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ian_mcewan”
最初的爱情 最后的仪式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First Love, Last Rites
8.2 (19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伊恩·麦克尤恩 译者: 潘帕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2
全书由八个短篇组成,分别从八个位于童年、青春期和青年等不同阶段的男性视角出发,以意识和潜意识交接地带的经验为揭示对象,有时荒唐,有时伤感,有时温柔,有时骇人,有时魔幻,却都无限接近真实,接近每个人的内心。
麦克尤恩素来擅长以冷静细腻的笔触打磨幽暗题材,赋予其精妙无双的质感。八个故事各如黑晶棱镜之一面,折射出日常生活中平凡人性所可能误陷的种种魔怔与梦魇。平地与深渊,生与死,真实与玄幻,伦常与变态之间的界限恍若蛛丝般轻薄,看后令人或怅然或倒吸凉气,同时又觉得其魔力不可抗拒。
以如此短薄篇幅,麦克尤恩却惊才遽现,征服了文坛。所录每一篇都可谓杰作,令人过目难忘。此书是阅读和了解这位天才作家的最佳切入点。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是麦克尤恩的处女作与成名作。
在切瑟尔海滩上 (2017) [电影] TMDB 豆瓣
On Chesil Beach
7.0 (99 个评分) 导演: 多米尼克·库克 演员: 西尔莎·罗南 / 艾米丽·沃森
其它标题: On Chesil Beach / 爱,留在海滩那一天(台)
影片讲述上世纪60年代西方性解放运动来临之前,受过良好教育且深爱对方的两位年轻人在面对新婚初夜时,因担忧和恐惧而产生误解,最终分道扬镳、终身不再来往的故事。
在切瑟尔海滩上 [图书] 豆瓣
8.3 (54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伊恩·麦克尤恩 译者: 黄昱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8
他们年纪轻,有教养,在这个属于他们的新婚夜,都是处子身,而且,他们生活在一个根本不可能对性事困扰说长道短的年代。话说回来,这个坎儿向来都不好过。
他不知道,或者说他不想知道,当她从他身边跑开时,在即将失去他的痛楚中,她对他的爱一定比以往更强烈,或者更难以自拔,此时如果能听到他的嗓音,她会得到某种解脱,她会回过头来。然而,夏日黄昏中,他只是冷冰冰地站着,理直气壮,一言不发,看着她沿着海滩匆匆离去,她举步维艰的声音淹没在飞溅的细浪中,一直看到宽阔而笔直的、在黯淡的灯光下隐隐闪烁的砂石道上,她成了一个模糊的、渐行渐远的点。
只爱陌生人 [图书] 豆瓣
7.9 (47 个评分) 作者: [英] 伊恩·麦克尤恩 译者: 冯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1
本书是一部技巧高度纯熟的小长篇,“恐怖伊恩”时期的代表作,着力探索人性欲望的无限可能,讲述了一个关于美的追求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如何将美的对象摧残致死的故事。一对如胶似漆却又貌合神离的情人正在度假。从踏进这座繁华却又怪诞的旅游城市的第一天起,他们就一直被跟踪、偷拍。暗处的这双眼睛如影随形,诱惑着这对情人找寻新鲜刺激、寻求所谓陌生人的慰藉,并最终使他们一心一意地投身于一个处心积虑为其设下的情欲与死亡的陷阱中。小说蕴含着无数隐喻,与众多经典文本高度互文,充满了对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E·M·福斯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等意味深长的正引或戏仿,被誉为麦克尤恩的两部“小型杰作”之一。
水泥花园 [图书] 豆瓣
The Cement Garden
7.7 (42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伊恩·麦克尤恩 译者: 冯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7
《水泥花园》其实是个很单纯的故事,由“我”——一个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十五岁少年杰克絮絮叨叨地讲述出来。
杰克和父母及姐姐弟弟妹妹共同生活在一幢荒岛般孤立、封闭的房子里,房子里有个不小的地窖,而房子的周围是一片荒野。父亲因心脏病突然离世,父亲死后不久,母亲也因某种不名病症慢慢枯萎,拖了几个月后在睡梦中死去。母亲临死前请杰克和姐姐朱莉共同掌管家,否则外人就会进来接管他们,家也会被人搬空。几个孩子为了不致被拆散,决定将母亲的遗体用水泥砌在地窖的一个大铁柜子里。
从此,作为家的这幢房子真正成为一个孤岛,父母的相继去世使四个孩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孤儿。在广阔的天地里,他们如同囚徒,困在水泥花园中,他们是无知的可怜孩子,却要联合起来捍卫“家”的完整性,抵御外来者的入侵。四个可怜的孩子的命运由此揭开序幕……
床笫之间 [图书] 豆瓣
In Between the Sheets
7.8 (3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伊恩·麦克尤恩 译者: 周丽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床笫之间》是麦克尤恩继《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之后的第二部短篇小说集,是作家重要的成名作。本书共收七个短篇,与《最初的爱》一脉相承,却又更加成熟,更加大胆,更加尖锐,更加阴郁与绝望,更加现实又更加魔幻,也愈发逼近你拒绝观看的真相,挖掘你隐藏最深的意识深处的欲望与幻想。“恐怖伊恩”不折不扣的代表作。
梦想家彼得 [图书] 豆瓣
The Daydreamer
8.1 (2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伊恩·麦克尤恩 译者: 孙仲旭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5
这是麦克尤恩写给孩子的第一本书,讲的是一个十岁的小男孩彼得所做的白日梦。在英美两国,《梦想家彼得》都是以带插图的童书形式出版,而在许多别的国家,是以较为严肃的供成年人阅读的形式出版。
正如作者本人在序言中所说,我们之所以喜欢儿童书,是因为我们的孩子读这些书时的快乐,这跟文学关系少一点,而跟爱关系多一点。麦克尤恩在写作和为他的孩子大声朗读《梦想家彼得》时,他开始觉得忘了伟大的儿童文学传统,为成年人写本关于儿童的书,用的是儿童也能理解的语言,这样也许更好。他希望它的主题——想象力本身——对那些拿起一本书的人来说,都有所参与。
赎罪 [图书] 豆瓣
Atonement
8.3 (24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伊恩·麦克尤恩 译者: 郭国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6
13岁的布里奥妮·塔利斯拥有十分丰富的想象力,颇有作家天分。一天,来塔利斯家小住的布里奥妮的表姐遭人强暴,先前一直对管家的儿子罗比抱有误解的布里奥妮武断地认定罗比即是罪犯,并出庭指证他,罗比因此入狱。但坚信他无罪的布里奥妮的姐姐塞西莉娅不惜与家人断绝关系,执着地与他相爱。三年半后,罗比出狱,当时正值二战期间,他加入到保卫祖国的战斗中,塞西莉娅随后应征入伍,布里奥妮也成为红十字会医务人员。时间让一切事情的真相渐渐浮出水面。
我这样的机器 [图书] 豆瓣
Machines Like Me
7.4 (24 个评分) 作者: [英] 伊恩·麦克尤恩 译者: 周小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7
★ 伊恩•麦克尤恩关于人工智能的最新力作
★ 《黑镜》《西部世界》《爱,死亡和机器人》的完美文学注解
★虚构与现实的边界在此模糊,麦克尤恩再度颠覆想象,改写人类科技发展史
★一对年轻男女与机器人之间的三角恋;这回,深陷道德困境的不止人类……
-----------------------------------------------------------------------------------------------------------
1982年,平行世界的英国伦敦,彼时人工智能研究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当前的发展水平。英国在马岛战争中落败后,托尼•本恩当选为英国首相,“人工智能之父”图灵也没有自杀;与此同时,32岁的伦敦人查理开始了两段新的关系:一,他爱上了楼上的邻居米兰达;二,他用继承的遗产购买了一款新型人形机器人“亚当”。“亚当”拥有以假乱真的智能和外观,能够完成逼真又不失自然的动作和表情变化。在米兰达的帮助下,查理重塑了“亚当”的性格,于是一组奇怪的三角关系渐渐形成……事情也慢慢开始失控。
小说中麦克尤恩给了图灵他应得的生命,而非受到审判、监禁、自杀。图灵得享高寿,活在世人的尊崇之中,他的作品创造了技术奇迹。麦克尤恩在小说中探讨了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区别,究竟是什么使我们成为人类——我们外在的行为还是内在的生命?机器人能够明白人类的心吗?对于那些人类无法掌控的技术,这部小说将带给读者深入的思考。
时间中的孩子 (2017) [电影] 豆瓣 TMDB
The Child in Time
6.4 (23 个评分) 导演: 朱利安·法里诺 演员: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 凯莉·麦克唐纳
其它标题: 차일드 인 타임 / チャイルド・イン・タイム
根据伊恩·麦克尤恩的同名小说改编,故事讲述原本幸福生活着的儿童文学作家斯蒂芬·刘易斯,因女儿的走失,自己消极度日,变得和妻子渐行渐远。直到第二个孩子的降临才逐渐化解了夫妻隔阂。
爱无可忍 [图书] 豆瓣
Enduring Love
8.1 (23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伊恩·麦克尤恩 译者: 郭国良 / 郭贤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3
我们或许曾经试图丈量生命耐受的限度,伸手掂量其不可承受之轻,而在这本就不堪耐受、无力承受的生命中却又有着这样一种莫名其妙的情感,摸不透、猜不着、剪不断、理还乱,像是一场豪赌——孤注一掷地博取所有或是满盘皆输。这样的情感叫做爱,而其间的执着、猜忌、一意孤行是否让原本相爱的人渐行渐远,又是否让这爱沉重得令人无可忍耐?
风景如画的伦敦郊野,五个可以说都是助人为乐的陌生人一道赶去救助一起热气球事故,但或许只不过一瞬间的犹疑、自私,一个大活人就在大家眼前顷刻间殒命。生命的如此脆弱易逝反而点燃了杰德疯狂而执着的爱,并由此导致乔及克拉莉莎的世界完全混乱失序。步入成熟、渐入佳境的麦克尤恩通过对于一场精神危机、一种精神疾患的细致展现,严肃而又深刻地探讨了人类的情绪、情感、意识乃至于人性本身的无限可能以及脆弱无依。
黑犬 [图书] 豆瓣
Black Dogs
8.1 (17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伊恩·麦克尤恩 译者: 郭国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你可知道丘吉尔将与自己形影不离的忧郁症唤作“黑犬”?他曾坦言“我有一条陪伴我一生的黑犬”。胸中的阴郁、内心的折磨就像伺机发起进攻的黑狗一样,一有机会就咬住心口不放。而“恐怖伊恩”这一次狠狠揭开的却是整个时代的沮丧,唤起的是文明的心魔,揪住了人性的缺口——“如果一条狗代表了个人的抑郁,那么两条狗就是一种文化的抑郁,对文明而言,这是最为可怕的心态”。出没在长篇小说《黑犬》中的凶狠而神秘的动物,比黑夜还要黑,目露红光,像正在燃烧的煤块,觊觎着奄奄一息的欧洲文明的残骸,吞噬着改革与信仰的道德底限,叼住了文明的死穴,企图颠倒善与恶的本质——典型的麦氏黑色,在幽灵黑犬作祟的舞台,暴力,真爱,邪恶,救赎,演绎了一则有关我们时代的惊悚寓言。
“饱含怜悯而不多愁善感,行文睿智而丝毫不减诚挚,一部坦诚的小说,也是伊恩·麦克尤恩最富人性的作品。”
—— M. 约翰·哈里森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文风朴实而富有感染力……小说敏锐生动地呈现了欧洲景象,并鲜活地展示了其错综复杂的道德风貌。”
——《纽约时报书评》
“《黑犬》精彩地讲述了二战刚刚结束时,一对蜜月中的英国夫妇在法国山地一座小村庄和两条可怕的黑狗的惊险遭遇。”
——《标准晚报》
“在我看来,这是他目前最好的作品,而且我要明确地说,这本书的内涵很深厚。”
—— 安德鲁·毕伦,
《观察家报》
“这是一本精彩之书。”
—— 《纽约客》杂志
“《黑犬》具有电影画面般的特质……麦克尤恩的洞察力宛如历史的火山口中升腾的蒸汽。”
—— 《泰晤士报》
“这本书以其对视角转换技法的熟练运用,以及在叙事时间回放中进行的多层重构而闻名,生动地刻画了麦克尤恩的主题:我们固有的观念改变着我们看待、感受和铭记事物的方式。在本书中,作者深入人物角色内心进行挖掘的创作手法起到了一贯的良好效果。本书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倾向于纯粹的堕落与绝对的邪恶,以及一种危险的幸福的可能性;那两条如‘昏暗晨光中的黑色斑点’般的恶狗,能以任何形式重新出现。”
—— 《旁观者》杂志
“几乎是以超直觉般的机敏去轻触人类会被伤害的不同方式,《黑犬》是伊恩·麦克尤恩在其长久以来拓展形成的独特文学领域内的熟练之作……他敏锐地看到了社会对无助者的伤害,并全身心地移情书中,与受到威胁的受害者一起对抗气势汹汹的掠食者……证明当代小说最受人瞩目的复兴的又一力作……标志着麦克尤恩已转型为……一位因其人性的机敏和责任感而无比卓越的小说家。”
—— 《星期日泰晤士报》
“一则关于我们时代的惊悚寓言。”
—— 《苏格兰人报》
“一本充满张力、令人难忘的书……关于邪恶的存在,以及邪恶是否能被理性的行动所击败。”
—— 《星期日电讯报》
“对善与恶的本质,政治改革和宗教信仰的道德底限,暴力的迷醉和真爱的救赎力量所进行的从容开阔的沉思——在不到150页的篇幅里,不留一丝矫揉造作的痕迹或单调乏味的感觉。这是一本精彩之书。”
—— 《纽约客》杂志
阿姆斯特丹 [图书] 豆瓣
Amsterdam
7.7 (1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伊恩·麦克尤恩 译者: 冯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7
《阿姆斯特丹》是一部无比精妙的作品。故事围绕两个好朋友——克莱夫和弗农展开:克莱夫是有名的作曲家,弗农是报社主编——在前情人的葬礼上,两人相遇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两个主人公曾经共同拥有过这个死去的女人。这个死去的漂亮、浑身散发着魅力的女人是饭店批评家、摄影师莫莉。两人无法想象莫莉竟然与保守的外交大臣加莫尼有瓜葛,也弄不明白为什么她会嫁给庸俗但富有的乔治。他们对莫莉死前遭受的痛苦深感痛惜,于是他们达成协议:如果对方不能有尊严的活下去时,对方可以随时结束他的生命。
紧接着,克莱夫和弗农都陷入到一场意外的危机之中:克莱夫必须完成他的《千禧年交响乐》,只有这样才能在阿姆斯特丹进行首次公演;弗农必须在是否刊登加莫尼的变态照片问题上作出抉择。纯洁的艺术重要还是政治责任或者是经济偿付能力重要,在这三者之间引发了一场冲突。所有的一切使弗农和克莱夫反目为仇,彼此都想以同样的方式至对方于死地,以泄心头之恨。而更多意料之外的谣言与传闻他们更加不知所措,所有的一切都因何而来,究竟是真是假?
邪恶、欺骗、背叛、罪孽、谋杀、奸诈……人性的种种在此淋漓尽致地展开。
爱无可忍 (2004) [电影] 豆瓣
Enduring Love
6.6 (13 个评分) 导演: 罗杰·米歇尔 演员: 丹尼尔·克雷格 / 萨曼莎·莫顿
其它标题: Enduring Love / 凶气球
一次意外中,乔(丹尼尔·克雷格 Daniel Craig 饰)目睹了一个人的残酷死亡,尽管表面上没有任何表现,但乔的内心却发生了巨大的动摇,当时的情形和死者的面貌不时的浮现在乔的脑海中,久久不能挥散。一个名叫杰德(瑞斯·伊凡斯 Rhys Ifans 饰)的男人出现在了乔的生活中,杰德亦是那场死亡的目击者之一,他竟然指责乔,声称是乔导致了他人的死亡。
乔平静的生活因为杰德的出现而彻底划下了句点,他感到杰德像一张收得越来越紧的网,令人窒息。由于杰德的不断骚扰,乔和女友克莱尔(萨曼莎·莫顿 Samantha Morton 饰)之间的关系也产生了裂痕。随着时间的推移,杰德的举动和纠缠越发的病态,而乔的精神也逐渐走向了崩溃,他不明白,杰德想到的究竟是什么。
星期六 [图书] 豆瓣
Saturday
8.0 (1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伊恩·麦克尤恩 译者: 夏欣茁 作家出版社 2008 - 11
时间是2003年的2月15日,星期六。神经外科医生亨利·贝罗安事业有成,生活幸福,家庭美满。妻子罗莎琳是位小有名气的报业律师;一双业已成人的儿女:女儿是颇有前途的诗人,儿子则是才华横溢的蓝调音乐家。贝罗安拥有着大家公认的幸福人生的一切。然而,星期六的这一天,贝罗安一反常态。短短的一天中发生的事情竟然如此难以捉摸:家庭、事业、人生.周遭熟悉的一切似乎都变了……贝罗安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与不安,他的生活是否因此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无辜者 [图书] 豆瓣
The Innocent
8.9 (9 个评分) 作者: [英] 伊恩·麦克尤恩 / Ian McEwan 译者: 朱乃长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2
二战后,年轻的英国电子工程师伦纳德被派往德国参与英美合作的情报工程。战后的柏林,满目疮痍,善良单纯的伦纳德却在这里邂逅了美丽温柔的德国女子玛丽亚,从而卷入了一个充满爱与性的狂乱世界,色授魂与,不可自拔。正当两人难舍难分之际,一次意外谋杀,终使两人擦肩而过,抱憾终生。
这是一段冷战时期的罗曼史,一场二战之后的间谍战,一部惊悚的犯罪心理小说……一如既往,麦克尤恩把爱情、战争、悬疑、犯罪、性,以及黑色幽默等种种元素糅合得天衣无缝,他的笔下展现的是一个萧索绝望的柏林城,在这里,纯洁无辜之人无处容身,恐惧寒冷处处笼罩着他们,直至走向无尽的黑夜。
“非常有趣!”
——《华尔街日报》
“写作技巧纯熟、悬念迭起的小说……许多英语作家都经常被错误地拿来与伊夫林·沃作比较,但这本书却足以和那位大师的经典平起平坐。”
——《时代周刊》
“这本书如此扣人心弦,简直让人一气读完,不忍释卷……麦克尤恩将间谍小说的情节与脆弱如亚当和夏娃的神话糅合在一起。”
——《新闻周刊》
“(这本书)具有卡罗尔·里德电影的那种感觉:毛骨悚然,充满扭曲,处处危机四伏。它让我想起电影《第三者》,这不是一般的作品。”
——乔纳森·卡罗尔,《华盛顿邮报》读书世界版
“充满力量又令人不安……又一部力作。”
——《纽约时报》
立体几何 (2002) [电影] 豆瓣
Solid Geometry
5.2 (8 个评分) 导演: Denis Lawson / (short story)Ian McEwan 演员: 伊万·麦克格雷格 / 彼得·卡帕尔蒂 Peter Capaldi
其它标题: Solid Geometry
《立体几何》描写一个男人根据其怪僻的数学家祖父在日记中遗留的指示,用一种近乎拓扑学中的变形方法让夫人消失。
原著来自于伊恩·麦克尤恩22岁处女作,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

已从结果中略去了来自同一作品或有相同标识号的3个条目,点击这里可重新显示

水泥花园 [图书] 豆瓣
The Cement Garden
8.2 (2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伊恩·麦克尤恩 译者: 冯涛 新星出版社 2007 - 6
《水泥花园》(The Cement Garden)最初发表于1975年,是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最受赞誉、亦是受到最多评论关注和阐释的作品之一。该作品于1993年由著名编剧、导演安德鲁·伯金(Andrew Birkin)搬上大银幕,荣获第43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水泥花园》其实是个很单纯的故事,由“我”——一个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十五岁少年杰克,絮絮叨叨地讲述出来,只不过这个故事以世俗的眼光看来确有些耸人听闻。父母的相继离世,使四个孩子——朱莉、杰克、苏和汤姆在广阔的天地里如同囚徒,被困在水泥花园中,成为了孤岛上的幸存者。他们相依为命,在与世隔绝的世界里诠释着父亲、母亲、兄妹、儿女的常规伦理以及超越伦常、“惊世骇俗”却又合乎情理的故事。
只爱陌生人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The Comfort of Strangers
7.6 (18 个评分) 作者: [英] 伊恩·麦克尤恩 译者: 冯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6
《只爱陌生人》是一部技巧高度纯熟的小长篇,“恐怖伊恩”时期的代表作,着力探索人性欲望的无限可能,讲述了一个关于美的追求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如何将美的对象摧残致死的故事。
一对如胶似漆却又貌合神离的情人正在度假。从踏进这座繁华却又怪诞的旅游城市的第一天起,他们就一直被跟踪、偷拍。暗处的这双眼睛如影随形,诱惑着这对情人找寻新鲜刺激、寻求所谓陌生人的慰藉,并最终使他们一心一意地投身于一个处心积虑为其设下的情欲与死亡的陷阱中。
小说蕴含着无数隐喻,与众多经典文本高度互文,充满了对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E•M•福斯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等意味深长的正引或戏仿,被誉为麦克尤恩的两部“小型杰作”之一。
First Love, Last Rites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First Love, Last Rites: Stories
8.8 (16 个评分) 作者: Ian McEwan Vintage Books 1994 - 1
Ian McEwan's Somerset Maugham Award-winning collection First Love, Last Rites brought him instant recognition 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voices writing in England today. Taut, brooding, and densely atmospheric, these stories show us the ways in which murder can arise out of boredom, perversity can result from adolescent curiosity, and sheer evil might be the solution to unbearable loneliness. These tales are as horrifying as anything written by Clive Barker or Stephen King, but they are crafted with a lyricism and intensity that compel us to confront our secret kinship with the horrifying.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