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视觉转向”
全部 | 书籍 (10) | 影视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视觉文化面面观 [图书] 豆瓣
Visual Culture:The Study of the Visual after the Cultural Turn
作者: [加] 玛格丽特·迪科维茨卡娅 译者: 李芳 / 肖伟胜 拜德雅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9 - 8
-编辑推荐-
★什么是视觉研究?
★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对于艺术史家来说,视觉文化存在着哪些关联?
★艺术史家如今对视觉研究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艺术史研究同视觉与文化研究之间有什么关系?
★视觉文化需要运用明显不同于艺术史与文化研究的阐释方法吗?
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对马丁•杰伊、尼古拉斯•米尔佐夫、W. J. T. 米歇尔等众多学者的访谈,为我们梳理了视觉文化研究的谱系与对象,勾勒出这一新领域跨学科、跨媒介的驳杂面貌。
-内容简介-
近年来,视觉文化已经日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跨学科研究领域。视觉文化认为图像在表征世界中的意义上占据中心地位。它不认为所谓的“高级”文化的地位更高。但是,尽管目前视觉文化研究和项目的数量激增,但该领域本身似乎没有就其范围、目标、定义和方法达成共识。在本书中,迪科维茨卡娅概述了这一新的研究领域,以便调和不同的理论立场,并了解其进一步研究的潜力。她的目的是说明视觉文化如何避免她所谓的威胁它的斯库拉(Scylla)和卡律布狄斯(Charybids):前者指的是因为它偏离了传统的艺术史层面,所以缺乏特定研究对象;后者指的是因为它似乎包含了与文化和视觉有关的一切,所以将这一领域扩展到不相干的田地。
迪科维茨卡娅对视觉文化进行了考古学的追踪,研究了艺术史的“文化转向”和视觉研究的兴起。基于问卷调查、口述史以及对这一领域主要学者的访谈,她首先讨论了这一领域的发展历程、理论框架及研究方法,然后研究了视觉文化的四个项目课程,它们分别位于罗切斯特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纽约大学石溪分校。通过对这些项目的理论和实践的分析,迪科维茨卡娅描绘了视觉文化项目在21世纪的未来。
艺术史方法与理论 [图书] 豆瓣
作者: 达勒瓦 译者: 李震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9
《艺术史方法与理论》作者安妮·达勒瓦以浅析的方法和浅显易懂的语言为学习艺术史的学生介绍了艺术史实践背后的重要理论。通过勾勒最流行的并被广泛运用的理论方法,她帮助读者去理解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曾塑造了艺术史的理念。 达勒瓦在第一章里对理论作了界定,并探讨了用理论进行研究是如何的艰难,但却是有价值的工作,它能增强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并有助于扩展提问的方式以引导研究。《艺术史方法与理论》的核心部分,即第二章至第五章,她详细地讨论了不同的理论方法,举出详实的例子并展示了特殊的方法是如何运用在例子之中的。最后,在第六章里,她对写研究性的论文与论题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达勒瓦在这本给学习艺术史的学生看的简洁明了、价值却不可估量的参考书中提供了作为一个艺术史家的经验。 达勒瓦是康涅狄格大学艺术史与妇女研究方面的副教授,她也是《太平洋艺术》的作者。
中国的美术及其他 [图书] 豆瓣
作者: [日]冈仓天心著 译者: 蔡春华译 中华书局 2009 - 6
《中国的美术及其他》是对日本著名思想家、美术家、美术批评与教育家冈仓天心(1862—1913)作品的选译。冈仓天心熟知中国的美术史,读过很多中国的古代典籍,对儒道释均有自己的体会与理解,多次的中国之行使他的中国观与中国美术观更趋清晰。他将中国的美术分为三种:一、秦汉之前的美术;二、宋以后的美术;三、盛唐的美术。其中,他最为推崇唐代的美术和文化。作为一个美术家,他从不吝言对中国杰出的美术家与美术品的赞美。冈仓天心并不孤立地解读中国的美术,他总是把它与中国的思想文化联系在一起。
冈仓天心鼓吹“亚洲是一体的”,这成了日本军国主义建立 “大东亚共荣圈”的征战口号。确实,我们从他的亚洲一体论、亚洲觉醒说、茶道精神阐释直至他的中国观中都不难看出一些军国主义思想的前文化形态。
Art and Beauty in the Middle Ages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意] 翁贝托·埃科 译者: Bredin, Hugh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2 - 4
In this authoritative, lively book, the celebrated Italian novelist and philosopher Umberto Eco presents a learned summary of medieval aesthetic ideas. Juxtaposing theology and science, poetry and mysticism, Eco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that existed between the aesthetic theories and the artistic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of medieval culture.

 “[A] delightful study. . . . [Eco’s] remarkably lucid and readable essay is full of contemporary relevance and informed by the energies of a man in love with his subject.” —Robert Taylor, Boston Globe

“The book lays out so many exciting ideas and interesting facts that readers will find it gripping.” — 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 

“A lively introduction to the subject.” —Michael Camille, The Burlington Magazine

“If you want to become acquainted with medieval aesthetics, you will not find a more scrupulously researched, better written (or better translated), intelligent and illuminating introduction than Eco’s short volume.” —D. C. Barrett, Art Monthly
超现实主义艺术思想中的电影银幕 [图书] 豆瓣
作者: 芬克尔斯坦 译者: 张爱东 / 王升才 2009 - 1
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法国超现实主义绘画、文学及电影作品的读者来说,《超现实主义艺术思想中的电影银幕》无疑是一部专业必读书,并且是一部颇具深度的代表作品。同时,作者的研究角度以及写作方式对于专业人员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法国超现实主义运动,是一场对资本主义传统文化思想的反叛运动,其内容不仅限于文学,也涉及绘画、电影、音乐等艺术领域。作者将20世纪20至30年代的超现实主义思想和艺术作品作为讨论对象,以“电影银幕”作为中心概念,以超现实主义及其外围的著作和视觉作品为基础,对超现实主义运动的主要艺术家如布列东、达利、恩斯特、马格里特、米罗、梅森等的各类艺术作品进行了深入而丰富的讨论。
勃鲁盖尔 [图书] 豆瓣
作者: 何政广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彼得·勃鲁盖尔在今日已被公认为法兰德斯绘画的三大巨匠之一。虽然作品数量只有五十件左右,然而勃鲁盖尔在艺术史上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他是17世纪荷兰绘画的开拓者。勃鲁盖尔借着对事物细节之忠实描绘与怪诞幻想之唐突对比,于画中创作出人世的缩影。其深刻的观察不论是在刻画农民生活的写实作品。抑或表达时代背景的讽刺画作中,都一览无遗。画风古朴而率直,素有“农民画家”的美誉。著名的《冬猎》、《农民婚礼》及《盲人的寓言》等杰作,便充分流露出勃鲁盖尔惯有的多样情节安排和文学寓意;构图紧凑且喜以侧面轮廓线描摹,使得画中事物看似简单、平面,却显出极为有力的效果。本书精选勃鲁盖尔一生作品,并辅以局部呈现的方式,让读者能详尽地欣赏勃鲁盖尔作品的精华。更收录一篇探讨勃鲁盖尔与尼德兰谚语之专文,给读者贴近勃鲁盖尔画中世界的一个新机会。本书为2003年1月第2次印刷。
塞尚 [图书] 豆瓣
作者: Michel Hoog / 林志明 译者: 林志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10
《塞尚:强大而孤独》作者奥格,“我还欠您艺术中的真理,未来我会告诉您。”绘画是塞尚生命中唯一的关注。他既无需为穷困挂心,也不随其他艺术家放纵自我。不论在艾克斯或巴黎,孤独的他,在父亲的供养下,不屈不挠地为遵从色彩逻辑、征服新空间和“实现他的感受”而努力。塞尚的作品,曾遭人轻贬,无法受人赏识,然而他却在画中建立了新的世界观,哺育了20世纪的艺术。
“银行家塞尚悲叹地看到,在他柜台背后,诞生一位未来画家。在法国普罗旺斯地区艾克斯市(Aix-en-Provence),一位才华洋溢的中学生,借着这首诗,违抗父亲的意愿,肯定了自己想成为画家的决心。”
“画面上的素描和色彩元素,一点也不相分离;在作画的过程里,我们逐步着色,便是逐步描绘物形;色彩越和谐,物形便越精确。色彩一旦丰富了,物形也就饱满了。色调间的对比和相互关系,也就是物形描绘和立体感造型(modele)的秘诀。”
“大自然里无限的事物,它们吸引着我……我慢慢地进行,呈现在我面前的自然是如此的复杂;而且,又要不断地进步。”
“作画,便是去掌握那多种关系中的和谐,便是在一个新颖而有创意的逻辑中去发展它们,转变它们的调性,置于自己的音阶上。”
“因为,如果说对自然的强烈感受,我的确活生生地体验到它,是所有艺术概念的基础,同时,也是在它之上,才奠立了未来作品的伟大和美,对于如何去表达内心感情的手法,其认识却是同样的基本。这些手法,只有透过很长的体验,才能得到。”
“光和影是色彩间的一种关系:物体这两个主要的外在性效果,它们之间的差异,并不是来自其强烈程度的不同,而是来自两者各自的音色。”
“影子和光线一样,也是一道色彩,它只是相对不明亮;光和影,只是两种色调间的关系。”
“没有线条,就没有立体感,只有一些对比。这些对比,并非来自黑和白,而是来自色彩中的感受。”
“立体感来自色调间的精确关系。当各色调和谐并列,全部出现,画面自己便会呈显出立体感。”
雅債 [图书] 豆瓣
Elegant Debts: The Social Art of Wen ZhengMing
作者: 柯律格 译者: 劉宇珍 / 邱士華 石頭出版社 2009 - 9
本書以一個嶄新的研究取向,拓展了我們對文徵明(1470–1559)這位偉大藝術家的瞭解。不同於以往的研究成果聚焦於文徵明作品的外在形式,作者於本書中特別關注作品的製作情境,例如時機與場合,盡可能地利用文徵明當時的文獻材料(特別是其詩文)與作品,並參照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和藝術史學的研究成果與方法,自人情義務與禮物交換的角度,重新審視文徵明的生平與作品,探索文徵明如何在各種活動場域中建構主體與自我。
書中共有八章,每一章皆以某種場域、某一組特定的關係類型作為參考架構,這兩者不僅定義了文徵明的自我認同,同時也是他據以待人接物的出發點。第一部分的三章處理了與文徵明前半生有關的場域,包括家族、師長、同儕;第二部分是透過官場與地緣檢視其社交關係,援引的資料橫跨其一生;第三部分則著重處理他後半生的場域,包括顧客與弟子。最後一章檢視在文徵明死後如何凝聚出一個一貫且鮮明的「偉大藝術家」形象。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