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 吃鸟的女孩 🌕🌕🌕🌗🌑
via泡水吴泊。第三本去兰萨罗特的飞机上看完的,四个半小时漫长航线几乎耗尽所有没被iCloud自动上传的西语书。三者无一例外是拉美作者,哈哈西班牙你看看自己有多荒。
今天看了太多中短篇脑子七零八落的,读到后来很机械性地滑动翻页但不知道自己在看什么。寓言性故事虽然也抽象,但不是我爱的那款纯符号抽象。
喜欢矿工讲的那个小孩们掘井后消失的故事,想起《花衣魔笛手》。还有最后一个用嘴吐出小孩的生孩子故事。
书影音戏游
看过 赝品 🌕🌕🌕🌕🌑
喜欢,是那种戏弄所有人的小聪明纪录片。又迟到了没赶上开头,去了就直接开看上世纪仿制大师Elmyr de Hory分分钟画出一副副知名艺术家风格的作品,并得知画马蒂斯要手抖,因为马蒂斯很犹豫,但他本人画画时非常肯定。
片子不是纯讲他,甚至恶意剪辑(…)到我不确定有哪些是真的(Is a fake faker a true faker? ),但我的关注点完全在这位赝品画家,本人讲每次画的仿品无论带去给art dealer还是博物馆都从未被拒绝过,转手就是几万。于是全世界流窜作案,直到晚年来到Ibiza。
另外巧的是今晚看的两个片子都是匈牙利艺术家,而且都游走于纪录片和虚构之间。这部里提到布达佩斯还说是Budapesht不是Budapest,笑死,本语言洁癖狠狠同意了:地名或人名当然要按当地语言发音读。
看过 风流一代 🌕🌕🌕🌑🌑
很不幸是我的第一部贾樟柯。前半段尚且可以称作粗糙但真实,《潇洒走一回》还听掉了两滴泪,虽然哭从来都不影响我心狠手辣打三星。后半直接睡了十分钟,触及政治但又不够政治。
在学校影院看的,感觉是中国人最多的一集。全场零零散散坐了二三十个人,一半都亚洲脸。偶尔听到内部笑话能听见邻座噗地一声。
看过 钱信伊:亚洲笑星闹美国 🌕🌕🌕🌕🌑
第一次看钱信伊,讲亚裔妈笑话真的好准,比黄阿丽成人笑话创我更少。之前不知道他是新加坡人,这场好多华裔笑话,再次感到华人在亚洲也太主流了。
看过 Sindhu Vee Soho Theatre Live: Sandhog 🌕🌕🌕🌕🌑
Sindhu莫名笑起来有点像phoebe wallerbridge…只是这位一看也是小镇做题家型人,写的稿子都是完形填空式的。聪明人,但有点太聪明了现场观众没怎么听懂,场子虽小但冷。
讲婚姻有点太久了,不反感但也不好玩。还是地狱印裔笑话最合本老中心意,小孩喝牛奶不小心多放了一勺巧克力粉,妈is like:喝什么牛奶啊喝我的血吧。我笑疯了。
看过 黄阿丽:单身女士 🌕🌕🌕🌕🌑
之前感觉有点看够了恶俗黄段子,最佳还是baby cobra里的亚裔笑话,于是这部拖到现在才看。依然很传统美式异性恋约会文化,但所有口交笑话莫名不再觉得nasty,反而感觉有点收敛了。
在看 白莲花度假村 第二季
笑死S2E1怎么感觉自我抄袭了,延续了第一季的酒店人员手忙脚乱假笑欢迎仪式,还有不远处两个年轻mean girls judge所有人。
祖辈意裔美国人来故土小镇寻根之旅听起来好像A Real Pain,或者说A Real Pain是借鉴这个。
在看 白莲花度假村 第三季
又是熟悉的倒叙开头,贵酒店每次死这么多游客真的不会被调查吗。看见了熟悉的Belinda🥲心说不妙要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到她身上了,但又隐隐希望可以打破你们白莲花无人生还(figuratively)案例,第一季最心疼的人就是她。
读过 In the Dream House 🌕🌕🌕🌕🌑
via Book Dumb。via H。怎么拖了三年半才读,好喜欢。第四章是在Carmen de los Mártires (carmen的意思是豪华的摩尔安达卢西亚风格花园庭院)看的,巧的是作者名字也是Carmen且祖辈是古巴人,这趟在西班牙看的四本都是拉美和拉美裔北美作家。
主题似乎可以一言以蔽之美国女同家暴创伤幸存者自传,但过度简化是危险的,试图概括一个人的半生也是不真诚的。
宗教狂热的青少年时期爱上牧师听起来像什么Fleabag故事,但后来意识到对方恋童,什么刻板印象地狱笑话。成年后第一次和女人谈恋爱则进入dream house:这本自传中无限回环的意象,事实上每一章的标题也都是Dream House as XYZ。房子布局物理上也是一个回环,每个房间的门通向另一间,如同永无尽头的鬼屋,只是作者本人才是那个走不出去的鬼。文中无数次提及那些心理恐怖家暴故事,忽明忽暗煤气灯,镜子和金属反射,想起《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看时睡得很香但记得梦游般的无限回廊和恐怖片般乍现的镜室。
看过 我的天才女友 第四季 🌕🌕🌕🌕🌕
从去年九月起断续看了三次,今年从南意旅游回来后认出镜头里许多风俗和地标,又想重看了。
第四季横跨中老年,受限于篇幅难免节奏失调。但难得的是回归了母女主题(小女儿出生,妈妈死了),和恍惚超越代际的命运交叠:蒂娜小时候所有人都觉得她像莱农,但尼诺认出来她身上莉拉的影子。莱农自己的女儿们一个个远走美国读书,就像她自己小时候离开老城区那样。
直到此时,直到流水般的爱人离开自己,女儿们也像鸟儿一样飞走,埃莱娜搬离老城区去了都灵——这时她才真正有了打破自童年起莉拉对自己施下的魔咒的力气。这比摆脱尼诺的阴影更加艰难,因为即使尼诺也不过是争夺莉拉注意力的游戏。但莉拉是莉拉,时隔半个世纪寄来布娃娃,也会知道你会一秒认出,并且陷入那个难以平息的回忆漩涡。
看过 我还在这里 🌕🌕🌕🌕🌑
二月初集中看林奇的时候被迫看了七八遍I’m still here的预告片,乏了。(但林奇预告片剪得真好,一看就是lab自己做的,强烈建议我同担都来学习一下lab每次怎么剪专题放映预告片。)结果一夜之间得了奥斯卡突然超售,惯例迟到本人踩线取走了最后一张票,同学没取到但还是被我拉进来了,转了一圈一百多座位没有一个空的,于是她走了我坐台阶上看,哈哈也不是第一次了,至少现在允许,之前会被告知火警要求不能坐台阶上。
总之很院线电影风格的巴西独裁时期叙事,总感觉这种片不拍成人权主题独立电影感觉奇怪,但估计也只有拍成院线片才能得奖获得传播量。另外葡语真的哪里都听起来有点熟(因为像法语)但就是听不懂。发觉我对巴西一无所知除了看过Milo Rau那部Antigone in the Amazon是讲巴西土地改革。
不再玩 流浪 🌕🌕🌕🌗🌑
一直等不来低价于是云完了。瘟疫后末世设定,猫视角机器人世界,可爱是可爱但猫做主角没有太多合理的解释,流程设计也比较简单,没有发散的余地。
喜欢机器人回忆人类为“柔软的祖先”,听起来仿佛只是人类自然消亡,而机器人属于未来。总之不是机器人和人类进行激烈大战后取得了进化权。
看过 想象之光 🌕🌕🌕🌕🌑
又一次看见英语标题就误以为英语片,结果来了发现是Malayalam语荷字。但来都来了,还好口语用词比较简单,五分钟后适应了。
很诗意的视听,使混乱变得轻盈。甚至有点想起去年的Fremont,尽管那是美国阿富汗移民女工,而这个是被移民到德国的结婚对象留在原地的印度护士。相似的是,什么都没发生但也不无聊,依然是年轻女人的孤独生活。女主的相亲结婚对象上一次打来电话是一年多前,最近一次露出痕迹是寄来一口红色的德产高档电饭锅,但拨他给的号码已经是空号了。同医院工作的医生屡次示好,但女主碍于已婚身份从未明确接受他。她的室友则爱上了穆斯林男孩,趁对方家人参加婚礼偷跑去对方家约会,谁知半路取消,滞留人潮拥挤火车站,特意为这次约会买的穆斯林女性黑色面纱被她一把揭下,风里显得落寞。
看过 The brotherhood 🌕🌕🌕🌕🌕
荷兰艺术节2025。心血来潮临时加场,异常出色。
巴西女导演Bianchi自编自导自演,反父权和性暴力主题。有很多内容预警:裸体,性暴力,酒精滥用和自杀提及。之前也看过大量裸体和性和血(生育堕胎性侵恋童),但这部还是比之前看的欧陆导演戏都要疼,实时摄影转播她用按摩棒自慰的特写镜头,象征性侵的多人挥洒精液在女演员和床垫上,和德语导演那场恶心到让人说不出话的访谈(查了下竟然是影射米罗劳,天啊我喜欢的男导演有哪个没塌的),因为去除了polish和审美化,是真实的真诚的,是人体仿佛一滩肉摆在台上的恐慌。
四个小时繁重的文本和大量引用,但没觉得难懂炫技,想起最近看的In the Dream House,也是家庭暴力也充满学术引用,但很好读。最喜欢她引用“诗歌就该用戏剧表达”的部分,很哀恸的。
看过 In the Nguyen Kitchen 🌕🌕🌕🌕🌑
Cinemasia 2025。没仔细看简介就来了,没想到是歌舞片。可以想见的二代越南法国移民故事,永远在judge小孩任何选择的开餐馆的越南妈,以及勇敢追音乐剧梦的女儿。(笑死在你法果然想演音乐剧的都是歌手,没有一个演员。)总之开头就是提出和白男分手搬回妈的餐馆追求事业,然后听妈数落自己年纪这么大不结婚不好好找份工作天天面试音乐剧,还试图撮合老姐妹家的男同儿子和自己女儿,因为对方是医生。
后续剧情走向有点太浮于表面,讲女主如何优秀从名不见经传小剧团混到知名大制作,后来受不了白人对亚洲的刻板印象而放弃最终面。但鉴于在批评白人如何无知所以还是可以接受这种直给的叙事。
全片最好笑桥段在于女主首轮面试唱了原创歌,评委大舒一口气:终于不是Starmania了。笑死,贵法剧也只有星幻和大悲拿得出手。
看过 但愿人长久 🌕🌕🌕🌕🌕
Cinemasia 2025。湖南籍香港移民家庭故事,湖南话普通话和粤语英语自如切换,后续还有日语对白,大女儿的演员(兼导演和编剧)语言技能点满,我系人真的很难不被吸引。本场绝大多数亚洲脸,很高兴大家应该都能看懂语码转换的幽微差别。来荷兰后比较亲近的朋友里有三个都和湖南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于是听到湖南口音觉得亲切。
主题试图概括很多,屡次吸毒入狱父亲,家暴,香港蜗居和移民的无尊严和贫穷。亚洲内部移民有着与种族无关但更切肤的地域歧视,姐姐接受自己做一个局外人,但妹妹则因为更能融入香港而作为一个更合格的二代,卡在两处土地中间。
Q&A毫不意外得知导演是中文系的没学过电影,但我总会喜欢上野路子直觉型选手。本想问她片子里麦当劳和早茶店分别是什么意思但没时间了,因为想起烤糊有一期讲麦当劳是融合餐厅。
看过 女孩终究是女孩 🌕🌕🌕🌕🌑
Cinemasia 2025。喜欢,本周看的两部印度片都不错。看似是我最不喜欢的幼稚中学生校园恋爱,管教严格的寄宿学校仿佛马修伯恩版罗朱,规则成为滋生叛逆的土壤。实则重点是蕴含竞争关系的复杂母女互动,一边是妈妈完全牺牲自己供养女儿,另一边女儿瞧不起她反而仰慕自己父亲,好像Lenù和她妈妈。同时由于女儿暧昧对象的加入打破了母女平衡,早恋也打破了女儿作为优等生和完美年级长的光环,妈妈在每个阶段的表现倒更复杂细微,既嫉妒女儿看不得她得到一切,也绝不会纵容学校因为区区校规毁掉她的名声。
看过 旅行者的需求 🌕🌕🌕🌑🌑
Cinemasia 2025。预感难看果然难看,上一次让我这么说的是Anora。来之前和友提起,友说自从洪常秀把金敏喜拐走之后就不想看他的片了。很好笑是开场前电影节programmer大实话导引:洪常秀现在一年拍两部片,当然质量也就那样,你们看了就知道了。观众哄笑。
前两段几乎平行的重复台词让人想起Constellations:一样的话和不同人说或许会不同,但看多了终究厌烦,尤其是两个人都在扮演一些英语不好没有自信的韩国女的。甚至听得出来那个中年女演员英语很好,只是在装不熟。
唯一值得看的是最后一段人物关系里男孩的妈妈发疯:是不是你觉得身边没有妈妈才想找她这个代替?但你不知道她的过去不知道她在法国做什么,人是可能撒谎的。看完想吃辣豆腐汤,今天连看四场,于是趁中场去附近jumbo买了豆腐。
看过 วิมานหนาม 🌕🌕🌕🌕🌑
CinemAsia 2025。男同版《从今以后》加《姥姥的外孙》,只是《从今以后》淡而无味,《荆棘天堂》有些过分抓马显得俗气。
八百轮榴莲果园继承权大战后终于两败俱伤,发现活到最后的两个人也最痛苦,从小命苦的同妻相继失去了丈夫和弟弟,也就是与她争抢果园继承权的Thongkum的两任男友。
虽然狗血但也有一些脆弱流露瞬间。想说你们男同再怎样都没被赶出家门,女人到底还是有慈悲,然而同妻则真的孤苦无依,在这个家孤立无援;但同时看到她逼迫婆婆去死自己继承果园后立刻改嫁给有权有势但自己完全不喜欢的男人,又会觉得反胃,甚至不止是对异性恋婚姻,而是对一个人如此轻易交出自由的失望,恨铁不成钢仿佛对《乔万尼的房间》里的Hella。
看过 圆满结局 🌕🌕🌕🌕🌑
CinemAsia 2025。我的最后一部,其实是今年开幕片。
日本近未来设定,很浅显的social credit system比喻,只是发生在学校。那么它就不是近未来而是现在,至少在国内我们早已见过这样无死角的监控和学校管理系统。而真正的social credit system,说了好几次了但,我十分怀疑有没有必要实施:多的是更简单的方法控制和管理人们,居家看守无需理由。
其实挺好看但不可控制地睡了最少15分钟,醒来看见学生们不满于学校监控系统,拿着提案去校长室抗议。月亮还是蛮圆的。
印象深刻的一句是校长提到“Japanese manners”,和昨天看的《女孩终究是女孩》里学生宣誓词那句“age-old Indian culture”如出一辙。单一民族叙事终究还是缓缓侵蚀每块土地。
看过 Sabbath Queen 🌕🌕🌕🌑🌑
idfa 2024。@de balie。迟到了10分钟因为出门时风速33且下雨,25分钟路最后骑了40分钟,没赶上开头。讲的是以色列男同性恋Amichai Lau-Lavie,家里38代单传(?)犹太教拉比。他哥很传统但他对宗教的解释稍微自由点,小时候受不了成长环境,逃去纽约了,后来成立了一个非强制性犹太教团体Lab/Shul(因为他说God这个词太off-putting了,但他想让每个人都来)。还拍了在加沙的抗议活动里他跟人吵架,因为他显然站的是以色列那边。最后他还给一对女同捐了精,有了小孩。我目前依然觉得捐精的人要求抚养权是不太道德的,但当事人女同似乎没什么不满所以who am i to ask。
看过 乒乓 🌕🌕🌕🌕🌑
kaboom 2025。之前就想说binge迷你剧和看长电影没什么区别,结果这次趁着电影节真的全场一起binge十集动漫。有点想起讲宝塚那部《歌剧少女》,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看日漫剧集,《乒乓》几乎可以和它一一对应,都是残酷竞争职业训练,都是学校群像,但重点都是人物刻画和人际关系。
其实今天只睡了三个小时但还是把自己拖来看了,被大太阳晒到一出门立刻不困了,全程只断断续续睡了几分钟。
看过 与安德烈晚餐 🌕🌕🌕🌕🌑
又是一款碎嘴纽约电影,但存在主义谈话很法,看了眼果然是法国导演。场景设置简单到可以无痛改成低成本话剧,全部依赖剧本的作品很危险,一不小心就让人挑出瑕疵,事实上很多部分解释得太透感觉还不如和朋友的周五谈话有趣。
前半段是纽约导演在第三世界旅游的奇闻逸事,后半段变成安于现状和奋力生活之争,我们体验派会说当然要拼尽全力体会新感受,但在零下的纽约冬天我也选择电热毯而不是冻着。
看过 我自己的爱达荷 🌕🌕🌕🌕🌑
友昨天说11点见面不会太早吗我说我最近作息很阳间。今天见了问我困吗我说没事等从Arnhem博物馆回来我去影院睡,结果来了真的睡得很香,笑死我还是太了解自己了。
但开头睡了20分钟后面就很清醒。My Own Private Idaho比昨天那部Midnight Cowboy画面好看,定格照片性爱场景弥漫诗意。但即便有男同关系,总体来说还是充满家暴男和亡妻文学的那种老片,这点倒不如Midnight Cowboy体感清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