化的世界里,逐渐失去文化光环的过程。在面临“天足”概念和“放足”运动冲击的过渡时代(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里,高彦颐指出,“缠足”解组为三种层次的时间性:具有文化荣耀或正当性的缠足、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缠足,以及个体体现的缠足。这种解组使得反缠足论述的进步史观与所谓的“缠足的终结”之间,出现了某种“时间差”。人们不会在一夕之间从旧式生活翻转到新式生活。即使缠足已然丧失其文化光环,不少小脚母亲还是固着于传统思维,继续为女儿缠脚,固执地相信小脚才是值得追求的真理。换言之,过渡时代呈现出来的特色,是一种“在时间、感情和时尚之间徘徊、游移和摆荡的动态”(第7页)。缠足的终结并不是一个“从缠到解’’的直线进程;相反的,缠足既是一种普遍而且复杂多样的现象,其消逝必然历经漫长而反复的过程,也必然纠缠在上述三种时间性的错乱步调之中。
女权主义理论读本 [图书] 豆瓣
9.2 (12 个评分) 作者: (美)佩吉·麦克拉肯 / 艾晓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
本书是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论文集.这些精选出来的论文从不同的哲学观和不同的学科视角展现了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最新思潮,涉及社会组织的政治学,种族、族裔和妇女的问题,女性气质的讨论以及关于性的研究等。在理解这些观点对西方女权主义者的重要性之上,读者可以思考它们在中国的诺境下将如何发挥作用,并思考这些观点将如何帮助我们看待新问题或以新的方式定义老问题。
缠足史话 [图书] 豆瓣
纏足物語
作者: (日) 冈本隆三 译者: 马朝红 商务印书馆 2011 - 7
今天,缠足是一种已经消亡了的奇俗,然而在旧中国,缠足确是女子成家的重要条件,在民众思想中根深蒂固。连能够铲除持续愈千年的科举制度的康有为,都对这种陋习无能为力。本书试图探明缠足这种奇异风俗产生的社会因素。
Women and National Trauma in Late Imperial Chinese Literature [图书] 豆瓣
作者: Wai-yee Li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4 - 8
The Ming–Qing dynastic transition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was an epochal event that reverberated in Qing writings and beyond; political disorder was bound up with vibrant literary and cultural production. Women and National Trauma in Late Imperial Chinese Literature focuses on the discursive and imaginative space commanded by women. Encompassing writings by women and by men writing in a feminine voice or assuming a female identity, as well as writings that turn women into a signifier through which authors convey their lamentation, nostalgia, or moral questions for the fallen Ming, the book delves into the mentality of those who remembered or reflected on the dynastic transition, as well as those who reinvented its significance in later periods. It shows how history and literature intersect, how conceptions of gender mediate the experience and expression of political disorder.
Why and how are variations on themes related to gender boundaries, female virtues, vices, agency, and ethical dilemmas used to allegorize national destiny? In pursuing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Wai-yee Li explores how this multivalent presence of women in different genres provides a window into the emo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turmoil of the Ming-Qing transition and of subsequent moments of national trauma.
中国女性主义思想史中的妇女问题 [图书] 豆瓣
作者: 汤尼•白露 译者: 沈齐齐 译 / 李小江 审校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3
《中国女性主义思想史中的妇女问题》一书作者以“词语误用”作为研究方法,从“女性”和“妇女”关键词入手,解读并梳理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女性主体的思想史。作者阐述了各种理论和概念范畴,论述了中国启蒙知识分子对妇女整体不断发展的描述,涵盖了优生学、社会性别、性意识、精神分析思想、文学批评、道德伦理以及革命政治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以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阐述中国女性主义理论所关注的性别平等问题。
性别视野中的中国历史新貌 [图书] 豆瓣
作者: 刘咏聪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 7
刘咏聪主编的《性别视野中的中国历史新貌》是第一部从专题史切入,构建性别视野中中国历史新貌的论文集。全书“内篇”上、下共有30多位来自海峡两岸、香港地区、美国及加拿大的作者,分别通过发掘个别专题领域之性别内容而共同参与改写历史、构建历史新貌的初步工程。有关讨论牵涉30多个不同领域中的性别课题,虽未臻齐备,但已尝试尽力包罗,希望能启动以性别思维补充甚至重写历史之长远工作。“外篇”部分则主要选录中外名家导航性语录,内容围绕性别视野如何有利于提升我们对历史之理解,包括整体性论述和断代或分期论述。
《性别视野中的中国历史新貌》力求广泛展示性别视野对中国历史研究的价值。当代学者已不甘停留于努力“在历史中发现女性”的阶段,而是希望以性别作为一项分析工具,挑战既有的历史叙述和解释,并以两性平等立场重新解读历史。随着性别视野的引入,当代史家又同时强调阶级、地域、族群等思维为历史研究带来之活力与贡献。学风所及,中国历史已陆续呈现出纷繁多样的崭新面貌。
身体、空间与科学 [图书] 豆瓣
作者: 刘胜利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 - 1
《身体空间与科学:梅洛-庞蒂的空间现象学研究》是国内第一本空间现象学专著。全书以“空间”这个核心哲学问题为线索,利用身体、空间、科学这三个关键词,讨论了20世纪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现象学家梅洛一庞蒂在牛顿的绝对空间与康德的先天直观形式之外开辟出的理解空间的第三条道路。作者还尝试利用“现象科学”的新概念来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百年学术难题:中医科学性难题,为重新理解和阐释中国的科学传统与文化传统提供了全新的思想资源。
「身體的身體」 [图书] 豆瓣
作者: 林美香 聯經 2017 - 1
服飾關乎人的全部,整個身體、人與身體,以及身體與社會的一切關聯。
──── 羅蘭.巴特
林美香的《「身體的身體」:歐洲近代早期服飾觀念史》一書討論中古晚期至十七世紀,歐洲服飾文化中的重要觀念,包括文雅、中性之事、秩序、國族,並進一步探討這些觀念如何與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以及國際貿易的發展交互作用,促使人們透過服飾重新思考自身形象的塑造,界定個人與教會、社會及國家的關係。
本書從亞當與夏娃為人類所穿上的第一件衣裳之案例,揭開服裝做為人類墮落與救贖之標記的歷程。之後透過伊拉斯摩斯換下奧斯丁修會會服的事件,討論人文學者個人身分認同、職涯變動與形象塑造的問題;卡爾斯達不穿天主教祭衣,改穿學院袍主持聖餐禮,以及霍普拒絕穿上英格蘭教會規定的祭衣,則可說明宗教改革後儀式與服裝的問題。而伊莉莎白女王的侍女霍爾德,因穿著過於華麗而被女王指責,代表服飾法與社會階層變動的關係。最後,想像的個體──「裸體英格蘭人」,因被多樣的異國服飾誘惑,無所適從以致裸露身軀,以此形象為基礎進一步呈現服飾與英格蘭國族認同的關聯。
《「身體的身體」》書中的歷史實例或想像,都代表歐洲近代早期各類劇烈的變動,包括一統教會的解體、國家內部與國際間的戰爭、財富的流動、社會身分的變化、印刷品的流通,以及人口的地理移動,都使得此時代瀰漫焦慮的氛圍。自古以來即與身分、社會秩序密不可分的服飾,在此時期也因各樣變動而逐漸喪失身分區隔的功能。不論是貴族或新興階級,皆致力以最新、最醒目的時尚,塑造個人新形象;時尚不但成為人們回應時代變動的手段,更成為經濟思想與政治論述的核心議題。
不能承受之重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苏珊·鲍尔多 译者: 綦亮 / 赵育春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 - 10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女性及其体型的独特研究之作,首版于1993年,被评为《纽约时报》本年度最杰出图书,亚马逊网站五星级图书,获普利策奖。本书立足于大量的知识背景,从文化批评视角,围绕女性体重、减肥、练习、新闻形象、电影、广告、厌食和易饿症等,揭示了显示社会中存在的大量现象。此书集知识性、实用性和通俗性于一体。阅读此书,人们终于明白为什么许多女性杂志总是把美食说成是“有罪的”,为什么有一种饼被叫做“被巧克力杀死”。此书提出的问题不仅是女性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我们的文化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书,值得我们深思。《纽约时报书评》这样评论此书:“此书将妇女对肥胖的恐惧与妇女力量的恐惧联系起来,这表明:对于女性来说,变得瘦弱意味着机会的增加”。
目录:
致谢/ 1
前言——阅读鲍尔多/ 1
在形象的帝国中:十周年纪念版序言——致凯茜/ 1
导论——女性主义、西方文化和身体/ 1
第一部分身体的话语和概念
这是谁的身体?——女性主义、医学和饮食失调的概念化/ 53
母亲是人吗?/ 81——生育权和主体性的政治/81
作为意识形态的饥饿/ 113
第二部分苗条的身体和其他文化形式
神经性厌食症/ 159——作为文化具体化表现的精神病理学
身体与女性特质的再造/ 190解读苗条的身体/ 213
第三部分后现代身体
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和性属怀疑论/ 245“物质女孩”——消除后现代文化/ 279后现代主体、后现代身体、后现代抗拒/ 312注释/ 339
译后记/ 399
Patients, Power and the Poor in Eighteenth-Century Bristol [图书] 豆瓣
作者: Mary E. Fissel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 7
In early modern England, housewives, clergymen, bloodletters, herb women, and patients told authoritative tales about the body. By the end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however, medicine had begun to drown out these voices. This book uses patients' perspectives to argue that chang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ch and poor underlay this rise in medicine's authority. In a detailed examination of health, healing, and poor relief in eighteenth-century Bristol, the author shows how the experiences of the hospitalized urban poor laid the foundations for modern doctor-patient encounters. Within the hospital, charity patients were denied the power to interpret their own illnesses, as control of the institution shifted from lay patrons to surgeons. Outside the hospital, reforms of popular culture stigmatized ordinary people's ideas about their own bodies. Popular medicine became working-class medicine, associated with superstition and political unrest.
Women in China from Earliest Times to the Present [图书] 豆瓣
作者: Robin D.S. Yates Brill 2009 - 7
This essential reference work provides an alphabetic listing, with an extensive index, of studies on women in China from earliest times to the present day written in Western languages, primarily English, French, German, and Italian. Containing more than 2500 citations of books, chapters in books, and articles, especially those published in the last thirty years, and more than 100 titles of doctoral dissertations and Masters theses, it covers works written in the disciplines of anthropology and sociology; art and archaeology; demography; economics; education; fashion; film and media studies; history;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law; literature; music; medic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tical science; and religion and philosophy. It also contains many citations of studies of women in Hong Kong and Taiwan.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