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 Intentional Invisibilization in Modern Asian History
开放获取。https://www.degruyter.com/document/doi/10.1515/9783111381831/pdf
秃象读观闻
讀過 困守与反攻 🌕🌕🌕🌕🌕
冷战秘辛,介绍了台北当局在1950-1970年代之间尝试外交突围的种种动作,以及美国在1949年另作打算的种种努力,结合作者后著《蒋经国的台湾时代》食用更佳。提及的历史事实可以归结为三个层面的矛盾:既要维持大中华主权框架(并因此而不能认同侵占国土与分裂势力)又要贯彻反共意识形态(并因此而被迫与侵略和分裂行动处于同一意识形态阵营);要争取美国的军事庇护以图困守,却也必须吞下不能发动反攻、践行意识形态的苦果;力图效法大国谋求国际布局,争取国际地位和自身安全,但又受到大国主导下国际秩序的钳制,火中取栗而一再功败垂成。看完觉得叶公超实惨,各种烂事都有他。
看过 不时用俄语小声说真心话的邻桌艾莉同学 🌕🌕🌑🌑🌑
感觉又看到了「人物因设定公式而存在」的新程度。情节走向是青春恋爱喜剧,观看体验提升主要来自作画上的阔绰。但因为艾莉的设定过于猎奇、政近的设定又过于刻奇,故事本身十分无聊。倒是周防有希这一款角色似乎比较少见,算是本片能留下的不多的印象。
看过 新暗杀指令 🌕🌕🌕🌕🌑
故事类似《杀手》,但没那么絮叨。从谍战改到当代特工以后稍微不协调,不过谍战故事的无力底色给全片加分不少。分镜很舒服,男主角表演风格感染力强。败笔是土耳其女人角色的结局比较跌份,还不如把下线的光头老特工弄死哩。
看过 秘密会议 🌕🌕🌕🌕🌗
大会主席团主席的报告展现出了理论修养,振奋人心;大会是团结的大会,奋进的大会,胜利的大会,绝不能容许搞团团伙伙、阴谋诡计那一套;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代领导核心,实现了新老两代领导集体之间的过渡,党心所归,民心所向。底色是政治惊悚片(尤其是DQ掉人望最高的候选人的情节,感觉过于典型),但因为贯穿了信仰的要素,让纯粹的阴谋气氛淡化了不少,剧情更有力量。
读过 大不敬的年代 🌕🌕🌕🌗🌑
比较客气的评论是「标题党」——被标题吸引进来的人恐怕要失望。立意是笑话故事文类在近代的兴起——既非喜剧,亦非幽默的情绪本身(尽管书中的确谈到幽默),更非着重讨论政治讽刺。优点是破题破得好,把「笑」落到报刊上的笑话段子上,新颖而又可操作。缺点也正因于此——全书其实主要在谈论文类,对于关心「何以可笑」的读者而言就不太够劲;其破题分类虽然纤细但委实不尽直观。另外以中文读者阅读习惯而言,作者对笑话文本和超文本罗列太多、分析太少,读来浮光掠影。但凡作者能更贴近历史场景一点就能更好看,如文中对《何典》的介绍。
看過 堀与宫村 -piece- 🌕🌕🌕🌑🌑
感觉几乎就是男高日常。
看過 絕命終結站 🌕🌕🌕🌕🌑
系列第一作,故事内核是东方式的宿命难逃,但具体情节全都是美式千禧中产子弟校园片套路。故事上比较精致之处是众人对Alex阴阳不一的态度。Alex太多自说自话交代设定的行为,稍嫌泄气。本片奠定了后来几部大多数死法的路数(阀门漏液、滑跤、可燃液体被火花点燃,飞起金属片、撞车、招牌坠落),也确定了整个系列基本控制在90分钟稍长、事故、发酵、暴死三段情节各占1/3的快片节奏。
看過 死神来了5 🌕🌕🌑🌑🌑
系列第五部。增加杀人换命的设定,且结尾成功照应第一部。但全片太像低成本网大,整体拍得太简陋,人物浮泛,特效太假。Candice的死法过于夸张,另一角色Olivia则堪称整个系列最惨死法。
看過 絕命終結站:血脈 🌕🌕🌕🌗🌑
为了看这一部而把整个系列都补了。这一作大量增补设定(甚至不惜把之前的 New Life 设定捆住),让角色有更多主动性,但还是受限于特效展现血肉横飞时的局限以及室内戏的快餐感而显得简陋。片长已有100多分钟,与第一作的90分钟模式有明显区别。由于核磁共振一节非常惊人,加半颗星。
看過 和我的老公结婚吧 🌕🌕🌕🌕🌑
为规避风险在这边标一下好了……平时几乎不看日剧,完全因TL讨论而找来。觉得观看体验还是好的。漫改痕迹很重,女主与男女二号角色相处桥段几乎都是「被强行客体化—觉醒反击—打脸成功—情绪回到初始状态(情节稍微推进)」的机械反转循环,若非男主戏份及若干支线剧情(女子三人组支线尤其帮忙)切分故事,全片就太像短剧连播了。女二的阴湿人格塑造得不错,足够紧绷,而且与女主的形象能映衬上;男二胜在造型贴切,人物本身太过单薄。
看過 驚聲尖叫4 🌕🌕🌕🌗🌑
三部曲结束后的重启作(片中也吐槽了这件事)。这一部所有魅力都来自迷影元素:作中作中作和光怪陆离的小镇看片会。真凶身份太鬼扯了,且连环凶杀案主线略显单薄,感觉没疯起来。 看到片中观众对Stab电影的痴狂表现,觉得确实有文化差异。
讀過 中国乡村研究(第十三辑)
其实就是 Rural China 2016年第13卷在国内的马甲。这一辑的劲爆之处在于略去了两篇论文没有收录——这两篇论文,一篇是讲台湾小农经济的,另一篇则是……
看過 作家的謊言:筆忠誘罪 🌕🌕🌑🌑🌑
低成本侦探片,案发背景的部分拍得很长,加上敷衍的摄影,给人感觉更多是猥琐而非猎奇。最后结尾有个小反转,但赢得很不堪推敲——这么大的事儿,🐞友能比老婆可信太多吗,最后不还是被敲诈啊……电磁炮的部分笑喷了,幽默程度堪比黑暗坡食人树。
讀過 驚弦 🌕🌕🌕🌕🌑
利用档案和他人记述来描述汪生平四事:早年刺杀,七一五前后对共态度,主和观点之形成,从河内到上海及最后死亡。由于传主个人记载用得太少(汪的个人文献叠词纷纭,太难读了),亦未对传主诗词作特别深入分析(更多是罗列),整体更偏向传记研究而非个人思想史。主要贡献是对汪主和观点的形成与演进稍微展开了些分析。照本书所提供的文献来看,1937年最后半个月到1938年10月广州沦陷之间,国府高层中存在一定的厌战情绪,军人出身、重视精神力的蒋对此不屑,令汪产生「斯人不出」的错觉;汪蒋微妙关系,高宗武之「大棋」,日方特务引诱等均加剧了汪认知失调的问题,最后曾仲鸣被刺案临门一脚让汪上了贼船,同时也让他彻底失去利用价值。事后来看,日本内部政出多门,诱汪者从头到尾都无信据,甚至汪种种考量根本没有传到日方决策层、要等叛逃后才开会讨论,可知不过是间谍把戏;汪好歹也是沉浮政坛多年,怎会如此轻信上钩,后人每觉不可思议为之圆圜——不过今人见草台班子、草包领导、电信诈骗见多了,或有更多体会。本书最大缺点是对改组派时代汪的政治运作和思想未置一词,偷手了。
看過 海關戰線 🌕🌕🌑🌑🌑
推测剧本有巨大改动,故事对不上了,很多情节(如非洲战争情况)对故事没大帮助。倒数30分钟的追车戏和倒数25分钟的谢霆锋一打四都好看,其他动作镜头一般般。回国骤然告知两个人物退场,虽然知道多半是没拍够在糊弄,但觉得如此叙事倒也不无新奇。
看過 死神来了4 🌕🌕🌗🌑🌑
系列第四作,摄制水平提升,但也基本沦为血肉横飞奇观片。由于特效水平不高,血、断肢和内脏都很假,较之前三部的死亡场面远为逊色(此一问题一直延续到最新一部)。另外这一作换回第2部导演及其「社会人士偶然相遇」型故事,而且还不似第2部那样用和180航班关系来强化人物关联,导致角色关系松弛太多,降低了剧情张力。
看過 死神来了3 🌕🌕🌕🌑🌑
系列第三作。回到第一部青春片的框架,并且用闹鬼照片来强化宿命感,人物关系上力求突破(例如奇特的男女主关系,以及诡异的愤青角色),死法上更为加重。但片子的单调感也逐步凸显,更像安全警示教育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