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羅洛梅”
全部 | 书籍 (16) | 影视 (2)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知觉的世界 [图书] 豆瓣
8.8 (47 个评分) 作者: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 译者: 王士盛 周子悦 译 / 王恒 译校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9 - 5
1948年9-11月,梅洛-庞蒂应邀于法国国家广播电台做了关于知觉主题的七次演讲,本书根据其广播稿录音整理而成。
演讲所探究的主题,其核心不仅是梅洛-庞蒂的哲学,而且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现象学。梅洛-庞蒂否定了这样的观点:知觉是不可靠的,倾向于扭曲我们周围的世界,反而主张知觉与我们的感觉是不可分离的,我们正是依赖于此来弄懂这个世界。
通过对一系列主题——关于科学、空间、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动物的生命以及艺术——的精彩见解,梅洛-庞蒂探究得出这一具有指导意义的主题。自始至终,他坚持认为,知觉从来不是某种学会了然后就能适用于这个世界的东西。他提醒我们,作为具有具身心智的生物,我们天生有知觉,并与其他动物以及婴儿一样,处于一种与这个世界产生持续、天然、不可预测的接触的状态。梅洛-庞蒂还借助于卡夫卡、动物行为,尤其是现代艺术,特别是塞尚的作品,提供了许多生动的例子。
人的自我寻求 [图书] 豆瓣
Man's Search for Himself
9.3 (16 个评分) 作者: 【美】罗洛·梅 译者: 郭本禹 / 方红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 9
《人的自我寻求》的主题是关于个体人格如何在孤独的时代得以重建。本书从分析人的空虚、孤独与焦虑入手,解释现代人面临的严重心理困境,并进一步指出,造成这一混乱的根源是价值核心的丧失、自我感的丧失、语言的丧失和悲剧感的丧失等社会历史和文化心理的因素。然后通过强调自我意识是人不同于动物的独特标志,力图论证它是人的自由赖以存在的基础。最后试图通过对自由、良心、勇气等传统价值作新的阐释而重新确立人格整合的目标。
还有1个属于同一作品或可能重复的条目,点击显示。
人的自我寻求 [图书] 豆瓣
Man's Search for Himself
9.2 (5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洛·梅 译者: 郭本禹 / 方红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 9
《人的自我寻求》的主题是关于个体人格如何在孤独的时代得以重建。《人的自我寻求》从分析人的空虚、孤独与焦虑入手,解释现代人面临的严重心理困境,并进一步指出,造成这一混乱的根源是价值核心的丧失、自我感的丧失、语言的丧失和悲剧感的丧失等社会历史和文化心理的因素。然后通过强调自我意识是人不同于动物的独特标志;力图论证它是人的自由赖以存在的基础。最后试图通过对自由、良心、勇气等传统价值作新的阐释而重新确立人格整合的目标。
点击链接进入英文版:
Man's Search for Himself
消失的地域 [图书] 豆瓣
No Sense of Place: The Impact of Electronic Media on Social Behavior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约书亚·梅罗维茨 译者: 肖志军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 11
本书着重研究了新的信息流动模式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作者继承了场景理论和媒介理论,提出了将面对面的交往研究与媒介研究联系在一起的切入点:社会“场景”结构。作者认为电子媒介影响社会行为的机制是:角色表演的社会舞台进行了重新组合等。
图像的肉身 [图书] 豆瓣
La chair des images. Merleau-Ponty entre peinture et cinéma
作者: [法] 莫罗•卡波内(Mauro Carbone) 译者: 曲晓蕊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6
编辑推荐:
《图像的肉身》从“可见性”的角度对肉身的解读,不仅是对概念本身的梳理与明析,更是对梅洛-庞蒂感性哲学的进一步深化,尤其通过对新的观看方式的描述、以独到的艺术视角对图像在当代文化中特殊地位的分析,一步步呈现出由艺术到政治、渗透于生存经验之中的肉身哲学亦即对存在之境的敏锐体悟。本书从现象学的视角对于图像文化的反省非常独特,深刻又轻盈。
内容简介:
在梅洛-庞蒂后期哲学中有许多诗意而富于洞见的哲学表达,极好地阐明了当代图像与人的关系。
本书中的思考邀请我们踏上一条非常规哲学(a-philosophie)的道路,在生活的体验与反思中寻找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亲密的共存”。这是哲学有待完成的任务、是思想本身的任务,它引导着我们不断从当前体验世界的方式出发,对其做出新的理解和阐释。它是梅洛-庞蒂哲学为我们留下的疑问和挑战,也是这一有待完成的思想给予我们最大的财富。
焦虑的意义 [图书] 豆瓣
The Meaning Of Anxiety
8.8 (5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洛·梅 译者: 朱侃如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1
《焦虑的意义》是一代心理学大师罗洛•梅的代表作,系针对当代最普遍、最突出的心理问题——焦虑而写。作者检视了不同的焦虑理论,从哲学、生物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角度分析了焦虑发生的心理本质及其积极意义。作者挑战“精神健康就是没有焦虑”的流行观念,发现了适切的焦虑与人的活力、与创造性成就的内在关联。作者进而根据未婚妈妈等大量的临床案例,指出了管理焦虑的方法和途径。《焦虑的意义》对当代深陷焦虑之中的各界人士极有参考价值。
还有2个属于同一作品或可能重复的条目,点击显示。
焦虑的意义 [图书] 豆瓣
The Meaning of Anxiety
作者: [美]罗洛·梅 译者: 程璇 / 郑世彦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23 - 1
这是一部引领时代的焦虑研究经典。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之父罗洛·梅检视了不同的焦虑理论,从哲学、生物学、心理学、文化学等角度分析了焦虑发生的机制及其建设性作用。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挑战了“精神健康就是没有焦虑”的传统观念,认同焦虑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指出焦虑与创造力、原创性以及智力之间的关系——面对焦虑能够使我们摆脱无聊,使我们更加敏锐,使我们保持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张力。
本书对当代深陷焦虑之中的各界人士极具参考价值,影响了包括心理学泰斗欧文·亚隆在内的众多读者,被《美国人类学家》杂志评价为“时代先知之作”!
焦虑的意义 [图书] 豆瓣
作者: 羅洛.梅 译者: 朱侃如 立緒 2004 - 8
◎繼弗洛依德之後,關於焦慮的經典研究。焦慮,人類處境的本質正面處理焦慮,才可能有真正的自覺十七世紀是數學的年代,十八世紀是物理科學的年代,十九世紀是生物學的年代,二十世紀呢?詩人奧登寫下《焦慮的年代》,卡繆則命名為「恐懼的世紀」,而我們也常指稱為「心理學的世紀」。焦慮、恐懼不獨現代社會才有,只是更為凸顯罷了。
羅洛. 梅在此經典研究中,檢視不同的焦慮理論,並逐一檢視其文化、歷史、生物和心理的面向,加以審度。他尋求這些理論的公分母,評估其中的分歧觀點,儘可能將不同的觀點綜合成一個整全的焦慮理論。他也挑戰「精神健康就是沒有焦慮」的流行信念,並堅稱焦慮是人類處境的本質,面對焦慮可以讓我們免於無聊困乏,鍛鍊我們的機智聰敏,同時開創人類存在所必需的張力。
羅洛. 梅告訴我們,焦慮不是只有負面的癱瘓作用,它也可以是我們正向轉變的動力,因為只有正面處理焦慮,才可能有真正的自覺。
底层的珍珠 (1965) [电影] 豆瓣
Perličky na dně
7.0 (10 个评分) 导演: 维拉·希蒂洛娃 / 亚罗米尔·伊雷什 演员: Pavla Marsálková / 费迪南德·克鲁塔
其它标题: Perličky na dně / Pearls of the Deep
本片是捷克新浪潮运动兴起时的一次集体亮相,这些崇尚个性的导演大多数毕业于布拉格电影学校,他们希望打破苏联电影教学模式试图以崭新的影像语言描绘他们所看到的世界,这些题材各异的短片表现了年轻导演对于世界的理解和他们的关注点,这五位导演分别是伊日· 门泽尔(《严密监控的列车》)、维拉 齐蒂洛娃(《雏菊》)、亚罗米尔·伊雷什(《瓦莱莉和她的奇迹一周》)、埃德尔瓦·朔尔姆和扬·涅麦茨。他们以他们的年轻和热情在一个禁忌的年代用最大可能表现了他们的思想和充满先锋、前卫的视觉。
女生们 (2020) [电影] 豆瓣
Las niñas
7.5 (8 个评分) 导演: 皮拉尔·帕洛梅罗 演员: 纳塔利娅·德·莫利纳 / Francesca Piñón
其它标题: Las niñas / 女学生
这是一部关于成长的青春题材电影。故事发生在1992年,主人公是11岁的女孩塞莉娅,在天主教女校学习的她是一个乖乖女,而新同学的到来却为她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她们一起尝试新鲜事物,打破严格的校规,体验着青春期的各种“第一次”。然而,这也意味着塞莉娅要直面她母亲的管教,走出原来的舒适区,并努力找到真正的自己。
还有2个属于同一作品或可能重复的条目,点击显示。
爱与意志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 罗洛·梅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 8
在书中,罗洛•梅以思想家的敏锐和热忱,以高屋建瓴之气度,妙趣横生地描绘了人类本能之一的爱与意志的科学规律,从心理学、社会学、未来学的深度与广度,剖析了各种病态的爱欲。
作者还阐述了许多基本的和富有吸引力的概念:爱、性、死亡、原始生命力、意志、自由、意向性、选择、决意、冷漠等。其中最难得的是,作者40年前对爱与意志困境的剖析,对于当今的中国社会仍极具启发意义。
爱与意志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 罗洛·梅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 4
《爱与意志》是当代著名存在心理学大师、美国心理分析家罗洛·梅的一部精彩佳作,一问世就风靡世界。《爱与意志》以高屋建瓴之气度,妙趣横生地描绘了人类本能之一的爱与意志的科学规律,从心理学、社会学、未来学的深度与广度。剖析了各种病态的爱欲。书中还列举了自古希腊神话传说时期至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尤其当代社会的文学、艺术、音乐、哲学、科技、宗教等各个领域里大量丰富的实例,旁征引、深入浅出地论证观点,揭示主题。
权力与无知 [图书] 豆瓣
作者: 罗洛·梅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 5
《权力与无知(寻求暴力的根源)》是罗洛·梅探讨暴力问题的一部力作。该书秉承作者一贯主张的存在心理学观点,将暴力视为人存在深处的原始生命力的一种体现。由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远离自身的存在,回避自身的权力,处于无知的境地,反而导致暴力横行。
《权力与无知(寻求暴力的根源)》作者对暴力、攻击、权力、无知、无能、革命、反叛等主题进行了精彩的存在分析,提倡一种新的成长伦理的生活方式,要求每个人觉知本心,正视当下,为自己的行动承担责任,过一种与恶共存的向善生活:“人生不是脱离恶,才能成就善,而是尽管有恶,依然为善。”美国存在心理学家布根塔尔对该书的评价是:“娴熟整合了经典和当代材料,为研究这些关键性的人类经验和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提供了广泛的基础。”
创造的勇气 [图书] 豆瓣
The Courage to Create
作者: [美] 罗洛·梅 译者: 杨韶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 9
罗洛·梅是美国著名的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撰写了20余部学术专著,他以深邃的哲学智慧和心理学洞见,系统阐述了他所处的美国社会中人们的心灵现状,深刻剖析了美国社会现代人的心灵困境,提出了很多令人深思的存在心理学思想和价值观念,阐发了他那独特而又与正统的科学心理学大不相同的“人的心理学”体系。《创造的勇气》就是罗洛·梅所撰写的20余部学术专著中的一部。本书以一个艺术家的独特视角,从存在主义的立场出发,阐述了一种独特的创造心理学的新见解。
“我们生活在一个旧的时代正在消亡而新的时代尚未诞生的时期。”美国存在心理学大师罗洛·梅在《创造的勇气》一书中开宗明义地阐明了当前时代的心理危机。在本书里,罗洛·梅以入木三分的理性分析,深刻剖析了创造的本质、过程,以及创造性与勇气、潜意识的关系等,阐述了他一贯信奉的有勇气的自我肯定,在面临存在的挑战时人的潜意识力量和存在抗争的意义。阅读本书会给我们带来人生的感悟,帮助我们通过勇气的培养、焦虑的克服和自我的选择而实现人生的价值。
目录
第一章 创造的勇气
第二章 创造的本质
第三章 创造和潜意识
第四章 创造与交会
第五章 德尔斐神殿是治疗师
第六章 论创造的局限性
第七章 形式的激情
译后记
自由与命运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 罗洛·梅 译者: 杨韶刚 中国人民大学 2010 - 4
《自由与命运》一书是罗洛·梅于1981年出版的其晚年的主要代表作之一。罗洛·梅以存在哲学为理论基础,以其丰富的心理治疗实践为依据,以一个艺术家的富有想象力的深刻思考,引经据典地分析了西方社会关于自由和命运的历史发展及其思想内涵,并结合20世纪80年代之前美国社会的现实,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美国社会和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其中不乏给人带来深刻思想启示的经典语句。可以说,这是一部读来发人深省、让人禁不住掩卷长思的人生启迪之书。
还有1个属于同一作品或可能重复的条目,点击显示。
祈望神话 [图书] 豆瓣
The Cry for Myth
作者: 罗洛•梅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 7
《罗洛•梅文集:祈望神话》作者在长时间的治疗与研究后,发现当代的治疗实践都与一个问题有关——个体对神话的探求。心理分析学说诞生与发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个愈发丰裕的西方社会,正丧失着它的神话。《罗洛•梅文集:祈望神话》所关心的,是西方人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神话。作者认为在当前的时代,存在一种对神话的迫切需求。这对我国国内的相关研究,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和启蒙价值。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