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 我不是你的黑鬼 🌕🌕🌕🌕🌑
今天真的鲍德温含量超标,凌晨看完Giovanni’s Room小说,晚上去ita看同名戏,下午又来看这部鲍德温剧本的电影。和高中看《下一次将是烈火》一样的心态:美国是我从不了解的国家,种族是我从不了解的议题。
一无所知,因此对文本无从下手,但即便如此也会被巨大情绪笼罩,因为作为活动家的鲍德温写东西也具有小说的强烈煽动性。
电影选了三个黑人运动精神领袖被谋杀的线索串联起素材,遥远的、我一无所知的时间节点。同样遥远的还有抗议活动影像资料,原来白人举着万字旗让黑人滚出自己所在的州也不是多久前的事,近到可以被黑白影像清晰记录下来。原来电视台真的会请老白男和鲍德温面对面坐着辩论种族话题,仿佛这也需要白人的validation。
书影音戏游
看过 乔凡尼的房间 🌕🌕🌕🌕🌑
典型Eline Arbo戏,在话剧里找诗性的音乐,在舞台上限定更局部的空间。只是以往多是转盘圆形舞台,这次是灯光投影出的四方枷锁,频闪那段梦回了一下法红黑监狱。
作曲依然是Thijs van Vuure,今天的歌唱得尤其动人,Jesse独唱部分不知道怎么调的音非常空灵。Jesse和Eefje和声那段也好妙,两个终于看清了悲剧的人,意识到他们各自的命运和同一个人相关。
扣一星在于仓促的呈现,两小时也不短但还是欠缺合适的节奏。原著里Hella独游西班牙后做出回归异性恋传统家庭的决定就不讨喜,但尚且可以看作逃避自由,可戏里这段莫名其妙很油嘴滑舌。男主平平无奇,Jesse光芒四射,充满激情同时敏感多情,什么意大利男林黛玉。
看过 About a Hero 🌕🌕🌕🌑🌑
idfa 2024开幕片。怎么回事你们不是纪录片节吗,本片虚构程度好险差点没100%。但怎么讲,最近流行叙事真实,或许也确实该跳出一种叙事就能代表全部真实的幼稚幻想。本片噱头还蛮引起我好奇的:用赫尔佐格的电影样本训练一个叫Kaspar的AI(你们欧洲别太爱AI了)。结果训出来一个前言不搭后语的存在主义机器。事实上整部片子都让我怀疑自己干嘛来看,别人导的video essay虽然枯燥但至少有逻辑结构,这部则,空有一些不知哪来的groundless结论。唯一稍能取悦到观众的只有几个桥段:和吐司机做爱的女人,在电视节目上牺牲生命来换取问Kaspar存在主义问题机会的嘉宾,Stephen Fry啰啰嗦嗦的时候他背景取景框里湖面的水鸟,Kaspar质疑导演本人发言真实性。如果不是志愿者免费真的会生气。
看过 朦胧的欲望 🌕🌕🌕🌑🌑
笑死了好疯的异性恋。起初以为女主只是悠游爱情游戏骗骗法国老男人钱的西班牙小姑娘,后来发现坏了竟然是真的爱他,只是逻辑比较反常,某种意义上和《挪威的森林》绿子相同:证明爱我的前提是忍受我各种各样无理的做作。
倒叙片头(或者说片尾)整辆车爆炸的镜头还蛮好看,全片也提了无数次恐怖分子(但不理解到底是什么社会背景),以至于想问这片为什么叫《朦胧的欲望》,这部不应该才叫《毁灭天使》吗,又作又美的女人可不就是又毁灭又天使。
在读 Other Rivers 🌕🌕🌕🌕🌑
通勤大巴的wifi比火车上差好多,而且一些隧道很颠簸不适合玩手机,预感以后会花很多时间在听东西上。
今天去lab来回两小时听了两章,没有《寻路中国》那么精心斟酌的组织架构感,可能是因为这本写的内容离我太近,以至于没有太多新信息。
看过 内陆帝国 🌕🌕🌕🌕🌑
完全放弃理解了,感觉再看一遍也不会有更多头绪。毫无字幕,以至于本就晦涩的剧情一到波兰语部分就更加难懂,有一小片段林奇本人还出演了,差点以为自己幻视。恍惚听见了他的波兰语台词里有英语“Inland Empire”,那是全片唯一一次提及标题。
目前只看过三部大卫林奇,《穆赫兰道》和《妖夜慌踪》都据说很难懂,但其实只是一些美丽迷幻的拼图,找齐碎片终究能在结局看到完整的图景。但《内陆帝国》是一片能见度为零的水下洞穴,头灯探照到的蜿蜒石壁是当前全部信息,一旦经过这片区域那么刚刚收集到的信息又变成了未知:时间已经流过,无法相信刻舟求剑来的任何人任何话。
这部的惊悚成分远远大于美艳梦境般情欲,论疯批还是要看《妖夜慌踪》,论瑰丽还是《穆赫兰道》,看《内陆帝国》只会获得狂乱音效和荒诞的巨大兔子头人偶室内戏。
看过 滑板少年 🌕🌕🌕🌕🌑
2019 idfa。又是非常私人的影像,abc滑板少年对身边紧密关系的记录。设定令人想起《弟弟》,但主角当然比弟弟讨喜得多,没有令人窒息的雄性荷尔蒙溢出和强烈身份不安,而是很安静内省的典型亚裔,记录安静有力的生活片段。
镜头追随从小到大两个好友,从小时候流畅自由的滑板动作,到后来的成年人生。白男朋友的女友刚刚生了小孩,她才21岁,两个人整天为了私人时间争吵,最后演变为男的家暴她;非裔朋友更年轻一些刚刚成年,镜头大量捕捉他和妈妈的互动,最后他离开家去别的城市打工。轮到主角自己,是和妈妈面对面坐下来采访:为什么不离开那个家暴她的美国男人,怎么忍了17年。妈妈说他大多数时候对我很好,我也不想孤单一个人。妈妈讲的是英语但依然配了英字。有时惊讶于老一辈华人的坚韧,凭借支离破碎的外语也敢在他乡度过一生。
读过 Other Rivers 🌕🌕🌕🌕🌑
开学以来换成了40分钟公交通勤,wifi不稳定路还颠簸玩不了手机,于是这本听的是(b站盗版)有声。
没有《寻路中国》那么精心斟酌的组织架构感和锋利社会观察,更像是依靠紧密的社会参与度和覆盖面很广泛的私人人际社交网络构建出的一本整合版2019-2023中国事件回忆录。可能是因为这本写的内容离我太近,以至于没有太多新信息。
但依然有趣的是看一个汉语十级、社会融入度极强的外来者如何用非虚构媒体人的笔描写我们这代习近平时期年轻人的人生。英语词汇选择其实和中国人自己用的词差不多,不同的是汉语部分。何伟会单独列出许多拼音版的中式特色词汇:单位,小区,举报,高考,班长。而我们久久浸染其中的人早已失去跳出盒子的审视习惯,没有意识到这对非本国人来说竟是专有名词。可以想象我自己和别人谈到这些概念肯定是用相似的英语词汇代替,但这必然没有意识到自己没有捕捉到也没有传递出这些词的中文内核。
看过 为所应为 🌕🌕🌕🌕🌑
第一次看Spike Lee。每次看很美国的东西都意识到美国离我太遥远了很难理解,甚至因为一无所知而不知道从何理解。种族议题在欧陆土地上根本不是同一回事。
前半段惯常睡了半小时,醒来是韩国杂货店主第一次出场(被喊“功夫”)。后来越看越喜欢非常清醒,是纽约的是政治的是融合街区的。只有作为insider的时候才有资格痛骂自己人,不然就是positionality严重事故,违反道德甚至法律。但这种两边都不站的片估计要两边都挨骂了。
看过 龙门客栈 🌕🌕🌕🌕🌑
来之前和友说今天要先看《龙门客栈》再看《再见龙门客栈》(其实是《不散》但英语译名Goodbye Dragon Inn),如此连贯。
小时候只看过《新龙门客栈》已经记忆模糊,只记得迅速被剔肤见骨的骷髅,怪喜欢的。旧版没那么张扬,古早得有些幽默,但发现古早男演员画的浓重眼线好好看,想起Lawrence of Arabia。
喜欢一些上房揭瓦的桥段:窗户和屋顶间轻盈飞进飞出的自由,一捅就破的窗纸,暗藏玄机的对话。同场非汉语观众散场说i have so many questions但老电影就是要忽略破绽才看得下去。
读过 游戏的终结 🌕🌕🌕🌕🌕
去兰萨罗特的飞机上,想看五年终于。是我第一本科塔萨尔,因为前段时间测汉语写作文风的AI说我像他才想起来看,笑死登月碰瓷了。
很多篇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长篇独白絮语疯疯癫癫让人想起《紫与黑》。没有清醒的时候全是梦。前半本还没进入状态,从第二卷开始爱上很多篇。
《一朵黄花》想起《奥菲斯的遗嘱》里橙色的芙蓉花,游走于时间长河的诗人。相似的母题其实看过太多遍,第一次是12岁时读到邹凡凡写的那部永生不死的世界旅行者。
《饭后》则无法忽视地惊人地与《通信集》相似,一来一往默契老友笔谈,人际关系和政治气候,直到以收到一位老友的去世讣告作结。
《美西螈》则提醒我巴黎五区有植物园,笑死再次修改行程。另外动物眼睛让人想起《奥斯特里茨》开头的夜行动物照片,神秘优美。
读过 佩德罗·巴拉莫 🌕🌕🌕🌕🌑
Again想读五年终于,again去兰萨罗特飞机上的第二本西语书。
梦魇一般模糊遥远的叙事,遥远是指空间但更是指时间。时常看得云里雾里不知道何时起切换了谁的pov,只知道上一秒还在交谈的角色下一秒就现出真身,原来是已死之人的幽灵。难怪是带给马尔克斯极大震撼和启发的书,连那种忧愁的炎热的古老的幻觉般的气息都一致,还有很重的宗教味和世俗的罪孽。
看过 钱信伊:亚洲笑星闹美国 🌕🌕🌕🌕🌑
第一次看钱信伊,讲亚裔妈笑话真的好准,比黄阿丽成人笑话创我更少。之前不知道他是新加坡人,这场好多华裔笑话,再次感到华人在亚洲也太主流了。
看过 黄阿丽:单身女士 🌕🌕🌕🌕🌑
之前感觉有点看够了恶俗黄段子,最佳还是baby cobra里的亚裔笑话,于是这部拖到现在才看。依然很传统美式异性恋约会文化,但所有口交笑话莫名不再觉得nasty,反而感觉有点收敛了。
在看 白莲花度假村 第二季
笑死S2E1怎么感觉自我抄袭了,延续了第一季的酒店人员手忙脚乱假笑欢迎仪式,还有不远处两个年轻mean girls judge所有人。
祖辈意裔美国人来故土小镇寻根之旅听起来好像A Real Pain,或者说A Real Pain是借鉴这个。
看过 我还在这里 🌕🌕🌕🌕🌑
二月初集中看林奇的时候被迫看了七八遍I’m still here的预告片,乏了。(但林奇预告片剪得真好,一看就是lab自己做的,强烈建议我同担都来学习一下lab每次怎么剪专题放映预告片。)结果一夜之间得了奥斯卡突然超售,惯例迟到本人踩线取走了最后一张票,同学没取到但还是被我拉进来了,转了一圈一百多座位没有一个空的,于是她走了我坐台阶上看,哈哈也不是第一次了,至少现在允许,之前会被告知火警要求不能坐台阶上。
总之很院线电影风格的巴西独裁时期叙事,总感觉这种片不拍成人权主题独立电影感觉奇怪,但估计也只有拍成院线片才能得奖获得传播量。另外葡语真的哪里都听起来有点熟(因为像法语)但就是听不懂。发觉我对巴西一无所知除了看过Milo Rau那部Antigone in the Amazon是讲巴西土地改革。
不再玩 流浪 🌕🌕🌕🌗🌑
一直等不来低价于是云完了。瘟疫后末世设定,猫视角机器人世界,可爱是可爱但猫做主角没有太多合理的解释,流程设计也比较简单,没有发散的余地。
喜欢机器人回忆人类为“柔软的祖先”,听起来仿佛只是人类自然消亡,而机器人属于未来。总之不是机器人和人类进行激烈大战后取得了进化权。
看过 想象之光 🌕🌕🌕🌕🌑
又一次看见英语标题就误以为英语片,结果来了发现是Malayalam语荷字。但来都来了,还好口语用词比较简单,五分钟后适应了。
很诗意的视听,使混乱变得轻盈。甚至有点想起去年的Fremont,尽管那是美国阿富汗移民女工,而这个是被移民到德国的结婚对象留在原地的印度护士。相似的是,什么都没发生但也不无聊,依然是年轻女人的孤独生活。女主的相亲结婚对象上一次打来电话是一年多前,最近一次露出痕迹是寄来一口红色的德产高档电饭锅,但拨他给的号码已经是空号了。同医院工作的医生屡次示好,但女主碍于已婚身份从未明确接受他。她的室友则爱上了穆斯林男孩,趁对方家人参加婚礼偷跑去对方家约会,谁知半路取消,滞留人潮拥挤火车站,特意为这次约会买的穆斯林女性黑色面纱被她一把揭下,风里显得落寞。
看过 The brotherhood 🌕🌕🌕🌕🌕
荷兰艺术节2025。心血来潮临时加场,异常出色。
巴西女导演Bianchi自编自导自演,反父权和性暴力主题。有很多内容预警:裸体,性暴力,酒精滥用和自杀提及。之前也看过大量裸体和性和血(生育堕胎性侵恋童),但这部还是比之前看的欧陆导演戏都要疼,实时摄影转播她用按摩棒自慰的特写镜头,象征性侵的多人挥洒精液在女演员和床垫上,和德语导演那场恶心到让人说不出话的访谈(查了下竟然是影射米罗劳,天啊我喜欢的男导演有哪个没塌的),因为去除了polish和审美化,是真实的真诚的,是人体仿佛一滩肉摆在台上的恐慌。
四个小时繁重的文本和大量引用,但没觉得难懂炫技,想起最近看的In the Dream House,也是家庭暴力也充满学术引用,但很好读。最喜欢她引用“诗歌就该用戏剧表达”的部分,很哀恸的。
看过 In the Nguyen Kitchen 🌕🌕🌕🌕🌑
Cinemasia 2025。没仔细看简介就来了,没想到是歌舞片。可以想见的二代越南法国移民故事,永远在judge小孩任何选择的开餐馆的越南妈,以及勇敢追音乐剧梦的女儿。(笑死在你法果然想演音乐剧的都是歌手,没有一个演员。)总之开头就是提出和白男分手搬回妈的餐馆追求事业,然后听妈数落自己年纪这么大不结婚不好好找份工作天天面试音乐剧,还试图撮合老姐妹家的男同儿子和自己女儿,因为对方是医生。
后续剧情走向有点太浮于表面,讲女主如何优秀从名不见经传小剧团混到知名大制作,后来受不了白人对亚洲的刻板印象而放弃最终面。但鉴于在批评白人如何无知所以还是可以接受这种直给的叙事。
全片最好笑桥段在于女主首轮面试唱了原创歌,评委大舒一口气:终于不是Starmania了。笑死,贵法剧也只有星幻和大悲拿得出手。
看过 但愿人长久 🌕🌕🌕🌕🌕
Cinemasia 2025。湖南籍香港移民家庭故事,湖南话普通话和粤语英语自如切换,后续还有日语对白,大女儿的演员(兼导演和编剧)语言技能点满,我系人真的很难不被吸引。本场绝大多数亚洲脸,很高兴大家应该都能看懂语码转换的幽微差别。来荷兰后比较亲近的朋友里有三个都和湖南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于是听到湖南口音觉得亲切。
主题试图概括很多,屡次吸毒入狱父亲,家暴,香港蜗居和移民的无尊严和贫穷。亚洲内部移民有着与种族无关但更切肤的地域歧视,姐姐接受自己做一个局外人,但妹妹则因为更能融入香港而作为一个更合格的二代,卡在两处土地中间。
Q&A毫不意外得知导演是中文系的没学过电影,但我总会喜欢上野路子直觉型选手。本想问她片子里麦当劳和早茶店分别是什么意思但没时间了,因为想起烤糊有一期讲麦当劳是融合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