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民商法”
全部 | 书籍 (15) | 影视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中国公司法 [图书] 豆瓣
作者: 王军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本书以中国公司法的规范解释和应用实践为中心,借助真实案例,展示法律适用,激活法律解释,检讨法学理论,并通过提问激发思考,鼓励探索。
本书不同于传统的讲解型教科书,因为它贯穿大量有待探讨的案例和基于案例引申的问题;也不同于单纯的案例教材,而是将案例与原理阐释和规范解说紧密结合在一起,案例服务于原理和规范的理解与运用。案例的功能主要不是提供例证,而是供读者观察法律适用,挖掘法律适用中的新问题,对法律规范和理论本身予以反思;案例附有评论和分析,但无意设定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通过观察发现更多问题,运用原理分析和解释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德国民法通论 [图书] 豆瓣
作者: (德)卡尔·拉伦茨 译者: 谢杯栻 等 法律出版社 2004 - 1
《德国民法通论》(上下)这部教科书中,作者卡尔•拉伦茨主要追求的是下列学术宗旨:不仅仅局限于对《德国民法典》总则编中的法律规定作出阐述,除此之外还要揭示私法的基础,并使读者意识到民法的体系和基本概念。在阐述民法的体系时,拉伦茨不仅分析了所谓的“外在体系”,而且还力求揭示所谓的“内在体系”。在这里,“外在体系”是指对法律事实和法律制度所作的概念上的整理和阐明;而“内在体系”则是指支配整个民法的基本原则以及这些原则之间的实质联系。
民法总则 [图书] 豆瓣
作者: 王泽鉴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 7
在这本《民法总则》中,作者王泽鉴了应用一种“实例研习”法来讲解,这种方法是在讲授民法理论时,通过一定的实例去讲述,而不是仅仅讲抽象的理论。这些实例有的取自现实的司法实践(即如判例和案例),有的出自讲授者的设想或编制,因而可以涉及民法的每一方面、每一理论,而不受限制;另一方面,这些实例仍是按照民法的体系,以民法法典的编制体系为依托。学生学过后得到的仍是全面的民法理论,不只是一些片断的东西。
《民法总则》1982年在台湾初版,经反复修改补充,始成现在的规模。中国大陆的民法体系虽与台湾的民法体系略有差异,但就整体而言,民法理论基本相同,所以这部书对中国大陆的民法学者也是有所教益的。
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 [图书] 豆瓣
作者: 黄茂荣 法律出版社 2007 - 10
《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第5版)》是台湾学者在法理学方面的一理论研究成果。作者以体系化的研究方法从学理和实证的角度详尽阐述、探讨了法律解释与法律漏洞之补充等学术疑难问题。书中全面评介了德国学者在此问题上的学说、争鸣,同时有机结合台湾地区的“法制”两头阐发了作者个人的独创见解,给读者以说理透彻、深入浅出的印象。该书为我们了解台湾地区法学研究动态、借鉴其学术成果开辟了新的视野。
外国民商法精要 [图书] 豆瓣
作者: 谢怀栻 法律出版社 2006 - 1
《外国民商法精要》(增补版)是我国著名法学家谢怀栻先生撰写的一本非常重要的民商法学著作。該书初版发行以来,深受读者欢迎。先生在书中精练、准确、系统、深入地阐述与讲解了大陆法系民法与商法的基本理念、精神、原则、规则、制度及其发展趋势。作为受教于先生二十多年的弟子,我曾多次通读該书,并从中深受教益。我认为,該书不仅对于初学民法者极具裨益,也是民法研究工作者与实务界人士的重要参考书籍。我衷心地向广大读者推荐《外国民商法精要(增补版)》,希望读者能够从中受益,也期望读者在阅读《外国民商法精要》(增补版)后能够对我国一代民法大师谢怀栻先生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风范与高尚的人格精神有更多的了解!
民法总则 [图书] 豆瓣
作者: 郑玉波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 8
《民法总则》主要内容:民法为私法之基本法,而民法总则又为民法之基本部分,举凡私法上之原理原则,如私权之主体——人、私权之客体——物、及私权之变动——行为等基本问题,胥在于斯,帮习法者必以民总为始,而用法者亦必以民总为重。
《民法总则》以我民法总则编为主要之论究对象,除对于上述之基本问题,均分别予以剖述外,并轩重于下列二端:
一、外国之比较:外国立法例乃他山之石,如能参证比较,则对于本国法之研究,庶可作优劣适否之判断门吊销我现行民法,其内容多自大陆法系诸国继受而来,追本溯源,对于外国法(母法)之研究,尤属必要。因而《民法总则》特将法、德、瑞、日、泰五国民法有关条文,随书中引述我民法条文之所在,分别译注于该段正文之后,俾资比较。
二、特殊问题之探究:民法总则中,不少特殊问题,如法人之侵权行为能力,公序良俗,权利之滥用等项,或则学者间言论纷纭,或则其内容难作具体之诠释,凡此均宜详加探讨,《民法总则》特就此草拟专论数篇,分别附于各该章之末,聊供参考。
商标与不正当竞争法 [图书] 豆瓣
作者: 孔祥俊 法律出版社 2009 - 7
《商标与不正当竞争法:原理和判例》阐释了商标不与不正当竞争法的基本原理,剖析了典型判断,解读了相关法律、司法解释和司法政策,既具有原理性著作的系统性和基础性,又具有专题性著作的研究深度和实用性,原理与判例相印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法律、司法解释与司法政策相交融,是一部具有权威性和前沿性的力作。
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 [图书] 豆瓣
作者: 王泽鉴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 7
法学乃实用之学,旨在处理实际问题,实例研究系依据法律论断具体案件当事人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为发现可适用于案例事实的法律,一方面须本诸案例事实去探寻法律规范,另一方面须将法律规范具体化于案例事实。此所涉及的是一种相互阐明的思考过程,具有法学方法的意义。《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请求权基础理论体系》,乃在建构请求权基础的理论体系,期能为实例解题提供可资遵循的思维及论证方法,以增进法律适用的合理性及客观性。此书系以台湾的《民法》为论述对象,主要参考价值应在于其方法论上的运用。
合同法总论 [图书] 豆瓣
作者: 韩世远 法律出版社 2011 - 8
《合同法总论(第3版)》修订的动因是:其一,出台了新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其二,裁判实务产生了新案型、新问题;其三,学术研究在主客观方面均有新进展;其四,获得了一些新资料。本次修订是全面的,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均较前版有明显的进步。在内容方面,结合新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特别是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逐处修订《合同法总论(第3版)》内容。另外,刊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上面的案例,也是本次修订关注的重点之一。
民法研究指引 [图书] 豆瓣
作者: 〔日〕大村敦志 / 〔日〕道垣内弘人 译者: 徐浩 / 朱晔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本书以“魂”“型”“体”“技”“响”五条主线,为读者揭示了撰写民法乃至法学学术论文需要注意的各方面问题。我们认为:这是年富力强的成功学者对多年指导学术论文写作和自己撰写学术论文过程中领悟到的、有共通性的经验的总结,其全面性和权威性不容置疑。可以不夸张地说,如果能掌握本书之要义,则所写作的硕士论文得到通过肯定不成问题;而如果要进入法学研究领域工作,则更应该将其作为“必携”之“手册” 以为时常翻阅之“工具”,方可少走弯路。
宪政制衡与日本的官僚制民主化 [图书] 豆瓣
作者: 淳于淼泠 2007
《宪政制衡与日本的官僚制民主化》主要内容:从民主化的角度研究战后日本官僚制,是一项较新、牵涉面广的研究课题。《宪政制衡与日本的官僚制民主化》在提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着重对战后日本官僚制民主化的成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主要从与官僚制民主化有着直接密切关联的历史因素、宪政制度、政党政治、利益集团、社会监督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而对于影响和促进官僚制民主化的选举制度、政治文化、社会结构等方面均未具体深入展开,使《宪政制衡与日本的官僚制民主化》的研究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包括资料的占有、史料的把握、理论的分析、文字的琢磨和研究的方法等,《宪政制衡与日本的官僚制民主化》所涉及的不少地方也有待进一步深入展开研究,比如信息时代、经济全球化、电子政务对官僚制民主化的影响等等。
知识产权法教程 [图书] 豆瓣
作者: 王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8
《知识产权法教程(第3版)》自2007年9月出版之后,国内外知识产权立法和司法实践都出现了许多新的进展和变化。2008年年底全国人大对《专利法》进行了第三次修改,2009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审理涉及驰名商标保护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而有价值的新案例更是层出不穷,同时也引发了许多理论与实务中的新问题。这些新发展需要在书中得到反映。另外,笔者的《网络版权法》也于2008年12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而且与《知识产权法教程(第3版)》同属于“21世纪民商法学系列教材”。为了避免重复,也需要调整《知识产权法教程(第3版)》第一版中涉及网络著作权问题的部分内容。
为此,笔者此次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知识产权法教程(第3版)》进行了修订:一是根据新《专利法》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更新。二是删除了涉及网络环境中著作权保护的“理论研究”和“典型案例分析”,只留下了为理解“信息网络传播权”所必不可少的内容。三是增加了新的“理论研究”、“典型案例分析”,并适当删除了较老的案例。四是更正了第一版中存在的错误或不当之处。限于笔者的水平,修订后《知识产权法教程(第3版)》中一定还存在不少问题。笔者诚恳地期待各位读者的批评指正,也会在今后的修订中不断对《知识产权法教程(第3版)》加以完善。
民法法律行为理论之全部 [图书] 豆瓣
作者: 芮沐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 11
目 录
总序…………………………………………………(I)
凡例…………………………………………………(I)
自序…………………………………………………(1)
第一章权利与义务………………………………………………(1)
第一节权利………………………………………………(1)
一、权利与法益………………………………………………(1)
二、权利主体…………………………………………………(3)
三、权利之分类………………………………………………(7)
第二节义务……………………………………………(25)
一、义务概念之分析………………………………………(25)
甲、权利与义务之关系………………………………(25)
乙、义务之目的………………………………………(26)
丙、义务与非义务之区别……………………………(27)
二、义务之主体……………………………………………(29)
三、义务之内容……………………… ………………… (30)
四、义务与责任……………………………………………(31)
第二章权利之行使……………………………………………(35)
一、概说……………………………………………………(35)
二、行使权利之限制………………………………………(39)
三、权利之私力救济 ………………………… ……… (40)
甲、正当防卫… ……………………………………(41)
乙、紧急避难……………………………………… (44)
丙、自助行为…………………………………………(46)
第三章法律关系与法律事实…………………………………(49)
一、概念……………………………………………………(49)
二、权利之取得……………………………………………(50)
甲、原始取得与继受取得……………………………(50)
乙、移转继受与创设继受……………………………(52)
丙、个别继受与总体继受……………………………(55)
三、权利之变更与消灭……………………………………(57)
四、法律事实之分类………………………………………(59)
第四章法律行为………………………………………………(71)
一、概论……………………………………………………(71)
二、法律行为之部分………………………………………(74)
三、单独行为与多面行为…………………………………(77)
四、处分行为………………………………………………(81)
五、行为能力………………………………………………(87)
六、处分能力………………………………………………(95)
第五章意思表示………………………………………………(100)
一、概说……………………………………………………(100)
二、意思表示之分类………………………………………(102)
三、契约……………………………………………………(112)
四、意思与表示之不一致…………………………………(122)
五、意思表示之错误………………………………………(125)
六、意思表示之欺诈与胁迫………………………………(131)
第六章条件及期限……………………………………………(137)
一、附有条件之法律行为…………………………………(137)
二、附有期限之法律行为…………………………………(144)
第七章无效及撤销……………………………………………(146)
一、概说……………………………………………………(146)
二、无效……………………………………………………(148)
三、撤销……………………………………………………(150)
第八章消灭时效………………………………………………(156)
一、概说……………………………………………………(156)
二、消灭时效与除斥期间…………………………………(157)
三、消灭时效之成立条件…………………………………(162)
四、消灭时效之计算………………………………………(164)
五、消灭时效之效力………………………………………(168)
第九章代理 …………… ……………………… ………… (170)
第一节意定代理………………………………………(170)
一、代理之概念……………………………………………(170)
二、代理人之代理意思……………………………………(172)
三、代理人必以他人之名义………………………………(173)
四、代理行为之构成………………………………………(176)
五、自我订约………………………………………………(178)
六、非代理之各种情形……………………………………(181)
代理权………………………………………………………(184)
一、代理权及其授与………………………………………(184)
二、代理权与其基本法律关系……………………………(186)
三、代理权授与中之行为能力问题………………………(190)
四、代理权之范围…………………………………………(191)
五、代理权之消灭…………………………… ………… (192)
六、代理之代理……………………………………………(194)
七、代理权授与无除外性…………………………………(195)
代理之效果…………………………………………………(195)
第二节法定代理………………………… ………… (202)
第十章无因管理………………………………………………(205)
一、概说…………………………………………………(205)
二、无因管理之分类………………………………………(207)
三、无因管理之要件………………………………………(208)
四、管理人之义务…………………………………………(210)
甲、积极义务…………………………………………(2lO)
乙、赔偿义务…………………………………………(211)
五、本人之义务……………………………………………(214)
第十一章不当得利(上)法律上原因……… ………… (218)
一、法律上所谓“加利行为”……………………………(218)
二、加利行为之法律上目的………………………………(219)
三、抽象加利行为…………………………………………(231)
第十二章不当得利(下)……………………………………(239)
一、不当得利之条件………………………………………(239)
甲、概说…………………………………………… (239)
乙、一般不当得利之条件……………………………(240)
丙、特种不当得利之条件……………………………(249)
二、不当得利主张之内容…………………………………(255)
三、不当得利之义务人……………………………………(258)
第十三章侵权行为……………………………………………(262)
一、违法与侵权……………………………………………(262)
二、广义过失………………………………………………(266)
三、无过失而负责之行为…………………………………(274)
四、行为与损害之因果关系………………………………(275)
五、侵权行为之种类及效果………………………………(276)
第十四章债之内容……………………………………………(285)
一、概论……………………………………………………(285)
二、种类债…………………………………………………(292)
三、选择债…………………………………………………(296)
四、金钱货币债……………………………………………(301)
五、利息债…………………………………………………(304)
六、对待给付………………………………………………(306)
七、向第三人为给付之契约………………………………(309)
第十五章债之执行……………………………………………(315)
一、概论……………………………………………………(315)
二、清偿地…………………………………………………(316)
三、清偿时…………………………………………………(320)
四、退约……………………………………………………(320)
五、代位清偿………………………………………………(321)
六、代物清偿………………………………………………(334)
第十六章债之消灭……………………………………………(340)
一、概说……………………………………………………(340)
二、清偿……………………………………………………(341)
三、提存……………………………………………………(344)
四、免除……………………………………………………(345)
五、混同……………………………………………………(345)
六、抵销……………………………………………………(346)
第十七章给付中变故…………………………… ………… (354)
(甲)
一、责任问题………………………………………………(354)
(乙)本论
二、给付中变故概论…………………………………… (365)
三、给付不可能……………………………………………(369)
四、债务人之迟延…………………………………………(381)
五、债权人之迟延…………………………………………(387)
六、不可归责之暂时不能…………………………………(390)
七、契约行为本身之过失…………………………………(391)
八、不良履行………………………………………………(392)
第十八章增强保全债权之办法………………………………(394)
一、概说……………………………………………………(394)
二、定金与违约金…………………………………………(395)
三、留置权之行使…………………………………………(397)
四、债权之保全 ………………………………………… (400)
甲、概说………………………………………………(400)
乙、代位权…… …………………………………… (400)
丙、撤销权……………………………………………(403)
五、解除契约………………………………………………(407)
甲、概说………………………………………………(407)
乙、解除权之行使……………………………………(409)
丙、解除契约之效果…………………………………(409)
六、损害赔偿………………………………………………(414)
甲、损害赔偿之缘由…………………………………(414)
乙、损害之意义(计算问题之一)…………………(414)
丙、赔偿之范围(计算问题之二)…………………(417)
丁、赔偿之方式(执行问题)………………………(419)
第十九章债权让与、债务承担………………………………(423)
第一节债权让与………………………………………(423)
一、概论……………………………………………………(423)
二、让与行为………………………………………………(424)
三、效果……………………………………………………(426)
甲、在两债权人之间…………………………………(426)
乙、在债务人方面……………………………………(427)
第二节债务承担………………………………………(432)
一、概论……………………………………………………(432)
二、债务承担之成立………………………………………(433)
三、债务承担之效力………………………………………(437)
第二十章 多数债权人与多数债务人…………………………(443)
一、概说……………………………………………………(443)
二、共同债务关系…………………………………………(444 )
三、连带债权与债务之成立………………………………(445)
四、连带关系之效力………………………………………(446)
甲、请求权问题………………………………………(446)
乙、抗御问题…………………………………………(447)
丙、内部问题…………………………………………(449)
五、可分债…………………………………………………(450)
六、不可分债务……………………………………………(451)
被误读的信托 [图书] 豆瓣
作者: 高凌云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 3
《被误读的信托:信托法原论》从比较法的角度探讨了英美国家的信托制度在我国的法律、社会及文化环境下应该有的生命力。《被误读的信托:信托法原论》不仅从理论上探讨信托法的原理,更从实务角度分析了信托的运作以及可能产生的纠纷及其解决办法,既介绍了英美国家的案例,也分析了我国现有的有关信托纠纷的案例,尤其提供了信托文件的文本,并详细分析其重要条款,给信托司法介入提供了便利。《被误读的信托:信托法原论》另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分析了民事信托在我国民众生活中的重要性、必要性、可操作性及其可能实施的广阔空间,鲜明地提出和反复论证了民事信托就是商事信托的基础、商事信托的原则大都是从民事信托原则发展起来的观点。最后还对我国《信托法》进行逐条点评,然后提出修改、补充和完善的若干建设性意见。全书稿资料来源丰富,既有国外原版著作和判例,也包括国内专著与论文,还包括国内法律判例以及实务部门的第一手材料。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