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 弟弟 🌕🌕🌕🌕🌑
典型二代华裔湾区abc故事,姐弟互相mean人,弟弟在姐姐身体乳瓶子里撒尿摇匀,姐姐气得抓一把塞他嘴里。但最后不出所料还是姐最先妥协,开车送他去找朋友玩。
奶奶是典型啥都埋怨儿媳妇的老太太,重男轻女体现在孙女过完暑假去上ucsd但也没得到任何注意力,但孙子都13岁了不吃饭还会被追着劝。
妈也是太经典款的丈夫离家独自撑起家的忍辱负重家庭主妇妈,本来有个画家梦但生了孩子忙于生计只能在家随便画画,参赛作品也都被打回来了。有意思是,即便吵架最激烈的时候也是妈说汉语弟弟说英语,每个字都听懂的双语人大概才能感到那种混乱。
前面弟弟带朋友来家玩,妈进房间了,还说漏嘴无心拆穿他没有个白人爹的事实,他恼羞成怒把她推搡出去,就连朋友都看不下去了说你不该那么和妈讲话。
总之一款沮丧的青春期abc男的,但意外地不难看。
书影音戏游
看过 新桥恋人 🌕🌕🌕🌕🌑
via溺水。在塞纳河上用偷来的船玩冲浪,夜色里两岸烟花急坠,好疯好美。喷火表演也好看,激烈的危险的,引起本就急速恶化的眼睛的眩晕,放在ita需要一个content warning: strobing lights。
结尾得知不得不分开时一个抱跳带着对方从新桥上跃入雪夜冰河,一瞬间想起你们KE也想起你们拔,只是你们拔杯坠崖后双死,VE生死相隔,偏偏这部俩p人一拍即合顺着河去大西洋了。不是,你家猫还等着喂呢。
看过 微笑2(台) 🌕🌕🌕🌕🌑
真的很爱Smile 1,和Beau Is Afraid并列近两年最爱,比The Substance还好(主要是更有脑子,The Substance有一种把观众当幼儿园小孩的倾向)。但去年错过了影院上映2,于是自己在家边吃零食边看,效果直降70%。
2是和1一样的转折逻辑,每逢柳暗花明都会被狠狠拽到深渊认清现实:没人爱你,你独自一人。第一次看还挺被唬住可惜不能被骗两次,恐怖片观众难伺候就在于阈值会越来越高。
2的新点子在于套了层和The Substance一样娱乐圈背景设定的皮,以及用了大量身体恐怖。但其实自从小时候看过《黑天鹅》就没那么怕身体恐怖了,外加本懒人真的不能care less about自己外表和成就以至于无法感受女明星们的完美主义。
看过 然后我们跳了舞 🌕🌕🌕🌕🌑
冬夜懒得出门翘了《穿行》,于是自己在家看同导演的这部。一直很喜欢“然后我们跳了舞”这个标题,充满遐想的时间状语。
听说是低配版格鲁吉亚设定cmbyn,但,哪里低配了,明明更有层次。cmbyn是无忧无虑夏日限定,短暂恋爱淡淡失落。这部则是浓重压抑下藏不住的激情,在保守到仿佛不像本世纪的格鲁吉亚民族舞团里努力装作阳刚男的,表面虚与委蛇背地痛苦反叛。被陌生人拉进gay吧跳舞那段风格好割裂,盲猜因为导演是瑞典人忍不住拍蹦迪。其余画面都庄重复古破败,像一切能吞噬所有年轻生命的地方。
最喜欢哥哥婚礼那段,所有人命运交织:美丽富有的新娘在哭,因为是奉子成婚;男主的偷情情人回来告别,因为和女人订了婚;废物哥哥倒是替他打了架,还劝他离开格鲁吉亚。想起《灿烂人生》:Nicola,离开意大利,意大利是美丽无用的过去。
看过 黑暗中的舞者 🌕🌕🌕🌕🌕
第一次看拉丝冯提尔,意外地喜欢,也仿佛明白婕为什么会被吸引。虽然女主行为准则我不能认同甚至难以理解,但连这样的人也不能容忍是这个世界的恶毒。
喜欢金属工厂夜班操作女工的音乐剧桥段,机械运转的节拍敲出前奏,工友伴舞,最好的朋友是二重唱搭档。但歌舞结束一切梦醒,要面临的是因为视力问题被工厂开除的遭遇。
最人性考验也最激烈的当然是法庭戏和行刑戏,律师口若悬河列举罪状,但女主罪大恶极恐怕只因捷克移民身份:美国梦不允许前共产主义人分享他们的国家,任何忤逆都会被视作恩将仇报。结尾前五分钟比真正结尾更好看,死亡不是自由是恐惧。
另外,最近两次在影视作品听见比约克都很喜欢,上次是《怒呛人生》,我的年度电视最佳和有史以来亚裔作品最佳。她的空灵音色和撕裂力度总能直击泪腺,一边哭一边觉得歌词简单到荒谬,但它如此打动我。
看过 The White Flash 🌕🌕🌕🌕🌑
真实案例改编,由于心理问题寻求安乐死的荷兰中年男病人,思考了七年并经历医疗系统重重审批终于执行。喜欢跳楼未遂那段,人就是会害怕会过度焦虑:如果没死成怎么办,已经心理很痛苦了不想肉身也痛苦;更不想让父母收拾尸体或者影响邻居。所以把安乐死作为退路,这种可能尤为必要。
Q&A时导演Laura说她和原案例里的母亲关系很好,正好电影预算不足,于是对方主动提出在她家房子里拍了。
导演还提到landscape(哈哈不愧是荷兰人),片子里确实蛮多外景:六十来岁的母亲在各种场景下骑车,在各种情景下狂奔过楼下草坪,还有湖水里的鹅。镜头语言有时蛮疯的,不知道为什么就推了个过山车一样的镜头。但,没关系也算尝试用剧本之外的东西表达了,毕竟剧本大量建立于真实故事已经束手束脚。
这场是在lab3号厅,很小,超售了但还能取票,于是我和朋友还有其他两个观众四个人坐在过道地毯上(笑死之前好几次迟到了问能不能坐地上都说出于消防安全不行,但这次也没人管),坐得腰疼,但还好值得。
看过《柏林苍穹下》 🌕🌕🌕🌕🌕
前半段睡了但不影响醒过来之后赞叹精彩,只怪那个仿佛《出租车司机》的低沉嗓音的独白催眠。因为上个月刚去过柏林,看见熟悉街景地标格外会心。黑白摄影极其适合柏林的气质,一点也不突兀。全篇重复好几遍“当孩子还是孩子”,平时谁要跟我讲这个我肯定:哪来的哲学男,走开。现在:呜,好会写诗。(另外你们德语语序真的跟荷语没差…不敢相信在两门西欧语言里做口译有多轻松。)
#书影音戏游
读过 Giovanni’s Room 🌕🌕🌕🌕🌕
via徐慢懒。ITA今晚该演了现在才看完原著,这本又是旅游时在陶尔米纳到巴勒莫的火车上开始读的。之前只看过鲍德温的活动家散文,这次小说描写好得令人震惊,每一幕都极富感染力。
开篇就是熟悉阴郁北法,鲍德温喜欢巴黎是因为黑人在巴黎比美国自由,但我讨厌美国白男主角把巴黎当作自我探寻净土,说了太多遍了讨厌巴黎就是因为它高度符号化,即使很多时候我喜欢抽象。
故事是本世纪常见的深柜内化恐同题材。一个是意大利山区穷男孩来巴黎酒吧打工,呕心泣血地恋爱;另一个是来巴黎寻找自我的美国白男(有一个在西班牙寻找自我的美国白女未婚妻),每一步决策都优柔寡断无情冷酷伤害所有人,哈哈你们双性恋口碑也就这样了。
结尾独立女性未婚妻来一趟欧洲的结论是别来了,自我觉醒让人害怕,还是回归美式无知异性恋一堆孩子的生活吧。太幽默了。
看过 我最喜欢的蛋糕 🌕🌕🌕🌕🌑
前半部分太好,久违的市井气:菜市场、全中国老太太都有的小推车、土豆可以零称、摊位挂着一扇扇半边羊排。
但总体是和热闹菜市场相反的故事:伊朗独居老太太社交生活来自于一年只见一次的熟识老友们;女儿二十年前就离开伊朗,但她年龄太大不能办签证就只能打打视频电话;就连去公园晨练交友都不行,因为起不来。
于是打破这种孤独显得格外珍贵,尤其是女主是主动的那一方,就像她在公园告诉那个因为头巾没戴好差点被道德警察抓走的女孩一样,要自己主动争取(有趣的是女孩说“但你们那代人起码在进步思潮中度过了一生”,唉这个右转世界)。
总之主动约会出租车司机的那晚像偷来一样快乐,两个人躲着邻居和警察偷喝禁酒,半夜跳舞,累得一起坐地板上淋浴,但就在要上床时发现老头因为吃了伟哥猝死了。想起唐顿庄园,马上要抓住的那份陪伴又被孤独淹没。但就连埋掉心爱的人的心情都是相似的,两个坚韧的女人在各自的时代和国家主动选择命运也承担后果。
听过 Noir 🌕🌕🌕🌕🌑
前段时间看上了popronde音乐节,虽然很可能不会花这个钱去看但,播单偷了。
这个钢琴家是海牙人,风格是流行味新古典,想起cicada。边听边给idfa排期,非常缓解挑不出来电影的焦虑。
看过 我不是你的黑鬼 🌕🌕🌕🌕🌑
今天真的鲍德温含量超标,凌晨看完Giovanni’s Room小说,晚上去ita看同名戏,下午又来看这部鲍德温剧本的电影。和高中看《下一次将是烈火》一样的心态:美国是我从不了解的国家,种族是我从不了解的议题。
一无所知,因此对文本无从下手,但即便如此也会被巨大情绪笼罩,因为作为活动家的鲍德温写东西也具有小说的强烈煽动性。
电影选了三个黑人运动精神领袖被谋杀的线索串联起素材,遥远的、我一无所知的时间节点。同样遥远的还有抗议活动影像资料,原来白人举着万字旗让黑人滚出自己所在的州也不是多久前的事,近到可以被黑白影像清晰记录下来。原来电视台真的会请老白男和鲍德温面对面坐着辩论种族话题,仿佛这也需要白人的validation。
看过 乔凡尼的房间 🌕🌕🌕🌕🌑
典型Eline Arbo戏,在话剧里找诗性的音乐,在舞台上限定更局部的空间。只是以往多是转盘圆形舞台,这次是灯光投影出的四方枷锁,频闪那段梦回了一下法红黑监狱。
作曲依然是Thijs van Vuure,今天的歌唱得尤其动人,Jesse独唱部分不知道怎么调的音非常空灵。Jesse和Eefje和声那段也好妙,两个终于看清了悲剧的人,意识到他们各自的命运和同一个人相关。
扣一星在于仓促的呈现,两小时也不短但还是欠缺合适的节奏。原著里Hella独游西班牙后做出回归异性恋传统家庭的决定就不讨喜,但尚且可以看作逃避自由,可戏里这段莫名其妙很油嘴滑舌。男主平平无奇,Jesse光芒四射,充满激情同时敏感多情,什么意大利男林黛玉。
看过 About a Hero 🌕🌕🌕🌑🌑
idfa 2024开幕片。怎么回事你们不是纪录片节吗,本片虚构程度好险差点没100%。但怎么讲,最近流行叙事真实,或许也确实该跳出一种叙事就能代表全部真实的幼稚幻想。本片噱头还蛮引起我好奇的:用赫尔佐格的电影样本训练一个叫Kaspar的AI(你们欧洲别太爱AI了)。结果训出来一个前言不搭后语的存在主义机器。事实上整部片子都让我怀疑自己干嘛来看,别人导的video essay虽然枯燥但至少有逻辑结构,这部则,空有一些不知哪来的groundless结论。唯一稍能取悦到观众的只有几个桥段:和吐司机做爱的女人,在电视节目上牺牲生命来换取问Kaspar存在主义问题机会的嘉宾,Stephen Fry啰啰嗦嗦的时候他背景取景框里湖面的水鸟,Kaspar质疑导演本人发言真实性。如果不是志愿者免费真的会生气。
在看 极致中国 第二季
via我妈。笑死了前段时间沉迷看油管洞潜事故分析追求一些cheap thrills,结果我妈最近也在看极限运动纪录片,第三集甚至是我也看过的广西都安九顿天窗那个韩颋遇难的著名洞穴。果然是亲妈。
看过 K-Family Affairs 🌕🌕🌕🌕🌑
idfa 2024。非常私人的影像,很多时候都是粗糙手持镜头。题目说是K Family Affair但,姐,你爸在青瓦台当公务员,妈妈是妇女紧急热线办公室主任,全家都蛮公共事务的啊。
前半场爸爸那条线非常可怕,眼睁睁看着满怀新闻理想的年轻男人一心做不一样的公务员,结果一步步走向对家人也拒绝给出任何政治意见的沉默寡言面无表情政治家。但他是教女儿录像摄影的那个人,也是约会时和女生天天民主辩论的那个人,后来那个和他志趣相投的女生成了他的妻子,然后她的老板和同事胁迫她在结婚前两天离职。
但妈妈还是妈妈,大环境再糟糕也会积极参加各种公共事务,拉着八岁的女儿们去女权游行,自己还是妇女组织的主任。讽刺的是一家人往往齐聚政府大楼前,只是有人在外面抗议,有人在里面听着,不知道对世越号事件有没有愧疚。
在读 Other Rivers 🌕🌕🌕🌕🌑
通勤大巴的wifi比火车上差好多,而且一些隧道很颠簸不适合玩手机,预感以后会花很多时间在听东西上。
今天去lab来回两小时听了两章,没有《寻路中国》那么精心斟酌的组织架构感,可能是因为这本写的内容离我太近,以至于没有太多新信息。
看过 自由的幻影 🌕🌕🌕🌕🌕
第一次看Buñuel,今天连排三部。其实最好奇的是《一条安达鲁狗》,但这次lab排了九部却唯独没有这个著名短片。
很喜欢《自由的幻影》,并没有固定主线、情节重点时常随着镜头漂流的叙事方法,充满倒错常识和荒谬逻辑。
最爱若无其事一起拉屎的桥段:几只马桶光明正大地围着桌子摆了一圈客厅,大家走进房间镇定自若脱了裤子每人占据一只马桶开始聊天递烟(有点受不了了,连看三部全都有室内抽烟镜头,谴责)。小女孩忽然嚷嚷要吃饭,然后被妈妈训不要不分场合讲这种不雅语言,随后一个男人从马桶上起身压低声音问服务员餐厅在哪,对方指了路,他进去锁了门然后开始啃鸡腿。想起《挽救计划》,外星人也觉得被人观察着吃饭是下流粗俗恶心的,而睡觉时同伴的看顾却是必须的。文化当然是相对的,很难说智慧生物的逻辑到底能共通到什么地步。
看过 内陆帝国 🌕🌕🌕🌕🌑
完全放弃理解了,感觉再看一遍也不会有更多头绪。毫无字幕,以至于本就晦涩的剧情一到波兰语部分就更加难懂,有一小片段林奇本人还出演了,差点以为自己幻视。恍惚听见了他的波兰语台词里有英语“Inland Empire”,那是全片唯一一次提及标题。
目前只看过三部大卫林奇,《穆赫兰道》和《妖夜慌踪》都据说很难懂,但其实只是一些美丽迷幻的拼图,找齐碎片终究能在结局看到完整的图景。但《内陆帝国》是一片能见度为零的水下洞穴,头灯探照到的蜿蜒石壁是当前全部信息,一旦经过这片区域那么刚刚收集到的信息又变成了未知:时间已经流过,无法相信刻舟求剑来的任何人任何话。
这部的惊悚成分远远大于美艳梦境般情欲,论疯批还是要看《妖夜慌踪》,论瑰丽还是《穆赫兰道》,看《内陆帝国》只会获得狂乱音效和荒诞的巨大兔子头人偶室内戏。
读过 睡不着的那一年 🌕🌕🌕🌕🌑
via徐慢懒。24小时每小时都可能是睡眠起点的本阴间人一直非常感兴趣睡眠和现代时间概念,结果这本拖到中文版都出这么久了才看。
巧的是也一夜未眠,今天在火车上读这本关于失眠的书;在挤满行李箱和婴儿车的机场出发列车上读到作者梦见充满拥挤陌生人的高速列车。已经第无数次遇见文学照进生活。
回程火车上半梦半醒翻完最后几十页,很羞愧困得点头,甚至连三语火车报站都听得清清楚楚但这个中文它怎么就不进脑子。
关于焦虑和死亡恐惧已经论无可论,失眠引起疲惫发散的脑子一如我被白昼和噪音强行唤醒的躯体般游离。严重失眠却还得和GP自证以便获得血液检查名额,让人想起朋友险些被耽误诊断肿瘤。
很同意“去年,写作是我除了睡觉之外最好的事,有事甚至比睡觉还好。写作时,我头脑清醒,精神状态也很稳定。”今天我就是开始写短评才醒的。
看过 滑板少年 🌕🌕🌕🌕🌑
2019 idfa。又是非常私人的影像,abc滑板少年对身边紧密关系的记录。设定令人想起《弟弟》,但主角当然比弟弟讨喜得多,没有令人窒息的雄性荷尔蒙溢出和强烈身份不安,而是很安静内省的典型亚裔,记录安静有力的生活片段。
镜头追随从小到大两个好友,从小时候流畅自由的滑板动作,到后来的成年人生。白男朋友的女友刚刚生了小孩,她才21岁,两个人整天为了私人时间争吵,最后演变为男的家暴她;非裔朋友更年轻一些刚刚成年,镜头大量捕捉他和妈妈的互动,最后他离开家去别的城市打工。轮到主角自己,是和妈妈面对面坐下来采访:为什么不离开那个家暴她的美国男人,怎么忍了17年。妈妈说他大多数时候对我很好,我也不想孤单一个人。妈妈讲的是英语但依然配了英字。有时惊讶于老一辈华人的坚韧,凭借支离破碎的外语也敢在他乡度过一生。
看过 一条安达鲁狗 🌕🌕🌕🌕🌑
via溺水。最近一次想看《一条安达鲁狗》是半年前在瓦尔达那部Visages, Villages里cue到这部切割眼睛的镜头,今天发现下一秒是平直如刀的薄云横穿月亮。有一种看How to with John Wilson发现大量微妙类比的快乐。
这部是不讲逻辑的Buñuel,感到困惑。还是更喜欢《自由的幻影》里倒反的逻辑,虽然不寻常但至少可以推导。
看过 蓝丝绒 🌕🌕🌕🌑🌑
高光时刻真的漂亮。1950s美国偶像式的蓝色眼影酒吧女明星歌手;黑帮老大的朋友斜靠在窗帘边用复古手持话筒唱着candy colored clowns和sandman,短短几句立刻被拉入童年般的梦境,醒来又是无尽血和枪。
但早期作品还是生涩,虽然已经有了《妖夜慌踪》和《穆赫兰道》的迷离幻梦味,但非高光时刻的剧本仿佛我论文思路写哪是哪。
而且这部典型美式异性恋家庭到了即使是林奇我也难以忍受的地步,又在打女人又在救风尘。破碎感是好东西但怎么感觉本片主角人人都有,太大剂量就适得其反,感觉各位只是毫无道理地歇斯底里。
结尾镜头摇到新漆的篱笆和红玫瑰,超不经意呼应了一下开头,而观众只觉得塑料。
开场前某vu老师在导赏讲这部的保守思潮和川普主义,好烦,感觉像那种一口气把文学批评讲完了的前言,那我还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