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采访”
全部 | 书籍 (13) | 影视 (8)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和陌生人说话 第一季 (2017) [剧集] 豆瓣
9.0 (21 个评分) 演员: 陈晓楠
在这个“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时代,晓楠带你去“和陌生人说话”,用普遍人性、共同的感同身受来连接一切孤独的现代人。
第一季包括十二期主片、号外:在北京、明日之子特别节目、爸妈谢谢你们尊重我,共15集。
史蒂夫·乔布斯:遗失的访谈 (2012) [电影] 豆瓣
Steve Jobs: The Lost Interview
9.4 (28 个评分) 导演: Paul Sen 演员: 史蒂夫·乔布斯 / Robert X. Cringely
其它标题: Steve Jobs: The Lost Interview / 贾伯斯–遗失的访问(台)
A conversation with Steve Jobs as he was running NeXT, the company he had founded after leaving Apple.
透明人 (2017) [剧集] 豆瓣
8.5 (33 个评分) 演员: 姜思达
姜思达个人第一档短视频采访节目,节目每期选取当下的热点话题或犀利话题,姜思达对话话题相关中心人物,通过高密度,高频词的6分钟问答形式,探讨话题意义,深挖话题背后不为人知的B面世界。
光影言语 [图书] 豆瓣
8.6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白睿文 译者: 罗祖珍 / 刘俊希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10
《光影言语》是美国当代新秀学者白睿文对当代两岸三地二十位华语电影要人的深入访谈——
大陆:谢晋、田壮壮、陈凯歌、张艺谋、张元、王小帅、贾樟柯、李杨
台湾:侯孝贤—朱天文、杨德昌、吴念真、李安、蔡明亮、张作骥
香港:许鞍华、关锦鹏、陈果、陈可辛、陈耀成。
这部访谈录,以探究各位华语电影工作者的重要作品为主,关注他们的成长岁月和美学追求,兼及艺术、商业和政治之间复杂交缠的关系,并展望全球化大背景下华语片的未来。在作者的精心准备的提问中,“第五代”、“第六代”、“台湾新电影运动”、“香港电影新浪潮”……这些华语电影“最好的时光”,如草蛇灰线,浮现在更宽广的历史与文化脉络之上。这本集子为当代华语电影世界最杰出的一些导演的想法和理念提供第一手资料。
第五次开始 [图书] 豆瓣
The Fifth Beginning
7.4 (12 个评分) 作者: [美]罗伯特·L.凯利 译者: 徐坚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7
【内容简介】
我们从打猎上树摘果子,到开汽车坐办公室,谁能说清楚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一个特立独行的考古学家,罗伯特•凯利,放下探寻过去的考古铲,穿越到1万年后的未来,观察人类从600多万年前走向未来的历程,惊奇地发现了人类社会的五次“突变”,每一次“突变”都是一次转折,每一次转折都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
“技术”让人类从动物界胜出,第一次转折开始;
“文化”让人真正成为人,第二次转折开始;
“农业”让人类从游猎走向定居,第三次转折开始;
“国家”让文明打上不平等、暴力与战争的烙印,第四次转折开始;
而今天,我们正处在第五次转折的临界点上,所有人都在参与一场前所未有的全球性巨变,人类社会正发生重大变革,全新时代正在开启,我们所有人都在其中,没有人能够逃脱……
《第五次开始》是一个考古学家用半生的探究和思考,为我们找到一个清晰、好懂、有力的认知工具,用“五次开始”可以刷新我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知。正如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罗新教授所说:“很少有考古学家如此透彻地关注未来,更少有关注未来的学者如此满怀乐观。罗伯特•凯利透过考察人类全部的过去认识现在并触摸未来,演示了历史的巨大价值。”
将600万年浓缩进280页,专为普通读者而写,精彩程度堪比《人类简史》
惊人的考古细节和历史现场感,强烈的忧患意识,满载未来考古学家的今日启示
这是一本能够给多层次、多领域读者带来助益的作品:
商界人士、管理者和普通白领:可以从本书中学到前瞻性的宏观见识;
政府官员、政府智囊,以及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生物学、社会学学者:可以从本书中获得看待历史、判断当下、预示未来的宽广视野和重要参考;
大学生以及普通读者:不仅可以跟随作者这位超级考古学段子手开启一次考古探险,更可以从书中获得关于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知识以及如何看待世界的重要启发。
-------------
见识丛书(见识城邦出品):
01《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02《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美]约翰•R.麦克尼尔
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4《资本的年代:1848—1875》[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5《帝国的年代:1875—1914》[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6《极端的年代:1914—1991》[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7《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美]丽贝卡•D. 科斯塔
08《1913,一战前的世界》[英]查尔斯•埃默森
09《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10《基因传:众生之源》(平装+精装)[美]悉达多•穆克吉
11《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美]格雷戈里•柯克伦 [美]亨利•哈本丁
12《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美]伊斯特万•迪克
13《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
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装+精装)[美]雅克•巴尔赞
15《瘟疫与人》[美]威廉•麦克尼尔
16《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美]威廉•麦克尼尔
17《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以及现代中东的诞生,1908—1923》[美]西恩•麦克米金
18《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平装+精装)[美]戴维•伍顿
19《内战:观念中的历史》 [美]大卫•阿米蒂奇
20《第五次开始》 [美]罗伯特•L.凯利
21《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精装+平装) [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22《黑暗大陆:20世纪的欧洲》[英]马克•马佐尔
23《现实主义者的乌托邦:如何开创一个理想世界》[荷]罗杰•布雷格曼
24《民粹主义大爆炸:经济大衰退如何改变美国和欧洲政治》 [美]约翰•朱迪斯
25《自私的基因(40周年纪念版)》(平装+精装) [英]理查德•道金斯
26《权力与文化:日美战争1941—1945》 [美]入江昭
27《犹太文明:比较视野下的犹太历史》 [美] S. N. 艾森斯塔特
28《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 [美]尼尔•波兹曼
29《黑火药时代:中国、军事创新与世界史上的西方崛起》 [美]欧阳泰
30《当代欧洲史》 [美]斯图尔特•休斯
31《从航海图到世界史:海上道路改变历史》 [日]宫崎正胜
32《1491:前哥伦布时代美洲启示录》 [美]查尔斯•曼恩
33《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美]查尔斯•曼恩
34《专家之死》 [美]托马斯•尼克尔斯
35《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 [荷]弗雷德•斯皮尔
……后续新品,敬请关注……
【编辑推荐】
1. 考古学家罗伯特•凯利站在600万年的时间跨度上审视人类历史,提出时代命题,连通当下与未来。他找到人类社会的四次重大突变:“技术”让人类从动物界胜出,“文化”让人真正成为人,“农业”让人类从游猎走向定居,“国家”让文明打上不平等、暴力与战争的烙印。而今天,我们正处在第五次突变的临界点上,全球合作新时代正在开启,人类迈向共同体的步伐将越来越快……
2. 荣获2018年美国考古研究所霍尔顿图书大奖;国际知名考古学者布莱恩•费根、戴维•托马斯、朱利安•克里布、史蒂芬•莱克森,国内考古名家陈淳、许宏、唐际根、杭侃、曹兵武、潘守永、白杰,历史名家葛承雍、罗新、彭刚、徐晓旭,以及万圣书园创始人刘苏里、资深媒体人胡洪侠、经济学家梁小民、果壳网CEO姬十三等激赏推荐;《三联生活周刊》《南方周末》《澎湃》《界面》《好奇心日报》《中国文物报》《文汇报》等十多家重要媒体争相报导。
3. 专为普通读者而写,280页的短小篇幅一笔写尽600万年的人类大历史,生动有趣,清晰透彻。在纵横数万里、上下百万年的尺度里观察人类,没有哪门科学能比考古学做得更好。
4. 和《夺宝奇兵》一样精彩的考古探险,迷人的考古细节、惊艳的故事、侦探小说般的推理,穿越历史的密码,撩开神秘的面纱,精彩呈现生死对话、古今交流:两足行走有何神奇?阿尔比斯山上那具5000年前的奥茨冰人裸尸是谁,他生前干过什么,又因何而死?北美西北海岸夸富宴上一场歌单引发的血案又是怎么回事儿?等等,满足你对考古的所有神秘期待。
5. 作者罗伯特•凯利教授是当今国际考古学界的领军人物,半生奔波于田野考古第一线,极富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视野宏阔,考古临场感十足,是一位满腹故事又很会讲故事的高手。
6. 直面当下种种社会问题,满怀强烈的忧患意识,满载未来考古学家的今日启示:若要解决种族主义、性别歧视、气候变迁、圣战组织、暴力战争等重大课题,必须由人类自己去改变,一切取决于我们自己。
7. 本书由国内知名考古学者、两度中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奖获得者、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徐坚倾力翻译,文笔优美生动,带你步入一场极为愉悦的阅读之旅。
8. 作者特别为中文简体版精选50幅全彩图片,令你仿若置身神秘考古现场和各大文明遗址,领略600万年人类演进之路。
【名人推荐】
每个对历史和未来感兴趣的人,都会发现本书是他们思考的美妙七点。最重要的是,它用通俗流畅的语言来谈论考古学,是我读过的最好的考古学佳作,相信它会成为经典。
——布莱恩•费根(Brien Fagan) 世界知名考古学家
《第五次开始》对于我们来自哪里、我们走向何方这两个重大问题做出了重要表率。罗伯特•凯利教授对考古学的研究表明,我们人类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成为与我们所希望的完全不同的物种的。在我们试图维持现状的时候,却无意中触发了决定最终改变的进化。凯利提醒我们: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一切皆由我们决定。
——戴维•托马斯(David Hurst Thomas) 美国纽约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
《第五次开始》以考古学家的视角回顾过去,审视当下,展望未来。考古学重建的历史比文献历史更丰富,更广博。有本书在手,古往今来,无远弗届。只有深刻和清醒地了解人类的过去,才能使我们明智地对待未来。在今天全球化的世界上,社会的成败已经处于局部地区所能掌控的能力之外,以史为鉴尤为重要,而这种镜鉴就可以《第五次开始》为代表。
——陈 淳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
考古学家一般只勾勒过去尤其是远古的图景,那就会有读者问,这和我有什么关系。罗伯特•凯利教授却没有止步于此,他从考古人独特的超宏观视角引你继续看当下、看未来。他告诉你世间万物,从无永恒,我们正置身于人类发展的第五次开始,而一切都源自第一次开始——我们的祖先打出第一块石器那一刻。在这部极简人类史中,作者举重若轻地道出了600万年以来人类行为的关联性,最终提出人类向何处去的终极问题。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许 宏 中国社科院考古学研究所研究员、《何以中国》作者
究竟应该怎样去认识人类未来的发展?美国著名考古学家罗伯特•凯利透过600万年的
人类历史,给予未来谨慎的乐观。面对当今世界的种种乱象,我们是生存还是毁灭?也许,只有第五次开始,人类才能够延续下去。全书十分好读,作者想“有意保持本书短小、愉悦,有时甚至是轻松”,他希望的是写一本“大家真的会认真阅读的书”,而不是“一本充斥了拖沓冗长、涩滞不便的大段引文的书”,虽然“这样的书俯拾皆是”。可以说,作者在书中做到了希望自己做到的那样,“我关注宏观格局,因为我认为这才是考古学的最大的贡献”。
——杭侃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
考古的意义不仅在于对历史的发现,更是对文明的尊敬,对社会进化的探索。美国考古学家罗伯特•凯特教授纵横在600万年的历史长河中,使得掩埋了距今9000年的人类遗迹经过考古重见天日,既从时间的深处苏醒,又提供了穿越历史的密码,特别是那些亲身发掘的考古细节,不仅撩起了神秘的面纱,而且通过文物背后的考据、推测和想象,完成生死对话、古今交流,展现给我们人类命运面临的第五次开始,有着跨越欧亚的全球史的人生进化体验。考古学家与科学家不一样,从来都不能发明,只是在不断发现。考古史实本身不会说话,只有当人们凸显出扎实的历史考订所蕴含的力量,才能超越世界变得有力无比,震撼人心。
——葛承雍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文物出版社前任总编辑
考古学家西拉姆说过,了解过去的五千年,是为了理解未来的一百年。跟随罗伯特•凯利登上考古学这台时空穿梭机,从古代遗存木石陶铜的冰凉中触摸生命的温热和进化的内在动力,可以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简洁具象、真实感人的考古发现的人类历史,也提示着当下我们在巨大时空中所处位置与未来可能的演化方向。用600万年刻度的时光透镜观望未来,人类可能从来没有如此地觉得脚踏实地,也会感到无处不在的严峻挑战和机遇的迫切与真实。每一次都似乎面对末日,但每一次人类都创造出一个新的开始。
——曹兵武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总工程师、中国文物报社前任总编辑
石器时代的祖先,食不果腹。他们无法想象宫保鸡丁的美味,无法想象穿上时装后的优雅,更无法预测航母和导弹背后国家机器的强悍。人类是如何走到这一步?五百年后世界又会怎样?我们需要一双眼睛,长时间注视地球,纵览人类。《第五次开始》便是这样一双眼睛。它洞察人类生存的脚步,预见未来的变与不变。
――唐际根 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
罗伯特•凯利展示了考古学对大历史可以有什么样的贡献。当观察的尺度涵盖了古人类出现以来的全部600万年时,传统的所谓“文明史”不再独孤且神秘:之前人类史已经有过三次同等重要的转折,“文明”的发生不过是第四次而已,更何况我们此刻正在告别这个阶段,开始进入第五次“开始”。很少有考古学家如此透彻地关注未来,更少有关注未来的学者如此满怀乐观。凯利透过考察人类全部的过去认识现在并触摸未来,演示了历史的巨大价值,因为只有历史本身才是清除历史神话的终极利器。
——罗 新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转身回望过去,只是为了寻找通往未来的足迹。一个被考古学严重耽误了的“段子手”会怎么样?这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成为超级的考古学学术段子手!罗伯特•凯利便是这样的超级段子手,书中每一章都是相对独立的考古学探险故事,不仅引人入胜,而且大多数都属于“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独一无二的考古学故事。最最重要的,这些“故事”有的本身却是一场“事故”,严肃的学术探险,却偶然暴露出作者天生的顽皮与段子手笔法。及至读完全书,才渐渐发觉只有专长于实证研究的考古学家才能写出这样的著作!译者徐坚教授是三北考古牌——本科硕士博士均毕业于北大考古——的佼佼者,两度中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奖获得者,他亲自翻译的此书必属精品中的精品!
——潘守永 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与博物馆学教授
罗伯特•凯利教授放下考古学家的架子,为普通读者展现考古细节和还原历史现场,让人们更深切地感知既往,感知考古学科的意义。他基于对人类历程的高空纵览,从长时段的历史解构中关照当下,得出了一个伟大的现实命题——第五次开始——人类走向命运共同体。《第五次开始》是一部启发人类认知自我、认知当下、认知当下自我行为与社会互动关系的上乘佳作。当下中国的考古文博界呼唤更多如本书译者徐坚教授这样的专业和语言贯通之才,以便更出色地参与国际讨论,将我国的考古文博成果进行国际分享,帮助地球村公民通过母语从长时段、大格局中,加深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的认知与认同。
——白 杰 首都博物馆党委书记
“温故而知新”是把握未来的必须,“回首愈深邃,前瞻愈智慧”,了解过去是看清前路的前提,考古学也是未来学。考古发现日日新,我们知道的考古知识有些已过时,需要更新。《第五次开始》可以帮助我们打开视界,在全球600万年的时空中了解人类历史最根本、最伟大的突破,以及这些突破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和束缚。本书的翻译堪称锦上添花,除了专业准确顺畅以外,富有中国文化背景以及现代生活气息的文字,往往能让中国读者会心一笑,好像是一位深受传统文化熏陶而又特接地气的中国学者,给你娓娓诉说人类600万年的历史以及他一辈子的感悟和思索。
——郭物 中国社科院考古学研究所研究员
知晓了自己从哪儿来,未必就能告诉我们,自己将要去往何方,但至少有助于我们了解自身在广袤的历史时空中置身何处。罗伯特•凯利这位视野宏阔又很会讲故事的考古学家,很出色地做到了这一点。
——彭 刚 清华大学副教务长、历史系教授
这是一部书写整个人类的严谨的大历史,又是一连串关于你我他人生的有趣的小故事。考古学家罗伯特•L.凯利轻松惬意地切换着时间频道,时而把你带入他的考古工作场景,时而领着你回归到某个或久远或晚近时期的人们的生活,当然也忘不了不时瞭望人类的未来。
——徐晓旭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河南人俗话说:“他正睏呢,你给他个枕头!”我正想认真读读大历史、全球史一类的书,这本书就来了。不一定等什么都结束了才开始。于我而言,打开这本书,“开始”就开始了。
——胡洪侠 深圳《晶报》总编辑、资深媒体人
罗伯特•凯利教授,一位特立独行的考古学家,以长达45年的一线考古经验,带领我们一步步感知“人何以为人”。600万年的人类社会相继经历了技术、文化、农业和国家四次开始,一次比一次迅猛,一次比一次剧烈,正如凯利教授所说,我们正处在“第五次开始”的开端,人类如何进化,又将走向何处?相信大家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姬十三 果壳网CEO、在行创始人
从考古看人类的未来,不是从历史看人类的未来,也就是从人类的最初发展来看未来的趋势。作者罗伯特•凯利教授对第五次开始充满信心,也就是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信心。这本书不仅告诉我们人类成长的历程,而且从这个历程中预示了未来。全书写得有趣,特别吸引人,值得每一位爱书的人、每一位关心人类过去与未来的人认真读一读。
——梁小民 知名经济学家
写作中的大作家 [图书] 豆瓣
〔美〕萨拉•斯托多拉 著
作者: 〔美〕萨拉•斯托多拉 著 译者: 叶安宁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 - 8
卡夫卡和伍尔夫会吃什么样的早晨?海明威和纳博科夫分别在怎样匪夷所思的环境中写作?大卫•福斯特•华莱士会把自己的写作房间涂成黑色;扎迪•史密斯在动笔前必须强迫自己断网……
备受赞誉的记者萨拉•斯托多拉挖掘了多位经典作家及当代著名作家,如卡夫卡、海明威、奥威尔、纳博科夫、凯鲁亚克、托妮•莫里森、菲利普•罗斯、扎迪•史密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等等,逐一展现他们真实的写作过程。作者从大量细致有趣的研究资料中,挖掘了这些文学巨匠背后迷人而又非凡的、极具启发性的写作秘辛。
跳到最后 (2004) [电影] 豆瓣
Skip to the End
导演: Dan Mudford 演员: 露西·阿科斯特 / 比尔·贝利
其它标题: Skip to the End
Spaced的衍生纪录片!
A feature-length documentary on the series. At a hair over 80 minutes, it covers everything you'd like to know about the series, though there is a good deal of repetition from the commentaries (there's only so much you can say about 14 half-hour episodes of television.)
Participation by the cast and crew, as well as guests like Walliams and Bailey, and fans including director Eli Roth and Internet figure Harry Knowles, make for an interesting and entertaining watch, which is built around a tour of the filming locations by Pegg, Stevenson and Wright.
The whole thing culminates in a pretty funny moment that is almost too incredible to be coincidental, and is followed by a short "Spaced" sequel of sorts, for the hardcore fans of the series.
All in all, an excellent bit of fan service.
只工作,不上班 [图书] 豆瓣
作者: 林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9
在《只工作,不上班》一书中,作者林安以“都市青年观察者”的身份深度采访了20个自由职业者,以感性、细腻但又不失洞察力的笔触将20位自由职业者“非常态”的工作、生活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书中记录了勇士们的梦想、奋斗、坚持、迷茫与困惑,让读者了解那些不上班的人生,也许他们也可以踏 出勇于改变的第一步。
新闻调查 (1996) [电影] 豆瓣
9.3 (6 个评分) 导演: 王晓清 / 范铭 演员: 姚宇军 / 柴静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一档调查类的节目,时长45分钟,每周一期,在百姓和高端都有着影响。在中国社会发生变革的时候,《新闻调查》注重研究真问题,探索新表达,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探寻事实,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入,为促进和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着点点滴滴的作用。
漂泊 [图书] 豆瓣
作者: 老威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9 - 9
《漂泊》是近年来最有意思的一本书。它是一本原生态的采访记录,作者名之曰“边缘人采访录”。而在我看来,这种说法是有些“问题”的。书中的几十个人物,表面上看确实都是社会的“边缘人”,但在更本质的意义上,他们才是这个社会的“大多数”。正是他们构成了金字塔的底座,构成了坚韧的、沉默的、卑微的中国“人民”。“主流”与“边缘”是一组对立的概念。按照我的理解,
“主流”是少数,而“边缘”却是多数。所以,这本书的副题与其叫“边缘人采访录”,不如叫“中国底层社会的真相”。
被采访的主体三教九流,无所不有:从杀手、神医到乞丐、酒鬼,从卖笑小姐、买欢客人到流浪画家、民间艺人……它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我们不熟悉却又似乎很熟悉的世界。主人公也许离我们很遥远,也许就在我们的身边。他们的表达在我们听来,也许如同天外来客,也许如同家常便饭。他们或者愚不可及,或者绝顶聪明,或者年轻得像一张白纸,或者饱经沧桑像一颗老姜。当90年代的知识分子们悠闲地坐在咖啡馆里醉眼蒙 地看着玻璃窗外的灯红酒绿时,80年代名噪一时的诗人廖亦武却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民间、走向底层,集数年之心血完成了这部“中国新闻史上从未有过的采访”。我想,这本书的作者不仅是廖亦武(老威)一个,而是他与采访者们共同用心灵完成的。
《漂泊》中很大一部分是“那个时代”的人物,他们只不过苟延残喘到了“这个时代”而已,他们的意义更多的是“文献学”和“考古学”上的。而我更加关注的是那些直接参与和创造这个时代的人们的表达。例如,所谓的“三陪小姐 ”,她们当然是“边缘人”,但从人数上看,她们已有数百万、上千万之众,绝非“一小撮”。而我们对她们除了蔑视以外,几乎没有其它的态度。因此,我很敬佩采访者对她们的关注———她们与我们一样,是可怜又可悲的“人”。倾听她们的声音,比起飞天玄妄地在书本上谈论“自由”来,才是真正地向“自由” 表达敬意。书中有一位“三陪小姐”坦率地说:“我没文化,更没本事,大道理讲不出来,只希望平平安安度日,多挣些钱。”在谈到未来时,她说:“最理想的是在陌生的地方遇到心目中的白马王子,那么我一定改头换面,重新做人。现在医学发达,要变成纯情少女容易。”看一个人如何理解“小姐”,就可以看出他(她)是如何理解中国的———有道德至上主义者的方式,有实用主义者的方式,也有人本主义者的方式。我能够感受到,老威采取的是后者。对于这样一些本真的表达,我们用不着进行任何价值评判和理论分析———我们面对的是生活本身。
时下,知识界津津有味地谈论关于后现代、后殖民、国学、全球资本主义等等宏大的话题。我毫无兴趣,因为这些大而无当的话题与特定时空中的“中国”无关。这些文章是夹杂着英文的方块字,印在苍白的纸上。相反,我愿意对老威的选择和实践表示衷心的敬意。这一“非新闻”甚至是“反新闻”式的记录,因为真实而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在这个时代,写诗是一件过于奢侈的事情,所以天赋极高的廖亦武放弃了写诗。然而,这些底层民众充满悖谬的、最清晰却又最含混的表达,却在另一个意义上接近了诗歌。
创造性的采访 [图书] 豆瓣
作者: 肯·梅茨勒(Ken Metzler) 译者: 李丽颖 2010
《创造性的采访(第3版)》运用大量案例和插图,结合作者多年来新闻采访实践和教学的经验,形象生动地介绍了新闻采访各个环节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如何成功地策划和准备采访,如何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取有意义的信息,如何营造和谐友善的采访气氛,如何借助电子手段进行采访等等。书中深入探讨了“采访的伦理道德”这个业内人士多年来非常关注的问题,还就如何将采访转化为报道提出了若干操作性极强的指导性建议。此书已被美国许多新闻院校采用为专业教材,并被列为新闻记者的必读书目。
创造性 [图书] 豆瓣
Explaining Creativity: The Science of Human Innovation
作者: [美] R. Keith Sawyer 译者: 师保国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9
《创造性:人类创新的科学》对心理学及相关科学领域的一系列广泛研究进行了总结与整合,浅显易懂地介绍了最新的关于创造性的科学研究。近40年来,心理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对创造性越来越关注;现在,我们对创造性的了解胜于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创造性:人类创新的科学》不仅关注诸如绘画和写作等艺术领域,也关注科学、舞台表演、商业创新和日常生活中的创造性。
Sawyer的取向是跨学科的。除了考察有关创造性的心理学研究,他还吸收了人类学家对非西方文化中的创造性所开展的研究,社会学家对创造性活动的情景、环境和网络所开展的研究,以及认知神经科学家对脑的研究。他超越了个体研究,关注创造性的社会文化背景,包括协作在创造过程中的作用。
不上流,不下流 [图书] 豆瓣
作者: 困困 2011 - 6
《不上流,不下流》是针对中国文娱界名人的“人物特写”。共有20组人物,主要分四个部分:一、文学出版业;二、文娱界;三、艺术与电视业;四、其他。在写法上,大部分争取多次、长时间跟踪访问,尝试“非虚构写作”的方式完成。大部分发表于《GQ智族》。
这里总有你感兴趣的名流
没有杀死我的,使我更强壮:
陈冠希、倪震、费翔、王菲、张艺谋
嗡声作响的出版王国:
路金波、孙甘露、海子、曹禺、慕容雪村、李海鹏
忧伤的老板:
左小祖咒、 崔健、王伟忠
媒体界菲茨杰拉德:
谷岳、白狼、哥伦比亚人 、宋怀桂
这里总有你不知道的一面
我是男人,这个世界男人喜欢性,也需要爱。——陈冠希
有点儿意思。——王菲
如果说我是韩寒的经纪人,那是看低我;说我是他的人生导师,那是看高我。——路金波
别相信他们,他们骗你呢,他们一点都不痛苦,他们是受益者,肯定都买了房子,买了股票吧。 ——崔健
牢骚没有意义,把非虚构写作的困难归到环境是不公平的。很多时候给你留了缝隙,只是你做得不够好。——李海鹏
人不可能变成神。但如果把人做好了,自然就成了神。因为后人需要神,后人会把你塑造成神。——左小祖咒
傅雷与傅聪 [图书] 豆瓣
作者: 叶永烈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4 - 3
关于这本书,作者写过一篇论文――《论傅雷家书》。作者一共采访了二十三位傅雷先生的生前好友,又对和傅雷先生有关的人士以及他的家庭、故乡作了很多的采访和更深的了解。因此,我们要解读这本书的背景,需从他的背景、他的家庭来看这本家书。也就是说,作者是以一个采访者而不是书评家的角度来评论这本《傅雷家书》。
新闻报道与写作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密苏里新闻学院写作组 译者: 范红 等 新华出版社 2007
《新闻报道与写作》是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写作组的经典教材。
第七版继续保持主题鲜明、实用性强的风格,并且以大量的实例和练习来传授新闻学基础知识,也正是这一特点是这本书在过去的15年中成为该领域的典范。
作为身经百战的记者,富有经验的讲师以及成功的教材编写者,密苏里新闻学院写作组这支为人们所尊敬的作者队伍,运用他们丰富的知识,理论联系实践;融会贯通,卓有成效地向学生传授新闻学原理、新闻报道与写作的重要技巧。
——训练学生为报刊、广播、电视以及网络媒体写作的能力。
——如何运用计算机辅助报道及互联网导航技术进行深入的调研。
——如何在报道与写作中恰如其分地使用数学和数据。
——运用模拟城市通讯录,提高学生掌握调查性报道和实施查证的技巧。
我在那里:一战访谈录 (2014) [电影] 豆瓣
I Was There: The Great War Interviews
导演: Detlef Siebert 演员: Robert Bell / Alan E. Bray
其它标题: I Was There: The Great War Interviews
In the early 1960s, the BBC interviewed 280 eyewitnesses of the First World War for the series, The Great War. Using never-before-seen footage from these interviews, this film illuminates the poignant human experience of the war, through the eyes of those who survived it.
主婦的午後時光 [图书] 豆瓣
作者: [臺] 陳夏民 / [臺] 陳藝堂 群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2016 - 10
午後短暫幾小時,是主婦們一天之中稍微悠閒的時刻,
唯有在此時,她們能喘口氣,坐下來,說自己的故事給我們聽……
家庭主婦是一種不能下班的職業,
她們的世界多半封閉,忙著打理一個家的大小事,
家人健康快樂,便是她們的成就。
而她們的心聲和夢想是什麼,你知道嗎?
我相信地球能夠正常運作,
要感謝的不是發電廠或是加油站,
而是來自全世界的家庭主婦們,
妳們都值得一座諾貝爾和平獎!
「家庭主婦的定義就是掌管家務的婦人,而所謂家務就是煮飯、洗衣服、打掃,好像不是太困難。」這是許多人對於主婦的刻板印象,就像人們以為「蛋炒飯就是拿蛋去炒飯而已,沒什麼特別的」一樣。
作家陳夏民透過觀察他母親的日常生活,而好奇起其他主婦們的人生,於是邀請攝影師陳藝堂和他共組團體「藝夏男孩」,一人拿錄音筆、一人背照相機,拜訪台灣各地的家庭主婦,與她們共渡一個下午,聽她們說自己的故事,品嘗她們的私房家常炒飯。這一趟趟的採訪旅程,鬆動了腦海中對家庭主婦的既定標籤,還得到一段段動人珍貴的生命故事……
週刊文春 總編輯的工作術 [图书] 豆瓣
作者: [日] 新谷學 译者: 陳妍雯 悅知文化 2018 - 4
不能把「不景氣」當作「做不出有趣事情的藉口」。如果能創造出真正有意思的事,一定能引起共鳴,不但可能成為一樁好生意,甚至還能反轉惡性循環。
--新谷學
現在是個難以掌握未來的時代。特別是我們出版業,被說「不景氣」已經很久了。但也正因為處於這樣的時代,更應該去追求有趣的消息、去挑戰別人不敢做的事。
所有的商業行為,都是從「人」開始。
為什麼他們總能拿到最驚人的獨家新聞、邀請到最不可能的對象合作?
有「文春砲」之稱的《週刊文春》,
曾爆出多起政治獻金案、AKB48團員的地下戀情、
Becky婚外情事件、長達一年的UNIQLO臥底報導等,
每次出擊都引起社會輿論熱議。
關於工作的本質,所有組織都相同,
從建立人脈、蒐集情報開始,與人溝通、傳達想法,
進而打動對方合作,獲得成果。
書中集結現任總編輯新谷學近30年以來的工作心法──
情報/人脈:只有「直接見面」才能產生真正的信賴
企劃/發想:在什麼都沒有的「空地」上建造「新的擂台」
委託/交涉:讓難攻不破的對象點頭說「YES」
組織/統率:打造出能立刻「進攻」的團隊
決定/覺悟:無論被打得多慘都「不會倒下」
策略/本質:在「銷售難行」的時代,行銷應該怎麼做?
聯合推薦
小說家與雜誌人/王聰威
The Affairs 週刊編集 總編輯/李取中
yes123求職網資深副總經理/洪雪珍
關鍵評論網總編輯/楊之瑜
經理人月刊總編輯 /齊立文
「雜誌是時代精神的反映,編輯是感性和理性的共奏,總編輯的工作內容,就像交響樂團的指揮,或者星級餐廳的行政主廚那樣,非常迷人。感謝日本編輯前輩慷慨分享他的工作智慧,就算不是編輯本業的人,收穫也好多。」
--資深編輯人/黃威融
「這是一部重量級的著作,書中盡最大努力回答讀者的「疑問」,並在解答時提供讀者意想不到的「驚奇」。作者揭露了老牌紙本雜誌,無畏數位化挑戰,不僅在日本長期暢銷,並被譽為「文春砲」的秘訣所在,十分引人共鳴。」
--自由時報總編輯/鄒景雯
「《鏡週刊》與日本《週刊文春》都是以踢爆見長的雜誌,新谷學總編輯在書中描述情報/人脈、企劃/創意、委託/交涉等對採訪的重要,並指每一次採訪都不容易,如何將不可能化為可能,與我在《鏡週刊》的工作有許多相似之處,很值得賞析。」
--鏡週刊總編輯/廖志成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