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影音戏游
看过 14441 kvadrat
https://neodb.social/movie/5zNzWTGQjahcdj6mMar451
Kriterion最近放南斯拉夫黑浪潮,挑了个最短的Karpo Godina短片集避免坐牢。今天放映失误完全无字幕我没看懂,在场好多人懂斯洛文尼亚语倒没影响。 About the Art of Love or a Film with 14441 Frames (1972)这个是唯一有英字的,一直在重复那句,军队和一千个工厂女孩在一起,但他们没有孩子。Q&A时导演老头说他拍摄时骗了军队,告诉他们是promotional短片就去拍了,其实是他的实验短片。后来底片都被撕了,只留了一个当作证据的唯一一条,就是我们看到的这条。Q&A的现场交替传译不太行,经常翻着翻着自己不确定就声音小了,讲个yeah结束这句,感觉台下很多会斯洛文尼亚语的观众恨不得替他(她?)翻。
#书影音戏游
读过 东京八平米
https://neodb.social/book/0lxuPGRYESQbbhMjZ6z720
via花岛仙藏。via诗晨。太好的生活随笔,比《完美的日子》落在实处得多,意思是不矫情,每一个故事都冒着珍贵的活人味,尤其喜欢看她和各种拉面店咖啡店的店主交谈,原来人如此轻易就能成为熟人,也不必非要做朋友。
当然最吸引我的还是整本书的设定:蜗居但依然可以做到生活半径无限宽广,只要有把整座城市都当作自家客厅的底气,能做到这一点的全球也不超过十个选项,东京就是一个,欧洲则因为劳动保护和最低薪资永远不可能有凌晨开门的便利店,即便有也不可能卖什么好吃速食。
非常同意作者对独立电影院的看法:如果没有它们我永远不会看一些电影。越来越觉得文化场所承担了太多对我的启发(还不是因为便宜,我也只能消费得起这些地方),它们也应当如此,公共教育是博物馆和电影院不可忽视的职责。
读得很开心,唯一不顺是zlib版错字连篇。
#书影音戏游
读过 唯有孤独恒常如新
https://neodb.social/book/3nY3qx2RvrapUS3H1eOLVu
多抓鱼买了五年后我终于读了zlib盗版,笑死。喜欢一切和睡眠、夜晚、清晨相关的句子(纽约真是熬大夜好地方),我对哲学毫无兴趣但非常喜欢时间这个概念。但这是我个人偏好,毕肖普写得最多的似乎是旅行和反对旅行(好有钱啊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到处坐飞机)和颜色(永恒的灰色和浓郁红蓝)。另外很震撼是译注里读到她几个恋人里最后一个(也就是59岁时那个)才26岁,不是不可以恋姐,但恋比自己大三十多岁的姐是否有点太超越世俗。
#书影音戏游
看过 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 🌕🌕🌕🌕🌑
笑死,Buñuel用来用去就那几个固定演员,上一部的护士下一部就成了火车乘客,在这部里再次无缝做起女仆;忠心耿耿保姆在这部演的是不信教的农妇;法国老色鬼倒是一如既往扮演老色鬼,只是这次身份是虚构国家外交大使。到最后有一种ITA ensemble感,看来看去都是熟人,反而可以专注剧本。
这部居然比《自由的幻影》早拍两年,但意外地比后者更杂糅主题覆盖更广。一模一样的超现实和非常规逻辑,依靠不同角色的噩梦接连不断地串起流动的剧情,社会隐喻随处可见,这次又双叒叕在提恐怖分子。荒谬在于特意表现色情的时刻显得滑稽,而其他时候又随处散发异性恋味。看Buñuel就是永远摸不准什么时候偏离常规,但唯一确定的是到某个时刻肯定会偏离常规。
看过 柔道场 🌕🌕🌕🌕🌑
又看见Zar Amir Ebrahimi了,这次既演也导。我第一次被伊朗电影impressed就是她演的《圣蛛》:伊朗连环杀手谋杀性工作者,女记者只身涉险深入调查。第二次是纪录片《德黑兰七冬》,19岁女孩在被性侵过程中反抗杀死了性侵犯,按照伊朗以牙还牙法律而也被判处死刑的真实案例,因为相关人物已经去世所以请她来读了画外音。
这次《柔道场》是她自己导,有望锦标赛夺金的伊朗女选手因为有可能对战以色列而被政府施压装伤退赛故事,她演教练。每场柔道对决的镜头拍的是肢体张力,下了赛场又要面对教练传递的政府压力坚决不服从,全程都绷着的戏。叙事虽然规矩工整但已经不错,黑白色算是讨巧。结尾两人的成功逃亡显得仓促(甚至家属也连夜成功越过了国境线),但喜欢她第四轮半决赛输掉的设定。巧的是广播里听见一句对方以色列的选手也没挺进决赛。那种冒着全家被逮捕的风险拼命肉搏,最后搏了个nothing的荒谬感特别好。
最后,看女人导的片真的容易同人女起来,哪有这样柔软的supportive老公,哪有这样吵架宛如神交俩人噼啪放电的儿时偶像现教练啊。
看过 坠入
https://neodb.social/movie/636zIe5Kygx07tVt13DqCQ
via不可洞察。六天没出门+每天凌晨七点才睡的作息,导致低血糖到半个多小时去影院的路我走走停停骑了一个小时,到lab时已经开始了20多分钟。但故事框架很清晰迟到了也能进入剧情:医院病房里有自杀意向的男主靠讲故事的方式骗小女孩替他偷吗啡,因为他自己瘫痪了去不了药房。小女孩的侧脸真的圆到近乎360度,可爱死。但主线框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千零一夜般一日一讲永无完结的讲故事这个行为,剧中剧多的是繁复瑰丽的古代异域建筑,虽典型虽凝视但不可否认地美的东方想象和骑士幻想。惊艳的有女人遮面的半透明莲花扇子,幽静蓝色睡莲池里的打斗戏和濒死,仿佛有一千级阶梯的壮美宫殿、默不作声黑面具的侍卫和千层万重深深浅浅的蓝色之城。像魔戒也像沙丘,知道故事很古早观念很有偏见,但画面审美是永恒的。
#书影音戏游
读过 对我无害之人 🌕🌕🌕🌕🌑
via一棹夕阳过。第一篇《祥子的微笑》毋庸置疑的完美,和别的篇目比起来鹤立鸡群,极致东亚小镇出走女学生的生活一瞥。韩国作家真的好爱写语言系的主角,让人怀疑她们自己是不是就读了这类专业,但不是贬义,反而有一种自己人的亲切。人物关系也是典型的莉莱,才华横溢的人郁郁困在小镇,反而是亦步亦趋的主角独自长出翅膀努力飞走了。
《米迦勒》写母女也是东亚舒适区了,意思是,令人极度不适。成年母女怕麻烦彼此而对自己刻薄、客气到显得生分,说到底还是穷苦使我们成为了这样捉襟见肘的人。
其他的篇章也好,除了莫名其妙的《韩志与英珠》。如果不是私人经历(比如在非洲做志愿者或恋爱历程)想不出为什么会有这么突兀的题材插入东亚生活。
读过 鹿
https://neodb.social/book/3kKUQVTroerD5VCHRqmfeR
如此滚烫炽烈的恨意和嫉妒,仿佛和生的意志同等强烈,岩浆一般所过之处寸草不生,爱人也因受到平白迁怒而变成火山灰下的美丽尸骸。已经不想代餐莉莱或者鸟嬛,因为艾丝特太self-absorbed了,她的世界容不下任何人,只有她心口燃烧不灭的绿火。
前半段还在感叹贫苦童年的破坏力如此可怕,战时匈牙利带给人的创伤如此深远,让人长出黑洞一样不知满足永远匮乏的心。但后来发觉其他人的痛苦显得如此苍白,只有艾丝特,毒蛇一样从沼泽中爬出来,也将她所经之处都变成泥淖。
读时无数次想起《过于喧嚣的孤独》,一直觉得那是我最喜欢的书,但好笑的是只在高中看过一遍,也没看过任何赫拉巴尔其他书,叶公好龙多么荒谬。总之再次确定东欧人轻易就能捕获我的心。这本四年前就买了现在才看,全怪我。事实上蓝色东欧这套很多都想读,只是好难让自己开始。
#书影音戏游
看过 秋日何时来 🌕🌕🌕🌕🌑
好爱。当然没有《登堂入室》精巧别致,但略有《坠楼死亡的剖析》的冷感,虽然这次不是伴侣厮杀而是中老年母女对峙。小镇生活死水恶波,人们对你此生犯错历史历史了如指掌,似乎是太好的扶手椅悬疑小说设定;所幸熟人小圈子足够紧密,老年挚友是年轻时的同事,大半生都有人陪着走过还是值得庆幸。感到不真实的地方是女主认识的所有人怎么都这样超越道德地帮她,人和人怎么可以如此超越世俗关系地bonding。当然真实已经不重要了,东方快车上每个人都可能是同谋。
看过 坠入 🌕🌕🌕🌕🌕
via不可洞察。六天没出门+每天凌晨七点才睡的作息,导致低血糖到半个多小时去影院的路我走走停停骑了一个小时,到lab时已经开始了20多分钟。但故事框架很清晰迟到了也能进入剧情:医院病房里有自杀意向的男主靠讲故事的方式骗小女孩替他偷吗啡,因为他自己瘫痪了去不了药房。小女孩的侧脸真的圆到近乎360度,可爱死。但主线框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千零一夜般一日一讲永无完结的讲故事这个行为,剧中剧多的是繁复瑰丽的古代异域建筑,虽典型虽凝视但不可否认地美的东方想象和骑士幻想。惊艳的有女人遮面的半透明莲花扇子,幽静蓝色睡莲池里的打斗戏和濒死,仿佛有一千级阶梯的壮美宫殿、默不作声黑面具的侍卫和千层万重深深浅浅的蓝色之城。像魔戒也像沙丘,知道故事很古早观念很有偏见,但画面审美是永恒的。
看过 弟弟 🌕🌕🌕🌕🌑
典型二代华裔湾区abc故事,姐弟互相mean人,弟弟在姐姐身体乳瓶子里撒尿摇匀,姐姐气得抓一把塞他嘴里。但最后不出所料还是姐最先妥协,开车送他去找朋友玩。
奶奶是典型啥都埋怨儿媳妇的老太太,重男轻女体现在孙女过完暑假去上ucsd但也没得到任何注意力,但孙子都13岁了不吃饭还会被追着劝。
妈也是太经典款的丈夫离家独自撑起家的忍辱负重家庭主妇妈,本来有个画家梦但生了孩子忙于生计只能在家随便画画,参赛作品也都被打回来了。有意思是,即便吵架最激烈的时候也是妈说汉语弟弟说英语,每个字都听懂的双语人大概才能感到那种混乱。
前面弟弟带朋友来家玩,妈进房间了,还说漏嘴无心拆穿他没有个白人爹的事实,他恼羞成怒把她推搡出去,就连朋友都看不下去了说你不该那么和妈讲话。
总之一款沮丧的青春期abc男的,但意外地不难看。
读过 Wordslut 🌕🌕🌕🌕🌗
via徐慢懒。极度感兴趣的脏话性别语言研究,稳稳呆在舒适区:性别语言是我本科,语法性别是我硕士,以至于少了很多理论冲击。
事实上理论也是本书最弱的部分,全靠重复性引用Coates, Cameron和Zimman(各自30次左右),骂Jespersen和批判性引用Lakoff,几乎没有自己的贡献,第三章各种hedging和委婉语和我本科毕业论文的文献摘要差不多。
但Amanda Montell不愧是在商业公司写过东西的,流畅简洁有网感。强烈建议有声书,作者本人朗读,声音清脆活跃,比单纯看书好看得多。最喜欢的是各个章节实用建议,比如用suck my clit骂人。
缺点是美式英语中心和白人女权。举的例子里最常见的是作者会说的英语法语意语,原住民语言一看就是从不知道哪篇古早文献挖的,轻轻touch on AAVE但没有展开黑人群体。单独开的一章写LGBTQ+质量尚可,学到了女同为什么没有像男同一样有一套话语:还是因为男性语言是unmarked default,所以男同从直男转移到非直男语言引起强烈注视;与此同时女同无论选择表现女性气质(女同的性别表达往往先于性取向表达而男同相反)还是不表现,从非直男语言转移到默认常规的直男语言都激不起水花。当然还有随处可见的无empirical study支撑结论和over-generalization(最恼人的是没有reference list),但畅销科普书就不要啥自行车了,传播度和影响力最重要,绝对是普适且实用的性别语言导论。
看过 新桥恋人 🌕🌕🌕🌕🌑
via溺水。在塞纳河上用偷来的船玩冲浪,夜色里两岸烟花急坠,好疯好美。喷火表演也好看,激烈的危险的,引起本就急速恶化的眼睛的眩晕,放在ita需要一个content warning: strobing lights。
结尾得知不得不分开时一个抱跳带着对方从新桥上跃入雪夜冰河,一瞬间想起你们KE也想起你们拔,只是你们拔杯坠崖后双死,VE生死相隔,偏偏这部俩p人一拍即合顺着河去大西洋了。不是,你家猫还等着喂呢。
在看 微笑2(台) 🌕🌕🌕🌕🌑
真的很爱Smile 1,和Beau Is Afraid并列近两年最爱,比The Substance还好(主要是更有脑子,The Substance有一种把观众当幼儿园小孩的倾向)。但去年错过了影院上映2,于是自己在家边吃零食边看,效果直降70%。
2是和1一样的转折逻辑,每逢柳暗花明都会被狠狠拽到深渊认清现实:没人爱你,你独自一人。第一次看还挺被唬住可惜不能被骗两次,恐怖片观众难伺候就在于阈值会越来越高。
2的新点子在于套了层和The Substance一样娱乐圈背景设定的皮,以及用了大量身体恐怖。但其实自从小时候看过《黑天鹅》就没那么怕身体恐怖了,外加本懒人真的不能care less about自己外表和成就以至于无法感受女明星们的完美主义。
读过 诅咒兔 🌕🌕🌕🌗🌑
via软体动动物。via晴总《蜜獾吃书》。可能是做俄语波兰语译者的原因,郑宝拉的语言风格和之前看的韩女作家都不太相同,因为对韩语一窍不通所以也说不出所以然,但总觉得句法也受到影响了。比较亚女文学的是《头》,身体恐怖和母女关系无法不让人想起the substance。《再见,我的爱人》,死在轻盈美丽的AI伴侣手中,有一种《SD娃娃的眼泪》的悲伤错觉。《伤疤》的山洞巨鸟让我想起《盗墓笔记》,只是这篇和这本里其他所有篇目一样有着太过明显的寓言性质,讲透的故事就没了意思。
看过 黑暗中的舞者 🌕🌕🌕🌕🌕
第一次看拉丝冯提尔,意外地喜欢,也仿佛明白婕为什么会被吸引。虽然女主行为准则我不能认同甚至难以理解,但连这样的人也不能容忍是这个世界的恶毒。
喜欢金属工厂夜班操作女工的音乐剧桥段,机械运转的节拍敲出前奏,工友伴舞,最好的朋友是二重唱搭档。但歌舞结束一切梦醒,要面临的是因为视力问题被工厂开除的遭遇。
最人性考验也最激烈的当然是法庭戏和行刑戏,律师口若悬河列举罪状,但女主罪大恶极恐怕只因捷克移民身份:美国梦不允许前共产主义人分享他们的国家,任何忤逆都会被视作恩将仇报。结尾前五分钟比真正结尾更好看,死亡不是自由是恐惧。
另外,最近两次在影视作品听见比约克都很喜欢,上次是《怒呛人生》,我的年度电视最佳和有史以来亚裔作品最佳。她的空灵音色和撕裂力度总能直击泪腺,一边哭一边觉得歌词简单到荒谬,但它如此打动我。
看过 The White Flash 🌕🌕🌕🌕🌑
真实案例改编,由于心理问题寻求安乐死的荷兰中年男病人,思考了七年并经历医疗系统重重审批终于执行。喜欢跳楼未遂那段,人就是会害怕会过度焦虑:如果没死成怎么办,已经心理很痛苦了不想肉身也痛苦;更不想让父母收拾尸体或者影响邻居。所以把安乐死作为退路,这种可能尤为必要。
Q&A时导演Laura说她和原案例里的母亲关系很好,正好电影预算不足,于是对方主动提出在她家房子里拍了。
导演还提到landscape(哈哈不愧是荷兰人),片子里确实蛮多外景:六十来岁的母亲在各种场景下骑车,在各种情景下狂奔过楼下草坪,还有湖水里的鹅。镜头语言有时蛮疯的,不知道为什么就推了个过山车一样的镜头。但,没关系也算尝试用剧本之外的东西表达了,毕竟剧本大量建立于真实故事已经束手束脚。
这场是在lab3号厅,很小,超售了但还能取票,于是我和朋友还有其他两个观众四个人坐在过道地毯上(笑死之前好几次迟到了问能不能坐地上都说出于消防安全不行,但这次也没人管),坐得腰疼,但还好值得。
看过《柏林苍穹下》 🌕🌕🌕🌕🌕
前半段睡了但不影响醒过来之后赞叹精彩,只怪那个仿佛《出租车司机》的低沉嗓音的独白催眠。因为上个月刚去过柏林,看见熟悉街景地标格外会心。黑白摄影极其适合柏林的气质,一点也不突兀。全篇重复好几遍“当孩子还是孩子”,平时谁要跟我讲这个我肯定:哪来的哲学男,走开。现在:呜,好会写诗。(另外你们德语语序真的跟荷语没差…不敢相信在两门西欧语言里做口译有多轻松。)
#书影音戏游
看过 鬼狗杀手 🌕🌕🌕🌕🌑
想看一年多终于又有排期,但起晚了没去lab而是自己在家看的。终于看到了去年夏天lab的贾木许trailer经典镜头:鬼狗斜靠在街角,睥睨扫视黑帮老大的车离开的目光。延续了Paterson的大量独白和屏幕出现大段文字,像默片电影的对话。只是Paterson里是美国working class白男写一些没头没脑的矫情诗(Perfect Days让我想起Paterson,但水平还是比Paterson强点。后来才发现文德斯,贾木许,拉丝冯提尔都用同一个摄影师Robby Müller,难怪有时风格相似到会幻视)。鬼狗里则是美国黑人杀手对武士道精神的感悟,一如Paterson的身份错位感。但这部不矫情,骂了好几次白男我舒适了。代表美国黑人的嘻哈音乐和涉及日本文化主题的阅读场景穿插全片,很有个人风格。
读过 Giovanni’s Room 🌕🌕🌕🌕🌕
via徐慢懒。ITA今晚该演了现在才看完原著,这本又是旅游时在陶尔米纳到巴勒莫的火车上开始读的。之前只看过鲍德温的活动家散文,这次小说描写好得令人震惊,每一幕都极富感染力。
开篇就是熟悉阴郁北法,鲍德温喜欢巴黎是因为黑人在巴黎比美国自由,但我讨厌美国白男主角把巴黎当作自我探寻净土,说了太多遍了讨厌巴黎就是因为它高度符号化,即使很多时候我喜欢抽象。
故事是本世纪常见的深柜内化恐同题材。一个是意大利山区穷男孩来巴黎酒吧打工,呕心泣血地恋爱;另一个是来巴黎寻找自我的美国白男(有一个在西班牙寻找自我的美国白女未婚妻),每一步决策都优柔寡断无情冷酷伤害所有人,哈哈你们双性恋口碑也就这样了。
结尾独立女性未婚妻来一趟欧洲的结论是别来了,自我觉醒让人害怕,还是回归美式无知异性恋一堆孩子的生活吧。太幽默了。
看过 我最喜欢的蛋糕 🌕🌕🌕🌕🌑
前半部分太好,久违的市井气:菜市场、全中国老太太都有的小推车、土豆可以零称、摊位挂着一扇扇半边羊排。
但总体是和热闹菜市场相反的故事:伊朗独居老太太社交生活来自于一年只见一次的熟识老友们;女儿二十年前就离开伊朗,但她年龄太大不能办签证就只能打打视频电话;就连去公园晨练交友都不行,因为起不来。
于是打破这种孤独显得格外珍贵,尤其是女主是主动的那一方,就像她在公园告诉那个因为头巾没戴好差点被道德警察抓走的女孩一样,要自己主动争取(有趣的是女孩说“但你们那代人起码在进步思潮中度过了一生”,唉这个右转世界)。
总之主动约会出租车司机的那晚像偷来一样快乐,两个人躲着邻居和警察偷喝禁酒,半夜跳舞,累得一起坐地板上淋浴,但就在要上床时发现老头因为吃了伟哥猝死了。想起唐顿庄园,马上要抓住的那份陪伴又被孤独淹没。但就连埋掉心爱的人的心情都是相似的,两个坚韧的女人在各自的时代和国家主动选择命运也承担后果。
看过 爱丽丝城市漫游记
https://neodb.social/movie/2GsB3HYQQCnoC2K9sf2oA7
太妙了太喜欢了,是我最最想看到的那种公路片。不是美国旷野爆裂夏日和加油站汽水,是黑白色调仿佛呓语的德语区旧日探寻,是混乱中立定义下的公路片:可以用飞机和城市观景缆车代替汽车,真正用到汽车的时刻不是在公路狂飙而是在城市小路上徘徊。会莫名联想到《奥斯特利茨》,完全不是因为同是德语城市,而是二者对摄影这种媒介的敏感,习惯性记录,用图像表达诗;还有那种不顾一切也藐视时间的态度,身处其中但置身事外,自己的命运仿佛也只是游戏人间的观察对象。
另外,提到阿姆的几个镜头没什么特色,但小女孩辣评阿姆比纽约好吃真的全场狂笑,别太自信了。拍鲁尔区倒是有一种破败的真切,工业园区的喧嚣火车和从窗户落进来的烟尘。
#书影音戏游
听过 Noir 🌕🌕🌕🌕🌑
前段时间看上了popronde音乐节,虽然很可能不会花这个钱去看但,播单偷了。
这个钢琴家是海牙人,风格是流行味新古典,想起cicada。边听边给idfa排期,非常缓解挑不出来电影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