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 看不见的中东 🌕🌕🌕🌕🌕
非常诚实的旅行记录,是近些年读过的中文游记类作品最佳。可以看出作者在行文中的克制,即使写到动情处也很客观,谨慎地避免煽情或直白的个人观点宣讲,这一点在中文游记中尤其可贵。如果说多次前往中东地区旅行需要勇气,以这样的方式写作所需要的勇气更多,因为这意味着放弃迎合主流预期,要求读者也要交出更多的耐心去正视现实的中东,而不沉迷于崇拜旅行者的浪漫情绪或潇洒姿态。主流想象的中东显然更戏剧化,苦难和传奇都被放大了,然而深入日常生活,我们所能见到的反而是彼此的相似——无论是某些传统男性的自负,还是女性的不甘、无奈、坚韧,当然也有一个又一个跳出束缚的个体的个性绽放。仔细想想这些也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里熟悉的。那么旅行如果得到的并不是“新奇”,又是什么呢?我想应该就是一种对想象的校准吧。说中东是“看不见”的并不准确,我们对它其实是“看不清”,因为能接触到一些片段的影像、视频和新闻报道,最多还有一些学术类的书,而姚璐通过她的文字补上了生活的部分,旅行文学的不可替代性就在这里。#什么值得读
什么值得读
读过 看不见的中东
https://neodb.social/book/11IMVmf32RA1f7HBqsTuup
非常诚实的旅行记录,是近些年读过的中文游记类作品最佳。可以看出作者在行文中的克制,即使写到动情处也很客观,谨慎地避免煽情或直白的个人观点宣讲,这一点在中文游记中尤其可贵。如果说多次前往中东地区旅行需要勇气,以这样的方式写作所需要的勇气更多,因为这意味着放弃迎合主流预期,要求读者也要交出更多的耐心去正视现实的中东,而不沉迷于崇拜旅行者的浪漫情绪或潇洒姿态。主流想象的中东显然更戏剧化,苦难和传奇都被放大了,然而深入日常生活,我们所能见到的反而是彼此的相似——无论是某些传统男性的自负,还是女性的不甘、无奈、坚韧,当然也有一个又一个跳出束缚的个体的个性绽放。仔细想想这些也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里熟悉的。那么旅行如果得到的并不是“新奇”,又是什么呢?我想应该就是一种对想象的校准吧。说中东是“看不见”的并不准确,我们对它其实是“看不清”,因为能接触到一些片段的影像、视频和新闻报道,最多还有一些学术类的书,而姚璐通过她的文字补上了生活的部分,旅行文学的不可替代性就在这里。#什么值得读
读过 看不见的中东 🌕🌕🌕🌕🌕
非常诚实的旅行记录,是近些年读过的中文游记类作品最佳。可以看出作者在行文中的克制,即使写到动情处也很客观,谨慎地避免煽情或直白的个人观点宣讲,这一点在中文游记中尤其可贵。如果说多次前往中东地区旅行需要勇气,以这样的方式写作所需要的勇气更多,因为这意味着放弃迎合主流预期,要求读者也要交出更多的耐心去正视现实的中东,而不沉迷于崇拜旅行者的浪漫情绪或潇洒姿态。主流想象的中东显然更戏剧化,苦难和传奇都被放大了,然而深入日常生活,我们所能见到的反而是彼此的相似——无论是某些传统男性的自负,还是女性的不甘、无奈、坚韧,当然也有一个又一个跳出束缚的个体的个性绽放。仔细想想这些也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里熟悉的。那么旅行如果得到的并不是“新奇”,又是什么呢?我想应该就是一种对想象的校准吧。说中东是“看不见”的并不准确,我们对它其实是“看不清”,因为能接触到一些片段的影像、视频和新闻报道,最多还有一些学术类的书,而姚璐通过她的文字补上了生活的部分,旅行文学的不可替代性就在这里。#什么值得读
读过 芭芭雅嘎下了个蛋 🌕🌕🌕🌕🌕
非常欢乐的阅读体验,深刻又轻盈,简直读到停不下来。三部分不同风格的切换既独立又互相衬托,想不到可以用这样实验性的形式来呈现古老概念的日常意义。第二部分尤其有意思,看得我几次笑出声,个人遭遇的悲伤被举重若轻地拌进了癫狂欢脱的情节中,和库斯图里卡的《地下》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芭芭雅嘎们的故事其实更具有普遍性,因为更少政治的表演性。当然,也因此更少被看见,还好乌格雷西奇把这“并不重要的另一半人类”经验给补上了。#什么值得读
昨天看豆瓣友邻提到秦晖评论王小波的文章《流水前波唤后波》很精彩( https://www.douban.com/people/44747614/status/5814526026/ ),于是去翻出来读了一遍,的确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一篇对王小波的评论。简洁又精准,肯定和批评都足够深刻,放在当下也依然很有意义,强烈推荐感兴趣王小波的象友们在《共同的底线》 这本书中找一下这篇。
我把阅读过程中的几段摘抄用阅读器整理了一下,可以方便大家看看大概怎么讲的。(掌阅“笔记成书”的功能好评)
#什么值得读
读过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 🌕🌕🌕🌕🌕
理论扎实又不失少年锐气和率真,读来实在太动人,这是以诗人之心去写诗人,同时又不失于学者的现代训练。好遗憾没能在大学时代就读到,读完再回味李白的作品,感受都更丰富了,李长之居然能够在那么年轻时就拥有如此敏锐的洞察力,也担得起“天才”二字。如果没有后来黑暗时期的消磨,会绽放出怎样的光彩啊…… #什么值得读
出自多多的《拆词》 : https://neodb.social/book/1dotGj8aDpP7Sd0BQqGazB
我很久没读到这么好的中文诗歌了,今天越读越感动,要强烈推荐一下。
其实如果平日生活太忙碌,又或者感到自己的文学感受力和文字表达力在当下嘈杂环境中受损,去读读好的诗能缓解很多,至少我这么多年的经验是如此。
真诚的诗是最能触及直觉和生存真相的文字,而且解释不是必要的,就把它当成一场感受的历险,也非常值得。
(这首其实不是最好的,我只是为了安利,选了大多数人会比较容易理解的一首)
#什么值得读
读过 一弦琴 🌕🌕🌕🌕🌕
很久没有遇到这种让我恨不得一口气读完的好作品!用平实通俗的语言写出了史诗感,两位女性平静之下涌动着激烈情感的一生太动人。作者并不回避她们各自的局限,却又能让人因此更深地被她们吸引。虽然会叹息那些心气高傲是何必,也能因此更明白是什么支撑了她们终于从封闭的生活和大起大落里突围,在青春已逝的年纪焕发出远超少女时代的韧劲与热血。不了解一弦琴,但因为喜欢古琴,看的时候也忍不住会想如果换成古琴换到中国,又会是怎样的故事,一定更波澜壮阔但也有很多痛惜吧?总之,强烈推荐给每一位对古典文化感兴趣的读者。而且这也算是堪称真诚的女性叙事了,要知道真实的生活中也有更在意自我实现而非恋爱的女人,而且不少,即使她们在努力的过程中也有迷茫或不那么美好的心理,但对理想的真切热情还是能让人一次次在局限中找到超脱的纯净的瞬间。有过这样的瞬间,也就没有辜负生命了。#什么值得读
读过 一弦琴
https://neodb.social/book/1lHdmBGDUMsOGDYgVm9iZi
很久没有遇到这种让我恨不得一口气读完的好作品!用平实通俗的语言写出了史诗感,两位女性平静之下涌动着激烈情感的一生太动人。作者并不回避她们各自的局限,却又能让人因此更深地被她们吸引。虽然会叹息那些心气高傲是何必,也能因此更明白是什么支撑了她们终于从封闭的生活和大起大落里突围,在青春已逝的年纪焕发出远超少女时代的韧劲与热血。不了解一弦琴,但因为喜欢古琴,看的时候也忍不住会想如果换成古琴换到中国,又会是怎样的故事,一定更波澜壮阔但也有很多痛惜吧?总之,强烈推荐给每一位对古典文化感兴趣的读者。而且这也算是堪称真诚的女性叙事了,要知道真实的生活中也有更在意自我实现而非恋爱的女人,而且不少,即使她们在努力的过程中也有迷茫或不那么美好的心理,但对理想的真切热情还是能让人一次次在局限中找到超脱的纯净的瞬间。有过这样的瞬间,也就没有辜负生命了。#什么值得读
读过 亨丽埃塔与那场将人类学送上审判席的谋杀案 🌕🌕🌕🌕🌑
非常值得读,流畅清晰,做到了用事实说话,不煽情,但也足够还原一个真实的亨丽埃塔。越了解这是一个多么真诚又执着的年轻女性学者,越为她的遭遇心痛。遇害已经是极大的不幸,但更窒息的是后来由于推卸责任和回避争议,无论是学术圈还是媒体,都在有意选择渲染甚至捏造亨丽埃塔的莽撞,对受害者的污名简直是再次杀死了这样一个原本那么纯粹的人。而且读到最后,会发现原来凶手同样也遭受了不公对待,当时的整个调查、录口供到庭审的过程都是那么不规范,这也让让原本可以更快完成的调查追责,出现了那么多近乎闹剧的纷争,最终即使凶手没有被判处死刑,依然再次加重了少数族裔面对白人官僚系统时的受挫感。所以,与其说这本书是对人类学的拷问,不如说它是对作为官僚系统(包括高校)存在的所谓“文明秩序”的拷问。当然,更根本的还是在拷问整个传统父权制社会,它让那么多利益与其深深绑定的人(哪怕是女性学者)都变得如此冷酷,而我们今天又能比那时好多少呢?#什么值得读
读过 一个华侨家族的侧影 🌕🌕🌕🌕🌑
祖籍南安童年在鼓浪屿成长的华侨子弟,1961年的北大中文系毕业生,只这两点就决定了这本回忆录肯定值得读。非学术的家族史,写得很抒情,的确如书名所说只是“一个侧影”,但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读这类个人视角的家族故事了,虽然既非散文又不是小说,文学性不强,却有足够真挚的感情和具体真切的细节,能看到大历史背后的普通人是怎样活过、爱过、挣扎过。只要讲述是真诚的,无需技巧,自会有直击人心的力量。最后几篇讲青年时期的回忆与旧友,即使点到即止,也能体会六七十年代的动荡带给他们多深创伤,几次读到泪目。如果说还有什么遗憾,就是作者即使到了今天也无法完全敞开讲出自己亲历和耳闻的这部分苦难吧。(读完查了下,作者还健在,祝老先生健康长寿,把更多回忆讲述出来) #什么值得读
读过 一个华侨家族的侧影
https://neodb.social/book/1awXBQcJn4u77SCvdkbTlu
祖籍南安童年在鼓浪屿成长的华侨子弟,1961年的北大中文系毕业生,只这两点就决定了这本回忆录肯定值得读。非学术的家族史,写得很抒情,的确如书名所说只是“一个侧影”,但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读这类个人视角的家族故事了,虽然既非散文又不是小说,文学性不强,却有足够真挚的感情和具体真切的细节,能看到大历史背后的普通人是怎样活过、爱过、挣扎过。只要讲述是真诚的,无需技巧,自会有直击人心的力量。最后几篇讲青年时期的回忆与旧友,即使点到即止,也能体会六七十年代的动荡带给他们多深创伤,几次读到泪目。如果说还有什么遗憾,就是作者即使到了今天也无法完全敞开讲出自己亲历和耳闻的这部分苦难吧。(读完查了下,作者还健在,祝老先生健康长寿,把更多回忆讲述出来) #什么值得读
读过 照护
https://neodb.social/book/6i3B4GTqFgnTYzblax2WzJ
这本书是非常尊敬信任的一位朋友推荐给我的,四月份开始读,中间因为要处理工作交接的事,后来又去旅行,读了小半本就中断了。前面讲到琼的为人以及共同生活的美好回忆虽然也很动人,但远没有后半部分那么强烈地触动我,所以是这次再拿起来才一口气读完的。毕竟对于当代医疗体系缺乏照护意识和空间的批评都算是预料之内,但在这本书之前,我还从未看到什么人详细坦诚地描述一个美好的人是怎样一步步地走向了失智和谵妄,甚至痛苦的狂躁,而自己作为深爱她的人,又是如何处理这种痛苦、承受这样的消磨,最后又如何化解整个过程的创伤。凯博文和琼是极少数能够把学术理想与具体人生实践密切融合的人,尽管他们的个性决定了这一生相伴的过程中充满了张力,拿出某个阶段去看很容易让不知背景的人片面地认为一方亏欠于另一方,但其实展开去看,却是彼此都有付出、有成长,并深刻地彼此成就。这个过程中琼对中国文化的热爱给了他们很多精神层面的支撑,他们毫无疑问理解并实践了儒家精神中最“仁义”的部分,然而作为中国人我自己甚至都没有这样的勇气去用一生相信和践行它。凯博文无疑也是因为遇到了琼,才能够做到的,可惜世间这样的人何其罕见,即使心向往之,我也是不敢的,或许这就是读完这本书后最深的遗憾吧。但即使此生无法期望有这样的伴侣,还是可以尽力去“照护”身边的朋友和亲人,不要畏惧建立连结,尤其是不要畏惧求助和主动提供帮助,表面上英雄主义的独立其实是脆弱的,真正的勇敢者应该是像琼这样敢于付出爱,也要像凯博文这样敢于完成承诺和珍惜爱,在哪怕伴随着痛的爱中成长。#什么值得读
读过 照护 🌕🌕🌕🌕🌕
这本书是非常尊敬信任的一位朋友推荐给我的,四月份开始读,中间因为要处理工作交接的事,后来又去旅行,读了小半本就中断了。前面讲到琼的为人以及共同生活的美好回忆虽然也很动人,但远没有后半部分那么强烈地触动我,所以是这次再拿起来才一口气读完的。毕竟对于当代医疗体系缺乏照护意识和空间的批评都算是预料之内,但在这本书之前,我还从未看到什么人详细坦诚地描述一个美好的人是怎样一步步地走向了失智和谵妄,甚至痛苦的狂躁,而自己作为深爱她的人,又是如何处理这种痛苦、承受这样的消磨,最后又如何化解整个过程的创伤。凯博文和琼是极少数能够把学术理想与具体人生实践密切融合的人,尽管他们的个性决定了这一生相伴的过程中充满了张力,拿出某个阶段去看很容易让不知背景的人片面地认为一方亏欠于另一方,但其实展开去看,却是彼此都有付出、有成长,并深刻地彼此成就。这个过程中琼对中国文化的热爱给了他们很多精神层面的支撑,他们毫无疑问理解并实践了儒家精神中最“仁义”的部分,然而作为中国人我自己甚至都没有这样的勇气去用一生相信和践行它。凯博文无疑也是因为遇到了琼,才能够做到的,可惜世间这样的人何其罕见,即使心向往之,我也是不敢的,或许这就是读完这本书后最深的遗憾吧。但即使此生无法期望有这样的伴侣,还是可以尽力去“照护”身边的朋友和亲人,不要畏惧建立连结,尤其是不要畏惧求助和主动提供帮助,表面上英雄主义的独立其实是脆弱的,真正的勇敢者应该是像琼这样敢于付出爱,也要像凯博文这样敢于完成承诺和珍惜爱,在哪怕伴随着痛的爱中成长。#什么值得读
读过 国王鞠躬,国王杀人
https://neodb.social/book/4ymPndAbkmJXmopUPX8gBQ
读的过程中无法放下这个问题:以中文可能这样去思考和写作吗?有这样的中文写作者吗?我们有敢于表达的反叛者,甚至不缺热衷表达的,承受过相似锐痛的人也恐怕不少,但这种锐利至少我没见过。为什么没有,是因为被期待的叙事也已经成为套路进而成为了通行证和某种担保?要有与一切期待决裂的心,才能有这样决绝的语言。彻底的流亡者不祈求归宿。#什么值得读
读过 苏门答腊的郁达夫
https://neodb.social/book/41GfHqELvtjB3dDe5mMKkc
非常好读,看开头似乎只是对一些历史事实的一般梳理,但越往后越精彩,读到作者调查、分析和还原郁达夫在巴爷公务半隐姓埋名的生活,又解释他怎样在多方势力间周旋,都有些读侦探小说的意味了,但又因为郁达夫那并非圣徒的“名士”做派,额外多了几分颓废文艺,再加上对苏门答腊当年社会环境甚至自然环境的描写,简直像在看电影一样有趣。当然拨开这些,最感动的还是作者的执着,否则郁达夫的失踪恐怕永远不会有一个清晰的结论,更不会让我们看到历史是怎么落在一个个具体的人身上的。跟随作者的调查和呈现出来的材料,我们才看到了一个更复杂的、鲜活的郁达夫。真实的呈现,也是对他最好的告慰,虽然他不是什么完美的“烈士”,但他仍然值得被认真地理解和纪念 。#什么值得读
在读 大地中心的人 🌕🌕🌕🌕🌗
前90%我会毫不迟疑给满分,是近些年我读过的大陆长篇作品中的最佳。尤其是做到了既尊重彝族文化,又释放了足够的想象力,构建出了更自由更梦幻的那个作为“故事(story)”的“历史”。看作者如何讲述几位主角在虚实之间的穿行,是阅读这部作品最大的乐趣,奇幻又现实,严酷又浪漫,有种被催眠后在梦中游荡的沉醉。而且还写得还比较克制,没有刻意实验的炫技,只要记住书中出现的那些彝族标准词汇和概念,就没什么理解困难,作者不会通过奇怪的比喻或形容,去制造所谓的“陌生感”,仍然是很踏实地甚至传统地在讲述。但也有遗憾,最后两节收尾仓促,插入关祜生的一段介绍直接到让我困惑,叙述节奏都与前后文都不同,结果故事行至高潮时的气氛都被打乱了。也许是觉得必须兼顾一个现实的交待?然而这个现实人物没有足够真实感,原本该具备的复杂性也来不及在短短几段内展开。我甚至宁愿作者写得更长些,把他也作为另一个关键角色在前文中先写到,这样到后面与所有人的命运编织在一起才更顺畅。否则不如不解释,又或者作为后续故事的一个悬念点到为止?当然,这只是我忍不住的一点瞎想象。总之,还是非常值得力荐的,尤其是如果对边缘族群的文化有兴趣,又或者是感兴趣体系完整的奇幻世界观构建和演绎,都会在读进去后感受到坠入梦幻的魅力。#什么值得读
在读 大地中心的人
https://neodb.social/book/2JzNWbtcwMJsoP1MB1mEI1
前90%我会毫不迟疑给满分,是近些年我读过的大陆长篇作品中的最佳。尤其是做到了既尊重彝族文化,又释放了足够的想象力,构建出了更自由更梦幻的那个作为“故事(story)”的“历史”。看作者如何讲述几位主角在虚实之间的穿行,是阅读这部作品最大的乐趣,奇幻又现实,严酷又浪漫,有种被催眠后在梦中游荡的沉醉。而且还写得还比较克制,没有刻意实验的炫技,只要记住书中出现的那些彝族标准词汇和概念,就没什么理解困难,作者不会通过奇怪的比喻或形容,去制造所谓的“陌生感”,仍然是很踏实地甚至传统地在讲述。但也有遗憾,最后两节收尾仓促,插入关祜生的一段介绍直接到让我困惑,叙述节奏都与前后文都不同,结果故事行至高潮时的气氛都被打乱了。也许是觉得必须兼顾一个现实的交待?然而这个现实人物没有足够真实感,原本该具备的复杂性也来不及在短短几段内展开。我甚至宁愿作者写得更长些,把他也作为另一个关键角色在前文中先写到,这样到后面与所有人的命运编织在一起才更顺畅。否则不如不解释,又或者作为后续故事的一个悬念点到为止?当然,这只是我忍不住的一点瞎想象。总之,还是非常值得力荐的,尤其是如果对边缘族群的文化有兴趣,又或者是感兴趣体系完整的奇幻世界观构建和演绎,都会在读进去后感受到坠入梦幻的魅力。#什么值得读
读过 虚构的大义:一个关东军士兵的札记
https://neodb.social/book/31g0mJRGS9oAtG6NvWUMlb
读完算是明白了这书近些年为什么不会再出中文版,因为就算呈现的只是关东军的刚愎自用以及日本军国政府的虚伪,也足够让读者对照着看清战争鼓吹者们的丑陋是不分国家民族的,而具体到执行暴力的军人群体中,严苛的阶层划分和打压人性自由的管控手段,也都只会扭曲人,徒劳地消磨人,直到最后荒诞并冷酷地利用和抛弃人的生命。所以,一部反战的作品实质上是反所有“大义”的,它不可能成为另一个国家鼓吹的大义的“帮手”。但对于一个爱好和平尊重人权的人,这是一部伟大的敢说真话的作品,我甚至认为这是每一个希望保持清醒和人性的中国人在当下都应该去读一读的作品。#什么值得读
读过 虚构的大义:一个关东军士兵的札记 🌕🌕🌕🌕🌕
读完算是明白了这书近些年为什么不会再出中文版,因为就算呈现的只是关东军的刚愎自用以及日本军国政府的虚伪,也足够让读者对照着看清战争鼓吹者们的丑陋是不分国家民族的,而具体到执行暴力的军人群体中,严苛的阶层划分和打压人性自由的管控手段,也都只会扭曲人,徒劳地消磨人,直到最后荒诞并冷酷地利用和抛弃人的生命。所以,一部反战的作品实质上是反所有“大义”的,它不可能成为另一个国家鼓吹的大义的“帮手”。但对于一个爱好和平尊重人权的人,这是一部伟大的敢说真话的作品,我甚至认为这是每一个希望保持清醒和人性的中国人在当下都应该去读一读的作品。#什么值得读
读过 苏门答腊的郁达夫 🌕🌕🌕🌕🌗
非常好读,看开头似乎只是对一些历史事实的一般梳理,但越往后越精彩,读到作者调查、分析和还原郁达夫在巴爷公务半隐姓埋名的生活,又解释他怎样在多方势力间周旋,都有些读侦探小说的意味了,但又因为郁达夫那并非圣徒的“名士”做派,额外多了几分颓废文艺,再加上对苏门答腊当年社会环境甚至自然环境的描写,简直像在看电影一样有趣。当然拨开这些,最感动的还是作者的执着,否则郁达夫的失踪恐怕永远不会有一个清晰的结论,更不会让我们看到历史是怎么落在一个个具体的人身上的。跟随作者的调查和呈现出来的材料,我们才看到了一个更复杂的、鲜活的郁达夫。真实的呈现,也是对他最好的告慰,虽然他不是什么完美的“烈士”,但他仍然值得被认真地理解和纪念 。#什么值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