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lxtpo”
宣传 [图书] 豆瓣
9.5 (17 个评分)
作者:
刘海龙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3
- 1
本书是宣传概念的历史,也是宣传观念的历史。为了回答什么是宣传、它为什么会存在、大众为什么会容忍宣传等问题,本书追溯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宣传概念的产生、美国20世纪初宣传与民主的争论、俄国革命的宣传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宣传观念、二十世纪后期的新宣传等宣传观念发展的重要环节,并以此为背景,重点研究了中国宣传观念的产生、国民党及共产党宣传观念的建立、知识分子与宣传、1949年之后中国宣传观念的变迁等问题。本书以理性中立的笔调,详细描述了二十世纪以来各种宣传观念和话语的交锋,展示了一幅国家与个人、控制与自由、思想与身体等观念相互冲突的全景图像。本书提出的问题值得每个深受宣传影响的中国人思考。
社会学的意识 [图书] 豆瓣
7.2 (1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史蒂夫·布鲁斯
译者:
蒋虹
译林出版社
2010
- 11
本书的目的不在于向读者提供一个社会学概述,而在于呈现一种社会学的意识。通过引入对社会阶级、犯罪与反常、官僚制中的工作方式、宗教和政治组织的变迁等主题的研究,作者深入探究了人在社会中的角色与社会对个人的塑造之间的张力关系,并且展现了社会学作为一种视角在理解现代世界方面的独特价值。
与竞选中的政客一样,不同学派的支持者竭力在自身与对手之间划出清楚的界线。然而,又跟掌权的政客一样,当这些支持者转过身来搞社会学研究(而不是仅仅宣传主张)时,他们往往会退回到某个共同的中间立场上来。
——摘自本书
与竞选中的政客一样,不同学派的支持者竭力在自身与对手之间划出清楚的界线。然而,又跟掌权的政客一样,当这些支持者转过身来搞社会学研究(而不是仅仅宣传主张)时,他们往往会退回到某个共同的中间立场上来。
——摘自本书
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 [图书] 豆瓣
8.5 (8 个评分)
作者:
应星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9
- 6
本书是对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新传统的一项研究。作者通过本书力图剖析中国乡村社会在改革开放前是如何去塑造新人的,以此重新理解中国建立社会伦理新秩序的努力以及这一努力所产生的复杂效果,进而深入理解中国社会在1978年后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做新闻 [图书] 豆瓣
Making News
作者:
[美]盖伊·塔奇曼
译者:
麻争旗
/
刘笑盈
…
华夏出版社
2008
- 8
《做新闻》作者盖伊•塔奇曼,新闻与社会成员间的互动,显然也是此种互为中介和结果的循环往复,其中除了表达、除了交往,同时也共同卷入了对社会世界及其结构的生产和再生产:当人们把新闻看做是有趣和重要的日常事件的真实描述时,就等于肯定并再生产了新闻作为发布真实报道的社会机构的角色(社会运动试图利用新闻发布信息也是在肯定并再生产新闻媒体作为合法机构的角色);当新闻以日常生活世界所理解的理解,来组织安排每天的新闻生产时,这些被生产出来的新闻,不可避免是对现实生活的肯定和认可,并且作为一种资源,结构性因素,成为社会行动者运用和活动的基础和情境。同时,在资源和规则运用上无法排除权力的因素,其中的一些社会行动者比之另外一些,具有更大的能力制造、设置并再生产社会意义,也就是建构社会现实,新闻机构及其从业者就是比绝大多数组织更有权力设置对环境和现实定义的一个组织。
传播政治经济学 [图书] 豆瓣
作者:
[加拿大] 文森特·莫斯可
译者:
胡春阳
/
黄红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6
《传播政治经济学》一书1996年出版后,学界普遍高度评价该书的深厚的跨学科视野和扎实的理论归纳,作者广泛听取反馈意见,2009年出版修订版,不仅案例材料得以及时更新,而且全书的理论胸襟和讨论范畴更加开阔和深透,详细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和理论积累路径,且以此解析当今全球化、数字化、商业化的传播产业、传播制度和传播现象背后权力扮演的角色。传播作为外来学科,急需引进美国实证主义之外的具有理论和历史脉络的传播政治经济学流派的经典论著,本书将传播政治经济学放在具体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状的历史进程中考察,依据社会正义的标准加以评价,是目前全球传播学界公认的批判传播理论的标志性作品。
什么影响着新闻评论-观点表达和说服方法的案例分析 [图书] 豆瓣
作者:
马少华
2013
- 6
商品描述
编辑推荐
《什么影响着新闻评论:观点表达和说服方法的案例分析》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名人推荐
少华老师的这本《什么影响着新闻评论》,是求索者的自我设问,也是为关心公共问题讨论的人们解惑;是对新闻系学生授评论写作之业,也是对国人传播匮乏的说理之道。他的论述有实例,有理论,从写作到传播到教学,论题广泛,其生动与深入,对我这种“跟着感觉走”的资深写手也很有启发和教益。
——鄢烈山(杂文家、《南方周末》高级编辑)
具有长期的评论写作经历,又有丰富的媒体编辑经验,还有多年的理论研究,更有名校评论课堂的教学实践——像少华这样“四位一体”的新闻评论人,几乎国内仅有。少华把看到的、想到的、课堂上谴论的关于评论的成点滴滴记录成文,自成一家。在“麦克风时代”,想表达的人多,会表达的人却少。此书带你走进少华的评论课堂,必会受益多多。
——王爱军(《新京报》编委、评论部主编)
少华对评论写作的问题意识非常敏锐,他总能在剐人停止思考、或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地方,发现问题,并以专业的分析做出令人信服的总结。书中的论文,都是他在评论教学、写作过程、或与学生和网友互动中发现的,都是鲜活的真问题。
——曹林(《中国青年报》评论部副主任)
人人皆可臧否时政的微博时代,新闻评论的地位和前景如何,是很多职业媒体人心中的块垒。少华兄的新著《仟么影响着新闻评论》虽然没有直接作答,但厘清了“什么影响着新闻评论”,也就不难知道什么样的写作才可以叫做真正的评论。
事实上,少华多年来一直试图为新闻评论的专业化写作界定概念、树立标准、探索方法。由于他不事张扬的个性,使其影响始终没能超出专业圈子,但相信大多数新闻评论作者,都曾受惠于他的研究。对于一个真诚的研究者来说,这确是一笔丰厚的人生财富。
——张天蔚(《北京青年报》评论部主任)
编辑推荐
《什么影响着新闻评论:观点表达和说服方法的案例分析》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名人推荐
少华老师的这本《什么影响着新闻评论》,是求索者的自我设问,也是为关心公共问题讨论的人们解惑;是对新闻系学生授评论写作之业,也是对国人传播匮乏的说理之道。他的论述有实例,有理论,从写作到传播到教学,论题广泛,其生动与深入,对我这种“跟着感觉走”的资深写手也很有启发和教益。
——鄢烈山(杂文家、《南方周末》高级编辑)
具有长期的评论写作经历,又有丰富的媒体编辑经验,还有多年的理论研究,更有名校评论课堂的教学实践——像少华这样“四位一体”的新闻评论人,几乎国内仅有。少华把看到的、想到的、课堂上谴论的关于评论的成点滴滴记录成文,自成一家。在“麦克风时代”,想表达的人多,会表达的人却少。此书带你走进少华的评论课堂,必会受益多多。
——王爱军(《新京报》编委、评论部主编)
少华对评论写作的问题意识非常敏锐,他总能在剐人停止思考、或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地方,发现问题,并以专业的分析做出令人信服的总结。书中的论文,都是他在评论教学、写作过程、或与学生和网友互动中发现的,都是鲜活的真问题。
——曹林(《中国青年报》评论部副主任)
人人皆可臧否时政的微博时代,新闻评论的地位和前景如何,是很多职业媒体人心中的块垒。少华兄的新著《仟么影响着新闻评论》虽然没有直接作答,但厘清了“什么影响着新闻评论”,也就不难知道什么样的写作才可以叫做真正的评论。
事实上,少华多年来一直试图为新闻评论的专业化写作界定概念、树立标准、探索方法。由于他不事张扬的个性,使其影响始终没能超出专业圈子,但相信大多数新闻评论作者,都曾受惠于他的研究。对于一个真诚的研究者来说,这确是一笔丰厚的人生财富。
——张天蔚(《北京青年报》评论部主任)
全球一流文案 [图书] 豆瓣
The Copy Book
作者:
[瑞士]阿拉斯泰尔·克朗普顿
译者:
邹熙
中信出版社
2013
- 10
《全球一流文案:32位世界顶尖广告人的创意之道》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经典文案之书。
32位全球一流文案写手亲口讲述他们独特的工作方法与程序。他们来自这个地球上广告业最发达的国家,在O&M、DDB、Saatchi、JWT等全球知名的广告公司工作,服务过的客户近千个。32位文案大师的从业时间加起来足够写一部广告史。至于所获奖项,只能用不计其数来形容。每一位顶尖文案大师对写作广告文案之道的个人忠告,每位作者都提供了自己文案生涯中最得意的作品,全书收纳的大师最得意文案作品超过200件。
32位全球一流文案写手亲口讲述他们独特的工作方法与程序。他们来自这个地球上广告业最发达的国家,在O&M、DDB、Saatchi、JWT等全球知名的广告公司工作,服务过的客户近千个。32位文案大师的从业时间加起来足够写一部广告史。至于所获奖项,只能用不计其数来形容。每一位顶尖文案大师对写作广告文案之道的个人忠告,每位作者都提供了自己文案生涯中最得意的作品,全书收纳的大师最得意文案作品超过200件。
媒介化社会与当代中国 [图书] 豆瓣
作者:
童兵
/
马凌
…
2011
- 10
《媒介化社会与当代中国》内容简介:2009年9月,一个以“媒介化社会与当代中国”为题的学术会议召开,此次会议上,众多学者从多个层面剖析媒介化社会的形成条件、特点规律、关系原则、发展态势……《媒介化社会与当代中国》是此次会议的成果汇总,读者们读到的这本论文集表明,我们不仅开了一个很有学术含量的会议,而且有了一批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在一些话题上取得了共识,对“媒介化社会”这个宏大主题下今后的研究思路有了初步的拓展。
法律与文学研究(第1辑) [图书] 豆瓣
作者:
范玉吉 编
2012
- 2
《法律与文学研究(第1辑)》主要内容包括:法律与文学研究的中国视域、法律制度转变中的涉法文学、试论哈贝马斯的程序主义法律观、政法社会中文学的位置——以胡适的思考为例等。并点出法律与文学研究是一个十分特别的研究领域,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但是中国学者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却并不高。《法律与文学研究(第1辑)》把涉法文学带进高校课堂,让学生(尤其是法学院的学生)用他们全新的眼光来审视这一文学族类,通过对涉法文学的学习和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文学与法学这两大学科的研究”。
传媒市场调查 [图书] 豆瓣
2011
- 9
《传媒市场调查》对清初中日关系史研究的重要史料《华夷变态》进行综合研究的初步尝试。从香港学术史出发,对《华夷变态》村路的2300多件“风说书”进行细致的文献学梳理,试图还原林春胜等参与的情报界系工作和辑录过程。传媒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媒产业的迅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传媒市场调查能力正是传媒人才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市场发展对传媒人才提出的能力要求。
传媒市场调查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主要研究三个方面的内容:传媒市场调查前的方案设计;传媒市场调查的实施;传媒市场调查报告的撰写。具体内容包括确定调查目标、设计调查方案、运用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定性调查和定量调查、调查数据的收集方法、调查问卷的设计、样本计划和样本容量的确定、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分析以及调查报告的撰写。
由程姜花和姜东旭编著的这本《传媒市场调查》可以作为高等院校文化产业管理、艺术管理、新闻传播学、公共事业管理、国际文化贸易、会展经济与管理、动漫产业管理、文学、艺术学等相关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是文化产业研究者、政府部门的管理者和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重要参考资料。
传媒市场调查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主要研究三个方面的内容:传媒市场调查前的方案设计;传媒市场调查的实施;传媒市场调查报告的撰写。具体内容包括确定调查目标、设计调查方案、运用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定性调查和定量调查、调查数据的收集方法、调查问卷的设计、样本计划和样本容量的确定、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分析以及调查报告的撰写。
由程姜花和姜东旭编著的这本《传媒市场调查》可以作为高等院校文化产业管理、艺术管理、新闻传播学、公共事业管理、国际文化贸易、会展经济与管理、动漫产业管理、文学、艺术学等相关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是文化产业研究者、政府部门的管理者和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重要参考资料。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