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默顿”
全部 | 书籍 (5) | 影视 (1)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 [图书] 豆瓣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作者: 默顿 译者: 唐少杰 / 齐心 译林出版社 2008 - 9
简介:
《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科学社会学奠基人、结构功能主义流派代表人物罗伯特·默顿的代表作,自初版以来已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核心著作和重要理论源头之一,被译成了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日语等十几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泛阅读,其影响远远超出了社会学、甚至社会科学领域。本书收录了默顿从早期到20世纪60年代最有代表性的论文,主要探讨了理论社会学、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研究、知识社会学与大众传播研究及科学社会学研究等四个方面的理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概念,并强调了在功能分析中区分负功能和正功能、显功能和潜功能等的重要性,从而提出了一整套功能分析的范式,系统地奠定了功能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在默顿的所有著作中,被引证次数最多的就是这本《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
导读:
默顿使社会学具有了神圣的感召力,一个人一旦受到默顿的感染,他将毕生为之奉献。
——詹姆斯·科尔曼
译者的话
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ing Merton)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社会学家,美国社会学功能主义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默顿1910年7月4日出生于美国费城一个工人家庭。1931年获得坦普尔大学学士学位,1936年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在哈佛大学任讲师。1939年至1941年在新奥尔良的图兰大学社会学系执教。1957年担任过美国社会学学会主席。自1941年起,默顿长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执教,先后担任过该系的副教授、教授和系主任,并被授予哥伦比亚大学荣誉教授和特殊贡献教授,1984年退休。默顿曾是美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为了表彰默顿对社会学所做的杰出贡献,美国总统向默顿颁发了国家科学奖章,他也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此项殊荣的社会学家。默顿还获得过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等二十多所美国及国外大学的荣誉学衔,曾担任过若干学术团体的主席和数十家美国国内外学术研究机构的名誉成员。2003年2月23日,默顿因病逝世,享年九十二岁。
《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全书由四编二十一章近一百四十节构成,规模宏大,大致以“理论社会学——结构和功能研究——知识社会学与大众传播研究——科学社会学”的线索展开。
从第一编“论理论社会学”中可以看出,默顿对美国社会学由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经验社会学”转向“理论”社会学,即由过去的局部社区、个案和事实的研究取向转向社会系统、抽象和复杂问题的研究取向,做出了重大贡献。换言之,默顿把以涂尔干、韦伯等人为代表的所谓欧洲社会学的思辨传统和理论取向,批判地、创造性地引入了崛起不久的美国社会学,这使他既不同于他的导师和同仁帕森斯那种过于宏大、抽象的理论风格,又对社会学理论发展与经验研究加以糅合,竭力摈弃过去那些理论与经验相分离且各执一端的倾向。这无疑也是默顿继帕森斯之后成为最富盛名的美国社会学家的重要原因之一。默顿的重要贡献体现在这一编所阐述的三个主要方面:中层理论、功能分析方法(尤其是关于显功能和潜功能的论述)和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的相互影响。
第二编“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研究”实际上是默顿全面展开他的中层理论和功能分析方法并使二者结为一体的范例。基于中层理论的原则,默顿不是去创立有关如何实现功能要求的高度整合的“总理论”,而是着力于功能分析,始终明确地强调分析不断出现的结构模式、功能模式和行动模式的经验后果。默顿没有使第一编所获得的三个方面的主要成果陷于抽象而空洞的窘境,而是继续把它们融入到第二编阐述的三个主要方面:社会结构和失范(又称“反常”)、科层结构与人格、参考群体理论。
默顿雄辩而深刻地表明,社会学以及社会学家应该依靠发展“中层理论”而不是泛泛的一般理论来促进自己的学术活动。在社会学中,在关于经验问题的具体而又必要的研究假设与统一的理论体系之间,中层理论充当着中介;因而,中层理论可以原则上应用于指导经验研究。同时,必须强调的是,只有在关于社会系统诸多方面(如社会行动、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的概括性理论与关于社会问题的具体、有条理和详细的经验描述之间架起“桥梁”,中层理论才能成立。中层理论本身也是一种功能分析方法,因为它不是综合的统一理论,而是社会学分析的战略。功能分析方法具有它依赖的经验材料所证实的优点,即:尽管多种不同的中层理论有可能被包括到更大的理论体系中,但真正予中层理论以检验的则是看它能否用于产生在一定背景中得到经验验证的预测性假设,以及看它能否充分解释在上述背景中所观察到的变量之间关系的一致性。另一方面,中层理论从一般理论逻辑地推导出来,它使对一般理论的决定性检验坐落于能否被用来产生经验的假设。一般理论只有经过中层理论而与获得的经验后果相符合,才不致过于苍白无力而成为多余的。
在第三编“知识社会学与大众传播”中,默顿注意的焦点是社会学关于知识以及知识的基础、类型、功能、组织、背景、媒介、传播等问题的研究,评价了曼海姆所开创的知识社会学的理论、特点、取向和状况。这里提出的问题是:所谓欧洲的知识社会学与所谓美国的大众传播研究能否进行比较或相互“补充”?二者如何从欧美不同文化的背景出发,在社会学意义上实现交叉或沟通?作为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的大纛,默顿对这些问题给予了深入、有趣而又非常值得回味的解答。
第四编“科学社会学研究”是默顿在科学社会学发展史上独占鳌头的又一证明。1936年,年仅二十岁的默顿完成了其博士论文:《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1938年,这部现代社会学史上的经典著作的出版标志着科学社会学的诞生。尽管默顿后来把研究重点转向发展社会理论,尽管科学社会学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初在美国并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默顿作为科学社会学之父的地位已经确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高涨的科学社会学研究重新确认了默顿的贡献。这与以托马斯·库恩为代表的美国科学哲学的崛起遥相呼应,一时间,科学社会学与科学哲学彼此砥砺,相得益彰,蔚为壮观。
默顿对科学社会学的贡献在于他第一次明确、系统地阐述了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social institution),科学对于整个社会的整合发挥着一种为其他社会建制所不及的独特功能,即科学保持着某种自主性。正如默顿所说,以往人们过多地注意社会对于科学的意义和影响,而他要研究科学对于社会的意义和影响。默顿在阐述了科学与社会秩序的互动、科学在民主社会结构中的特性等问题之后,凸显出其科学社会学最富有特色的方面:基于对近代科学史的考察,他指出,科学的兴起是早期新教的重大成果之一,而十七世纪新教的清教形式为近代经验科学的发展筑起了基地。另一方面,对于宗教,科学自身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功能自主性,这种功能自主性最终使科学彻底摆脱宗教的保守思想方式。因此,科学与宗教之间,具体来说,科学与新教、清教之间,存在着比人们所料想的更为重要、更为紧密的关系,这些关系被埋没或误解了数百年之久。如果说韦伯把资本主义精神的发端归于新教伦理,那么默顿则指出科学发祥于新教的个人主义、经验主义、功利主义和合理性思想。对于韦伯的宗教社会学的真谛,默顿心领神会,并使韦伯过于含蓄、笼统的思想“萌芽”长成活生生的科学社会学的“参天大树”。
默顿一生著述颇丰。他发表的大量学术著作和论文在社会学研究领域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默顿的理论及著作也大量被译介到国内。然不难发现,默顿的全部理论和观点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在他的《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一书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书堪称默顿思想和学说的一个缩写本“大全”。
1968年增订版序言
本书这次重新印刷不是新的修订版,而只是增订版。1957年的修订版,除了简短的导论被大大地扩展成了本版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外,其他基本未变。仅有的变动都是技术性和无关紧要的,诸如校正印刷错误与增补主题索引和人名索引。
最初写作构成本书的诸篇论文时,并未打算写成一部有连贯章节的著作。因此,那种期望这些论文现在的排列会展现出一个由严谨的内部联系所主导的自然演进过程的想法是徒劳的。然而,我还是不愿相信这本书完全没有连贯、统一和重点突出等诸种优点。
为了做到尽可能的连贯,这本书被分为四编。第一编展现了一种理论取向,根据这种取向,随后讨论了三类社会学问题。后三编各有一简短的导论,目的是想使读者不必自己去寻找由前一编到后一编的逻辑路径。
为了全书的统一起见,这些论文是着眼于两种社会学关切的逐渐展开和发展而组合起来的,这两种关切贯穿于全书,是通过各个章节中的观点而不是在考察一个特定主题之中得到充分表述的。这两种关切就是对社会学理论与社会研究之间相互作用的关切和对整理实质性理论与社会学分析——特别是定量分析——程序的关切。
可以认为,这两种目的并没有受到范围过于局限的损害。事实上,假若我暗示这些论文涉及了那些广大而模糊的领域,那么这一过分的论断只是强调了产出的微不足道。但是,既然理论与研究的结合、理论与方法的整理是贯穿于本书各章节的关切,那么就理论取向说几句,正如在第一编所提出的,就是适宜的。
第一章阐明这一情况:社会学理论的历史与目前的应用理论的表述之间,虽然它们的功能是互动的,但却是不同的。我们几乎无需指明当前的理论社会学依赖于以往的理论社会学的遗产。然而,我相信,考察对于真正的社会学思想史而不是一系列按年代整理出的社会学学说概要的知识要求,还是有价值的。这就恰如考虑当前社会学理论如何吸取前人理论是有价值的一样。
由于在过去的十年里,人们对社会学中层理论予以很大关注,所以就有理由根据这一时期发展出来的对这种理论的应用和批评来考察一下这种理论的特性和作用。第二章承担的正是这一任务。
第三章为被描述为功能分析的社会理论提出了一个框架。它是以一种范式为中心的,这种范式整理了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社会人类学诸领域发展出来的功能阐释中一直隐含(偶尔也显见)的那些假设、概念和程序。如果放弃发现一词的广泛含义,那么就可以说这个范式的诸因素主要是被发现的,而不是被发明的。它们部分是通过批判性地仔细考察那些把功能取向应用于社会研究的学者们所作的研究和理论讨论而得以认识的,部分地是通过重新检验我自己对社会结构的研究而得以认识的。
第一编的最后两章概括了现今在社会学研究中得到公认的各类相互关系。
第四章区别了那些被社会学理论这一常常含糊应用的术语所包括的相关但又不同的研究:方法论或程序逻辑、一般取向、概念分析、事后解释、经验概括和严格意义上的理论。在考察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时——它们联系的事实就包含了它们的区别——我要强调在理论中一般取向的局限和功能。社会学从这种一般取向中,要比从一系列由一般理论导出的、被经验证实的、具体的一致性中得到更多的充实。因此,我也要强调和试图描述经验概括的重要性和不完全性。在这一章中,所指出的是这种毫不相同的概括可以通过一个整理过程而得以核实和加强。因而,它们就成为一般规则的例子。
第五章考察了理论与研究之间这种相互关系的另一方面,即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经验研究所得出的各种各样的结论。只有那些仅仅是读过而并未从事过经验研究的人,才会一直相信研究的惟一的或更为主要的功能是为了检验先前建立的假设。该研究代表了一种基本的但却狭隘的、远不是惟一的功能。在理论发展中,(经验)研究起着比这种被动的确证作用更为积极主动的作用。正如这一章所详细指出的,经验研究对社会学理论也有引发、重新阐述、重新确立和澄清的作用。因而,经验研究促进了理论的成熟。很显然,那种远离所有经验研究而只凭道听途说的社会学家,会冒着同经验隔绝的危险,而经验研究很容易把他的注意力转到新的、富有成果的方向上去。他的思想里还没有经验准备。他还不会有常常被称为偶然发现的经验,即由对新发现(而不是按图索骥)有准备的头脑偶然作出的发现。由于注意到这一点,我把偶然发现作为经验调查的一个事实而不是一种哲学。
马克斯·韦伯赞成的观点是对的,即一个人不必为了了解恺撒而成为恺撒。但是,对于我们理论社会学家来说,有这么一种诱惑,常常好像为了解恺撒而不必研究恺撒。然而,我们知道,理论和研究的互动既有助于对特殊个案的理解,也有助于一般规则的形成。
我感激芭芭拉·本根精心编辑了前两章;感激哈里特·A.朱克曼博士对这两章初稿的批评;感激玛丽·迈尔斯女士把涂改不清的手稿变成了清晰的打字稿。在准备这些导论性的章节时,我还得到了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
罗伯特·K.默顿
纽约哈得孙河畔黑斯廷斯
1968年3月
1957年修订版序言
在这一版中,大约三分之一多的内容是新的。这一主要的变化包括四个新的章节和两个文献附录,这些附录回顾了它们所属那些章节所涉及的问题的近来发展。通过改写那些应该很清楚却并不清楚的段落,我也试图改进书中各处的阐述,并且我已消除了几个绝不应犯的乏味的错误。
在这一版所加的四章中,有两章来自已出版的专题文集,其中一本已脱销了,另一本也同样近于见不到。“影响的模式:有地区性和有世界性影响力的人物”一文首次出现在1948年至1949年的《传播研究》(P.F.拉扎斯费尔德和F.N.斯坦顿编)中,它是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处关于在社会中个人影响之作用的系列研究的一部分。这一章介绍了“影响”这一概念,区分了两类不同的影响,即“地区性”影响和“世界性”影响,而且把这两类影响与地方社区中的影响结构联系起来。“关于参考群体行为理论”是与艾丽斯·S.罗西夫人合作写成的,最初发表在《社会研究中的连续性》(R.K.默顿和P.F.拉扎斯费尔德编)中。它利用了《美国士兵》所提供的大量证据,来阐明在某些条件下,人们要使自己遵从不同群体的,特别是他们所不隶属的群体的规范。
在这一版中新加的其余两章从前未发表过。第一个是“社会结构与失范理论中的连续性”。这一章试图加强近来对被称为失范的社会规范解体的经验和理论分析。第二个是“参考群体和社会结构理论中的连续性”。这一章试图说明当前对参考群体行为的研究的一些特定社会学含义(不同于社会心理学含义)。目的则在于考察社会结构的某些理论问题,这些理论问题在对参考群体的社会学分析能够取得进一步发展之前必须解决。
文献附录主要涉及到社会学中的功能分析,还相当详细地涉及到近代科学发展中新教的作用。
我特别要感谢埃莉诺·巴伯博士和玛丽·克林克夫人所做的校对;感谢伯尼斯·泽尔迪齐夫人所做的索引准备工作。在修订本书时,我受惠于福特基金会为行为科学计划提供的一小笔资助,这笔资助是没有事先限于某个特定项目的资助表中的一部分。
罗伯特·K.默顿
纽约哈得孙河畔黑斯廷斯
1956年感恩节
还有2个属于同一作品或可能重复的条目,点击显示。
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 [图书] 豆瓣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作者: [美] 罗伯特·K.默顿 译者: 唐少杰 / 齐心 译林出版社 2015 - 2
自1949年初版以来,本书已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核心著作和重要理论源头之一,在全世界范围内为社会科学家和研究者广泛阅读。默顿在本书中探讨了理论社会学、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研究、知识社会学与大众传播研究及科学社会学研究等四个方面的理论问题,提出了“参考群体”、“自证预言”、“中层理论”、“越轨的失范理论”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概念,并强调了在功能分析中区分负功能和正功能、显功能和潜功能等的重要性,从而提出了一整套功能分析的范式,系统地奠定了功能社会学的理论基础。
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 [图书] 豆瓣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作者: 罗伯特·K.默顿 译者: 唐少杰 / 齐心 译林出版社 2006 - 7
本书自初版以来已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核心著作和重要理论源头之一,被世界范围内社会科学家和研究者广泛阅读。本书中探讨了理论社会学、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研究、知识社会学与大众传播研究及科学社会学研究等四个方面的理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概念,并强调了在功能分析中区分负功能和正功能、显功能和潜功能等的重要性,从而提出了一整套功能分析的范式,系统地奠定了功能社会学的理论基础。


简明目录

1968年增订版序言

1957年修订版序言

致 谢


第一编 论理论社会学

第一章 论社会学理论的历史和体系

第二章 论社会学的中层理论

第三章 显功能与潜功能

第四章 社会学理论对经验研究的影响

第五章 经验研究对社会学理论的影响

第二编 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研究

导 论

第六章 社会结构与失范

第七章 社会结构与失范理论中的连续性

第八章 科层结构与人格

第九章 知识分子在公共科层组织中的作用

第十章 对于参考群体行为理论的贡献

第十一章 参考群体和社会结构理论中的连续性

第十二章 影响的模式:地区性和世界性影响力人物

第十三章 自证预言


第三编 知识社会学与大众传播

导 论

第十四章 知识社会学

第十五章 卡尔·曼海姆和知识社会学

第十六章 对广播和电影宣传的研究

第四编 科学社会学研究

导 论

第十七章 科学与社会秩序

第十八章 科学与民主的社会结构

第十九章 机器、工人和工程师

第二十章 清教主义、虔信派和科学

第二十一章 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与经济

文献注释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1968年增订版序言

本书这次重新印刷不是新的修订版,而只是增订版。1957年的修订版,除了简短的导论被大大地扩展成了本版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外,其他基本未变。仅有的变动都是技术性和无关紧要的,诸如校正印刷错误与增补主题索引和人名索引。

最初写作构成本书的诸篇论文时,并未打算写成一部有连贯章节的著作。因此,那种期望这些论文现在的排列会展现出一个由严谨的内部联系所主导的自然演进过程的想法是徒劳的。然而,我还是不愿相信这本书完全没有连贯、统一和重点突出等诸种优点。

为了做到尽可能的连贯,这本书被分为四编。第一编展现了一种理论取向,根据这种取向,随后讨论了三类社会学问题。后三编各有一简短的导论,目的是想使读者不必自己去寻找由前一编到后一编的逻辑路径。

为了全书的统一起见,这些论文是着眼于两种社会学关切的逐渐展开和发展而组合起来的,这两种关切贯穿于全书,是通过各个章节中的观点而不是在考察一个特定主题之中得到充分表述的。这两种关切就是对社会学理论与社会研究之间相互作用的关切和对整理实质性理论与社会学分析——特别是定量分析——程序的关切。

可以认为,这两种目的并没有受到范围过于局限的损害。事实上,假若我暗示这些论文涉及了那些广大而模糊的领域,那么这一过分的论断只是强调了产出的微不足道。但是,既然理论与研究的结合、理论与方法的整理是贯穿于本书各章节的关切,那么就理论取向说几句,正如在第一编所提出的,就是适宜的。

第一章阐明这一情况:社会学理论的历史与目前的应用理论的表述之间,虽然它们的功能是互动的,但却是不同的。我们几乎无需指明当前的理论社会学依赖于以往的理论社会学的遗产。然而,我相信,考察对于真正的社会学思想史而不是一系列按年代整理出的社会学学说概要的知识要求,还是有价值的。这就恰如考虑当前社会学理论如何吸取前人理论是有价值的一样。

由于在过去的十年里,人们对社会学中层理论予以很大关注,所以就有理由根据这一时期发展出来的对这种理论的应用和批评来考察一下这种理论的特性和作用。第二章承担的正是这一任务。

第三章为被描述为功能分析的社会理论提出了一个框架。它是以一种范式为中心的,这种范式整理了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社会人类学诸领域发展出来的功能阐释中一直隐含(偶尔也显见)的那些假设、概念和程序。如果放弃发现一词的广泛含义,那么就可以说这个范式的诸因素主要是被发现的,而不是被发明的。它们部分是通过批判性地仔细考察那些把功能取向应用于社会研究的学者们所作的研究和理论讨论而得以认识的,部分地是通过重新检验我自己对社会结构的研究而得以认识的。

第一编的最后两章概括了现今在社会学研究中得到公认的各类相互关系。

第四章区别了那些被社会学理论这一常常含糊应用的术语所包括的相关但又不同的研究:方法论或程序逻辑、一般取向、概念分析、事后解释、经验概括和严格意义上的理论。在考察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时——它们联系的事实就包含了它们的区别——我要强调在理论中一般取向的局限和功能。社会学从这种一般取向中,要比从一系列由一般理论导出的、被经验证实的、具体的一致性中得到更多的充实。因此,我也要强调和试图描述经验概括的重要性和不完全性。在这一章中,所指出的是这种毫不相同的概括可以通过一个整理过程而得以核实和加强。因而,它们就成为一般规则的例子。

第五章考察了理论与研究之间这种相互关系的另一方面,即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经验研究所得出的各种各样的结论。只有那些仅仅是读过而并未从事过经验研究的人,才会一直相信研究的惟一的或更为主要的功能是为了检验先前建立的假设。该研究代表了一种基本的但却狭隘的、远不是惟一的功能。在理论发展中,(经验)研究起着比这种被动的确证作用更为积极主动的作用。正如这一章所详细指出的,经验研究对社会学理论也有引发、重新阐述、重新确立和澄清的作用。因而,经验研究促进了理论的成熟。很显然,那种远离所有经验研究而只凭道听途说的社会学家,会冒着同经验隔绝的危险,而经验研究很容易把他的注意力转到新的、富有成果的方向上去。他的思想里还没有经验准备。他还不会有常常被称为偶然发现的经验,即由对新发现(而不是按图索骥)有准备的头脑偶然作出的发现。由于注意到这一点,我把偶然发现作为经验调查的一个事实而不是一种哲学。

马克斯·韦伯赞成的观点是对的,即一个人不必为了了解恺撒而成为恺撒。但是,对于我们理论社会学家来说,有这么一种诱惑,常常好像为了解恺撒而不必研究恺撒。然而,我们知道,理论和研究的互动既有助于对特殊个案的理解,也有助于一般规则的形成。

我感激芭芭拉·本根精心编辑了前两章;感激哈里特·A.朱克曼博士对这两章初稿的批评;感激玛丽·迈尔斯女士把涂改不清的手稿变成了清晰的打字稿。在准备这些导论性的章节时,我还得到了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

罗伯特·K.默顿
纽约哈得孙河畔黑斯廷斯
1968年3月





1957年修订版序言

在这一版中,大约三分之一多的内容是新的。这一主要的变化包括四个新的章节和两个文献附录,这些附录回顾了它们所属那些章节所涉及的问题的近来发展。通过改写那些应该很清楚却并不清楚的段落,我也试图改进书中各处的阐述,并且我已消除了几个绝不应犯的乏味的错误。

在这一版所加的四章中,有两章来自已出版的专题文集,其中一本已脱销了,另一本也同样近于见不到。“影响的模式:有地区性和有世界性影响力的人物”一文首次出现在1948年至1949年的《传播研究》(P.F.拉扎斯费尔德和F.N.斯坦顿编)中,它是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处关于在社会中个人影响之作用的系列研究的一部分。这一章介绍了“影响”这一概念,区分了两类不同的影响,即“地区性”影响和“世界性”影响,而且把这两类影响与地方社区中的影响结构联系起来。“关于参考群体行为理论”是与艾丽斯·S.罗西夫人合作写成的,最初发表在《社会研究中的连续性》(R.K.默顿和P.F.拉扎斯费尔德编)中。它利用了《美国士兵》所提供的大量证据,来阐明在某些条件下,人们要使自己遵从不同群体的,特别是他们所不隶属的群体的规范。

在这一版中新加的其余两章从前未发表过。第一个是“社会结构与失范理论中的连续性”。这一章试图加强近来对被称为失范的社会规范解体的经验和理论分析。第二个是“参考群体和社会结构理论中的连续性”。这一章试图说明当前对参考群体行为的研究的一些特定社会学含义(不同于社会心理学含义)。目的则在于考察社会结构的某些理论问题,这些理论问题在对参考群体的社会学分析能够取得进一步发展之前必须解决。

文献附录主要涉及到社会学中的功能分析,还相当详细地涉及到近代科学发展中新教的作用。

我特别要感谢埃莉诺·巴伯博士和玛丽·克林克夫人所做的校对;感谢伯尼斯·泽尔迪齐夫人所做的索引准备工作。在修订本书时,我受惠于福特基金会为行为科学计划提供的一小笔资助,这笔资助是没有事先限于某个特定项目的资助表中的一部分。

罗伯特·K.默顿
纽约哈得孙河畔黑斯廷斯
1956年感恩节



致 谢

没有人能确切知道是什么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对我来说,很难在细节上追溯我在本书中论述的种种观点的起源;很难追究这些伴随我多年的观点不断修正的原因。许多社会科学家对这些观点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并且只要知道了出处,在各个章节的大量注释中都会提及。但是,在这些人中,有六位尤其使我在不同程度和方面受到裨益,对于他们,我谨致谢忱。

最早和最大的帮助来自查尔斯·H.霍普金斯,本书以题献这种微不足道和姗姗来迟的方式来表达对他的谢意。由于他(我的姐夫)的存在,许多人提高了他们的人类尊严。只要我们中间任何领略过他的生活的人还活着,那么他就活着。我是充满爱、尊敬和感激之心将此书题献给霍普——一位深切地知道应当指导他人的人。

至于我的好友、现在在奥伯林学院的乔治·伊顿·辛普森,我非常感谢他曾指导一位鲁莽的大学二年级学生并使他看到研究社会关系系统运转的学术乐趣,使我很容易地就顺利地步入社会学之门。

在皮蒂里姆·A.索罗金全身心投入历史运动研究之前——这一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社会文化动力学》中——他促使我摆脱了认为有效的社会研究仅局限于美国的地方主义思想,也使我摆脱了缺乏上进的、把社会学重要主题局限于诸如离婚和青少年犯罪之类社会生活表面问题的狭隘思想。我乐于感谢这一可敬的指教,但感激之情难以尽言。

对于在科学史家中最令人敬重的乔治·萨顿,我要感谢他的友谊和指导,感谢他使我在两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获得了在他那著名的哈佛图书馆189号工作室工作的特权。在本书致力于社会学理论史之必要条件的第一章和致力于研究科学社会学的第四编中,读者将会看到他对我的激励的细小印记。

那些读了后面篇幅的读者很快就会认识到我从我的导师和朋友塔尔科特·帕森斯那里受益至深。他很早就在他的教学生涯中向许多人表明了他对分析理论的热情。从他善于激发学生的知识热情而不是将他们培养成顺从的信徒方面,可以看到他为人师表的气度。三十年代初期,哈佛大学小小的社会学研究生班所提供的亲密学术气氛中,有可能使像我这样的研究生与像帕森斯博士这样的导师之间保持着密切而持续不断的工作关系。这确实是一个同仁集体,今天在那些由众多研究生和一小群忙碌不堪的教授组成的系里,已经很难找到这样的集体。

近些年来,我们在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室共同工作的时候,我从保罗·F.拉扎斯费尔德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由于他对我从与他的无数次交谈中受惠多少还毫不知情,所以我特别荣幸地借此机会公开地使他注意到这一点。他那怀疑的好奇心对我来说非常珍贵,正是这种好奇心促使我更为详尽地阐述我持下列观点的理由,即我认为功能分析现在对人类社会的广泛问题虽不是惟一的但却是最有前途的理论取向。而最主要的是他以身作则,更加使我确信社会科学与社会学的浅薄涉猎之间的巨大差别就在于系统性和严肃性之中,这就是说,以学术上的责任感和严谨探求最初被认为有趣的思想。我认为,这也正是本书第一章开头所引怀特海格言中最后几句话所说的意思。

还有其他四位我应提及的人:一位是因为所有认识我的人都会知道我对她的感激之情;其他三位会在适当时候发现他们于我助益良多。



译 后 记

《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社会学的一部经典著作。

我们十分高兴的是,该书在有了法、意、俄、日、波兰、捷克、希伯莱、西班牙、匈牙利、葡萄牙等文的译本之后,中译本终于与广大中国读者见面。

默顿是二十世纪美国社会学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活动、思想和理论横跨了美国社会学发展的各个关键时期。不仅如此,默顿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社会学领域,他曾是美国七十年代前后知识分子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例如,美国《公众利益》季刊1972年秋季第29卷上的一篇调查文章把默顿列为近七十位最有名气的美国知识分子之一[参见托马斯·戴伊:《谁掌管美国——卡特年代》(第2版),第170页,梅士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年]。

《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一书是默顿结构功能主义的最好总结,也是作者本人长达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的生动体现。该书是由多篇论文和不同时期的著作汇编而成的,初版于1949年,修订版于1957年,1968年作者在补充了许多内容之后增订再版。我们的译文是根据美国纽约自由出版社1968年增订版译出的。

本书中文版的问世, 我们首先感谢苏国勋先生。没有苏先生的发起、鼓励和指导,本书中文版不会与广大中文读者见面。在翻译期间,沈原先生在组织工作方面,李秋零在拉丁文、德文的译述方面,侯一麟先生在法文译述方面,邰志强先生在译稿誉清方面,都给予我们很大帮助。在此,我代表译者们向他们致以谢忱。最后,我们还要感谢作者本人。在翻译之际,默顿先生及时地给我们寄来了原版书、照片和一些解决疑难的信件以及中文版序言。我们愿借此机会,向这位远在大洋彼岸的年过八旬的社会学大师致意!

本书的译、校者名单如下:目录、序言、致谢、第一编第一至五章:唐少杰译,蒋和明校;第二编导论、第六章:冯寿东译,蒋和明校;第七章:刘永军译,李淑静校;第八至九章:李守京译,李淑静校;第十章:李传全译,唐少杰校;第十一章:袁坡、刘敬鲁译,唐少杰校;第十二章:赵艳萍译,唐少杰校;第十三章:李丽伟译,唐少杰校;第三编导论、第十四至十六章:姜肇国译,唐少杰校;第四编导论、第十七至第十八章:黄静静、刘求实译(王瑞芝老师对德文部分的翻译给予了帮助),唐少杰校;第十九至二十一章:曹尚伟译,蒋和明校;文献注释,索引:姜肇国、张玲霞译,蒋和明校。本书中文稿自1987年底至1988年初开始,最初,蒋和明先生主持全书翻译工作并为此付出了巨大劳动,后来,因他赴美深造,改由唐少杰负责全书翻译工作,由唐少杰通阅全部译稿,并做了文字校订和统一工作。最后,译林出版社约请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齐心先生对全部译文作了大量的校订、补漏和部分重译的工作。

为了方便进一步查阅和研究,我们把本书英文原版页码以边码的方式标在正文页旁。我们还把书中引用的著作、杂志、论文等原文标题附出,在第二次以及之后出现相同的标题时则略去原文。另外,在引文出处若有相应的中文版译著,我们也尽量标明。

总之,谨请各界读者对我们的译文不吝批评、指正。



唐少杰
1992年初春一稿
2005年初春二稿
北京清华园
再造战士 (1992) [电影] 豆瓣 TMDB Min reol
Universal Soldier
5.2 (16 个评分) 导演: 罗兰·艾默里奇 演员: 杜夫·龙格尔 / 尚格·云顿
其它标题: 유니버셜 솔저 / ユニバーサル・ソルジャー
越战军人路克因阻止同僚安德鲁滥杀无辜而起争执,互相枪击而死。 美政府秘密把越战中已战死的士兵冰冻起来,并以高科技的电脑改造,然后输入程序。训练他们为机器战士,视他们为魔鬼战士。 路克和安德鲁二人为原型的机械战士,被标为宇宙战士。他们没有任何情感和记忆,却有超绝的战斗技巧和力量。在一次战争中,路克和安德鲁突然因程式当机,而使得有机会脱离野心人士的思想控制,路克和他的班长安德鲁渐渐有了以前越战的记忆,越战时路克的班长安德鲁在战场上丧失心智,把属下和越南村庄里的越南居民全部屠杀,路克阻止他时也被他杀死。 这个秘密不巧被一名女记者罗拔丝误闯政府秘密基地而发现,路克正想向罗拔丝下手之际,突然触发迪维斯的记忆,与越战时情景一样,于是将罗拔丝救走,两人双双逃命。主控人士派出所有宇宙战士锲而不舍的追杀路克和女记者,安德鲁穷追不舍。路上二人不断逃过安德鲁的追杀,但最后仍难逃生死一战……
默顿学术思想评传 [图书] 豆瓣
作者: 【波】彼得·什托姆普卡 译者: 林聚任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8
本书为波兰著名社会学家什托姆普卡所写的一本关于默顿的评传,首版距今已有21年,成为研究默顿所必读。书中首先介绍了默顿作为一个学者的特点,然后讨论了其科学观点,进而说明其社会学观点,最后是其社会观点;最后一章则通过四个最基本的主题给默顿的学术身份做了一个定位。全书最后还附加了一篇默顿本人的自述。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