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科学技术史”
全部 | 书籍 (78) | 影视 (1)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
7.9 (164 个评分) 作者: [美]罗伯特·M.波西格 译者: 张国辰 重庆出版社 2011 - 9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父子两人和约翰夫妇骑摩托车从明尼苏达到加州,跨越美国大陆,旅行的过程与一个青年斐德洛研修科学技术与西方经典,寻求自我的解脱,以及探寻生命的意义的过程相互穿插。一路上父亲以一场哲学肖陶扩的形式,将见到的自然景色,野外露营的经历,夜晚旅店的谈话,机车修护技术等等日常生活与西方从苏格拉底以来的理性哲学的深入浅出的阐述与评论相结合,进行了对形而上学传统的主客体二元论的反思,以及对科学与艺术,知识与价值,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精神与物质,机械论与神秘主义,西方与东方等西方二分法划分下的事物间的关系的思考。并潜入自己的过去,探寻在现代文明下自己精神的分裂的起源,完成了一次自我心灵与人类文明的探索。
当自然赋予科技灵感 [图书] 豆瓣
8.0 (12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特·富尼耶 译者: 潘文柱 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7 - 10
人类的发明智慧,常常源于自然
……………
※编辑推荐※
☆ 精彩案例追寻仿生故事,通俗语言揭秘仿生发明
☆ 高清标本照片+手绘原理图,轻松看懂仿生发明的科学基础
☆ 丰富模块涵盖物种信息,贯穿历史文化与奇思妙想
☆ 当自然赋予科技灵感,方知自然之智慧与慷慨
……………
※内容简介※
亿万年来,大自然中种类繁多的植物和动物经过优胜劣汰的进化过程,形成了千奇百怪的形态和功能,这些多样性中包含了大量可以帮助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于是,懂得观察的工程师、建筑师和科学家就向慷慨的大自然学习那些简单而有效的想法,进而发展出了仿生学……
本书以精彩案例讲述植物和动物如何启发了发明家、工程师、建筑师、科学家,也讲述了仿生学如何成为现代科学研究中最有前景的学科之一。在每一个对页里,左页介绍一种植物或动物启发一种或多种仿生发明的故事,另有多个小模块,向我们展示了这种植物或动物的物种信息、奇特策略以及由它们引发的“想象出的发明”;右页则是该植物或动物的标本照片,以及由插画师蒂特瓦内(Titwane)绘制的发明原理图。
日新月异的科技可能已经将书中所称的“我们或许能够发明”和“正在研究”变成了现实,而“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或许已经过时。但无论如何,这些仿生发明的故事依然充满趣味,我们从中看到的大自然的巧妙与慷慨,也永不过时。更多关于仿生学的妙趣有待读者朋友们在阅读过程中悉心发现。
.....................
※获奖记录※
2017年豆瓣年度图书科学·新知榜单第5
技术垄断 [图书] 豆瓣
Technopoly: The Surrender of Culture to Technology
7.2 (13 个评分) 作者: [美]尼尔•波斯曼 译者: 何道宽 中信出版社 2019 - 4
本书与《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并称尼尔•波斯曼的“媒介批评三部曲”,其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检讨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文化、制度的负面影响。
作者认为,技术和人的关系是亦敌亦友的关系,他之所以揭示技术的阴暗面,是为了避免技术对文化造成伤害。文化有三种形态:在 工具使用文化阶段,技术服务、从属于社会和文化;在技术统治文化阶段,技术向文化发起攻击,并试图取而代之,但难以撼动文化;在技术垄断文化阶段,技术使信息泛滥成灾,使传统世界观消失得无影无踪,技术垄断就是极权主义的技术统治。
本书揭示了技术垄断阶段各种“软”技术的欺骗作用,挞伐所谓社会“科学”,谴责唯科学主义;辨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之异同,并为传统符号的耗竭扼腕痛惜;号召人们以强烈的道德关怀和博爱之心抵抗技术垄断,坚决反对文化向技术投降。
技术的本质 [图书] 豆瓣
The Nature of Technology: What it is and how it evolves
7.4 (10 个评分) 作者: 布莱恩•阿瑟(Brian Arthur) 译者: 曹东溟 / 王健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 - 4
★《技术的本质》是复杂性科学奠基人、首屈一指的技术思想家、“熊彼特奖”得主布莱恩•阿瑟所创建的一套关于技术产生和进化的系统性理论,本书是打开“技术黑箱”的钥匙,它用平实的语言将技术最本质的思想娓娓道来。
★技术,是一个异常美丽的主题,它不动声色地创造了我们的财富,成就了经济的繁荣,改变了我们存在的方式。尽管技术如此重要,却少有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停下来深入思考技术。我们了解技术的原理,却不知道它们从何而来。我们深思技术的意义,追问技术到底能否决定人类的历史,但是关于“技术”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并没有达成共识。
★布莱恩•阿瑟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作者构建了关于技术的理论体系,阐明了技术的本质及其进化机制。《技术的本质》是技术思想领域的开创性作品,它不同于一般的流行读物或学术著作,对于商业创新和经济发展而言都有非凡的意义。布莱恩•阿瑟的思想是硅谷亿万资金运行的基础,如果能够真正读懂本书,不论是普通读者、商业领袖还是学术研究者,都将受益匪浅。
The Chinese Typewriter [图书]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Thomas S. Mullaney The MIT Press 2017 - 8
Chinese writing is character based, the one major world script that is neither alphabetic nor syllabic. Through the years, the Chinese written language encountered presumed alphabetic universalism in the form of Morse Code, Braille, stenography, Linotype, punch cards, word processing, and other systems developed with the Latin alphabet in mind. This book is about those encounters -- in particular thousands of Chinese characters versus the typewriter and its QWERTY keyboard. Thomas Mullaney describes a fascinating series of experiments, prototypes, failures, and successes in the century-long quest for a workable Chinese typewriter.
The earliest Chinese typewriters, Mullaney tells us, were figments of popular imagination, sensational accounts of twelve-foot keyboards with 5,000 keys. One of the first Chinese typewriters actually constructed was invented by a Christian missionary, who organized characters by common usage (but promoted the less-common characters for "Jesus" to the common usage level). Later came typewriters manufactured for use in Chinese offices, and typewriting schools that turned out trained "typewriter girls" and "typewriter boys." Still later was the "Double Pigeon" typewriter produced by the Shanghai Calculator and Typewriter Factory, the typewriter of choice under Mao. Clerks and secretaries in this era experimented with alternative ways of organizing characters on their tray beds, inventing an arrangement method that was the first instance of "predictive text."
Today, after more than a century of resistance against the alphabetic, not only have Chinese characters prevailed, they form the linguistic substrate of the vibrant world of Chine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Chinese Typewriter, not just an "object history" but grappling with broad question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global communication, shows how this happened.
技术与文明 [图书] 豆瓣
6.7 (6 个评分) 作者: 张笑宇 一頁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3
【编辑推荐】
我们有石器时代的情感,中世纪的组织,却有着神一样的技术,这是最可怕的事情。
.
人与机器之间的边界,最危险之处并不在于机器能够变得多么像人,而在于人在多大意义上已经变得像机器——像机器一样只在规范之内定义自己,接受权威灌输和社会主流观念的潜移默化以及消费主义的各种操纵,而无力反思更高层面的问题。毕竟,人的自由意志能力,并不体现在他们愿意做什么,而体现在他们不愿意去做什么。
.
★我们总是过分强调精神与观念的伟大,却常常忽视技术对人类这一物种根本性的塑造能力
——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是启蒙运动时代的大知识分子的思想缔造的,还是科技进步缔造的,抑或是在国家和国家间的竞争中缔造的?如果没有现代技术的加持,新教改革能否发生,启蒙运动能否发生,英国革命、法国革命和美国革命能否发生?
——当下流行的那些经典解释框架—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或者左翼思想,它们有多少成分是在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之前就发展出来的?在今天,它们还有多大的有效性?
.
★以技术驱动为视角,从两千年人类历史长河中,选出14个历史关键时刻,洞察人类不可逆转的命运走向
——弩,如何扣动了中国大一统的扳机?——圣本笃会与现代资本主义有何关系?——如何看待技术型制度与信念型制度间的差异?——为什么说火枪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和历史走向?
——为什么工业革命独独发生于英国?——为什么“光荣革命”的意义不只是立宪革命,更是一场“技术革命”与“资本革命”?
——铁路的发明跟威权政府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机枪的发明如何让20世纪世界格局重新洗牌?——核武器的发明如何改变“国家工厂”的模型?
——人与机器之间的边界是什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机器取代了传统的基因进化,是人类进化的新形式,称为一种更高效地改变人类“性状”的方式?——如何理解当下中国制造与世界的关系?
——为什么说在技术型社会中,人人平等,但技术专家却比其他人更“平等”,这是进入技术社会必然发生的事情?
……
作者积十数年之功,依凭规模庞大的知识基座,以技术发生为经线、人类攀爬技术天梯为纬线,导演了一场文明演进的大戏。
.
★物种规律:一种崭新的观察世界史演进(人物/历史事件)的视角
——过去人类惯常的观察视角,要么是以具体的个人在具体时空的活动为出发点,要么是试图从历史发展脉络中提炼某个主义或历史规律。
——但本书以为,更有意义的视角不是提炼历史规律,而是提炼物种规律: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规律远超于历史学家们熟悉的帝王将相史、文明史或思想史。
——在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之外,农夫、工匠和商贩们代表的庞大却易遭忽视的底层物质力量,必须得到反馈。
.
★刘擎、吴国盛、吴思、刘苏里、张树新都被书中的洞见打动
本书以丰富的实例技术发展与社会演化的互动历程,学识渊博,语言和思想皆雄辩有力,既晓畅易懂,又洞见灵现。
.
技术是人类意志的延伸,几乎内化于人的本质。人类处理与技术的关系,约等于处理人类自己——层级累进、彼此缠绕、相生相克,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人类度过幼年、少年、成年期后,不免反思“技术进步”的结果,争论可想而知。而一项论述得以成立,核心环节是提出正确的问题;进而解决这个问题,表明该项论述是成功的。
同时完成两项任务的作品并不多;而洞见迭出的论述,从来可遇不可求。作者积十数年之功,依凭规模庞大的知识基座,以技术发生为经线、人类攀爬技术天梯为纬线,导演了一场文明演进的大戏,波澜壮阔,令人叹为观止。“叹为观止”,引发讨论和争议乃题中之义。我期待接下来的讨论和争议。
——刘苏里 万圣书园创办人
.
青年政治学家张笑宇讲述了一个关于技术与文明的故事。他打破了专业铁笼的束缚,进入跨学科的“汇流”视野,来探究技术发展与社会演化的互动历程。从细致的个案考察中呈现时而令人惊奇的发现,从而阐发独到而宏阔的分析思考。
这是一个妙趣横生、充满真知灼见而发人深省的故事,甚至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最终,这是关于我们的时代与未来的故事。
——刘擎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
远行归来,没想到竟一口气读完《技术与文明》。本书实例丰富,洞见灵现,令人甚为惊艳,有一种几年前读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时的酣畅漓淋感!虽然有些思考,比如关于数字化和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的关系、中国发展与世界关系,似可再进一步深入和展开,但能在当下读到一本由中文青年作者原创、以技术驱动为视角且学识渊博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已殊为不易,可喜。
——张树新 阿拉善SEE生态公益学院院长 中国互联网产业奠基人之一
.
【内容简介】
历史学家只能等待重大事件发生后再去记录,但技术早已为重大事件在什么时间以怎样的形式发生埋下了伏笔。
本书以技术驱动为视角,从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筛选出14个关键历史时刻,洞察人类社会不可逆转的命运走向:
——弩,如何扣动了中国大一统的扳机?
——圣本笃会与现代资本主义有何关系?
——如何看待技术型制度与信念型制度间的差异?
——为什么说火枪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和历史走向?
——为什么工业革命独独发生于英国?为什么“光荣革命”的意义不只是立宪革命,更是一场“技术革命”与“资本革命”?
——铁路的发明跟威权政府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机枪的发明如何让20世纪世界格局重新洗牌?
——核武器的发明如何改变“国家工厂”的模型?
——人与机器之间的边界是什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机器取代了传统的基因进化,是人类进化的新形式,称为一种更高效地改变人类“性状”的方式?
——如何理解当下中国制造与世界的关系?
——为什么说在技术型社会中,人人平等,但技术专家却比其他人更“平等”,这是进入技术社会必然发生的事情?
…………
作者积十数年之功,依凭规模庞大的知识基座,以技术发生为经线、人类攀爬技术天梯为纬线,导演了一场文明演进的大戏。
我们总是过分强调精神与观念的伟大,却忽视技术对人类这一物种根本性的塑造能力。技术如同一道地平线,每增高一分,人类文明的图景就被改变一分;如今,技术把我们带到了一个从未想象过的运行规模和层面,世界正在发生缓慢而坚定的转变,无论是古代的伟大思想家,还是近代的启蒙运动先驱者,从未有人明确告诉我们该如何组织社会,如何与技术的力量共存,一切只能由我们自己摸索。
世界科学技术通史 [图书] 豆瓣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World History: An Introduction
作者: 麦克莱伦第三 / 哈罗德·多恩 译者: 王鸣阳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12 - 2
本书是当代职业科学史家为非专业的读者和大学生们编写的一本世界科学技术通史教材,旨在提供一幅“全景图”,以满足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士的需要。本书阐明: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是一个历史过程,而非总是一成不变地结合在一起的。作者循着科学和技术的沿革,从史前期直到当前,查找出说明两者有时结合、有时分离的那些史实,检讨那种技术即应用科学的流行观点。而且证明:事实上,在20世纪以前的大多数历史条件下,科学和技术一直是处在彼此要么部分分离要么完全分离的状况下向前发展的,而且在智识上和社会学上都是如此。本书的一大特色是:摒弃了‘‘欧洲中心论”的编史学观点,以全球视角详述了中国、印度、中南美洲和近东帝国等文明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传统。
本书获得2000年度美国世界史协会图书奖,除中文版外,还被译为德文、土耳其文、韩文出版。
化学史 (2010) [剧集] 豆瓣
Chemistry: A Volatile History
9.1 (11 个评分) 导演: Jon Stephens 演员: Jim Al-Khalili / Anna Marie Roos
Jim Al-Khalili教授在本三集纪录片中,带领观众探究元素背后的故事。
Red Revolution, Green Revolution [图书]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Singrid Schmalzer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6 - 3
In 1968, the director of USAID coined the term “green revolution” to celebrate the new technological solutions that promised to ease hunger around the world—and forestall the spread of more “red,” or socialist, revolutions. Yet in China, where modernization and scientific progress could not be divorced from politics, green and red revolutions proceeded side by side.
In Red Revolution, Green Revolution, Sigrid Schmalzer explores the intersection of politics and agriculture in socialist China through the diverse experiences of scientists, peasants, state agents, and “educated youth.” The environmental costs of chemical-intensive agriculture and the human costs of emphasizing increasing production over equitable distribution of food and labor have been felt as strongly in China as anywhere—and yet, as Schmalzer shows, Mao-era challenges to technocracy laid important groundwork for today’s sustainability and food justice movements. This history of “scientific farming” in China offers us a unique opportunity not only to explore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but also to engage in a necessary rethinking of fundamental assumptions about science and society.
“Sigrid Schmalzer creates an entirely new vision of the meaning and significance of “scientific farming” in China during the Mao era.….[A] must-read not only for modern China scholars but also for those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s political and social process, and in ongoing efforts to shed light on the possibilities of putting science to work in the service of greater equality and dignity for the world’s rural poor.”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At its core, this book is about socialist China's us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improve food production and the sociopolitical changes over time that have affected those involved in modern farming and agriculture. Cautioning that the Mao era was not one of unmitigated totalitarian oppression and ecological disaster, historian Schmalzer examines the complex relations of science and politics, raising such issues as who should be regarded as “scientists,” and how agriculture should be organized to maximize its benefits for all. Particularly interesting is the author’s investigation of the “rural scientific experiment movement." By comparing the fortunes of the “green revolution” in India and Africa, Schmalzer offers some unexpected political and social insights, contrasting US interests with those of the Chinese, who have also sought to bring their methods of agriculture and farming to third-world countries where politics is a highly visible concern on both sides of the capitalist-communist divide. Instructive and rewarding reading in recent Chinese history as well as the social politics of agriculture and farming in China and throughout the third world."
(Choice)
"Right on cue, this new work reveals the multifaceted and complex nature of science in the PRC. Red Revolution, Green Revolution looks at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he unique and distinctive trajectory of the Chinese green revolution....demonstrates the manifold ways science filtered into the countryside and became the basis of the party’s interactions with the rural populace."
(Cross-Currents)
“Schmalzer’s reconstruction of the lived experiences of those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mass scientific experiment movement in China serves as a corrective to accounts of science in the year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at emphasize failure, hardship, and suffering…[R]eading Red Revolution, Green Revolution productively upends one’s ideas about the nature of an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Biological and Biomedical Sciences)
“Upending familiar assumptions about the origin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global Green Revolution, Schmalzer breaks important new ground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nd the role of science in industrial agriculture. Rather than relying on misleading distinctions between modern and traditional, laboratory and field, politics and science, or even between the capitalist West and socialist East, Schmalzer convincingly draws our attention to the diversity of approaches taken in the effort to revolutionize Chinese agriculture in the 1960s and 1970s. This is a sophisticated political history from the ground up.”
(Shane Hamilton, University of Georgia)
“Writing with both elegance and precision, Schmalzer unveils the continuing imbrication of science and politics, not simply in the obviously hyperpolitical Maoist period, but also in the supposedly technologically driven Dengist era. She produces a nuanced, sophisticated descrip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practic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e that challenges our assumptions about both Maoist agriculture and the Maoist period in general. Red Revolution, Green Revolution is a must-read for historians of modern China and historians of socialism, as well as historians of science and agriculture.”
(Fabio Lanza, University of Arizona)
"Agricultural science is inherently political. We may distrust the claim of technocrats and agribusiness that they conduct neutral research for the benefit of all, yet few of us would go so far as to advocate a full politicization of research, putting politics in command of laboratories and experimental fields. This, however, is what Maoist China did—and as Schmalzer demonstrates in her meticulously researched and beautifully written book, Maoist agricultural science worked, producing a socialist Green Revolution that was as impressive as the US-led Green Revolutions in India, Mexico, or the Philippines. Without romanticizing Maoist mass science, Schmalzer not only corrects the oft-repeated myth that Maoists were 'anti-science'; she shows that a different, more democratic and inclusive science was and remains possible."
(Jacob Eyferth, University of Chicago)
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 [图书]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德]赫尔曼•鲍辛格 译者: 户晓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5
本书是鲍辛格的教授资格论文,初版于1961年,再版于1986年和2005年。它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民间文化与技术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和根本规律。因此,采取的是系统的和结构的(共时性)方法,而不是局部的、历史的(历时性)研究。作者从现象学角度考察民众主体的视域融合,分别从空间、时间和社会的层面具体分析了民间文化与技术世界相互制约和彼此影响的本质联系,在大的概念框架下组织并容纳了各种看似具体的经验材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复杂多变的现实图景。它不仅是对日常生活的发现和启蒙,更是对普通民众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凸显和解放,也促成了民俗学从古代文化的理论研究转变为当代日常生活的实践研究。
这本书是真正的和充分意义上的划时代之作。——里夏德•魏斯(Richard Weiss)
鲍辛格用此书为1945年后德国民俗学的重新定向做出了重要贡献。——英戈•施耐德(Ingo Schneider)
鲍辛格的绝大部分例证取自德国,但他的描述和理论构想适用于各地。——丹•本—阿莫斯(Dan Ben-Amos)
技术与生活世界 [图书] 豆瓣
作者: 唐•伊德 译者: 韩连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9
《技术与生活世界:从伊甸园到尘世》是当代最重要的探讨技术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技术与生活世界:从伊甸园到尘世》从人文的视角,梳理了工具和技术在人类生活、历史和人类认知、体验中其的作用。强有力地分析了技术和工具所具有的人文性和文化性,技术与工具是人类生活世界的一个部分,同时也对人类生活起到了巨大的塑造作用。技术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在此得到了生动、丰富的说明。
技术哲学经典读本 [图书] 豆瓣
作者: 吴国盛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 - 8
《技术哲学经典读本》绘制了当代技术哲学的知识地图,按照“社会一政治批判传统”、“哲学一现象学批判传统”、“工程一分析传统”和“人类学一文化批判传统”四个谱系,选取技术哲学经典名作25篇。置于开头的长篇文字“技术哲学历史概述”,则是一篇全面系统的技术哲学学科导论。
世界图景的机械化 [图书] 豆瓣
De mechanisering van het wereldbeeld
作者: [荷] E. J. 戴克斯特霍伊斯 译者: 张卜天 商务印书馆 2015 - 6
《世界图景的机械化》是一部享誉世界的经典科学史名著,曾获得1952年荷兰国家文学奖霍夫特奖。它以机械论观念的产生和对自然的数学描述为主线,深入细致地探讨了从古希腊到牛顿两千多年的科学思想发展,鞭辟入里地分析了使经典物理科学得以产生的各种思想脉络和源流。它从毕达哥拉斯学派开始,经过希腊自然哲学的主要阶段、古代的科学遗产、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科学,最后考察了一直到牛顿的经典科学。全书分为五个部分:I 古代的遗产,II 中世纪的科学,III 经典科学的黎明,IV 经典科学的演进,V 结语。书中大部分内容都不为国内学界所熟知。它尤其重视原始文本的阅读和复杂概念的厘清,不回避任何繁难之处,这在同类著作中实属罕见。本书语言清晰凝练,切中问题要害,值得再三研读,对于科学史和哲学史研究者极有价值,任何对思想和历史感兴趣的人都可以从中受益。
技术、性别、历史 [图书] 豆瓣
Technology, Gender and History in Imperial China
作者: [英] 白馥兰 译者: 吴秀杰 / 白岚玲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7 - 3
本书作者从性别、技术、历史的角度,重新对帝制中国的大转型这一宏阔主题进行了细微的探索,独具慧眼,分析透彻,给人启发。书中提供了关于晚期帝制中国的个案研究,它包含了众多的理论背景、思路梳理,有分析方法的引入,也有极为开阔宏大的视野。
智慧的疆界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8.8 (8 个评分) 作者: 周志明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 - 1
这是一部对人工智能充满敬畏之心的匠心之作,由《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作者耗时一年完成,它将带你从奠基人物、历史事件、学术理论、研究成果、技术应用等5个维度全面读懂人工智能。
本书以时间为主线,用专业的知识、通俗的语言、巧妙的内容组织方式,详细讲解了人工智能这个学科的全貌、能解决什么问题、面临怎样的困难、尝试过哪些努力、取得过多少成绩、未来将向何方发展,尽可能消除人工智能的神秘感,把阳春白雪的人工智能从科学的殿堂推向公众面前。
科技渴望性別 [图书] 豆瓣
作者: 吳嘉苓 / 傅大為 群學 2004 - 1
本書與《科技渴望社會》為台灣第一套 STS讀本。 台灣 STS 研究者群策群力, 透過 精選、譯介西方 STS 文獻的菁華,引領台灣讀者進入 科技與社會這個活力十足的新興研究領域。 每篇選文都附有台灣 STS 學者所撰寫的導讀,提綱挈領,同時也點出在台灣閱讀這些 STS 經典譯文的意義。
STS經典譯叢作者群
Londa Schiebinger,Michel Foucault,Ruth Schwartz Cowan,David Edgerton, Sandra Harding,Emily Martin , Steven Epstein,Thomas P. Hughes, Bruno Latour, Langdon Winner ,N. J. Jewson ,David Arnold,Karin Garrety
台灣科技與社會網絡計畫群
吳嘉苓、成令方、傅大為、雷祥麟、吳泉源、陳恆安、李尚仁、王秀雲、蔡麗玲、林崇熙、劉士永、林宜平、林宗德、楊佳羚、周任芸、傅憲豪、方俊育、曾凡慈、蔣竹山、余曉嵐、周雅淳、顧彩璇、程雅欣為什麼哺乳動物最多只有其中一半有能力哺乳,卻要命名為 「哺乳類」,起碼也可以叫「吸奶類」啊?家用科技越來越普遍,家庭主婦居然越來越像忙不完的老媽子,科技難道不一定減輕家務勞動的負擔?精子穿透卵子,是很客觀的科學描述吧,怎會有研究把這種科學描述說成是租書店那種一本十元的羅曼史?這些女性主義 STS 研究,揭露了性別如何作為科技社會的組織原則,探索了科技如何成為性別關係的生成來源, 翻轉我們對於世界的理解。 科技與性別怎麼相互形塑,渴望性別的科技社會為什麼會更友善與民主,本書提供了一些線索。
亚当·斯密以前的经济思想 [图书] 豆瓣
Economic Thought Before Adam Smith
作者: [美]默里•N.罗斯巴德 译者: 张凤林 商务印书馆 2012 - 9
该书是一部编年体的大部头经济思想史著作。作者罗思巴德,是当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新奥地利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本书是作者长期研究经济思想史的结晶,系在作者去世后由其在冯米塞斯研究所的同事整理出版。本书最大特点是,从奥地利学派的分析视角对于浩瀚的西方经济思想史料进行了重新审视,发掘出了许多新的思想渊源,对于以往流行的诸多史论给予了新的评析甚至批判,从而在西方经济学界产生重要影响。自1995年初版后,引起广泛关注,故1996年和1999 年连续再版。在一定程度上,本书有点类似于熊彼特的《经济分析史》,熊彼特也倾向于奥地利学派,且该书也是在他去世后由别人整理出版的。奥地利学派的重要思想家向来都有注重详细考证经济思想史料的优良传统。不过,《经济分析史》毕竟成书于半个多世纪前,难以完全适应当今对于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潮流。本书在很多方面超越了《经济分析史》,它无论在新史料的发掘方面还是在从新的视角解析方面,都更富有当代的气息。所以,罗思巴德的新著在这方面就有了更为特别重要的意义。本书的翻译出版对于国内学术界全面、深入地研究西方经济思想史,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疯狂实验史 II [图书] 豆瓣
Das Neue Buch der verruckten Experimente
6.8 (5 个评分) 作者: (瑞士) 施耐德 译者: 郭鑫 / 姚敏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1
作者的《疯狂实验史》第一本出版后,反响和销售都很好。除了在瑞士和德国出版,还有英文版、荷兰版、瑞典版、韩国版、波兰版、意大利版,当然还有我社出版的中文版。
于是作者又因势推出了《疯狂实验史(2)》,反正他手里积累了多年调查的各种材料,继续自己对于那些不可思议的科学实验的发现与探索,为读者带来更多新鲜有趣、同时又令人好奇、不为人所知的实验。例如,如果我们不管教孩子,孩子会自己找什么东西吃?人是否可以象精子一样游泳?在比较商品时,顾客真的会认为售价99.95欧元的东西比售价100欧元的东西更实惠吗?
技术哲学讲演录 [图书] 豆瓣
作者: 吴国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技术哲学讲演录》讲述了:2007-2008年间,作者在东南大学等地的讲堂上以技术哲学为主题做了多次讲演,《技术哲学讲演录》是其中七次讲演的录音整理稿结集。在这些“当场发生”的哲学运思中,作者试图把技术阐释成人的存在方式或“存在论差异”,阐释成人类文明活跃而又实际的构成要素,从而构建一种非本质主义的技术存在论框架。在这种新的技术存在论框架下,技术中性论、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受到了批判,技术与人性的自我构造、技术之中渗透着的政治要素以及现代技术与现代科学的关系,则得到了新鲜而生动的说明。
目录
技术的人文本质
什么是技术
对现代技术的一种理解
问答
技术与人性
生物本能贫乏论
心理能量冗余论
技术的三个类别
问答
技术与政治
技术有政治吗
技术的政治批判
三种技术观
技术与哲学
技术哲学的历史性缺席
技术哲学的兴起
技术作为存在论差异
问答
技术作为存在论差异
准备性的说明
技术作为存在论差异
问答
什么是科学
希腊理性科学
现代求力科学
近代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近代科学产生的基督教背景
世界的图景化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