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纽约时报”
全部 | 书籍 (13) | 影视 (1)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少有人走的路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The Road Less Traveled
8.0 (23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斯科特·派克 译者: 于海生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7 - 1
这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正如开篇所言:人生苦难重重。M·斯科特·派克让我们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但是,他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他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
单身女性的时代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All the Single Ladies: Unmarried Women and the Rise of an Independent Nation
7.9 (63 个评分) 作者: [美]丽贝卡·特雷斯特 译者: 贺梦菲 / 薛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5
理想国外文纪实001,《纽约时报》年度选书,美国名记丽贝卡·特雷斯特直击单身女性群体。
★一部单身的通俗史,三十位女性的故事——单身并不是我们这代人的“发明”。特雷斯特将单身女性纳入美国近代史的脉络中: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们投身医疗救护、工业生产,女权运动浪潮中她们积极争取投票权、堕胎权益。长久以来,单身女性的故事就是这个国家的故事。
★“勾搭”文化、“波士顿婚姻”、冻卵……时代变迁,(单身)女性“见招拆招”,发出自己的声音——为什么在十九世纪的美国会有大量女性之间缔结伴侣关系的现象?现代女性为何选择情爱上的“小打小闹”,而拖延/拒绝进入婚姻?单身女性又要在何时生育、如何生育?她们的快乐烦恼,她们的生活经历,都在这本书里。
★不是“独身宣言”,也不为向传统婚姻“抖机灵”——特雷斯特提醒我们:女性命运不再是简单的“二选一”(不结婚就养猫),在她们面前会有更多的选项、更出彩的人生。结不结婚,女性都需要一种保持单身的能力,在思想上自主、经济上独立。由此我们将无可避免地迎来一个单身时代。
【内容简介】
《我的孤单,我的自我:单身女性的时代》是一部关于21世纪美国单身女性议题的纪实作品。作者特雷斯特聚焦这一群体,从近百个原始访谈中选取了约三十位女性的故事。当中有叱咤职场的女强人,有兼两份零工的单亲妈妈,有敢爱敢恨的女大学生。尽管她们的肤色、族裔多样,生活环境与教育背景不尽相同,但这些单身女性积极争取自身权益(选举权、堕胎权益),影响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单身女性正在这个本不是为她们设计的世界里,逐渐占据一席之地,是时候开启一个“单身时代”了。
【媒体推荐】
这本书来得正是时候。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美国历史进程中这一关键时刻的人——而不仅仅是单身女性——它都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发人深思的作品。
——《纽约时报》
从阶级、种族和性向等视角切入,辅之史料、访谈与趣闻轶事;特雷斯特向我们展现了美国当代单身女性的生活群像。
——《波士顿环球报》
对于那些整日唠叨女性何时结婚的好事之人,用这本书让他们保持安静!
——英国《卫报》
王国与权力 [图书] 豆瓣
The Kingdom and the Power : Behind the Scenes at The New York Times: The Institution That Influences the World
7.5 (8 个评分) 作者: [美] 盖伊·特立斯 译者: 张峰 / 唐霄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7
新新闻主义之父盖伊·特立斯 掘地三尺深挖《纽约时报》内幕
每个名字、场景、故事,句句属实
每一天,从早上的新闻,到晚上的热帖,所有这些信息和咨询,全由记者报道,再由编辑打磨挑选。是他们的“创造”决定了我们看到什么,谈论什么。
《纽约时报》是所有媒体中公认最可靠的历史记录者,它报道的就是事实。从地方小报到世界自由主义阵营的旗帜,哪些人为它奠基,为它添砖加瓦?是一群只为新闻而活的人。
他们全力报导今天,截稿时间一过,该跳舞跳舞,该赛马赛马。这是一群理想主义者,也是真正的野心家、投机客和享乐家。
1851年创刊,1896年被阿道夫·奥克斯以7万5千美金收购,《纽约时报》用一期期报道奠定了自己影响美国、影响世界的第一大报的地位。它记录了世界近现代历史中几乎所有最重大的事件,而记录这些事件的《纽约时报》和《纽约时报》人则往往隐居幕后。
作者特立斯从1953年开始在《纽约时报》工作了十余年。当他离开时报后,第一件事就是回过头去采访自己曾经的同事,试图以时报不鼓励、不允许的方式刻画描述这个庞大的、能影响全美乃至全世界局势的机构。特立斯眼光犀利,笔触细腻,不仅在书中回溯了《纽约时报》的历史,还生动地再现了近百名时报人,以及他们在时报这个大机构中的庞杂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一流媒体从业者的群像。
本书初版于1969年,至今仍是关于《纽约时报》历史及运作方式最权威细致的参考书,开启了当时写作、出版媒体著作的潮流。
纽约时报头版内幕 (2011) [电影] 豆瓣
Page One: Inside the New York Times
8.1 (23 个评分) 导演: Andrew Rossi 演员: David Carr
其它标题: Page One: Inside the New York Times / 头版:纽约时报的一年
《头版内幕》进入了对于外人来说充满着神秘色彩的《纽约时报》的编辑部,为观众介绍了一个成熟的媒体内部的运作环境和工作体系。影片曾参加今年的圣丹斯电影节。
Building Stories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Building Stories
9.5 (8 个评分) 作者: Chris Ware Pantheon 2012 - 10
4-time 2013 Eisner Award Winner: Best Lettering, Best Publication, Best Writer/Artist and Best Graphic Album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Top 10 Books of the Year
Time Magazine, Top Ten Fiction Books of the Year
Publishers Weekly, Best Book of the Year
Kirkus Reviews, Top 10 Fiction of 2012
Newsday, Top 10 Books of 2012
Entertainment Weekly, Gift Guide, A+
Washington Post, Top 10 Graphic Novels of 2012
Minneapolis Star Tribune, Best Books of the Year
Cleveland Plain Dealer, Top 10 Fiction Books of the Year
Amazon, Best Books of the Year/Comics
Boing Boing, Best Graphic Novel of the Year
Time Out New York, Best of 2012
Entertainment Weekly, Best Fiction of 2012
Everything you need to read the new graphic novel Building Stories: 14 distinctively discrete Books, Booklets, Magazines, Newspapers, and Pamphlets.
With the increasing electronic incorporeality of existence, sometimes it’s reassuring—perhaps even necessary—to have something to hold on to. Thus within this colorful keepsake box the purchaser will find a fully-apportioned variety of reading material ready to address virtually any imaginable artistic or poetic taste, from the corrosive sarcasm of youth to the sickening earnestness of maturity—while discovering a protagonist wondering if she’ll ever move from the rented close quarters of lonely young adulthood to the mortgaged expanse of love and marriage. Whether you’re feeling alone by yourself or alone with someone else, this book is sure to sympathize with the crushing sense of life wasted, opportunities missed and creative dreams dashed which afflict the middle- and upper-class literary public (and which can return to them in somewhat damaged form during REM sleep).
A pictographic listing of all 14 items (260 pages total) appears on the back, with suggestions made as to appropriate places to set down, forget or completely lose any number of its contents within the walls of an average well-appointed home. As seen in the pages of The New Yorker, The New York Times and McSweeney’s Quarterly Concern, Building Stories collects a decade’s worth of work, with dozens of “never-before-published” pages (i.e., those deemed too obtuse, filthy or just plain incoherent to offer to a respectable periodical).
Winner of the 2013 Eisner Awards for Best Graphic Album-New, Best Lettering, and Best Publication Design. Chris Ware is the winner of 2013 Eisner Award for Best Writer/Artist for Building Stories.
One of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s Top 10 Books of 2012
欢愉 [图书] 豆瓣
Euphoria
7.9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莉莉·金 译者: 马韧 博集天卷/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7 - 2
在审视他人生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自己。
理性与激情的冲撞构建了这个性感而优雅的故事。
拷问文明和野蛮的界限,探寻知性与欲望的守衡
本书基于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真实人生故事写就。20世纪30年代,三位年轻的人类学家前往新几内亚考察,他们之间发生的一段三角恋情,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观念、学术生涯,乃至命运……
安德鲁·班克森出身学术世家,其父热切地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的衣钵研究生物学。他的两个哥哥却相继意外殒命。班克森追随父兄脚步前往剑桥学习生物学,却被人类学吸引。父亲死后,班克森回到曾实地考察过的新几内亚。学术研究上的无力感和亲人死亡造成的阴影令他心灰意冷,试图自杀。
内尔和芬这对人类学家夫妇的到来打破了班克森死水般的生活。班克森也缓和了内尔与芬之间因研究方法与学术声望的差异而日益紧张的关系。班克森被内尔吸引,理智令他选择压抑自己的感情。三人都对班克森与内尔之间日益滋长的情愫心知肚明,挣扎于欲望与自律之间的他们小心地守护着一种微妙的平衡。一次三人交谈时的相互激发催生了人类学研究领域的一大创见。
一天早上,芬突然驾着小船独自离开,带走了部落里最有名的少年首领。他要去抢劫临近部落的圣笛。他相信那笛子能帮他建立学术地位,但这一冒险之举彻底改变了三人的人生轨迹……
《欢愉》是2014年美国文坛备受瞩目的小说。
上过《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封面,入选“全美书评人协会奖”短名单。获科克斯书评奖、新英格兰图书奖。被美国国家公共电台、《时代周刊》《纽约时报》《娱乐周刊》《VOGUE》《出版人周刊》《华盛顿邮报》《旧金山纪事报》《奥普拉杂志》等十几家媒体评为“年度好书”。
本书基于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真实人生故事写就。书中两位男主的原型正是米德的第二和第三任丈夫。米德在文化人类学领域是奠基和开创性的人物,她关于文化、性、青春期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备受争议。她的个人生活也充满三十年代知识女性追求自由和自主的精神。《时代》杂志的书评称她为“世界祖母”。《纽约时报》说:“她把社会人类学带入了光辉的科学时代。”美国总统卡特评价她说:“她将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与思考问题的方式教给了成千上万的公众。”
枕边书 [图书] 豆瓣
By the Book
7.2 (8 个评分) 作者: [美]帕梅拉·保罗 编 译者: 濮丽雅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 - 7
[内容简介]
《枕边书》是《纽约时报书评周刊》经典专栏合辑,收录了《纽约时报》书评总编帕梅拉•保罗对65位全球知名作家与名人的采访,深入展示他们的阅读、生活和写作。
尼尔·盖曼、约翰·欧文、伊丽莎白·吉尔伯特、乔伊斯·卡罗尔·欧茨、迈克尔·夏邦、J.K.罗琳、伊恩·麦克尤恩、阿兰·德波顿、希拉里·曼特尔、丹·布朗、乔纳森·弗兰岑、唐娜·塔特、詹姆斯·帕特森、阿诺·施瓦辛格……他们是备受欢迎的创作者,也是有深度的阅读者。在《枕边书》里,这些作家、名人们真诚、严肃而不失幽默地讲述自己的文学品味、写作习惯、灵感来源、私人书单、八卦趣事和罪恶趣味。在呈现他们不为人知的另一面的同时,也与读者分享着一件从不曾改变的事:是阅读,成就了如今的他们。
---------
[编辑推荐]
你在读什么?你计划读什么?
当你写作时,你在思考什么?当你阅读时,你在思考什么?
通过《枕边书》,65位知名作家与名人做出回答!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同名经典专栏
-《纽约时报》读书栏目总编帕梅拉·保罗亲自主持
- 65场关于阅读与人生的对话,爱书人的精彩盛宴
- 创作者的自我剖析:童年启蒙、阅读偏好、偶像作家、写作习惯
- 文坛精彩八卦:作家之间的惺惺相惜与针锋相对
- 作家挚爱的“枕边书”,一次性大公开!
----------
[评论]
这个世界充斥着愤世嫉俗、嫉妒和负面评论,“枕边书”栏目已成一块净土。——帕梅拉·保罗(《纽约时报书评周刊》总编)
《枕边书》专栏是《纽约时报》上我最爱看的内容,这些访谈刊载后我会第一时间去读……一位优秀作家的阅读爱好常常也是窥视其内心世界的窗口。——斯科特·杜罗(美国作家)
文学乐趣大合集。——《出版人周刊》
无价之宝。——《名利场》
先上讣告后上天堂 [图书] 豆瓣
The Dead Beat
7.6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玛里琳·约翰逊 译者: 李克勤 新星出版社 2007
作为一名为戴安娜王妃和马龙·白兰度撰写过讣告的记者,玛里琳·约翰逊沉迷于讣告,沉迷于离开这个世界的人们的故事,醉心研究讣告为什么会这样吸引读者。她每天在网上阅读讣告,还拜访了《纽约时报》的讣告版编辑,参加世界讣告作家大会,她找出了英语语言中最出色的讣告,还前往各地细细品味了最刻薄和最有文化的讣告,偶尔还探访了那些专门写讣告的作者,像学者一样钻研各种讣告,并比较讣告之间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写成了这本描绘讣告中的传统和文化的《先上讣告后上天堂》。
这本书妙趣横生,令人莞尔。作者带读者去亲身体验讣告的历史和那些直到他们消失才会引起我们注意的、不同寻常的生命,从一个非常有趣的角度描述了人类最后的历程——讣告——的历史和习俗。
纽约时报古典乐评精选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 艾伦·科赞 译者: 黄意淳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你喜欢古典音乐,却不知道如何挑选吗?由《纽约时报》乐评家为100张古典音乐专辑所作的经典评论,不仅是一部丰富的、悠扬的古典音乐编年史,更是实用的音乐收藏指南!
关于古典音乐,没有单一的、绝对的、正确的演奏方式,一部伟大的作品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诠释方式,或许有些无法引起作曲家、作品与听众之间的共鸣,而又有多少可以让我们对已经存在好几百年的作品激荡出新的体验?
对于古典音乐爱好者而言,最有趣刺激的,莫过于指挥家与演奏家为伟大作品所表现出多样性的技巧与情感。但是每年有数以百张的古典音乐唱片发行,因此不管是新手或行家,想要发现其中极品,皆是一项挑战。这100篇《纽约时报》的经典乐评构成一部丰富的古典音乐编年史,更是实用性强的收藏指南,引导我们领略巴赫、亨德尔、莫扎特、贝多芬以及柴可夫斯基等大师的音乐世界。
帝国的回忆 [图书] 豆瓣
作者: 郑曦原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7 - 1
本书系《纽约时报》对华报道选编,起迄年代为1854年1月至1911年10月。这一时代的中国,正经历着“千年未有之变局”,从独立自主的东方老大帝国沦为“东亚病夫”,传统的帝制和士大夫政治走向终结,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蜕变,人民承受着无与伦比的巨痛。《纽约时报》以当时中国人还未具备的近代眼光和技术,即时、全面、连续地观察和记录了这段历史,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国防、文化、社会、革命及华侨等方面,既是一份十分翔实珍贵的史料,又构成了一部具有独特视角的中国近代史。
书中所配的百余幅图片和照片,主要选自与文章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报刊。这些出自西方国家记者之手的景像和现场实录,更增加了本书的历史感和收藏价值。
月族 1 [图书] 豆瓣
Cinder: Book One of the Lunar Chronicles
作者: [美] 玛丽莎·梅尔 译者: 耿芳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 8
第四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百二十六周年的庆典即将展开,人类和机器人在东方联邦的首都新京汇集,整个地球正走向新的时代。然而,一场浩大的瘟疫已经在人类中间蔓延开。月球上一群无情的月族人,在拉维娜女王的带领下,正做着入侵地球的最后准备……欣黛,一个生化赛博格,拥有着谜一般的过去。当她和英俊的东方联邦王子凯铎邂逅之后,她的内心开始有巨大的变化,一场赛博格与人类的禁忌之恋即将触发。就在此时,守护世界的使命悄然降临在她的身上,在追寻自身命运的过程中,一场责任与自由、忠诚与背叛的较量即将展开……
$2.00 a Day [图书] 豆瓣
作者: Kathryn J. Edin / H. Luke Shaefer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5 - 9
A revelatory account of poverty in America so deep that we, as a country, don’t think it exists
Jessica Compton’s family of four would have no cash income unless she donated plasma twice a week at her local donation center in Tennessee. Modonna Harris and her teenage daughter Brianna in Chicago often have no food but spoiled milk on weekends.
After two decades of brilliant research on American poverty, Kathryn Edin noticed something she hadn’t seen since the mid-1990s — households surviving on virtually no income. Edin teamed with Luke Shaefer, an expert on calculating incomes of the poor, to discover that the number of American families living on $2.00 per person, per day, has skyrocketed to 1.5 million American households, including about 3 million children.
Where do these families live? How did they get so desperately poor? Edin has “turned sociology upside down” (Mother Jones) with her procurement of rich — and truthful — interviews. Through the book’s many compelling profiles, moving and startling answers emerge.
The authors illuminate a troubling trend: a low-wage labor market that increasingly fails to deliver a living wage, and a growing but hidden landscape of survival strategies among America’s extreme poor. More than a powerful exposé, $2.00 a Day delivers new evidence and new ideas to our national debate on income inequality.
- See more at: http://www.hmhco.com/shop/books/200-a-Day/9780544303188#productInfo
You Should Have Known [图书] 豆瓣
作者: Jean Hanff Korelitz Grand Central Publishing 2014 - 3
Grace Reinhart Sachs is living the only life she ever wanted for herself, devoted to her husband, a pediatric oncologist at a major cancer hospital, their young son Henry, and the patients she sees in her therapy practice. Grace is also the author of You Should Have Known, a book in which she castigates women for not valuing their intuition and calls upon them to examine their first impressions of men for signs of serious trouble later on. But weeks before the book is published, a chasm opens in her own life: a violent death, a missing husband, and, in the place of a man Grace thought she knew, only a chain of terrible revelations. Left behind in the wake of a spreading and very public disast and horrified by the ways in which she has failed to heed her own advice, Grace must dismantle one life and create another for her child and herself.
报业帝国 [图书] 豆瓣
作者: 苏珊·蒂夫特 译者: 吕娜 2007 - 10
作者苏珊?蒂夫特和亚历克斯?琼斯对《纽约时报》的所有人奥克斯-苏兹伯格家族及其历史进行了深入的挖掘,精心选取了家族生活的细节,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精巧的构思。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百年家族的历史。全书以大量的事实为基础,通过井然有序的细节描写、准确生动的人物刻画以及对历史和社会动态的切买感受,用无可挑剔的正宗散文体,以家族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向人们讲述了奥克斯-苏兹伯格家族经历四代创立《纽约时报》的过程,记述了创造和培育一个独特报业帝国的经历,向读者们展现出了一个鲜活的家族形象。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