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 我在伊朗长大 🌕🌕🌕🌕🌑
还是看了,虽然已经不止一个人预警我不好看。
又是那种从头到尾狂哭但不影响我打4/3.5星的片,温暖粗糙黑白炭笔和流行音乐描绘过度简化的战争,七八十年代躲去维也纳上高中,远离一切战争革命社会倒退一切hard feelings,在西方世界和伊朗本土间摇摆的格格不入感也轻松带过,还不如个人感情史着墨多。
但,或许就是来看奶奶金句的。每个乱世小孩都需要如此观念清晰行事果断的年长女人给自己指引。
书影音戏游
看过 龙虾 🌕🌕🌕🌕🌑
虽然Poor Things没有很爱,但The Lobster确实让我对Lanthimos燃起兴趣,有空还想看The Favorite。看得出这位好爱冷色调画面,配上远远超过需要音量的华丽背景乐,莫名我很吃这套。
The Lobster就是看个设定,无论是45天强制配偶制度的酒店,还是强制单身甚至不许有任何性缘关系的森林,两个极端体系都殊途同归,讽刺太过明显就不好笑。
好笑的是那句“我们都一个人跳舞,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听电子乐”,听取观众席爆笑一片,旁边荷兰人真的有被骂到。想起这辈子唯一一次参与跳舞还是2022莱顿电影节那次,一人一个耳机/三个频道选一的静音舞会,怎么讲,Lanthimos你想骂的东西荷兰人是真的会干(闭眼)。
#书影音戏游
看过 Alles Moet Weg 🌕🌕🌕🌕🌑
via Lemon。去年夏天荷兰艺术节戏,今年阿姆750周年又来了。
狭窄封闭玻璃装置独角戏,两排超市食品货架挡住70%视线,女主穿着白雪公主衣服戴猪脸面具,观众可以靠在玻璃旁窥伺也可以看监控屏幕实时转播。
全长就一个小时循环 6遍(会换演员),观众随时进出。第一反应15块按平时价格算高的(两三小时学生票17.5),但其实堪堪超过最低时薪。很幽默这部戏其实讲的也是钱和资本主义:长篇独白合理化自己的超市偷窃,为什么在Jumbo自助结账没有人给我的扫码劳动付工资;偷盗时如何表演无辜,一旦被抓如何装可怜;现行经济体制如何不合理,Albert Heijn也和我一样是受害者。理论不很新鲜但呈现很简练。
另外,上次听说Dries Verhoeven的名字还是在《道听途说》,好几年没正式更新了🥲
看过 达格雷街风情 🌕🌕🌕🌕🌗
充满爱意的镜头,瓦尔达带逛巴黎14区Daguerre街。一场魔术表演贡献无数蒙太奇的切口,幽默恰到好处,又想起How to with John Wilson虽然没有后者那么损。
看完在地图速搜,原来Rue Daguerre旁边就是蒙帕纳斯公墓。
看过 猫猫的奇幻漂流 🌕🌕🌕🌕🌑
猫巨可爱,事实上全部动物都惟妙惟肖,动作捕捉细致还原大概也是本片最突出优点。喜欢突然涨起的汪洋之上冒出冰山一角的巨大雕塑,绿松石般水面旁金色的建筑遗迹让消失的人类彻底变成史前生物,因而附上一层没有罪恶的美感;也喜欢波涛汹涌的黑色的海面和高耸礁石柱,还有小猫狂奔到山顶眼睁睁看见被磁暴一般的彩色离子流卷入彼岸消失不见的神秘朋友白色巨鸟。如此喜爱狂暴的美,既恐怖又激烈。
看过 纽约提喻法 🌕🌕🌕🌕🌕
via没有尽头。短短两小时,但太琐碎以致体感三个半小时,太困了睡着三次。虽坐牢但好喜欢。太强烈的生存危机和本质焦虑,仿佛Beau is afraid,一款脆弱白男巨婴,我以为自己so done但实际上这种类型再来几部我还是看得津津有味。
剧中那部十几年都没排出来的不可能完成的自我反思戏,演自己、看别人演自己的嵌套,一切对生活的观察都让人眩晕将人吞没。来之前担忧会很伍迪艾伦(至少看评论是这样),但还好不是。也是有意思的自我厌弃嘴毒美国男的,但风格大相径庭,不必与性骚扰犯比较。
看过 再见,朱莉娅 🌕🌕🌕🌕🌗
via溺水。好喜欢。莫娜你是一个有着太多秘密的女人🥲剧情全靠谎言驱动,莫娜也愈发擅长圆谎,且太有魅力了,以至于没人愿意拆穿。
主线讲莫娜被歉疚感支配赎罪的故事,因为她肇事逃逸导致一个南苏丹人追她,结果被她种族歧视的丈夫射杀。于是她背着丈夫偷偷买通警察找到对方遗孀,雇佣她做女仆,送她小孩读私立学校好几年。
但全片讲的又远不止于此,无数次展现苏丹的种族歧视(北部穆斯林阿拉伯人歧视南部的基督徒非裔),莫娜也是其中一员,只是她比丈夫更微妙更姿态优雅。电影还两次拍到性骚扰,莫娜的反应是摆出贵妇姿态威胁训斥对方,朱莉娅在公交上则狠狠敲了陌生人一下,两个镜头都是浅浅带过,但本就丰富的人物逻辑更立得住。
结尾南苏丹公投独立,朱莉娅离开,莫娜因为追寻乐队旧梦被丈夫赶走,去找朱莉娅那段莫名让我想起想起《锁麟囊》。
看过 小世界 🌕🌕🌕🌑🌑
微距镜头拍苔藓,想起一个古早词汇叫作小清新。想看是因为被简介里的布鲁塞尔和华裔主角吸引,但看完只带走了一个布鲁塞尔fun fact:第一辆欧洲火车是在这里出发的。
华裔女主法语显然说得比汉语好,以至于长篇独白对汉语讲得好的人来说显得尴尬。开头的失语让人想起Constellations(《平行宇宙爱情演绎法》)。另一个主角是罗马尼亚移民,在本片唯一作用就是临回国前把在布鲁塞尔的冰箱腾空aka一锅接一锅地做汤送人,感觉送汤倒比森林苔藓有实感不做作一些。
看过 玛丽和马克思 🌕🌕🌕🌕🌕
昨天Alice今天Mary and Max,阴间小片连看的快乐。《蜗牛回忆录》都上映好久了我才看上这部,但确实是看过的Adam Elliot片里最好的,又在全程眼泪顺脖子狂流。
熟悉的配方墨尔本和纽约双城生活,靠写信连接的平行孤独和共享巧克力嗜好。你们西方小孩最大的痛确实是破碎家庭、物质成瘾和校园霸凌,但太会讲故事了一点不觉得矫情。和《蜗牛回忆录》相似的桥段很多(比如笔友比如蜗牛比如棕色比如社恐),其中之一就是女主中年必经丈夫离开自己,因为不愿或不忍心看着之前爱的那个人意志消沉自我毁弃。但人被离开是不会突然产生动力重拾自己的,只有突如其来的意外之喜能让人下决心改变。
但丈夫离开是跟男笔友去新西兰农场生活了,虽一秒带过但Adam Elliot片总会提一句性少数。
读过 客乡 🌕🌕🌕🌕🌑
via zmd。语言非常好,冬天的树林一样寒冷忧愁。以柏林郊外湖畔的一座度假小屋串起上世纪几十年间所有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印象最深是从东德逃往西德的建筑师,逐渐失去所有亲人仅剩自己面对黑暗的犹太小女孩,习惯在陌生人之中做一个陌生人的老太太。
看过 年轻的心 🌕🌕🌕🌕🌑
Close,但HE版,因为失去BE的魅力所以一切显得顺理成章到显得轻飘,尤其是结尾典白男大ego爹的发现儿子是男同那一瞬间错愕结果几秒内立刻冲下台来拥抱,编剧真的太偷懒了。倒是妈和哥还有姥爷写得不错,姥爷家那段奶牛农场和拖拉机真的太典型荷比农村场景了…梦回Mijn lieve gunsteling的舞美。同样典型的还有骑完自行车往路边一扔,因为没有脚撑🚬
虽然讨厌校园恋爱但这部好可爱,小孩子就是有一颗真诚困惑的心,在异性恋世界里浮浮沉沉寻找自己的洋流。喜欢两个人一起坐火车去布鲁塞尔看对方叔叔drag表演那段,不太懂法语但被对方家人善意对待,且受到价值观冲击,懵懂但充盈。还有偷偷闯入林中空屋探险,又在霸凌他们的大孩子眼皮底下跑掉,天啊心脏都要跳出来,和感兴趣的人做什么都像偷来一样快乐。
看过 阿诺拉 🌕🌕🌕🌑🌑
猜会难看,果然难看。拖了两个月还是来了,发现这太美国了我看不进去。无论是性爱场面还是骂人打架都不能激起我任何情绪波动,怎么能怎么无聊。本质上还是不爱看某种意义的puppy love,年轻人太lame了,作为年轻人的我自己无论如何也无法喜欢上年轻人。
看过 群星之间 🌕🌕🌕🌕🌑
CinemAsia 2024。竟然是2010的,还以为上世纪末。
雅加达市井生活纪录片,穷苦家庭左支右绌的日常。无所事事养斗鱼赌钱的男人,赌气把斗鱼炒鸡蛋了的妻子(换来了一场摔锅打碗掀桌子,但男人说我不会打你的,打老婆是罪),全家唯一信天主教的、喜欢液化气带来的现代感的老太太,考上大学但交不起几千刀学费的女儿。(此前从未意识到印尼除了基督教信众众多之外,还有那么多人是穆斯林。)
坐第一排看手持镜头晃得想吐,努力忍了两个小时,但也绝对值得。镜头捕捉拍摄对象追得格外近,最混乱一个片段是街道喷洒杀虫剂,男人第一反应是吩咐妻子拿碟片盖好一个个斗鱼鱼缸,妻子抱怨了下怎么不早说但还是麻利照做。杀虫剂喷雾车从桥上驶过,白色烟雾弥漫在臭水沟水面,竟然有几分相似雾气笼罩的峡湾。过了一会蟑螂虫子都被熏出来,老太太娴熟拍死几十只,和猫一样大的老鼠从猫身边经过,猫连看都不敢看一眼。
#书影音戏游
听过 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 🌕🌕🌕🌑🌑
炸号那会开始听,听了一年,后来实在受不了了。喜欢的是好友共事的氛围。
#书影音戏游
读过 中亚行纪 🌕🌕🌕🌕🌑
via J,居然有汉语版。乍一看像荷兰那个电视节目《沿着新丝绸之路》,事实上我只是对中亚毫不了解。比起普通游记来说,挪威学者(西方人)+女人的身份在中亚并不容易转圜,可以看出作者没有问到超出认知范围太多的采访问题,有点概念先行,当然合适的采访对象也很难找,毕竟在不民主的国家很难找到敢说真话的人。again在土库曼那章读到很多老中,J说听起来你简直乐意见到世界上有那么多独裁,我说不是,只是我之前太容易以为自己孤立无援,事实上世界上有太多相似处境的人和民族,只是我之前没意识到。上次找到的盟友还是赫塔米勒的罗马尼亚和《疼痛部》的前南。这本拖了一个月才看完已经忘得差不多,其他四国的章节里只记得哈萨克斯坦很大,咸海因为苏联时期环境问题而消失90%。吉尔吉斯斯坦虽然是中亚唯一民主,但有抢婚强奸女人习俗。
#书影音戏游
听过 I'M DOING IT AGAIN BABY! 🌕🌕🌕🌕🌑
7月底在去亚琛的火车上听见一群带着孩子的西语人突然对着小女孩用荷语说了一句meisje in rood,但当时那个小女孩没穿红裙子。一周后我在小红书刷到一个叫girl in red的挪威音乐人最近在巡演。
因为九月巡到阿姆,还刚好在我家门口那个场馆,且时间上刚好在我从波兰回来第二天,票也不贵,就真的挺想去看看,结果听了新专之后被underwhelmed到。首先感谢北欧人十年如一日只用英语写歌(…),但也因为没有语言障碍使歌词听起来更加易祛魅而不是更relatable。唯一抓耳到让我切到Spotify的居然是这张专唯一的翻唱,有点幽默了。自己创作的歌里喜欢Ugly Sides,几乎不可能不喜欢broken self-deprecating人。她最出名的那首不在这张里的姬恋直之歌确实写得蛮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