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emi”
唱游 [音乐] 豆瓣 Discogs
9.2 (292 个评分) 王菲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1998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EMI
《唱游》是第一张“HDCD”华语专辑,所以,也是华语流行音乐的新纪录!对于王菲的音乐,大家一直充满了期待,这一次王菲要给我们什幺?但是,我们深深知道,曲风、音色、唱腔……等的改变、尝试或创新,都还是后话;因为对于整个音乐本质的改进,才是根本提升音乐的第一步。所以,王菲的《唱游》,就是竖立新音乐标准的新尝试,也不负一整年的期待。“HDCD”是这张专辑的第一个大礼。
《唱游》是华语流行音乐市场第一张采取“HDCD”的编码录音专辑。目前全世界只有古典唱片或少数讲究真实、立体、层次极饱满的发烧片,才是以“HDCD”方式编译录制完成。而王菲一直是华人音乐的骄傲,也是这张专辑所被赋予的一种使命感。相信也是值得大家鼓励的,在聆听的过程,希望也让大家耳目一新。
如果用心听,在这张精致的编曲,非但感到丰富的音乐,还有层次的立体感,更重要的是,在饱满音场中,有前所未有的繁复、绝不混淆。过去的“迷幻”类型音乐,一直是讲究氛围,各种音色〈如吉他、贝斯,甚至人声……等〉在效果器扩大效果后,让音乐的层次、音场含糊,如果以过去的录音编译方法,这些层次、立体感、饱满的音场及透明度与气氛,常常让人有种鱼与熊掌,捶胸顿足之憾。“HDCD”足以将这张的音色、人声,展现出透明度,正是一重要的突破。
王菲 [音乐] 豆瓣
9.2 (199 个评分) 王菲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1997年9月30日 出版发行: EMI
在百代的首张唱片是《王菲》(1997),由于上年的国语唱片《浮躁》非常另类,十足商业化的新专辑让乐评人大跌眼镜。大碟整体风格慵懒放松,呈现出一种顺其自然无所谓的态度。王菲的声线剔除了大部分花样修饰和拖音技巧,大多曲目中都仿佛是在不经意吟唱。林夕依然负责大部分歌词,张亚东也负责王菲的音乐制作,这张专辑他负责录制三首歌,有《你快乐(所以我快乐)》、《闷》和《怀念》。《你快乐(所以我快乐)》曲风较特别,不是传统的情歌模式,但很快便流行起来,连歌名都成为流行用语;《闷》是首乐队化的作品;《怀念》又是翻唱�#092;生卡度的作品《Rilkean Heart》,是一首不插电式的小品,碟中另一首非主流的《娱乐场》也是此乐队为王菲而作,在伦敦录制。
《人间》、《我也不想这样》和《扑火》都是很抒情的作品:《人间》是翻唱日本歌后中岛美雪的《清流》,是此张唱片中最知名的作品;《我也不想这样》虽然旋律优美,但MV却另类得在北京一所不太卫生的公共厕所中拍摄。王菲的造型和自然慵懒的音乐风格大相径庭:淡绿背景、黑色皮装、黑色眼圈和红色眼影延续了她原来的另类造型风格。《你快乐(所以我快乐)》的MV中,她化妆成非常浓重的黑色熊猫眼,但《闷》的MV中她采用了蝴蝶发饰,显得复古一些。由于当时正逢亚洲金融危机,也因为没有收录粤语歌,所以此唱片香港销量不尽如人意。但在台湾卖出了好成绩,台湾销量卖出50万以上。港台日的初版都是3D封面。
小提琴协奏曲—四季 [音乐] 豆瓣
9.7 (69 个评分) Anne-Sophie Mutter / Herbert von Karaj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4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EMI
作曲家及曲目介绍:
韦瓦第( Antonio Vivaldi,1675-1741)这位意大利作曲家,他大半的时间都待在威尼斯,其中有50年的时候他都在担任一个孤儿院的神父。他最受大家所熟悉的曲子就是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了,他以春夏秋冬分别作了四首,每首都有三个乐章。他是个多产的作曲家,有人就说他的每首曲子好像听起来都很像,就如同一首曲子把它作了400遍。其实不然,虽然风格差不多,可是都不是很容易演奏呢。
在《四季》里,用弦乐创造出了丰富的效果与娱乐特质,令人叹赏不已。曲中的意象——春天的小鸟`夏天的雷雨`秋天的猎人和冬天的冰雪,鲜明生动。维尔瓦第为每首协奏曲各写了一首十四行诗,作为乐曲说明:《春天》 以鲜亮的E大调赞颂“愉快的鸟鸣”声,不时被“当微风转变成一阵短暂的暴风雨”打断。在缓慢的乐章中,有一个牧羊人在“繁花盛开的怡人的草地”上睡觉,旁边则有狗吠声(中提琴独奏)。终乐章中,山林仙女们跳着优雅的基格舞曲,太阳也从云的背后露出脸来。《夏天》 带着正午烈日的酷热到来,太阳光以具威胁性的G大调“灼烧着松树”。这时可听到杜鹃`斑鸠与雀鸟的啼声,还有微风轻拂的悉悉声,直到北风袭来。第二乐章里,牧羊人在“闪电雷鸣”中惊慌失措,各式各样的昆虫也因为热烈躁动的气氛而“被鼓动得狂乱不安”,这里的音效无懈可击,弦乐低音以非常靠近琴桥的方式演奏颤音以代表雷声,而小提琴伴奏的断续节奏则代表牧羊人的颤抖。终乐章里,暴风雨突至(下行音阶与弦乐的强烈颤音,代表倾盆大雨),冰霰重重的落在熟玉米田里。《秋天》 是田园式的F大调旋律。第一乐章中,有个农夫唱着歌跳着舞,庆祝丰收,美酒满溢,很快的,这些饮酒狂欢的乡下人便睡着了,他们的“恬静安睡”表现于协奏曲的第二乐章。终乐章描绘的是破晓时分的猎人,从音乐中可以想象到号角声`狗叫声`吆喝声,还有他们追捕猎物时嘈杂零乱的枪声。《冬天》 变成了荒寂的F小调。根据作曲家的诗看来,第一乐章描绘我们在寒风中打哆嗦(弦乐尖锐`反复的乐音以不和谐的方式相互冲击)与跺脚(是较强有力的段落,乐音明显增强),最缓板中,我们“在火边满足的沉思”,而外头的人早已被结冰的小路上,滑了一跤,又站起身来,忍受着寒风的吹袭。维瓦尔第说“这就是冬天,而冬天的乐趣也就在这里。”
指挥家介绍:
赫伯特·封·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1908-1989年),奥地利指挥家。1908年4月5日,卡拉扬生于莫扎特的故乡萨尔茨堡。父母虽然不是专业音乐工作者,但都非常喜欢音乐。父亲能吹单簧管,母亲是位业余钢琴手,哥哥从小就学弹钢琴。因此,卡拉扬从小就生活在音乐的环境里。他4岁开始学钢琴,5岁就登台当众演奏。8岁时进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卡拉扬的手较小,加上过度的练习,得了腱鞘炎,而老师又发现他有很高的指挥天赋,就建议他改学指挥。卡拉扬在征得父母的同意后,来到音乐之都维也纳,随当时小有名气的维也纳歌剧院指挥弗朗茨·夏尔克学习。1927年,德国小城乌尔姆歌剧院的指挥临时得病,卡拉扬代他指挥了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演出极为成功,观众掌声雷动。乌尔姆歌剧院立刻与他签订了7年的工作合同,从此,年仅19岁的卡拉扬开始了他的指挥生涯。1935年,卡拉扬应聘担任亚琛歌剧院指挥和音乐总指导,在这里指挥了《尼伯龙根的指环》。演出之余,他仍然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指挥技艺日趋成熟。1937年,他在柏林歌剧院客席指挥了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引起轰动,柏林的报纸一片喝彩,卡拉扬也因此一鸣惊人,这次演出成了他一生的转折点。从此,卡拉扬除在柏林活动外,还与欧洲各大歌剧院、乐团合作,在欧美各地进行巡回演出,所到之处,大受欢迎。1941年任柏林国家歌剧院首席指挥,翌年任柏林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49年成为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负责人,1955年接替富尔特文格勒任柏林爱乐乐团指挥,1956年又接替伯姆成为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音乐指导并任萨尔茨堡音乐节的艺术指导。为贯彻自己的艺术思想,他还以个人名义创办音乐节,被誉为欧洲的“音乐总监”。卡拉扬不仅在欧美享有盛誉,在东方也极受欢迎,曾数次率团访问日本,并应邀担任客座指挥。1979年,他曾率领柏林爱乐乐团前来北京访问,该团与中央乐团的合作演出极为成功,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许多专业音乐工作者专程从上海、天津、西安等地赶来观摩学习。这次演出一时成为我国乐坛一大盛事。卡拉扬曾先后向20世纪上半叶享誉国际乐坛的德国指挥富尔特文格勒和意大利指挥托斯卡尼尼学习,汲取这两大流派的长处,并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指挥风格。他的指挥动作洒脱、大方、气势磅礴,并以准确和客观着称。他指挥时不仅自己全身心投入音乐之中,而且还善于启发乐队队员,使他们懂得如何演奏,用魔法般的动作牢牢吸引住乐队。他所追求的目标就是,“把托斯卡尼尼的精确与富尔特文格勒的幻想结合在一起”。正是他的音乐天赋,加上对乐曲的正确理解和对乐队的严格要求,他的演出总能达到超常出众的艺术水平。卡拉扬是20世纪最着名的指挥家,由于他具有超常的音乐天赋和惊人的指挥技巧,以及不可思议的统率乐团的魅力,被誉为20世纪下半叶欧洲的音乐总监,国际乐坛的泰斗。在卡拉扬的学生中,日本的小泽征尔和意大利的阿巴多,都已成了当今世界一流的指挥大家。卡拉扬的保留曲目极为广泛,他所演绎的贝多芬和瓦格纳的作品更是有口皆碑。同时他是一位录制唱片的指挥大师,一生留下了800多张唱片,总销售量已超过一亿张。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的唱片就有300多张,仅1971年一年就录了31张唱片。每部作品都要反复试奏几十遍,前后花费一年多时间录制而成的贝多芬全套交响曲,被公认为世界第一。他的第一张唱片是1938年Polydor公司出版的《魔笛》,柏林国家歌剧院演奏。歌剧则有:莫扎特的《魔笛》(维也纳爱乐乐团,EMI)、《女人心》(柏林爱乐乐团,EMI)、贝多芬的《费德里奥》(柏林爱乐乐团,EMI)、瓦格纳的《特里斯坦》(柏林爱乐乐团,EMI)、《名歌手》(德累斯顿爱乐乐团,EMI)、《帕西法尔》(柏林爱乐乐团,DG)、威尔第的《阿依达》(维也纳爱乐乐团,EMI、DECCA)、《奥赛罗》(柏林爱乐乐团,DECCA、EMI)、普契尼的《蝴蝶夫人》(维也纳爱乐乐团,DECCA)、理查·斯特劳斯的《玫瑰骑士》 (EMI)、穆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戈多诺夫》(维也纳爱乐乐团,DECCA)、德彪西的《佩里利斯与梅里桑德》(柏林爱乐乐团,EMI)等。卡拉扬还关心音乐美学、音乐治疗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关心青年指挥家的成长。为此他于60年代末建立卡拉扬基金会,在家乡萨尔茨堡创办复活节音乐节,举办青年指挥比赛,还每年组办一次题为“人与音乐”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涉及的题目有“音乐与哲学”、“音乐与自然科学”、“音乐与神经系统”、“音乐与数学”、“音乐与语言学”、“音乐体验与时代形态”等,影响都十分深远。
演奏者介绍:
安妮·索菲·穆特(Anne-Sophie Mutter)1963年6月29日出生于南德意志巴登的莱因费尔顿(Rheinfelden, Baden)。早年曾随赫尼希伯格(福莱的学生)学琴。七岁获全德青少年小提琴比赛第一名,1974年又在另一比赛中获胜。赫尼希伯格逝世后,穆特考入阿伊达·斯托基教授所在的瑞士温特图尔音乐学院,并最终成为斯托基的学生。1977年随卡拉扬参加萨尔兹堡音乐节,次年再度与卡拉杨合作,初次在柏林演出。 1979年获“年度艺术家”奖,并获德国唱片大奖(Deutscher Schallplattenpreis)。此后作为小提琴独奏家和室内乐音乐家,频繁地在欧洲、美国、加拿大和日本巡回演出。1990年在伦敦和斯图加特举办了“安妮·索菲·穆特音乐节”,从巴洛克时期到前卫音乐时期,多角度地展示了她的艺术才华。1995年,波兰作曲家彭代雷茨基把作品《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献给她,在莱比锡初演,这次演出为她赢得了两个格莱梅奖。1997年12月曾来中国演出,在北京世纪剧院举行了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音乐会。独奏之外,她也经常参加室内乐演奏,曾与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中提琴家基奥皮纳组成三重奏,在各地广泛演出。穆特是一位典型的德奥血统的演奏家,性格热情,具有着严谨的思维逻辑和内在个性,这使她形成了优良的演奏素质和高品位的艺术修养。卡拉扬去世后,她的演奏向多元化发展,曲目不局限于德奥古典、浪漫等传统作品,而加强了近现代作品的比重,经常演出卢托斯瓦夫斯基(Witold Lutoslawski)、莫雷(Norbert Moret)、彭代雷茨基和里姆(Wolfgang Rihm)等人的作品。穆特在从梅纽因、阿卡多、罗斯特罗波维奇等演奏家身上吸取了学到了许多有益的东西,曾被喻为成当代小提琴界的“女梅纽因”。
卡萨尔斯: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音乐] 豆瓣
9.2 (40 个评分) Pablo Casals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7年9月16日 出版发行: EMI Classics
演奏巴赫这六首无伴奏组曲,最富于启示性的也是最早的权威的版本,当然是卡萨尔斯3O年代后期的这个录音。这些组曲曾被相当多的音乐家演绎,卡萨尔斯的浑厚有力,富尼埃的舒展如歌,罗斯特罗波维奇轻盈而显得匆忙,初听上去简直就象不同的作品。卡萨尔斯的录于30年代(36年至39年)大师刚过了60岁之后。我一向怀疑四十年代和之前的所谓历史录音,认为无论上一代大师们的演奏如何精彩,但毕竟录音技术有限,很难保留真实的演奏的音响。如果把罗斯特罗波维奇的演奏看作一幅色彩斑谰的油画。卡萨尔斯就是早先古朴的铜版画,线条坚实挺劲,具有难以想象的力度,像是凸现于整个画面之上种线条一旦在你面前显出须眉皆动而欲飞舞之状时,真是要令人心魄俱与的。巴赫的精神,在这里始终是回荡在音乐的空间之中,而不是从中沁出来。
卡萨尔斯手指的力量惊人,不知是否得益于他边拉琴边抽雪茄的缘故,大提琴像是他的一件玩具。长期来,卡萨尔斯的这套录音已被公认为为这个作品的里程碑式的权威演绎。他的这一成就来自他对这部巴赫巨着的长达几十年的精心研读和作品精髓的发掘。据他自述,从13岁时他在一家旧书店发现这套作品的乐谱开始,他在这套作品上每天研读练功12年,到25岁才鼓起勇气第一次公开演奏其中的一部全曲。又过了35年,才在录音公司的长期不断催促之下答应录制这套作品,使我们今日能得以领略一代大师对这套作品的解读。
民歌蔡琴 [音乐] 豆瓣 豆瓣
9.4 (39 个评分) 蔡琴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2001年12月8日 出版发行: EMI
这张「民歌蔡琴」专辑,收录了12首蔡琴於1996年所推出的,重新诠释自己於1979至1982年间灌录的民歌作品,经过重新的编曲与蔡琴更加成熟流畅的好歌,「恰似你的温柔」、「你的眼神」、「抉择」、「跟我说爱我」、「出塞曲」等当年清新旋律,都有了另一种隽永的味道。
好听、耐听是歌迷对蔡琴的歌声最直接简单的形容词。
而「民歌」更是广大歌迷们必备的典藏品,唱新歌质感温暖,唱老歌韵味十足,听蔡琴就能感受到音乐的能量,唤起心目中无限美好的回忆。
蔡琴挑选十二首她过往专辑里的民谣,重新配器编曲,在台湾点将唱片推出翻唱专辑《民歌蔡琴》,你肯定也和我一样有如下的感觉:步入中年的蔡琴多了一分成熟的风韵。她的演唱有种对人生沧桑有所感悟的精致,红尘俗世在她看似轻描淡写的吟唱下变得如轻烟般飘渺,不着痕迹。假如换个人像这样来唱,定会被人讥为破坏了民歌自然的精神要旨,但蔡琴就有本事把技术手段的修饰调和成另一层次的纯洁,让人感受她的诚挚,这比不加修饰表露源源本本的自然要难得多。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1—6号 [音乐] 豆瓣
9.4 (38 个评分) Mstislav Rostropovich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5年6月13日 出版发行: EMI Classics
Mstislav Leopoldovich Rostropovich KBE (Russian: Мстисла́в Леопо́льдович Ростропо́вич, Mstislav Leopol'dovič Rostropovič, ), (March 27 1927 – April 27 2007), known to close friends as “Slava”, was a Russian cellist and conductor. He was married to the soprano Galina Vishnevskaya. He is widely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greatest cellists of the 20th century.
我这个人 [音乐] 豆瓣
7.6 (28 个评分) 艾怡良 EVe Ai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2020年12月25日 出版发行: EMI
「或许比较成熟了,却还是很难假装快乐。」
首度主演电影 同步创作演唱主题曲 女主角郭勤勤的寂寞自白
艾怡良 全新创作单曲《我这个人》
12月25日全平台数位发行 自己给自己的 圣诞礼物
首度主演电影 携手徐誉庭、许智彦、吴慷仁挑战大银幕
跨足电影 不忘创作 女主角视角主题曲率先登场
《我没有谈的那场恋爱》电影2021年2月10日正式上映
让艾怡良再获金曲肯定的〈Forever Young〉一曲Youtube点击甫破千万,也成为新世代神曲,乐迷期待已久的全新创作专辑也已着手进行创作与制作。而也因为上张专辑后杰出的表现,获得知名导演及编剧家徐誉庭的青睐,接拍《我没有谈的那场恋爱》电影女主角,与吴慷仁、傅孟柏及9m88等知名艺人合作演出。徐誉庭看中艾怡良自然生动的表情呈现与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在顺利拍摄完毕后,也宣布将在2021年2月10日正式上映。
艾怡良在电影里饰演郭勤勤一角,她是唸理工的,负责数据公司做数据处理的一个小主管,疯狂工作,不近人情。她以为她讨厌很多人,她以为她不在乎别人对她的讨厌,后来才发现,其实是她一直在生自己的气。这是她的寂寞。而在爱情层面里艾怡良与吴慷仁、傅孟柏的关系也让人好奇怎么发展。电影还未上映前,艾怡良以郭勤勤视角写出了〈我这个人〉,做为这部电影率先登场的主题歌曲,也代表2021年的全新创作专辑正式启动。〈我这个人〉与制作人陈建骐和编曲人罗恩妮再度共同完成,三人协力,作品仍旧有恒温的感动。
艾怡良金句连连 词曲创作能力备受肯定
「想要你说,那些时刻,你都没忘了。」
大多数人应该都是谈过恋爱的,只是恋爱这件事在生活的重要与否,份量不一。而描写爱情的作品,也很难不跟那个「他或她」有关,这首歌的对象,很明白是那个爱着的,也爱过的。为了吵架而痛苦、为了浪漫而惊喜、为了甜蜜而快乐,也为了分离而困惑。被爱的时候,带着自信出门,象是有一个无敌的配件随身保护着,怎么样都无往不利,只是这种完美,出现的机率总是不高,谈过的恋爱里,可能只是为了选不出餐厅而不愉快,可能只是迟了几分钟而口角,可能为了咖啡不够热而争执,也常觉得为什么自己好像是比较爱的那一方,甚至生活细节,爱着彼此的方式,都很难再轻松惬意。
正式发表前这首歌已先让许多身边的朋友和工作人员听过,而里面的许多句子和演唱,都让首次听到的人惊艷不已,很多歌可以做到冲击甚至刺激,但是能够陪伴与长伴,或许是艾怡良音乐里最动人的能量。节日里很多人都在寻找另一个温度,如果真的那么寒冷,就让这首歌成为那个温暖的来源吧,虽然寂寞。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罗斯特罗波维奇) [音乐] 豆瓣
9.6 (18 个评分) 姆斯蒂斯拉夫·列奥波尔多维奇·罗斯托罗波维奇(Mstislav Leopoldovich Rostropovich1927~2007 )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6年1月16日 出版发行: EMI Classics
Penguin Guide Rosette.
Thi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cordings of the 20th century, both for its content (considered by many the greatest cello music of all time) and for the intense devotion, careful preparation, and towering technical skill that went into the project. It was a brilliant idea to make a video as well as an audio recording. Cellists will welcome the chance to study Rostropovich's bowing and fingering techniques, close up and at leisure. And music-lovers will welcome the visuals of the recording location, a French church whose architecture, statues, and flickering candles complement the music.
Mstislav Rostropovich knew, loved and practiced the Bach suites from his teen years, when the legendary Pablo Casals gave him a private performance of one of them. But he did not feel ready to record the complete set until he was 63 years old. Then he found an ideal location for the recording; he carefully chose his recording technicians, and he supervised the sessions besides playing the cello as only he can. Each note is carefully considered and given its unique shape. The music's structures are made clear, its emotional overtones powerfully conveyed. The conventional structure of a baroque suite--an elaborate overture followed by a series of dances--comes vigorously to life. And Rostropovich gives a spoken introduction to each suite (in Russian, with English subtitles) playing illustrative passages on the piano or organ.
The result may appeal mostly to specialized tastes (unaccompanied cello is not everyone's cup of tea), but this video is a landmark. --Joe McLellan
Elgar Cello Concerto & Sea Pictures [音乐] 豆瓣
10.0 (18 个评分) Jacqueline du Pre / Dame Janet Bak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7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EMI Classics
Text for Sea Pictures

Sea Slumber Song
Text by Roden Berkeley Wriothesley Noel (1834-1894)


Sea-birds are asleep,
The world forgets to weep,
Sea murmurs her soft slumber-song
On the shadowy sand
Of this elfin land;

I, the Mother mild,
Hush thee, oh my child,
Forget the voices wild!
Hush thee, oh my child,
Hush thee.

Isles in elfin light
Dream, the rocks and caves,
Lulled by whispering waves,
Veil their marbles
Veil their marbles bright.
Foam glimmers faintly white
faintly white
Upon the shelly sand
Of this elfin land;

Sea-sound, like violins,
To slumber woos and wins,
I murmur my soft slumber-song,
my slumber song
Leave woes, and wails, and sins.

Ocean's shadowy night
Breathes good night,
Good night...
Leave woes, and wails, and sins.
Good night...Good night...
Good night...

Good night...

Good night... Good night.


2. In Heaven (Capri)
Text by Caroline Alice Elgar (1848-1920)


Closely let me hold thy hand,
Storms are sweeping sea and land;
Love alone will stand.

Closely cling, for waves beat fast,
Foam-flakes cloud the hurrying blast;
Love alone will last.

Kiss my lips, and softly say:
Joy, sea-swept, may fade to-day;
Love alone will stay.


3. Sabbath Morning at Sea
Text by Elizabeth Barret Browning (1806-1861)


The ship went on with solemn face;
To meet the darkness on the deep,
The solemn ship went onward.
I bowed down weary in the place;
for parting tears and present sleep
Had weighed mine eyelids downward.

The new sight, the new wondrous sight!
The waters around me, turbulent,
The skies, impassive o'er me,
Calm in a moonless, sunless light,
As glorified by even the intent
Of holding the day glory!

Love me, sweet friends, this sabbath day.
The sea sings round me while ye roll afar
The hymn, unaltered,
And kneel, where once I knelt to pray,
And bless me deeper in your soul
Because your voice has faltered.

And though this sabbath comes to me
Without the stolèd minister,
And chanting congregation,
God's Spirit shall give comfort.
He who brooded soft on waters drear,
Creator on creation.

He shall assist me to look higher,
He shall assist me to look higher,
Where keep the saints, with harp and song,
An endless endless sabbath morning,
An endless sabbath morning,
And that sea commixed with fire,
And that sea commixed with fire,
Oft drop their eyelids raised too long
To the full Godhead's burning.
The full Godhead's burning.


4. Where Corals Lie
Text by Richard Garnett (1835-1906)


The deeps have music soft and low
When winds awake the airy spry,
It lures me, lures me on to go
And see the land where corals lie.
The land, the land where corals lie.

By mount and steed, by lawn and rill,
When night is deep, and moon is high,
That music seeks and finds me still,
And tells me where the corals lie.
And tells me where the corals lie.

Yes, press my eyelids close, 'tis well,
Yes, press my eyelids close, 'tis well,
But far the rapid fancies fly
The rolling worlds of wave and shell,
And all the lands where corals lie.

Thy lips are like a sunset glow,
Thy smile is like a morning sky,
Yet leave me, leave me, let me go
And see the land where corals lie.
The land, the land where corals lie.


5. The Swimmer
Text by Adam Lindsay Gordon (1833-1870)


With short, sharp violent lights made vivid,
To southward far as the sight can roam,
Only the swirl of the surges livid,
The sees that climb and the surfs that comb.

Only the crag and the cliff to nor'ward,
And the rocks receding, and reefs flung forward,
Waifs wreck'd seaward and wasted shoreward,
On shallows sheeted with flaming foam.

A grim, gray coast and a seaboard ghastly,
And shores tro seldom by feet of men -
Where the batter'd hull and the broken mast lie,
They have lain embedded these long years ten.

Love! Love! when we wandered here together,
Hand in hand! Hand in hand through the sparkling weather,
From the heights and hollows of fern and heather,

God surely loved us a little then.

The skies were fairer and shores were firmer -
The blue sea over the bright sand roll'd;
Babble and prattle, and ripple and murmur,
Sheen of silver and glamour of gold.
Sheen of silver and glamour of gold.

So, girl with tempest and wing'd with thunder
And clad with lightning and shod with sleet,
And strong winds treading the swift waves under
The flying rollers with frothy feet.

One gleam like a bloodshot sword-blade swims on
The sky line, staining the green gulf crimson,
A death-stroke fiercely dealt by a dim sun
That strikes through his stormy winding sheet.

O brave white horses! you gather and gallop,
The storm sprite loosens the gusty rains;
O brave white horses! you gather and gallop,
The storm sprite loosens the gusty rains;

Now the stoutest ship were the frailest shallop
In your hollow backs, on your high-arched manes.
I would ride as never a man has ridden
In your sleepy, swirling surges hidden;

I would ride as never a man has ridden
To gulfs foreshadow'd through strifes forbidden,
Where no light wearies and no love wanes.
Where no love wanes.
Haydn Cello Concerto No.1&No.2 [音乐] 豆瓣
9.4 (17 个评分) Mstislav Rostropovich / 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0年3月14日 出版发行: EMI Classics
罗斯特罗波维奇无疑是如今最为出色的大提琴演奏家,在他专心沉醉于大提琴演奏的艺术生涯黄金时期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唱片,录制了几乎所有著名作曲大师的大提琴独奏曲、奏鸣曲以及协奏曲。而这张于1976年录制的《海顿第一、第二大提琴协奏曲》则是经典中的经典。2000年,EMI再次将它收录到“GREAT RECORDINGS OF THE CENTURY(世纪伟大录音)”系列当中,可见其受欢迎程度。海顿的这两首协奏曲无疑是古典主义时期最受欢迎的协奏曲之一,而罗斯特罗波维奇在这里的演奏则显得无懈可击,大提琴的音色刚强、温暖而富有力度,技巧是出类拔萃的,更可贵的是罗氏对音乐的理解和把握也极其精准而贴切。担任协奏的圣马丁室内乐团更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作品的最佳演绎组合,乐团的音色柔美,很好地衬托起独奏大提琴的辉煌。唱片的录音十分优秀,大提琴的音色尤为厚重、空气感非常强,经过EMI独家的art技术处理后,音质更上一层楼。著名的企鹅评价也予以三颗星的高度评价。
!!!! [音乐] 豆瓣
5.5 (15 个评分) 持修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2021年12月30日 出版发行: 环球唱片 / 野声音娱乐有限公司 Ya Sound Entertainment Ltd.
有「寶藏男孩」之稱的持修,2020年憑首張創作專輯《房間裡的大象》獲金曲最佳新人獎,現加入新東家後推出第二張專輯。《!!!!》11首收錄全創作外,他全程參與製作,還與鍾濰宇、陳君豪等合作,曲式有無厘頭與電子樂拼貼,打造出迷幻又孤單的曲風,釋出編曲有趣的「你這個Bling Bling」。新專輯由攝影師poyenchen、設計師吳建龍FKWU、平面藝術指導Yii與造型師Edie設計虛實交錯的視覺。
Martha Argerich Plays Chopin: The Legendary 1965 Recording [音乐] 豆瓣
9.6 (15 个评分) Martha Argerich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9年5月18日 出版发行: EMI Classics
演奏家生平简介:
马尔塔·阿格里奇(1941- )
Martha Argerich
阿根廷钢琴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5岁首次登台演出,8岁多次参加公开演出
莫扎特、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1955-1957年,在维也纳师从古尔达,后又在日
内瓦拜帕蒂夫人和马加洛夫为师。1957年,16岁时在意大利波尔萨诺举行的布索
尼国际钢琴比赛中获第一名,同年又在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中获一等奖。1960年
师从米凯朗杰里继续深造,1964年又跟阿什肯纳济短期学习。1965年在华沙第七
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中获一等奖,波兰唱片公司在现场录制了她演奏的肖邦e小
调钢琴协奏曲的唱片,令其名扬全球。1967年首次到美国演出,录制了肖邦b小
调钢琴奏鸣曲。1968-1969年在阿巴度指挥下与柏林爱乐乐团和伦敦交响乐团协
作,录制了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和李斯特bE
大调钢琴协奏曲。1977-1978年德国唱片公司邀请她录制了多部作品。
阿格里希的演奏风格浪漫豪放,被人们称为“音乐的女大祭司”。虽然她的演奏
充满吉普赛人的奔放热情,但有时也具有阴沉忧郁的格调,表现出一种内在、沉
思的诗意。她的技巧过人,音色铿锵有力,光彩夺人,不愧为当代杰出的女钢琴
家。她喜爱舒曼、肖邦的作品,同时也演奏现代作曲家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等
人的乐曲。
著名录音有:
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阿格里希钢琴,美国国家交响乐团,罗斯恃罗波维
奇指挥,DG 2531042,《唱片艺术》:最佳名曲;
肖邦:《第2、3号钢琴奏鸣曲》,阿格里希钢琴,DG 2530530、DG 139 317-2,
《唱片艺术》:最佳名曲;
肖邦:《自然的行板与辉煌的大波洛乃兹舞曲》,阿格里希钢琴, DG 2530 530
,《唱片艺术》:最佳名曲;
肖邦:《前奏曲全集》,阿格里希钢琴,DG 415836-2,《唱片艺术》:最佳名
曲;
普罗科菲耶夫:《第3钢琴协奏曲》阿格里希钢琴,柏林爱乐乐团,阿巴度指挥
DG 415062-2《唱片艺术》:最佳名曲;
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含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阿格里希钢琴,伦敦
交响乐团,阿巴度指挥,DG 415062-2,《唱片艺术》:最佳名曲。
肖邦圆舞曲 [音乐] 豆瓣
10.0 (14 个评分) Dinu Lipatti / EMI Classics
发布日期 1999年1月12日
01 Waltzes (1997 Digital Remaster): No. 4 in F major, Op. 34/3 2:16
02 Waltzes (1997 Digital Remaster): No. 5 in A flat major, Op. 42 3:42
03 Waltzes (1997 Digital Remaster): No. 6 in D flat major, Op. 64/1 (Minute) 1:45
04 Waltzes (1997 Digital Remaster): No. 9 in A flat major, Op. 69/1 4:26
05 Waltzes (1997 Digital Remaster): No. 7 in C sharp minor, Op. 64/2 3:08
06 Waltzes (1997 Digital Remaster): No. 11 in G flat major, Op. 70/1 1:56
07 Waltzes (1997 Digital Remaster): No. 10 in B minor, Op. 69/2 3:34
08 Waltzes (1997 Digital Remaster): No. 14 in E minor, Op. posth. 2:45
09 Waltzes (1997 Digital Remaster): No. 3 in A minor, Op. 34/2 4:50
10 Waltzes (1997 Digital Remaster): No. 8 in A flat major, Op. 64/3 2:55
11 Waltzes (1997 Digital Remaster): No. 12 in F minor, Op. 70/2 2:45
12 Waltzes (1997 Digital Remaster): No. 13 in D flat major, Op. 70/3 2:33
13 Waltzes (1997 Digital Remaster): No. 1 in E flat major, Op. 18 4:38
14 Waltzes (1997 Digital Remaster): No. 2 in A flat major, Op. 34/1 4:39
15 Barcarolle in F sharp major Op. 60 (1997 Digital Remaster) 8:36
16 Nocturne in D flat major, Op. 27/2 (1997 Digital Remaster) 5:50
17 Mazurka in C sharp minor, Op. 50/3 (1997 Digital Remaster) 4:22
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夜曲四首、第一叙事曲、第六波兰舞曲 [音乐] 豆瓣
10.0 (14 个评分) Fryderyk Chopin / Paul Kletzki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1年4月10日 出版发行: EMI Classics
专辑介绍:
这张唱片是EMI“二十世纪伟大系列录音”系列其中之一。由伟大的钢琴家波利尼在他首次获得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冠军后录制的第一张唱片。其中收录了肖邦的第1号钢琴协奏曲、第4、5、7、8号夜曲、第1号叙事曲以及第6号波兰舞曲。
由于原始录音于1960及1970年,当时的模拟录音经过现在的数码技术再版之后仍稍有点背景噪音。但出色的演绎,绝佳的录音效果是现在那种数码音所无法比拟的。当你聆听这张CD时,能明显感觉到年轻的波利尼在获得大赛冠军后所表现出的激情和和朝气,仿佛就是在你眼前演奏一般,喜欢肖邦作品的朋友绝对不应该错过这张CD的。
专辑曲目:
1. Pno Con No.1 in e, Op.11: I. Allegro Maestoso Risoluto
2. Pno Con No.1 in e, Op.11: II. Romanze (Larghetto)
3. Pno Con No.1 in e, Op.11: III. Rondo (Vivace)
4. Nocturne No.4 in f, Op.15 No.1
5. Nocturne No.5 in f#, Op.15 No.2
6. Nocturne No.7 in c#, Op.27 No.1
7. Nocturne No.8 in D flat, Op.27 No.2
8. Ballade No.1 in g, Op.23
9. Polonaise No.6 in A flat, Op.53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