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 Identitti 🌕🌕🌕🌕🌕
via JS。想看两年半终于在从杜塞回家的火车上看完,很应景,因为背景设定就是杜塞的大学。
情节很有料,开幕丑闻:冒充印度人的后殖民主义课程德国女教授被曝其实是白人,面临取消。还有她的领养印裔哥哥突然跳出来揭露她,后来杀到家里进行谁其实才是那个白人的精彩辩论。
当然主要是太好嗑了,她和自己phd女学生有着非常越界的关系,既像母女又像超越正牌女友的伴侣。印度神话迦梨女神(很sensual很sexy)时常出现指引女主思考和行动,古希腊戏剧机械降神还只是在结尾呢,这本也太作弊了。
女主和她表姐之间张力也若隐若现,既是知己又是对手,小时候竞争男生现在竞争女教授的关注,甚至两人都能看见迦梨女神。
只看开头略有点Yellowface味(褒义),但比起匡灵秀那款亚裔即色情的廉价fetish更直接更色欲。
书影音戏游
看过 武器 🌕🌕🌕🌑🌑
好无聊一个恐怖片我还不如去sorry baby,起码能看会儿猫。所有线索和设定都很随机,剧情比我写pwp还缺乏行事逻辑和人物动机,只想让结局发生,意思是一个杀人一个上床。而且唯一死的为什么是那对没招惹任何人的男同啊,什么《红色天空》。
灵异恐怖的部分逐渐被动作戏覆盖,动作戏又逐渐被喜剧感替代,只有开头第一个女老师pov是认真写了的,梦回一丝《危笑》。结尾小孩被父母破门追杀看得出致敬了《闪灵》,但也就一秒的节奏感。
看完出门前面一个中年男的扭头帮我撑门,我用胳膊肘接过来递给下一个人,结果他突然大叫特意吓我一下,无他妈语。我立刻挂脸,他女伴还在前面看着我笑。我看了他一眼快速走了。
结果回火车站路上又被人骚扰,哈哈。虽然不该受害者有罪论但感觉剪完这个短发真的压不住场子,感觉被轻视和骚扰的几率翻倍。
看过 安德里亚离婚记 🌕🌕🌕🌑🌑
好看的德国电影很好看,难看的德国电影很德国。想离婚的人直接撞死了自己老公,还蛮幽默,但无论是无聊德国小镇政治人文环境还是肇事逃逸的心态刻画都平平。看短评有人写看的人都是在国际航班上看的吧我笑死。
看过 性梦爱三部曲:梦 🌕🌕🌕🌕🌑
via JS, Z, Sherry。设定过于刻板印象以至于被友按头看,但其实和预期的暗恋叙事不同。
前半段陷入热烈迷恋的眩晕太熟悉,暗恋心情总是相通的,尤其是爱上一款艺术家女老师。由于记忆不可靠性而在刚刚结束时就妄图将一切固定为写作的思路也好熟悉,出版过程中折射出三代母女关系的微妙问题:姥姥开明通达创作者气质浓郁,因为年轻时参加女权运动而暗暗瞧不起女儿辈不够女权,嫌弃她俗气爱钱,并和显露写作才华的孙女更亲近,视作自身反射。母亲和姥姥暗自较劲,攻击她写作太疏离不算真正活过,但在文学上也确实搞不懂自己女儿,讲出酷儿觉醒那一瞬间就知道这是营销标签,仿佛看到国内无数女权生意人。
结尾滑入最心碎的版本,我们be人会说双死是he啊,但矢口否认共同经历的前女友和爹味心理咨询师有什么区别,都只让人感到渺小。
看过 共同的语言 🌕🌕🌕🌕🌕
via lab111,可惜上映时已经不得不回国。
美丽波斯语片,但加拿大。错位的异域的移民感,又似乎很贴合。
虽然本人眼里向来揉不得一丝城市自豪感会默默取消吹捧家乡的人,但你们温尼伯导演们实在太会拍小城孤独感了。上次被惊艳到还是《我的温尼伯》,梦呓般的漫长冬令时,半身冻结在河面之下的泅渡马群壮丽奇观。
这次又是寂静大雪中的曼尼托巴省,一样仿如阿巴斯的精妙构图,一样的孩童视角和维护内心秩序的努力。但这个世界线完全不讲道理,各处笑点比温尼伯的大雪还dry:大巴上老太太乘客抗议身边坐着的是只火鸡;历史遗址里没有指针的时钟和干涸的喷泉,游客只许经停30秒。
一切都略微荒谬幽默,但三条线又因为荒谬陌生人际关系连接得恰到好处。冰层里融出来的钞票又被倒回冰层,仿佛《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作业本里夹着那朵雏菊。
想玩 Epigraph
via小木子。玩过十分钟梦回亚非拉课,时隔近一年至今毫无头绪,主要是也没学过象形文字语言学(这能算借口吗)。如果说巴别塔圣歌是拥有很好玩家引导和纠错机制的那类解谜游戏,那么这款就是真正地全场唯一成就解锁就是翻译出全部碑文的那一刻,此前全靠一个猜。
看过 バイバイ・ラブ 🌕🌕🌕🌕🌕
好怪好可爱,不是很日但是很法国新浪潮味,既像性转版《末路狂花》又像酷儿版《新桥恋人》。threesome sex scene的三条电路连接柔软口腔太情欲太新奇,电路板乱糟糟挂在后背,未来美丽装置。
来之前对电影期待不高,纯为了那个亚洲酷儿映后谈订的,结果主持人把控节奏非常不行,也毫不关心嘉宾讲的内容,什么都没问出来;还是嘉宾自己cue的讲话机会(尤其是那个女生感觉两次被忽略),只是比较学术,下面听的观众也不多。
最后非常幽默是,一个跨性别片但全场最少看见二十个说汉语的女同…笑死你们阿姆还有这么多人呢。
看过 都市寓言 🌕🌕🌕🌕🌑
又在玩弄温柔红色,又在回到残酷古典时代。21世纪巴黎是柏拉图洞穴寓言,小孩在la defense街区撕掉墙纸露出原始本质,芭蕾舞女演员那一幕真排成剧会比电影好看。滚动字幕前一秒认出visages, villages的元素,可爱。
看过 马特和玛拉 🌕🌕🌕🌕🌑
偷情故事文艺逼版,不过是不是选错角色了,感觉情人更适合做老公老公更适合做情人。女主的大学讲师身份让人想起Simple comme Sylvain:跟词汇量不匹配的人真的不来电,肉体再吸引也没用。
Mara在聚会上被搞乐队的丈夫的朋友们围攻问她为什么不喜欢音乐,说I don’t have an intellectual response for music,笑死,我学。
看过 金的音像店 🌕🌕🌕🌕🌑
回国航班第三部,边困得头掉吃早餐边打开迷影纪录片开始三二一哭。Luna说困的时候自己就不会overthinking很适合社交,我也是困的时候情感很滞后,哭都哭了才意识到。其实叙述台词也没有写得多好,甚至援引太多太不丝滑,但只要能看到那么多熟悉的镜头,即使生硬也让人感动。
很美式大都会的上世纪文化精神,年轻韩国移民边开洗衣店边租赁盗版碟,最后后者越做越大形成规模。攒到五万多张影碟库存却突然放弃,捐给了西西里岛上一个政府机构,被官僚主义意大利政府扣了十年都没有对外开放。去西西里采访那段真的好典欧洲小镇,又保守又傲慢又民族自豪。
在读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回国唯一好处大概是可以开读五年前买的纸质书。赫拉巴尔和赫塔米勒一样,是为数不多知道自己读了一定会狂爱但偏偏拖延不去读的作者,一看就是受过大苦经历过极端孤独的幸存者。还是要说《过于喧嚣的孤独》是我的2017年最佳,至今也在最爱列表前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