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江苏人民”
全部 | 书籍 (21) | 影视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巴黎伦敦落魄记 [图书] 豆瓣
Down and Out in Paris and London
8.6 (28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译者: 胡仁鹏 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集团 2006 - 3
在这部受到相当重视、以其对贫困的真实而不动感情的描述而闻名的作品中,奥威尔叙述了一位不名一文的英国作家的冒险:他发现自己迅速陷入了两个欧洲大首都的肮脏的心脏。在巴黎是一个洗盘子的,他以生动的细节描述了法国豪华餐馆的不堪内幕。在伦敦,他遭遇了街头人们与慈善庇护所的烦扰世界。在他找工作、食物和寄居所的时候,他以一种经常是幽默和清晰的方式所讲述的他欺骗房东和跟当铺谈判的冒险,教给了我们关于贫困与社会的某种冷静的奥威尔式的真相。
在这部描写贫困生活的著名作品中,奥威尔向人们展示了贫穷的真正含义。主人公的霉运从所住的旅馆被一个意大利人偷窃开始,当时口袋里只剩下47法郎,这显然已经非常不妙了,“即便不是赤贫,也处于赤贫的边缘了”。聪明的读者或许能够猜测出,这必定是一个讲述生活水准每况愈下的故事,可却不曾料想,一开篇就会这般凄惨,不免要心生疑惑:后面尚有厚厚的几百页,居然真的能再穷下去吗?究竟还要怎样地存活?不错,奥威尔便把这种生活硬生生地摆在我们面前:拼死拼活地打工、当衣服、乞讨、接受救济……实在没得吃,就索性躺着不动弹,于是生活已不成其为生活,仅仅是保全性命而已。能将这种遭遇写得如此触目惊心又不失真实,非亲身经历所不能,所以说,奥威尔不单是观察者,更是体验者。这等生活,仅是依照原样叙讲已能令人多有慨叹,再经由奥威尔客观、深沉的笔触,自是格外地感动人心。
此地无人生还 [图书] 豆瓣
No one here gets out alive
8.9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杰里·霍普金斯 / 丹尼·萨格曼 译者: 董楠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 1
20世纪最酷的摇滚偶像,最非凡的天才,《暴风骑士》《等待太阳》《点燃我的火》等摇滚名曲令一代代青年迷醉,他在巴黎拉雪兹神父墓地的墓碑雕像,已成为流行文化的朝圣之所。他叫吉姆·莫里森,他的乐队名为“大门”,他死于27岁。《此地无人生还》这本书描述了这个生活在边缘与地狱的人的生涯。
书中介绍了吉姆·莫里森的生平,深入探索了这位传奇的艺术家对音乐与诗歌的求索:博览群书而动荡叛逆的青少年时期,组建“大门”乐队的传奇经历,《点亮我的火焰》和《结局》等名曲的创作,摇滚史上著名的纽罕文事件与迈阿密丑闻的来龙去脉,以及成名后的酗酒、沉湎与自毁,乃至逃往巴黎之后的神秘死亡。同时这本书也是对美国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充满热情与混乱的社会图景的生动展示。
像一块滚石 [图书] 豆瓣
8.0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鲍勃·迪伦 译者: 徐振锋 / 吴宏凯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 1
鲍勃·迪伦历时三年在手动打字机上敲出来的回忆录,记录的不仅是作者发明创造和灵感进发的辉煌时刻,还有那些意气消沉的时刻,曾经想退却,不想努力乃至失败,但它们如何仍有可取之处。迪伦对此毫不讳言,没有人期待他会如此开诚布公。他袒露这些瞬间,正视它们,把握它们,然后超越它们。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像亨利·米勒最隐私的作品一样,这也是一部开创时代——书中所描述的时代——的作品,揭示人类精神的种种可能。它们并不都是轻而易举的可能。终究,它只是生命,从来没有像这样被书写过的生命。
20世纪最伟大的摇滚音乐家,美国文化的符号——鲍勃·迪伦,不仅称得上是20世纪最伟大的摇滚音乐家,更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一位语言大师(他是惟一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音乐家)。这本鲍勃·迪伦历时三年在手动打字机上敲出来的回忆录,最终证明其作者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一位引人注目的文化观察家,和一位化装成荡秋千演员的诗人。这本书揭开了这位大众文化偶像的神秘面纱,展现一代才子尽情释放生命的风采。被评选为《纽约时报》等全球数十家著名媒体2003年年度最佳图书。
伤花怒放 [图书] 豆瓣
8.0 (29 个评分) 作者: 郝舫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 10
这是一本并不晦涩的摇滚乐理论读物,它涉及到早期摇滚乐的社会文化意义,研究了一些至今没有得到深入探讨的问题,由于涉及音乐、社会、学术背景较深,所以妨碍了十年前那批读者的理解,但看来它正适合今天的读者。
本书的主题,正如它副标题所说,是摇滚乐的被缚与抗争,这是任何人理解摇滚乐都不可绕过去的主题,其中的悖论、矛盾、希望,以及论题展开的整个文化问题,都值得用十倍于此书的篇幅去论述。所以说,它应该被再版,在今天这个中国音乐界期待着资本主义全面胜利的关口引起更多思考。
镜中恶魔 [图书] 豆瓣
Hunger und Seide. Der Teufel sitzt im Spiegel
9.2 (13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塔·米勒 译者: 丁娜 等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 10
这本书包含《饥饿与丝绸》和《镜中恶魔》两部散文集。
《饥饿与丝绸》由13篇文章构成,选自作者在1990-1994年间,公开发表的文章和公开演讲的演讲稿。
《镜中恶魔》是由作者在1989-1990年间的11篇演讲稿结集而成。作品中内在的、外在的紧张和冲突一以贯之,“魔鬼坐在镜子里”,是文集的核心意象。
唯一的希望 [图书] 豆瓣
Only Hope: Coming of Age Under China’s One-Child Policy
6.9 (11 个评分) 作者: [美]冯文 译者: 常姝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8 - 9
这是一部有关中国独生子女研究的经典民族志作品。作者于1997—2002年间在中国大连进行了共计27个月的田野调查,通过收集统计数据、问卷调查、访谈和参与观察等方法,对大连市独生子女及其家庭进行了全面系统而深入细致的研究。作者对何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力量造就了独生子女一代及其独特的成长经历和体验,以及独生子女身份对于青少年的主体性、渴盼、体验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绘和深刻有趣的探讨。该书曾获2005年美国东亚人类学学会授予的许烺光图书奖。
佛教征服中国 [图书] 豆瓣
The Buddhist Conquest of China: The Spread and Adaptation of Buddhism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7.7 (7 个评分) 作者: [荷] 许理和 译者: 李四龙 / 裴勇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7 - 3
佛教传入中国,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孕育出独特的中国佛教,这至少经历了三四百年。东晋庐山慧远以前的中国早期佛教,就是一部中国人如何回应佛教这种外来文化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外僧人如何同化两种不同文化的历史。作者以翔实的史料、独特的视角重现了这段激荡人心的历史画卷,叙述了公元4世纪、5世纪初中国南部和中部地区佛教的特点,剖析了佛教在当时中国传播的社会背景,尤其是当时的夷夏关系、政教关系和佛道关系,并以丰富的资料反映了当年中外僧人的弘法生涯。读者借此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佛教不断本土化的壮阔历程。
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 [图书] 豆瓣
8.5 (8 个评分) 作者: 汪民安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
日常性的生活际遇、一些理论问题的一再激发,以及个人的禀赋,促使作者对身体和空间这样一些主题产生了特别的关注,并且不经意地围绕这些论题写作,把自己对于身体和空间的认知以一种独到的视角呈现出来。汪民安的《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将这些富有哲理思考的文章汇集起来,分为三个部分:身体的技术、空间的政治、后现代性的谱系。
身体和空间是当代理论较为关注的焦点对象,作者将这两个问题放到后现代的语境下去考察,一方面论述了这两个问题的理论谱系,特别讨论了尼采、福柯、巴塔耶、德勒兹、罗兰·巴特等人的理论主张;另一方面,又借助于这些理论对一些日常生活实践进行了分析,比如超市、街道、发型和疾病,等等。全书既有纯粹理论辩论,也贯穿着可感知的日常经验,通过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和解读,经南敏锐的感悟和精辟的分析,引起读者新鲜的文化启迪、文化反思。
《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是作者汪民安近五年来对后现代的一些论题所作研究的成果结集。这些论题主要集中于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三个大的方面。作者以开阔的理论视野、精辟独到的切入视角与细腻闪光的文字,对空间的生产性,对身体与性与政治的关系等等,作了过程堪称精彩、结论颇具启发的论述,从而把中国学人对后现代哲学话语的阐释、对后现代性的理解与提炼,提升到了一个自主的层面。
为无政府主义申辩 [图书]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罗伯特·沃尔夫 译者: 毛兴贵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 2
把书题名为《为无政府主义申辩》只需要肆无忌惮,而写得漂漂亮亮需要高超才智。沃尔夫教授恰恰智勇兼备。无政府状态通常被扔进了意识形态的垃圾堆,或者被抓去当做社论大放劂词的素材,如此蒙尘已久,早须给予明智的再审视。沃尔夫的力作殚精竭虑,志在于此,从他对“传统民主学说”的天真信仰开始,现身说法,带领读者走过了一段政治苦路。
相较于之前作为对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强烈反弹而产生的乌托邦式无政府主义理想,沃尔夫的无政府主义更倾向于从学理上论证合法权威的不可能,并没有多少现实关切。中译本同时收录沃尔夫论证无政府主义的另一篇论文和法兰克福批驳沃尔夫观点的文章,以期使读者对沃尔夫的无政府主义理论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列维纳斯 [图书] 豆瓣
8.2 (10 个评分) 作者: [英]柯林·戴维斯 译者: 李瑞华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 11
列维纳斯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却又最难懂的思想家之一,本书作者追溯了列维纳斯一生的思想历程,解析了他思想中的一些最核心概念:他性,他者,面孔,无限……介绍了这位思想家所处的哲学语境,以及他的著作对当代思想家们的影响。
作者重审了列维纳斯与存在论的复杂联系,以及他是如何试图通过越来越支离破碎的文本来克服对存在论的依赖,并试图以一种他人伦理学来取代存在论的基础性地位。
最后,作者还探讨了列维纳斯关于犹太教的宗教思想,并指出它们与其哲学思想所具有的内在联系。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 [图书] 豆瓣
作者: 张灏 译者: 崔志海 / 葛夫平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5 - 1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一反“西方的冲击”这一研究模式存在的偏颇,强调了中国文化传统在面临外部冲击时所具有的活力。作者张灏通过支1890-1907年过渡时代梁启超思想的研究,详细考察了中西思想在很多领域内的相互影响,勾画出它们在梁启超思想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指出梁启超塑造的一代“新民”,与现代中国之间的联系,要比五四“新青年”更具有代表性。《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不愧为继李文森之后国外研究梁启超思想的又一力作。
理解农民中国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李丹(Daniel Little) 译者: 张天虹 / 张洪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 - 5
《理解农民中国》为一部富有新意的理论著作,评介了西方以中国农业和农民为主题的理论:斯科特一波普金争论;施坚雅的中心地与巨区论;关于中国经济史上技术突破的争论;解释19世纪中国农民起义的千年王国论、阶级斗争论与地方政治论;关于过密化的争论。在此基础上,《理解农民中国》从社会科学哲学的高度对这些理论进行了剖析、总结和反思,对理论的适用范围以及社会解释的微观基础进行了深入探讨。近年来,西方有关中国研究的理论著作层出不穷,但是像《理解农民中国》这样“理论”的“理论著作”却并不多见,相信读者一定会从中有所收获,相关研究者也会得到启迪。
西方哲学史(第一卷) [图书] 豆瓣
作者: 叶秀山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 7
本书是8卷本《西方哲学史》的“总论”,分上、下两篇。上篇为“西方哲学观念之变迁”,由叶秀山先生撰述,作者从分析西方哲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入手,对西方哲学演进的内在逻辑,各种概念的形成、发展、相互关系和理论形态等,作了精要的阐述,凸现了西方哲学的深刻内涵,阐明了它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下篇为“中西哲学、文化在西学东渐中的融合”,由王树人先生撰述,作者从佛典翻译切入,系统阐述了中西哲学融合的历史及其基本问题与特点,并从中探求中西哲学会通的可能性。两篇相辅相成,体现了我国学者对西方哲学及中西哲学关系的总体把握。
世纪末的维也纳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卡尔.休斯克 译者: 李锋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3 - 1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来析论19世纪末维也纳的文学家、建筑师、画家、音乐家从童年到成年的成长经验,研究他们创作的诗歌、小说、建筑、画作、音乐中所透露的感伤与期望。作者发现,19世纪末的维也纳知识分子呈现出一种惊人的同构型,反映在政治上,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秩序;在文化上,则是反对资产阶级庸俗的文化。作者试图把握这些转变过程中所透露出的 “历史趋势”。
日本发现欧洲,1720-1830 [图书] 豆瓣
作者: (日) 唐纳德·金 译者: 孙建军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8 - 1
本书勾勒了1720-1830年间,西学在日本的发展与实践。这段时期的前后两个年份中,前者标志着官方开始关注西学,后者则是驱逐西博尔德出境的年份。如果说日本的近代化始于明治维新的话,那么,从1868年回溯到1720年的近150年,则可以说是酝酿这场近代化的漫长的准备期。彼时的知识分子奋起反抗锁国,拼命探索来自国外的新知识。像本多利明这样有着充沛精力并极富热情的人们,促使日本发生了令人惊叹的变化。
本多利明是本书的核心人物,其手稿中的任何一页都充分表明他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即近代日本。在他的书中,人们发现了一种新的精神:不安、好奇和接受。本多好奇于新的发现,乐于开阔眼界,甚至带着某种喜悦揭示日本只不过是大千世界中的一座小岛而已。对那些认为中华文明才是源远流长的日本人,他公然宣称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埃及才更为久远、更加崇高。他发现,世界充满了奇妙的事物,他坚持认为日本应该取诸所长。他尝试用西方人的视角观察日本,明了时局必将扭转,如今的国家已被严重耗费德行和物力。即便如此,他仍确信日本一定能够成为世界大国之一。
开山大师兄 [图书] 豆瓣
作者: 许金晶 / 孙海彦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9 - 1
本书以新中国文科各个专业方向的第一位博士作为报道对象,以访谈对话的形式,细致再现了这些学者当年博士阶段求学与训练的情况、博士论文研究与个人学术研究生涯的关系、学术研究与时代和家国变迁之间的互动等内容。书中访谈的莫砺锋、俞可平、钱乘旦、李伯重、庄孔韶等十位学者,如今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国内各自所在领域的顶级学者。通过这样的访谈口述记录,读者足以管窥中国文科学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重建与复兴历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代学人的学术之路与思想精华,值得参考。
拜物教的幽灵 [图书] 豆瓣
作者: 夏莹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4 - 1
本书稿以拜物教研究为切入点,从人类学、哲学、心理学等多个角度对作为一种理论形态的拜物教作出了系统梳理,并着重以文本解读的方式对鲍德里亚和齐泽克的拜物教思想给予了详尽阐发,考察了当代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社会批判方法及其相关内容的嬗变过程。
中华秩序的理想、事实与想象 [图书] 豆瓣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ideals, facts and imaginations
作者: 王元周 主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7 - 10
本书是“北京大学历史与社会研究丛书”的第二册,本书围绕“中华秩序”这一主题来讨论历史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从理想、事实和想象三个维度来分析“中华秩序”所呈现的多元性,通过不同学者的解读来挖掘“中华秩序”的内在价值和现实意义。
耶稣的真实王朝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詹姆斯·泰伯 译者: 薛绚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 10
抽丝剥茧,层层揭开波诡云谲的真相,洗髓易骨,再次历经历史深处的洗礼。
耶稣到今朝,依然很年少,他注给这个世界的意义,我们远没有全部找到……
《耶稣的真实王朝》是关于耶稣、耶稣王族、基督教的一次新的历史探讨。它证明,历史有时候或许比虚构的故事更奇异——而且令人好奇着迷之处不输小说。
这是一个脱去神学外衣、回归人的形貌的耶稣,可以说是“从未有人说过的耶稣的真实生活故事。”
它讲述一段被隐藏的历史,一个关于人而不是神的故事。
你知道吗?约翰可能是耶稣的启蒙导师,而非门徒。
耶稣的弟弟雅各可能是耶稣死后的继任领袖。
本书讲述一个更加贴近真实历史的耶稣:身为古代以色列大卫王室的后裔,以及一个王族家族的长子,耶稣的确曾被尊为“犹太人的王”,并因存有此念而被罗马人处死。他所奠定的不是一般理解的一个教会,或是一种新的宗教信仰,而是自他弟弟雅各与诸亲属所形成的王朝……它提出基督教起源的另一种版本,也是更接近耶稣、耶稣家族,及最初信徒的一个版本,将足以改变我们对历史上最关键时刻的理解。
美国音乐札记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纳特·亨托夫 译者: 唐硕 / 王沁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 1
本书是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爵士乐评论家纳特·汉托夫关于美国音乐的评论结集。书中收入音乐随笔和评论文章60余篇,跨越爵士乐、布鲁斯音乐、乡村音乐、福音音乐、美国民间音乐,所评述的对象包括美国家喻户晓的音乐家比莉·荷乐黛、艾灵顿公爵、乔·威廉姆斯、多克·波穆斯、威利·纳尔逊等。纳特·亨托夫通晓古典音乐和爵士乐,既是卓越的评论家,又是许多著名音乐家的朋友,因此他的评论既贴切又生动,充满深情,写作风格既古典又现代,自成一家。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