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 坠落的审判 🌕🌕🌕🌕🌗
在男性说出“我看不出这片子有什么女性主义”的时候……
热评:“把片中丈夫和妻子权力位置互换,不过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稀松日常。”
主创团队到北大的分享会与一部女性主义片子本身反映的父权问题形成了相当幽默的互文。
映后导演讲的几点有豆友总结(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card/get_app?from=mdouban©_open=1&page=&client_uri=douban%3A%2F%2Fdouban.com%2Fstatus%2F4560637946%3F_i%3D11352625885cc4a%26dt_platform%3Dwechat_friends%26dt_dapp%3D1%26_i%3D11352625885cc4a%26dt_platform%3Dwechat_friends%26dt_dapp%3D1&fallback=©=1&model=B&channel=m_ad_nav )其中一条是:“电影是简短的推特的反面,要深入粗糙甚至肮脏的生活。”即使没有人能经受住这样的审判,也要深刻地审视自己复杂的生活,对抗虚浮的荒诞。
#飒沥的书影音
飒沥的书影音
mood: *playing empire ants by gorillaz* i wanna be a fucking electronic music rock star / virtual artist so that i wont have to finish my fucking thesis
看过 东栏雪 🌕🌕🌕🌗🌑
最近在帮前辈做短剧的报道,我因为找不到采访对象🥲所以开了一部短剧看,想亲眼看看这个惊人的内容市场。
“上线仅2集便成为2023年最快播放量破亿的短剧,截至20集播放量超4亿,是微博剧集影响力榜Top10中的唯一一部短剧。从《长公主在上》到《东栏雪》,知竹已经成为短剧领域的「野生导演」典范。她从做古风圈摄影师起家,2016年开始拍剧情类短视频,2021年底被快手邀约尝试短剧,一人兼任编剧、导演、摄影、后期等多个职位。”
因为履历过于牛逼,加上豆瓣评分超过7,所以挑了这部。我看这三十集的心理变化:这是什么东西???➡️男女/男男/女女的感情线掺着写,有点上头,嗑死我了➡️你还别说,这个摄影和制作水平真秒了90%的国产古装长剧➡️我草,我以为只是气质上的美强惨女A x 病娇小奶狗男O,结果床戏暗示加上几次三番的明示,居然真是GB,是四爱!四爱居然接受度这么高吗?居然也可以成为女频爆款吗?而且女二也喜欢女主,女主有一夫一妻两个恋爱脑后宫……我对市场喜好的认知被刷新了……
#飒沥的书影音
看过 闪灵 🌕🌕🌕🌕🌑
一面失败,在老爹的陪伴下看了闪灵。前1/4都在被批评然后复盘回应,都没看仔细🥲 主角的精神压力和我现实的精神压力混合在了一起,全片最恐怖。双重焦虑叠加,我草这酸爽。
恐怖片对于共情太强的人来说不能一个人看,要随时get distracted,才不会陷进去。最好就是在家看,随时感叹一下这镜头真牛逼,演员演技真好,配乐是不是离奇得有点毛病。
又是一部反映白男失权恐惧的片,仔细想想还是蛮难绷的。祝你们成功吧。
看过 谈判专家 🌕🌕🌕🌑🌑
老爸在看,跟着看了后一半。港片真的没落了,但我总想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警匪片本子怎么也得夹杂点讽刺和圆滑,用犬儒来软化一下现实,但邱礼涛真是一个直白的理想主义者,政治主张就库库地往脸上推啊,好像举了一把无政府大旗。看得有点想叹气:可是社会怎么会变好?
看过 第九区 🌕🌕🌕🌕🌑
男主演技有点吓人…真是演啥像啥,每一个阶段状态都引人入胜。但是只能夸演员,夸不了剧本的人物刻画,这几个状态写得判若几人,有点割裂。
而且男主长得好像DTT,喜欢!
故事很简单也很精彩,而且着墨详略得当。现在很多片子想讲的东西太多了、想涉猎的主题太多了,又不会安排,只能蜻蜓点水,浅薄得像一个meme合集。不过科幻片还是容易有硬伤,就是总有一些设定不能深究,深究起来就不只是逻辑漏洞了,全是大坑。
就种族歧视这个主题,我倒觉得用虫族来讽刺不是特别好,因为很容易往人与动物的方向偏离,就会弱化,变成泛泛的“我们害怕陌生的、和我们不同的东西”,于是被轻描淡写不以为意地压下去。直到迟早有一天有人嘻嘻哈哈地偷换概念说“我们不能歧视植物”。还是用真实的人来表现真实的种族冲突(比如逃出绝命镇)更合适、更有力。阶级冲突、性别冲突、地域冲突、文化冲突,各种都是。用比喻的话还是太高估人类了,人很擅长趋利避害让自己心安的。
当然算得上是非常棒的戏剧化尝试!
瓣热评:“大部分观众在影片伊始就会被外星大虾的外貌恶心到,但随着剧情进展却逐渐生发出同情和怜悯感。”象友:“把外星人的形象弄得那么丑是有意义的,当不知不觉喜欢上那么丑陋恶心的外星人,才发现再丑陋的外貌也比不过丑陋的内心。”
得研究一下人类对虫族的执念。
看过 异形:夺命舰 🌕🌕🌕🌑🌑
比较失望的是,没有看到对异形外形经典设计的优质呈现。本来期待至少有一个完整的背光剪影,高大地站着,很哇塞很震撼的那种;结果灯光师可能为了营造恐怖效果,仿佛生怕你看清楚异形到底长啥样,做光影遮遮掩掩的,特别暗。
营造恐怖氛围基本纯靠“不要出声”和jumpscare,非常简单粗暴,但结尾最后一跳吓着实把我吓呆了。
主角团(or女主一人+配角团?)是标准恐怖片配置,林中小屋疯狂鞭尸的那种。包括亚裔角色,仍旧深刻贯彻落实好莱坞典型种族歧视。一开始我真的仔细考虑了一下:飞船这里三个,那里三个,这电影不会马上就结束吗?真怕不够异形杀的。但是两个小时剧情还挺充实的,说明编剧还可以。没啥高度,但是在中度稳定发挥了。
瓣热评本片主题生育恐惧:“和渣男结合只会诞生超雄巨婴,母体及其家人必受害且累及无辜。”最后生出来那个玩意长得像个傻杯…感觉给异形丢脸。
还是喜欢普罗米修斯和契约,对生命哲学层面的阐述,真的震撼。这部纯粹为系列充值看个爽?但也没怎么爽。
看过 速度与激情 🌕🌕🌕🌕🌑
看完发现之前老喜欢的一篇同人文有一些细节片段来自这部速激1……
好看的爽片系列。因为只记得后面几部,所以看到一开始原来只是一帮小混混,了解到大家的相识,就觉得很感慨。成熟的电影工业!真会讲故事。
Paul Walker好帅😢
想看 Cowboy Bebop Session XX
想找点对口味的科幻动画片看 从黑客帝国到银翼杀手 一看导演除了渡边还是渡边 真笑死了 真没别人了 翻渡边作品发现cb还有这个花絮mad
看过 女书 🌕🌕🌕🌕🌗
对当代父权社会的一些如实的、随意的、零碎的捕捉就足以令人握紧拳头。虽然谈得不深,各处也略显僵硬,但我觉得已经是很好的纪录片。
去年开始对第二个纹身有了一点点想法,就是想纹女书,但是不知道纹什么字。于是去学校图书馆借了女书的书籍,买了女书的字帖,各种查、各种练,还是没什么头绪。希望顺其自然能有点头绪吧。
btw为啥电影上映的名字从女书改成密语者来着?是审查原因吗?
看过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 🌕🌕🌕🌗🌑
太慢了,慢得我跟不上。这片子能上爱情片前10说明国人平均比我心静太多。
女主美得像玉石。她居然只演过这一部电影。
久石让和北野武的搭配永如天神下凡,开场主题曲响起的那一刻,体验如同坏孩子的天空,旋律好似漩涡把我吸入那个世界。冷静、灵动、诗意、热烈。
一个夏天的汹涌,一个夏天的爱。只来过一趟便不虚此行。
看过 燃烧 🌕🌕🌕🌕🌑
“没有为女人着想的国家。”
虚虚实实,大饥饿和小饥饿,底色是阶级。文学性太强。
颜色很美,深蓝天空下的橙色火光。
Steven很帅。为什么总要把连环杀人犯描绘得那么帅?默默给女人洗脑?
看过 思想验证区域:The Community 🌕🌕🌕🌕🌗
结果为了拖延论文还是看完了……虽然隐隐有感觉节目组选的每个人都是社会上某个领域的精英,哪怕头脑简单的几位相比起真正的普通人来说也算素养很高的了,但最后去豆瓣上看完嘉宾背景资料的时候还是有些惊讶:几乎全都是硕士,“韩国唯一一位女性冰球教练”、“韩国唯一一位女性总统保镖”、“文在寅执政期间青瓦台最年轻的秘书官”,作家、活动家、模特、播音员、政党委员、特种部队军人、律师、CEO、主持人,这些职业头衔更加吓人。大多都是35-40岁的精英。是了,至少是这种水平的人在架空社会里的博弈才经得起被成百上千万观众拿着放大镜观察啊。现实中见到的普通人,我敢断定甚至展现不出他们1/3的素养。
特别受触动的是第一集的那句“原来会发表那样言论的人真的存在啊,就坐在我身边”,和后期弹幕的那句“现在发现一开始很讨厌的人也没那么讨厌,一开始很喜欢的人也都有自己的问题”,以及最后一集那句“我们只是会思考的一群人啊”。我觉得能意识到身边的人都是无法被“思想验证分数”定义的,而是有多么的复杂多样,这是最重要的。
--------------“在看”时短评----------------
题材确实令人耳目一新,不过对于一个民主的有政治参与的国家来说,做一档这样的节目或许并不会增加多少难度。那些“优质的”(我没看过但我听说有很多)娱乐综艺除了不会进行这种政治话题的公共讨论之外,其他层面的策划和制作水平应该都是差不多的,归根到底或许只是节目想呈现的讨论话题和思想纵深不一样。
生存游戏总是让人觉得可怕又兴奋。可怕是因为反乌托邦,兴奋是因为会幻想自己智勇双全地走到最后。
虽然是真人秀不是纪录片,但我对秀的要求其实和对其他影视作品的要求是一样的,就是得自然流畅通顺有说服力,所以有剧本并不是一件不可接受的事情,但是如果在过程当中让我感到有一只手在推着故事往哪个方向走的话,就会猛然出戏,就像一部电影作品中间节奏脱节一样。而这样出戏的情况一集里会出现两三次,而且后期频繁,观感不好。
但总之还是很羡慕的,对于你国来说是科幻片,没有这样的土壤,国民也没有这么强的综合素质。
我们院有好几个大佬 从青椒到教授 从青年到中老年 从女到男 都是出了名的老朋克老摇滚 有的和痛仰很熟 有的很早就和五条人私交很好 有的平时最大爱好是玩效果器 对于一个因为历史遗留原因导致完全没有艺术类专业的学校来说 能听听这些老师的课和讲座和分享会 就跟在路上捡宝石一样
我没有国摇的根 十几年前的入门是英摇 然后就一直在听相关的 从噪摇到后朋 听alternative 可不是indie啊 可不爱indie了 最早也学着听美国正统(?)摇滚 高一的时候听了一个老师的摇滚史讲座 一股脑儿往耳朵里塞齐柏林飞艇 枪花 但就是听不熟 而且国摇的发展启蒙也都老正米字旗了 对我来说审美上有门槛 后来即使听明白了一点国摇 也还是喜欢那些英伦味很重的乐队 16年就看了声玩现场 怎么也没想到后来会上乐夏 当时没法放平心态看待摇滚乐上综艺 现在仍处于一个只要我不看我就可以假装这件事没有发生过的状态 只能从客观上尊重它为音乐提高群众基础做出的努力
直到读研遇到这帮老师 开始学着听一些很“OG”的国摇 那种带着土地气息(👍🏻)和一股子登味(👎🏻)的歌 听得还算有滋有味 有段时间听低苦艾真的好感动啊 听着清晨日暮在明亮的白天摇摇晃晃地散步 现在点开兰州兰州前奏一响都觉得心潮澎湃
然后我就搜到了鹿晗在2021年唱了兰州兰州 而且还有福克斯唱rap
😧😧😧😧😧这是中文吗
我现在觉得乐夏特别特别特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