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甲午战争”
全部 | 书籍 (16) | 影视 (2)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甲午风云 (1962) [电影] 豆瓣
6.9 (30 个评分) 导演: 林农 演员: 浦克 / 李默然
其它标题: The Naval Battle of 1894
1894年,蓄谋侵华已久的日军在中国领海内肆意制造事端,昏庸胆小的西太后为息事宁人,委派北洋大臣李鸿章(王秋颖)及其亲信、“济远”号管带方伯谦(周文彬)等人去与日军讲和,傲慢无礼的日军却将中国商船击落。以“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李默然)为代表的爱国官兵两次请命同日军作战,李鸿章均拒绝,并借邓世昌揭露方伯谦渎职之机将其革职。
日军不宣而战,民愤四起,顶不住压力的李鸿章重新启用邓世昌。海战中,贪生怕死的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刘步蟾(李颉)打错旗号,致使北洋舰队出师失利,旗舰被日军击沉。邓世昌见势立即挂起帅旗,替代旗舰指挥作战,率领“致远”号官兵与日军展开殊死大战,行为可歌可泣。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 (2012) [电影] 豆瓣
4.8 (32 个评分) 导演: 冯小宁 演员: 陆毅 / 夏雨
其它标题: 甲午大海战 / 1894·甲午大海战
1867年,李鸿章(孙海英 饰)上书,清政府下令建立船政学堂,由洋人讲授西洋海军知识。邓世昌(陆毅 饰)前来报考,得刘步蟾兄妹相助,一鸣惊人。1877年,邓世昌送同学们赴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深造。4年之后,邓世昌代表朝廷迎接同学凯旋。他在伦敦街头偶遇刘步蟾妹妹(龚洁 饰),并教训了挑衅的洋人。毕业会上,邓世昌、刘步蟾与伊东佑亨(夏雨 饰)、东乡平八郎的对话,为日后两国海上交锋埋下伏笔。李鸿章组建北洋水师,向光绪帝(郭家铭 饰)启奏向英国定制的铁甲舰,得到了慈禧太后(吕丽萍 饰)准奏。与此同时,日本天皇号召朝野捐俸也购得了铁甲舰,伊藤博文还奉上了侵略的奏章。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杨立新 饰)率刘步蟾、邓世昌等 “镇远”号、“致远”号将士出访日本,遭遇长崎事件,大战一触即发……
浩瀚大洋是赌场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8.0 (8 个评分) 作者: 俞天任 语文出版社 2010 - 5
要真正了解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是去了解它的军事。大日本帝国海军,从建立初期的猴唯诺诺到令全世界瞩目不过用了四十年时间,之后又经过近四十年,便彻底从地球上消失了。
这是一支充满赌徒性质的军队,也是一支很有创意的军队,它能够无视一切既存的政治经济军事规则和定论而孤注一掷,从而创下了不少“首次”作战的方式和创意,同时,这又是一支极为保守、固步自封、思维方式滞后子时代达数十年之久的军队。
两种极为矛盾的性质相互依存,恰好正是日本民族性格的所在,这也预示着它除了悲剧性的下场之外,不可能有其他结局。最终.它的归宿也只能是大洋深处——那片与其说是它们的战场,还不如说是赌场,更是坟场的地方。
军舰是成了残骸,但日本海军的软件遗产却几乎原封不动地被保留了下来。如果仔细观察日本杜会,就会发现:来自旧日本陆军的影响确实不大,甚至可以说几乎消失了,而来自旧日本海军的影响则很可观。很多被现今人们认为是日本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或行为方式,其历史远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久长.里面不少是日本海军留下来的遗产,仅仅只有几十上百年的历史而已。那是一笔有正有负的遗产,日本战后的复苏有不少地方要归功于那笔遗产,后来日本经济的停滞和徘徊,似乎也能从那笔遗产中发现端倪。
清日战争 [图书] 豆瓣
First Sino-Japanese War
作者: 宗泽亚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2 - 4
1894年清日的战争,清朝用干支纪年的甲午年命名“甲午战争”;日本命名“明治二十七八年战役”;欧美命名“First Sino-Japanese War”。 依据国际上对战争命名的惯例,明确作战当事国的主宾关系,本书题为“清日战争”。清日战争已过百年,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留下了伤痛和耻辱。从那个时代开始, 外来侵略接踵而至,在中国近代史上,当西方文明和明治维新与古旧的清朝体制发生猛烈碰撞时,战争的失败也催生了中国新的历史纪元。
作者将从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国立公文书馆、外务省外交史料馆、防卫省防卫研究所等处馆藏历史文献中收集了大量华语史学界难得一见的史料和大量弥足珍贵的图片,爬梳整理,按战争经过、战争背景、战争、战时、战地各种局部、战争影响、大事记、图记、表记等编纂出一部崭新巨著。书中对甲午战争历史的深层挖掘和剖析,力图站在中间立场分析战争的胜败得失,有助于读者更多地认识战争的背景,客观思考战争胜负的原因,及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本书各部分均采用清日两国对比手法写作,全面对比双方的军、政、经、民等各方面因素,清晰直观,一目了然。较之以往单纯纪事或编年手法的突破,有利于对清日两国之间战斗力等军事能力现状的了解。
甲午战争 [图书] 豆瓣
日清戦争:近代日本初の対外戦争の実像
作者: [日]大谷正 译者: 刘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3
1894年夏,中日之间爆发了近代以来两国的首次大战。以此为界,中国进一步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面临亡国的危机;日本则一跃成为东亚强国,开始跻身列强行列。这场具有分水岭意义的战争究竟缘何而起?其间经历过怎样的复杂过程与时局变迁?此后的东亚情势又何去何从?日本当代著名历史学者大谷正利用大量文献档案,从政治史、外交史、军事史、媒体史、社会史等多个角度切入课题,将一场复杂的甲午战争展现在读者眼前。
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 [图书] 豆瓣
作者: 石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 11
本文目的,在观察甲午战争前后,中国内部情势演变之过程,明其所以为近代史上一转捩点之故,以求与远东国际局势之演变相表里。
甲午战争中国之所以失败,其内政上之基因,在于前此三十年间自强运动之未能大规模积极进行。推究其所以然,可得三大线索:其一,则由于一般认识之不足,致使求自强之洋务工作,饱受牵制,而李鸿章尤成守旧士大夫之矢的;其二,则由太平天国起事后,汉人新兴势力之崛起,使满清帝国在事实上渐由中央集权变为地方分权,变为地方分权, 以致不可能形成一领导全国之有力核心,遂使自强工作大受限制;其三,则北京满人统治集团内亦始终有矛盾,而汉人士大夫之门户党援又从而推波助澜,遂使中央政府以内亦日趋日趋分化,而自强工作乃益难推进。 有此三端,甲午一战遂终食其果,后此政局形势乃迥异于前。
甲午战争历时年余,其间政局变迁之大瑞有四:其一,则李鸿章与淮军在日本与清流主战派夹击之下,声名扫地,,大为失势,其三十年来在中国之首要地位,从此沦落。二,则受抑十年之清流势力,在战争期间又东山再起,翁同龢一系,尤为之重心,上结德宗,外联湘军,一方面猛烈打击李鸿章之主和,与淮军之战败;另方面则力攻其十年来之政敌孙毓汶等,皆获相当成功,但其主战政策,则为太后所抑,亦由其惟事高论,无术挽败局也。其三,则经此一战,德宗与太后之见解益分歧,而宫廷内之矛盾亦愈演愈烈,“帝党”、“后党”之对立,乃逐渐表面化。其四,则经此一战,中国军队之弱点毕露,于是北洋新军,遂于战争末期,创建于小站。
战争以后,外患日张,国势日颓,中国政局遂失其稳定性。李鸿章既去,北洋军权渐归荣禄,而袁世凯接统新军,大加整顿,亦渐露头角。中枢则翁同龢主政,而清流势力因康梁维新运动之大起,又趋分化,上与宫廷矛盾相结,于是帝后党争益烈,遂终爆发戊戌之变,大局从此益不可问。而革命势力,则始于甲午,乙未间萌芽海外,随时势之推移,逐渐孳长,遂终成倾覆满清帝国之先驱矣。
昂贵的和平 [图书] 豆瓣
吉辰
作者: 吉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9
为甲午战争画上句号的《马关条约》是怎样出笼的,又是怎样签订、怎样批准、怎样互换的?这样的结果是否有机会避免?读过本书,这些问题将得到解答。本书是目前国内第一部关于马关议和的较为全面的论著。作者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重读旧史料并发掘新史料,对马关议和的来龙去脉进行了史实重建。 作者在书中大量征引中外稀见史料,披露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细节,带领读者回到二甲子之前,感受外交的波谲支诡,思考人事的是是非非。
甲午海战 [图书] 豆瓣
作者: 陈悦 中信出版社 2014 - 6
内容介绍:
一场战争惊醒千年大梦,一部历史引发百年反思。120年前的甲午海战,是中国命运的转折点,一战之耻,铭记百年。从沉睡中惊醒的中国,从此走向全新的强国之路。在甲午海战120年之后,甲午战争史研究专家陈悦权威解读甲午海战全过程,带我们正视失败中的耻辱与勇气。
陈悦在本书中以海军史的研究为基础,通过大量独家资料档案,揭秘清朝海军在这场惨烈海战中的技术战术状况,以大量详细细节和数据,还原战争中中日双方的实际军事力量对比以及战术运用情况,深刻揭示了120年前北洋水师惨败的真相和奋力一搏的无畏勇气。作者赴日本搜集了众多第一手史料,包括震撼的老地图、老照片、战舰解析图等,以众多细节还原历史,澄清事实。当我们重温历史,昔日的衰败和没落,必定是今日重建和振兴的起点。
------------------------------------------------------------------------------
看点:
1、国内甲午战争史研究最前沿,作者作为海军史研究会会长并在相关机构工作,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史料,一些还是不为人知的,使书稿的可读性、独特性很高。资料上,作者多次赴日本、韩国、欧洲等地收集资料,用比较历史学的方法,去解读这场战争,澄清迷雾,还原真实的甲午海战与北洋海军。
比如黄海海战中的历来为世人所诟病的北洋海军的战术问题,实际上北洋海军使用的是最适合他们的“乱战”战术,因为北洋海军船型复杂,船只老旧;同时甲午也是世界上第一次铁甲舰之间的对决,无前例可循。同时,同时通过附录也能知道,北洋海军是当时中国最近代化的精锐之师,其败不在战术而在战略。
2、在文风上,不以学术语言来讲史话,风格通俗易懂,有史有据,既有专业写史的严谨,又有草根写史的易懂。
3、附录附以重头资料,完整呈现。本书附录 由5部分组成:
附录一 甲午海战北洋水师阵亡将士名单
附录二 黄海大东沟海战日本海军军舰中弹情况图
附录三 甲午战争时中日双方海军军舰
附录四 北洋水师军旗军服图式(彩图)
附录五 日本海军军旗军服图式(彩图)
-----------------------------------------------------------------------------
名家点评:
陈悦早年对近代军舰发展史所做的扎实研究,使得他在研究海战时就能有效发挥出自己的长处。同时,他注重认真阅读史料,并认真发掘史料,加上他善于思考,许多早已广开发表的档案文字,在他的研究之下,生发出新鲜的意境。
——中国近代海军史专家姜鸣
海军是科技性高、变化幅度大且速的兵种,研究某时段历史者自当熟悉该时段的海军专业知识,而不应仍采用过去的手法,继续让海军史屈居为政治史、工业史、文化史、教育史等等的附庸。
推动新境拓展的功臣就是“北洋水师”网站站长、中国海军史研究会发起人陈悦。凭他快捷无比的写作速度,著述争相出炉,源源不绝;广泛而专业的兴趣容其纵横照料整体海军史,无一项不悉力追探,从不托辞回避;寻觅资料无远弗届,务全务齐,只要保持这股冲劲和活力,必会替国内的海军史研究带来深广兼足的持久革新。
——海军史专家、夏威夷大学荣休教授马幼垣
百余年来,人们不断对甲午之战进行反思和讨论,其目的就是希望以史为鉴,避免历史悲剧重演。随着新史料的不断发现,新的方法的采用,新的研究力量的成长,甲午战争研究的内容更加丰富,讨论也更加深入。
中国海军史研究会陈悦先生运用近代工业和军事科技知识,对甲午海战的具体细节进行了新的探索,推动了研究的深入,颇具新意。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原馆长、甲午战争研究中心副主任戚俊杰
海权包括凭借海洋或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是国家兴衰的决定性因素。……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拥有了控制海上交通的能力;谁拥有了控制海上交通的能力,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控制了世界财富,从而也就控制了世界本身。
——阿尔弗雷德·马汉《海权论》
龙旗飘扬的舰队(甲午增订版) [图书] 豆瓣
作者: 姜鸣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8
本书初版于1991年,详细记录和剖析了中国近代海军在晚清五十年间创建、发展及其衰落的曲折历史。作者对海防与塞防、海军发展战略、晚清政府与清流政治等,都有独到的观察和分析。注意吸收海战战役和战术细节,近代造船、舰艇工业的发育等海内外对近代海军多角度的研究成果,深入到海军建设的制度兴革,舰船军械的购买和制造,军队的教育训练、基地建设、经费收支等方方面面。
2002年增订本补充了李鸿章、沈葆桢、丁日昌与海军建设的关系,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前后的内部状况,清晰展示了近代海军同中国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联系。
2014年又逢甲午,作者对书中若干提法做了修正,补入近年新作数篇。主要揭示张佩纶、李鸿藻与李鸿章为发展近代海军所进行的复杂而鲜为人知的谋划,以及严复在北洋水师学堂的任职等等。
新版冠以“甲午增补本”,奉献给关心这段历史的读者朋友。
沉没的甲午 [图书] 豆瓣
作者: 陈悦 2010 - 1
《沉没的甲午》援引大量原始档案资料,深入展示历史细节,并试图用这种细腻的方式引导读者更为深入客观地理解这场意义深远的战争。在朝鲜平壤及中国黄海海域、辽东、山东半岛等战场上,中国方面不乏甘愿为国抛洒热血的将士,无奈的是,这并不能弥补晚清在军事、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与日本的差距。更无法挽回因国力落后以及应战策略失误而早已预定的失败的战果。这一现实的结局颇值得今人为之深思。
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上一场改变中国命运、影响极为深远的战争。1894年这一年。大清帝国在对日的海陆战场上节节败退,全无招架之功。以往尚能藉余威而勉强维持弧洲强国的表象,及至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签署,晚清这一纸老虎被全然戳破,列强瓜分的狂潮随之而来。
蹇蹇录 [图书] 豆瓣
作者: [日]陆奥宗光 译者: 赵戈非 / 王宗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1
《蹇蹇录》系日本前外相陆奥宗光所撰外交回忆录。陆奥宗光是日本明治时代极为重要的政治家、外交家,他主导的日本19世纪末期的外交思路和外交方式,被后人称为“陆奥式外交”。本书主体内容涉及甲午战争前后,即从朝鲜东学党起义到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这一时段内的日本外交活动。陆奥宗光本人作为当时伊藤博文内阁的外相,参与几乎所有的重大外交决策。在这本回忆录中,他围绕自己的亲身经历,细致入微地记述了日本与英、法、美、德、俄等国,以及与清国和朝鲜的外交往复,包括彼时外交文书的具体内容,驻外大使的密电和政府高层会议上的言语交锋等等机密内容,以及如何在中日(马关)谈判中运用各种手段,逼迫李鸿章签订不平等条约,为日本攫取巨大利益的细节。书中虽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虚饰自矜的色彩,但总体而言,仍是研究那段历史绕不开的珍贵史料。
北洋海军舰船志 [图书] 豆瓣
作者: 陈悦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9 - 6
研究海军历史,必然要研究军舰,研究舰船的发展历史。舰船志,讲军舰的前世今生,讲军舰的各种性能参数,讲军舰的各种细节。这类书籍,欧美、日本出得很多,印刷得极为精美,研究的水准很高,甚至也包括了中国历史上的军舰。但是同类作品,中国国内却非常少,《北洋海军舰船志》是中国近代海军研究书籍中第一本此类题材的作品。这本书既通俗可读,同时又具有学术性,是海军史研究者爱好者的一本北洋海军舰船辞典。
目录

迷途武士——北洋海军装备的蚊子船
引子
伦道尔式炮艇
“龙骧”、“虎威”;“飞霆”、“策电”
蚊子船热
“镇”字号蚊子船
龙旗飘零
纽卡斯尔的梦——“超勇”级撞直巡洋舰
新式巡洋舰
“超勇”、 “扬威”
远航英伦
英国上空的黄龙旗
“超勇”、“扬威”的服役历程
失落的辉煌——“定远”级铁甲舰
“铁甲船不可不办,倭人万不可轻视”
“集二者之长,去二者之弊”
“遍地球一等铁甲船”
回国
铁甲蹉跌
扭曲的利刃——“济远”级穹甲巡洋舰
从穹甲巡洋舰说起
“聪明谙练”的方伯谦
“济远”的战斗历程
“济远”舰遗物打捞出水小记
碧海忠魂——“致远”级穹甲巡洋舰-
阴谋诡计
“英厂杰构”
“穹甲”与“装甲”之辩
接舰回国
惟公不生,惟公不死
最后的旗舰
铁血骁骑——“经远”级装甲巡洋舰
“济远”后续舰
装甲巡洋舰的诞生
“经远”级巡洋舰的性能
“经远”级的服役历程
蹈海惊雷——北洋海军装备的鱼雷艇
引子
鱼雷和鱼雷艇的诞生
鱼雷艇进入中国
购艇活动的继续
雷行北洋
蹈海惊雷
龙腾八闽——“平远” (“龙威”)级近海防御铁甲舰.
福建船政的创设
近海防御铁甲舰
“龙威”
“平远”
异路同归(上)——北洋海军装备的军辅船
旧式炮舰
运辅舰只
练习舰
异路同归(下)——甲午战争期间北洋海军的外援军舰
粤海三舰
筱荃,少荃
梦断黄海
外购南美军舰
附录
北洋海军舰船线图
北洋海军主要舰艇性能参数一览表
北洋海军章程
北洋海军练船章程
北洋海防舰船购造大事记
参考书目
后记
日清战争 [图书] 豆瓣
日清戦争
作者: [日] 藤村道生 译者: 米庆余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1 - 3
本书是作者多年研究中日甲午战争的成果。书中对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的形成等问题作了较为客观的分析。特别在战争的起因和责任问题上,论证了日本的目的在于取得对朝鲜的统治权,它于一八八二年便开始了对华战争的准备,从而说明了日本首先揭开战争序幕的事实。
本书对战争的国际背景也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指出这场战争第一次反映了英俄在东亚的矛盾,而英国又是默认日本对华发动战争的,指出战争的实质是国际资本主义侵略远东的一环。另外,作者所提出的构成这场战争的三种局势,也颇为重要。
甲午一百二十年祭 [图书] 豆瓣
作者: 马幼垣 / 杨国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5
为纪念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周年,《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编辑部策划了“甲午一百二十周年祭”专题。特别约请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海军史研究的姜鸣先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历史系艾尔曼教授、美国夏威夷大学马幼垣教授、华东师大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杨国强教授等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撰写文章,对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战局状况、人事武备等问题展开研究与讨论,希望能够对读者了解这段历史有所助益。
甲午战争史 [图书] 豆瓣
作者: 戚其章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7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作者寸阴尺壁、不敢稍懈,笔耕历时几近八年,此书终得面世。无论是资料积累还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此书皆为上乘。为读者再现了这场近代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大大加速了中国社会向殖民地、半殖民地沉陷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觉醒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时光荏苒,逝波难再。在这场反侵略战争中,教训极其深刻,值得我们后人进行认真的反思……
田所广海勤务日志 [图书] 豆瓣
作者: 田所广海 译者: 瞿斌 / 江枫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5 - 11
“勤务日志”是旧日本海军舰艇专用的工作日记,由尉官撰写,舰长查阅并盖章为证,分两个部分,一为表格页,记载舰艇每天的所在位置、航向、海流、水温、气温、风向等,另有简短的记事,二为附页,记载重要事件。这部日志是田所广海担任海军尉官期间的亲笔记录,原文共二册,时间跨度为明治24年(1891年)至明治30年(1897年)。这部日志由日本《朝日新闻》记者、名城大学吉田旷二教授于2010年捐赠给上海鲁迅纪念馆。吉田先生是著名的反战人士,主要研究、教授中日战争史。这部日志最主要的史料价值,是记述了吉野舰从归属日本海军到参与甲午战争的完整过程。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