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现代诗歌”
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8.3 (16 个评分)
作者:
包慧怡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6
- 8
本书收录了青年学者、诗人包慧怡2005—2015年间的代表诗作,是作者第一本正式出版的诗歌集。
包慧怡的诗具有一种罕见的女性气质,它不同于诗歌角色中的女性意识;某种意义上,它更近乎法国人德鲁兹指认的——在写作中成为女人的那种深刻而自觉的生命冲动。她的诗写得很大气,感受绵 密,体察细致,但又呈现了一种得体的心智之美。她的诗歌语调也很迷人,并且更可贵的,它几乎从不步于感性和装饰,而是总能借助语言自身的力量,将诗人的洞察推进到生命意识的深处。她的平衡能力也极其出色,不论多么细小的感受,她总能找到一种语言的方法,将它们像变魔术一般展现为一出小小的戏剧。
——臧棣
包慧怡的诗里有一种完美的融汇之力:神秘主义的思想源泉,以情人私语的方式流淌;异域文化的花式,编织进了旅途中的星空;繁复奇特的华彩背后,隐现古老的神话原型。在我和很多读者眼中,她早就是当代最杰出,最有活力的汉语诗人之一。
——王敖
复旦毕业、又从海外留学归来在复旦任教的青年女诗人包慧怡,学问渊博,才情卓异,而勤奋多产;学术研究与文学写作兼备,诗、文、译,三体俱佳,实属凤毛麟角。她的诗歌情态摇曳多姿,意识曲叠幽暗,既有知识女性优雅的审视,又含当代生活疼痛的感触。她的诗歌语言辨识度很高,修辞丰富,色彩斑斓;她诗歌中的声音尤其迷人,她每首诗的第一句几乎都是一种特别的声音破空而来,无中生有,她的诗歌就诞生在此音调上。她诗歌的发展也是在此音调的变幻中展开,它既有照各种复杂对位法构成的复调繁响,也有主调之下多声部的戏剧性冲突,也有纯粹单声的寂静抒情。她的诗可谓飘向远方又萦绕心间的音乐。
——雷武铃
包慧怡的诗具有一种罕见的女性气质,它不同于诗歌角色中的女性意识;某种意义上,它更近乎法国人德鲁兹指认的——在写作中成为女人的那种深刻而自觉的生命冲动。她的诗写得很大气,感受绵 密,体察细致,但又呈现了一种得体的心智之美。她的诗歌语调也很迷人,并且更可贵的,它几乎从不步于感性和装饰,而是总能借助语言自身的力量,将诗人的洞察推进到生命意识的深处。她的平衡能力也极其出色,不论多么细小的感受,她总能找到一种语言的方法,将它们像变魔术一般展现为一出小小的戏剧。
——臧棣
包慧怡的诗里有一种完美的融汇之力:神秘主义的思想源泉,以情人私语的方式流淌;异域文化的花式,编织进了旅途中的星空;繁复奇特的华彩背后,隐现古老的神话原型。在我和很多读者眼中,她早就是当代最杰出,最有活力的汉语诗人之一。
——王敖
复旦毕业、又从海外留学归来在复旦任教的青年女诗人包慧怡,学问渊博,才情卓异,而勤奋多产;学术研究与文学写作兼备,诗、文、译,三体俱佳,实属凤毛麟角。她的诗歌情态摇曳多姿,意识曲叠幽暗,既有知识女性优雅的审视,又含当代生活疼痛的感触。她的诗歌语言辨识度很高,修辞丰富,色彩斑斓;她诗歌中的声音尤其迷人,她每首诗的第一句几乎都是一种特别的声音破空而来,无中生有,她的诗歌就诞生在此音调上。她诗歌的发展也是在此音调的变幻中展开,它既有照各种复杂对位法构成的复调繁响,也有主调之下多声部的戏剧性冲突,也有纯粹单声的寂静抒情。她的诗可谓飘向远方又萦绕心间的音乐。
——雷武铃
第三代诗新编 [图书] 豆瓣
作者:
洪子诚
/
程光炜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6
本书承继我社出版的《朦胧新诗编》,对二十世纪出现在“朦胧诗潮”后,“九十年代诗歌”前的第三代诗歌运动进行了回顾。
“第三代诗”是一个具有特定指向和内涵的概念,它空前的反叛性使得人们对于它与传统的关系一直缺乏足够的认识。其实它的称谓乃是一种基于中国新诗史的自我定位,而其诗学观念与艺术探险更是完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人--英雄--个人”的历程。在美学风格上,它的冷静客观、整体呈现及对于语感的强调,也为中国新诗史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质素。本书对二十世纪出现在“朦胧诗潮”后,“九十年代诗歌”前的第三代诗歌运动进行了回顾。
“第三代诗”是一个具有特定指向和内涵的概念,它空前的反叛性使得人们对于它与传统的关系一直缺乏足够的认识。其实它的称谓乃是一种基于中国新诗史的自我定位,而其诗学观念与艺术探险更是完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人--英雄--个人”的历程。在美学风格上,它的冷静客观、整体呈现及对于语感的强调,也为中国新诗史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质素。本书对二十世纪出现在“朦胧诗潮”后,“九十年代诗歌”前的第三代诗歌运动进行了回顾。
中国现代诗导读(穆旦卷) [图书] 豆瓣
作者:
孙玉石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11
异教时辰书 [图书] 豆瓣
作者:
包慧怡
不是出版基金
2012
- 8
这本小册子收录了包慧怡写于2010-2012年间的三辑诗:《凯尔特谣曲》、《走之底》和《异教时辰书》。
其中第一辑极富音乐性,可看作一组爱尔兰岛屿风物志,虽然作者在后记中称它们为“私人的时间胶囊”。
第二辑采取十四行体,表面写一次法国旅行,讲述的却是制作琥珀的手艺,仿佛对死去恋情的一场悼亡。
第三辑原题《一个诺斯替主义者的告白书》,作者在其中探索着信仰与诗艺之交叉路上的重重迷障,尝试建立一种“云雾神学”(《管风琴十四行》),体现出一位年轻写作者身上少见的勇气和力量。
在附录《解谜与成谜》一文中,作者与我们分享了她身为一名文学译者在诗歌迻译方面的工作心得。
其中第一辑极富音乐性,可看作一组爱尔兰岛屿风物志,虽然作者在后记中称它们为“私人的时间胶囊”。
第二辑采取十四行体,表面写一次法国旅行,讲述的却是制作琥珀的手艺,仿佛对死去恋情的一场悼亡。
第三辑原题《一个诺斯替主义者的告白书》,作者在其中探索着信仰与诗艺之交叉路上的重重迷障,尝试建立一种“云雾神学”(《管风琴十四行》),体现出一位年轻写作者身上少见的勇气和力量。
在附录《解谜与成谜》一文中,作者与我们分享了她身为一名文学译者在诗歌迻译方面的工作心得。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