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aries”
全部 | 书籍 (5) | 影视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儿童的世纪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L'enfant et la vie familiale sous l'Ancien Régime
7.6 (5 个评分) 作者: 菲力浦·阿利埃斯 译者: 沈坚 / 朱晓罕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4
本书荣获2013年傅雷翻译出版奖(社科类)。
在中世纪,小孩几乎一断奶,就被当作“小大人”看待,他们混入成人中间,穿着与大人相仿的衣服,与其一起劳动、竞争、社交、玩耍。从中世纪末期以来,父母逐渐开始鼓励小孩与成人分离,以儿童及对儿童的保护和教育为中心的新的家庭观发展起来了。将童年时期视为一个最特殊的人生阶段,这个观 念自此扎根于现代西方思想之中,并席卷了整个现代世界,成为无可动摇的价值观。
阿利埃斯通过考察四个世纪的绘画和日记,以及游戏、礼仪、学校及其课程的演变来追溯儿童的历史。自1962年初版以来,本书在西方史学界引起了极大反响,被视为儿童史和家庭史的奠基之作。
面对死亡的人(上卷) [图书] 豆瓣
L'homme devant la mort I: Le Temps des gisants
8.4 (5 个评分) 作者: [法] 菲利普·阿里耶斯 译者: 吴泓缈 / 冯悦 商务印书馆 2015 - 2
该书知识丰富,思想深邃,十分详细地阐述了死亡的历史……一部非凡的作品。
——罗伯特•尼斯比特,《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毫无疑问,这部非常优秀的作品为未来的死亡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标准及目标。正如此前阿里耶斯的一部关于儿童史的著作成为了该研究领域的典范之作,衡量其他同类作品的水平一样,未来关于死亡历史的著作,必将借鉴这部伟大的综合性著作,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阐释、修正和取舍。
——劳伦斯•斯通,《纽约书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中兴起了新的学科——死亡学,而法国历史学家菲利普•阿里耶斯1977年所著《面对死亡的人》一书则起了开创性的作用。本书展现了西方从中世纪早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对死亡态度的历史。阿里耶斯的著作奠定了一套对死亡观的话语解释系统,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阐释、修正和取舍的基础。
上卷包括两个部分、五个章节,分别研究了历史上面对死亡态度的演化,教堂中的圣墓,来世观念与末日审判,葬礼的变迁以及墓地的雕像。
下卷共分三个部分、七个章节,分别研究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死亡观念的变化,对死亡的冷漠态度,对于尸体的处理,假死现象,面对死亡的浪漫主义态度,公墓以及现代西方工业社会里出现的被倒置的死亡的现象。
还有1个属于同一作品或可能重复的条目,点击显示。
The Hour of Our Death [图书] 豆瓣
作者: Philippe Aries 译者: Helen Weaver Vintage Books 2008 - 7
This remarkable book—the fruit of almost two decades of study—traces in compelling fashion the changes in Western attitudes toward death and dying from the earliest Christian times to the present day. A truly landmark study, The Hour of Our Death reveals a pattern of gradually developing evolutionary stages in our perceptions of life in relation to death, each stage representing a virtual redefinition of human nature.
Starting at the very foundations of Western culture, the eminent historian Phillipe Ariès shows how, from Graeco-Roman times through the first ten centuries of the Common Era, death was too common to be frightening; each life was quietly subordinated to the community, which paid its respects and then moved on. Ariès identifies the first major shift in attitude with the turn of the eleventh century when a sense of individuality began to rise and with it, profound consequences: death no longer meant merely the weakening of community, but rather the destruction of self. Hence the growing fear of the afterlife, new conceptions of the Last Judgment, and the first attempts (by Masses and other rituals) to guarantee a better life in the next world. In the 1500s attention shifted from the demise of the self to that of the loved one (as family supplants community), and by the nineteenth century death comes to be viewed as simply a staging post toward reunion in the hereafter. Finally, Ariès shows why death has become such an unendurable truth in our own century—how it has been nearly banished from our daily lives—and points out what may be done to “re-tame” this secret terror.
The richness of Ariès's source material and investigative work is breathtaking. While exploring everything from churches, religious rituals, and graveyards (with their often macabre headstones and monuments), to wills and testaments, love letters, literature, paintings, diaries, town plans, crime and sanitation reports, and grave robbing complaints, Aries ranges across Europe to Russia on the one hand and to England and America on the other. As he sorts out the tangled mysteries of our accumulated terrors and beliefs, we come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y—indeed the pathology—of our intellectual and psychological tensions in the face of death.
面对死亡的人(下卷) [图书] 豆瓣
L'homme devant la mort II: La Mort ensauvagée
作者: [法] 菲利普·阿里耶斯 译者: 王振亚 商务印书馆 2015 - 2
该书知识丰富,思想深邃,十分详细地阐述了死亡的历史……一部非凡的作品。
——罗伯特•尼斯比特,《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毫无疑问,这部非常优秀的作品为未来的死亡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标准及目标。正如此前阿里耶斯的一部关于儿童史的著作成为了该研究领域的典范之作,衡量其他同类作品的水平一样,未来关于死亡历史的著作,必将借鉴这部伟大的综合性著作,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阐释、修正和取舍。
——劳伦斯•斯通,《纽约书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中兴起了新的学科——死亡学,而法国历史学家菲利普•阿里耶斯1977年所著《面对死亡的人》一书则起了开创性的作用。本书展现了西方从中世纪早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对死亡态度的历史。阿里耶斯的著作奠定了一套对死亡观的话语解释系统,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阐释、修正和取舍的基础。
上卷包括两个部分、五个章节,分别研究了历史上面对死亡态度的演化,教堂中的圣墓,来世观念与末日审判,葬礼的变迁以及墓地的雕像。
下卷共分三个部分、七个章节,分别研究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死亡观念的变化,对死亡的冷漠态度,对于尸体的处理,假死现象,面对死亡的浪漫主义态度,公墓以及现代西方工业社会里出现的被倒置的死亡的现象。
私人生活史4 [图书] 豆瓣
作者: 菲利普·阿利埃斯 / 乔治·杜比主编 译者: 周鑫 等 北方文艺出版社 2008 - 6
《私人生活史4》是一部介绍古代私人生活史的优秀著作。《私人生活史4》主编乔治?杜比通过艰辛的研究与探索,为我们讲述了有关古代人私生活的有趣故事,勾勒出一幅幅鲜为人知的私人生活画卷。作者渊博的学识及对历史事件入木三分的剖析,对我们清楚了解那段社会历史大有裨益。从城堡的宏大建筑到农民普通的服饰,《私人生活史4》都一一提及。我极力向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推荐这部著作。关于《私人生活史4》:从法国大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社会急剧现代化的进程。工业化、民主化、交道阶级绘至沓来,现代性走上历史前台,形成一种新的私人生活模式: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成为这个社会的主流,爱恨情仇、生死欲求、交往模式均呈现出今日我们时代所熟知的图景。但与此同时,工业时代的来临,亦给私人生活埋下了致使的威胁。
关于本系书:从微观史角度,以历史年代为时间纵轴,全面书写个人的私密生活史——围墙中男人的权力与女人的权力,老人的权力与青年的权力,主人的权力与仆从的权力,从家庭争吵到王室血案——《私人生活史4》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基本方面,小到诸如住宅、卧室和床榻,大到诸如家庭生活、家居环境、交友空间、宗教信仰以及生育、教育、死亡等,是现今一部权威的人类私人生活史。
私人生活概念:私人生活空间是一个免除干扰,自省、隐逸的领地。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扔掉他在公共空间冒险时必备的武器和防范工具,可以放松,可以随意,可以身着“宽松的便服”,脱去在外面确保安全的那层招摇的硬壳。这个地方很随意,不拘礼节。这也是个秘密场所。人们拥有的最为珍贵的东西,被置放在最贴身的私人生活领地,只属于自己,与他人毫无关系,禁止泄露、炫耀,因为这与荣耀所要求的在公众场合的所谓面子格格不入。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