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批判学派”
全部 | 书籍 (11) | 影视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新异化的诞生 [图书] 豆瓣
Beschleunigung und Entfremdung:Entwurf einer Kritischen Theorie spätmoderner Zeitlichkeit
8.1 (26 个评分) 作者: [德]哈特穆特·罗萨 译者: 郑作彧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1
【媒体推荐】—————————————————————————————
◆ “哈特穆特•罗萨写了一本相当有趣的书,而且正好也为感兴趣的外行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去认识这位耶拿社会学家的工作。这本书虽然思想内涵相当丰富,但相当好懂、一目了然。”
沃尔夫冈•斯多尔茨(Wolfgang Storz),《德国日报》(die tageszeitung)2014年1月4日
◆ “一本需要动点脑筋阅读的读物──但脑筋定会动得很值得。”
哈特穆特•杭特(Hartmut Handt),《讲坛──德国文学杂志》(podium Februar)2014年2月号
◆ “这是一本对后现代社会进行了生动有趣分析的著作。罗萨成功用具有中心主旨的视角,对现代主体的零碎(且负面)的经验统整起来、进行了分析。他也通过这本书,清楚(虽然也相当复杂)地指出了阻碍后现代社会美好生活的关键要素。”
葛特-霍尔各•克雷夫诺(Gert-Holger Klevenow),《社会网──德国社会科学网络平台》(socialnet.de)2014年6月16日
◆ “虽然罗萨的理论分析深入浅出,但正是通过这种写作风格,让他与读者大众联系了起来,并呈现了一个时间紧缺、充满全球化压力、过快生活步调、数字革命和多任务处理的世界。”
亚尔夫•克里斯托弗森(Alf Christophersen),《实用神学》(Praktische Theologie)2017年3月号
【编辑推荐】——————————————————————————————
◆为何你总要查看微信朋友圈?为何你总要更换还没坏的智能手机?为何你总觉得事情繁多但还是不自觉地翻看门户网站?……
◆世界知名社会学家为我们解释你的时间究竟都去哪了?为何你会觉得生活是如此忙碌,以至于没有时间慢慢地体味生活、感悟生命?……
◆ 本书作者师从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领军人物霍耐特,现为法兰克福学派第四代代表人物。
【内容简介】————————————————————————————
◆ 你幸福吗?这个问题似乎很难回答。然而说“我很忙碌”,却能赢得大家的一致赞同。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可以量化为数字的今天,人们似乎又过于忙碌了。为了房子、车子,年轻人不堪负累。在吐槽、自黑过后,你是否想过我们为何会如此忙碌?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罗萨认为,正是不断强化的增长逻辑造成了科技进步、社会变迁、生活节奏的不断加速。尽管智能手机、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但是我们也越来越紧密地被捆绑到不断加速的社会化大生产当中,无法自拔,以至于人们与过往的空间、物、行动、时间、自我和社会不断地疏离与异化。在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基础上,新的异化形式诞生了。
法兰克福学派 [图书] 豆瓣
作者: (德) 魏格豪斯 译者: 孟登迎 / 赵文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11
《法兰克福学派:历史、理论及政治影响(套装共2册)》是德语世界中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关于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著作!《法兰克福学派:历史、理论及政治影响(套装共2册)》全面描述法兰克福学派这一学术群体从魏玛时期建立“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到该所成员流亡美国以及战后返回德国,直至1970年代初期的这段历史,呈现了理论发展的过程以及学术环境和社会政治的背景。《法兰克福学派:历史、理论及政治影响(套装共2册)》通过评论性传记对学派的主要人物如霍克海默、阿多诺、洛文塔尔、弗洛姆、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刻画,由此展现出一幅法兰克福学派迁延发展的生动画卷。
哈贝马斯 [图书] 豆瓣
Habermas
8.8 (1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詹姆斯·戈登·芬利森 译者: 邵志军 译林出版社 2010 - 1
作为当今在世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哈贝马斯思想浩瀚宏富,著作卷帙浩繁。本书作者对哈贝马斯的介绍落笔于哲学、语言、道德、政治、法律和社会理论等各个方面,并且自始至终将叙述重点放在对哈贝马斯思想的总体把握上,呈现给读者“一个用粗线条构成的轮廓分明的思想家头像”。借由清晰、浅显的行文,作者表明,哈贝马斯的理论如何从整体上回答了关于现代社会本质的重大问题,又如何影响着我们对当代各种主题与事件的看法。
权力的批判 [图书] 豆瓣
Kritik der Macht: Reflexionsstufen einer kritischen Gesellschaftstheorie
作者: [德]阿克塞尔·霍耐特 (Axel Honneth) 译者: 童建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11
《权力的批判:批判社会理论反思的几个阶段》是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霍耐特的重要著作,它为讨论从阿多诺、霍克海默到福柯、哈贝马斯的整个批判理论传统提供了一个概述和框架。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把进入重要但复杂作家作品的宝贵钥匙,并且在解读中,霍耐特摸索出自己的道路,坚持认为有必要发展一种冲突和斗争的理论。
此外,最重要的是本书对米歇尔·福柯的作品进行了独特的解读。福柯与批判理论之间的关系,常常被唤起而没有被真正讨论过,但在这里找到了一个了不起的阐释。在哈贝马斯与法国后现代主义紧张的论战背景下,本书对福柯作品在德国的接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批判理论 [图书] 豆瓣
Critical Theor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6.5 (8 个评分) 作者: [美]斯蒂芬·埃里克·布朗纳 译者: 孙晨旭 译林出版社 2019 - 5
【内容简介】
批判理论于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工作中,这群德国的犹太人学者试图诊断,甚至还想治疗社会的各种弊病,特别是法西斯主义和资本主义。斯蒂芬•埃里克•布朗纳在本书中勾勒了批判传统的代表人物(如西奥多•阿多诺、赫伯特•马尔库塞、于尔根•哈贝马斯等)的主要思想,以及这一传统的许多重要文本和经验研究,并解释了诸如异化和物化、文化产业和压迫性宽容、非同一性和乌托邦等概念。此外,书中还揭示了一系列概念和主题,正是它们将批判理论与更为传统的哲学理论区分开来。
【名人推荐】
布朗纳教授的这本篇幅不大的小书,聚焦于与批判理论紧密关联的异化、物化、工具理性、文化产业等概念,不仅追溯了这一理论及法兰克福学派的来龙去脉,而且突出了批判理论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是我们进入这一主题的理想读物。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创始院长、法兰克福学派及批判理论资深研究专家 陈振明
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 [图书] 豆瓣
Mass Communications and American Empire
作者: [美]赫伯特. 席勒 译者: 刘晓红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7
本书是批判传播学领域内的经典之作。它首次联系大传播的两大功能——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全面剖析了美国大众传播的结构与政策。作者以其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独立立场,紧扣现实问题,广泛地从工业和政府方面汲取信息,批判地研究美国的信息机构和产品如何被用来支持其在全球的帝国政治。其对于美国全球统治过程中媒介-文化力量作用的强调,对于我们理解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发展和转变,进而理解美国大众传媒的功能,以及其政治、经济和外交的议程设置结构,不无裨益。
Critical Theory [图书] 豆瓣
作者: Max Horkheimer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1975 - 10
These essays, written in the 1930s and 1940s, represent a first selection in English from the major work of the founder of the famous 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 in Frankfurt. Horkheimer's writings are essential to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llectual background of the New Left and the to much current social-philosophical thought, including the work of Herbert Marcuse. Apart from their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even from their scholarly eminence, these essays contain an immediate relevance only now becoming fully recognized.
Critique of Forms of Life [图书] 豆瓣
作者: Rahel Jaeggi 译者: Ciaran Croni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For many liberals, the question “Do others live rightly?” feels inappropriate. Liberalism seems to demand a follow-up question: “Who am I to judge?” Peaceful coexistence, in this view, is predicated on restraint from morally evaluating our peers. But Rahel Jaeggi sees the situation differently. Criticizing is not only valid but also useful, she argues. Moral judgment is no error; the error lies in how we go about judging.
One way to judge is external, based on universal standards derived from ideas about God or human nature. The other is internal, relying on standards peculiar to a given society. Both approaches have serious flaws and detractors. In Critique of Forms of Life, Jaeggi offers a third way, which she calls “immanent” critique. Inspired by Hegelian social philosophy and engaged with Anglo-American theorists such as John Dewey, Michael Walzer, and Alasdair MacIntyre, immanent critique begins with the recognition that ways of life are inherently normative because they assert their own goodness and rightness. They also have a consistent purpose: to solve basic social problems and advance social goods, most of which are common across cultures. Jaeggi argues that we can judge the validity of a society’s moral claims by evaluating how well the society adapts to crisis—whether it is able to overcome contradictions that arise from within and continue to fulfill its purpose.
Jaeggi enlivens her ideas through concrete, contemporary examples. Against both relativistic and absolutist accounts, she shows that rational social critique is possible.
传媒批判理论 [图书] 豆瓣
作者: 潘知常 林玮 2002
    作者简介
潘知常,1956年生,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被特聘为副教授,1993年被特聘为教授。1992-1999年任南京大学企业形象研究中心主任,同时历任《美学与文艺学研究》副主编,中国民盟中央委员,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 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广播受众研究会理事,中国青年美学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美学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