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 两生花 🌕🌕🌕🌕🌑
alter ego故事,同龄同名的两个年轻女音乐家,一个在波兰一个在法国。可惜波兰部分太短促,又迟到了,进门刚好看见法国女孩在波兰克拉科夫的公交车上拍下世界上另一个自己的照片,哀愁的红色。当时她们两个还无人知道自己的命运,无人知道波兰女孩即将猝死。
片子黄绿复古色调格外美丽,像《重庆森林》,以至于剧情深度撑不起来显得像糖水片。其实剧情也蛮像《天使爱美丽》(说“也”是因为我对《天使爱美丽》的观感就是翻版《重庆森林》),法国线几乎全程在讲爱上神秘陌生男子的女人。循着幽微迹象爱上一个几乎存在于自己想象中的人,爱情全由自己构建。并不陌生的叙事,有点厌倦了,不只是因为异性恋。
最喜欢的部分是偶戏,剧中剧嵌套,敏捷的操偶师的手。巧的是后面连着看了《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也有极其美丽精湛的偶戏桥段。
书影音戏游
看过 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 🌕🌕🌕🌕🌕
好糟糕的表演和根本无法收场的脑洞,但某些恶趣味和微妙口味太intp了不得不打五星。这部之前看的是《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两部里都有极其美丽精湛的木偶戏,都有对身份问题的探索(虽然《维罗尼卡》实在探索得浅尝辄止,优点主要在美丽演员和复古色调)。明明都是90年代电影,但一个像20年前的价值观,另一个则超前时代20年。
这部进行了一些很有趣的角色性别实验:因为魂穿男人于是觉醒跨男身份的已婚女人(她还养了会说话的鹦鹉和一个有创伤经历的猩猩),一个和男人上床但只是为了体验占据他脑子的那个女性思维的女人(想起你们杀死伊芙,戴耳机做爱当然是因为耳机里的声音才是真正想做爱的人啦)。当然还有郁郁不得志loser白直男,一以贯之想要名利想操所有女人,没什么好讲。结尾在了永生讨论上,感觉跑偏但瑕不掩瑜。
读过 地海传奇:地海巫师 🌕🌕🌕🌕🌑
从2016到现在我终于开始了地海。第一次听说厄休拉勒古恩的名字还是高中我妈在午饭点播的《一千零一夜》,梁文道说《冰与火之歌》里“国王之手”取自厄休拉勒古恩《黑暗的左手》。后来看了她一本生态女权主义的小说,甚至忘记了名字,但迟迟没开始最出名的两本。
昨晚在从阿姆到巴塞尔的夜班火车上开始了《地海》,长途火车真的很适合读YA小说,上次也是在奥斯陆到卑尔根的火车上看的《巴别塔》。作为铺设定的第一本已经节奏不算慢,全程读出很多奇幻小说通用意象比如风云顶和摄魂怪。只是还是想问为什么女作家都喜欢选小男孩做成长小说的主角,匡灵秀也是如此。
看过 处女泉 🌕🌕🌕🌗🌑
我来坐牢,坐牢结束。第一次看伯格曼,其实不难看,甚至不无聊,但处处宗教隐喻好累。并且和所有传统故事一样一定会有明暗正邪,未受污染的和不洁的人。但我几乎下意识地代入被人强奸怀孕的Ingeri,沉默臭脸不讨好的性格。女主这种明艳少女会狠狠创死本阴暗逼。但怎么讲要这样就没法看了,毕竟讲的是个和现代价值观截然相反的故事。某种意义上《撒勒姆的女巫》也是同样的价值观,但后者我接受良好完全共情甚至看完悲愤得睡不着。
读过 Sweet Days of Discipline 🌕🌕🌕🌕🌑
via徐慢懒。这个标题,哪里sweet了这不是纯discipline吗。上世纪中期瑞士寄宿女校故事,德语区浓郁宗教氛围,山区特有的自律肃穆味,一切依恋都压抑成克制。被远在巴西的母亲安排在寄宿学校度过极其孤独的8-17岁少年时代,直到分辨不出快乐和服从,爱欲和疏离。
抱着征服心态接触Frédérique但发现淡人终究混不熟,但阴暗逼本性难移又实在觉得乐观幸福的Micheline好无聊,白月光朱砂痣里毫不犹豫选择前者。看似什么都没发生但已经静静地疯过又死了,其实这个爱恨纠缠又在代《鹿》。但又要说了,安妮埃尔诺是只有发疯但没有萨博玛格达冷酷,这本是只有冰冷孤绝没有释放。…所以我什么时候再读萨博玛格达。
读过 Crying in H Mart 🌕🌕🌕🌕🌑
via徐慢懒。(…现在我进化到标记一年想读就真的读已经觉得算快的了。)
看标题像韩国菜谱回忆录,事实上作者本身韩美混血,在美国长大,不太会说韩语。她和韩国文化的tie主要在于toxic且紧密的母女关系。太真了以至于看得全程屡次想哭。
事实上整本回忆录都在讲妈妈患癌后全家微妙的生活状态改变,作者自己先崩溃了,然后努力从从小以来的叛逆角色走出来,开始扮演乖女儿。loser爹果然指望不上,甚至本书还提了一句他出轨了,只是作者从来没告诉妈;妈妈的姐妹们则非常可靠,从美国别处飞来悉心照料好几周。作者中途还结了个婚(也太老中:家里有病人所以要冲喜。不过老中也是上个世纪才干这事吧),一方面觉得在特定的语境下她做这样的事可能是事件中所有involved的人都理解的,但同时又觉得可怕地暴露出亚裔二代身上比纯亚裔新移民更保守的地方和对故土的虚幻想象。
#书影音戏游
听过 Love and War 🌕🌕🌕🌕🌕
对不起但,是我高中时期的Agnes Obel和Unloved代餐,而Unloved又是行走的Killing Eve。
在读 Yellowface 🌕🌕🌕🌕🌑
via Shirin不加糖。匡灵秀真的好会写畅销书,刚翻完巴别塔忍不住又开一本。
#书影音戏游
看过 我是船长 🌕🌕🌕🌑🌑
又是豆瓣低分但欧洲人喜欢,继《过往人生》后又一款欧洲自我感动片,讲两个塞内加尔青少年一起偷渡意大利,前半段还混合一些不知道该不该信的异域想象。虽然知道很欧洲视角但还是全程在哭。穿越撒哈拉沙漠时车上掉下没抓紧的人,但车没停。表哥因为藏钱没交被抓走,赛杜喊,你们把我也抓走吧我害怕孤独一人,我狂哭。后来赛杜自己被黑手党抓走,不交出家人电话(要800美元赎金)就要被折磨,一边看着杀鸡儆猴的同胞被在皮肤上浇油点火一边吓得直哭,但还是不敢交出家人电话。梦里狂喊妈妈直到醒来,那一刻痛苦和绝望,让人才意识到他才16岁。转机出现是靠爸爸辈同胞帮助,两人靠当建筑工把自己赎出去了。
最后一段从利比亚开船偷渡到西西里,总怕会像Years and Years搞什么临靠岸全船覆没。结果结局过分大团圆了,果然是,意大利片…
#书影音戏游
看过 龙虾 🌕🌕🌕🌕🌑
虽然Poor Things没有很爱,但The Lobster确实让我对Lanthimos燃起兴趣,有空还想看The Favorite。看得出这位好爱冷色调画面,配上远远超过需要音量的华丽背景乐,莫名我很吃这套。
The Lobster就是看个设定,无论是45天强制配偶制度的酒店,还是强制单身甚至不许有任何性缘关系的森林,两个极端体系都殊途同归,讽刺太过明显就不好笑。
好笑的是那句“我们都一个人跳舞,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听电子乐”,听取观众席爆笑一片,旁边荷兰人真的有被骂到。想起这辈子唯一一次参与跳舞还是2022莱顿电影节那次,一人一个耳机/三个频道选一的静音舞会,怎么讲,Lanthimos你想骂的东西荷兰人是真的会干(闭眼)。
#书影音戏游
看过 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
一款漂亮时髦大都市女明星,要是不迷信就好了,不过要是不迷信就失掉了整部片子担忧自己马上要死的前提。女仆说星期二不能戴新帽子那一瞬间莫名让我想起一个很久之前做过、再也没想起来梦,因为她神态很像梦里好友说我梦里女朋友的坏话的那种为你好的表情。虽然不怎么喜欢新浪潮,但这部好轻盈,拍沉重话题也拍得流光溢彩。何况谁不爱看漂亮衣服,非常喜欢掐腰的大摆A字裙和圆锥型胸衣,虽然本世纪女人肯定不穿这么折磨人的东西。
今天迟到了17分钟问uitkijk店员还能不能进,依然是那个卷毛poc姐姐,不紧不慢说20分钟以内都可以,然后照例问我要不要喝东西,本抠女照例说不用了。
看过 Alles Moet Weg 🌕🌕🌕🌕🌑
via Lemon。去年夏天荷兰艺术节戏,今年阿姆750周年又来了。
狭窄封闭玻璃装置独角戏,两排超市食品货架挡住70%视线,女主穿着白雪公主衣服戴猪脸面具,观众可以靠在玻璃旁窥伺也可以看监控屏幕实时转播。
全长就一个小时循环 6遍(会换演员),观众随时进出。第一反应15块按平时价格算高的(两三小时学生票17.5),但其实堪堪超过最低时薪。很幽默这部戏其实讲的也是钱和资本主义:长篇独白合理化自己的超市偷窃,为什么在Jumbo自助结账没有人给我的扫码劳动付工资;偷盗时如何表演无辜,一旦被抓如何装可怜;现行经济体制如何不合理,Albert Heijn也和我一样是受害者。理论不很新鲜但呈现很简练。
另外,上次听说Dries Verhoeven的名字还是在《道听途说》,好几年没正式更新了🥲
看过 达格雷街风情 🌕🌕🌕🌕🌗
充满爱意的镜头,瓦尔达带逛巴黎14区Daguerre街。一场魔术表演贡献无数蒙太奇的切口,幽默恰到好处,又想起How to with John Wilson虽然没有后者那么损。
看完在地图速搜,原来Rue Daguerre旁边就是蒙帕纳斯公墓。
看过 圣鹿之死 🌕🌕🌕🌕🌕
从poor things开始看了四部Lanthimos,居然最后才看到最爱的《圣鹿之死》,差点因为名字太烂错过。还是熟悉的配方,装神弄鬼的弦乐(褒义),说话慢到几乎刻板以及语气神态几乎讽刺的主角。这部里更加明显的是平常状态下的恐怖氛围,惯用的虚张声势背景乐终于匹配了一次剧情。
也是从这部才意识到Lanthimos一直以来都是很古典的口味,怎么之前都没发现,甚至《宠儿》都18世纪初宫廷设定了但也没有《圣鹿之死》带给人的观感原始,因为后者即使披着现代外壳,依然是很古早的以牙还牙古希腊同态复仇故事。
平时向来讨厌看莎剧和古希腊戏(特指你们欧洲剧院爱复排的那些,要么原汁原味复刻无聊,要么改编成什么蹦大迪现场吵得脑仁疼),但电影里借用就不讨厌,大概是别的媒介能玩的花活太多,故事本身平庸也无暇嫌弃。
#书影音戏游
看过 我在伊朗长大 🌕🌕🌕🌕🌑
还是看了,虽然已经不止一个人预警我不好看。
又是那种从头到尾狂哭但不影响我打4/3.5星的片,温暖粗糙黑白炭笔和流行音乐描绘过度简化的战争,七八十年代躲去维也纳上高中,远离一切战争革命社会倒退一切hard feelings,在西方世界和伊朗本土间摇摆的格格不入感也轻松带过,还不如个人感情史着墨多。
但,或许就是来看奶奶金句的。每个乱世小孩都需要如此观念清晰行事果断的年长女人给自己指引。
看过 再见,朱莉娅 🌕🌕🌕🌕🌗
via溺水。好喜欢。莫娜你是一个有着太多秘密的女人🥲剧情全靠谎言驱动,莫娜也愈发擅长圆谎,且太有魅力了,以至于没人愿意拆穿。
主线讲莫娜被歉疚感支配赎罪的故事,因为她肇事逃逸导致一个南苏丹人追她,结果被她种族歧视的丈夫射杀。于是她背着丈夫偷偷买通警察找到对方遗孀,雇佣她做女仆,送她小孩读私立学校好几年。
但全片讲的又远不止于此,无数次展现苏丹的种族歧视(北部穆斯林阿拉伯人歧视南部的基督徒非裔),莫娜也是其中一员,只是她比丈夫更微妙更姿态优雅。电影还两次拍到性骚扰,莫娜的反应是摆出贵妇姿态威胁训斥对方,朱莉娅在公交上则狠狠敲了陌生人一下,两个镜头都是浅浅带过,但本就丰富的人物逻辑更立得住。
结尾南苏丹公投独立,朱莉娅离开,莫娜因为追寻乐队旧梦被丈夫赶走,去找朱莉娅那段莫名让我想起想起《锁麟囊》。
看过 小世界 🌕🌕🌕🌑🌑
微距镜头拍苔藓,想起一个古早词汇叫作小清新。想看是因为被简介里的布鲁塞尔和华裔主角吸引,但看完只带走了一个布鲁塞尔fun fact:第一辆欧洲火车是在这里出发的。
华裔女主法语显然说得比汉语好,以至于长篇独白对汉语讲得好的人来说显得尴尬。开头的失语让人想起Constellations(《平行宇宙爱情演绎法》)。另一个主角是罗马尼亚移民,在本片唯一作用就是临回国前把在布鲁塞尔的冰箱腾空aka一锅接一锅地做汤送人,感觉送汤倒比森林苔藓有实感不做作一些。
读过 地海彼岸 🌕🌕🌕🌕🌑
在苏黎世回阿姆的火车上开始读,一觉醒来德铁不负众望地延误了两个小时。第三本果然引入了新角色,格得再次成为穿针引线的人物连起每一本不同区域的世界。只是没想到格得竟然转瞬成为了大法师,好像看到弗罗多几年内成为甘道夫一样奇怪。在从Zwolle回家的火车上看完,感觉这本零零散散只讲了一个垂暮法师力挽狂澜的故事,但总以为像夏尔陷落一样是漫长跋涉的开端,没想到这么快结束了,而跟随大法师的年轻人也在结尾莫名其妙成了王登了基(这就是我最不喜欢西幻的部分:唯血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