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非虚构写作”
全部 | 书籍 (80) | 影视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如何抑止女性写作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How to Suppress Women's Writing
8.9 (157 个评分) 作者: [美]乔安娜·拉斯(Joanna Russ) 译者: 章艳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11
◆雨果奖、星云奖得主 女性主义科幻小说家 乔安娜·拉斯
◆悉数女性写作遭遇的重重阻力
◆一举揭穿文学界的厌女症传统
···
【内容简介】
本书是女性主义者乔安娜·拉斯的著名文论,她在书中模仿文学评论中的惯用论调,以反讽的方式写了一份“抑止女性写作指南”,以此尖锐地指出和批评那些施加在女性作者身上,阻止、贬低和无视女性写作的社会阻力。同时,这又是一部主流视野之外的文学史,它重新搜罗了那些被认为不值得了解的作品,并对那些文学史上鼎鼎大名的作者指名道姓:狄更斯、海明威、伍尔夫、桑塔格、勃朗特姐妹——有人曾贬抑女性写作,有人是被贬抑者,而有人两者皆是。
这是一部愤怒又锐利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它直指女性书写所面对的结构性暴力,带领读者重新认识那些被贬抑的声音。
···
言辞犀利、精彩至极!
——《纽约书评》
如果还没读过这本小书,你真应该找来看看:它依然惊人地紧贴当下......拉斯告诉我们,如果不先问问是谁在评判,基于何种标准,我们就没法明智地讨论哪些作品最重要、质量最高。如果我们不先思考是什么价值主导了文学,以及几百年来文学准则的形成,我们就无法理解真正的文学价值。
——《卫报》
这是一部风格奇特的作品,它蔑视传统,打破成见。书中罗列了所有会导致我们漠视甚至抛弃女性艺术作品的错误态度和观念。拉斯如此清晰简洁地界定了这些模式,如同将一面镜子放在我们面前,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
——安妮特·克洛德内,美国文学评论家
···
【编辑推荐】
◆鼓舞一代人的女性主义宣言、里程碑式的文艺批评。新增由美国批评家、《我才不是女性主义者:一部女性主义宣言》作者杰莎·克里斯宾(Jessa Crispin)撰写的导言。
◆后Metoo时代值得回顾的经典作品:乔安娜·拉斯带领读者在书中重拾一种被埋葬的文学传统,她那深具独创性与反思性的文字今时读来仍然铿锵有力,丝毫不过时,甚至出人意料地关照当下。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时候重识那些被遗忘的作家,重思那些充斥偏见的评判标准。
◆这是一部献给所有边缘群体的激励之作,除去女性,拉斯也鼓励读者拥抱所有曾是或依然是文学正典之外的“圈外人”——黑人艺术家、同志作家、“地方主义小说家”,等等。拉斯真诚地指出,“只有在边缘地带,发展才有可能。”而把目光投向所有曾被贬抑过的边缘艺术家,事关我们能否真正地面对彼此,关注他人的境况。
◆金牌译者、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章艳翻译。文字流畅优美,最大程度还原拉斯原作的锐利与愤怒、幽默与力量。
◆本书英文版于2018年再版上市后,封面随即在社交平台上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中文版封面延续原版的创意思路,由屡获“中国最美的书”殊荣的设计师周伟伟操刀,通过罗列那些充满敌意的陈词滥调,直面女性写作所遭遇的重重阻力。
巴黎评论·女性作家访谈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Women at Work: Interviews from The Paris Review
8.6 (7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编 译者: 肖海生 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2
《女性作家访谈》是《巴黎评论》编辑部自二〇一七年起推出的特辑,迄今为止已出版两辑。此次推出的《巴黎评论•女性作家访谈》篇目上有所调整,收录了十六位女性作家的访谈:玛格丽特•尤瑟纳尔、伊萨克•迪内森、希拉里•曼特尔、埃莱娜•费兰特、西蒙娜•德•波伏瓦、珍妮特•温特森、伊丽莎白•毕肖普、玛丽莲•罗宾逊、简•莫里斯、多萝西•帕克、琼•狄迪恩、格蕾丝•佩雷、娜塔莉•萨洛特、尤多拉•韦尔蒂、安•比蒂、洛丽•摩尔。
作为《巴黎评论》出版史上第一个女性作家访谈特辑,本书的十六篇访谈也可以看作“对话中的散文”,既是极具水准的对写作技术的探讨,又涵盖了女性作家生活中那些细微却折射性格的细节:她何时确立写作的志向?她的文学启蒙是什么?在写作不同的写作阶段,她遇到的具体阻碍是什么?她如何面对外部否定和自我怀疑?她的同道人或格格不入的对手又是谁?她和女性主义思潮的关系如何?……
知晓我姓名 [图书] 豆瓣
Know My Name
9.5 (108 个评分) 作者: [美]香奈儿·米勒 译者: 陈毓飞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8
☆ 屡获大奖的现象级畅销书!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自传类大奖,《华盛顿邮报》《纽约书评》《时代》年度十大好书,《芝加哥论坛报》、《魅力》、Elle年度书籍,《科克斯书评》年度推荐回忆录;
☆ 震撼全美的勇气之书!希拉里、崔娃激赏推荐,继《汤姆叔叔的小屋》以来美国最重 要的历史文档之一;
☆ “斯坦福性侵案”全纪录,受害者实名讲述直抵人心,获取正义的过程如何变成第二次精神施暴;
☆ 与所有受伤的心灵同在!呈现受害者漫长的疗愈过程,将感动与力量带给每一颗有过创伤的心灵;
☆ 非虚构写作典范,优美的文学书写,清晰逻辑推理,透视美国Me Too运动的风起云涌。
————————————
2015年1月,斯坦福大学性侵案震惊全美。犯罪嫌疑人布罗克·特纳是一名曾参加过奥运会预选赛的游泳新星。
面对法庭的不公审判,受害者化名为埃米莉发表法庭陈述,这份陈述被认为是继《汤姆叔叔的小屋》以来美国最重要的历史文档之一。在案件影响下,加州罢免庭审法官并改变性侵立法。
她不是埃米莉,她是香奈儿·米勒,一个华裔女孩,中文名字是张小夏。
她不是符号般的受害者,而将在书写中为自己、为所有曾遭受伤痛的女孩重新获得疗愈、尊严和力量。
————————————
这个美丽、饱含力量、重要的故事也是一次重新寻回自我的行动,它值得被广泛阅读,尤其是下一代的青年男性。米勒的文字是我们的目标和地图。她是我们珍视的宝藏。——《纽约时报》
在《知晓我姓名》中,我们每分钟都与米勒同在,感同身受,在记录庭审的章节里甚至不忍卒读……米勒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平实、精准却感人至深。——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
米勒展现了一桩强暴案件的受害者获取正义有多么困难,这个过程如何变成第二次施暴。虽然米勒的笔触不时充满愤怒,但她始终致力于宽慰,向其他有同样受害经历的人提供获救的途径。《知晓我姓名》不仅激发我们的勇气,更在结局充满救赎的希望。——《华盛顿时报》
米勒与庞大的性侵受害者群体分享着同一种语言,她将自己的痛苦放置于这个群体的普遍背景之中。在一个要求受害者保持沉默的世界里,《知晓我姓名》以毫不畏惧的气势展现了作者坚毅、惊人的强大存在。——《卫报》
《知晓我姓名》既是公开的怆痛,也是自我的疗愈,既是沉默的饮泣,也是大声的呼喊……它不仅仅是一份成功的控告书,也是一只向你伸出、邀请你与她共同战斗的手。——Elle
东京贫困女子 [图书]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8.3 (116 个评分) 作者: [日]中村淳彦 译者: 傅栩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8
Literature Publishing Pub 2021-07-01 288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In an interview for this book. there are young girls who are forced to enter the custom industry before the entrance ceremony. and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who ...
爱说教的男人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Men Explain Things To Me
7.5 (94 个评分) 作者: 【美】丽贝卡·索尔尼特 译者: 张晨晨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 - 5
· 分析“沉默的女性”作为一种社会想象背后深刻的历史成因和权力结构
· 视野宽阔,论证充分,从全球女性的共同命运和普遍承受的身体和思想暴力出发
· 不允许女性发声的权力和对女性施加身体暴力的权力是同一种
· 作者是美国当下极具代表性的公共作家,2004年与乔布斯一起荣获《连线》杂志Rave大奖
______
《爱说教的男人》是一本旨在打破女性被动沉默角色的散文集,创作缘起是女作家亲身经历的一次“男性的说教”(mensplain):在一次聚会上,一位男士对着作家本人滔滔不绝大谈她新近出版的关于摄影的一本书,即使他对该书的内容一知半解。
索尔尼特有力地印证了男性如何长期霸占说教者和审判者的位置,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女性的声音和观点则被认为是无足轻重,甚至不可信,这种错位和扭曲导致女性几千年来的被动噤声。从触目惊心的强奸文化,到结构性的家庭暴力,再到桑塔格和伍尔夫在“不可知性”上的分歧,作家通过犀利的论述,审视了针对女性的制度性暴力是如何通过厌女语言、对女性身体的物化和对性别暴力的美化等而持续得到强化。
索尔尼特勾勒了女性悲剧的共同命运,女性就像神话中被诅咒的卡桑德拉,因为挑战男性权力,她的预言和见证无人相信。这本书呼唤社会打破卡桑德拉式的诅咒,让女性不再是处于永恒的隶属地位的客体,在社会制度和想象空间层面获得双重解放。
——————
媒体推荐
拥有到场和说话的权利是生存、尊严与自由的基本条件。我非常感激的是,在经历过早年那些有时因为屈从于暴力的被迫沉默之后,我成长为一个可以发声的人。这让我将永远站在不能发声的人那一边。
******
在这组充满个人色彩但又中立冷静的散文中,索尔尼特鞭辟入里地呈现了之前不曾被描述,甚至不曾被认识的那种熟悉的女性体验。——《纽约时报》
******
至关重要的女性主义文本。——《新共和》
******
在这本通畅易读的散文集中,索尔尼特探讨了诸如性别和权力这类庞大的主题。她的文字坦诚而睿智,本书是深入探讨女性主义和当代社会议题的必读著作。——《旧金山纪事报》
活着为了讲述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Vivir para contarla
9.3 (64 个评分) 作者: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 李静 南海出版公司 2016 - 4
一生中总会遇到一本书,奠定你人生的基调。
★《百年孤独》作者马尔克斯唯一自传
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
★就算走到绝境,失去耐心,也要永远保有幽默感,热爱生活,这是我们人生最大的财富。
给所有在梦想的路上走得磕磕绊绊的人
★ “我年轻过,落魄过,幸福过,我对生活一往情深。”——加西亚•马尔克斯
诺奖得主、纯文学畅销奇迹创造者马尔克斯的成长故事:充满魔幻色彩的真实人生。
★ 正是回忆中的这些细节、生命中的这些人将马尔克斯带到了《百年孤独》的门口; 能够解开《百年孤独》密码的,只有《活着为了讲述》;马尔克斯小说中的人物都能在本书中找到原型。
★ 首版首次赠限量别册(含地图、人名索引、加博书单、作品年表)+ 雕刻时光咖啡券
=======================
“要么写作,要么死去”
他是举世闻名的文学大师,《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传世巨著的作者,被誉为“20世纪的文学标杆”。
同时,他也是一个爱讲故事的孩子。
他说,他努力写出精彩的故事,只是为了让朋友们更爱他。
他是加西亚•马尔克斯。
《活着为了讲述》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唯一自传。这一次,他亲自讲述自己的故事。
“下个月,我就满二十三岁了。我逃过兵役,义无反顾地每天抽六十根劣质香烟,天黑了,就随便在哪儿凑合一夜。前途一抹黑,生活一团糟……前行的道路上充满了陷阱、推诿、幻想,更要竭力避开无数的诱惑:似乎我干哪行都行,就是当不了作家。”
二十二岁的最后一个月,陪母亲回乡卖房子,这不仅是这本书的开篇,也标志着马尔克斯文学生命的开始。从那时起,儿时所有记忆深刻的人与事、贪婪的阅读经历、身边各种奇特的现实、向权威与成规挑战的勇气将他带进了“写作”这个甜蜜而痛苦的陷阱。
外祖母神奇的鬼怪世界、外祖父的战争故事、挥之不去的老宅记忆、求学经历中的奇遇与机遇、启发并滋养过他的记者生涯……搞不清楚幸福与疯癫区别的亲戚、一起经受过狂风暴雨考验的朋友、萍水相逢却难以忘记的过客……
贫苦与乐观,迷茫与执着,颓废与疯狂,经过记忆与文字的洗淘,闪耀着永恒的诗意的光芒。
鳗鱼的旅行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Ålevangeliet
8.2 (92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帕特里克•斯文松 译者: 徐昕 湖南文艺出版社&博集天卷 2020 - 10
 一本和鳗鱼一样难以被定义的奇书,关于鳗鱼,更关于生命本身:从鳗鱼笨拙又浪漫的生命之旅,抵达深刻又感动的生命之谜
 瑞典现象级畅销书,出版3个月印量高达70000册,现已超过130000册!以处女作一举拿下瑞典极富盛名的文学大奖——奥古斯特奖,被评为最佳非虚构图书
 讲述鳗鱼在科学史中留下的谜团,展开文学、艺术和宗教中的鳗鱼考察之旅,在回忆与父亲珍贵的捕鳗时光中,探讨生命、死亡以及其间的一切。语言优美动人,情感真挚动人:克制的文字中,流淌着父子之间甚少表露的深情
 被翻译为30种语言畅销多国,媒体好评如潮:《纽约时报》“编辑选书”,《洛杉矶时报》畅销书,《福布斯》最佳夏季读物,《洛杉矶时报》“与自然保持联系的21部经典”,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盛赞
 独特设计,精美装帧,优雅精装,多幅量身定制的艺术插画
鳗鱼是自然界最奇怪的生物之一。时至今日,我们仍对它知之甚少。
欧洲鳗出生在马尾藻海——一片难以确定边界的海洋,随后会去往欧洲海岸,再游入江河溪流栖居。平静地生活几十年后,当生物钟敲响,它会完成最后一次蜕变,踏上返回出生地的漫漫归途,在那里繁殖并死去。如果无法启程,它仿佛会等待到永恒,绝不变身。
两千多年来,鳗鱼一直是一个谜。亚里士多德坚信它没有性别,弗洛伊德试图寻找它的生殖器却屡屡受挫。从没有人见过鳗鱼交配。
神秘的鳗鱼令帕特里克着迷,与鳗鱼同样难解的还有他与父亲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他在文学、艺术、宗教与科学史领域探寻,同时追忆与父亲一起捕鳗的童年时光。鳗鱼的不可知、它笨拙又浪漫的生命之旅,宛如隐喻,触发我们对生存与死亡、目标与意义的思考和领悟。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Fame and Obscurity
7.8 (63 个评分) 作者: [美] 盖伊·特立斯 译者: 范晓彬 / 姜伊敏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3
新新闻主义之父 盖伊·特立斯 初试啼声,即成经典
20世纪最伟大的非虚构书写 全世界特稿写作者的典范
每个匆匆行走在城市中的人,都有一身故事:歌星辛纳屈 玛丽莲·梦露的丈夫、棒球手迪马乔 《纽约时报》讣告记者 地铁站售票员 修路架桥工人
特立斯之前,没有人如此打量城市:
每天,纽约人要喝下46万加仑啤酒,吃掉350万磅肉,消耗21英里长的牙线。在这座城里,每天有250人死去,460人出生,15万人戴着玻璃或塑料假眼行走;这里还有500个巫师、600尊雕塑或纪念碑、3万只鸽子……
哥谭的秘密生活——《纽约—— 一位猎奇者的足迹》
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数字和芸芸众生构成了这座城市的魅力。“新新闻之父”融会短篇小说文学语言的早期实例,其技巧和水准至今为后来者追摹。
20世纪最伟大的非虚构书写——《弗兰克•辛纳屈感冒了》
两月贴身酒吧、赌场、拳击赛、高尔夫,追询辛纳屈之友、随从、女儿、母亲、歌迷、酒保……就算巨星感冒了,特立斯仍尽得风流。
20世纪最优秀的体育写作、最好的杂志文章——《一位英雄的暮年》
棒球传奇、玛丽莲•梦露的前夫之一乔•迪马乔,退出公众视野十数载,喧嚣浮华早已散尽,特立斯技惊文坛的看家本领、绕不过去的体育书写,且看英雄迟暮、过河入林。
这是一部纽约交响曲。作者特立斯以他犀利的眼光,精准的笔法向我们展示了纽约风貌:面目模糊的人潮中不为人知的奇闻轶事,镁光灯下的明星转身之后的尴尬境遇。俱乐部门口的擦鞋匠、高级公寓的门卫、公交车司机、大厦清洁工、建筑工人,与弗兰克·辛纳屈、乔·迪马乔、彼得·奥图尔等明星一样受特立斯尊重,他以同样的好奇心对待他们。
全书由《纽约:一位猎奇者的足迹》《大桥》和《走向深处》三部分组成。《纽约:一位猎奇者的足迹》描绘了纽约城中不太为人所知的人物和事件,特立斯捕捉细节的功力凸显无疑。《大桥》讲述的是建设纽约韦拉扎诺大桥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及流动修桥工的生活。修桥工都是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可正是这些工人冒着生命危险,建成了美国无数的大桥和纽约城里一座座大桥和摩天大楼。“他们把一个个的地方用大桥连接起来了,可他们自己的生活却支离破碎。”《走向深处》由11篇美国社会知名人物的小传构成,这些人物基本上涵盖了当时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主要方面。
浮木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7.9 (105 个评分) 作者: 杨本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7
《浮木》是《秋园》的续集。一位八旬奶奶讲述她和妈妈,以及中南腹地那些家人、亲戚、乡亲们的故事,在那样的年代里,人们像水中的浮木般起起伏伏、随波逐流、挣扎求生,他们的命运在大时代中载浮载沉、漂泊无向,有的从此破碎,有的尚有一线生机。文字中涉及的人物,其生命多数不复存在, 恰如泡影破灭于水面,闪电消失于天空。作者通过回忆,讲述了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的坚韧与美好,这一生,像是一颗露珠的记忆,微小,短暂。但在露珠破灭之前,那也是闪耀着晶亮光芒的,是一个完整的宇宙。
埃及的革命考古學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博客來
The Buried:An Archaeology of the Egyptian Revolution
9.3 (39 个评分) 作者: 何偉(Peter Hessler) 译者: 馮奕達 八旗文化 2020 - 1
非虛構寫作大師──何偉Peter Hessler
繼《甲骨文》、《尋路中國》最新力作!
從尋路中國到埃及考古,何偉跨越埃及獨有的兩種時間概念
——「循環」和「永恆」,
以中國的歷史和政治反襯,理解埃及的政治和歷史。
一邊書寫重現天日的考古巡禮,同時目擊嚮往民主而革命的新生埃及!
細膩描繪「阿拉伯之春」的開羅回憶,以及尋常人物在革命時期的心路轉折
====================
從二○一一到二○一六年,何偉以《紐約客》特派記者身分,舉家遷往開羅,報導自二○一○年末「阿拉伯之春」後,埃及所受的影響以及局勢變化。在這五年內,埃及經歷了兩次總統更換以及軍事政變,在他筆下,就像是在為最古老文明記錄一段劇烈動盪的片段現代史。
作者採用了三條線索交叉進行的敘述方式,一條線索是因「阿拉伯之春」而起的埃及革命。這是現代埃及經歷穆巴拉克下台、穆斯林兄弟上台再下台的故事。但這不能簡單理解為一個表面上民主的故事,在作者筆下,它似乎是理解古老埃及和現代埃及之間不斷革命和政治變化的循環。在這條線索中,何偉抓住了埃及議會法老廳裡一個擦鞋人的故事――他打從一九六四年開始就在法老廳擦鞋了。「納瑟的時候我就在這裡,沙達特的時候我也在這裡。」而這個擦鞋人也見證了穆巴拉克的失勢和穆斯林兄弟會的崛起。他身高約五呎,瘦得像根竹竿,雙手已經染成紅褐色。他的右眼已經永遠睜不開了。
第二條線索是上埃及的考古。搖擺於古文明與新世紀之間的埃及有兩種時間:「循環」,指的是尋常人世的歲月遞嬗、河水漲退;「永恆」,則代表不變不動、完美圓滿的諸神時間;在上述的革命背景之下,他的寫作手法以考古巡禮、革命記錄為交錯穿插。這兩種寫作內容都以時間的演進為記錄刻度,從中帶出埃及獨有的時間觀。
透過埃及獨有的兩種時間概念,藉此理解埃及古王國時代形成的價值體系如何影響今日埃及人的世界。這樣的切入點落實在作者對埃及人的觀察:「不知何故,埃及人就是能在自豪的同時感到羞愧,在樂觀的同時表現犬儒,在嚴肅的同時開起玩笑。即便他們正在抱怨強人領袖對這個國家所作的一切,他們還是熱愛強人領袖。等到其中一堂以古埃及歷史榮光為主題的阿語課結束後,我的筆記本上出現了新的一句話:『埃及已經被人搶了七千年,但她依舊富有。』」
第三條線索是生活在開羅的埃及人的故事。包括在富人區收垃圾的薩伊德和同性戀翻譯員馬努。薩伊德也總是在考古,他從垃圾中找到主人的隱私、秘聞和有價值的物品,從中了解其他國家的人和新世界;而馬努的故事折射了伊斯蘭社會對性、婚姻、生活的獨特看法。他最後逃離了令他窒息的伊斯蘭世界,以中東難民身分來到德國,展開了作為同志的新生活。
本書最讓中文讀者感到會心一笑的地方是,因為何偉曾駐中國多年,並寫下被奉為非虛構寫作經典的《甲骨文》等「中國三部曲」,故他的埃及觀察時時以中國為參照。埃及與中國的共同點不僅僅是在人名上的:人這麼多,名字這麼少。我的電話簿裡塞滿了一個個的穆罕默德和馬哈茂德,一個個的曉梅和秀英。有多少不同的穆罕默德.馬哈茂德曾經端茶給我?以前那些王偉都上哪去了?穆斯林兄弟會的指導局有十八名成員,其中八人的名字不是穆罕默德就是馬哈茂德。總統大選的那個月,我隨隨便便就遇到三個穆罕默德.穆爾西,其中兩人是開計程車的。有一次在阿拜多斯,我訪問了某個名叫穆罕默德.穆罕默德因的人,這名字意思是「兩個穆罕默德」。
也在歷史。何偉觀察到,「仰賴外人」的傳統難免讓外來觀點在埃及歷史上持續下去。所有古埃及的年表與歷史都反映出西方的思維:王族興衰,編了號的王朝來了又去,王國根據古、中、新的順序前進。但這種直線式的歷史卻隱含了「發展」、「改善」、「進步」等對古埃及人來說恐怕不甚重要的其他價值觀。這遮掩了古人真正的想像力──他們更可能想像一種不變不動的永恆國度,而非某種往上發展的軌跡。
何偉的書寫就像一枝挖掘埃及精神的筆。憑藉這些尋常人物在這段悲劇與心痛時刻的生活,憑藉當代埃及與古代埃及之間的關聯,揮灑出對斯土斯民的驚人描繪,讓埃及在「阿拉伯之春」時期不為人知的歷史活了過來,並將他對開羅歲月的回憶與埃及人私密的生活交織在一起。他細膩描繪出一個恐有垮台之虞的國家,最值得關注的內在價值。脆弱的或許只是表面上的政治異動,其內部的人民依舊以剛毅的精神、以宗教的信仰苦撐著;而這股堅強而充滿智慧的人性,便是埃及留存的內在價值,比永恆不變的考古遺跡更加雋永、比動盪激情的革命更顯珍貴。
各界推薦
「何偉讓阿拉伯之春不為人知的歷史活了過來,以別具匠心的方式,將他對開羅歲月的回憶與埃及百姓私密的生活交織在一起。語見機鋒、富有同情,同時也是該國輝煌歷史與人類奮力追求自由的非凡證言。」──阿南德.戈帕爾,《好人不長命:阿富汗人眼中的美國、塔利班與戰爭》作者
「何偉是同輩人中最會講故事的人。他的寫作美就美在細節與堆疊,在不經意間以親密的方式形成深刻的連結。透過他們,你就能經歷埃及近年來動盪不安的歷史,彷彿身歷其境,彷彿生活其中。」──拉麗莎.麥法克,《溺水的陌生人:不可能的理想主義、極端選擇與助人衝動》作者
「本書是那種你捨不得讀完,也無法忘懷的書。憑藉偉大故事家的眼光,何偉將歷史、報導、回憶錄與尋常百姓的生活百態,為埃及與埃及革命交織出一幅美麗而懾人的肖像。」──本.羅德斯,《世界如其所是:在歐巴馬白宮的回憶錄》作者
「美妙得令人印象深刻,完全不像老派的旅遊著作,而是一家人在革命期間──瘋狂地方的動亂歲月──生活於埃及的歷史紀錄。」──保羅.索魯,《騎乘鐵公雞:搭火車橫越中國》作者
On Writing Well [图书] 豆瓣
8.7 (2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William Zinsser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New 2008
"On Writing Well" has been praised for its sound advice, its clarity and the warmth of its style. It is a book for everybody who wants to learn how to write or who needs to do some writing to get through the day, as almost everybody does in the age of e-mail and the Internet.
Whether you want to write about people or plac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siness, sports, the arts or about yourself in the increasingly popular memoir genre, "On Writing Well" offers you fundamental priciples as well as the insights of a distinguished writer and teacher. With more than a million copies sold, this volume has stood the test of time and remains a valuable resource for writers and would-be writers.
向伯利恒跋涉 [图书] 豆瓣
Slouching Towards Bethlehem
7.9 (15 个评分) 作者: 琼·狄迪恩(Joan Didion) 译者: 何雨珈 中信出版集团·北京时代华语 2021 - 6
本书是美国文化偶像琼·狄迪恩的代表作,是第一批向公众揭示二战后美国繁荣表象下失序现实的作品,在当时的美国社会掀起现象级的热议,并由此成为影响至今的美国文学殿堂级非虚构写作。书中收录了琼·狄迪恩20多篇名作,包括《向伯利恒跋涉》《加州梦》《黄金梦里人》等。
狄迪恩以冷冽笔 锋和灼热自我,疏离又深陷,还原了1960年代的美国,特别是加州的反文化潮。 “万物解体,中心再难维系”:社会繁华昌盛的表象下,传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已然开始崩塌,而新的未来却遥不可及。社会彻底走向失序,中产阶级生活危机重重,嬉皮士运动兴起;一整代人沉浸在虚无与迷惘中,作出近乎可笑的无力反抗——这是触及美国一个时代灵魂的完整记录。
————————————————————————
编辑推荐
★ 美国非虚构文学殿堂级作品,热销40余年
★《江城》作者何伟推荐九部非虚构作品之一
斯坦福大学等高校指定暑期阅读书目
《纽约时报》“20代年轻人应读的11本书”之一
《时代》《卫报》“百大非虚构作品”
★ 美国文化偶像琼·狄迪恩成名作/代表作
★“(琼·狄迪恩是)几十年来,美国政治和文化最尖锐、最被尊敬的观察家。”——奥巴马为狄迪恩颁发美国国家人文奖章授奖词
★以尖锐的视角审视美国的嬉皮士年代,记录1960年代美国的反文化浪潮,再现了一整个时代的情绪。
————————————————————————
媒体推荐
关于1960年代美国最有力的著作。
——《时代》
《向伯利恒跋涉》是一个时代的衡量标准,其读者已经不仅仅是其读者了,而是其追随者,其仰慕者,其信徒。
——《名利场》
琼·狄迪恩是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美国最知名的文化偶像之一。
——《洛杉矶时报》
“狄迪恩”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的名字已然成为了形容词,“狄迪恩般的”“狄迪恩式的”,指代其相关的一切:一位超脱、充满洞见和预知,但却有着脆弱感的女作家,她揭开美国之疮痍,使其活生生地暴露在美国读者们的面前。
——《卫报》
————————————————————————
中心再难维系。这个国家,破产公告、公开拍卖通知满天飞;随意杀人事件、流离失所的孩子、废弃无人的家园屡见不鲜;那些在文物上涂鸦破坏的人,连四字单词都会拼错。这个国家,总有家庭无缘无故地消失,留下没有还完的账单与抵押到期的文件。青少年们在外游荡,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如同长蛇蜕皮;孩童懵懂无知,也再无机会了解维系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人们销声匿迹。孩子不知去向。父母人间蒸发。被抛下的人们漫不经心地填写完失踪报告,然后自顾自地继续活下去。
这个国家,并没有如火如荼的革命,也没有因敌人的包围而走投无路。这是一九六七年的美国。市场稳定,国民生产总值高,多少人慷慨陈词,表达自己崇高的社会理想。
——琼·狄迪恩,《向伯利恒跋涉》
微尘 [图书] 豆瓣
8.4 (38 个评分) 作者: 陈年喜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1 - 10
我见过的不幸太多了,从来没有沮丧过。
——陈年喜
这本书收录了陈年喜21篇非虚构故事集。
书中写了一群平凡而朴素的劳动者的故事。
他们是爆破工、运石工、乡村木匠、农夫、农妇、小作坊老板……
而作家自己的故事,贯穿始终:在地下五千米开山炸石,在烟尘和轰鸣中养家糊口,在工棚和山野中写下诗篇,记录命运的爆裂和寂静。
他们虽历经生活的磨砺,却淳朴而硬扎,沉静地诉说关于亲情、爱情、死亡、欲望的生活主题……
这是一本生命的书,也是死亡的书,归根到底,是一本生活的书。
世界是什么样子?生活是什么样子?我的感觉里,除了绵长、无处不在的风,其余都是尘埃,我们在其中奔突,努力站稳,但更多的时候是东倒西歪,身不由己。
双峰: 神秘史 [图书] 豆瓣
The Secret History of Twin Peaks
8.6 (17 个评分) 作者: [美] 马克·弗罗斯特 译者: 胡逍扬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7 - 7
☆殿堂级奇幻佳作,邪典巨制。全彩专色印刷,超过300张图文、100张彩色档案资料,包含共济会秘密图腾、神秘邪恶宗教手记、FBI绝密资料、凶案嫌疑人档案、真实事件剪报、美国政府解密文件等,阅读体验媲美《S.忒修斯之船》。
☆最伟大美剧《双峰》重启复活,现已正式开播全新一季!IMDb评分高达9.4,魅力依然。导演大卫·林奇特意宣布正式退休不再做导演,《双峰》也成为进入“林奇冷酷异想世界”的最后一扇大门!想要搞懂《双峰》妖气逼人、阴暗诡魅的真正原因,这本官方授权出版的《双峰:神秘史》一定是不二选择。
☆《双峰》是美国电视史上的顶尖之作,是包揽十多项艾美奖提名的现代史诗,是被美国《时代周刊》誉为“无与伦比”的艺术佳作,是神秘主义在影视领域无法超越的巅峰,是《真探》《冰血暴》和《怪奇物语》等后辈争相模仿的对象,更是一个永远填不满的深坑……
☆完美复刻美英精装原版,尺寸大小、装帧设计做到原汁原味,更翻译了近20种人工手写笔迹的中文神秘信件,让读者从开卷阅读的第一页就立刻入戏,真实感超乎想象!
☆如果前两季美剧《双峰》是“双峰大世界观”中的两颗小树,那么新一季的《双峰》就是一片树林,而这本《双峰:神秘史》则是整座森林!
---------------
“长官,您好。按照您的指示,我已经审阅了这本名为《双峰:神秘史》的精装档案本了,现向您做如下汇报:《双峰:神秘史》创造了一个充满了奥秘和未知的现实世界,极度容易使人沉迷在书中的迷幻境界,现在的我已经开始认为,你我所谓的现实,其实和档案本中的现实根本就是一回事。档案本里夹藏着很多FBI和美国空军的机密资料,还有关于阴谋论的材料,居然还有关于不明飞行物、邪教和异能人士的内容,其揭露的那些事是如此不可思议和无法描述,哪怕是在最天马行空的电影里都不曾看到。我用我的专业性担保,经过我的调查分析,书中所做的一切记录或许都是真实可信的。最后,所有的疑点都指向一处,那个名叫双峰的镇子……
“汇报的最后,我请求长官放我一段时间的长假,您知道,我十多年来从来没有假期,我也不需要假期;可现在,我觉得自己非常需要休息一下……”
---
《双峰》迷惑你,同时让你觉得特别愉快,足够让人在接下来数月的晚上都无法安眠。——《纽约时报》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The Art and Craft of Feature Writing
8.3 (22 个评分) 作者: [美] 威廉·E·布隆代尔 译者: 徐扬 华夏出版社 2006 - 1
这本书解释了《华尔街日报》为什么产生了那么多令人惊叹的报道。
如果你是一个记者——这本书的前身是《华尔街日报》的内部讲座,专门培训那些为《华尔街日报》头版提供特稿的记者。它告诉新闻记者们一件事情,就是如何用高品质的报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让这种注意力一直保持下去!
如果你虽不是记者,但会时常用到写作——这本书会让你明白,到底是哪些元素让你听写的东西从本质上变得有趣和吸引人!
所有被称为伟大的故事,都来自伟大的创意,几乎在所有伟大的故事创意中,都有一种人性的展示。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7.7 (26 个评分) 作者: 马克•克雷默 (Mark Kramer) / 温迪•考尔 (Wendy Call) 译者: 王宇光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5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是由全球久负盛名的哈佛大学尼曼基金会集聚全美杰出新闻记者和非虚构作者,分享他们独到的创作经验。涵盖各个方面,从寻找一个好的主题、搭建故事的叙事结构、塑造作品品质,到撰写和出版你的第一本书,是新闻、电视、广播、纪录片等从业人员,以及自由撰稿人的必读参考。
642件可写的事 [图书] 豆瓣
642 Things To Write About
5.9 (1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旧金山写作社 / San Francisco Writers'Grotto 译者: 徐阳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 - 2
每个人都需要的创意笔记
颠覆传统写作方式,怎么写都可以的减压利器!
想表达,不知道如何下笔?
想倾诉,找不到可靠的秘密“树洞”?
大脑“宕机”时,焦虑悲伤时,需要一个温暖的文字避难所?
这就是你需要的创意笔记
没有写作时限,没有字数要求,没有体裁限制
轻松游戏,放肆表达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 编辑推荐
长踞美国图书畅销排行榜
风靡全美的创意冒险书
亚马逊读者五星好评全力推荐
★ 让你心跳加速的 642 个“真心话与大冒险”
打开你的脑洞,天马行空,放飞自我!
★ 纾解焦虑的减压神器,把烦恼、愤怒通通交给纸笔,
放胆去写,解放你的真实天性!
★ 这是一本需要你独自探索、亲自完成的书,适合永久收藏及赠送,
享受放松心情与艺术创作的乐趣吧!
◎ 内容简介
本书由美国旧金山写作社(San Franciso Writers’ Grotto)的作家成员共同完成,全书有 642 个天马行空的写作题目,每一个题目都互不重复,古怪、好玩又实用。这是一次关于写作的创意冒险,你需要独自探索、亲自完成。在这场奇妙的智力和文字游戏中,一个个看似互不相关的题目组成了整个蕴含巨大能量场的写作迷宫,它既能为有意进行文字创作的读者提供写作方向和灵感,又能为热爱探索和幻想的你提供放松和天马行空的场域。打开这扇创意写作的“任意门”,你也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温暖文字避难所。
狐狸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Fox
8.2 (36 个评分) 作者: [荷]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译者: 刘伟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3 - 5
狐狸不属于野兽,不属于我们人类,也不属于神灵。

她是一个永恒的偷渡者,一个在世界之间穿梭自如的移民,被抓到逃票时,就会用尾巴玩球,表演她廉价的小把戏,目光极为短浅地将观众转瞬即逝的赞叹当成了爱。那是她的荣耀时刻。

其他的一切都是恐惧的历史:逃避猎人的子弹、不停狂吠的猎犬 、迫害、殴 打、舔舐伤口、羞辱、孤独和廉价的安慰——一串鸡骨头做的手摇铃。

狐狸是作家的图腾。
美国讲稿 [图书] 豆瓣
Lezioni americane
8.9 (42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萧天佑 译林出版社 2012 - 4
在大陆,王小波、苏童、阿城、止庵是他的忠实粉丝
在台湾,朱天文,唐诺是卡尔维诺不余遗力的传播者
在香港,梁文道说他一直在准备谈卡尔维诺,可是一直没准备好
权威版本,全面修订2006年单行本译本,并增补卡尔维诺各作品自序、后记、注释等重要资料
知名设计师全新装帧,精装双封设计,书脊烫金,封面采用原创线条图,赋予每部作品文学个性
这六篇讲稿,是卡尔维诺的精神在舞蹈,他用专业的肢体语言给你看小说的艺术和气质。他的宇宙观仿佛火炬在燃烧,引领我们走进他的洞穴。原来洞壁上的色彩,如此浓烈,如此华丽。
出梁庄记 [图书] 豆瓣
8.4 (33 个评分) 作者: 梁鸿 花城出版社 2013 - 4
2010年《中国在梁庄》出版,它是梁庄人留守在梁庄的故事。但是,这并不是完整的梁庄,“梁庄”生命群体的另外重要一部分,进城农民,还没有被书写。
梁庄的打工者在城市打工时间最长的有超过30年,最短的才刚刚踏上漂泊之程。《出梁庄记》主要人物有51位,51位中,外出务工时间长达20年以上的有26个,外出务工时间10年以上的有15个,平均外出打工时间为16.7年。
然而,他们进入了中国的哪些城市?做什么样的工作?如何流转?他们与城市以什么样的关系存在?他们怎样思考梁庄,是否想回去?怎样思考所在的城市?怎样思考自己的生活?他们的历史形象,他们的身份,是如何被规定,被约束,并最终被塑造出来的?
中国有近2.5亿农民和梁庄打工者一样,他们是中国特色农民,长期远离土地,长期寄居城市,他们对故乡已经陌生,对城市未曾熟悉。然而,他们构成完整的农村与城市,构成完整的中国。他们是一个共同体的存在样态,我们是如何思考并以什么样的姿态参与了他们的生态发展?
说《出梁庄记》是《中国在梁庄》的延续,不如直言它是《中国在梁庄》更为深刻的扩展和掘进。一个村庄遍布在一个国家,其足迹是一个民族命运的当代画影,其诉说的眼泪,是今日中国澎湃的浊浪。
——阎连
《出梁庄记》具有“人间”气象。众生离家,大军般、大战般向“人间”而去,迁徙、流散、悲欢离合,构成了中国经验的浩大画卷。在小说力竭的边界之外,这部非虚构作品展现了“史诗”般的精神品质。
——李敬泽
这两年多来,梁鸿的很多时间花在了寻亲之旅上——寻找在国内其他地方务工、生活的梁庄乡亲。《出梁庄记》是又一部“非虚构”上佳之作。由于作者的着眼点有足够强大的辐散性,并不特意显露的人性思量、民生关切和家国情怀便更具内在的感染力。
——施战军
梁鸿老师将那个“隐形的中国”带入我们的视野。《出梁庄记》它推倒我们的傲慢,迫使我们去正视那个有血有肉却早已为我们熟视无睹的城市打工人群。令人疼痛的不是其中的残酷,而是整个社会——甚至包括承受者本身——在这些残酷面前的无动于衷。
——刘瑜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