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lepo”
全部 | 书籍 | 影视 | 播客 | 音乐 (30) | 游戏 | 演出
捷米尔卡诺夫指挥圣彼得堡爱乐乐团: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 [音乐] 豆瓣
捷米尔卡诺夫 Yuri Temirkanov / 圣彼得堡(列宁格勒)爱乐乐团 Saint Petersburg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8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RCA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最具权威性的完美组合,老柴复活了。1893年10月28日,柴科夫斯基在他去世前9天指挥圣彼得堡爱乐乐团首演了他生平最成功、最得意的《第六交响曲“悲怆”》。而之后接过穆拉文斯基指挥棒的特米尔卡诺夫,也曾多次率领圣彼得堡爱乐乐团成功演奏柴科夫斯基的这首伟大杰作。
多年来,特米尔卡诺夫为乐团建立起了充满激情、极为明净、结构严整的演奏风格,从而缔造了属于他个人的“特米尔卡诺夫时代”。乐团尤为擅长演奏俄罗斯传统曲目,其中最具权威性的就是对柴科夫斯基和肖斯塔科维奇作品的完美诠释。
本专辑中,这个最具权威性的经典组合带来的、鲜明的俄罗斯传统特色,大有老柴复活的意义。
●柴科夫斯基最著名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选段
●特米尔卡诺夫率领的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对柴科夫斯基作品的完美诠释是最具权威性的
●无可争议的经典组合版本
《日本唱片艺术》特选。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列宁格勒)/ 特米尔卡诺夫 指挥。
Arvid Jansons:Shostakovich Symphony No.5 [音乐] 豆瓣
アルヴィド・ヤンソンス Arvid Jansons / 圣彼得堡(列宁格勒)爱乐乐团 Saint Petersburg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5年1月6日 出版发行: ALTUS
今や大人気のヤンソンスですが ひと昔 ヤンソンスと言えばアルヴィドでございました。その父ヤンソンスの決定盤と言える名演がCDで甦りました。ダイナミックにして 人間味溢れる音楽は大変魅力的。73年のムラヴィンスキー来日盤に匹敵する大演奏。音質もすこぶる良好で ちょっと年代ばなれしています。なお解説に大ヤンソンスのディスコグラフィーが付いています
Arvid Jansons : Tchaikovsky Symphony No.5 [音乐] 豆瓣
Arvid Jansons / 圣彼得堡(列宁格勒)爱乐乐团 Saint Petersburg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5年1月6日 出版发行: ALTUS
洗練さと豪快さが見事に融合した稀に見る名演。レニングラード・フィルは凄まじいレベルの高さで天才ホルンのブヤノフスキーを始め 大変なことになっております。音質も素晴らしい内容。ムラヴィンスキーが認めた大指揮者大ヤンソンスの最高の遺産と申せましょう。こちらも解説に大ヤンソンスのディスコグラフィーが付いています。
Beethoven: Symphonies Nos. 1 & 3 [音乐] 豆瓣
Evgeny Mravinsky
发布日期 1992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ERATO
1982年的现场版贝一绝对是穆老的Fans们不可错过的名演之一——列宁格勒爱乐被穆老催逼出精致与温润的质感,演绎丝丝入扣同时充满青春活力,让人很难相信它居然出自一个年近80的老人之手;音质也出奇的好,无论是LePO标志性的充满爆发力的长号,充满落日余晖般金色光芒的圆号和丝绒般的弦乐都仿佛历历在"耳"。我相信,凡是听过这张唱片的人都会疯狂的迷恋上这个录音,just as me~~
要问“英雄”的最佳版本,富老1944年的WPO版当之莫属,相信各位驴友都拥有这个珠穆朗玛峰一般伟大的录音。但穆老1968年的“英雄”同样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演绎,尽管我认为这绝对不是穆老最佳的“英雄”的录音——乐团的情绪显得有点歇斯底里,木管乐的音色过于尖削与凄厉并在第一乐章的再现部有一处不难分辨的误奏;但她的凌厉、压迫感与气象万千已经全然克服了演绎上的些许瑕疵与音质的不佳。因为,没有绝对的完美!
简介来自电驴,感谢原发人
穆拉文斯基: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但丁幻想曲 [音乐] 豆瓣
Evgeny Mravinsky / Leningrad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2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Elatus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
(1840-1893)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
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出生于乌拉尔的伏特金斯克城,父亲是一个冶金工厂的厂长兼工程师,母亲爱好音乐,很会唱歌,也会弹琴,因此,他们家庭充满了音乐气氛。他自幼便已显示出非凡的音乐才能,但是,家里的人却从来没有想到他将来会成为一个职业的音乐家。
柴科夫斯基十岁时进彼得堡法律学校学习,但他仍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钢琴,并时常去看歌剧。1859年他毕业后曾在司法部任职。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抓紧学习音乐,参加社交性钢琴演奏和创作活动。1862年柴科夫斯基进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于他终于踏上接受真正的专业音乐教育的决定性道路。毕业后(1866年),应尼古拉·鲁宾斯坦 的邀请,柴科夫斯基就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历时十一年之久。但他时常为这妨碍他的创作活动的枯燥的讲课工作而感到苦恼,既使这样,他还是创作出各种各样的优秀作品,其中包括最初的三部交响曲、交响诗《弗兰契斯卡·达·利米尼》、幻想序曲《罗米欧与朱丽叶》、舞剧《天鹅湖》以及《第一钢琴协奏曲》等。这是柴科夫斯基创作的第一个时期。
1877年,柴科夫斯基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他当年结婚,快速仳离。这是他一生中精神最为痛苦的一年,他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为此他辞去音乐学院的职务,并就此永远结束了繁重的教学工作。此后,在1885年以前,他主要住在乡下或到国外,多半在瑞士或意大利。
这个期间,通过鲁宾斯坦的介绍,他得到一位非常热爱音乐和十分慷慨的富孀——梅克夫人的赏识和资助(1877-1890年),使他有可能就此专心从事音乐创作。同时,1877年开始,是柴科夫斯基的创作的极盛时期。他开始创作两部天才的作品——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和他的成名作《第四交响曲》。
这时候,俄国的现实生活进入反动的时期,革命的力量转入地下活动,俄罗斯社会思想和俄罗斯艺术的一切进步的和民主的表现,都受到了残酷的压制。他在这个时期中的一些重要作品,反映了亚历山大三世统治下的黑暗的反动时期的社会情绪——俄国人民,特别是俄国知识分子感到惶惑不安和不知所措的情绪,以及思索着祖国的命运和生活的意义的心境。但他并不是消极无为的,柴科夫斯基在扎记中曾说:“从完全听从命运, 转而对命运发生怀疑,最后决心通过斗争克服悲惨的命运”,从而表现了他对生活是持肯定的态度。
柴科夫斯基的晚年是他创作的顶峰时期。1888-1889年他访问了德国、捷克、法国 和英国,与勃拉姆斯、格里格、德沃夏克、古诺、马斯涅等结下了友谊。1891年他到美国作演出旅行,获得很大成功。1893年6月,英国剑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在这 期间,他除了创作《叶甫根尼·奥涅金》、《第四交响曲》外,还创作了《第五交响曲》、 《曼弗里德交响曲》,歌剧《黑桃皇后》、《约兰塔》,舞剧《睡舅人》、《胡桃夹子》;还 有《暴风雨》、《意大利随想曲》、《一八一二年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 《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以及各种器乐重奏、钢琴独奏、声乐浪漫曲等,几平涉猎所有体裁。特别是他在1893年夏天写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是他的绝笔之作,同年10月16日由作者在彼得堡亲自指挥这部作品的第一次演出。不料,10月2I日他意外地感染了霍乱病,于10月25日不幸与世长辞。
柴科夫斯基是总结全欧洲音乐发展的整个时代的一位伟大的世界规模的俄罗斯人。他建立了自己宏大的交响音乐体系,它不同于贝多芬的体系,而是以俄罗斯风格概括了贝多芬之后的交响音乐的许多发展,这使他成为交响音乐方面登峰造极的人物之一。他的音乐是俄罗斯文化在艺术领域内的最高成就之一。柴科夫斯基也是我国人民所熟悉和热爱的西欧作曲家之一。
柴科夫斯基一生共写了七部交响曲,其中《g小调第一交响曲》是他的交响乐体裁的处女作,是一部真正的俄罗斯交响曲,其特征是着重于心理描写、充满爱国主义的抒情情调。这部交响曲也是人们理解他的交响乐作品的人门阶梯和“门径”。 柴科夫斯基曾说:“我全心全意地渴望我的音乐传播开去,渴望有更多的人喜欢它,会从这望面得到安慰和支持”。
历史上有过许多音乐家,对于他们的才能,专业音乐工作者给予的评价比一般听众安分的多,但是柴科夫斯基所一贯追求的——只是他的音乐 使更多人被感动,为大多数人所喜爱,这个愿望在他生前就已经实现了。柴科夫斯基的知音,不只是专业音乐工作者,而且还有广大的无名听众。他的音乐力求用最直接的抒 发个人感情的方式,来表达最有普遍意义的东西,他以大家都能理解的音乐语言组织出 一层生活中的诗意和人类感情中风流迷人的成份,因而能触动人们的心灵。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