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掌故”
全部 | 书籍 (34) | 影视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逝去的武林 [图书] 豆瓣
8.2 (30 个评分) 作者: 李仲轩 口述 / 徐皓峰 整理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6 - 11
武侠小说和武侠影视多年来高温不退,而真实的武术和武林到底是什么样子?始终浓雾重重,一般民众难有概念,甚至会觉得武侠文化仅是想象和虚言。《逝去的武林》这本书则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武林。
真实比想象更精彩,清朝灭亡后,民间习武的禁忌被打破,为解救民族危机,孙中山、冯玉祥等政界领袖提倡武风,甚至直接在武馆任职,中华武学呈现出一个高峰期,其中形意拳一门风光无限,代表着武术实战的最高水平。
李仲轩先生年轻时,拜入三位形意拳大师门下,后退隐几十年,未曾受过武术表演化和商品化潮流的侵扰,他所见证的三位大师的生活、功夫造诣,令人窥见了原汁原味的中华武学。
李仲轩先生生于书香门第,被唐维禄悉心培养,后又被尚云祥、薛颠破例收于门下,三位大师着重的是他的文化素质。果然,一个甲子过去,人间经过又一上轮回,当三位大师的徒弟一辈人尽数凋零的时候,李仲轩凭借他的文化素质,给世人留下了三位大师的言行和武学。
收李仲轩为徒,是三位大师早有的深意。老一代拳师多因文化水平所限,即便武功修为很高,却深陷无法表达之苦,李仲轩能留下文章,是中华武术的一次险胜。
书中有武林事件,老一辈武者的思维意识,更有区别于西方技击、为我中华所独有的训练体系。武术来源于道家文化,但当今往往练武是练武、道学是道学,武术失去了上通道学的途径,此书则把两者联系在一起,道出了武术的无限进境。
这不单是给武术界看的书,更是一本给普通人看的书,此书有着具体而微的种种细节,滴水映月,反映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安持人物琐忆 [图书] 豆瓣
7.1 (11 个评分) 作者: 陈巨来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1 - 1
本书为现代著名篆刻家陈巨来先生的回忆录,书中回忆了其师友以及与其有交往的民国文艺界、政界风云人物的轶事,文字幽默,感情真挚。
故宫退食录(上下) [图书]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朱家溍 紫禁城出版社 2009 - 10
本书书按性质归类分为十二组,大致是:一、在故宫工作与碑版书画等的鉴定,二、珐琅、牙角、雕漆、书籍等器物的研究,三、先世遗泽,四、书序,五、清宫礼俗,六、有关宫廷生活的作品(包括影片)正误,七、宫庭和贵胃演戏情况,八、四时府邸园林,九、记先贤,十、有关故宫博物院诸事,十一、京剧及一些名演员,十二、方言及饮食。内容多,是名副其实的知识宝库。记琐闻于备掌故之外,还多有风趣,是这本书的一大特点。书中涉及的门类很多:书法、名画、碑帖、法琅、瓷器、掐丝法琅、漆器、木器、图书、古砚、古建筑、明清室内装修陈设、园治、明清历史、戏曲史、饮食等等,篇篇开卷有益,非常耐读。
京剧谈往录 [图书] 豆瓣
作者: 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北京出版社 1985 - 4
本书是有关京剧史料的著作,其中收录了中国最著名的科班――喜连成科班与中国最著名的戏校――中华戏校的情况,各个流派的名家如孙菊仙、余叔岩、程砚秋、荀慧生、金少山、姜妙香、言慧珠的风格特点、异闻趣事,以及一些流派的形成及特色。史料翔实准确,丰富具体,文字流畅,娓娓叙来,颇值一读。
庚子西狩丛谈 [图书] 豆瓣
作者: 吴永口述,刘治襄笔记 中华书局 2009 - 11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及光绪帝仓惶出逃。怀来知县吴永仓促接驾,却应对有方,受慈禧宠信,奉旨办理前路接待。该书即为他随扈西行时的所历、所见、所闻,有“信史”之誉,是研究中国近代史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掌故(第一集) [图书] 豆瓣
作者: 徐俊 主编 / 严晓星 执行主编 中华书局 2016 - 6
大致说来,掌故就是了解沿革、记录事迹、留存轶闻,用宏大叙事中多余的素材,做一点并不多余的事情,反映的都是历史关节、人生片段、世相掠影。《掌故》关注重点在近代以来,百余年内,宜以写人和叙事为主,梳理、考证旧史,当多用罕见材料,道人所未道,并强调文人高雅的 趣味与不俗的境界——这后一点,正是掌故区别于其他历史文献的重要特征。我们当然也期待作者撰写亲身见闻,但时移世异,百态丕变,耆旧凋零,堪称最大的难题。也许只能说,有一代人的心史,也就有一代人的掌故。
人物百一录 [图书] 豆瓣
作者: 胡文辉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4 - 1
本书是学者胡文辉的人物随笔,主要写陈寅恪、钱锺书、章太炎、梁启超等大学者的治学历程,百一录,一人一题,号为百一荟萃之意。诸多学林人物掌故逸事,尽萃于此编。
注史斋丛稿(增订本)(全二册) [图书] 豆瓣
作者: 牟潤孫 中華書局 2009 - 7
《注史斋丛稿(增订本)(全2册)》讲述了:牟润孙先生1908年生于北京,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毕业,受业于陈垣先生、顾颉刚先生,并从柯劭忞先生受经学。早年曾任教于河南大学、上海同济大学、上海暨南大学、台湾大学。1954年,应钱穆先生邀请赴港,就任新亚书院文史系主任、新亚研究所导师,兼图书馆馆长;文史系分立后,任历史系主任。1964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首任讲座教授,直至1973年退休。1988年11月逝世于香港。生前为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
牟润孙先生治学博贯经史,淹通掌故,勤于著述,为世所重。历年发表的论文,最初结集为《注史斋丛稿》,于1959年8月由香港新亚研究所出版,共收论文十四篇,乃其五十岁之前的著述。1987年3月,中华书局出版《注史斋丛稿》增补本,补人其后二十多年间的论文十二篇。牟润孙先生逝世后,其弟子李学铭、佘汝丰先生等,依据先生遗愿,将牟先生生前选定的七十篇文章合编为《海遗杂著》,1990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海遗杂著》所收文章内容广泛,包括史事考证、政事述论、思想阐发、人物回忆、往事追述、名物商讨,以至小说、戏曲评论之属。
花随人圣庵摭忆(上中下) [图书] 豆瓣
作者: 黄濬 著 / 李吉奎 整理 中华书局 2008 - 7
《花随人圣庵摭忆》为民国时期出版的一部笔记资料,原稿最初连载于《中央时事周报》,续刊于《学海》,起迄于1934年至1937年8月。积时既久,汇成巨帙。该书出于福建侯官(今福州)黄濬之手,素被学界所重视。
有关《摭忆》成书经过,黄氏友人瞿兑之在该书序中曾说明原委,略谓,黄氏生前,将编定之“二巨帙”邮瞿;瞿“乃稍纠其笔误数处,并志所疑于眉端”。此稿随为天津孔某借阅。黄伏法后,孔某关河转徙,但仍守信将原稿退瞿,还付黄家。黄家乃于北平付印,并乞瞿氏作序。序中未明言该书付印包含多少条目,亦未言印刷情形。该书之序写于昭阳协洽之年(即癸未,1943年)。是为初版。初版仅印百部,未广流传,且非全编。上世纪六十年代,香港龙门书店高伯雨据1943年初版影印。该二种版本相同,仅收至1936年12月为止,全目347条。黄氏友人林熙称,在黄被诛后,“很怀念这部笔记,深恐年深日久渐被消灭,而不知北平已有单行本也,因耗重资请人入某大学图书馆检出《中央时事周报》,以一年之力钞为八大册。未经印入单行本那部分文字,曾于1966年刊于《大华半月刊》,今又印单行本,名曰《补篇》云”。
自《摭忆》一书行世以来,除非常岁月,学界之评价,实无大异。率皆持人书分论主张,即不以人废言。刊印初版之黄澄怀、瞿兑之,以及居港之林熙,或为黄氏兄弟,或为生前旧雨,尚有某种亲情故谊在(即此辈亦是《摭忆》成书之功臣),而与黄濬毫无关系者,若郑逸梅、邓云乡诸先生,亦高度评价该书之文史价值,促成重新刊印。上世纪六十年代,旅美房兆楹教授(美国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之主要撰稿人),对香港龙门书店老板周康燮“竭力推荐”此书,谓“它的史料价值很高,而且在近五十年来用文言写的笔记中,堪称首屈一指,实在值得予以翻印,供给学术工作者参考”。因而周氏决定影印发行。
中国大陆学者,陈寅恪先生当是最早肯定《摭忆》史料价值之一人。陈著《寒柳堂未定稿》记述:日本投降,“重返清华园,始得读秋岳之书,深赏其旸台山看杏花诗‘绝艳似怜前度意,繁枝留待后来人’之句,感赋一律”。“秋岳坐汉奸罪死,世人皆曰可杀。然今日取其书观之,则援引广博,论断精确,近来谈清代掌故诸著作中,实为上品,未可以人废言也。”在《寒柳堂未定稿》(补)中,陈先生弟子刘适(石泉)引黄萱函称:“陈师对于黄秋岳的摭忆备极赞赏,他说:‘秋岳虽坐汉奸罪死,不当以人废言’”。迨晚岁拟《寒柳堂未定稿》时收入此诗,题目改称《丁亥春日阅花随人圣庵深赏其游旸台山看杏花诗因题一律(一九四七年春)》。约二十年间,他无改固常,坚持人书分论之初衷。
黄濬少年入京,自谓居北京三十年,熟习北方风土人情。既入世,同权宦显要,前辈名公相接席,周旋唱和,殆无虚日。耳食既多,目见益广,对清代民国之史事掌故与夫人物轶事,详为记述,或加考订,或予议评。推而及之,远及上古,旁涉海外,于军国大政、宫廷秘史、财政金融、人际交往、旅游山水、生产环保乃至社会万象,林林总总,匪特内容丰富、议有见地,且文字生动,委婉传神,足称洋洋大观。说者谓,其“所据资料,除杂采时人文集、笔记、日记、书札、公牍、密电以及有关的一些外国人著述外,亦多本人亲自经历和目睹耳闻者”,故有裨史事,良可征引;“瞿兑之推重该书谓‘与夫交游踪迹,盛衰离合,议论酬答,性情好尚,而一时政教风俗之轮廓,亦显然如绘画之毕呈’,伦比洪迈之《容斋随笔》,确非谀词”。《摭忆》一书作为笔记史料之价值,已可概见。
还有1个属于同一作品或可能重复的条目,点击显示。
古城返照记 上下 [图书] 豆瓣
作者: 徐凌霄 同心出版社 2002 - 1
一部尘封70年的我国第一部京味长篇纪实小说;
一部名记者以“史笔”留给我们的“清明上河图”。
当年《时报》连载刊出,一时洛阳纸贵,好评如云。胡适先生颇称其佳,恨未全阅。
《古城返照记》集近代文史掌故之大成,开京味长篇纪实小说之先河,约60余万字,分上下卷。上卷宦海浮沉,反映了袁世凯称帝前后政坛人物明争暗斗种种鲜为人知的故事。小说中涉及到京师大学堂,科举制度的考场作弊及戌变法等方面,涉及如章太炎、张之洞、康有为等诸多真实的历史人物,读来犹如一部用小说体写成的近代史。下卷梨园盛事,记述京剧的发展、变迁及及历史上几位著名演员如谭金鑫培、梅兰芳的“走红”史。小说虽言梨园事,实涉及当时京城社会民风民俗、三教九流,掌故迭出,今天读来,依然生动传神。对于我们以史为鉴,不无裨益。
尺素风雅:近世文人书札 [图书] 豆瓣
作者: 管继平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8 - 7
《尺素风雅:近世文人书札》选录近代以来章太炎、张元济、陈独秀、鲁迅、周作人、沈从文、钱钟书等38位文化名人的书札,其中部分信札系书首次公开。本书以近世文人的一件函札作为主线,通过解读书信内容,畅谈谈那个时代的人物命运、交游故事以及书法风格。
“我更感兴趣的是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中,挺立历史潮头的那批文化名人,他们在五四运动前后站在时代前列,对历史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属于标杆性的人物。他们的书信、手稿可以为大时代提供更多的研究信息。”——管继平
记忆 [图书] 豆瓣
作者: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4
“北大考古90年、考古专业60年”院庆之际,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制定了一份北大考古口述史编写计划,对北大历年的考古师生进行大规模、不设题目、不限时间的访谈,请他们把自己记忆中的北大考古描述出来,把他们人生与北大考古千丝万缕的关系梳理出来,把他们对北大考古的评价与期望贡献出来。这将是研究北大考古历史的最为生动和直接的宝贵资料。本书首先采纳了49级至52级17位先生的访谈笔录,分别请他们审阅定稿后,汇成《记忆——北大考古口述史》的第一集编辑出版。
掌故(第二集) [图书] 豆瓣
作者: 徐俊 主编 / 严晓星 执行主编 中华书局 2017 - 4
2016年《掌故》第一集出版,半年内连续印行三次,可以说颇获读者好评。2017年,我们推出《掌故》第二集。本集中更是名家云集,如白谦慎、许礼平、艾俊川、范旭仑、胡文辉、柳向春等十几位当代知名作者,再次聚焦近代以来百余年内的文坛、学林、政界、艺苑的人物与故实。
如刘聪先生的《吴湖帆和周鍊霞的订交与相识》,通过吴氏的《佞宋词痕》、吴周二人合作的书画及题跋,以及同时代人物的日记、年谱等资料,详细钩沉了吴周二人的订交与相识。艾俊川先生的《小万柳堂纪事》,条分缕析,运用海内外多种资料,披露了廉南湖、李经迈公案真相与小万柳堂始末,并比勘、考证吴芝瑛书法的亲笔和代笔等爱好者关心的内容,让闻名于近世鉴藏史的小万柳堂“走出旧掌故,显露真面容”。柯愈春先生与学者谢兴尧为至交,用十七个片段写出前辈风貌,非外人所能道者。许礼平、白谦慎两位追记各自交游的长者往事,其文醇,其思远。同为一代人的范旭仑、雷燮仁关注看似不足道的细节,却都着意由外而内描摹人物,星花旧影,耐人寻味。我们还首次在中国大陆发表已故画家周昌谷先生的未刊旧作,并期待挖掘更多有价值的同类稿件。
而在第一集精彩亮相、读者已不陌生的“老作者”们,这回也都出手不凡。尤其是备受赞誉的雪克老人,回忆一代词宗夏承焘,距离、角度都恰到好处,趣味情致更微妙可喜。柳向春、胡文辉、励俊都从艺术史上的名作入手,聚焦人与物在历史中的浮沉进退。“掌故界”的后起之秀宋希於,仍是本集中最年轻的作者,这次贡献的是《〈沁园春•雪〉在延安的流传》。继第一集追溯“掌故”的源流之后,此番还特意邀请何家干先生介绍四十年前香港的《掌故》月刊,一来向这本同名刊物致敬,二来也正视掌故易于“给夹带私货的人开方便之门,拔高自己、添油加醋,或无中生有、罔顾史实”的不足,作为警醒。
封面照片为掌故大家高伯雨(1906-1992)、林翠寒夫妇与友人来维思及古琴家汪孟舒、郑颖孙等合影(1934年摄于北平东兴楼)。
长安骨董客 [图书] 豆瓣
作者: 宗鸣安 西安出版社 2018 - 4
《长安骨董客》以纪实的手法描摹了近百年来西安古玩文物市场上形形色色的人与事,闻人大腕,贩夫走卒,在书中产生难以想象的交集。
西安为古迹名城,海内赏文玩者皆以此城为宗,但因古玩行事涉隐秘,了解者不多。
《长安骨董客》作宗鸣安者为古玩从业者,耳闻目见,资料翔实,以此成书,是此领域内的补白之作。
新编古春风楼琐记 [图书] 豆瓣
作者: 高拜石 作家出版社 2003 - 9
《古春风楼琐记》是海峡两岸新闻界的前辈高拜石先生的著作,原文曾在台湾《新生报副刊》连载,历时十余年,先后两次结集出版,影响长久而巨大。全著洋洋三百万言,状写了清末明初间五百余位各色各相人特,颇多鲜为人知和历史掌故,弥足珍贵的重要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以人物而论:有贩夫走卒,草寇游侠,淑女名垦,王公大臣,以至义发志士;以记事而论:或涉香艳,或涉壮烈,或涉忠勇,或涉奇诡,或涉逸趣,读之使人爱,使人恨,使人怜,使人悲,使人悟,或使人热血沸腾不异一掷头颅,或使人感慨愤激而太息不已。高氏笔力雄放,酣畅舒展;学养深厚,纵横自如;所引诗、词、联、赋,亦多佳构;全著之文学、美学品位甚高。高氏治史态度严谨,褒贬严格,近百年间风起云涌的国事、家事、天下事,都囊括在这一本本的《锁记》中,绝对值得您细细品味。
菊坛旧闻录 [图书] 豆瓣
作者: 丁秉鐩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5 - 10
目录

侯序

国剧名伶轶事

吴序
张序
前言
金少山在北平
张伯驹的《空城计》
杨小楼空前绝后
雪艳琴和陆素娟
李万春与李少春
且说四小名旦
小生隽才叶盛兰

青衣·花脸·小丑

刘序
自序
程砚秋
一、家世与师承
二、从搭班到挑班
三、程派新戏
四、剧艺特色
五、革新作风
六、个性与为人
侯喜瑞
郝寿臣
一、农农世与师承
二、演戏生活
三、剧艺特色
四、与高、马、杨合作的好戏
五、个性与新戏
六、金、郝、侯的比较
七、弟子和唱片
名丑
一、前言
二、王长林
三、郭春山
四、王福山
五、傅小山
六、萧长华
七、慈瑞泉
八、曹二庚
九、贾多才
十、马富禄
十一、茹富蕙
十二、叶盛章
十三、孙盛武

孟小冬与言高谭马

王序
邱序
自序
敬悼孟小冬前辈
孟小冬丧仪哀荣
孟小冬遗音整理经纬
孟小冬剧艺管窥
言菊朋走火入魔
高庆奎慷慨激昂
谭富英其人其事
马连良独树一帜
马连良挑班二十年
马连良剧艺评价

附 录

敬悼平剧评人丁秉(1916-1980)
故都梨园三大名妈
谈谈《朱砂痣》
杨宝森的《洪羊洞》
尺牍丛话 [图书] 豆瓣
作者: 郑逸梅 2004 - 5
本书是掌故大家、补白大王郑逸梅的最后一部未刊作品,主要记载了收藏名家信札的知识、趣闻、收藏流变情况等,以及《淞云小语》等小品集五种, 附吴湘帆小传。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