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索爾仁尼琴”
全部 | 书籍 (27) | 影视 (1)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古拉格群岛(上中下)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Архипелаг ГУЛАГ
9.3 (18 个评分) 作者: [俄]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译者: 田大畏 等 群众出版社 1996
“献给没有生存下来的诸君,要叙述此事他们已无能为力。但愿他们原谅我,没有看到一切,没有想起一切,没有猜到一切。”
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史诗般巨著《古拉格群岛》就是以这样沉痛的题辞开篇。1973年,索尔仁尼琴决定将这本书秘密送往西方发表,这成了苏联政治史研究的一个重要事件。可以说,苏联当局决定剥夺索尔仁尼琴的国籍,并将其强行驱逐到欧洲,与这本书的出版关系极大。
这部长达140 万字的巨著,堪称苏联列宁和斯大林时期法制历史最精炼的描摹。所谓“古拉格”,即“劳动改造营管理总局”,原是苏联劳改制度的象征。作者将其比喻为“群岛”,意在指出这种制度已经渗透到苏联政治生活的每个领域,变成了苏联的“第二领土”。全书分监狱工业、永恒的运动、劳动消灭营、灵魂与铁丝网、苦役刑、流放、斯大林死后7部,既以“群岛居民”的经历为线索,又穿插了苏联劳改制度发展史中的大量资料,结构宏大,卷帙浩繁,充分显示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驾驭材料的能力。书中有激昂的控诉,愤怒的谴责,也有尖锐的嘲讽,深切的诉说,是深刻理解苏联政治体制重要的参考著作。
还有5个属于同一作品或可能重复的条目,点击显示。
古拉格群岛 [图书] 豆瓣
Архипелаг ГУЛАГ
8.6 (11 个评分) 作者: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译者: 田大畏 / 钱诚 群众出版社 2015 - 8
所谓“古拉格”,即“劳动改造营管理总局”,是苏联劳改制度的象征。从1918年到1956年,那些分散在苏联广袤大地上的各个劳改营像“群岛”一般构成了这个国家的“第二领土”。
本书以“群岛居民”的苦难经历为线索,同时穿插了苏联劳改制度发展史中的大量资料,结构宏大,卷帙浩繁,充分显示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驾驭写作的才华。书中既有激昂的控诉、愤怒的呐喊,也有尖锐的嘲讽、深切的诉说,是一部深刻理解苏联政治体制的重要的参考著作。
古拉格群岛(上中下) [图书] 豆瓣
Архипелаг ГУЛАГ
9.8 (10 个评分) 作者: [俄]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译者: 田大畏 等 群众出版社 2006 - 9
“献给没有生存下来的诸君,要叙述此事他们已无能为力。但愿他们原谅我,没有看到一切,没有想起一切,没有猜到一切。”
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史诗般巨著《古拉格群岛》就是以这样沉痛的题辞开篇。1973年,索尔仁尼琴决定将这本书秘密送往西方发表,这成了苏联政治史研究的一个重要事件。可以说,苏联当局决定剥夺索尔仁尼琴的国籍,并将其强行驱逐到欧洲,与这本书的出版关系极大。
这部长达140 万字的巨著,堪称苏联列宁和斯大林时期法制历史最精炼的描摹。所谓“古拉格”,即“劳动改造营管理总局”,原是苏联劳改制度的象征。作者将其比喻为“群岛”,意在指出这种制度已经渗透到苏联政治生活的每个领域,变成了苏联的“第二领土”。全书分监狱工业、永恒的运动、劳动消灭营、灵魂与铁丝网、苦役刑、流放、斯大林死后7部,既以“群岛居民”的经历为线索,又穿插了苏联劳改制度发展史中的大量资料,结构宏大,卷帙浩繁,充分显示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驾驭材料的能力。书中有激昂的控诉,愤怒的谴责,也有尖锐的嘲讽,深切的诉说,是深刻理解苏联政治体制重要的参考著作。
古拉格群岛 [图书] 豆瓣
作者: [俄]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译者: 胡学星 群众出版社 2011
“献给没有生存下来的诸君,要叙述此事他们已无能为力。但愿他们原谅我,没有看到一切,没有想起一切,没有猜到一切。”
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史诗般巨著《古拉格群岛》就是以这样沉痛的题辞开篇。1973年,索尔仁尼琴决定将这本书秘密送往西方发表,这成了苏联政治史研究的一个重要事件。可以说,苏联当局决定剥夺索尔仁尼琴的国籍,并将其强行驱逐到欧洲,与这本书的出版关系极大。
这部长达140 万字的巨著,堪称苏联列宁和斯大林时期法制历史最精炼的描摹。所谓“古拉格”,即“劳动改造营管理总局”,原是苏联劳改制度的象征。作者将其比喻为“群岛”,意在指出这种制度已经渗透到苏联政治生活的每个领域,变成了苏联的“第二领土”。全书分监狱工业、永恒的运动、劳动消灭营、灵魂与铁丝网、苦役刑、流放、斯大林死后7部,既以“群岛居民”的经历为线索,又穿插了苏联劳改制度发展史中的大量资料,结构宏大,卷帙浩繁,充分显示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驾驭材料的能力。书中有激昂的控诉,愤怒的谴责,也有尖锐的嘲讽,深切的诉说,是深刻理解苏联政治体制重要的参考著作。
作者亲自在古拉格集中营中生活过,并且是书中事件的目击者和第一手材料的获得者,出狱后采访了270位人士,为书中所写的事提供了证词。《古拉格群岛》创作于1962年至1973年间,于1973年在西方出版。
古拉格群岛(上册) [图书] 豆瓣
Архипелаг ГУЛАГ
作者: [俄]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译者: 田大畏等 群众出版社 1982
“献给没有生存下来的诸君,要叙述此事他们已无能为力。但愿他们原谅我,没有看到一切,没有想起一切,没有猜到一切。”
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史诗般巨著《古拉格群岛》就是以这样沉痛的题辞开篇。1973年,索尔仁尼琴决定将这本书秘密送往西方发表,这成了苏联政治史研究的一个重要事件。可以说,苏联当局决定剥夺索尔仁尼琴的国籍,并将其强行驱逐到欧洲,与这本书的出版关系极大。
这部长达140 万字的巨著,堪称苏联列宁和斯大林时期法制历史最精炼的描摹。所谓“古拉格”,即“劳动改造营管理总局”,原是苏联劳改制度的象征。作者将其比喻为“群岛”,意在指出这种制度已经渗透到苏联政治生活的每个领域,变成了苏联的“第二领土”。全书分监狱工业、永恒的运动、劳动消灭营、灵魂与铁丝网、苦役刑、流放、斯大林死后7部,既以“群岛居民”的经历为线索,又穿插了苏联劳改制度发展史中的大量资料,结构宏大,卷帙浩繁,充分显示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驾驭材料的能力。书中有激昂的控诉,愤怒的谴责,也有尖锐的嘲讽,深切的诉说,是深刻理解苏联政治体制重要的参考著作。
The Gulag Archipelago [图书] 豆瓣
作者: Aleksandr Solzhenitsyn 译者: Thomas P. Whitney / Harry Willetts Harper Perennial Modern Classics 2002 - 2
Book Description
Drawing on his own incarceration and exile, as well as on evidence from more than 200 fellow prisoners and Soviet archives, Aleksandr I. Solzhenitsyn reveals the entire apparatus of Soviet repression -- the state within the state that ruled all-powerfully.
Through truly Shakespearean portraits of its victims -- men, women, and children -- we encounter secret police operations, labor camps and prisons; the uprooting or extermination of whole populations, the "welcome" that awaited Russian soldiers who had been German prisoners of war. Yet we also witness the astounding moral courage of the incorruptible, who, defenseless, endured great brutality and degradation. The Gulag Archipelago 1918-1956 -- a grisly indictment of a regime, fashioned here into a veritable literary miracle -- has now been updated with a new introduction that includes the fall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Solzhenitsyn's move back to Russia.
癌症楼 [图书] 豆瓣
Раковый корпус
9.2 (29 个评分) 作者: (俄)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译者: 姜明河 译林出版社 2013 - 2
瑞典学院前常务秘书贺拉斯•恩达尔作序推荐
独家收录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受奖词
该书《癌症楼》是索尔仁尼琴的代表作一,也是他据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作品。
“癌症楼也叫做13号楼”。科斯托格洛托夫经过二十几年的军队、劳改营、流放地的生活后,得了癌症,直至奄奄一息才好不容易住进了癌症楼。接受放射治疗后,他的病情渐渐好转。但是下一个疗程的“激素疗法”将使他失去性能力。在多年沉冤蒙难的日子中他已淡忘了女人,但他来到癌症楼治疗的时候,性意识在他身上猛然苏醒,强烈的情欲,本能的欲望,成为生命力的一种标志。在展示他追求精神自由的同时,作者还描写了科斯托格洛托夫及其同室病友的不同命运和经历,他们的性格形成和人格扭曲,如向上爬的官僚鲁萨诺夫、青年地质学家瓦吉姆、女医生薇拉等等。
《癌症楼》是一部呼唤人性的人道主义作品,同时又是剖析社会“毒瘤”,思考社会悲剧之根源,反思时代和历史的作品。
他的人生与作品是如此相仿,堪称典范,相互之间,几乎不可分割。
——哈罗德•布鲁姆
全世界成百上千万人把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名字和创作与俄罗斯本身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的科学研究和杰出的文学著作,事实上是他全部的生命,都献给了祖国……
——弗拉基米尔•普京
事实上,抛开政治的因素。索尔仁尼琴的文学艺术成就还是很高的。比如:在《癌症楼》这部作品中,他就非常精彩地刻画了七八个身患癌症的患者在面对生死时的不同态度,由此反映他们分别代表的社会各阶层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蓝英年
还有3个属于同一作品或可能重复的条目,点击显示。
癌症楼 [图书] 豆瓣
Раковый корпус
9.3 (29 个评分) 作者: [俄罗斯]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译者: 姜明河 译林出版社 2007 - 8
索尔仁尼琴从流放地到塔什干治病的坎坷经历和所见所闻,构成了《癌症楼》这部小说的基本素材。作者写出了主人公科斯托格洛托夫及其同病房里的各个病人的不同命运和经历,他们性格的形成和人性的扭曲。作者写的是人生的坎坷,但实际上是社会悲剧的写照。一个个知识分子和忠心耿耿的干部被捕、流放、劳改的事实,使作者陷入痛楚的沉思,思考产生这些悲剧的缘由。
这是一部充满象征和隐喻的作品。“癌症楼也叫做13号样楼”。科斯托格洛托夫经过二十几年的军队、劳改营、流放地的生活后,他得了癌症,直至奄奄一息才好不容易住进了癌症楼。接受放射治疗后,他的病情渐渐好转。但是,下一个疗程的“激素疗法”将使他失去性能力。在多年劳改、流放、沉冤蒙难的日子中,他已淡记了女人,当他来到“癌症楼”治疗的时候,性意识在他身上猛醒,强烈的情欲,本能的欲望,成为生命力后标志……
癌症楼 [图书] 豆瓣
作者: [俄]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译者: 姜明河 群众出版社 2000 - 3
“癌症楼也叫做13号样楼”。科斯托格洛托夫经过二十几年的军队、劳改营、流放地的生活后,他得了癌症,直至奄奄一息才好不容易住进了癌症楼。接受放射治疗后,他的病情渐渐好转。但是,下一个疗程的“激素疗法”将使他失去性能力。在多年劳改、流放、沉冤蒙难的日子中,他已淡记了女人,当他来到“癌症楼”治疗的时候,性意识在他身上猛醒,强烈的情欲,本能的欲望,成为生命力后标志……
对话索尔仁尼琴 (2000) [电影] 豆瓣 TMDB
Узел. Беседы с Солженицыным
导演: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演员: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其它标题: Узел. Беседы с Солженицыным / The Dialogues with Solzhenitsyn
这幅两部分组成的,唤起回忆的SOLZHENITSYN的肖像,是导演ALEXANDER SOKUROV通过两段充足的,和SOLZHENITSYN与他的夫人的谈话。来解悟这位盛誉国际的作家的生命历程。
这并不是一部简单的传记电影,相反的,电影着力汇聚于SOLZHENITSYN对苏维埃的探讨:它的文学,传统,历史和它的语言。通过作家个人一种对俄国的宏观的综述,俄罗斯这片大地传奇的肖像裸呈在我们面前。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图书] 豆瓣
Один день Ивана Денисовича
作者: (俄罗斯)索尔仁尼琴 译者: 斯人 / 钱诚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1
本书系索尔仁尼琴的中篇小说卷,共收录了《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玛特辽娜的家》《科切托夫卡车站上的一件事》《为了事业的利益》《一只右手》等9部作品。《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是索氏的成名作,发表于1962年,曾经在得到赫鲁晓夫首肯后得以发表。小说叙述了“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这个小人物在前苏联劳改营中的生活,成为“大墙文学”的开山之作,1965年曾受到过大规模的批判。索氏的中篇小说文笔精当,描写细致,构思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还有2个属于同一作品或可能重复的条目,点击显示。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图书] 豆瓣
作者: [俄] 索尔仁尼琴 译者: 曹苏玲 / 陈小曼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 6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中作者以朴实无华的白描笔法,记述了一个普通犯人在劳改营中度过的浪漫而乏味的一天,通过大量的细节在平淡无奇的夹叙夹忆中描绘出一幅令人触目惊心的阴郁图景,展示了主人公走过的坎坷一生。
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图书] 豆瓣
作者: [俄]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译者: 姜明河 等 群众出版社 2000 - 1
本书系索尔仁尼琴的中篇小说卷,共收录了《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马特辽娜的房子》《克切列托夫卡车站事件》《为了事业的利益》《右手》等9部作品。《伊万・杰克索维奇的一天》是索氏的成名作,发表于1962年,曾经在得到赫鲁晓夫首肯后得以发表。小说叙述了“伊万・杰尼索维奇・舒霍夫”这个小人物在前苏联劳改营中的生活,成为“大墙文学”的开山之作,1965年曾受到过大规模的批判。索氏的中篇小说文笔精当,描写细致,构思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红轮(第一卷 全三册) [图书] 豆瓣
Красное колесо, Узел I: Август Четырнадцатого
作者: [俄]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译者: 何茂正 / 李万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 - 6
《红轮》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最大的一部鸿篇巨制,也是目前世界文学史上篇幅最宏大、卷帙最浩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时间跨度最长的一部小说。这部描写俄国战争和苏共历史的史论-政治性小说,从1914年8月的一战开始,一直写到1916年的俄国民权运动、俄国资 产阶级二月革命、无产阶级十月革命、水兵叛乱,直至1945年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构成了俄罗斯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重现了整个20世纪俄国和苏联的历史。
本次出版的《红轮》中文版第一卷《1914年8月》(第一二三部)主要描写革命前夕俄国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和一战爆发后与德国之间的战争经过,涉及了俄国以及欧洲历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和重要任务,作者极力把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现在读者眼前,用文学笔调一一对其作出自己的解释和评价,力求多方面、全方位、多方位反映历史现实,以此对实际发生的历史过程展开讲述,并在其中融会贯通了作者对俄国和西方、过去和现在种种思想文化传统的褒贬和取舍。
第一圈 [图书] 豆瓣
В круге первом
作者: [俄]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译者: 景黎明 群众出版社 2016 - 6
《第一圈》的书名出自但丁的《神曲》。《神曲》将地狱分为九圈,第一圈是最好的一圈。作家以此来比喻苏联的一个特殊监狱。在那里,一群科学家、工程师等囚犯终日从事着各种监控社会的科研项目。。。。。。
本书为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俄罗斯“集中营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此次出版对译稿的内容进行了修订,使得翻译更精准,内容更精彩。著名翻译家田大畏先生生前为本书的译稿进行了审定。二十世纪文学的一个重要现象便是苏联的地下文学。地下文学的性质表明它是一种为时代作证的文学,抵抗遗忘的文学。这样的写作是自由的,但是也承担了巨大的责任。
正如正如在论文学的力量时所说:“我相信,在这生死关头,文学有力量做到:帮助人们去识破并抵制阴谋家们及其所企图强制们接受的一切。”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曾无奈地说,索尔仁尼琴的笔是受上帝指挥的。索尔仁尼琴说过,他的政治激情是与生俱来的,但这种激情是蕴于文学之中、之后、之下的。
还有2个属于同一作品或可能重复的条目,点击显示。
第一圈(上下) [图书] 豆瓣
В круге первом
作者: [俄] 索尔仁尼琴 译者: 景黎明 群众出版社 2000 - 11
《第一圈》(上下)以凝炼的笔触,超时空浓缩的技巧,仅用了四天的时间,表现了一群人物的命运,刻划了那些没有罪行的科学家们,在玛尔非诺没有人权、没有自由,甚至连“性”的权利都没有的非人生活。
第一圈(上、下) [图书] 豆瓣
作者: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译者: 景黎明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0 - 6
《第一圈(套装全2册)》内容简介:“第一圈”源自但丁的不朽诗作《神曲》,诗中的《地狱篇》中把地狱分成了九圈,第一圈是最好的一层,索尔仁尼琴借用第一圈的喻意,描写了地处莫斯科郊区的一个特殊监狱——玛尔非诺里的生活。这里关押的犯人,都是被指控犯有“叛国罪”、“间谍罪”以及其它莫须有的罪名的科学家,他们享受比普通犯人要好的待遇,在玛尔非诺从事绝密的科学项目研究。
杏子酱 [图书] 豆瓣
Абрикосовое варенье
作者: [俄]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译者: 李新梅 译林出版社 2015 - 11
索尔仁尼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以中短篇小说引发了文学界乃至整个社会的“核爆”,此后他为鸿篇巨制所制牵,时隔半个世纪才重新回归短小体裁:小说集《杏子酱》是作家于生命晚年创作的最后的文学作品,包括八部短篇和一部中篇。
书中人物从将军到劳改犯、从神父到现代银行家、从工程师到农民,其命运在历史的磨盘中被强力碾磨,历史“红轮”的宏大轨迹因此在短篇中得以完整描摹。作家对短篇体裁的创新也同时完成:对位的旋律和“双子座”结构,让一个人物的不同命运,或两个不相关人物的命运同时容于一个短篇,从而形成对历史的神秘隐喻,促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和反思俄罗斯在20世纪的严酷命运。
巨石之下 [图书] 豆瓣
作者: 龙瑜宬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 9
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一生思想的戏剧性转折,引发了国际学界的广泛争议。他最终选定的保守立场,更被认为有着极端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龙瑜宬著的《巨石之下--索尔仁尼琴的反抗性写作》按照历时顺序,对索尔仁尼琴的思想形成与相关创作活动进行了语境化的解读,尝试揭示出从苏联到西方、再到自由化改革后的俄罗斯,作家所卷入的各个具体历史空间都已严重失衡。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