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 克萊因壺 🌕🌕🌕🌕🌑
崩溃了。很快读完,感觉很轻快(虽然剧情还是挺沉重可怖的),结果最后有一章解读,以作者和主角口吻写的,笔法却突变得繁复冗长,看完我一头雾水,一查豆瓣发现他爹的是写序的人狗尾续貂🤬他甚至不署名🤬长篇大论的分析透露着班门弄斧的卖弄,和前文简洁轻快又扣人心弦风格的完全不一样。气死我了,它完全扰乱了我对原文剧情的理解,植入了错误的记忆,我也无法分辨壶内壶外了。突然明白“重金求一双没看过的眼睛”……听说新印刷版已经把这章删掉了。
本来是冲着顶尖科幻作品去看的,开篇逃亡情景非常吸引我,因为和我年少时做的梦一模一样。但看了两章发现科幻只是辅助,主要是本格推理。读来像轻小说,冰菓那种。看惯了类似主题的作品,倒是不会觉得惊艳,但是在1989年就能对VR技术有这样的探讨与展望,还是非常非常超前的。第一个头戴式设备+触觉输出手套是1987年才发布的。
噢对,作者字里行间对女性的物化凝视、主角的那种色眯眯死宅感,因为文风的轻快感也变得像小丑一样使人付之一哂。不如刘慈欣那么令人想拔刀相向。
飒沥的书影音
看过 行骗天下JP:英雄篇 🌕🌕🌕🌑🌑
日本人不仅说英语抽象,说法语也抽象。
好喜欢达子每一部里说的鸡汤,那种人生里点点滴滴的希望的感觉,太日系了。
好想成为欺诈师。顶级策划+执行能力,大布局+小卧底,适应+伪装。如果有这样的天分和这样的刻苦就好了,能演出这样的好的戏,游戏人生。
想看 行骗天下JP 第四部
以前siff有行骗的时候,每一部都是当年最热门,有一年好像见面会场炒到了一张票三千块,燥候2026
读过 索拉里斯星 🌕🌕🌕🌕🌗
虽然飞向天空也很震撼,但电影只是视听,文字大过万千。
天真烂漫的生命。和未来学大会、机器人大师那样古灵精怪的文字不像是同一个人写的。充满人文性与哲学性,对自我的诘问与对生命的探索,我最喜欢的一类科幻作品吧。
看过 初步举证 🌕🌕🌕🌕🌕
震撼于Judy Comer的演技。整整一场台词密集、情绪丰沛、角色转换频繁的独角戏,太有力量了。
「有关性侵的法律的根基是错误的,因为女性的受害经历与由男性主导制定的法律系统不符。所以它不是“真相”,我们得不到“公允”。法律是由一代又一代男性主宰制定的,就在不久以前,这个法庭还不把婚内未经同意的性行为认定为强奸,还在忽视那些受虐的女性,她们用不同于男性反抗的方式在反抗。但一旦我们正视这些女性,我们怎能再视而不见?」
「法律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它由人来定义,由我们的经验来定义,由每一个人来定义,从而任何人都不能推脱责任。我们必须做出改变,因为三分之一的女性都曾经历过性侵。她们的声音应该被听见,她们应该被相信,只有这样才有正义。」
当我在论文中提到全国及全世界都有1/3的女性曾在亲密关系中遭受性暴力的时候,我的导师第一反应是反驳我:“你哪里来的数据?”我指着脚注给她看,一份报告来自联合国,另一份来自中国妇女署。受害者的经历可能被身边的人相信,但很难被这个体制相信,即使体制认可了,仍旧有很多人不愿相信。鲁迅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我想告诉你,更多的人醒,才能有更多的人走。这条路会越来越宽。
看过 琳达!琳达!琳达! 🌕🌕🌕🌗🌑
get不到,可能是因为我的青春在我的印象里比这部拍得有意思吧。但是The Blue Hearts挺好听的。看着也挺快乐的,不多想,只是琳达琳达琳达!
录音棚老板手机铃声是SMAP,世界上唯一的花。
最好的青春片:挪威原版SKAM。
看过 聋人 🌕🌕🌕🌕🌑
非常好的听障人片子。
母亲做简简单单的陶艺工,父亲全职带娃,住带院子的房子,两人都能下午去托儿所接孩子,还常和朋友在露台聚会、去海边度假,互相理解包容支持,偶尔争吵也说不了什么重话,这样的中产家庭养孩子都是这个鬼样子。
恐育恐小孩。
siff其他场各种情况就当逛菜场了,但这场简直神仙体验。没人迟到,没人看手机,没人交头接耳,无声的片段全场寂静无声,连退场时刻都无比安静。很感动。
看过 La Cocina 🌕🌕🌕🌑🌑
元素十级丰富(混乱),但是在节奏很差很闷很无聊的同行衬托下,还是蛮好看的,因为足够癫?在这种时代,比起看一部平平无奇的闷片,我肯定更愿意看精神状态和我一样美丽的人们发疯。
朋友说看这个之前可以去看下熊家餐馆。我慕名去看了两集,男主(也是Shameless男主)那种事业跌落神坛的躁郁症患者的感觉…相当压抑。我的生活已经这么致郁了为什么还要看这种致郁至极的剧?总之这部比熊家餐馆好看,是那种积极的负面情绪释放。
乱七八糟各种元素堆砌中比较喜欢的是画幅的转变,虽然也没看出任何作用吧,就是意味不明的有趣。
西语太有意思了,虽然c1的我现在是a1的口语水平,但是太有意思了,喜欢大家ooaa地骂人
在读 2181序曲 🌕🌕🌕🌗🌑
看了三篇,目前感觉比较好的还是最短的第一篇。脑子里一直会冒出这样那样的吐槽,但是有一种奇异的温和感,感觉我和作者是在同一边的,应该是阅读女性作家的感受。读男作家的书,再怎么惊叹、共情,都避免不了那种自身的客体感,那种“不在桌上”的感觉。
看过 Severance 第二季 🌕🌕🌕🌗🌑
太没意思了 炫技式艺术片操作 疑似完全放弃常规商业片的剧情节奏 弃了
------------在看时短评-------------
故事本身有点儿意思但不多
仔细琢磨了一下能看到现在 可能是因为人物刻画很细腻 尤其是几个女角色的刻画我都很喜欢
看过 爱丽丝·盖伊-布拉切不为人知的故事 🌕🌕🌕🌕🌑
这样一位天才般的著作等身的女性导演,史上第一位女性导演,在历史长河中被自己的男性上司、合伙人、同事、后辈等等有意地抹去姓名。
整个追溯项目花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人力,叹为观止。但纪录片本身的呈现形式还是好模板化好古旧好没意思。之前看里斯本丸沉没,以为是国内的这种历史考据型纪录片还做得不是很成熟,应该给点鼓励,现在看到美国人拍这种片子也是这个样子,突然有点没话说了。所以能把纪录片拍好看真的很不容易。
读过 2181序曲 🌕🌕🌕🌕🌗
仅需一个点子就能写一叶短篇。部分比较浅,但也有好几篇惊艳的。
推荐:
1.《弑神记》,中篇,强推。并非科幻,华夏上古传说题材。天神与妖魔,雌雄一体,性别转换,力与美,生命本应如此。其实这么说太给男人面子了,以网文标题党模式来下沉的话可以概括为被女帝玩弄于鼓掌之间的男狐。女人深远的智慧和强盛的力量,非常震撼。故事铺陈细腻,节奏稳健,语调平快,没有令人尴尬的中二感,神的智慧高于万物,但交流方式也平常。
母系社会,“孩子是谁的?”“自然是我的。”是啊,孩子自然是女人的,生命源于母体的诞育。“我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你想成为孩子的父亲,要付出相应的努力才行。”
结局写得比较决绝、有宿命感,哀叹人类自身呢。但从科幻的角度来看的话,接上异形普罗米修斯,异常通顺。神生神逝造了人,人生人逝便造神。沧海桑田,周而复始。
2.《<2181序曲>再版导言》,短篇,观感类似于《你一生的故事》。回环,时间与爱,母亲与女儿。区别于(男味)科幻常常聚焦的那种尖锐的恐惧与凄楚,它留下一种广袤的悲悯,隽永的感动。
3.《母舰来到大海中央》,微短篇。没有强剧情,但寥寥几笔描绘出气候变化后的生活景象,余韵悠长,很有灵气。相比之下,《择城》像是同世界观的扩写,点子有趣,但设置漏洞较多,有点没撑起来。
赞颂女性作家。鼓励中文创作多样性。
--------------------在读时短评---------------
脑子里一直会冒出这样那样的吐槽,但是有一种奇异的温和感,感觉我和作者是在同一边的,应该是阅读女性作家的感受。读男作家的书,再怎么惊叹、共情,都避免不了那种自身的客体感,那种“不在桌上”的感觉。
读过 城外的月光(套装上下册) 🌕🌕🌕🌗🌑
笑死我了 翻到12岁时候写的笔记 骨科情结来源!(我现在倒是不太吃骨科了)
小时候看那么多狗血言情小说 为什么这本豆瓣有7.9分啊
柏林在敞篷里放声歌唱“控制我控制我控制你”的时候,jacky说什么“年轻人还是年轻气盛啊”之类的,这一幕真的太有感觉了。家境优渥的年轻人在自己热爱的行业里奋斗,带着少年特有的爱上层楼的忧郁,觉得什么都锤不了自己。曾从天堂跌入困苦境地,又靠自己一双手打拼得功成业就的中年人笑着感慨,仿佛见到另一个平行时空的年轻自己。
(没有说法兹是无病呻吟的意思。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认真听法兹,他们新专辑好有超级市场的感觉啊。
法兹这首歌是11年的,刺猬的白日梦蓝是09年的,哪吒的专辑是08年的。这些旋律在今天听来已是“怀旧的”,那样的愤怒是怀旧的,那样的畅快也是怀旧的。如今的时代已经不需要这些东西了,可是人时不时会去到记忆中找寻那些时代印象。
看过 赤道 🌕🌕🌗🌑🌑
爹看了忘了在抖音上刷到解说又看了一遍的抽象片
跟着看了两眼 不能说烂吧 全靠同行衬托
不过是十年前的片子 审美风格就完全不同啊 主角几个的发型都一言难尽哈哈哈哈
突然觉得文咏珊长得好像朱茵琪……
我去2000年已成为我的圣歌专辑
时间在更高尺度上本就是无方向的
我要怎样才能去到千禧年 去到我的出生年
在新的世纪 我们要建造一座独一无二的巨大的钟表
它巍然屹立 坚不可摧
在那些黎明将至的山谷里 我急促得甚至奔跑起来
保坂电脑 未来牌香烟
坚强的信念是无法用时间用热情来衡量的啊
天真是一种罪
可又让我怎么能 不做那些梦
看过 圆满结局 🌕🌕🌕🌕🌗
techno赛高
空音央不愧是坂本龙一的孩子 音乐制作 示威游行 ost风格
中岛步能别这么帅吗 每次在屏幕上看到这个男人都有点被帅得受不了
高高瘦瘦的亚男穿衬衫西裤就是好看啊 尤其是中学生 上次回初中 发现他们的西装校服制式又改良了些 本地学生和日本留学生走在一起都不是很能分辨得出来了
很像坏孩子的天空 我非常喜欢坏孩子的天空 这部表现得更稚嫩 浪漫是稚嫩的 政见是稚嫩的 音乐也是稚嫩的 可年轻就是好 迎风奔跑 不怕摔倒地向前
看得我好想回到十几岁的时候🥲 可是人就是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 我在那时有那时的忧郁困惑和烦恼 不会像现在这样感慨万千
读过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
200页的书,3个月前开始读,总阅读天数17天,总时长4.5小时。有时候真的想攥着自己的衣领问问你每天到底都在干嘛?在休憩。开心吗?开心。那行吧。
纯心理学、社会学叙述,没什么数据,没什么论证。一边读一边确诊,但是无解;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但从不知道该怎么办。读的一半时间在照镜子琢磨自己,一半时间在比对着分析身边的各个精神病朋友。嗯这个果然是这样,哇那个原来是那样。
还是黑塞那句话:“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所有其他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大众理想的懦弱回归,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理解自我,理解他人。对抗人生的荒谬,突破个体的有限与孤独。
对于BDSM人来说,第14章需要熟读成诵,虽然它更多探讨了一般的受虐倾向,不只是性方面。
后附一些原文摘录。
读过 辫子姐姐美绘小说 像少女一样美丽 🌕🌕🌕🌕🌗
十岁出头的时候偶然读到一本意林小小姐里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故事。在豆瓣小组发了求助帖,豆友给我推荐了小红书和微博上的互助组,只过了两个星期就有网友答是这一篇,我立刻淘宝下单了纸质本。互联网是有记忆的,我真的非常非常感动。
现在再带着大人的眼光去看文章本身,说严重点可以批判它加重女性外貌焦虑、弱化女性其他价值,可人就是活在建构的社会而非活在真空,“美丽”对于女孩的影响是长久而根深蒂固的。“爱美丽,也是一种尊严。”对于一种自尊的坚持是那样干净明亮,在”觉醒“之后虽显得稚嫩,但仍不失鲜活。
看过 飞驰人生 🌕🌕🌑🌑🌑
好抽象。。。中年成功男人拍点自己的爱好也无可指摘 但总是假装贴近群众幽你一默 就像那些富豪喜欢讲一些自以为平易近人的笑话。。。好尴尬 不懂该如何共情
优势在于韩寒是真的懂赛车 所以专业性上肯定没有很外行的东西 但这样的故事真的能体验出对车和赛车的热爱吗?领航员没法到场就自己一个人上 车快崩了还是继续全油 不尊重车本身 不尊重赛事规则 这种莫名其妙的“争口气”全部都是为了那点浅薄的ego 他觉得自己好英雄气概好浪漫 但是真的好傻x