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 乒乓 🌕🌕🌕🌕🌑
kaboom 2025。之前就想说binge迷你剧和看长电影没什么区别,结果这次趁着电影节真的全场一起binge十集动漫。有点想起讲宝塚那部《歌剧少女》,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看日漫剧集,《乒乓》几乎可以和它一一对应,都是残酷竞争职业训练,都是学校群像,但重点都是人物刻画和人际关系。
其实今天只睡了三个小时但还是把自己拖来看了,被大太阳晒到一出门立刻不困了,全程只断断续续睡了几分钟。
书影音戏游
看过 冥界
https://neodb.social/performance/1HAbZpOAXLtewhcZlBGTvu
@Carré。第一次看Hadestown,上半场唱得又难听剧情又无聊,最近两天心乱乱的跑神八百次,可我平时无聊时只会睡着根本不会跑神的。但打光格外美,冥府洞开的一瞬仿佛启示降临。
下半场意外地好听起来了,命运三女神不错,男女主独唱各自有一些我受不了的缺点。虽然早知结局,但还是会在疑虑丛生回头的一瞬间掉眼泪。不要回头,回头会变盐柱,回头永无退路。
#书影音戏游
看过 爱情万岁 🌕🌕🌕🌕🌑
如此当代如此都市,流浪是一种心态,没人真的洒脱,只是无聊只是孤寂。其实从《重庆森林》开始就喜欢空房子的故事,后来看《驾驶我的车》和《燃烧》更爱了,七目鳗女孩的情欲投射充满空荡荡的房间,每天只有对面反射的二手夕阳能照进来几分钟的房间,永远不应声永远找不到的猫。
《爱情万岁》里更复杂一点,三个人轮流占用这个空间,直到不得不重叠。其实还是更喜欢偷偷摸摸小心翼翼交错开的阶段,无限张力。
今天第一次看蔡明亮,也没有多容易睡着嘛,上次听他的名字还是烤糊《不如睡觉》那期,我最爱的一期。
看过 马赛寻踪 🌕🌕🌕🌑🌑
好一款乱七八糟欧洲青春片,但破败成年版,意思是人也死了搞的乐队也已经解散了。开头睡了会结果友问我要哈瑞宝我又醒来,就这样看着镜头里马赛永远明媚的海。爹试图把自己搞od复刻女儿去世前场景,这点想起Spoorloos,只是悲剧并不重演。
其实已经不在乎片子结构散乱,在Lab-1仿如Pathé的红色地毯金色台灯厅里坐着,有整整三分钟都在想再过两天就没法享受随时走进影院的可及性。看着银幕上人发疯只觉得越疯越好,回国就看不到了,就让我品尝最后一次。
看过 颐和园 🌕🌕🌕🌕🌑
无可救药浪漫天性,激情伴生痛苦,一切仿佛命中命中但其实人生没那么多巧合。越看越觉得谈恋爱是体力活,原来三十年前的大学生就是要死要活在宿舍楼狂奔大哭扇耳光,就是要在学运枪响后的雨夜疯狂找失散的朋友。
李缇的脸莫名有点像前好友,以至于她去柏林我甚至在暗暗庆幸,但最终还是逃不过心死。
散场后S问我没想到《氧气》在哪一段响起吧,确实是出乎意料的一片兴致勃勃要革命的年轻面孔间突然降下的悲剧判词。还是会想起《恋爱的犀牛》,做作的折腾的自我放逐的倔强小兽,很柔软的,但只有通过做爱才能让别人理解她的柔软。
看过 Una isla para Miguel
今天三个短片一部长片里睡得最香的一集。hdp家第一排离屏幕很近,水平视线刚好能看见字幕,于是困到懒得抬头看画面了,一直盯着字幕切换穿插古巴两个小岛的名字直到睡着。
看过 茶歇时间 🌕🌕🌕🌕🌑
今天看的片都在南美,Agnès Varda Meets Sara Gomez的三部是古巴政治历史纪录短片;这部则是智利老太太们高中毕业60多年后每个月还聚在一起吃下午茶聊天的纪录片。
会想起My Favorite Cake的开头:智利老太太们和伊朗老太太们别无二致,都精心涂了指甲油和口红来赴宴,摆满会做饭国家特有那种眼花缭乱水果蛋糕和高级茶,席间谈论丈夫出轨做寡妇和朋友去世,雇来的家政年轻女工非要表演乐器但每次都走调。很feel-good movie,那种相识六十多年彼此陪伴和嘴损的女友关系。
看过 天使在美国 🌕🌕🌕🌕🌑
期待已久的2008版复排,没有五年前第一遍看的冲击力强,但有剧本托着不可能难看。英国人规规矩矩排了7个小时结果ITA删到了4.25,又要说了你们欧陆戏就是主打一个简洁抽象,但第一次看的人能不能跟上这个跳跃的思路就另说。
依旧是八十年代里根政府和保守政治环境、男同群体的艾滋恐惧、千禧年来临之际的身份认同焦虑,美式杂烩种族歧视和宗教问题。台词仿佛没有五年前看NT版感觉得那么艰涩了,可能是因为现场版不能按暂停,所以会被flow推着走不能细想。
这版好多四人交错吵架戏,但其实有点听不清,喜欢前半场有一幕俩老演员吵架,情绪到位了。
另外舞美还是IvH十几年前常玩的那款现代简约风格多媒体投屏,感觉是纽约街景;音乐全是鲍勃迪伦。天使请了个之前没见过的黑人女演员,还以为ITA唯一非白人演员是Jesse呢。
看过 一次别离 🌕🌕🌕🌕🌑
今天第二部伊朗片,熟悉的晚八点伦理大戏味,是褒义。本就习惯做观察者的我本人看了太多可以冷静旁观的片,但伊朗戏太擅长把观众放在良心折磨和道德试炼的位置上煎熬,爱吃苦的观众有福了(不是)。
伊朗片里总有那个人际关系盘根错节的三代以上家庭,总有无穷无尽警察和法院戏带来冷酷压迫感,总有陌生人纠纷和因为熟人社会和高语境文化而变得荒腔走板的多重难题,甚至他们的家庭也会因此产生千丝万缕的纠葛。
这部甚至还算对观众仁慈,虽然结尾看似无解二选一,但女儿的选择似乎已经铺垫清楚。特殊的是没有像别的伊朗片聚焦女权和革命,而是留下一个保守信教的女性主角,而她的宗教也指引她每日行事和一次次做出选择。其实一度想起《真主保佑是个男孩》,同是在用肚子里的孩子来换取利益,但一个令人自动带入并同情女主,另一个则是双方胶着的困局。
读过 在阿尔巴尼亚长大 🌕🌕🌕🌗🌑
via徐慢懒。一小本拖着看了好久,也不难看但就一点灵气都没。一看后记原来作者在lse任教,难怪,越来越看不下去科班出身人写东西了,哪怕已经从理论哲学书改成了半自传。
倒是后半本渐入佳境,日记那章终于肯毫无润色记录但贵在真诚,动荡的红色历史转型期和迷茫的成年生活彼此催化,唯一能做的就是回看时一笔笔翔实写下。
在玩 Epigraph
via小木子。玩了十分钟梦回亚非拉课,这是什么marker叠marker,这是什么syntax,你们怎么都知道,我好像那什么傻子。
买了近一年至今毫无头绪,主要是也没学过象形文字语言学(这能算借口吗)。如果说巴别塔圣歌是拥有很好玩家引导和纠错机制的那类解谜游戏,那么这款就是真正地全场唯一成就解锁就是翻译出全部碑文的那一刻,此前全靠一个猜。
在看 欢愉的艺术 (快乐的艺术)
也太禁忌也太美丽,一百多年前西西里修道院。
看过 武器 🌕🌕🌕🌑🌑
好无聊一个恐怖片我还不如去sorry baby,起码能看会儿猫。所有线索和设定都很随机,剧情比我写pwp还缺乏行事逻辑和人物动机,只想让结局发生,意思是一个杀人一个上床。而且唯一死的为什么是那对没招惹任何人的男同啊,什么《红色天空》。
灵异恐怖的部分逐渐被动作戏覆盖,动作戏又逐渐被喜剧感替代,只有开头第一个女老师pov是认真写了的,梦回一丝《危笑》。结尾小孩被父母破门追杀看得出致敬了《闪灵》,但也就一秒的节奏感。
看完出门前面一个中年男的扭头帮我撑门,我用胳膊肘接过来递给下一个人,结果他突然大叫特意吓我一下,无他妈语。我立刻挂脸,他女伴还在前面看着我笑。我看了他一眼快速走了。
结果回火车站路上又被人骚扰,哈哈。虽然不该受害者有罪论但感觉剪完这个短发真的压不住场子,感觉被轻视和骚扰的几率翻倍。
看过 安德里亚离婚记 🌕🌕🌕🌑🌑
好看的德国电影很好看,难看的德国电影很德国。想离婚的人直接撞死了自己老公,还蛮幽默,但无论是无聊德国小镇政治人文环境还是肇事逃逸的心态刻画都平平。看短评有人写看的人都是在国际航班上看的吧我笑死。
看过 性梦爱三部曲:梦 🌕🌕🌕🌕🌑
via JS, Z, Sherry。设定过于刻板印象以至于被友按头看,但其实和预期的暗恋叙事不同。
前半段陷入热烈迷恋的眩晕太熟悉,暗恋心情总是相通的,尤其是爱上一款艺术家女老师。由于记忆不可靠性而在刚刚结束时就妄图将一切固定为写作的思路也好熟悉,出版过程中折射出三代母女关系的微妙问题:姥姥开明通达创作者气质浓郁,因为年轻时参加女权运动而暗暗瞧不起女儿辈不够女权,嫌弃她俗气爱钱,并和显露写作才华的孙女更亲近,视作自身反射。母亲和姥姥暗自较劲,攻击她写作太疏离不算真正活过,但在文学上也确实搞不懂自己女儿,讲出酷儿觉醒那一瞬间就知道这是营销标签,仿佛看到国内无数女权生意人。
结尾滑入最心碎的版本,我们be人会说双死是he啊,但矢口否认共同经历的前女友和爹味心理咨询师有什么区别,都只让人感到渺小。
看过 共同的语言 🌕🌕🌕🌕🌕
via lab111,可惜上映时已经不得不回国。
美丽波斯语片,但加拿大。错位的异域的移民感,又似乎很贴合。
虽然本人眼里向来揉不得一丝城市自豪感会默默取消吹捧家乡的人,但你们温尼伯导演们实在太会拍小城孤独感了。上次被惊艳到还是《我的温尼伯》,梦呓般的漫长冬令时,半身冻结在河面之下的泅渡马群壮丽奇观。
这次又是寂静大雪中的曼尼托巴省,一样仿如阿巴斯的精妙构图,一样的孩童视角和维护内心秩序的努力。但这个世界线完全不讲道理,各处笑点比温尼伯的大雪还dry:大巴上老太太乘客抗议身边坐着的是只火鸡;历史遗址里没有指针的时钟和干涸的喷泉,游客只许经停30秒。
一切都略微荒谬幽默,但三条线又因为荒谬陌生人际关系连接得恰到好处。冰层里融出来的钞票又被倒回冰层,仿佛《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作业本里夹着那朵雏菊。
看过 午夜牛郎 🌕🌕🌕🌕🌑
本想今晚《午夜牛郎》和《我自己的爱达荷》两部男妓故事连看,结果转场到lab111门口才意识到钱包丢了。自信没人偷我的破包,但不能排除自己走路太快抖掉了,于是立刻把能锁的卡都锁了。虽然刷电子版cineville取了票但无心继续看电影,竞走回uitkijk一问,果然他们捡到了。
幸好,不然难以想象重新办那些卡要多麻烦,小到今晚回家的周末免费火车卡(估计要和客服打半天电话解释才能要到一个免费的code),无关痛痒如博物馆卡(倒是可以转电子版但一年只有几次机会)和电影卡(今晚发现钱包丢了已经用电子版了),大到ID丢了但下周要去德国,虽然火车过境根本没人查但以防万一还要跑IND一趟约个新证件。
总之只看了一部。小镇牛仔去纽约闯荡,用做牛郎赚的钱买车票护送朋友去他想回的佛罗里达,但在半路朋友就闭上眼睛。
读过 血孩子 🌕🌕🌕🌕🌑
via徐慢懒。最喜欢同名短篇《血孩子》,去年似乎在毛象首页读过,男性怀孕是倒置性别剥削问题,虫族借腹产卵是殖民比喻。
奥克塔维娅E巴特勒真是典型infj菩萨妈妈,让人想起托妮莫里森,永远关心世界永远为不公奔走发声,血腥场面残酷诗意又erotic,两人还都是美国黑人女作家。
其实提起科幻更该想起勒古恩,很喜欢的是她俩共同点在于推演小说,有很浓烈的人味和思维游戏感,而无意堆叠物理名词写肤浅快感故事。看得出巴特勒很着迷于疾病恐惧及其延伸的医学细节:基因如何驱使我们的行为,偏执绝望富有才华的病人注定要死;乱伦诞下的孩子引发怎样层层叠叠的痛苦回避和纠缠爱意;全球流行病导致语言丧失这篇让人想起同样孤独的《平行宇宙爱情演绎法》。很喜欢《恩典》,外星语言的魅力对语言学人不可抵抗,再次想起烤糊说译者就是通敌者。
看过 一部未完成的电影 🌕🌕🌕🌕🌑
又是全场没几个人,rialto vu在你们沙漠zuidas永远冷清。看了一半坐我旁边那对荷兰情侣走了,估计嫌无聊,怀疑之后全场为数不多几个观众全是中国人。开场之前听到三个说普通话的女生巧遇的搭话,一个人介绍,这是我同学,这是我女朋友。
后半部分很熟悉的短视频风格,最近两年不止一次看见,上次是在the seed of the sacred fig里。会想起2024 idfa那个李老师的短片all I know about teacher Li,明明什么也没说但眼泪已经流下。
看过 卡比利亚之夜 🌕🌕🌕🌕🌑
小狗一样明亮的女主角Cabi,特意画的半截上扬黑色眉毛,那种稚气说不出缘由地让人想起汤唯。蓬勃地又哭又笑地活着是因为相信正义和公平,可相同的骗术会一次次发生在不信命的人身上,圣母玛利亚最后什么也没给她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