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 夏天的故事 🌕🌕🌕🌕🌗
妈的法国人…我好羡慕她们可以不穿内衣,好羡慕他们随时去海滩度假,羡慕他们生活那么闲适那么随心所欲,找找夏日情人,等等理想对象。
最后的剧情设置真有意思,问题一如既往地自行了结了,所谓船到桥头自然直。年轻人多幸运,能这样摇摆,这样随风奔跑。
飒沥的书影音
小时候妈妈经常带我去置地广场逛街。逛一整天,提着一些手提袋出来,看着夜晚的南京东路,坐公交车回家。都市霓虹灯倒映在我的眼眸里,我对都市最深刻的印象或许就来源于此。虽然上海在我心里不能用任何标签来概述,也没有一个标准的画像,但是那种标志性的都市感仿佛刻印在了我的心上。现在渐渐摒弃了十多年来对摇滚的顽固狭隘追求,愿意深挖自己听的那么多不一样的东西。Citypop的都市感永远能让我热泪盈眶。他们的经济泡沫时代,那样蓬发、朝气,连夕阳中的棕榈树都在向更漂亮的明天挥手——于此之前夕阳仿佛只意味着沉静、哀婉、怀旧。在我们的颓丧时代,Citypop给我一种梦幻的安心。
迎着夕阳,傍晚的风拂过我的全身,什么也不想,我在飞。
在看 宇宙 🌕🌕🌕🌕🌑
还是那句话,人在为了自己的那点小事纠结的时候,就应该多去看一些宇宙相关的东西,了解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就药到病除了。
高中的时候是Brian Cox教授的粉丝,所以他的wonders of系列几乎都看过不止一遍。相比之下这一部我愿称之为宇宙特效灯光秀+超清地球风光片。与其说是科普纪录片,不如说它的定位就是风光片,一集的台词加起来特么写不满一篇嘟文。句子短,知识点少,充满简单的诗意描绘,根本用不着脑子,只要躺着欣赏就好。
我好好奇教授是真的每录一句旁白就被搬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自然地貌的壮阔背景去录下一句吗?BBC的科普纪录片做到这个时点,幕后制作组给人的震撼已经快超出节目内容本身。(still致敬令人崇敬的科学家。)
不论小红书会在利维坦沉默的威压下多久内阻止这场交流,让我在这样虚幻的感动中沉溺一夜是一夜吧。08年我在上小学,12年我在用谷歌,我是住在脑海中的那个“地球村”的孩子,互联网对我来说本就该是这样的。在各个行业转一圈之后还是坚定地想进互联网。“信息茧房”、“引流引战”、“996/007”、“螺丝钉”、“35岁被优化”、“猝死”、这是个多么悲哀的决定,可是不做“网络平台”、“社区”、“连接”、“传播交流”的话,我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昨天我刚刷到一两条关于tt refugee的笔记,就有好多好多朋友给我转发这事。因为我之前在xhs出海的项目实习过,也有大把同学在xhs实习过,我们兴冲冲地探讨背后根源和发展方向,试图用一点底层牛马的视角猜测上层的应对方案和战略调整。我们都迅速地判断出这对于你国网安来说是踩着红线跳舞的情况,他们不可能不做分流和封锁;而对于外国人来说,或许也只是短暂的一阵风。但是等我自己刷到大量tt refugee的笔记,看到大家互相提问回答,脑内的那些理智分析瞬间被冲得烟消云散。我不断地划着屏幕,一条又一条,想着我是在做梦吗?摒弃隔阂的交流,最简单的沟通,手拉手、心连心,云层深处的巴别塔。这不是我小时候梦里的场景吗?
我又一遍遍地听郊眠寺。
「新语言 旧语言
该怎样回答 不眠的时间
星河下 电子荒原
亿万场冷暖 亿万泥污人
切断电缆 朝霞晚风
临时收入 临时生活
切断电缆 数字云烟
免费月光 免费惊险
月光熔铁星 铸我神与心
渤海地产 太行水泥
宗教医保 慈善股票
幻觉贸易 阶级电梯
高级魔术 高级发明
凝聚神与心 建此不夜城
演员失业 电缆失窃
共享富裕 共享恐惧
东方睡衣 涌上街头
街头嘈杂 公共聋哑
紧急换电缆 循环追捕令
我有迷魂 额头滚烫
我有迷魂 人间明暗
鸟兽暗语 危险消息
自然友谊 自然躲避
西郊有密林 助君出重围
人间明暗 人间明暗」
我有迷魂,人间明暗。
打开豆瓣按照心流整理了一下最近想读的书,自然地追溯起以前读过的书的痕迹。多年犹犹豫豫没有翻开《山魈考残编》,看到有人说总是出现原始登味意象,便成功被劝退了。又见另一短评说故事形式是同心圆,一下子想到《佛兰德镜子》,点开发现黎幺居然给dome写了五星好评,果然提到同心圆。我以前从来没想过他们会有什么交集。文风天差地别,但都是当代先锋派的,严重掉书袋且极其炫技,对普通中文读者来说晦涩难懂,阅读门槛高耸入云。我突然意识到,原来不是所有作家和艺术家都为销量和收入而发愁,有些人就是傲慢,傲慢是中性词。他们并非可怜又苦涩的清高,是确实不在乎,要的就是曲高和寡。
因为听闻dome以前是写严肃耽美文学的,所以当年说服自己读了那本书,当然是蜻蜓点水看了个寂寞,不过豆友评价里,范晔、马凌都给了五星,可以见得阅读门槛有多高了。我要读多少年书才能达到和范晔和马凌一样的水平?反正这辈子是不太可能了。
包慧怡也写了五星好评,而且似乎视dome为灯塔。她作为经历类似、研究领域也类似的学者,文风佶屈聱牙程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18岁的我在书展翻开《缮写室》的那五分钟里,发现自己与母语文学之间的距离原来也可以如此遥远。
我继续点着她的主页,《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当初出版的时候我也翻开过一页,心里一惊又一凉,瞳孔放大又缩小,最后若无其事地把书关上。很神奇的是在短评里发现了一位互关豆友的热评,也叹意象生僻、将读者推远。这位豆友是资深书迷影迷,我当初应该是看他的评价都写得平实淡泊便关注了他,也不知他为什么要回关我这样一个小透明,阅读量观影量都不够,每条文字还冒着戾气火气傻气。就像我至今不知道为什么凹凸镜要关注我,估计这账号皮下也是挺随性的一个人。
我翻了翻那位资深书迷豆友的主页,似乎没什么变化。发的还是张晓刚的画,焦安溥的专辑,白茫茫的雪,自己写的诗。看上去是那种很登却登无大碍的中年男人,虽然不无下一秒就精神上掏出那话儿的可能性,但比起傻登年轻长发男,还是没那么躁动,危险性低点儿。
我三年没用豆瓣了,不更新短评,不写日记,不刷友邻动态,只看分。我离曾经崇敬的、倾慕的、追随的作家、译者、教授、文青同僚们组成的象牙塔越来越远。偶然多看两眼,好像一只脚快要跌进那个世界里。如今我不再是虔诚地一步一步往上爬,而是忧心忡忡怕自己落进去。那是一个云层中的世界,一个把工作、劳动、物质、实践置空的世界。在某个安静的深夜,捉摸不定的心思把我带回那里走了一遭,泪水从大气层淅淅沥沥地往下落,急迫地接近大地;疼痛像雷电般向下劈,在土壤中消散。
白鸟白鸟不要回头望,你要替我飞去那地方。
嗵嗵落下,我便安宁了。
想看 宽松世代又如何
“到了平成,失落的30年就来了。日本国内的经济发展相对比较缓慢,而且自然灾害也不断发生。但与之相伴随的是文化的大发展。这30年产生的音乐、影像作品,直到今天依然经典。逐渐褪去了昭和时代的繁华,平成时代的作品主旋律大概就是“治愈”,治愈自然灾害的创伤,治愈繁华时代的远去给人带来的那种心灵上的落差,治愈被生活压垮了的这些人们。关于自我的探索和认同,逐渐成为了这个时代作品的一个隐藏主题。”
「人生不一样。人生啊,有很多正确答案。」
想看 完美的日子 🌕🌕🌕🌗🌑
抵触这片子很久,因为只要脑子里有词就会响起歌词相关的旋律,但实在不喜欢lou reed那首perfect days。一直觉得地下丝绒那种温和的沉郁不对胃口;但一个好朋友特别特别喜欢,本着对所有朋友的品位的无限信任,心里还是留了一点点余地。
这次看的契机在于看了两个up回顾东京的时代都市感的音乐影像视频,很受触动很喜欢。周扬说:这是我们老了的样子,小鹿惊讶得脸都挂不住了;周扬看到的是老文青听磁带、拍胶片,小鹿:扫厕所?!中产可以把扫厕所浪漫化,但是想象不了自己真的去扫厕所,是这样呀。
瓣热评:“本片是文德斯对日本的现实童话想象——贫寡但低压力,不参与成绩暴政,水泥森林里的隐士。”太对了,童话。无产阶级不是这样,中产也不是这样,自愿放弃资产的无产者也不是这样。这只是童话,整部电影都是主角夜里梦中的细碎光影,是留给在无产和中产之间徘徊的文青的一些好梦素材。活成这样真好,我一定可以活成这样吧。
尤其片末非得写一行“木漏れ日”,本可以辩驳辩驳的东方主义一下子无处遁形。欧美人对日本的刻板喜爱在于西化的秩序下的一点东方韵味,熟悉的舒适圈里一点无伤大雅的“异域风情”,最安全的自我陶醉。
看过 完美的日子 🌕🌕🌕🌗🌑
抵触这片子很久,因为只要脑子里有词就会响起歌词相关的旋律,但实在不喜欢lou reed那首perfect days。一直觉得地下丝绒那种温和的沉郁不对胃口;但一个好朋友特别特别喜欢,本着对所有朋友的品位的无限信任,心里还是留了一点点余地。
这次看的契机在于看了两个up回顾东京的时代都市感的音乐影像视频,很受触动很喜欢。周扬说:这是我们老了的样子,小鹿惊讶得脸都挂不住了;周扬看到的是老文青听磁带、拍胶片,小鹿:扫厕所?!中产可以把扫厕所浪漫化,但是想象不了自己真的去扫厕所,是这样呀。
瓣热评:“本片是文德斯对日本的现实童话想象——贫寡但低压力,不参与成绩暴政,水泥森林里的隐士。”太对了,童话。无产阶级不是这样,中产也不是这样,自愿放弃资产的无产者也不是这样。这只是童话,整部电影都是主角夜里梦中的细碎光影,是留给在无产和中产之间徘徊的文青的一些好梦素材。活成这样真好,我一定可以活成这样吧。
尤其片末非得写一行“木漏れ日”,本可以辩驳辩驳的东方主义一下子无处遁形。欧美人对日本的刻板喜爱在于西化的秩序下的一点东方韵味,熟悉的舒适圈里一点无伤大雅的“异域风情”,最安全的自我陶醉。
在读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
我也是蛮牛的,23年年底读了此书1/3,半点“读过”的印象都没留下。还好微信读书还没上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阅读器里找到了PDF,打开全是高亮批注和笔记😅好像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看过 海街日记 🌕🌕🌕🌑🌑
虽然风格很美好,很温馨,但是抛开三个女孩的美好,很难觉得这种氛围温馨。只觉得好累,日本人之间的这种过分尊重、小心翼翼、表面云淡风轻真的好累。而且很不由自主地代入大姐,觉得除了操心自己之外还有3个孩子的事情,家里的事情,给一家人做饭,去(没离婚的出轨)男人家里还要给男人做饭,还有工作,wtf……真的好累。
虽然是聚焦女孩子之间的生活,但怎么看怎么像假的……是我太毒妇了。
男人出轨不仅怪女人(又怪原配又怪小三),就连女人的小孩也要背负愧疚,我服啦。男的出轨这件事情,只有男的不用承担任何责任诶!!!轻描淡写的指责,最后都被挽尊说“一定很温柔”😨你们父权制能不能自宫谢罪啊
看过 珍 🌕🌕🌕🌕🌗
从小生活在钢铁森林里的小孩很难对动物产生多大的亲切感。珍说“我在不断接近动物和大自然”“我也是其中的一份子”,那个世界离我好远好远。我连看教授的科普纪录片都是逮着宇宙和太阳系看,也看各种自然,但最不爱看聚焦动物的。非人的动物世界对我来说是疏远的、令人望而生畏的。地球最原本的面貌变成了奇观,天杀的现代都市把人养废了。
全片最大的感慨还是他们在非洲贡北居然是穿短袖短裤的,不会被蚊虫叮死,也不会被草木给划伤,这个极其颠覆我之前的想象。他俩在那个国家公园就像童话里一样,生活观察了那么久,可是看上去一直是干干净净一尘不染的样子,怎会如此?!
英国上世纪的影像资料的清晰程度让我失语。另外这种纪录片的导演和剪辑也太牛了。
“我亲爱的珍,每个男人都是可以抛弃的。”“世上没有男人会真的心碎。”“他们的工作和梦想几乎总是排在第一位,女人只是起到陪衬的作用。”
“芙洛(某母黑猩猩)和家人之间的密切接触对我自己的成长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田野研究者,无限接近研究对象的同时,也无限接近自己。
看过 哪吒之魔童闹海 🌕🌕🌕🌗🌑
国产动画的低俗恶心梗还够我缓好几年……我每次都安慰自己说可能小孩就喜欢看吃大鼻涕吧😨
石矶那段厌女到我要创伤了……其实几次变形本身的设计还是挺有巧思的,但奈何傻屌男的就没想过把女的当人,脑子里只有他的宏图伟业和巧思了。还好这段结束得比较快。
献祭戏份最多的一个女角色(甚至不是女主角,因为没有女主角。女性只能找男同cp嗑了),然后剩下形形色色一帮男的又我命由我不由天地功成身就了……
我被剧情里很直白简化的煽情搞得好几次泪流满面。但一边纯生理反应哭泣,一边皱着眉:这他妈还能说自己反父权?就差道德绑架把孝道扣观众脑袋上了。
中间剧情进展一度令我有点尴尬,好想大喊你们别打了都是误会,打了一会我又心想算了都死了算了爱咋咋地。
最后主角们几番来回袒露真心就像是终于打完了累了所以就跟倒豆子一样把中心主旨全部说教似的灌给观众。比起绞尽脑汁写更好的文戏,导演更愿意烧钱做特效,大力出奇迹。
特效非常华丽,起初还挺精彩的,但看到最后有点索然无味。就跟当年看流浪地球一样,铺天盖地的,也没点留白,创作者可能以为人民群众只欣赏得了排山倒海锣鼓喧天。不要简单化人民群众!
我曾经嗑藕饼嗑了好久,他们在我最爱的产品里大概能排第二,主要归功于神仙太太们的同人作品。印象最深刻的一篇au,主tag:sp,文革背景,王小波文风,暴力美学,魔幻现实,奇异又质朴。我还狠狠地嬷过吒儿🫡
这一部我好想说你们别卖了我害怕……这吃人的作品甚至没骗到我用嗑男同cp来麻痹厌女创伤。但我应该还会回坑几个小时。
我发现男导演眼中的“反父权”好像就只是反对父亲的权力,让爹给自己低头,然后自己在成为爹的路上勇往直前,就爽得不行了😦反正女的不是人,女的要么是任劳任怨为自己把屎把尿的圣母娘,要么是以取得男性青睐为此生追求的骚贱妓。男的真的……好可怜啊😦脑子里就只能装得下爹。
看过 美洲大宝荐:独自等待 🌕🌕🌕🌗🌑
我算是学过拉美文史概论的人了都看得云里雾里的……史实信息太少,全靠访谈撑着,作为纪实影像观感不好。但我无法想象多大的瑕才能掩盖这系列作品本身题材的瑜。饼叔团队真的在做一件国内没有其他人在做的事。他们能够让底层阶级敞开心扉展示自己,也能和最上层的官员坐下来两面三刀。不仅有钱、有人脉、有能力,还有野心(或者叫理想?)看到这些尖锐的阶级差距和政治斗争的时候,观众想到了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吗?哪里的成功哪里的败,哪里的光鲜哪里的黑。至少能看到原来“欧”“美”也是“这样”的,这是在旅游时逛商业区和人文景点都看不出来的。
在看 Severance 第一季 🌕🌕🌕🌗🌑
binge watch7集 明天继续
其实一开始不怎么喜欢 设定给人一种很老套的反乌托邦感 诡异 美学居然是上世纪古典科幻惊悚风 双重诡异 被2001太空漫游 大开眼戒 穆赫兰道这种片子支配的恐惧贯穿始终 看到红绿蓝色块的桌椅就精神高度紧张
但在反乌托邦世界里反抗 我果然还是抵抗不住这种cliche… (此时我脑内还是移动迷宫 虽然看过不少类似题材的好作品 但是每当提起反乌托邦 脑子里浮现出的不是监控办公室 不是上下电梯监狱 不是恐惧禁闭室 不是生死博弈题 居然就还是那几堵高墙……)会深深共情深深代入 很兴奋 仿佛前方是希望的曙光 浑身充满了力量 有目标就有动力 我没什么可失去的 我要冲破这个牢笼 哪怕死也是为了理想献身
所有的片子都在讲逃 逃出这里 逃离这片土地 逃离讨厌的生活 逃离过去的自己 可逃出去之后呢 逃出去之后就是幸福结局吗 从来都没有什么幸福结局
心态放平 西西弗推石头 我与我周旋久 永远奔跑
看过 行骗天下JP:公主篇 🌕🌕🌕🌑🌑
设定给我尬麻了……太久没看了好不习惯……好像艾利斯顿……从三万平米的床上醒来……每个日本人都在说着诡异的英语……从礼服裙内胸间掏出一个硕大的玩偶🙉🙉🙉救救我
但是说服自己不带脑子的话,最后看一看层层反转,还是觉得挺可爱的,有人愿意在这样一个世界写一个童话般的故事,说是奶头乐麻痹你也好,哄你开心也好,总之仍旧算一种成功的逃离吧。
原来有个角色是徐若瑄演的,我就说怎么看起来那么眼熟,而且英语说的比其他人都要正常许多,果然要是生在日本除非是英语母语家庭不然后天学英语就算是废了。豆瓣影片词条演员表没有徐若瑄,查了一下才知道她因为台独风波被封杀过,不过现在应该已经解封了呀,不知道为什么。
片尾曲是Official髭男dism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